NYJ_1型柴油动车组及其动力经济配置探讨

NYJ_1型柴油动车组及其动力经济配置探讨

一、NYJ_1型内燃动车组及其功率的经济配置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山[1](2020)在《CRH5型动车组PIS系统重联监控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对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和谐号动车组已成为现代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为保证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和为旅客提供更高更舒适的优质服务,与之相伴的动车组检修陪测调试技术也一直不断地更新换代。目前,在动车组进行返厂检修运维的过程中,一些重联检测试验往往需要两列动车组配合才能进行,现存问题为单列动车组在检修车间没有其它车辆配合进行重联试验,旅客信息系统检测试验又为重联检测试验中的重点测试项。因此,需开发设计出一款高速动车组的重联监控PIS系统设备的监视设备,以下称为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由于我国铁路系统对列车行车安全的高标准、高要求。本文对高速动车组PIS系统运行过程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系统的应用背景和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CRH5型动车组在模拟重联状态下对列车上PIS系统设备的监控。(1)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根据设计需求,可实现人机交互,具有实时显示监控的功能。具体包括可监测并存储UIC568音频信号,解析在列车级R S485控制总线传输的控制命令。(2)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硬件设计。该装置的硬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分为系统主控模块,UIC568音频信号采集输入模块,数字音频转模拟量输出模块,数字信号处理采集输入模块,485转换模块和ETH数据通信模块。装置系统的主控模块采用基于ARM-Cortex-M4架构的嵌入式平台,能够对整个监控系统进行控制和对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判断,系统主控模块又包括了主控制器CPU的控制电路、RS485驱动电路、串口驱动电路等。RS485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实现对车辆级RS485控制总线控制命令的实时采集。UIC568音频信号采集输入模块实现将音频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并转化和存储。数字音频转模拟量输出模块实现将音频数据通过扬声器播放输出。数字信号处理采集输入模块实现实时采集数字信号和状态获取。ETH数据通信模块则是采用可扩展的集成芯片带有MAC+PHY的物理层,将整个检测系统通过以太网接口接入以太网。(3)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软件程序设计。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对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软件整体架构进行开发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监控计算机应用层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UDP通信,上位机监控软件界面开发;第二部分是下位机监控软件的驱动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以太网驱动程序、RS485驱动程序、串口驱动程序、音频信号采集输入输出驱动程序等。(4)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的设备功能测试。通过对设备功能进行模拟与实际现场的测试,最终验证被测对象能够高效且可靠的完成测试任务。主要测试内容为司机乘务员广播试验、列车员电话对讲试验和485控制指令试验。

王芝兰[2](2020)在《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巨大的翻译需求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空前挑战。传统的人工语言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这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器输出的译文常常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报告的翻译素材为《高铁风云录》第五章。笔者使用谷歌译者工具包导出机器翻译版本,并将其作为本报告的分析对象。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机器译文中出现的死译、误译、漏译、尬译、错误断句、缺译、不一致、标点八种错误类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在处理专业表达、中国特色四字词语、歧义字段以及无主句时表现较差。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从几年前的统计型翻译系统发展为神经翻译系统,输出的译文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译文仍然停留在句法层面,对语境的利用不足,逻辑清晰且语义连贯的译文较少。本文针对每种错误类型分别给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在内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如下建议:译后编辑之前,先提取术语并制作双语术语表,避免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耗时费力地重复查找同一术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包括补充主语、拆分长句等;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辅以术语提取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江鸿,吕铁[4](2019)在《政企能力共演化与复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难度远高于大规模制成品,其成功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发展和政府主体的影响紧密相关。高速列车是中国技术追赶最为成功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之一。本文采用演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企业能力"分析范式,将政府与企业视为两类能力主体,通过对该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政企能力表现出鲜明的共演化特征,且这种共演化是产业技术追赶的基础机制。具体而言,政府能力塑造了企业能力的变异方向、选择标准与复制概率,企业能力又影响了政府能力的选择标准和复制难度。政企能力经历了替代、互补、分化的共演化过程,在产业层次上相互迭加,形成了完备、先进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进而实现了技术追赶。

TAO VAN CHIEN(曹文战)[5](2016)在《C0-C0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车轮磨耗及影响参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机车车辆轴重的不断增加,轮轨磨耗日益严重,轮轨磨耗会直接影响机车系统动力学性能和轮轨作用力,对车轮的使用寿命、机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带来很大的影响,且增加机车运营的维护保养成本。因此对机车车轮磨耗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为研究轮轨磨耗规律,本文以在越南铁路运行的Co-Co型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机车系统动力学模型、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结合车轮磨耗模型展开机车车轮磨耗仿真研究,并分析了线路、机车主要参数以及运营条件对机车车轮磨耗的影响,以期为减轻机车车轮磨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首先根据C0-Co型机车的基本结构,建立了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对各运动部件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振动运动方程。采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了机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机车的一系、二系悬挂系统,以及各部件间的连接关系。在动力学计算模型中轮轨滚动接触是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中的重要部分。从法向接触和切向接触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滚动接触的相关理论,以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应力为基础,对赫兹、半赫兹接触模型与CONTACT程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半赫兹接触模型较赫兹接触模型更接近于CONTACT程序的结果。因此,法向接触问题和切向接触问题选用半赫兹接触理论和基于半赫兹的FASTSIM算法为轮轨接触计算模型。详细叙述Zobory、Braghin两种磨耗模型,根据Zobory和Braghin两种磨耗模型进行机车车轮磨耗仿真。采用FFT低通滤波平滑方法对车轮磨耗数据进行平滑,并对其的平滑效果进行评价,该平滑方法能较好反映原始数据的分布情况。采用车轮磨耗深度为0.1mm作为车轮踏面磨耗更新的条件。将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Zobory和Braghin磨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比均有一定的误差,但Zobory模型更能接近实测数据,故选用Zobory模型作为计算研究的依据。为了使仿真结果更加精确,对Zobory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采用修正后的模型和相应的数值程序对机车车轮磨耗深度和分布规律进行仿真,并预测了车轮磨耗到限的运行里程。为了验证修正后的磨耗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数理统计理论并结合实测车轮磨耗数据,提出了一种机车车轮镟修周期预测模型,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在不同的可靠度下,采用该模型预测出机车车轮磨耗到限的运行里程,与磨耗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车轮磨耗仿真模型与基于实测数据的车轮镟修周期预测模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所以修正后的车轮磨耗仿真模型能够反映车轮磨耗的实际情况。应用修正后的磨耗仿真模型研究轨道系统参数、机车系统参数以及运营条件对车轮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磨耗深度随曲线半径减小而增大。提高线路等级能降低车轮磨耗。在一定程度上轨距增加有利于减轻车轮磨耗。当ML20踏面与P43钢轨相匹配时,从减小车轮磨耗的角度考虑,轨底坡应设置为1/40。使用P50钢轨比P43钢轨能够有效减小车轮磨耗。车轮磨耗深度、磨耗分布范围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轴重的增大,车轮磨耗深度明显增加。随车轮直径的增大,车轮磨耗深度有减小趋势。转向架轴距的适当减小可使得车轮磨耗有一定降低。对D20E型机车转向架,车轮磨耗受一系悬挂垂向刚度的影响很小,而受一系悬挂纵向刚度和横向刚度的影响较大。适当减小摩擦系数有利于降低轮轨磨耗,摩擦系数为0.1时车轮磨耗降低较明显。

刘阳[6](2014)在《双源动车组动力电池组建模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源动力动车组作为一种创新的动力模式能够有效节约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锂离子电池组作为该动车组的动力源之一,能够为提供车辆正常运行所必须的牵引功率并且回收制动能量,实现节能降耗,是一种完全自主创新的动车组动力模式。本文以双源动力动车组动力电池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设计要求搭建了能够模拟工况下动力电池系统实时运行状态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仿真精度。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了解双源动力动车组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了该动车组的概念;通过分析车载动力系统的工作方式和需要突破的各关键技术,确立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锂离子电池成组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蓄电池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2)依照动力电池系统的具体工作模式,通过分析该动车组具体的牵引制动特性输入条件,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了车辆在起动、匀速和制动过程中相应的功率需求;结合功率需求,通过对可能适用于动力电池系统的几种锂离子电池在电压范围、充放电倍率、工作环境温度、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了所选电池类型,并设计了电池组的具体配置方式,给出了电池系统箱体结构的具体设计方式,为动力电池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做好前期分析工作。(3)详细研究了搭建包括DC/DC变换器模块和动力电池组模块两部分在内的动力电池系统整体仿真模型的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DC/DC变换器的具体控制方式以及电池组Thevenin模块中对于电池串并联的处理方式;设计了能够通过抽取车辆运行特征工况数据来模拟牵引逆变器具体的运行方式的功率源模块;设计了直流稳压环节用以稳定直流母线电压;该仿真模型良好地实现了对双源动力动车组动力电池供电系统工况下运行状态的完整模拟。(4)给出了动力电池系统仿真模型中各模块参数的设置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利用正态分布规律进行参数数量扩展的方法;通过对动力电池系统仿真结果的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仿真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车辆工况下的功率需求;完成了电池模组实验平台的搭建并给出了实验结果;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为整车实验平台的试制奠定理论基础。

周喆[7](2013)在《HXn5型机车柴油机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模拟仿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铁路在高速、重载方面的发展不断进步,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我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与美国GE公司合作研发生产了目前我国功率最大的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即HXn5内燃机车。该机车的核心部件——柴油机,为世界上最先进的GEV016型低排放四冲程柴油机。该柴油机采用电控单体泵、高速电磁阀及多孔式喷油器等多项先进结构和技术组成的燃油喷射系统。本文针对该燃油喷射系统中的喷油泵及其电磁阀,喷油器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首先,完成了HXn5型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零部件——喷油泵、喷油器的测绘工作,完成其施工图纸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GT-Fuel软件,建立了该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利用GT-Post软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对该系统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高压燃油峰值压力,喷油规律,电磁阀与针阀升程等重要燃油系统性能参数,同时与国内同类型机车柴油机燃油系统参数进行了对比,通过了解引进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性能的优越,发现国产机车的不足之处。其次,在GT-Flow中建立了该喷射系统电磁阀的仿真模型。电磁阀是决定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性能的关键部件,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燃油系统的喷射性能,因此对电磁阀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是很有必要性的。本文从电磁阀驱动电流与电磁阀弹簧预紧力两大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参数,以达到电磁阀快速响应的要求。最后,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柴油机的单缸机模型,并利用选取的电磁阀参数对单缸机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燃油喷射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甚大,同时对比实验值,说明电磁阀参数是比较合理的。通过上述工作,掌握了HXn5型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电控单体泵及电磁阀的基本特性。在国内首次对该燃油喷射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做铺垫,同时对改进国产机车燃油系统提供可借鉴的方案,也为国内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熊盛艳[8](2013)在《CRH5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导致高速列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铁路运输能力也需要进—步提高,因此掌握好高速列车的控制技术对于加快高速列车发展很有意义。本文主要是以CRH5型动车组变流器为主体,对交-直-交传动系统中的四象限脉冲整流器、中间稳压环节和逆变环节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对整流环节采用的瞬态直接电流控制、预测直接电流控制和改进型抑制三次谐波电流控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载波移相技术结合SPWM调制来消除网侧电流分布在二次开关频率处谐波。对牵引逆变DC-AC环节采用的磁场定向控制及多种方式SPWM调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牵引逆变联合仿真模型,验证电机的牵引特性。对中间DC-DC环节产生的二次脉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重复观测器的前馈补偿方法能够很好抑制拍频电流,减少转矩脉动。通过在Matlab/Simulink搭建变流器仿真模块,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可得出,动车组网侧在牵引工况下实现网侧电压电流同相位运行,再生制动工况下实现反相位运行,同时中间直流侧电压能够稳压。采用载波移相技术能够消除网侧二次电流谐波,降低谐波回馈给电网的危害。随着电机转速不断升高,牵引电机能够实现转矩恒定、磁链恒定,实现电机的恒力矩运行特性。对中间直流二次脉动问题进行仿真表明,采用重复预测观测器能够有效的减小二次电压脉动,抑制电机的拍频电流。最后,自主搭建了基于TMS320F2812的单相整流器小功率硬件实验平台,并对各个硬件模块进行了调试,完成了整流器闭环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此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夏海龙[9](2013)在《200km/h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实践证明,动车组以其高速、环保、安全等特点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客运的压力,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在我国开行高速动车组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对动车组的研究也势在必行。作为动车组的一个关键系统,辅助电源系统在保证动车组安全运行的同时能够为乘客带来很高的舒适度,必然也会成为动车组研究内容之一。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的负载包括牵引辅助负载,如主压缩机、主变压器和牵引变流器等设备的冷却设备等;旅客舒适性负载,如空调系统、卫生间、热水器等;充电机输出负载,如蓄电池、照明、控制、监测等和司机室负载,如司机室空调等。我国动车组研究起步较晚,不但在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工作上与一些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在辅助电源系统运用研究中经验也较少。通过与外企合资引进技术,我国应在加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部件,研制出适合我国动车组的辅助电源系统。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动车组发展和典型辅助电源系统结构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以CRH5型动车组为原型,对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构成进行了介绍,并对存在于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中的典型电路结构进行分析,介绍其控制方法及输出特性。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仿真模拟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从接触网取电,经四象限整流器整流、降压斩波、经辅助逆变器逆变输出给负载的整个过程并分析其结果。对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在变流器故障情况下负载的切换方法进行研究,计算了各种故障条件下辅助变流器的负载分配,通过仿真来观察负载切换时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仿真模拟了负载启动和过分相对辅助电源系统的影响,也对辅助电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蓄电池充电机进行仿真研究。

马太虎[10](2012)在《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化的运输系统中,对于尚未电气化的铁路线,内燃机车是铁路运输的主力军。就其运行的适应性和舒适性来讲,当代内燃动车组(DMUs)在运行性能、乘坐舒适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动车组,既适合非电气化线路,又可运行于电气化铁路。内燃动车组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证动车组有较好运行性能和舒适度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众多改善同步发电机运行稳定性的措施中,运用现代控制理论、提高励磁系统的控制性能是公认的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内燃动车组励磁系统的控制对发电机输出稳定的电压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集中式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进行研究。供电系统中采用TPZ25型励磁恒压调节器调节机车供电励磁机的励磁电流,从而控制供电发电机的励磁,保证机车供电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向负载提供恒定600V,200-400KW的电压源,保证客车空调电源的正常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分析TPZ25型励磁恒压调节器的控制方式和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控整流励磁恒压调节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为一级励磁,较原有的二级励磁跟踪反应速度快。通过对两种控制方式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改进方案的优越性。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励磁控制系统的性能,把非线性控制方式运用到励磁控制系统中。本文把直接反馈线性化方法运用于内燃动车组的励磁控制系统中,通过反馈线性化,把励磁系统的动态非线性消除,使整个系统转化为线性的系统,从而运用成熟的线性系统理论,例如,极点配置法的应用。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二、NYJ_1型内燃动车组及其功率的经济配置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YJ_1型内燃动车组及其功率的经济配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CRH5型动车组PIS系统重联监控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PIS系统简介
        1.2.2 动车组重联技术发展现状
        1.2.3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RH5型动车组列车通信协议原理与装置系统概述
    2.1 动车组重联关键技术
    2.2 动车组PIS系统UIC568 标准
    2.3 CRH5型动车组RS485重联通信协议介绍
        2.3.1 RS-485总线简介
        2.3.2 列车级和车辆级RS485总线
        2.3.3 RS485重联通信报文分析
    2.4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系统概述
        2.4.1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需求分析
        2.4.2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网络及硬线线路接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3.1 外形结构设计
    3.2 控制板处理器选型
    3.3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4 主控芯片控制电路设计
    3.5 CPU板时钟电路
    3.6 RS485驱动电路设计
    3.7 数字量采集输入电路设计
    3.8 模拟量转数字量存储及数字量转模拟量输出电路设计
    3.9 ETH外设驱动电路设计
    3.10 控制板电源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4.2 下位机软件主程序设计
    4.3 初始化模块
        4.3.1 HAL库初始化
        4.3.2 GPIO引脚初始化
        4.3.3 USART初始化
        4.3.4 ADC初始化
        4.3.5 I2S总线初始化
        4.3.6 FREERTOS系统初始化
    4.4 数据输入处理模块
        4.4.1 AI音频数据处理转换
        4.4.2 DI电平数据处理转换
        4.4.3 RS485数据处理转换
    4.5 数据输出处理模块
    4.6 下位机ETH通信模块
        4.6.1 下位机ETH驱动程序设计
        4.6.2 下位机ETH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架构
    5.3 上位机监控软件通信程序设计
        5.3.1 UDP通信初始化
        5.3.2 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5.3.3 以太网报文定义
    5.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4.1 音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4.2 485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5 上位机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5.5.1 设备状态检查界面设计
        5.5.2 PIS语音波形界面设计
        5.5.3 PIS-485控制指令信息界面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IS重联模拟监控装置设备功能测试
    6.1 系统测试设计方案
    6.2 装置模拟测试
    6.3 装置实际现场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2)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
    1.3 Purposes of the Repor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Work Desig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achine Translation
        3.1.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Platform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2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3.2.1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s
        3.2.2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3 Post-editing
        3.3.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editing
        3.3.2 Scope of Post-editing
    3.4 “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1 Definition of“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2 Studies on“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CHAPTER FOU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 TYPES AND THE POST-EDITING SOLUTIONS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4.2 Errors Relating to Accuracy
    4.3 Errors Relating to Fluency
CONCLUSIONS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port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A Source Text,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and Post-edited Version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s Error Category Model
    Appendix C Glossary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政企能力共演化与复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方法选择
    (二) 案例选择与描述
    (三) 数据收集
    (四) 系统集成能力界定
    (五) 数据分析
三、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 早期进入阶段的替代型共演化
        1. 政府与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
        2. 政府与企业能力的共演化关系
    (二) 技术引进之后的互补型共演化
        1. 政府与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
        2. 政府与企业能力的共演化关系
    (三) 高水平提升阶段的分化型共演化
        1. 政府与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
        2. 政府与企业能力的共演化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1. 集成商系统集成能力的“非均衡”演化路径
        2. 政府与集成商系统集成能力的“非对称”互动机制
        3. 系统集成能力的共演化模式与产业技术追赶
    (二) 理论贡献
    (三) 实践启示
    (四) 研究不足与展望

(5)C0-C0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车轮磨耗及影响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内燃机车发展概况
        1.1.2 中国内燃机车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1.1.3 越南铁路及内燃机车发展现状与展望
        1.1.4 论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2.2 中国铁路轮轨磨耗研究的现状
        1.2.3 越南铁路轮轨磨耗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车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
    2.1 C_0-C_0机车-轨道动力学模型
        2.1.1 机车模型的受力分析
        2.1.2 机车悬挂作用力
        2.1.3 机车运动微分方程
        2.1.4 轨道结构振动模型与运动微分方程
    2.2 基于SIMPACK的C_0-C_0机车动力学模型研究
        2.2.1 D20E型内燃机车总体结构与主要参数
        2.2.2 机车建模的自由度及拓扑结构
        2.2.3 机车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2.4 轨道不平顺
        2.2.5 机车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轨滚动接触问题的计算方法
    3.1 法向接触问题
        3.1.1 赫兹接触理论
        3.1.2 半赫兹滚动接触理论
        3.1.3 Kalker三维非赫兹接触理论
    3.2 轮轨切向接触问题
        3.2.1 Carter的轮轨接触理论
        3.2.2 Johnson-Vermeulen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3.2.3 Kalker滚动接触线性理论
        3.2.4 Kalker滚动接触简化理论
        3.2.5 Shen-Hedrick-Elkins接触理论
        3.2.6 基于Polach算法的蠕滑力计算
    3.3 刚性滑动和弹性滑动速度
    3.4 轮轨滚动接触模型对比分析
    3.5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
        3.5.1 轮轨系统坐标系
        3.5.2 轮轨接触参数和接触几何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轮磨耗预测模型及仿真分析
    4.1 车轮磨耗预测数值模型
        4.1.1 Zobory磨耗预测模型
        4.1.2 Braghin磨耗预测模型
    4.2 车轮磨耗计算模型与程序的功能
    4.3 车轮磨耗的平滑方式
        4.3.1 滑动平均法平滑
        4.3.2 FFT低通滤波平滑
        4.3.3 小波滤波平滑方法
    4.4 车轮踏面更新策略
    4.5 岘港-西贡线路条件及机车车轮磨耗统计结果
        4.5.1 岘港-西贡线路条件
        4.5.2 机车车轮磨耗统计结果
    4.6 岘港-西贡线路上机车车轮磨耗仿真
        4.6.1 Zobory模型预测车轮磨耗的演变
        4.6.2 Braghin模型预测车轮磨耗的演变
        4.6.3 踏面圆周处磨耗深度对比分析
        4.6.4 Zobory磨耗模型的修正
    4.7 机车车轮磨耗仿真与镟修周期预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磨耗统计数据处理方法与车轮镟修周期预测
    5.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5.2 分布的假设检验
    5.3 可靠性特征量
    5.4 可靠性在机车车轮磨耗研究中的应用
        5.4.1 基于磨耗深度或运行里程的可靠度特征量计算
        5.4.2 可靠度与磨耗速率的关系
    5.5 随机变量统计数据处理方法与建模
    5.6 机车车轮磨耗统计数据处理与镟修周期预测
        5.6.1 D20E型机车车轮磨耗数据处理与镟修周期预测
        5.6.2 D13E型机车车轮磨耗数据处理与镟修周期预测
    5.7 统计数据处理方法的结果与修正后仿真模型的结果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机车车轮磨耗的参数研究
    6.1 轨道参数对车轮磨耗影响的仿真计算与分析
        6.1.1 曲线半径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2 轨距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3 轨道不平顺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4 钢轨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5 钢轨类型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 机车参数对车轮磨耗影响的计算与分析
        6.2.1 机车速度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2 车轮直径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3 轴重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4 转向架轴距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5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3 轮轨摩擦系数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6)双源动车组动力电池组建模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源动力动车组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双源动力动车组关键技术简介
    1.3 蓄电池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4 锂离子电池组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双源动力动车组动力电池系统设计
    2.1 动力电池系统工作模式
    2.2 双源动力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
        2.2.1 特性输入条件
        2.2.2 牵引特性参数计算
        2.2.3 制动特性参数计算
    2.3 电池系统选型和配置
        2.3.1 电池系统功率需求计算
        2.3.2 电池系统选型
        2.3.3 电池系统配置
    2.4 本章小结
3 动力电池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3.1 动力电池系统模型拓扑结构
    3.2 动力电池系统主电路仿真模型
    3.3 功率源仿真模块
    3.4 DC/DC变换器仿真模块
        3.4.1 双向半桥电路工作原理
        3.4.2 DC/DC变换器控制方式
    3.5 动力电池组仿真模块
        3.5.1 电池组Thevenin仿真模块
        3.5.2 电池组串并联处理方式
    3.6 直流稳压环节
    3.7 本章小结
4 动力电池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1 仿真参数设置
        4.1.1. 主电路参数设置
        4.1.2. DC/DC变换器参数设置
        4.1.3. 电池组Thevenin模型参数设置
    4.2 仿真结果分析
    4.3 电池模块实验
    4.4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HXn5型机车柴油机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模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的发展状况
        1.2.1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优越性
        1.2.2 电控喷射系统的发展历程
        1.2.3 国外机车电控喷射系统的发展状况
        1.2.4 国内机车电控喷射系统的发展状况
    1.3 模拟试验的意义和发展状况
        1.3.1 模拟试验的意义
        1.3.2 模拟试验的发展状况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
    2.1 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1.1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组成
        2.1.2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 凸轮的基本方程
        2.2.2 喷油泵基本方程
        2.2.3 高压油管基本方程
        2.2.4 喷油器基本方程
        2.2.5 排放的数学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仿真模型
    3.1 仿真软件GT-Suite及GT-Fuel模块介绍
    3.2 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物理模型
    3.3 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GT-Fuel模型的建立
        3.3.1 喷油泵模块参数设置
        3.3.2 喷油器模块参数设置
        3.3.3 凸轮挺住机构模块参数设置
        3.3.4 其它部件模块参数设置
        3.3.5 仿真可行性验证
    3.4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3.5 引进机车燃油系统优越性
        3.5.1 国产机车柴油机燃油系统简介
        3.5.2 机车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性能对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阀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计算
    4.1 高速电磁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2 电磁阀数学模型
        4.2.1 电路模型
        4.2.2 磁路模型
        4.2.3 机械模型
    4.3 电磁阀的运动特性及运动方程
        4.3.1 电磁阀的运动特性
        4.3.2 电磁阀的运动方程
    4.4 电磁阀的电磁特性
    4.5 电磁阀工作循环
    4.6 电磁阀GT-Flow仿真分析
        4.6.1 电磁阀GT-Flow模型的建立
        4.6.2 电磁阀模型的仿真方案
        4.6.3 电磁阀模型的计算分析
        4.6.4 其他工作参数对电磁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单缸机仿真研究
    5.1 单缸机模型的建立
    5.2 单缸机仿真结果分析
        5.2.1 单缸机配气相位的分析
        5.2.2 单缸机缸内燃烧分析
        5.2.3 电磁阀参数对整机排放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CRH5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CRH5型动车组简介
        1.3.1 牵引传动系统介绍
        1.3.2 传动系统控制策略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RH5型脉冲整流器控制
    2.1 牵引变流器结构
    2.2 脉冲整流器工作原理
    2.3 整流器参数设计
        2.3.1 交流侧电感参数计算
        2.3.2 中间支撑电容参数计算
    2.4 整流器控制策略研究
        2.4.1 间接电流控制
        2.4.2 改进型多种直接电流控制
        2.4.3 SPWM调制技术
        2.4.4 多重化载波移相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RH5型逆变器控制
    3.1 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3.2 电动机特性分析
        3.2.1 异步电机等值电路分析
        3.2.2 恒转矩和恒功率特性分析
    3.3 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3.3.1 CRH5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分析
        3.3.2 矢量控制原理
        3.3.3 逆变器调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RH5型牵引变流器仿真分析
    4.1 整流器仿真分析
        4.1.1 瞬态直接电流控制
        4.1.2 预测直接电流控制
        4.1.3 抑制三次谐波前馈补偿控制
        4.1.4 两重化载波移相控制
    4.2 逆变器仿真分析
        4.2.1 牵引工况的仿真结果
        4.2.2 再生制动工况的仿真结果
    4.3 变流器联合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次功率脉动问题及解决方案
    5.1 二次脉动产生机理
    5.2 抑制拍频电流理论分析
    5.3 基于重复预测的前馈补偿
        5.3.1 重复预测结构原理
        5.3.2 重复观测器参数设计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硬件电路实验设计
    6.1 硬件系统结构
    6.2 整流器硬件电路设计
        6.2.1 开关器件选型
        6.2.2 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6.2.3 信号调理采集电路设计
    6.3 系统调试与试验
        6.3.1 电压检测调理模块
        6.3.2 电流检测调理模块
        6.3.3 IGBT光耦驱动测试波形
    6.4 软件设计
    6.5 实验结果
        6.5.1 开关管IGBT驱动波形
        6.5.2 输出电压电流波形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200km/h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动车组及辅助电源系统研究
        1.1.1 国外动车组及辅助电源系统研究
        1.1.2 国内动车组及辅助电源系统研究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分析
    2.1 四象限整流器
        2.1.1 四象限整流器原理
        2.1.2 四象限整流器功率因数
        2.1.3 四象限整流器控制方法
    2.2 辅助变流器
        2.2.1 斩波降压原理
        2.2.2 辅助逆变器原理及控制方法
    2.3 蓄电池充电机
        2.3.1 三相不控整流电路
        2.3.2 高频斩波降压电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建模仿真
    3.1 四象限整流器
        3.1.1 四象限整流器建模
        3.1.2 四象限整流器仿真结果
    3.2 斩波降压电路
        3.2.1 斩波降压电路建模
        3.2.2 斩波降压电路仿真结果
    3.3 辅助逆变器
        3.3.1 辅助逆变器建模
        3.3.2 辅助逆变器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故障状态负载配置及仿真
    4.1 故障状态负载配置
    4.2 负载配置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辅助电源系统特殊工况仿真
    5.1 辅助电源系统启动仿真
    5.2 动车组过分相仿真
    5.3 充电机仿真及蓄电池应急仿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内燃动车组概述
    1.3 励磁控制的作用及发展
        1.3.1 励磁控制的作用
        1.3.2 励磁控制方式的发展
    1.4 本课题的来源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柴油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
    2.1 柴油发电机组的总体结构
    2.2 同步发电机的励磁控制方式
        2.2.1 直流励磁机励磁
        2.2.2 静止整流器励磁
        2.2.3 旋转整流器励磁
        2.2.4 自并励式励磁
    2.3 他励式励磁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主电路描述
    3.1 内燃动车概述
    3.2 供电励磁系统和装置
        3.2.1 励磁系统
        3.2.2 供电系统
        3.2.3 直流辅助系统
    3.3 TPZ25型励磁恒压调节器
        3.3.1 装置组成及原理框图
        3.3.1.1 电源及保护电路
        3.3.1.2 主板控制电路
        3.3.1.3 TPZ25在主电路中的应用
    3.4 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3.5 相控整流方式励磁恒压调节器的设计
        3.5.1 相控整流调节器的原理及特点
        3.5.2 相控整流调节器的系统接口图
        3.5.3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在不同负载时输出电压数学模型
    3.6 同步牵引发电机
        3.6.1 同步牵引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6.2 同步牵引发电机的定子与转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600V供电励磁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仿真模型的分析
        4.1.1 仿真模型的整体分析
        4.1.2 PI调节模块
        4.1.3 6脉冲产生模块
        4.1.4 三相全控桥
        4.1.5 Excitation System控制模块
        4.1.6 同步发电机模块
    4.2 仿真波形比较与分析
        4.2.1 稳态仿真的比较与分析
        4.2.2 相控整流调节器在不同工况下仿真的比较与分析
        4.2.3 暂态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线性励磁控制算法的研究
    5.1 励磁控制方式的分析
    5.2 直接反馈线性化在励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2.1 数学预备知识
        5.2.2 直接反馈线性化基本理论
        5.2.3 非线性系统直接反馈线性化方法的改进
    5.3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park变换
        5.3.2 同步发电机的Park方程
        5.3.3 同步发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和转矩方程
        5.3.4 同步发电机的实用数学模型
    5.4 极点配置法求解状态反馈矩阵
        5.4.1 极点配置原理
        5.4.2 极点配置算法
        5.4.3 状态反馈矩阵K的求解
    5.5 DFL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NYJ_1型内燃动车组及其功率的经济配置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CRH5型动车组PIS系统重联监控设备研究[D]. 刘山.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D]. 王芝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政企能力共演化与复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J]. 江鸿,吕铁. 管理世界, 2019(05)
  • [5]C0-C0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车轮磨耗及影响参数研究[D]. TAO VAN CHIEN(曹文战).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6]双源动车组动力电池组建模仿真技术研究[D]. 刘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7]HXn5型机车柴油机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模拟仿真研究[D]. 周喆.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6)
  • [8]CRH5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研究[D]. 熊盛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9]200km/h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仿真研究[D]. 夏海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3(S2)
  • [10]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的研究[D]. 马太虎.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NYJ_1型柴油动车组及其动力经济配置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