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姬莉丹[1](2020)在《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发展作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而代价也一直伴随着发展而存在。我们在对社会发展重点关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发展背后隐藏的代价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代价,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寻求代价更少、更健康的发展,成为了人们日益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是科学且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其中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观点、看法对于我们更加正确、科学的理解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有着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恶化、国家间政治较量加深、经济发展问题颇多的背景之下,深入的研究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的重要论述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与代价问题的思考,更对于我国目前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领域存在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看法,分为四个部分阐释:第一章对社会发展与代价问题做了理论梳理,主要包括代价概念内涵的说明、代价的不同分类以及发展与代价两者关系的分析等内容。第二章对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发展代价观理论进行梳理,主要从马克思关于代价的成因、特征和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等理论观点出发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在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观点之上,阐述习近平代价问题研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的观点论述,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四个领域存在的代价问题的现状进行剖析。第四章作为本文的重点,主要立足于习近平社会发展中代价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针对习近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研究的四个领域,指出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研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当代价值,对今后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崔一帆[2](2020)在《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时代主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追寻各种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过于惨痛的代价。到如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正常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寻求一种合理有效的发展之路,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低代价发展观”应运而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为原则,从发展哲学的视角,对低代价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论文通过梳理低代价发展观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来源,深入分析了低代价发展观产生的历史依据,剖析了高代价发展下的困境和难以实现的现实和理论双重根源。其次,阐明了低代价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重新解读了低代价发展观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论支撑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破坏的现实性等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以往的高代价发展之路是不可取的,人类必须转向低代价发展之路。最后,提出了低代价发展观的理念和实现模式,阐释了低代价发展观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面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困境,在新时代坚持低代价发展观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标准,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赵鹏[3](2017)在《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永恒主题。只不过,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发展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如何认识社会发展的实质,探寻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就成为世界各国倍加关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承继和批判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的思想。近些年来,学界关注“社会发展”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探讨社会发展的代价、社会发展的模式、道路,以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这种研究还须进一步深入和深化。因此,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文本解读、内涵理解和价值挖掘,不仅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而且是马克思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展开对话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使马克思理论走向当代和彰显其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和通道。本文研究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蕴涵的主要问题加以探讨,并尝试在某些问题的阐发中有所见解或创新。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般阐述,包括基本概念辨析、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等。第二章主要讨论社会发展是否可能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包括历史上关于社会领域有无规律的争论及评价,马克思关于社会规律的存在论证明,以及把握社会规律应有的多维视角等。第三章接着阐述了与规律相关的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包括马克思的历史动力论思想,历史动力论与历史合力论的关系等。第四章主要阐述社会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价值旨趣。第五章主要阐述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深刻启示。第六章立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缘起与得失,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最后结合实际阐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合理抉择及其启示。
孙敏敏[4](2016)在《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文中指出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发展与代价总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了解发展与代价的一般理论,并深刻反思中国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为如何使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化而为之付出的代价最小化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从而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降低到最小程度。
姜瑞林[5](2016)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与文化选择》文中认为文化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发展的主要难题看,文化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现状还不足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需要一场持久的文化建设之路,需要走一条文化强国之路。当前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也是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可以对分散的、个体的、断裂的社会进行整合与再造,从而为物质的发展与繁荣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本研究试图将社会进步与文化建设两者有机结合,一方面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研究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实践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社会进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我国社会进步的文化诉求与文化选择,并尝试给出文化建设路径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政治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按照“理论分析—实践问题—原因揭示—政策选择”的基本逻辑,揭示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实践关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困境所在,揭示现象背后的机理,从文化选择的层面,基于社会与国家、发展与代价、文化与进步等双重的视角提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中文化困境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讲,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章,理念与价值:文化、社会进步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与文化选择,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社会进步等基本概念含义,以及文化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关系。本章主要是为全文的研究提供基本概念与理论上的支撑。文化是一个社会内部的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的价值总和,并决定着社会成员的交往、思维、感知和行为的取向。它在价值层面提供了一个社会或者群体的行为模式、行为条件、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观念。基于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功能定位,将文化的分类概括为规范型文化、规制型文化、引导型文化、渗透型文化和嵌入型文化等五种。社会进步是指在一定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体系。社会进步的目标或者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抽象的期望中的目标,又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境具体化为不同的体现终极目标关怀的子目标。这些体系化的子目标,就是实践中衡量社会进步程度与水平的社会进步评价体系。从整体来看,社会进步的评价体系至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这样才能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进步与否。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人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以价值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并最终会表现为一种文化形态。文化在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价值引导;另一方面,社会进步本身也具有文化诉求,体现在政治文明的文化表达、经济建设的文化支撑、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武装、文化自身进步的内在规律。而在这些方面,我国目前社会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或悖论。第二章,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关系的历史考证。本章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来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建国初期的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外部政治力量的建构来完成的,建国初期的文化建设为即将出现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扫清了障碍,对整个中国社会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文化结构也由传统的多元并存的复杂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从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中国的文化建设目标是基本清晰的,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但是从1965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却严重地偏离了原有既定的轨道,而且文革之前的文化建设塑造的文化价值观遭到了粗暴的政治否定。邓小平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文化模式的束缚走向多元文化的吸收并进。江泽民时期,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被放到了“三足鼎立”的位置上。文化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被彰显出来。胡锦涛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深化和反思的阶段,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观,具体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活力与动力。习近平时代之后,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战略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发展文化理论。第二,勇于批判的文化创新与超越心态。第三,建构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理念。第四,从国家建构到社会培育的文化发展新思路。第三章,挑战与制约: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主要从当代中国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文化缺陷,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规范与制约,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三方面展开。当代中国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文化缺陷可以概括为:传统文化认同体系的式微;现代公共认同文化缺失;国家文化建构的滞后,没有一个核心的贴近日常生活与基于历史制度原型的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建设缺少整合力与认同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没有形成,文化没有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与国家影响力,更没有转化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规范和制约包括传统文化正能量功能发挥不足,基于个人主义的落后暴力腐蚀性文化不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西方文化思潮泛滥,对主流文化与观念造成冲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与主流文化交叉碰撞,并在经济建设与市场化过程中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悖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主要包括“超文化”社会的失落感、传统文化的迷失、文化认同的匮乏等方面。第四章,探究与归因: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文化困境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理论认知的偏差。这包括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存在认识误区、“唯生产力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人们对于一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判断产生质疑,对于一切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也产生怀疑。“唯生产力论”导致社会与文化建设的滞后。二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实践操作的失误。这表现在社会急剧转型和利益格局调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外缺陷、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三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文化环境的负面趋向。当前影响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主义;二是文化体制弊端造成的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三是日常生活层面文化生态破坏与被侵蚀。第五章,对策与路径: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应坚持的原则包括:多元文化共存的原则、先进文化引领的原则、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原则。在社会进步的评价体系中文化缺陷的有效应对应从树立科学的社会进步理念、彰显社会生活中文化软实力、构建长效的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面对这种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新的形势下必须进行整体的调整,坚持以弥合文化政策与文化实践之间的断裂,文化发展与文化需求之间的断裂,文化发展的时空断裂为目标,建立包括制度机制及社会机制的调控运行机制。解决各种文化困境,进行文化创新与改革,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必须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秩序有序进行提供精神依托;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实践主体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回应社会生活实践需求;夯实文化整体实力,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等等。中国社会进步中的文化困境的突破不仅仅是文化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问题。如何培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发育出中国的公民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出路,也是解决宏观文化体系与微观生活实践之间断裂问题的根本方法。本文的贡献在于向人们呈现出一个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图景,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困境所在,揭示现象背后的机理。
姜威[6](2016)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创价与代价并存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支付一定代价为基础的,只是长久以来,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发展,而代价却被遗忘在角落里。致使人们产生了对代价的一些误解,认为发展才是主流,代价对发展构不成威胁,或者认为既然代价是消极的,那么就应该将其彻底解决,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发展与代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没有代价的发展是不存在的。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妥善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代价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从研究理论到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代价的矛盾仍未彻底解决,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研读,首先要明白其“三大意蕴”:真、善、美。这三层意蕴包含了该理论所有内容,涉及到自然、人、社会三大层面,给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大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有极强的生命力,体现在其能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代价的面对以及应对提供全新的思路。社会在不断发展,理论也应该不断创新,新的理论衍生新的措施,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尽快、尽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
李作鹏[7](2015)在《论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低代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实现代价承担的公平性与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性。当前,实现低代价的发展道路的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这是走低代价发展的思想基础;其二是构建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完善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与代价公平承担的机制,以及构建代价调控机制等主要措施。
李梦娇[8](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问题成为时代核心主题,在取得了辉煌成绩的同时,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开始呈现并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社会发展代价的问题。要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正确的代价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探索社会发展遇到的代价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辩证的看待社会发展及其发展代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代价思想的总结,在概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发展所遇到的代价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社会发展代价问题产生的原因,辩证的看待社会发展与其产生的代价,阐释了社会发展代价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树立科学的发展代价意识的重要性以及低代价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低代价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当代社会的良性发展。
蒋玉涵[9](2015)在《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象,并且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人们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十年来,随着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全球性的发展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发展代价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反思。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现实问题及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在继承前人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产生的自然代价、社会代价、政治代价、道德代价、精神代价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代价以及扬弃代价的途径,具有实践性、属人性以及时代性的特征。列宁社会发展代价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以及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当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也具有重要实践价值,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科学应对社会发展中的代价。
晏汉生[10](2014)在《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在整个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代价和发展总是如影相随。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和发展代价问题不断凸显,代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代价,从而寻求良性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系统梳理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的思想,揭示其形成的思想前提和逻辑进程,尝试建构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的理论体系,在当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社会发展代价观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社会发展的实质、特点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同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全新性,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还有助于我们积极面对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概述,主要包括相关概念辨析、代价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说明、社会发展代价的内涵与类型以及把控社会发展代价的原则和方法等基本内容。第二章梳理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形成的思想源流,主要说明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演变,探讨近代着名思想家霍布斯、卢梭、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其演变的历史脉络,并对其进行简短的评价。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剖析马克思对先前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说明社会发展代价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说明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阐释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代价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代价的原因、社会发展代价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代价的表现类型,最后分析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的价值旨趣等五个方面。第五章则立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对发展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代价反思,针对中国社会当前社会发展代价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以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为指导,当今中国实现低代价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实现的路径。
二、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及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社会发展与代价问题概述 |
(一)社会发展的涵义 |
1.发展的涵义 |
2.关于发展的三种观点 |
(二)代价的涵义 |
1.代价的涵义 |
2.代价的分类 |
(三)社会发展与代价的辩证关系 |
1.发展与代价的对立性 |
2.发展与代价的统一性 |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的理论梳理 |
(一)马克思关于代价的成因问题 |
1.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2.人自身认识和能力的局限性 |
(二)马克思关于代价的特征问题 |
1.马克思主义代价观的普遍性特征 |
2.马克思主义代价观的必然性特征 |
3.马克思主义代价观的历史性特征 |
(三)马克思关于代价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
1.马克思关于发展与代价的对立性 |
2.马克思关于发展与代价的统一性 |
三、习近平社会发展中代价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一)经济领域 |
1.经济领域代价问题的表现 |
2.经济领域代价问题的应对 |
(二)政治领域 |
1.政治领域代价问题的表现 |
2.政治领域代价问题的应对 |
(三)文化领域 |
1.文化领域代价问题的表现 |
2.文化领域代价问题的应对 |
(四)生态领域 |
1.生态领域代价问题的表现 |
2.生态领域代价问题的应对 |
四、习近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研究的当代价值 |
(一)经济领域的启示 |
1.抛弃传统发展方式,力求低代价发展 |
2.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二)政治领域的启示 |
1.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
2.完善权利分配体系,健全政策执行机制 |
(三)文化领域的启示 |
1.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
2.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
(四)生态领域的启示 |
1.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2.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低代价发展观的产生 |
2.1 低代价发展观产生的现实背景 |
2.1.1 生态资源的有限性 |
2.1.2 发展面临的困境 |
2.1.3 人类异化消费的代价 |
2.2 低代价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实践观 |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论 |
2.2.3 西方学者关于发展的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观 |
2.2.5 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
第三章 低代价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
3.1 低代价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
3.1.1 低代价发展观的涵义 |
3.1.2 低代价发展观的本质 |
3.2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
3.2.1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
3.2.2 高代价发展的表现形式 |
3.3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原则 |
3.3.1 低代价发展观的不可避免性原则 |
3.3.2 低代价发展观的限定性原则 |
3.3.3 低代价发展观的可调控性原则 |
第四章 低代价发展观实现的理念和模式 |
4.1 低代价发展观的主要理念 |
4.1.1 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4.1.2 坚持“合理至上”的发展理念 |
4.1.3 贯彻“全面整体”的发展理念 |
4.1.4 兼顾“公平效率”的发展理念 |
4.2 低代价发展观的发展模式 |
4.2.1 由高代价消费方式向低代价消费方式转变 |
4.2.2 由高代价经济增长方式向低代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4.2.3 由高代价思维方式向低代价思维方式转变 |
第五章 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5.1 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 |
5.1.1 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
5.1.2 强化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念 |
5.1.3 充实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实践观 |
5.1.4 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
5.2 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
5.2.1 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
5.2.2 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标准 |
5.2.3 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状况 |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一章 发展、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观 |
一、“发展”概念的哲学诠释 |
1、发展概念的历史考察 |
2、发展概念的价值内涵 |
二、社会发展的多维审视 |
1、社会有机体的开放性与调节功能 |
2、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
1、马克思对先前社会发展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2、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
第二章 社会发展规律论 |
一、关于社会领域有无规律的历史争论 |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规律的存在论证明 |
1、马克思对先前社会规律观形成前提的批判 |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
三、马克思把握社会规律的多维视角 |
1、社会规律把握的实践论视角 |
2、社会规律把握的认识论视角 |
3、社会规律把握的价值论视角 |
第三章 社会发展动力论 |
一、马克思的历史动力论 |
1、 马克思对之前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扬弃 |
2、社会发展诸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
二、历史合力论与历史动力论的关系 |
1、主体视角与客体视角的对立统一 |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
3、因果制约性与概率统计性的对立统一 |
第四章 社会发展代价论 |
一、社会发展代价的内涵及其实质 |
1、代价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社会发展代价的实质 |
二、社会发展代价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1、人类实践活动包蕴的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的辩证性质 |
2、人们面临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与束缚 |
3、不同价值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多元价值客体选择的排他性 |
4、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 |
三、社会发展代价的主要特征 |
1、社会发展代价的客观普遍性 |
2、社会发展代价的不平衡性 |
3、社会发展代价的价值补偿性 |
4、社会发展代价的具体历史性 |
四、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价值旨趣 |
1、厘清社会发展与代价之间的相互关系 |
2、跨越社会发展代价的“卡夫丁峡谷” |
3、指向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
第五章 社会发展道路论 |
一、马克思对西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考察 |
1、“英国式”发展道路 |
2、“普鲁土式”发展道路 |
3、“美国式”发展道路 |
二、马克思对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构想 |
1、马克思早期对东方社会的考察 |
2、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公社未来走向的设想 |
3、恩格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深刻启示 |
1、不同国家和民族道路选择的“特殊性” |
2、大致相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道路选择的“差异性” |
3、一切国家和民族道路选择的“共同性” |
第六章 立足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之若干思考 |
一、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缘起及其得失 |
1、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缘起 |
2、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得失评价 |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新问题 |
2、走出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可能路径 |
三、中国发展道路的合理抉择及其意义 |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得失反思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谜底分析 |
3、“中国道路”的世界性影响及其启示 |
参考文献 |
(4)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和代价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1.1 发展和代价的概念界定 |
1.2 发展与代价的辩证关系 |
2 中国社会发展付出的代价 |
3 如何使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化代价最小化 |
(5)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与文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 |
(二) 关于社会进步的目标和评价问题 |
(三) 关于社会进步的代价问题 |
(四) 关于文化对社会进步作用的研究 |
(五) 关于社会进步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研究 |
(六) 关于我国文化建设路径与选择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理念与价值:文化、社会进步及其相互关系 |
一、文化的涵义及其构成 |
(一) 文化的涵义 |
(二) 文化的分类及其基本构成 |
二、社会进步及其评价体系 |
(一) 社会进步的基本内涵 |
(二) 社会进步的目标和评价体系 |
三、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一) 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
(二) 社会进步具有文化诉求 |
第二章 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关系的历史考证 |
一、建国初期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进步方向的选择 |
(一)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与社会制度的变革 |
(二)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 |
(三)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失误及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
(二) 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
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进步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章 挑战与制约: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 |
一、当代中国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文化缺陷 |
(一) 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演变历程 |
(二) 社会进步评价体系的文化缺陷 |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制约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的疏离与阻滞 |
(二) 西方文化思潮泛滥及其多重影响 |
(三) 主流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叉碰撞 |
三、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 |
(一) 文化代价及其特征 |
(二) 文化代价的表现 |
第四章 探究与归因: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文化困境的原因 |
一、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理论认知的偏差 |
(一) 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识的误区 |
(二) 关于社会进步“唯生产力论”的认识局限 |
二、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实践操作的失误 |
(一) 社会急剧转型和利益格局调整的矛盾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外缺陷 |
(三)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
三、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文化环境的负面趋向 |
(一)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引发的冲突 |
(二) 当代文化体制弊端制约社会进步 |
(三) 影响社会进步的文化生态污受到污染 |
第五章 对策与路径: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选择 |
一、文化选择应坚持的原则 |
(一) 多元文化共存的原则 |
(二) 先进文化引领的原则 |
(三) 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原则 |
二、社会进步评价体系中文化缺陷的有效应对 |
(一) 树立科学的社会进步理念 |
(二) 社会生活中文化软实力的彰显 |
(三) 构建长效的评价体系 |
三、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的调控 |
(一) 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调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二) 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调控的目标取向 |
(三) 社会进步的文化代价调控的运行机制 |
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秩序有序进行提供精神依托 |
(二)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实践主体全面发展 |
(三)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回应社会进步的实践需求 |
(四) 夯实文化整体实力,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学术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案 |
1.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2.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3.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之三大意蕴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之“真” |
1.既有思想为其提供理论启发 |
2.社会发展为代价的产生提供必然性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之“善” |
1.生态关怀:对自然观的重新审视 |
2.人文关怀: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反思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之“美” |
1.直接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
2.最终目的:社会的全面发展 |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内在逻辑机制 |
1.自然是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
2.代价制约发展更能促进发展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
(一)研究内容更加深广 |
1.深化代价的分类 |
2.全面分析代价产生原因 |
(二)研究更注重中国化 |
(三)实践应用 |
1.改革开放来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代价及表现 |
2.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看待我国面临的代价 |
三、应对社会发展代价的路径探索 |
(一)加强宣传: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代价 |
1.摒弃对代价的错误认识 |
2.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 |
(二)落实行动:在实践中科学应对代价 |
1.创新:变革意识,创新行动 |
2.协调:全面发展,补齐短板 |
3.绿色:保护自然,绿色发展 |
4.开放:区域互补,内外共赢 |
5.共享: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论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代价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
二、低代价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一) 低代价发展观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 |
(二) 低代价发展观要求实现社会发展代价的公平性。 |
(三) 低代价发展观要求一种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
三、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实现路径 |
(一) 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 |
(二) 构建低代价的发展模式。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概述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代价含义、实质及特征 |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
二、社会代价的含义及实质 |
三、社会发展代价的特征 |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的辩证关系 |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互为条件 |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代价相互转化 |
三、社会代价对社会发展的否定性 |
四、社会代价对社会发展的限制性 |
五、社会代价的支付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代价的体现和成因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代价的体现 |
一、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 |
二、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问题加剧 |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
四、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代价的成因 |
一、主观认识的制约性 |
二、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
三、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
四、管理体制的欠缺 |
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实现低代价发展的合理路径 |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发展代价意识 |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意识 |
二、强化社会发展的代价意识 |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代价观 |
第二节 应对社会发展代价的实践路径 |
一、积极加强对代价的调控 |
二、进一步完善代价的支付和补偿机制 |
第三节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低代价发展之路 |
一、低代价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二、转变发展观念走低代价发展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2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界定与来源 |
2.1 社会发展代价的涵义 |
2.2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界定 |
2.3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来源 |
3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价值 |
3.1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
3.2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特征 |
3.3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重大理论价值 |
4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4.1 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4.2 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继承创新 |
4.3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继承与新解读 |
5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 |
5.1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指导意义 |
5.2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当代世界社会发展价值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
第一章 社会发展与代价界说 |
第一节 代价及其与发展的关系 |
一、代价及其相关概念 |
二、发展与代价的关系 |
第二节 社会发展代价的内涵与类型 |
一、社会发展代价的内涵 |
二、社会发展代价的类型 |
第三节 把握社会发展代价的原则和方法 |
一、充分认识社会发展代价的辩证实质 |
二、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原则 |
三、合理确定社会发展代价的评价维度 |
四、正确把控社会发展代价的途径与方法 |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形成的思想源流 |
第一节 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历史透视 |
一、霍布斯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 |
二、卢梭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 |
三、康德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 |
四、黑格尔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 |
第二节 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简要评价 |
一、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合理方面 |
二、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消极方面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和唯物史观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前人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
一、实践视角的确立和对前人旧实践观的扬弃 |
二、对人的重新认识和对先前哲学人性观前提的扬弃 |
三、对先前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扬弃 |
四、对前人异化思想的扬弃 |
第二节 社会发展代价的存在论证明 |
一、社会发展代价产生的必然性分析 |
二、社会发展代价存在的合理性探源 |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
一、社会发展代价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代价与人类实践的辩证关系 |
一、代价付出是实践得以可能的条件 |
二、代价付出是实践活动的消极后果 |
三、代价付出与人类实践的发展统一在历史进步中 |
四、社会发展代价体现在具体实践形式中 |
第二节 社会发展代价的成因 |
一、社会历史条件的束缚和限制 |
二、社会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平衡 |
三、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相对局限性 |
四、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和价值选择多元性之间的冲突 |
第三节 社会发展代价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发展代价的客观普遍性 |
二、社会发展代价的不平衡性 |
三、社会发展代价的价值补偿性 |
四、社会发展代价的具体历史性 |
第四节 社会发展代价的表现类型 |
一、人与自身关系层面:个体劳动与本质力量的异化 |
二、人与人关系层面:社会灾难 |
三、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自然环境危机 |
第五节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价值旨趣 |
一、把握社会发展与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 |
二、跨越社会发展代价的“卡夫丁峡谷” |
三、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
第五章 立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的反思 |
第一节 对传统发展观的代价反思 |
一、经济增长发展观的由来及困境 |
二、对经济增长发展观的代价反思 |
三、走全面综合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发展代价的现状分析 |
一、自然环境恶化 |
二、社会问题突出 |
三、信仰缺失与道德滑坡 |
第三节 走低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
一、低代价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 |
二、低代价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三、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 |
参考文献 |
四、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有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研究[D]. 姬莉丹. 延安大学, 2020(12)
- [2]低代价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D]. 崔一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研究[D]. 赵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4]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J]. 孙敏敏. 科技视界, 2016(20)
- [5]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困境与文化选择[D]. 姜瑞林.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6]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姜威.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7]论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 李作鹏. 绥化学院学报, 2015(12)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思考[D]. 李梦娇. 广西师范学院, 2015(06)
- [9]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蒋玉涵.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10]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观研究[D]. 晏汉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