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研究

基于Internet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研究

一、基于因特网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洪德[1](2019)在《专用小型基站分组核心网移动管理实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应对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标准的市场竞争以及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的深度融合,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着手对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的研究。随着移动通信宽带化技术的向前推进,高峰值速率、高用户吞吐量、低延迟、灵活的频谱分配等优势使得LTE的应用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本文即将研究的专用小型基站的应用领域。本文主要是基于LTE协议栈而对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中的核心控制信令处理单元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进行研究与实现。路由化交换、控制与承载服务分离、去掉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而使得网络结构扁平化、全IP化网络结构是EPC的主要特点。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将RNC节点负责的过程分散给演进型基站(Evovled Node B,eNodeB)和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承担。在EPS系统中,MME主要执行对用户接入网络时进行身份信息确认和鉴权;移动性管理;承载上下文管理;处理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附着接入请求等过程。本文首先对EPS的网络架构和EPC网络中各网元的主要负责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并对分组核心系统中的主要接口进行了介绍。在根据MME软件实体的需求分析对MME总体架构进行设计之后,又进一步对MME相关的接口及其应用层协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S1-MME接口及S1接口应用协议和非接入层协议、S11接口及GPRS控制面隧道协议、S6a接口及Diameter协议。然后对与MME相关的附着和去附着过程、专用承载的激活、修改、释放过程、空闲态下UE的寻呼、不涉及S-GW重定位的切换过程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在完成对MME主要信令流程的分析与实现之后,通过搭建EPS网络测试环境,对MME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功能方面,测试了MME的附着与去附着、承载管理等信令处理过程;性能方面,从信令过程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ME软件实体完成了技术规范中的主要功能,且具有良好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

徐斌[2](2014)在《车载无线自组网MAC协议研究及仿真》文中研究说明车载无线自组织网络(VANET)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舒服,方便的交通服务。IEEE1609系列协议和IEEE802.11p协议共同规定了车载网络的整体协议架构。并且1609.4协议提出车网络采用多信道传输,阐述了信道切换方式。IEEE 1609.4标准规定车载网络MAC层采用多信道传输机制,在SCH时隙具有六个业务信道,1609.4协议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些信道的具体分配措施。为了提高业务信息的传输性能,本文研究了MAC层多个信道和时间的分配策略,针对车载网络车与路边设施通信交互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相对位置及业务类型的资源分配算法。路边设施在接收到节点的业务需求时,能够根据当前节点的位置信息和业务的Qos需要计算出各个节点的优先级,然后在处理相应的业务需求时,需要计算不同分配方法的评价函数值,从中选出需要slot较少,切换信道次数较少和能够保持各个信道负载较为均衡的方法。在车辆密度较大的交通环境中,有限的频带资源可能无法满足节点的业务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车载网络中的接纳控制和信道预留策略,由于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具有一维性,车辆节点的运行状态更容易掌握。RSU对于资源的预留机制预测结果更有意义,预留资源也会更加准确。另外,考虑到车辆节点的运行速度要远远大于移动终端的运行速度,而且车辆的速度和方向随时都会改变,为了提高信道预留准确性,RSU将会根据车辆密度的变化,动态的更新获取到的节点位置信息。从而在保证原有服务不掉线的情况下,尽量的接纳新用户的服务。为了对资源分配算法对车载网络性能的影响做出验证,本文建立了车载网络MAC协议仿真平台。并利用仿真平台验证了基于节点相对位置及业务类型的资源分配算法对于业务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以及系统的吞吐量产生的影响,并与基于空闲信道资源分配算法的仿真结果做出分析和比较。

沈建华[3](2012)在《光网络生存性及智能控制平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光网络(ION)引入了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的分布式控制平面,可以提供动态的网络资源发现能力、连接的自动建立和拆除能力、流量工程能力和高效的保护恢复能力。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系统建模、算法构建和性能仿真等多种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了光网络生存性、GMPLS/OBS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以及无源光网络生存性和带宽分配技术。论文首先在概述光网络生存性机制基础上,分析了多层多域光网络中主要的生存性机制。针对多粒度交换光网络生存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GMPLS多粒度疏导的共享恢复GSR算法,仿真结果表明GSR算法的恢复成功率性能明显改善。针对共享保护机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备用重置(AWPRF)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恢复率性能较传统GBR和GBR-ILP算法有明显改善。针对光网络波长路由分配(RWA)问题,提出了一种智慧蚂蚁动态波长路由(SA-DRWA)算法,通过引入随机扰动和链路空闲率约束,可以在实现负载均衡的同时得到阻塞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改进。接着,论文研究GMPLS/OBS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概述了控制平面生存性一般模型,分析了评价其性能的控制平面恢复时间模型。针对GMPLS/OBS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信令提前回送机制并仿真分析了建路时延性能;提出了基于QoS的LSP共享(QLS)机制,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高级别业务性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小低级别业务的丢包率。最后,论文研究了无源光网络(PON)的生存性机制以及动态带宽分配。在概述PON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PON保护机制的性能;针对两级级联分光PON的生存性问题,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保护方案的性能以及不同的分光比对保护性能的影响;针对PON上行传输空闲时间问题,提出了无空闲时间损失的传输方案以及适配该方案的动态带宽分配NIL-DBA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NIL-DBA算法使PON系统的带宽利用率和业务时延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陈志国,秦龙,姚瑞虹,孙黎丽,姚琼[4](2011)在《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国内外数字家庭业务标准化入手,开展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有线宽带网络的家庭网络结构与参考模型、家庭网络广域接入技术、家庭网络内部互连技术、家庭网关的功能、家庭网络的远程管理、数字家庭业务的QoS保障、家庭网络与物联网的结合等。本文还介绍了广播电视规划院开展数字家庭业务试验的情况,并研究提出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家庭系统技术方案以及数字家庭业务运营策略,可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开展数字家庭业务提供参考信息。

戴路[5](2011)在《基于稳定性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由无线移动节点组成的具有任意和临时性的网络拓扑的动态自组织网络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移动性、自组织性以及随时随地接入等特点,但是由于节点的移动会造成路由的频繁中断,导致路由性能的下降,而传统路由协议缺乏有效的机制减少这种不利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需要研究基于稳定性的Ad Hoc网络多路径路由协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性的多路径路由协议AODV-QM,该路由协议采用了按需路由方式。AODV-QM通过评估邻居节点间相对移动的程度来衡量链路的稳定性,通过接收RREQ分组得到的上一跳节点的移动速率和移动方向并结合自身节点的移动速率和移动方向来计算节点之间的链路稳定性。针对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的特点,在进行路由选择时,中间节点计算从源节点到自身的各条路由稳定性,并转发经由稳定性最高的路由发送过来的RREQ。当RREQ到达目的节点时,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反向发送RREP。当源节点收到目的节点发送的RREP,便建立起路由。最后,源节点使用多路径负载均衡技术平衡网络负载,根据各条路由的稳定性比例来分配各条路由上的负载,从而增加了路由的使用时间和抗毁性。利用NS-2对路由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路由协议AODV-QM在分组递交率、路由生存期以及延时等方面相对于路由协议AODV都有了较大的性能提升。

蒋红艳[6](2010)在《基于流量监控的网络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如何控制网络拥塞、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流量监控及网络性能优化中几个主要问题,包括:网络流量监测点优化部署、基于多速率VBR业务流量的性能分析、基于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流量控制和异常流量检测控制等问题,以期改善网络性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网络流量监测模型优化问题研究及其近似算法网络流量测量的代价包括测量站部署代价和测量代价两个部分。网络流量监测模型优化的重点是:首先考虑部署尽量少的测量站降低部署代价,然后优化测量分配方案减少测量代价,并提高网络性能。利用流守恒规律,可以将网络流量监测模型优化问题抽象为无向图中的最小弱顶点覆盖问题。因求解最小弱顶点覆盖问题是一个NP难题,对于集中式网络,本文利用图论中关联矩阵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近似算法,并分析了算法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将该算法拓展到顶点加权情况下图的弱顶点覆盖问题。对于分布式网络,本文给出了一种分布式求解弱顶点覆盖集的近似算法,该算法不需要维护网络拓扑的全局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与以往方法相比,能找出更小的弱顶点覆盖集,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流量测量分配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近似算法,同样可用于解决测量延迟、丢包率等其它网络性能参数优化问题,对网络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具有指导作用。2.基于实时VBR业务流量的网络性能分析对多速率实时VBR业务系统中呼叫级和分组级主要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资源部分共享情况,从多维Markov链的全局平衡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计算各业务在线连接数的联合概率分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呼叫损失概率和分组丢失率,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其次,分析了呼叫损失概率和分组丢失率等服务质量指标与其传输控制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分组级,先对信源发送速率呈on-off分布的情形下系统的分组丢失概率进行分析,然后对更接近实际情况的一般实时VBR业务的信源发送信息速率的随机过程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各业务源信息速率可取为某一最小速率(离散)整数倍的通用信源模型,并给出了分组丢失概率的理论计算方法。对几种典型信源发送信息速率概率分布下的分组丢失概率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仿真检验了该方法的正确性。3.基于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对于资源部分共享情况,探讨了多速率VBR业务系统呼叫接纳控制策略的实施,提出了以峰值带宽和预期的分组丢失率门限为依据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验证;对于资源完全共享情况,提出一种可支持多种实时可变比特率业务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该策略只需动态调整容量缩放因子,并根据容量缩放因子与物理容量之积、各类业务的在线连接数和呼叫请求的类型决定是否接纳一个呼叫,给出了呼叫损失概率、分组丢失率及容量缩放因子的求解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可提高系统的吞吐量。4.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流量控制技术为了提高整个网络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组播流量控制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在各分支路由器节点处采用一种闭环控制器来对源端的发送速率进行实时调节,使得源端的发送速率趋于稳定;另外,策略还在拥有一定数量接收端的分支路由器处对其发送的数据进行拷贝,一旦在规定时间内收到接收端发来的重传请求信息包,则对该接收端进行数据重发。针对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情况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稳定性。5.基于流量分析的异常流量控制技术利用流量统计分析和深度业务分析引擎,对电信级IP网络流量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基于网络流量的宽带业务行为分析控制系统。提出了将该系统与电信网现有的IP网管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大客户系统等其他系统接口的策略,以进行联动响应控制。运用主元分析法检测了异常流量,探讨了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控制策略,并基于流量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对大规模电信网中宽带业务流量流向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网络流量分析控制系统已应用于实际的电信网中,为业务运营竞争防御管控、应用服务评估、客户报告服务、ICP业务评估等提供了有效分析管控手段,提升了电信宽带网络盈利能力。

耿蓉[7](2010)在《移动Ad Hoc网络Qo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Ad Hoc网络作为一种无中心、自构建、自组织和自管理的新型无线网络,因其组网灵活、展开迅速、自主运行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应急救援等无法或不便敷设网络基础设施并需快速组网的场合。近年来,随着急剧增长的无线网络需求,移动Ad Hoc网络在个人通信等民用领域也展现出美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成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媒体业务的普及和商业应用的进展导致服务质量(QoS)保证的的需求日趋强烈,而移动Ad Hoc网络所具有的多跳通信、资源受限、分布式控制以及动态拓扑等特点,对移动Ad Hoc网络其中的QoS保证提出了严峻挑战。围绕不同应用的QoS需求,针对网络自身特点,本文对移动Ad Hoc网络QoS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自适应跨层QoS模型。在传统TCP/IP协议栈基础上,增加跨层信息交互模块和自适应决策模块,通过跨层信息交互模块,打破原有分层结构的制约,实现各层信息共享。自适应决策模块,以层间信息交互共享为基础,深入挖掘各协议栈的相关性,赋予网络观察、学习和优化自己的能力。从全局视角,根据业务的QoS需求和网络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进行综合优化。在协议栈各个层面上根据网络状态调整参数,通过自适应地选择路由协议,改变发送功率、数据传输速率、分组长度、编码和调制技术以及上述方法的组合来适应网络状况的变化,并且可以通过区分分组优先级来满足不同业务的QoS要求,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分配,提高系统综合性能。(2)提出自适应QoS路由策略,依据应用需求和网络状态信息,准确、及时地反映网络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在先验式或反应式,单径或多径路由,单一QOS指标或多QoS指标联合优化,是否进行负载均衡和带宽预留等策略间自适应选择,实现自适应、自配置、自管理的高效分布式QoS路由机制。具体设计实现了以下路由算法:QoS-Aware多目标优化路由协议(QMOR),该协议利用节点可用带宽进行接入控制,选择满足QoS带宽要求的路径,在目的节点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选路,算法的优化参数包括路径延迟、缓冲区中已存包的长度和重传数目;基于免疫算法的QoS路由协议,选择资源消耗函数作为目标函数,用资源消耗函数的倒数表示亲和力,将带宽和时延作为约束条件,在保证带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跳数和时延,并利用免疫算法求最优解,得到满足QoS要求的路由;QoS-Aware多径路由协议(QAMR),研究节点拥塞、分组碰撞等本地信息对QoS路由的影响,引入节点利用因子和路径利用因子表征节点和路径处理能力,选择满足QoS要求的多条路由,实现通信过程负载均衡,提高路由容错性能;基于模糊算法的QoS多径路由协议,通过考察网络节点的层可用信息,以本次路由要求的带宽作为接入限制,以时延、跳数、路径可用度和吞吐率为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模糊算法进行求解,对源-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进行分析决策;为高QoS要求的特殊业务设计带宽预留机制。仿真表明,自适应路由策略能够适应网络状况和业务需求,实现了良好的QoS性能。(3)提出了基于IEEE802.11协议的自适应QoS MAC协议。该协议针对网络的特殊性和所支持的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划分;引入传输许可证概念,规定只有持有许可证的节点才可以传输数据,根据网络负载情况自适应调整许可证数量,控制参与信道竞争的节点数目,持有许可证的节点采用竞争方式共享信道;为不同的优先级业务设置不同的信道竞争参数,从概率上保证高优先级业务在信道竞争中处于优势:采用资源预留方式,为特殊业务提供端到端的绝对QoS保证,在有限的信道上最大限度地同时满足协议的高效性、针对性和空间复用性等指标。仿真表明,自适应QoS MAC协议与IEEE802.11相比,保证了网络中高优先级业务的QoS要求,在有限的信道上最大限度地同时满足协议的高效性、针对性和空间复用性等指标。上述工作针对移动Ad Hoc网络的QoS需求,重点对QoS模型、路由和介质访问控制技术进行初步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的QOS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宋梅[8](2009)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将是一种基于全IP技术、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方式和无缝漫游功能的异构融合网络。由于各种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底层技术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接入网络采用了不同的移动性管理技术、业务质量保证机制以及认证、授权和计费(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方案,这些传统的单一网络中的解决方案不能有效的支持异构网络间的协同工作,多网络融合仍然面临着诸如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无缝移动的用户感知、提高融合网络整体性能等难题。为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发展需要,在任何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最佳连接,保证无缝的高效可靠的服务,提高融合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效率,必须设计开放、高效、与接入技术无关的动态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保证机制、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以及快速移动AAA认证方案,本文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分级移动IPv6 (HMIPv6,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框架下基于位置管理的动态QoS预留方案(RM-DQR)。通过周期性测量小区间的历史切换强度或历史业务流量强度,动态自适应地将历史切换强度/业务流量强度较大的邻居小区划归到同一移动锚节点(MAP, Mobility Anchor Point)管理域内,从而在重新进行QoS预留时,能够有效的将重建路径控制在域内范围。所提出算法能够有效减少系统QoS信令开销和QoS路径重建时延。(2)针对分级移动IP结构存在的负荷集中和单点故障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移动IP的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包括自适应的MAP选择方案和高效的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自适应的MAP选择方案基于分布式MAP结构,通过采用二层触发机制提供的底层信息,基于策略自适应地选择MAP来有效地进行MAP负荷分担。提出了高效的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采用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ICMPv6)消息来发现MAP故障,减少了故障发现时间,利用主备用绑定信息加快了MAP故障恢复的过程。理论上分析了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的性能,并同标准的分级移动IPv6协议进行了比较。数值和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的MAP可靠性、分组丢失率以及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时间都得到了优化。(3)通过分析现有的移动IP和AAA的融合方案不足,提出了一种增强型的AAA认证方案(E-AAA, Enhanced AAA)。该方案中引入快速分层移动IPv6的思想,给出了具体的切换密钥生成和管理方案,该方案的提出,保证了切换过程的安全性。E-AAA方案的提出,在保障切换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解决了切换过程中由于引入认证过程而造成的过大开销,不仅使得在域内的认证开销得到了降低,而且域间的开销同样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4)提出了一种适用于3GPP-WLAN融合网络的融合AAA的最优部署方案。首先给出了一种融合认证架构,并且基于该融合认证架构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置认证矢量组的AV数目、发起AV请求的次数以及每个AV可以使用的重认证次数,可以使得系统开销降低到最小。该方案的提出,将对未来移动IPv6商业部署时,相关AAA设施部署提供理论指导。

李礼[9](2009)在《多接口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与广播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跳无线网络比如Ad-hoc网络、无线网状网等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传统的单信道多跳无线网络的容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相邻节点共享通信媒介,传输之间面临着竞争,网络性能会随着路由跳数及网络密度的增加而快速衰减。多接口多信道技术通过为通信节点装配多个无线接口,并同时使用不同的信道进行并行传输,能够大幅提高网络容量。本文将对基于IEEE802.11 MAC协议的多接口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的资源管理与广播机制展开研究。无线电通信频谱是有限并且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如何合理分配频谱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频谱使用效率是无线网络中的重要议题。以往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假设可用频谱被条状分割成多个具有固定带宽的无线信道,近来有研究认识到固定带宽信道的不足,并开始采用动态信道带宽调制技术来提升网络性能。本文的资源管理机制将把多接口多信道技术与信道带宽调制技术结合起来,共同优化多跳网络的性能。首先,本文提出了具有信道带宽调制功能的多接口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并从兼顾信道多样性与网络连通性、减少竞争与干扰、增强频谱负载均衡、以及提供QoS(Quality of Service)支持等方面着重介绍了信道带宽调制技术在多接口多信道多跳网络中的应用。然后,针对上述应用,给出以下解决方案: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多接口多信道网络的信道带宽调制、逻辑拓扑控制、路由进行联合建模。本文把联合优化问题归结为0-1整数线性规划,并基于LP松弛给出启发式算法。在给定的流量模型下,联合优化策略不仅能在信道多样性与网络连通性之间取得较好平衡,还能同时实现频谱负载均衡以及减少干扰与竞争。将最优信道带宽调制归结为“装箱压缩”问题,并分别基于单/多区间着色与max-coloring问题设计了分布式的流量感知的频谱分配算法。基于区间着色的信道带宽调制算法能有效消除频谱碎片的影响,并且本文给出了区间着色算法在单位圆图上的近似程度;而基于max-coloring问题的信道带宽调制算法则具有较小的最大运行时间,因而能较快地适应负载的变化。最后上述分布式信道带宽调制算法被应用于典型的多接口多信道网状网——Hyacinth中,模拟表明信道带宽调制能有效增加Hyacinth网状网的频谱使用效率及网络性能。基于资源预留机制设计了服务质量感知的信道带宽分配及主动路由协议。本文把资源分配与AODV(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路由协议结合在一起,按需分配频谱资源与接口资源给活跃的链路。当节点配有带宽可调的接口数目较多时,协议能够较好地为网络提供QoS支持。广播是多跳无线网络的一种重要操作,它既可以作为单播/多播路由协议路由发现的基本方式,也已成为许多无线宽带广播应用的重要通信手段。本文将针对广播操作的不同应用设计相应的多信道广播策略:作为路由发现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广播策略应以减少报文冗余为目标。为此本文把多接口多信道多跳网络中最少冗余的广播问题归结为接口扩展图的最小强连通支配集问题,并在原有单信道网络广播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低冗余的多信道自剪枝广播算法;在无线宽带应用中,广播策略则应侧重高吞吐率等指标。为此本文使用数学规划对广播树的建立与信道分配进行联合建模,并给出启发式方法。算法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信道多样性,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基于IEEE802.11协议的多接口多信道多跳网络的资源管理与广播机制进行研究。资源管理机制使用了信道带宽调制技术,能在多个方面提升网络性能,而多信道广播策略则能达到低冗余或者高吞吐率的目标。

宁帆[10](2009)在《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OBS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光交换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接入网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用户相连,是实现未来通信的研究重点。我们通过对OBS网络的关键技术和OBS网络边缘接入技术的探讨,深入研究了OBS的相关算法和解决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的新型接入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业务量和降低网络运行成本为目的,从而为技术的可实现性提供依据,为后IP网络时代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借鉴现有成熟网络技术,深入探讨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自身的特点,找出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对OBS关键技术和新型光纤接入FBA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创新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将图形化光网络波长分配算法,引入到OBS网络的路由策略中,针对多核心节点具有全波长和部分波长转换容量的光突发交换网络(OBS),提出一种近似的优化路径算法—RFC算法。2.研究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针对不同网络负荷,根据实时的网络参数(如丢包率),动态的控制调整突发包汇聚的门限值,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汇聚算法。3.将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应用于OBS网络中,提出新的突发竞争解决方案。4.研究TCP over OBS,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新的边缘节点结构和新的ACK重传机制。5.提出了基于电路方式的新型光纤接入技术—快递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以支持后IP over DWDM(Post IP over DWDM)技术的发展;研究FBA与OBS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技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现对仿真平台的设计。

二、基于因特网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因特网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专用小型基站分组核心网移动管理实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分组核心网及移动管理实体概述
    2.1 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概述
    2.2 演进的分组核心系统EPS概述
        2.2.1 EPS网络架构介绍
        2.2.2 EPS主要接口
        2.2.3 EPS主要接口协议栈
        2.2.4 EPS承载介绍
    2.3 移动管理实体MME概述
        2.3.1 MME基本介绍
        2.3.2 MME设计与实现中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管理实体MME的设计
    3.1 MME的软件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MME软件实体的总体架构设计
    3.3 MME相关接口的研究与分析
        3.3.1 S1-MME接口
        3.3.2 S11 接口
        3.3.3 S6a接口
    3.4 协议解析层设计
        3.4.1 S1-AP
        3.4.2 NAS
        3.4.3 GTP-C
        3.4.4 Diameter
    3.5 应用功能层设计
        3.5.1 移动性管理
        3.5.2 会话管理
        3.5.3 寻呼与切换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移动管理实体MME的实现
    4.1 MME软件实体总体处理过程
    4.2 MME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4.2.1 传输层协议SCTP
        4.2.2 传输层协议UDP
        4.2.3 epoll实现并行处理机制
    4.3 MME协议解析层的实现
        4.3.1 S1-AP
        4.3.2 NAS
        4.3.3 GTP-C
        4.3.4 Diameter
    4.4 MME应用功能层的实现
        4.4.1 移动性管理
        4.4.2 会话管理
        4.4.3 寻呼与切换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MME相关信令流程的测试与分析
        5.2.1 附着过程的测试与分析
        5.2.2 去附着过程的测试与分析
        5.2.3 承载管理的测试与分析
    5.3 性能测试
        5.3.1 测试内容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存在的不足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车载无线自组网MAC协议研究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车载网络MAC层协议研究
    2.1 车载网络协议体系架构
        2.1.1 802.11p协议标准
        2.1.2 1609协议标准
        2.1.3 WAVE体系MAC层多信道协调机制
    2.2 车载网多信道资源分配策略
    2.3 蜂窝网络MAC层接纳控制
    2.4 基于预约机制的车载网络MAC层的时间同步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车载网络资源分配算法
    3.1 车载网高速移动节点MAC协议
        3.1.1 协议设计思想
        3.1.2 广播业务预约MAC协议
        3.1.3 单播业务预约MAC协议
        3.1.4 冗余帧检测机制
    3.2 车载网络资源分配算法
        3.2.1 算法应用场景
        3.2.2 车载网络MAC层多信道聚合分配机制
        3.2.3 基于节点位置的多业务优先级设定
        3.2.4 基于二维填充问题的资源块处理策略
    3.3 算法实例
    3.4 小结
第四章 车载网络MAC层的接纳控制策略
    4.1 接纳控制场景描述
    4.2 影响车载网业务量的因素分析
    4.3 基于当前业务量的动态接纳控制策略
    4.4 资源预留策略
        4.4.1 车载网络资源预留特点
        4.4.2 基于车辆密度的自适应信道预留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车载无线自组织网MAC协议仿真模型
    5.1 车载无线自组织网仿真工具OPNET
        5.1.1 OPNET仿真工具
    5.2 基于OPNET的车载网络MAC协议仿真平台
        5.2.1 车载网络仿真协议体系架构
        5.2.2 仿真平台功能介绍
        5.2.3 WSA广播业务ACK重复处理机制
        5.2.4 信道切换保护机制
        5.2.5 资源分配算法
    5.3 车载网仿真平台的OPNET实现
    5.4 仿真场景和参数
    5.5 仿真结果
        5.5.1 安全信息传输仿真结果
        5.5.2 广播业务传输仿真结果
        5.5.3 单播业务传输仿真结果
        5.5.4 资源分配算法仿真比较
        5.5.5 车载网高速移动节点MAC协议仿真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光网络生存性及智能控制平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概述
    1.2 光网络生存性和控制平面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
    2.1 光网络生存性原理
        2.1.1 生存性策略
        2.1.2 保护机制
        2.1.3 恢复机制
    2.2 多域多层光网络生存性
        2.2.1 多层光网络生存性
        2.2.2 多域光网络生存性
    2.3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技术
        2.3.1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
        2.3.2 改进的基于GMPLS 共享恢复(GSR)算法
        2.3.3 改进的共享保护重置(AWPRF)算法
    2.4 基于智慧蚂蚁算法的光网络RWA 算法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改进的光网络动态波长路由SA-DRWA 算法
        2.4.3 算法性能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研究
    3.1 基于GMPLS 的控制平面技术
        3.1.1 GMPLS 原理
        3.1.2 GMPLS 生存性机制
    3.2 控制平面生存性
        3.2.1 控制平面原理
        3.2.2 控制平面生存性
        3.2.3 控制平面生存性模型
        3.2.4 控制平面恢复时间模型
    3.3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
        3.3.1 OBS 技术概述
        3.3.2 OBS 控制协议
        3.3.3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
        3.3.4 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实现模型
    3.4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信令机制及其改进
        3.4.1 Resv 消息提前回送机制
        3.4.2 仿真及性能分析
    3.5 改进的基于QoS 策略的LSP 共享机制(QLS)算法
        3.5.1 混合光网络QoS 机制
        3.5.2 改进的GMPLS/OBS 混合光网络QoS 机制
        3.5.3 仿真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源光网络生存性及带宽分配技术研究
    4.1 无源光网络生存性概述
        4.1.1 PON 生存性需求分析
        4.1.2 PON 保护技术
    4.2 级联分光PON 生存性技术
        4.2.1 PON 生存性模型
        4.2.2 两级级联分光PON 系统生存性
    4.3 PON 带宽分配技术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改进的传输方案
        4.3.3 改进的消除空闲时间(NIL-DBA)算法
        4.3.4 算法性能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4)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网络概述
    1.1概念和定义
    1.2研究背景
2国内外家庭网络标准化概况
    2.1家庭网络标准组织分类
        1.侧重广域接入技术 (含有线电视网络)
        2.侧重家庭网络设备互通
        3.侧重家庭网络传输技术
        4.侧重家电控制和监测业务
        5.侧重家庭网络中间件
    2.2国内外数字家庭标准研究
        2.2.1数字生活网络联盟
        2.2.2通用即插即用论坛
        2.2.3家庭网关论坛 (HGI)
        2.2.4闪联
        2.2.5 e家佳
    2.3小结
3基于有线宽带网络数字家庭关键技术研究
    3.1数字家庭系统参考模型
        3.1.1数字家庭系统组成
        3.1.2数字家庭系统分层模型
        1.网络层
        2.业务层
        3.数字家庭系统管理功能
    3.2家庭网关功能需求
        3.2.1接入功能
        3.2.2业务功能
        3.2.3管理功能
        3.2.4家庭网关对于业务质量的保证
        3.2.5家庭网关的管理
        1.有线电视网络远程管理
        1) 配置管理
        2) 故障管理
        2.家庭级管理
    3.3家庭网络广域接入技术
    3.4家庭内部联网技术
        3.4.1 Home Plug AV
        3.4.2 ITU G.hn
        1.对每种介质最优化
        2.安全性
        3.架构
        4.协议栈
4家庭网络协议研究
    4.1家庭网络远程管理协议
        4.1.1管理功能
        1.设备的自动配置
        2.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
        3.设备的状态和性能监测
        4.故障诊断
        4.1.2管理协议选择
        1.以传输为导向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2.CPE广域网管理协议 (TR069)
        4.1.3管理对象和内容
        1.管理对象
        2.管理内容
    4.2业务质量 (Qo S) 研究
        4.2.1在家庭中提供Qo S保障的必要性
        4.2.2家庭网络Qo S技术实现的功能
        4.2.3家庭网络业务特性及Qo S性能参数
        1.家庭网络业务数据特性分析
        1) 实时性
        2) 紧要性
        2.家庭网络Qo S评价参数
        1) 常用业务Qo S评价参数
        2) 视音频业务Qo S性能参数
        4.2.4家庭网络Qo S技术
        1.家庭网络接入有线电视网络Qo S技术
        2.家庭网络内部Qo S技术
        1) 资源预留
        2) 优先级控制
        3) 参数化Qo S
5家庭网络与物联网
    5.1物联网概念
        5.2.1体系架构
        5.2.2解决方案
6数字家庭系统试验
    6.1家庭网络试验
    6.2数字家庭系统业务试验
7结论与建议
    7.1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家庭业务应用设想
        1.机顶盒+电视机或一体机
        2.家庭网关+媒体终端
    7.2数字家庭系统技术路线选择
        1.有线电视网络城域接入技术选择
        2.家庭内部联网技术选择
        3.远程管理和配置技术选择
        4.Qo S技术选择
        5.安全认证技术选择
        6.家庭内部网络设备发现和资源共享技术选择

(5)基于稳定性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Ad Hoc网络发展历史
    1.2 移动Ad Hoc网络特点及应用领域
    1.3 移动Ad Hoc网络体系结构
        1.3.1 节点结构
        1.3.2 网络拓扑
        1.3.3 网络协议栈
    1.4 移动Ad Hoc网络的技术热点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移动Ad Hoc网络保证QoS的路由协议
    2.1 路由协议的分类
        2.1.1 单路径路由协议
        2.1.2 多路径路由协议
    2.2 具有QoS保障的路由协议
        2.2.1 QoS支持的必要性
        2.2.2 QoS机制要考虑的问题
        2.2.3 QoS框架
        2.2.4 典型QoS路由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路径稳定性的多路径路由协议AODV-QM
    3.1 问题提出及设计思路
    3.2 网络模型
    3.3 QoS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3.3.1 QoS参数的选择
        3.3.2 稳定性参数计算
    3.4 多路径路由的建立
    3.5 负载均衡的实现
    3.6 AODV-QM多路径路由协议的设计
        3.6.1 设计思想
        3.6.2 路由发现
        3.6.3 路由维护
        3.6.4 路由报文的分类及格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仿真工具介绍
    4.2 仿真场景介绍
    4.3 性能指标的选择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发包率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4.2 节点密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4.3 速率波动值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流量监控的网络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络流量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网络性能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流量有效监测点设置模型及求解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3 有效监测点的设置模型和选点算法
    2.4 分析与实验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实时VBR业务流量的网络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On-Off型多速率系统呼叫级和分组级的损失率分析
    3.3 速率离散取值的多速率VBR业务损失率分析
    3.4 分析与实验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部分共享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
        4.2.1 速率VBR业务系统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实施探讨
        4.2.2 呼叫接纳控制中性能参数的涵义
        4.2.3 部分共享呼叫接纳控制策略的性能分析
    4.3 基于完全共享呼叫接纳控制的流量控制技术
        4.3.1 基于容量缩放比的呼叫接纳控制策略
        4.3.2 完全共享系统呼损率及分组丢失率的计算
        4.3.3 最佳缩放因子的求解
    4.4 分析与实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流量分析的流量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电信级IP网络流量分析
    5.3 基于分支路由器协调的流量控制策略
    5.4 异常网络流量分析控制策略
    5.5 分析与实验结果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附录C 论文中主要缩写

(7)移动Ad Hoc网络Qo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略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1.1.1 移动Ad Hoc网络发展
        1.1.2 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
        1.1.3 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
    1.2 移动Ad Hoc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QoS技术研究现状
    2.1 QoS模型
        2.1.1 IntServ/RSVP
        2.1.2 DiffServ模型
        2.1.3 FQMM模型
        2.1.4 SWAN模型
        2.1.5 INSIGNIA服务质量模型
        2.1.6 iMAQ QoS模型
        2.1.7 Cross-Layer QoS模型
    2.2 移动Ad Hoc网络的QoS路由协议
        2.2.1 基于TDMA的QoS路由机制
        2.2.2 基于TDMA/CDMA的QoS路由协议
        2.2.3 基于票据探测的按需的QoS路由协议TBP
        2.2.4 核心提取的分布式Ad Hoc路由算法CEDAR
        2.2.5 QoS按需路由协议AQOR
        2.2.6 QoS保证的多径源路由协议QoS-MSR
        2.2.7 QoS保证的优化链路状态路由算法Q_OLSR
        2.2.8 LS-QoS
        2.2.9 其它协议
        2.2.10 现有移动Ad Hoc网络QoS路由协议分析
    2.3 移动Ad Hoc网络的QoS MAC协议
        2.3.1 固定分配类
        2.3.2 随机竞争类
        2.3.3 排队类
        2.3.4 现有QoS MAC协议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自适应跨层QoS模型研究
    3.1 设计思想
        3.1.1 策略上的自适应调整
        3.1.2 实现上的跨层联合优化
    3.2 QoS模型
        3.2.1 跨层信息交互
        3.2.2 自适应决策模块
        3.2.3 应用层
        3.2.4 传输层
        3.2.5 网络层
        3.2.6 MAC层
        3.2.7 物理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QoS路由协议研究
    4.1 自适应路由决策模块
        4.1.1 信息管理模块
        4.1.2 策略选择模块
    4.2 QoS-aware多目标优化单径路由
        4.2.1 路由发现过程
        4.2.2 路由选择过程
        4.2.3 路由维护过程
        4.2.4 QMOR性能分析
    4.3 基于免疫算法的QoS单径路由
        4.3.1 算法总体设计思想
        4.3.2 QoS路由问题模型及优化原则
        4.3.3 路由发现与路由选择
        4.3.4 协商QoS
        4.3.5 协议仿真及性能分析
    4.4 多径路由协议
        4.4.1 不相交路径
        4.4.2 节点不相交路由发现过程
        4.4.3 路径选择过程
        4.4.4 路由维护过程
        4.4.5 QoS-Aware多径路由协议QAMR
        4.4.6 基于模糊算法的QoS多径路由协议
        4.4.7 负载均衡
        4.4.8 性能分析
    4.5 带宽预留机制
        4.5.1 带宽未预留机制
        4.5.2 带宽预留机制
        4.5.3 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QoS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研究
    5.1 区分优先级
    5.2 许可证管理
    5.3 自适应参与信道竞争
        5.3.1 自适应信道接入时隙
        5.3.2 自适应退避机制
        5.3.3 载波侦听机制
        5.3.4 RTS/CTS机制
    5.4 资源预留机制
        5.4.1 握手机制的改进
        5.4.2 资源预留方案
    5.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5.5.1 基于IEEE802.11的QoS MAC协议仿真和分析
        5.5.2 资源预留方案仿真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8)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2.1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
        1.2.2 异构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1.2.3 异构网络融合面临的挑战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1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MIPV6下基于位置管理的动态QOS预留方案研究
    2.1 引言
        2.1.1 NSIS基本原理
        2.1.2 区域位置管理相关研究
    2.2 HMIPv6下基于区域位置管理的动态QoS预留方案
        2.2.1 分布式区域位置管理摸型
        2.2.2 算法流程描述
        2.2.3 算法的数学描述
    2.3 系统性能分析
        2.3.1 信令开销分析
        2.3.2 系统时延分析
        2.3.3 时延抖动分析
    2.4 仿真实验
        2.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研究
    3.1 引言
        3.1.1 移动IP存在的问题
        3.1.2 分级移动IP基本原理
        3.1.3 分级移动IP存在的问题
    3.2 自适应MAP选择方案
        3.2.1 分布式MAP结构
        3.2.2 基于二层触发机制的MAP选择方案
        3.2.3 基于策略的MAP选择算法
    3.3 高效的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
        3.3.1 移动IP中HA的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
        3.3.2 MAP故障发现和恢复机制
        3.3.3 性能分析
        3.3.4 仿真和结果分析
    3.4 全IP异构融合无线网络仿真平台
    3.5 移动IP试验床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移动IP和AAA结合方案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1.1 AAA基本模型
        4.1.2 移动IP-AAA模型
        4 1.3 EAP
    4.2 移动IP网络环境中AAA认证优化方案
        4.2.1 研究现状
        4.2.2 方案描述
        4.2.3 开销模型的建立和性能分析
        4.2.4 仿真性能分析
    4.3 一种优化的基于EAP的切换认证机制
        4.3.1 研究基础
        4.3.2 联合协调的切换认证系统架构模型
        4.3.3 域内切换的EAP重认证机构
        4.3.4 域间切换的EAP预认证机构
        4.3.5 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3GPP-WLAN中融合AAA相关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基础
        5.2.1 WLAN与3GPP异构网络融合架构
        5.2.2 3GPP-WLAN融合网络中的EAP-AKA认证
    5.3 融合AAA方案的最优部署策略
        5.3.1 方案描述
        5.3.2 理论分析
        5.3.3 仿真和性能分析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列表

(9)多接口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与广播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与相关研究工作
        1.2.1 IEEE 802.11 MAC 协议
        1.2.2 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的研究
        1.2.3 信道带宽调制技术的研究
        1.2.4 多跳网络中广播协议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具有信道带宽调制功能的多接口多信道多跳网络
    2.1 网络模型
    2.2 采用多接口多信道和信道带宽调制技术的原因
    2.3 信道带宽调制技术在多接口多信道多跳网络中的应用
        2.3.1 兼顾信道多样性与网络连通性
        2.3.2 减少冲突、干扰与竞争
        2.3.3 改进频谱的负载均衡
        2.3.4 提供QoS 支持
        2.3.5 其他
    2.4 模拟平台
        2.4.1 NS-2 网络模拟器
        2.4.2 多信道多接口以及信道带宽调制功能的扩展
        2.4.3 具体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学规划方法的信道带宽调制、拓扑控制、路由联合优化策略
    3.1 引言
    3.2 数学规划模型
        3.2.1 连续频谱块分配
        3.2.2 逻辑拓扑控制
        3.2.3 路由
        3.2.4 干扰限制
        3.2.5 容量约束
        3.2.6 优化目标
    3.3 问题的解决
        3.3.1 等价的混合0-1 整数线性规划
        3.3.2 选择产生较少干扰的最优策略
        3.3.3 基于LP 松弛的启发式算法JBATCR
    3.4 性能评测
        3.4.1 最优策略vs.启发式策略JBATCR
        3.4.2 不同带宽的信道vs.信道带宽调制
        3.4.3 频谱块宽度对性能的影响
        3.4.4 路由策略与频谱使用策略的组合对性能的影响
        3.4.5 节点接口数目对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着色理论的流量感知的信道带宽调制算法
    4.1 引言
        4.1.1 基本图着色理论
        4.1.2 图着色与信道分配
    4.2 问题描述
    4.3 信道带宽调制算法
        4.3.1 基于单/多区间着色的装箱算法Pack-IC 与Pack-HIC
        4.3.2 基于Max-Coloring 问题的装箱算法Pack-MaxC
        4.3.3 压缩及最终频谱分配算法Compress
    4.4 信道带宽调制算法在多接口多信道网状网Hyacinth 中的应用
        4.4.1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网状网Hyacinth
        4.4.2 信道带宽调制技术在网状网Hyacinth 中的应用
    4.5 性能评测
        4.5.1 与使用固定带宽信道的Hyacinth 系统比较
        4.5.2 频谱块宽度对性能的影响
        4.5.3 节点接口数目对性能的影响
        4.5.4 对网络负载变化的响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质量感知的信道带宽分配及主动路由协议
    5.1 引言
    5.2 基于资源预留机制的信道带宽分配与主动路由协议AODV-BA
        5.2.1 接口管理
        5.2.2 路由以及频谱资源管理
    5.3 性能评测
        5.3.1 与AQOR 协议比较
        5.3.2 节点接口数目对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接口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的广播算法
    6.1 引言
    6.2 低冗余的多信道广播算法
        6.2.1 单信道多跳网络中低冗余的广播算法
        6.2.2 网络模型
        6.2.3 多信道本地广播算法MCLB
        6.2.4 多信道全局广播算法MCSP
        6.2.5 性能评测
    6.3 网状网中干扰感知的联合广播路由与信道分配算法
        6.3.1 问题描述
        6.3.2 数学规划模型
        6.3.3 启发式算法JCABR
        6.3.4 性能评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研究总结
    7.2 展望与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突发交换OBS的技术简述和研究现状
        1.2.1 OBS的提出
        1.2.2 OBS的网络结构
        1.2.3 OBS的基本工作原理
        1.2.4 OBS的网络资源预留和调度机制
        1.2.4.1 OBS资源预留过程
        1.2.4.2 OBS资源预留过程相关参数
        1.2.4.3 OBS资源调度机制
        1.2.5 OBS的研究现状
    1.3 新型的OBS边缘节点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1.3.1 FBA的提出
        1.3.2 FBA的定位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1.4.2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策略的研究
    2.1 背景概述
        2.1.1 路由选择策略
        2.1.2 OBS路由选择策略
    2.2 OBS网络中的优化波长路径算法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对现已提出算法的分析
        2.2.2.1 附加节点方案
        2.2.2.2 专用链路方案
        2.2.3 新型的优化路径(RCF)算法
        2.2.3.1 RCF算法模型
        2.2.3.2 RCF算法模型描述
        2.2.4 仿真验证
        2.2.4.1 性能比较
        2.2.4.2 波长转换器成本和波长转换器容量的变化
        2.2.5 算法小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的研究
    3.1 背景概述
        3.1.1 OBS网络的边缘节点
    3.2 OBS汇聚组装机制
        3.2.1 OBS网络中传输效率
        3.2.2 BDP的最小长度
        3.2.3 突发包组装时间
    3.3 新型突发汇聚算法的研究
        3.3.1 引言
        3.3.2 新型汇聚算法
        3.3.3 性能分析
        3.3.4 小结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1 背景概述
        4.1.1 竞争产生的原因
        4.1.2 解决突发竞争的主要方案
    4.2 竞争解决方案概述
        4.2.1 波长变换解决方案
        4.2.2 光延迟(FDL)(缓存)解决方案
        4.2.3 偏射路由解决方案
        4.2.4 突发包分段丢弃解决方案
    4.3 突发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3.1 一种新型的OBS网络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1 引言
        4.3.1.2 新型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3 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TCP over OBS的理论研究
    5.1 背景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层协议
        5.1.2 TCP的演变和发展现状
        5.1.3 TCP over OBS的研究现状和本章的内容
    5.2 OBS和TCP模型
        5.2.1 OBS网络拓扑
        5.2.2 OBS On-Off源业务模型
        5.2.3 OBS损失模型
        5.2.4 TCP模型
        5.2.5 TCP和OBS结合的模型
    5.3 OBS网络中TCP吞吐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OBS新特性及对TCP造成的影响
        5.3.2 TCP拥塞控制机制
        5.3.3 分析方法
        5.3.4 数学模型
    5.4 TCP over OBS性能仿真测试
        5.4.1 仿真平台概述
        5.4.2 部分仿真结果和结论
    5.5 新型OBS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5.5.1 新型OBS边缘节点功能描述
        5.5.2 数据在OBS新型边缘节点下的流程
    5.6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的研究
        5.6.1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
        5.6.2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例举
        5.6.3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性能分析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支持OBS的边缘接入节点及系统仿真设计
    6.1 背景概述
        6.1.1 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发展概述
        6.1.2 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接入模式
        6.1.3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6.2.1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的基本描述
        6.2.2 支持OBS的FBA网络结构
    6.3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的系统设计
        6.3.1 支持OBS网络的FBA节点结构
        6.3.2 FBA时隙
        6.3.3 时隙分配
        6.3.4 信道建立
        6.3.5 时隙预留
        6.3.6 交换
        6.3.7 FBA信道
        6.3.8 多播信道
        6.3.9 扩展性
        6.3.10 网络控制器NC
    6.4 FBA信道的研究
        6.4.1 FBA信道
        6.4.1.1 FBA信道分类
        6.4.1.2 FBA信道特点
        6.4.2 FBA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1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顺序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2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并行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3 点到点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4 广播信道建立方式
        6.4.2.5 多播信道建立方式
        6.4.3 时隙重新分配和更改信道容量
        6.4.3.1 时隙重新分配
        6.4.3.2 更改信道容量
        6.4.4 信道建立时的资源预留
        6.4.4.1 流量变化很小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4.4.2 突发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5 FBA网络的QoS
    6.6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网FBA的系统仿真设计
        6.6.1 FBA仿真平台概述
        6.6.2 设计特点
        6.6.3 FBA网络模型
        6.6.4 FBA接入节点模型
        6.6.5 FBA节点模型的功能模块
        6.6.5.1 地址管理
        6.6.5.2 时隙池管理
        6.6.5.3 网络管理子系统
        6.6.5.4 用户接口
        6.6.6 FBA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1 信道协议处理单元
        6.6.6.2 算法协议处理单元
        6.6.6.3 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4 拓扑发现协议处理单元
        6.6.7 开发环境
    6.7 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
    7.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基于因特网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专用小型基站分组核心网移动管理实体的研究与实现[D]. 陈洪德.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车载无线自组网MAC协议研究及仿真[D]. 徐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3]光网络生存性及智能控制平面技术研究[D]. 沈建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4]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J]. 陈志国,秦龙,姚瑞虹,孙黎丽,姚琼.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S1)
  • [5]基于稳定性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研究与设计[D]. 戴路. 东北大学, 2011(03)
  • [6]基于流量监控的网络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蒋红艳. 湖南大学, 2010(07)
  • [7]移动Ad Hoc网络QoS关键技术的研究[D]. 耿蓉. 东北大学, 2010(03)
  • [8]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D]. 宋梅.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5)
  • [9]多接口多信道多跳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与广播机制的研究[D]. 李礼.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10]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D]. 宁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基于Internet的资源预留机制及其协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