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民族地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齐奥奇[2](2021)在《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不断替代人畜力量的繁重劳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技术,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有效提高单产和总产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在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玉米作为机械加工的三大粮食作物,远远落后于其他两大粮食作物。特别是机械化收获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传统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和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这种影响制约了玉米生产机械化全过程的发展。解决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问题,将大大提高我国农机现代化水平。因此,玉米机械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从磐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玉米整体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模式和主要方法。以磐石市为例,探讨了玉米整体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玉米整体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玉米整体机械化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磐石市需要玉米整地机械化生产的全过程,在整地,种植,植保,收割,干燥,秸秆整治等主要环节上实现机械化水平的关键突破,加快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与农艺学,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以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人才素质,并促进磐石市农业机械发展的城市化快速发展。
吴波[3](2020)在《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水生蔬菜因其独有的风味、品质等特性,且带有非常鲜明的区域特点,被称为“中国特菜”,在保障我国“菜篮子”工程、农民致富增收等层面作用明显,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产业振兴的主要载体。水生蔬菜主要有莲藕、莲籽、菱角、荸荠、茭白、茨菇、芡实、水芹、莼菜、豆瓣菜、香蒲等多种,其中莼菜是知名度很高的珍稀水生蔬菜,其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恩施州利川市是中国莼菜四大原产地之一和主要栽培区,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经过多年发展,莼菜产业已经成为恩施州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产业。近年来,为推进和发展莼菜产业,恩施州在莼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但莼菜受其生长环境等因素限制,其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缓慢。结合恩施州区域特色,为综合、系统地推进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本课题开展了以下研究:(1)总结了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本课题借鉴参考了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对莼菜的科研进展,考虑莼菜生产机械化的整体效益,总结了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指出目前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和装备都还很欠缺,整体农机化作业程度还较低;采取DEMATEL试验方法对影响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因子开展了量化计算,表明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受经济水平和人力资源影响最大。(2)分析了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科研部门对莼菜生产机械化装备研究缺乏;莼菜生产规模小,且生产农艺要求较特殊,受地域、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限制明显,与农机装备之间缺乏融合;莼菜目前最急需机械化的环节为采摘。(3)提出了恩施州莼菜全程机械化发展技术途径。恩施州发展莼菜种植机械化有着莼菜属于珍惜水生蔬菜,政府高度重视、莼菜生产成本高,有待机械化降低成本、农机化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等优势;未来推动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技术途径主要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经营规模化,倒逼莼菜生产机械化、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莼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探索莼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育莼菜生产机械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农田宜机化改造力度,让莼菜生产机械可以下田、争取落实推进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有效配套政策等等。
陈旭[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申志铭[5](2020)在《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农业一直以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004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补贴力度逐渐加大,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支农政策之一。黑龙江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重要省份之一,探究黑龙江省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深化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深入了解政策实施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研究和界定,明确政策实施的必要性。通过梳理历年的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对政策的补贴对象、范围、标准等进行详细了解,并通过对黑龙江省的补贴情况进行分析,掌握现阶段政策的实施情况。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化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文章从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了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其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黑龙江省整体以及13个地市的补贴政策效率。研究表明,农机补贴政策在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方面存在不足,且各地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另外,农机补贴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下降态势,原因在于综合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下降,并且各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化,技术进步是主要制约因素。最后,针对评价结果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调整各地区的农机补贴规模、优化各地区的农机补贴结构、扩大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机补贴管理机制以及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霍艳霞[6](2020)在《甘肃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在政策的助推下,整体成效显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国家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一项重要的“强民惠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政策在促进就业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也深刻地反映和体现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也存在着与政策目标相悖的一些问题。本文运用农业产业扶持理论、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史密斯理论模型对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剖析,并结合调查研究结果,从政策事实评价、政策价值评价两个维度分析了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效,同时从政策自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的执行环境四个方面探索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政策理想化程度;二是构建高效的政策执行主体;三是加强与目标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四是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环境。
许珊珊[7](2019)在《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首批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福清市充分利用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阶段福清市农机化已经进入到优化结构、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如何大力发展福清市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出发,首先对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福清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二是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五是农机推广机制和体制的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农机配置;其次要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三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合作社的建设;第四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第五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推广人员的能力。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晨蕾[8](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农业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以人力、畜力劳作的传统农业慢慢被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所替代,这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之举。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现代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为助力,作为现代农业化的重要武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承担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规模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土地农作物产出率以及改善农民生产运输条件。为使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自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党中央列入了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作用效果显着,但是经过本文研究发现,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对它的实施效率进行研究仍然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学术成果,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特点,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了相关的效率评价指标,同时,以影响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因素为出发点选取了环境变量,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本文选取了2012-2016年全国31个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产出以及影响因素的数据,使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得到了我国2012-2016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真实的效率值,通过静态和动态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总体效率有待提升;第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区域差距明显;第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自然环境因素、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等。根据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充分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其次,需增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最后,要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构。和其他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使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方法,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水平进行了研究,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刘晓永[9](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阿力叶·阿力甫[10](2017)在《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它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前提。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昌吉市地处干旱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和土地资源,且土地资源较为集中,适合机械化耕作。长期以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制约着昌吉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以昌吉市为分析对象,试图分析昌吉市农业现代化中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找出当前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推进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新疆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探讨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与动态自回归模型,从动态、静态两个视角全面分析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基于昌吉市实际情况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1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业作业基础环境较差、农机投入不足、基层农机工作者整体水平不高以及装备科技水平落后;2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VAR自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昌吉市工业化基础对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显着,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二者均对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民人均耕地、农民人均收入、农机投入,政府补贴等因素对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亦较为明显;3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加强对昌吉市农业技术人员的农业机械教育培训、普及现代农业知识,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大力发展昌吉市农机工业,将特色研发与技术引进结合,提高农业机械的覆盖率;加快土地的流转,为昌吉市农业机械提供良好的环境耕作环境;加强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引导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影响民族地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民族地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
3.1 评价模型 |
3.1.1 DPSIR概念模型 |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3.3.3 综合权重计算 |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4.2 计算权重 |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5.2 计算权重 |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
4.2.1 计量模型说明 |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5.3 科技人才策略 |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的现状 |
2.1 磐石市的发展状况 |
2.1.1 自然状况 |
2.1.2 社会发展状况 |
2.1.3 农业生产状况 |
2.2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
2.2.1 农机装备水平和结构不断优化 |
2.2.2 农机化作业机械化领域拓宽 |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待提高 |
2.2.4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需要不断增加 |
2.2.5 农机化重点推广项目得到推广 |
2.3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
2.3.1 农机化水平不高 |
2.3.2 农机管理不到位 |
2.3.3 农机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
2.3.4 政府投资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3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比较 |
3.1 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 |
3.1.1 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流程 |
3.1.2 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特点 |
3.1.3 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有关机具 |
3.1.4 借鉴梨树保护性耕作模式 |
3.2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 |
3.2.1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具体流程 |
3.2.2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优点 |
3.3 玉米全程机械化与常规生产模式的比较 |
3.3.1 各阶段农业机械的比较 |
3.3.2 收获比较 |
3.3.3 效益比较 |
3.4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推广的效益分析 |
3.4.1 社会效益 |
3.4.2 生态效益 |
3.4.3 经济效益 |
3.4.4 增收节支效益分析 |
3.5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示范成果 |
3.6 磐石市推行玉米全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和优势 |
3.7 本章小结 |
4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 自然因素 |
4.1.1 土壤条件 |
4.1.2 玉米品种 |
4.1.3 种植规模 |
4.2 社会经济因素 |
4.2.1 农机化政策 |
4.2.2 资金投入 |
4.2.3 农机文化 |
4.3 装备技术因素 |
4.3.1 土地经营体制 |
4.3.2 机械设备基础 |
4.4 本章小结 |
5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
5.1 增强科学主观能动性,改善不利自然因素 |
5.1.1 科学管理,改良土壤条件 |
5.1.2 精心培育优良品种,促进玉米种子换代增产 |
5.1.3 多措并举,优化组合种植规模 |
5.2 科学统筹,改善社会经济因素 |
5.2.1 加强农机化扶持政策,推进玉米农机化模式 |
5.2.2 减少政府资金负担,鼓励农民入社 |
5.2.3 注重农机文化,培养农机人才 |
5.3 规范土地经营,改善装备技术 |
5.3.1 规范土地经营体制,促进生产要素配置 |
5.3.2 加大政策扶持,改善机械设备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经验对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启示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
2.1 恩施州州情 |
2.2 莼菜种植生产情况 |
2.3 恩施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
2.4 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 |
2.4.1 莼菜生产主要技术 |
2.4.2 莼菜生产农机化发展现状 |
2.4.2.1 莼菜生产农机化机具发展现状 |
2.4.2.2 莼菜生产农机化作业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EMATEL方法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DEMATEL方法概念 |
3.3 建立影响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因素体系 |
3.4 基于DEMATEL方法的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问题分析 |
4.1 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1.1 莼菜生产农艺技术难以适宜机械化的问题 |
4.1.2 莼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匮乏的问题 |
4.1.3 农民对莼菜生产机械化认识不足的问题 |
4.1.4 莼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人才稀少的问题 |
4.1.5 莼菜种植规模小不适宜机械化的问题 |
4.1.6 农机社会化服务不健全的问题 |
4.2 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优势分析 |
4.2.1 农机化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
4.2.2 莼菜属于珍稀特色水生蔬菜,政府高度重视 |
4.2.3 莼菜生产成本高,有待机械化降低成本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进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
5.1 探索莼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
5.2 加强莼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研究 |
5.3 培育莼菜生产机械化高素质人才队伍 |
5.4 加快土地流转倒逼莼菜生产机械化 |
5.5 加大莼菜生产农田宜机化改造力度 |
5.6 出台推进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有效配套政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题来源 |
附录2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机服务组织 |
2.1.3 农机户 |
2.1.4 农机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产要素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
3.3.1 HCD模型原理 |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1 计量模型构建 |
4.3.2 数据检验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
5.3.1 样本描述 |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
5.4.1 研究假设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数据样本描述 |
6.3.2 模型构建 |
6.3.3 计量方法介绍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7.2.1 组合预测原理 |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
7.6 小结 |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补贴 |
2.1.2 农机购置补贴 |
2.1.3 农业机械化 |
2.1.4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 |
3.1.1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概述 |
3.1.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概述 |
3.1.3 总体补贴情况 |
3.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 |
3.2.1 农机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
3.2.2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
3.2.3 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
3.2.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3.2.5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
3.3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补贴机具种类有待完善 |
3.3.2 农机新产品补贴力度有待加强 |
3.3.3 农机补贴政策与其他配套政策衔接不够 |
3.3.4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率评价 |
4.1 评价方法 |
4.1.1 CCR模型 |
4.1.2 BCC模型 |
4.1.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 |
4.2 选取评价指标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评价指标描述 |
4.2.4 数据来源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特征分析 |
4.3.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的地区比较分析 |
4.3.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分析 |
4.4 效率评价小结及成因分析 |
4.4.1 效率评价小结 |
4.4.2 成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
5.1 调整各地区的补贴规模 |
5.2 优化各地区的补贴结构 |
5.3 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和力度 |
5.3.1 开展特色产业相关农机补贴 |
5.3.2 扩大农机报废补贴范围和力度 |
5.3.3 加大农机新产品补贴力度 |
5.4 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
5.4.1 加大对购机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
5.4.2 开展农机保险业务 |
5.5 完善农机补贴管理机制 |
5.5.1 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
5.5.2 健全补贴监督管理机制 |
5.6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5.6.1 加大农机培训力度 |
5.6.2 加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甘肃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 |
1.2.2 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研究 |
1.2.3 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的研究 |
1.2.4 对已有文献的总结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化 |
2.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2.1.4 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扶持理论 |
2.2.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2.2.3 史密斯模型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分析 |
3.1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政策执行现状 |
3.1.1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环境 |
3.1.2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概述 |
3.1.3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机构 |
3.1.4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标群体 |
3.2 调查研究分析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访谈设计 |
3.3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成效分析 |
3.3.1 政策事实评价维度 |
3.3.2 政策价值评价维度 |
第四章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
4.1 政策自身方面存在问题 |
4.1.1 补贴资金拨付周期长 |
4.1.2 部分机具补贴额偏低 |
4.1.3 农机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
4.2 政策执行主体方面存在问题 |
4.2.1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较低 |
4.2.2 执行机构管理职能不明确 |
4.2.3 相关部门沟通少,相互协作程度低 |
4.3 政策目标群体方面存在问题 |
4.4 政策执行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
4.4.1 基层农机部门工作经费紧张 |
4.4.2 监管问责机制不完善且监管乏力 |
第五章 完善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政策理想化程度 |
5.1.1 优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结构 |
5.1.2 简化农机购置补贴办理流程 |
5.2 构建高效的政策执行主体 |
5.2.1 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能力 |
5.2.2 加强执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
5.2.3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行政伦理建设 |
5.3 加强与目标群体的交流和互动 |
5.3.1 提升目标群体政策认知度 |
5.3.2 提升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感 |
5.3.3 提升目标群体政策参与度 |
5.4 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环境 |
5.4.1 落实农机部门工作经费 |
5.4.2 建立农机购置补贴监管问责长效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
(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
(四)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概念 |
(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农机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第二节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平稳推行 |
第四节 农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 |
第二节 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 |
第三节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依赖度较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
第一节 农机报废制度和农机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机装备的升级 |
第二节 扶持机制不完善制约农机社会化组织的发展 |
第三节 农民收入不高影响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
第四节 土地分散和农机产品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状况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农机化发展的概况 |
第二节 法国的发展情况 |
第三节 日本的发展情况 |
第四节 国外发展农机化的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
第二节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三节 完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 |
第四节 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推广 |
第五节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机购置补贴 |
二、农业机械化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规模经济理论 |
三、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内在逻辑 |
一、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内涵 |
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标准 |
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逻辑框架 |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变迁 |
一、补贴试点阶段 |
二、差价购机阶段 |
三、全价购机阶段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分析 |
一、农机购置补贴投入规模分析 |
二、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出分析 |
一、增加农机装备总量 |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三、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 |
一、农机购置补贴程序有待优化 |
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有待加强 |
三、农机购置补贴结构不合理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模型的构建 |
一、评价方法 |
二、评价指标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测度 |
一、传统DEA模型分析 |
二、SFA回归分析结果 |
三、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 |
四、三阶段效率对比分析 |
第三节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
一、MALMQUIST函数模型 |
二、基于时间跨度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三、基于不同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评估结论 |
一、农机购置补贴总体效率有待提升 |
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区域差距明显 |
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 |
第四章 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 |
一、规范简化农机购置补贴流程 |
二、建立补贴机具价格管控机制 |
三、构建农民购机贷款扶持机制 |
第二节 增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 |
一、增加落后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 |
二、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力度 |
三、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力度 |
第三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 |
一、完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构 |
二、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地域结构 |
三、扩大农机购置补贴对象范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参数选择 |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1.5 研究契机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估算方法 |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
2.2.2 秸秆还田 |
2.3 讨论 |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
2.3.4 对策和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估算方法 |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3.3 讨论 |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3.3 问题及建议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估算方法 |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
4.3.2 问题及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估算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估算方法 |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
6.3 讨论 |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估算方法 |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
7.3 讨论 |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
7.3.2 对策建议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估算方法 |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
8.3 讨论 |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
8.3.3 对策建议 |
8.4 小结 |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估算方法 |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养分需求 |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
9.3 讨论 |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
9.4 小结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 |
1.2.1 国外农业机械化研究 |
1.2.2 国内农业机械化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化定义 |
2.1.2 农业机械化地位和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发展理论 |
2.2.2 诱导的技术变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
3.1.1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
3.1.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
3.1.3 农机资金投入情况 |
3.1.4 农机经营 |
3.1.5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3.2 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3.2.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
3.2.2 农业作业基础环境较差 |
3.2.3 农机投入不足 |
3.2.4 基层农机工作者整体水平不高 |
3.2.5 农业机械技术落后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静态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 |
4.1.1 基本原理 |
4.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整理 |
4.1.3 灰色关联计算 |
4.1.4 结果分析 |
4.2 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 |
4.2.1 VAR模型分析基本原理 |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3 实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农业机械教育培训 |
5.1.1 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 |
5.1.2 加强专业化技术教育培训 |
5.1.3 提高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 |
5.2 大力发展昌吉市农机工业,提升农机科技水平 |
5.2.1 促进农机工业制造 |
5.2.2 调整农机工业的产品结构 |
5.2.3 提升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 |
5.3 改善昌吉市农机作业环境 |
5.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3.2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
5.4 加强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
5.4.1 加强对农机事业的资金支持 |
5.4.2 加强对农机事业的法制支持 |
5.5 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 |
5.5.1 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 |
5.5.2 发展多元的农机推广服组织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影响民族地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D]. 齐奥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恩施州莼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 吴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5]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研究[D]. 申志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6]甘肃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D]. 霍艳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7]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D]. 许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D]. 李晨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10]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 阿力叶·阿力甫. 石河子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