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保险入市比例(论文文献综述)
田璐瑶[1](2021)在《保险资金持股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保险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保险资金入市持股成为其重要的投资手段,保险资金入市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更加值得探究。本文首先将保险资金持股相关文献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从保险公司、监管者和机构投资者整体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保险资金持股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路径,最后从股票市场整体和个股两个层面实证研究了保险资金持股对于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在宏观层面,沪深300指数的波动率代表股票市场整体波动率,保险资金在A股市场上持有的股票市值占A股市场流通总市值的比重代表保险资金持股比例,根据所得的时间序列数据,第一,通过协整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在长期是存在反向均衡关系的,保险资金持股行为在长期可以稳定股票市场的波动,并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之后引入了SVAR模型。第二,建模后的脉冲响应图显示,对保险资金持股比例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股票市场波动率开始产生一个负向响应,从零开始逐渐变强,因此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在第6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弱,在第10期后不再有显着响应,开始趋于稳定,最终收敛于零,说明保险资金持股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股票市场整体的波动。第三,根据方差分解的结果,保险资金持股比例的高低初始对股票市场整体波动率影响不大,在前10期有较明显的上升,达到14.8%,升高了12.4个百分点,随后增长较为缓慢,最后稳定在18.1%左右,这说明在长期,保险资金持股行为能够解释股票市场波动变化的18.1%,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相符。在微观层面,本文利用保险资金所持有的标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率和保险资金在该公司流通市值中持有比例的面板数据,第一,首先建立最基本的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参照,随后,将个股波动率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模型中,使得其具有动态解释能力,并建立系统GMM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不区分市场行情时保险资金持股行为可以降低个股的波动率。第二,进行了区分市场行情以及持股时长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下跌行情中,保险资金持股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股价格的波动率,而在上涨行情中,会干扰保险资金持股对于个股价格波动的稳定作用,保险资金的持股行为难以起到降低股票价格波动率的作用;此外,对于保险资金长期持股行为来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股票价格波动的,而对于保险资金的中短期持股策略来说,更大可能是一种非理性投机行为,使得短期内股票价格波动更为剧烈。最后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应当继续完善“偿二代”监管体系,发挥其风险导向作用;继续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性优势;加强逆周期监管,管制保险资金的非理性投机;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放开保险资金持股比例限制等。
孙健,王君[2](2021)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下的财政风险——以“养老金入市”最优化投资组合配置为考察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模型,比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前后的收支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风险最小化条件下的最优投资收益率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池的扩大效应,可以探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下引致的财政风险,并为扩大基金规模、优化最优投资组合配置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养老金入市对缩小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有效,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2046年收支缺口缩小效应约为2053645.49亿元,且呈逐年增强趋势,2048年时高达2563966.30亿元。2.高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可以缩小缺口规模,化解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困境,缓解我国财政愈发严重的支付压力,最优投资收益率下财政负担减轻规模由2046年的2370420.17亿元增长至2048年的3026905.87亿元,减轻财政负担能力逐年增强。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组合存在提升空间,未来将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非标资产投资等方向倾斜。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关乎国计民生的中国医药卫生行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徐珂[3](2021)在《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影响效应研究 ——以金地集团为例》文中提出从2014年年末至今,二级市场中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事件屡见不鲜。国家鼓励险资参与二级市场最初的目的是激发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力,利用保险资金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定价功能,引导市场参与者正确理性的投资,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保险资金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性,虽然能给市场带来积极作用,但如果保险机构的投资目的并非简单的财务战略投资,那么他非但不会在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还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价值带去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不利于其稳定运行。不仅是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出于恶意目的的举牌,虽然短期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投资收益并不乐观。基于以上考虑,对国内整个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以及保险机构自身来说,分析资本市场中险资举牌的动因和影响效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险资举牌相关的文献,厘清现有文献的不足,找寻研究突破口并为本文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其次,梳理我国关于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出现险资举牌行为的原因;然后,以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举牌金地集团为例,将举牌事件的一般动因和影响效应更加具体的放到案例中去分析探讨,来发现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共性和个性。其中,在举牌的动因方面,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保险行业监管层的政策、保险机构资金的特殊性等几方面分析。在影响效应方面,本文从公司管理层的变化、股权的变动、举牌时股价的波动以及利用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去分析对公司运营上的长期影响。在风险方面,主要分析了股价风险、公司经营风险等,最后结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朱琦[4](2021)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转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形成了历史债务问题,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基金投资的低收益率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缺口。为了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金入市成为必然。养老保险基金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入市后的养老金投资基金风险进行防范。
袁亚蕊,郭士正[5](2020)在《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与股票市场波动》文中指出以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投资与沪深300指数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使用ARDL模型考察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投资规模和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分析了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对股票市场波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长期内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投资规模对沪深300指数的极差波动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短期内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投资规模产生显着的滞后效应。鉴于此,应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升投资运营管理水平,尽快完善投资者结构和股票市场运行机制,以期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对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胡如梅[6](2020)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索建立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制度规范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是向城乡等值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能够让渡权利,改变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因此有必要关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地方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政府征收入市、直接就地入市、指标交易入市三种基本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但是正式的改革试点之前,只有个别一些地方主动突破城乡土地要素流转的规则限制,允许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参与一级市场供地,大多数地方仍然以政府征收入市模式为主。在中央层面直接领导开展入市改革试点后,地方间的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另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在早期允许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地方又呈现出上收土地开发权、由政府统筹入市的特征。基于这些实践观察,本文尝试探究在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为什么会呈现出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化特征?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是否优化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收益分配结果?既然征地制度为地方政府发展土地财政提供了制度优势,为什么其中一些会主动放弃一级市场上供地的垄断地位?又如何解释这些地方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面对中央政府强化改革压力,地方间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回应差异,这又意味着什么?“制度环境”、“政策工具”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框架,将地方的土地治理表现置于宏观激励结构和特定的制度环境,以及具体的地方情境中进行考察,帮助我们厘清体制因素和地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的影响。对不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路径的比较分析显示,相比较传统的政府征收入市模式,允许符合规划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在当前阶段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相对较小,但是农民集体分享到的收益比例相对较高,达到60%以上。土地指标交易模式提升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同时缩小了因区位因素造成的农村内部的土地权益实现差距。此外,在不考虑产权差异的情况下,同一宗地块是通过政府征收入市还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实施入市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并没有明显不同,但是后者的收益分配格局更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对广东省南海区近30年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引资环境和农民集体的博弈能力等地方局限条件的s差异和变化,带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诉求和利益主体间土地权益分配的矛盾,弱化了原有土地政策的优势,引致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的差异和变化。地方政府间围绕招商引资展开激烈竞争是导致具备资本涌现优势和征地成本相对较高的地方在早期主动下放土地开发权的主要原因。当土地利用强度达到城市规划的限制,“大量引资”逐渐转为“优质选资”,土地区位和规模的优化调整有赖于原产权主体间达成集体行动,为降低这一过程的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到农民事实上的土地产权已经形成,基于市场协商的政府主导模式成为这一阶段政策工具的新选择。进一步地,基于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面对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土地市场化改革要求,地方政府回应行为的差异性源于对“以地生财”的依赖差异。“政府性债务规模”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作为直接表征地方“以地生财”需求的代理变量,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比例呈现负向关系,且前者的影响更为显着,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政府垄断和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取直接的土地出让收益,更重要的是方便以地抵押融资,但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以地生财”的依赖。另外,文章选取能够表征地方其他税收收入成长状况的“预算内财政自给率”指标来间接反映地方对降低“以地生财”依赖的可能性,回归结果显示该指标对地方开展“农地入市”改革有显着促进作用,表现在财政自给率更高的地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和供应比例相对更大。该研究发现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威权国家治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也并非完全服从上级,其施政行为还受地方发展偏好和具体情境的影响。研究总体上揭示了在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国家治理框架下,横向间的地方竞争、纵向制约体制下的行政压力和包括引资环境、农民集体政策博弈能力在内的地方情境条件共同塑造了地方政府的土地治理行为。面对来自高层级政府的行政压力和来自农民集体的征地压力,财政自给率更高、对土地财政依赖更低的地方更倾向于切实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因此,需要对地方政府提供适当的激励来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最后,根据笔者有限的知识,本文或有以下贡献。一是关注政府这一特殊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对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于在传统土地资源经济学框架内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和收益分配效应的研究,本文尝试从地方政府这个关键主体入手,将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组织方式视为特定激励结构和制度环境下的工具选择结果,并综合利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析这种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二是现有文献已经清楚地介绍了“市场化”改革可能引起的土地配置效率和权益分配变化等,但对地方政府主动向农民集体下放土地开发权,并在面对相同的“允许入市”的政策环境下采取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来实现集体土地入市的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没有太多研究。本文结合地方改革经验,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三是关注到本轮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回应差异,并由此引发对“以地谋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陆雷,崔红志[7](2020)在《“十四五”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时期农村重点改革任务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性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举措是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是规范股权设置、增加股权的流动性,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环境。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的主要举措是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是以提高保障水平、增强公平性为目标,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这三个农村社会保障项目。
刘桂莲[8](2020)在《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综述》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日益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热点话题。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关于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的文献,重点从养老基金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对养老基金的影响、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一般性约束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养老基金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的政策建议。
王晓丹[9](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吴婧怡[10](2020)在《长期资金入市的“引”与“留”》文中研究表明以养老金、保险、理财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在稳定市场运行、强化市场约束、倡导理性投资等方面作用重大。长期资金入市,既要"请得来",更要"留得住"。8月16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刊文指出,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目前,包括保险资金、信托资金、理财资金、QFII等在内的几类中长期资金,都表现出加码资本市场的趋势。
二、提高保险入市比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保险入市比例(论文提纲范文)
(1)保险资金持股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保险资金投资行为影响研究综述 |
2.1.1 保险资金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
2.1.2 保险资金对我国其他市场的影响 |
2.2 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影响研究综述 |
2.2.1 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股市波动 |
2.2.2 机构投资者持股加剧股市波动 |
2.2.3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市波动无影响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保险资金持股影响股市波动性的理论分析 |
3.1 保险资金的界定 |
3.1.1 资金来源 |
3.1.2 运用形式 |
3.2 机构投资者的界定 |
3.3 保险资金持股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路径 |
3.3.1 从保险公司角度 |
3.3.2 从监管者角度 |
3.3.3 从机构投资者整体角度 |
3.4 主要模型的选择 |
3.4.1 SVAR模型 |
3.4.2 系统GMM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险资金持股影响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样本来源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样本来源 |
4.2 SVAR模型的构建 |
4.2.1 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2 约束条件的设定 |
4.2.3 滞后期选择和模型稳定性检验 |
4.3 脉冲响应分析 |
4.4 方差分解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险资金持股影响个股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样本处理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样本来源与处理 |
5.1.3 区分持股时长的样本划分 |
5.2 固定效应模型的构建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相关关系检验 |
5.2.3 模型的设定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5.3 系统GMM模型的构建 |
5.3.1 模型的设定 |
5.3.2 全样本的实证分析 |
5.3.3 区分持股时长的实证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下的财政风险——以“养老金入市”最优化投资组合配置为考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模型设定 |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模型 |
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收支模型 |
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收支模型 |
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模型 |
(二)模型参数假设 |
1. 养老金支付系数 |
2. 缴费工资与实际工资增长率 |
3. 养老金入市综合投资收益率 |
4. 折现利率 |
5. 人口预测 |
(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分析 |
四、基于最优投资组合的养老金入市下的财政风险分析 |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
(二)最优投资组合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 |
五、结论及建议 |
(3)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影响效应研究 ——以金地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研究 |
1.2.2 关于险资举牌行为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
1.2.3 关于险资举牌行为影响效应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险资举牌的定义 |
2.1.2 举牌的类型 |
2.1.3 保险资金的定义及来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效益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公司价值理论 |
第3章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策略分析 |
3.1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概况 |
3.2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 |
3.2.1 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促使险资举牌 |
3.2.2 权益法核算会提高投资收益率 |
3.2.3 长期股权投资可以降低偿二代框架下资本消耗 |
3.3 保险公司举牌的策略 |
3.3.1 保险公司举牌的策略 |
3.3.2 举牌标的的特点 |
第4章 安邦保险和生命人寿举牌金地集团过程及动因分析 |
4.1 举牌双方公司背景介绍 |
4.1.1 金地集团 |
4.1.2 安邦保险集团 |
4.1.3 富德生命人寿公司 |
4.2 举牌事件全程回顾 |
4.3 金地集团成为举牌对象的动因分析 |
4.3.1 成长潜力大 |
4.3.2 资产负债率低 |
4.3.3 持续高分红 |
4.3.4 股权结构分散 |
第5章 安邦保险和生命人寿的举牌行为对金地集团的影响效应 |
5.1 险资举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5.1.1 改变公司股权结构 |
5.1.2 更换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 |
5.2 险资举牌对公司短期市场效益的影响 |
5.3 险资举牌对公司财务能力的影响 |
5.3.1 险资举牌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
5.3.2 险资举牌对运营能力的影响 |
5.3.3 险资举牌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5.3.4 险资举牌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
5.3.5 综合评价 |
5.4 险资举牌对公司的风险分析 |
5.4.1 影响公司经营决策 |
5.4.2 影响公司股票价格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加强监管政策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
6.2.2 加强保险机构的自我约束 |
6.2.3 提高上市公司反并购意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与股票市场波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必要性分析 |
二、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及其对股票市场波动的作用机制 |
三、实证分析 |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模型 |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
1. 单位根检验 |
2. ARDL模型估计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
(6)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全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1 全文结构 |
1.4.2 各章节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评述与展望 |
2.1 文献划分的视角:四个层次 |
2.2 四个层次的文献综述 |
2.2.1 第四层次:资源利用 |
2.2.2 第三层次:政策工具的多样性、选择逻辑和影响因素 |
2.2.3 第二层次:正式制度的作用和变迁 |
2.2.4 第一层次: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特征和影响 |
2.3 综述的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3 制度环境、政策工具和资源利用: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的一个分析框架 |
3.1 引言 |
3.2 建国以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 |
3.2.1 阶段一(1949-1953):建国初期实行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 |
3.2.2 阶段二(1953-1978):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集体统一经营 |
3.2.3 阶段三(1978-1998):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
3.2.4 阶段四(1998-2008):严格限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
3.2.5 阶段五(2008-2014):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探索集体土地流转 |
3.2.6 阶段六(2014-2019):中央政府强力要求地方开展改革 |
3.2.7 小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和内在逻辑 |
3.3 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分析框架的总体概览 |
3.3.1 制度环境 |
3.3.2 政策工具 |
3.3.3 资源利用 |
3.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的绩效差异:政策工具的影响 |
3.4.1 政策工具选择影响资源利用的生产效率 |
3.4.2 政策工具选择影响资源利用的过程效率 |
3.4.3 政策工具选择影响资源利用的收益分配 |
3.5 土地政策工具选择差异:制度环境和地方情境的共同影响 |
3.5.1 激励机制影响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 |
3.5.2 土地政策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与政策工具选择的相互影响 |
3.5.3 地方情境对土地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4 政策工具的选择效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比较 |
4.1 引言 |
4.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政策工具介绍 |
4.2.1 政府征收入市: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
4.2.2 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土地发展权在村集体层面的直接兑现 |
4.2.3 土地指标交易政策:土地发展权市场交易的构想 |
4.2.4 小结 |
4.3 土地增值收益内涵及测算思路 |
4.3.1 土地增值收益的内涵 |
4.3.2 土地增值收益的测算思路 |
4.4 三种入市模式下土地增值收益的具体核算:以义乌改革实践为例 |
4.4.1 义乌市政府征收入市模式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分配 |
4.4.2 义乌市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模式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分配 |
4.4.3 义乌市土地指标交易模式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分配 |
4.5 对比分析结果 |
4.6 本章结论 |
5 地方政府主动下放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权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 |
5.3 研究方法的介绍 |
5.4 广东南海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案例介绍 |
5.4.1 农村社区工业化、园区化(1993-2007):村集体自行组织入市 |
5.4.2 存量盘活的初步尝试(2007-2013):鼓励产权主体自行改造 |
5.4.3 公有资本介入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整合(2013-至今):地方政府向农村集体购买土地开发权 |
5.5 利益主体辨析和案例实证分析 |
5.5.1 主要的利益主体 |
5.5.2 下放集体土地开发权:保障建设用地供应效率的地方选择 |
5.5.3 向村集体购买土地开发权:提高建设用地再开发的过程效率 |
5.5.4 优化农民集体在土地整备中的利益分配:农民事实产权的建立 |
5.6 本章结论 |
6 地方政府面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回应差异和原因探析 |
6.1 引言 |
6.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背景和特征 |
6.3 理论分析:“以地生财”与地方政府改革回应差异 |
6.4 案例定性比较:Z省Y市和F省J市 |
6.5 定量分析 |
6.5.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6.5.2 数据来源 |
6.5.3 实证模型和结果分析 |
6.6 本章结论 |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十四五”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一)改革进展与目前的主要问题 |
1.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未形成 |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
(二)“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任务 |
1.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 |
2.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 |
3.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
4.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一)改革进展与目前的主要问题 |
1.集体股仍然普遍存在 |
2.股份并未成为农民集体成员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
3.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完整权能的实现存在着障碍 |
4.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没有改变 |
(二)“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任务 |
1.规范股权设置 |
2.稳步放开农民股权流转范围 |
3.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三、加快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 |
(一)改革进展与目前的主要问题 |
1.征地制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
2.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
3.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
(二)“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任务 |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一)改革进展与目前的主要问题 |
1.保障水平偏低 |
2.公平性不足 |
3.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风险 |
(1)科学合理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
(2)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不足。 |
4.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对策 |
1.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
2.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3.完善农村低保制度 |
(8)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研究进展: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 |
(一)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定性分析 |
1.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
2.资本市场对养老基金的影响分析。 |
(二)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应具备的先决条件 |
二、国内研究进展: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 |
(一)我国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相关问题及优化策略 |
1.基本养老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争论。 |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必要性分析。 |
3.我国基本养老金市场化投资的优化策略。 |
(二)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1.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单向影响分析。 |
2.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 |
(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的国别研究 |
三、结论与启示 |
(9)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创新 |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
5.1.1 持股规模 |
5.1.2 持股结构 |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
5.2.1 持股规模变动 |
5.2.2 持股结构调整 |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
5.3.1 指数计算说明 |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
6.1.5 稳健性检验 |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
6.3.4 GMM稳健性检验 |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
7.1.1 退市模型设定 |
7.1.2 定义均衡策略 |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长期资金入市的“引”与“留”(论文提纲范文)
长期资金,加码资本市场 |
制度建设,护航长期资金入市 |
● 维持对资本市场良好前景的预期 |
● 扩充长期资金的投资规模 |
● 适度提高长期资金入市的比例 |
● 拓宽长期资金投资范围 |
● 大力发展指数基金 |
四、提高保险入市比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保险资金持股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D]. 田璐瑶.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下的财政风险——以“养老金入市”最优化投资组合配置为考察视角[J]. 孙健,王君. 江汉学术, 2021(04)
- [3]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影响效应研究 ——以金地集团为例[D]. 徐珂.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A]. 朱琦. 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八), 2021
- [5]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与股票市场波动[J]. 袁亚蕊,郭士正.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 胡如梅. 浙江大学, 2020(04)
- [7]“十四五”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J]. 陆雷,崔红志. 学习与探索, 2020(11)
- [8]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 刘桂莲. 经济研究参考, 2020(20)
- [9]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10]长期资金入市的“引”与“留”[J]. 吴婧怡. 金融博览(财富),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