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战术体系──论排球的节奏(三)(论文文献综述)
于倩倩[1](2018)在《“9段双网”理念下“二传借助快球”在高水平男排比赛中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排球各大赛事的广泛开展,排球运动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竞技排球比赛中女子排球趋向男性化,男子排球更加追求高度、力量、速度,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一攻与反击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对比赛场上运动员之间时间、节奏、信息化的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二传手作为整场比赛的战术组织者,在比赛中如何更有效的进攻得分,这对二传手的个人能力、传球隐蔽性、进攻战术的合理安排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作为战术组织的前置条件——快球,二传与攻手之间有效的快球掩护战术,是现代排球比赛制胜的一大利器,但在每球得分制下,竞争愈演愈烈,为破坏对方接发球组织进攻的效果,发球攻击性的加强对一传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战术一传到位时,二传组织以快球为核心的进攻战术,在一传不到位时二传很少组织快球进攻,那么如何提高二传手的个人智慧,丰富以快球为核心的进攻战术,是每个球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 2015年男排亚锦赛、2016年男排里约奥运会落选赛,2016男排里约奥运会,2017国际排联男排大冠军杯赛各三场,共计12场51局比赛的录像视频,通过对二传手组织分配球及对方拦网情况的统计分析,探究“二传借助快球”网上进攻战术的应用情况,旨在快攻基础上探究排球发展新出路,以期为现代排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中二传手总体分配球方面4号位区域大于30%,亚洲球队在组织进攻中快球掩护进攻运用次数较多,欧美强队立体后排进攻的运用率明显高于亚洲球队,美国男排二传手组织分配球造成对手空网率最高。(2)“二传借助快球”在世界强队中均有运用,“二传借助快球”的关键点是时间、节奏、信息化的配合,组织进攻时应把握好传球时机,利用好时间差、位置差、空间差,多点进攻以求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从而为本方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3)“二传借助快球”战术设计在实践应用中应根据一传的情况来选用不同的进攻模式。一传到位时采用“双快”模式,进攻战术以前排快球与后排快球结合打法为主,即横向与纵深相结合,进行立体化进攻。一传不到位时采用“后快”模式,组织远网快球掩护与后排快球突破的战术打法,增加进攻点,抢时间,抢先机,以快制胜。(4)“9段双网”理念下“二传借助快球”对一传的要求降低,扩大接一传的范围,打破传统战术,创新一传到位狭窄范畴内对技战术的要求,在创新理念下一传不到位时,在不改变制胜战术目的的情况下改变战术打法,组织后排快球或者远网快球,丰富快攻组织进攻战术。为保证“二传借助快球”的战术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二传运动员个人技术的训练。不仅要提高二传手的弹跳能力、视野能力及传球时假动作运用能力,而且仍需进一步加强传球隐蔽性和二传手与攻手间快球进攻的配合训练。(2)培养二传运动员战术意识。着重培养二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战术意识,尤其是组织分配球时对对方拦网人及防守阵型的观察。(3)转变战术训练观念。打破一传不到位时难组织快球进攻的现状,二传手在战术实践过程中应通过“二传借助快球”来寻找组织进攻的突破口,中国男排应在坚持快速多变打法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强队,加强后排立体攻的运用。(4)改进战术训练理念。在“快速多变”战术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加强“9段双网”理念的应用,为推动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此战术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
史旭东[2](2016)在《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快攻战术运用情况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排球运动,自创始之初至今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男排顺应排球运动发展规律并结合自身队伍特点,逐渐形成了以技巧、速度、变化为主的技战术风格,一度在当时的亚洲排坛称霸并在世锦赛中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快速多变”可以说是我国排球界的传家宝,然而当今在欧洲“高举高打”的风格影响下,我国排球丧失了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巴雷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男排和主要对手(北京、山东、江苏、八一)在13-14和14-15两个赛季之间交手的18场比赛中快攻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上海男排的平均年龄高于各主要对手的平均年龄,但在副攻线上,上海男排的平均年龄低于北京男排和八一男排;上海男排的平均身高为197.47cm,副攻的平均身高为200.25cm,上海男排和主要对手在全队平均身高和副攻平均身高上并无显着性差异,在平均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方面,上海男排则显着低于北京男排;在扣球高度上,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并无显着性差异,在拦网高度上,显着高于山东男排,上海男排的副攻在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上均高于对手。2上海男排对阵八一男排的比赛中快攻应用情况方面,上海男排的快攻组织次数不及八一男排,但快攻战术的多样性上优于八一男排,快攻得分率也优于八一男排;上海男排快攻的主要打法为平拉开、短平快、前快和调整块,八一男排的主要打法为平拉开、短平快和前快;上海男排和八一男排的快攻再攻得分率均高于其各自的一攻快攻得分率。3上海男排对阵江苏男排的比赛中快攻应用情况方面,上海男排快攻的整体效果要优于江苏男排;上海男排与江苏男排的主要快攻打法相似,均为平拉开、前快和短平快;江苏男排在一攻中各项快攻战术应用较为均衡,上海男排则更为依赖主要快攻打法。4.上海男排对阵山东男排的比赛中快攻应用情况方面,上海男排与山东男排的快攻战术均较为丰富,快攻整体效果上海男排更胜一筹;两队的快攻主要打法均为平拉开、前快和短平快;一攻中,上海男排交叉战术得分率最高,短球被拦死率最高,山东男排前飞应用效果最好,两队再攻快攻效果均比较一般;上海男排在第四轮中快攻得分率不高,原因在于前快、平拉开和短平快发挥较差;山东男排第四轮主要快攻战术上海男排应重点盯防。5.上海男排对阵北京男排的比赛中快攻应用情况方面,上海男排的快攻战术相比北京男排要更为丰富,得分率也远高于北京男排;上海男排快攻的主要打法为平拉开、前快和短平快,北京男排的主要快攻打法仅为平拉开和前快;一攻快攻中上海男排整体发挥良好,但背快和短球的运用效果不佳,上海和北京再攻快攻得分率均高于一攻;上海男排第一轮快攻效果较差,北京男排第五轮应重点盯防。
高玉花[3](2014)在《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文中认为战术节奏是影响排球运动员竞技表现和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系统研究排球竞赛战术节奏原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完善排球竞赛理论。研究表明:排球竞技战术节奏是排球战术要素和参赛者的战术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组织,包括战术运行节奏和战术实施节奏。从战术协作人数和战术属性两个角度对竞技战术节奏进行了分类,认为排球竞赛战术节奏包括个人进攻战术节奏,个人防守战术节奏,集体进攻战术节奏和集体防守战术节奏,各类节奏又有不同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肖春秋[4](2014)在《中国女排单脚背飞进攻效果与落点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脚背飞扣球技术是背飞扣球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女排在1982年国际比赛上首次运用,它的出现引起世界排球界的高度关注。其技术特点及进攻效果是双脚起跳扣球无法替代的,发展到今天,单脚背飞扣球仍然是运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得分手段之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2011——2013年中国女排参与重大国际比赛的相关录像进行解析技术分析。结果显示:(1)单脚背飞有效扣球效果突出、成功率高,如配合其他战术组织进攻,效果更佳。(2)在进攻落点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中后场4——8m处会形成一个相对密集的落点带,且落点有向1、5号位之间区域集中的趋势。(3)在网上最理想的扣球区域为1.5——2.5m的区间,高于或低于此区间,扣球效果不理想、扣球成功率会降低。针对单脚背飞扣球的技术特点和落点规律,建议加强后排防守配合、正确判断、提前卡位。
高玉花[5](2013)在《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节奏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们竞技活动方式和行为中最活跃的因素。竞技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节奏不仅影响着竞技者的竞技方式和竞技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运动成绩。进行关于“竞技节奏”基本理论探讨和实证应用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竞技者的竞技活动认知水平,而且通过分析与阐述竞技节奏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过程中节奏应用与控制等诸多实践问题,对竞技节奏理论的建立,对竞技体育学理论的发展,对竞技参赛学理论的完善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节奏理论、控制理论、竞技体育理论为基础,对竞技节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构架了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体系,重点解析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排球运动实践,对优秀排球运动队的排球竞赛节奏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节奏是竞技行为构成及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竞技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变化。竞技节奏可以分为参训节奏、参赛节奏、赛事节奏、赛次节奏和赛场节奏等。也可以分为动作节奏、战术节奏、负荷节奏等。2、竞技战术节奏是运动项目特征制约下的竞技战术要素和竞技者战术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变化。竞技战术节奏的构成要素包括战术活动时间、强度、密度及其变化等。3、竞技战术节奏具有竞技者战术行为的快慢、攻防、真伪等性质。战术运行节奏和战术实施节奏是竞技战术节奏的基本运动形态。其主要表现方式为反复、对应、间歇和转换等。4、竞技战术节奏的内容体系庞杂,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其类别不同。以竞赛内容为标准,可分为速度节奏、位置节奏、远度节奏、高度节奏、出场节奏、重量节奏、环数节奏、编排节奏、进攻节奏、防守节奏、攻守转换节奏;以参加人员多少为标准,可分为个人竞技战术节奏、小组竞技战术节奏和集体竞技战术节奏;以比赛行为可控原理为标准,可分为主动与被动竞技战术节奏、主变与被变竞技战术节奏、本源性和适应性竞技战术节奏;以规律性、适用性和使用频率为标准,可分为有序和无序竞技战术节奏、常规和特殊竞技战术节奏、常用和偶用竞技战术节奏。5、竞技战术节奏具有周期性与阶段性、灵活性与稳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复杂性与可控性、理想性与实施性、专项特异性与个体差异性等一般特征。6、竞技战术节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比赛规则与组织、己方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对手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和比赛进程的发展与变化。7、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的策略包括:目标导向策略、实力定位策略、扬长击短策略、善用规则策略和多径调整策略等。8、实证研究表明,伦敦奥运会男排四强比赛中,进攻战术实施时,正常时段发快球节奏是常用发球节奏;进攻扣球中多表现为扣慢球节奏;三点攻和四点攻的掩护配合进攻是集体进攻节奏的理想方式;防守战术实施中,慢后防守节奏和半快配合防守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9、实证研究表明,伦敦奥运会女排四强比赛中,进攻战术实施时,正常时段发半快球节奏是较多实施的发球节奏;进攻扣球时以扣快球节奏为主;三点配合与掩护是她们最佳的集体进攻节奏;防守战术实施中,慢后防守节奏和半快配合防守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
张炎[6](2013)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进攻打法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伦敦奥运周期中,三任主帅的更迭,队员走马灯似的更换,严重影响了中国女排在本周期世界大赛中的成绩。主帅的更换、队员的更迭直接影响着整支球队的进攻打法风格和效率。本文根据教练更换和不同时期参加的世界大赛,将中国女排在2008年—2012年四年中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蔡斌时期、王宝泉时期、世锦赛时期、世界杯时期和奥运会时期五个时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接发球进攻战术打法和反攻进攻战术打法中各种打法的运用率和运用效果、以及进攻节奏三个层面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旨在了解近本次奥运周期中中国女排进攻战术打法的动态变化,最后比较五个时期中进攻打法的差别。总结出中国女排五个时期在接发球到位时的进攻打法都是以快变为主,接扣球到位时各种快变打法的运用率较低;接发球不到位和接扣球不到位时的进攻打法差异不大,都是以四号位的调整强攻为主。具体到五个时期的打法差异主要在快球和快球掩护进攻上有所差异:在蔡斌时期的快攻是以背快和短平快为主,在快球掩护进攻中以快球掩护二、四号位进攻为主,其他的快球掩护进攻方式基本放弃,并且二号位的快球掩护进攻是五个时期中运用率最高的;王宝泉时期的快球掩护进攻以四号位的掩护进攻为主,并且该打法变化较多,四号位掩护后的冲进、平拉开都运用的较好,快攻以短平快和背快为主,背飞运用较少;世锦赛时期中国女排的快攻开始以背快和背飞为主,掩护进攻运用率是五个时期最低,单纯以四号位掩护进攻为主,其余的掩护进攻运用率明显低于其余的几个时期,快变不足、进攻效果不佳是这个时期的软肋所在;世界杯时期中国女排的背飞运用率是五个时期中最高的,二号位快攻成为快攻的重心,掩护进攻仍然以四号位掩护进攻为主,同时结合其余各种掩护进攻;奥运会时期中国女排的快攻重心又回到了三号位,背飞运用率降低,在掩护进攻上二号位掩护进攻又开始出现。从进攻节奏上看,五个时期中接发球到位时进攻节奏的排序由快到慢是:世界杯时期、世锦赛时期、王宝泉时期、蔡斌时期、奥运会时期。结合比赛成绩看,较慢的节奏对中国女排并没有优势,中国女排应当对进攻“提速”。最后提出中国女排在伦敦奥运会后的发展中要坚持快速多变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后排进攻打法,保持较高的快攻组成率,特别是提高反攻的进攻速度,注意提高反攻中战术组织进攻的运用率,创新远网快攻打法的策略。具体提出中国新女排必须坚持快变打法,加快进攻节奏,特别是四号位强攻的进攻节奏,以及后排进攻的节奏;增强主攻手的技术训练,力争运用各种扣手法来弥补高度和力量的不足;副攻要注意在起球不到位时的跑位掩护,不要过早的跑动形成空跳;同时吸收世界优秀女排打法特点,积极发展后排进攻,前后结合,加强进攻能力和变化能力;要继承传统,使新女排的接发球组织进攻真正以快变为主;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的提高来增强二传手组织进攻战术的质量;同时重视队员基本功的训练,避免在比赛中出现低级失误;排协要在选帅上认真斟酌,要充分信任主教练,并给与足够的时间和支持。
刘继承[7](2011)在《节奏控制和信息反馈在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过程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排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排球普修课作为高校体育院(系)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发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是高校排球普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考核重点,其技术环节由抛球、挥臂击球、击球手法“三要素”组成。击球的时间感觉、空间感觉要求很准确,节奏感强,深受学生喜爱。抓住重点(抛球),突破难点(挥臂击球),遵循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挖掘、洞察、领悟排球各项技术的本质内涵,重视节奏训练和培养节奏意识,省时、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提高排球各项技术,是排球教学双边活动中所不断探索的课题。基于此,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等综合研究方法,以排球普修课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为例,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系2007级、2008级各两个本科术科班学生进行了为期两轮的教学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运用控制论原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CAI课件),以节奏训练为切入点,结合动作技能形成机制,辅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内,优化排球发球技术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进一步探讨数字信息反馈和节奏控制在排球普修课发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新形势下排球普修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对发球抛击动作进行节奏控制开展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排球发球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在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2)在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中,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模式,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的一种教学方法。(3)借助CAI课件开展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充分发挥了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4)多媒体CA工课件具有视听效果生动,刺激和反馈调节及时,纠错能力强等特点,抓住了排球发球技术的内在本质,符合排球技术课教学的特点,有效的缩短了教学周期,提高了教学效率。
徐世峰[8](2010)在《第29界奥运会中外女排快攻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上没有打出自己的风格,艰难得取的了铜牌。这于我们的期望是有一定距离得。中国女排为什么没有打出自己应有的风格。中国女排以快攻着称于世,上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取得冠军,快攻技战术运用的非常到位,可这次为什么中国女排运用快攻屡屡被强队拦回,外国强队运用快攻又多次得分,这说明中国女排运用快攻技战术相对倒退。本文主要目的是找出中国女排在快攻运用方面的问题,进行中外女排的对别分析,找出差别和不足,为中国女排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同世界其他国家女排的比赛视频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根据中外女排在快攻运用形式、单纯快攻、快攻掩护快攻、快攻掩护强攻、一攻及防反中使用快攻的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女排在这几个方面同外国女排的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为能促进中国女排的发展以及夺取更好的成绩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中国女排快攻主要是以背飞和背溜为主,而奥运冠军巴西女排以前快和短平快为主,美国女排在二号、三号和四号位置运用快攻比较平衡。各国女排运用快攻掩护快攻方面都是以双快为主,但在快攻掩护强攻方面,巴西以短平快掩护为主,其他几个国家以前快掩护为主,中国女排以背飞掩护为主;中国女排在快攻成功率方面和外国女排总的得分率相当。从单场比赛看,中国女排比美国女排和巴西女排的成功率低。在被有效拦网、被拦回和被拦死率的相比,中国女排比巴西女排有显着差异;中国女排使用快攻掩护快攻得分率高于外国女排平均水平。从单场比赛上中国女排使用此技战术总体上落后于美国和巴西女排;中国女排运用快攻掩护强攻得分率却低于巴西女排和美国女排,略高于古巴女排,远高于其他几个国家女排。快攻掩护强攻被拦回和被拦死率远高于巴西女排和美国女排;中国女排在一攻中使用快攻比率都比对手高,但得分率明显低于巴西和美国女排。在快攻相互掩护方面,不论从次数和得分率方面,也明显低于美国和巴西女排;中国女排在防反中使用快攻遇到强队时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对手,得分率也低于对手。在防反中使用快攻掩护强攻,从次数到得分率上,没有一点优势,而且快攻基本起不到掩护作用。
孙健[9](2010)在《足球比赛节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比赛节奏表面上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球队整体的运动能力。研究世界优秀球队在比赛过程中的节奏变化以及如何控制比赛节奏,对于提高足球比赛和训练水平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针对足球比赛节奏的研究论文缺乏实证研究,未能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与手段。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足球比赛节奏的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又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向本专业的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最后运用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录像观察分析,得出主要的结论如下。1本文对足球比赛节奏的定义为:在足球比赛中,通过不同的技战术方式使球队整体的攻守活动在时间结构上、空间结构上呈现规律性对比变化的竞技能力。2足球比赛节奏主要指在足球比赛中的比赛进攻节奏、比赛防守节奏两大部分。足球比赛进攻节奏主要通过比赛进攻速度、比赛进攻发起的场区、传球方式、传球形式、通过何种方式发起的进攻这些指标来表现。、足球比赛防守节奏主要通过比赛防守速度、比赛防守完成的区域、比赛防守完成的方式这些指标来表现。3德国队的比赛节奏快于西班牙队,在比赛进攻速度上西班牙队与德国队之间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德国队明显高于西班牙队;在比赛防守速度上两队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对足球比赛节奏变化产生影响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不同的比分情况和不同的比赛时间段;另外还有足球运动员比赛战术意识能力、核心队员、球员心理、球员准确合理的技术、比赛战机、队员场上积极地跑动、足球教练员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研究证明都能够影响足球比赛节奏的变化。5通过研究发现西班牙和德国队在比赛的16—30min和45—60min的比赛阶段会采取较快的比赛节奏,在比赛开始阶段比赛节奏比较慢,其余时间段没有很大差异。6足球比赛节奏理论在实践中的形成应该经历初步认识、感悟验证与理论完善、成熟并指导行为这三个阶段。足球比赛节奏的特征主要有多变性特征、整体协作性特征、时机选择重要性的特征,对立统一特征,民族文化性的特征。7足球比赛节奏与具体比赛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比赛节奏与体能分配、比赛战术应变能力、运动员的观察阅读比赛的能力、攻防技术的合理运用、战术意识能力等方面,足球比赛节奏理论也是足球专业教练员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信强[10](2003)在《对影响排球主攻手竞技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排球运动,英文名Volley Ball,即“空中飞球”,从排球运动的命名来看,它是一项以保证球不落地为前提的运动。从排球运动的发展史来看,为了满足这一条件,经历了由原始的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简单击球的普及性活动到现代的以竞技为目的的,结合先进的技术战术和高空特点的专门性职业运动,虽然前后运动形式相同,但排球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当今的排球已经成为融合了竞技和娱乐两大特点的世界范围内的运动。现代排球为满足竞技运动的特点,要求在技战术创新、多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身高和弹跳高度。从中国排球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取得五联冠的辉煌,主要应归咎于以郎平为代表的年轻高大队员担当主力位置。这其中又以担当主攻位置的郎平的作用倍显突出,她融合以往各类主攻的特点,不但技术全面,而且弹跳高,是中国难得一见的主攻人才。由于主攻手郎平在中国队的突出地位,使得中国队的大部分战术的制定与实施都围绕着她展开,形成了一整套以郎平为中心的战术体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主攻手的特点已经成为决定排球战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主攻手的核心作用初显端倪。 在竞技排球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主攻手,他们中许多人代表了一个时代,如八十年代的郎平、路易斯、冈萨雷斯、海曼,当代的芭芭拉、阿塔莫诺娃、卡拉蒂拉等等,她们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排球运动正是因为有了她们而更加引人入胜,更加精彩。因此可以看出,排球运动对高主攻手的需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排球场上毕竟是综合实力的反映,主攻手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球队的灵魂,就必须要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影响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理论研究已经达到共识,主要包括技能、体能和心智能。其中技能包括技术和战术,体能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智能则包括心理和智力。这只是普遍因素,对于排球主攻手来说,影响其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应有针对性,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影响主攻手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体能、技能和心理因素三个大的方面,这是由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主攻手的位置特点决定的。本文在对影响排球主攻手竞技能力因素论述过程中,不仅论述了主要影响因素,还通过中外优秀主攻手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主攻手的发展趋势。 排球运动作为同场隔网对抗的技能类集体项目,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体能则是主攻手完成技能和提高竞技水平的充分保证。在技能和体能都处于较高水平时,心理因素往往在比赛中起着决定作用,尤其在高水平且实力接近的主攻手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比得就是心理,谁的心理稳定性好和承受能力强,谁就将取得比赛的胜利。这是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的内容。在第二大部分,主要对现代主攻手竞技能力展开论述,通过对现代主攻手竞技能力的研究,将现代主攻手分为攻击型、策应型和全面型三种,并且对现代主攻手竞技能力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如何提高主攻手竞技能力进行论述,以期对优秀主攻手选材和训练提供指导和建议,其中主要对选材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主攻手训练的阶段性以及训练方法进行研究。
二、“K”战术体系──论排球的节奏(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战术体系──论排球的节奏(三)(论文提纲范文)
(1)“9段双网”理念下“二传借助快球”在高水平男排比赛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二传手的相关研究 |
1.3.2 有关快球配合的相关研究 |
1.3.3 有关“9网段54区”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案例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9段双网”理念构建 |
3.1.1 概念与划分 |
3.1.2 理论分析 |
3.1.3 实践证明 |
3.2 “二传借助快球”的概述 |
3.2.1 “二传借助快球”概念界定 |
3.2.2 “二传借助快球”的构成要素 |
3.2.3 “二传借助快球”的关键点 |
3.2.4 “二传借助快球”的目的意义 |
3.3 高水平男排比赛中二传分配球区域与对方拦网情况 |
3.3.1 二传分配球区域总体效果情况统计分析 |
3.3.2 球到位时二传分配球区域统计分析 |
3.3.3 球不到位时二传分配球区域统计分析 |
3.3.4 二传分配球与对方拦网情况统计分析 |
3.4 高水平男排比赛中“二传借助快球”应用情况统计分析 |
3.4.1 高水平男排比赛中“二传借助快球”总体应用情况统计分析 |
3.4.2 球到位时“二传借助快球”情况统计分析 |
3.4.3 球不到位时“二传借助快球”情况统计分析 |
3.5 “9段双网”理念下二传在不同轮次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3.5.1 二传在一号位时“二传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3.5.2 二传在二号位时“二传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3.5.3 二传在三号位时“二传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3.5.4 二传在四号位时“二传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3.5.5 二传在五号位时“二传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3.5.6 二传在六号位时“二传借助快球”进攻战术设计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快攻战术运用情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排球技术 |
2.1.2 排球战术 |
2.1.3 快攻战术 |
2.2 对非技术因素的研究 |
2.3 国内对排球快攻战术方面的研究 |
2.3.1 快攻战术技术层面研究 |
2.4 快攻技战术应用比较分析 |
2.4.1 男排国际比赛快攻战术应用比较分析 |
2.5 快攻战术创新发展研究 |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统计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巴雷托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非技术因素的对比分析 |
4.1.1 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年龄因素的对比分析 |
4.1.2 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
4.1.3 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网上高度的对比分析 |
4.2 上海男排与八一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2.1 上海男排与八一男排快攻战术打法运用及其比例特征 |
4.2.2 上海男排与八一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2.3 上海男排与八一男排一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2.4 上海男排与八一男排再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2.5 上海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2.6 八一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3 上海男排与江苏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3.1 上海男排与江苏男排快攻战术打法运用及其比例特征 |
4.3.2 上海男排与江苏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3.3 上海男排与江苏男排一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3.4 上海男排与江苏男排再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3.5 上海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3.6 江苏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4 上海男排与山东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4.1 上海男排与山东男排快攻战术打法运用及其比例特征 |
4.4.2 上海男排与山东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4.3 上海男排与山东男排一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4.4 上海男排与山东男排再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4.5 上海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4.6 山东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5 上海男排与北京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5.1 上海男排与北京男排快攻战术打法运用及其比例特征 |
4.5.2 上海男排与北京男排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5.3 上海男排与北京男排一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5.4 上海男排与北京男排再攻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5.5 上海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5.6 北京男排各轮次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3)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的内涵 |
2 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 |
2.1 按完成战术的人数分类 |
2.2 按比赛攻防特征分类 |
3 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的形成机制与类型 |
3.1 个人进攻竞技战术节奏 |
3.1.1 发球节奏 |
3.1.2 传球节奏 |
3.1.3 扣球节奏 |
3.2 个人防守竞技战术节奏 |
3.2.1 一传竞技战术节奏 |
3.2.2 拦网节奏 |
3.3 集体进攻节奏 |
3.4 集体防守节奏 |
4 小结 |
(4)中国女排单脚背飞进攻效果与落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现状和动态 |
1.2.1 单脚背飞扣球技术的起源与理论发展研究 |
1.2.2 单脚背飞扣球技术运动力学分析研究 |
1.2.3 中国女排世界比赛中有关单脚背飞的技术统计研究 |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实施方案 |
第2章 中国女排单脚背飞进攻效果统计与分析 |
2.1 中国女排进攻战术分配统计 |
2.2 中国女排进攻战术分配原因分析 |
2.3 二号位单脚背飞进攻效果统计 |
2.4 中国与世界强队比赛单脚背飞进攻效果统计分析 |
第3章 中国女排单脚背飞扣球落点统计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女排单脚背飞扣球落点统计与分析 |
3.2 中国女排单脚背飞扣球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3.2.1 单一技术进攻扣球 |
3.2.2 战术配合进攻扣球 |
3.2.3 单脚背飞扣球网口区域变化 |
3.2.4 对方针对性拦网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节奏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
1.1.2 竞技体育领域大量存在的节奏现象 |
1.1.3 节奏及其掌控对竞技者竞赛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影响 |
1.1.4 竞赛理论和节奏理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
1.2 文献综述 |
1.2.1 节奏、生物节奏(节律)研究 |
1.2.2 竞技运动节奏含义研究 |
1.2.3 竞技运动节奏表现形式研究 |
1.2.4 以竞技运动节奏为标准划分运动项目的研究 |
1.2.5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基本思路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调查研究法 |
2.2.3 典型案例分析法 |
2.2.4 录像解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的技术思路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竞技节奏及其要素诠释 |
3.1.1 节奏与竞技运动 |
3.1.2 竞技节奏现象 |
3.1.3 竞技节奏体系的时间要素解析 |
3.1.4 竞技节奏体系的内容要素解析 |
小结 |
3.2 竞技战术节奏及其构成要素和形态 |
3.2.1 战术与竞技战术解析 |
3.2.2 竞技战术节奏及其价值 |
3.2.3 竞技战术节奏构成要素 |
3.2.4 竞技战术节奏的形态 |
小结 |
3.3 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及其特征 |
3.3.1 竞技战术的分类依据 |
3.3.2 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 |
3.3.3 竞技战术节奏特征 |
小结 |
3.4 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 |
3.4.1 影响竞技战术节奏因素指标 |
3.4.2 确定指标体系 |
3.4.3 比赛规则与组织 |
3.4.4 己方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 |
3.4.5 对手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 |
3.4.6 比赛进程的发展与变化 |
小结 |
3.5 竞技战术节奏的掌控策略与方法 |
3.5.1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与方法的意义 |
3.5.2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与方法分述 |
小结 |
3.6 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基本理论 |
3.6.1 排球运动概述 |
3.6.2 排球竞赛的竞技战术节奏及其分类 |
3.6.3 排球运动竞技战术节奏理论分析 |
小结 |
3.7 伦敦奥运会排球比赛男女四强的竞技战术节奏运用分析 |
3.7.1 伦敦奥运会排球比赛概况 |
3.7.2 伦敦奥运会男女排个人进攻竞技战术节奏分析 |
3.7.3 伦敦奥运会男女排个人防守竞技战术节奏分析 |
3.7.4 男女排集体进攻战术节奏分析 |
3.7.5 男女排集体防守节奏分析 |
小结 |
3.8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1 目标导向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2 实力定位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3 扬长击短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4 善用规则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5 多径调整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小结 |
4 结论 |
4.1 关于竞技节奏的有关概念 |
4.2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及其构成要素和形态 |
4.3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类型和特征 |
4.4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 |
4.5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的掌控策略 |
4.6 关于排球竞技战术节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 |
附件 |
致谢 |
(6)伦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进攻打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 选题的依据 |
2 选题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际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进攻打法的研究现状 |
3.1.1 强攻的研究现状 |
3.1.2 快攻的研究现状 |
3.1.3 立体攻的研究现状 |
3.2 中国女排进攻打法研究现状 |
3.3 世界优秀女排进攻打法发展态势研究 |
3.4 进攻节奏的研究现状 |
3.5 总结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
1.2.2 专家访谈法 |
1.2.3 录像观察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1.2.5 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伦敦奥运周期中五个时期中国女排基本情况分析 |
2.1.1 伦敦奥运周期中中国女排在五个时期中所获得的成绩分析 |
2.1.2 五个时期的女排高度比较分析 |
2.1.3 五个时期中国女排年龄的比较分析 |
2.2 五个时期进攻打法的对比分析 |
2.2.1 接发球到位时一攻进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1.1 接发球到位时快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
2.2.1.2 接发球到位时快球掩护进攻和自我掩护进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1.3 接发球到位时强攻、立体进攻和两次进攻的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2 接发球不到位时进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2.1 接发球不到位时调整快攻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2.2 接发球不到位时调整强攻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3 接扣球到位时进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3.1 接扣球到位时快攻的选择运用情况分析 |
2.2.3.2 接扣球到位时快球掩护进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3.3 接扣球到位时立体进攻、强攻和两次进攻的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2.4 接扣球不到位时进攻打法选择运用情况及运用效果分析 |
2.3 对进攻打法中进攻节奏的分析 |
2.3.1 接发球到位时的进攻节奏及其进攻效果分析 |
2.3.2 接发球不到位时的进攻节奏及其进攻效果分析 |
2.3.3 接扣球到位时的进攻节奏及其进攻效果分析 |
2.3.4 接扣球不到位时的进攻节奏及其进攻效果分析 |
2.4 中国女排在新一届奥运周期中的发展策略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节奏控制和信息反馈在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当前我国高校排球普修课发球技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
1.2.2 关于排球发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2.3 有关排球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
1.2.4 对排球发球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
1.2.5 节奏训练在体育项目上运用的研究 |
1.2.6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节奏控制教学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节奏控制教学法的涵义 |
3.2 节奏控制教学法相关理论基础 |
3.2.1 节奏制胜论 |
3.2.2 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3.2.3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理论 |
3.2.4 运动技能形成机制 |
4 信息反馈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4.1 信息反馈的界定 |
4.2 信息反馈的特点 |
4.3 录像信息反馈教学方法的优点 |
5 实验方案设计 |
5.1 实验设计基本原理 |
5.1.1 目标控制原理 |
5.1.2 优化决策原理 |
5.1.3 反馈评价原理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过程控制 |
5.3.1 试验程序 |
5.3.2 实验模型建立 |
5.3.3 实验实施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第一轮、第二轮预备试验前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
6.2 两轮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正面上手发球成绩对比分析 |
6.3 两轮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8)第29界奥运会中外女排快攻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象统计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中国女排和其他世界女排强队快攻运用形式的比较分析 |
3.2 中国女排和其他世界女排强队快攻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
3.3 中国女排和其他世界女排强队快攻掩护快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
3.4 中国女排和其他世界女排强队快攻掩护强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
3.5 中国女排和其他世界女排强队在一攻中运用快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
3.6 中国女排和其他世界女排强队在防反中运用快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足球比赛节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足球比赛节奏的理论创新意义 |
1.1.2 研究足球比赛节奏的实践意义 |
1.2 关于足球比赛节奏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专业着作对足球比赛节奏概念的理论描述 |
1.2.2 相关论文对足球比赛节奏的理论描述 |
1.2.3 相关论文对足球比赛节奏的实证研究描述 |
1.3 关于足球比赛节奏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
1.4 本文的研究任务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比赛观察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方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比赛节奏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
3.1.1 一般节奏问题的理论溯源 |
3.1.2 竞技体育中节奏问题的理论溯源 |
3.1.3 集体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节奏问题探讨 |
3.1.3.1 集体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节奏的概念探讨 |
3.1.3.2 集体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节奏的内容与结构层次的探讨 |
3.1.3.3 集体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节奏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
3.1.3.4 集体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节奏主要特征探讨 |
3.1.3.5 集体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节奏在实践中的应用 |
3.1.4 小结 |
3.2 足球比赛节奏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
3.2.1 足球比赛节奏理论模型的构建 |
3.2.1.1 足球比赛节奏的内涵 |
3.2.1.2 足球比赛节奏的内容与层次结构 |
3.2.1.3 足球比赛节奏的理论模型 |
3.2.2 足球比赛节奏的实证分析 |
3.2.2.1 足球比赛进攻节奏 |
3.2.2.1.1 比赛进攻速度分析 |
3.2.2.1.2 比赛进攻发起的场区分析 |
3.2.2.1.3 比赛传球方式分析 |
3.2.2.1.4 比赛传球形式分析 |
3.2.2.1.5 比赛获得球权方式分析 |
3.2.2.2 足球比赛防守节奏 |
3.2.2.2.1 比赛防守速度分析 |
3.2.2.2.2 所采用的防守手段分析 |
3.2.2.2.3 完成防守的场区统计分析 |
3.2.3 小结 |
3.3 足球比赛节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不同的比赛比分情况下的比赛节奏分析 |
3.3.1.1 西班牙队在不同的比赛比分情况下的比赛节奏分析 |
3.3.1.2 德国队在不同的比赛比分情况下的比赛节奏分析 |
3.3.1.3 在不同比赛形势下球队比赛节奏变化小结 |
3.3.2 不同的时间段里的比赛节奏分析 |
3.3.2.1 西班牙队与不同的对手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比赛速度分析 |
3.3.2.2 德国队与不同的对手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比赛进攻速度分析 |
3.3.2.3 在不同比赛时间段球队比赛节奏变化小结 |
3.3.3 其它因素对足球比赛节奏的影响分析 |
3.3.3.1 足球运动员比赛战术意识能力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3.2 核心队员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3.3 球员心理因素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3.4 球员准确合理的技术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3.5 比赛战机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3.6 比赛场上队员积极跑动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3.7 足球教练员对比赛节奏的影响 |
3.3.4 小结 |
3.4 足球比赛节奏的主要特征分析 |
3.4.1 足球比赛节奏具有多变性特征 |
3.4.2 足球比赛节奏具有整体协作性特征 |
3.4.3 足球比赛节奏具有时机选择重要性特征 |
3.4.4 足球比赛节奏具有对立同一性特征 |
3.4.5 足球比赛节奏具有民族文化性特征 |
3.4.6 小结 |
3.5 足球比赛节奏与实践 |
3.5.1 控制足球比赛节奏的手段和方式 |
3.5.1.1 通过对比赛速度的控制来调整和改变比赛节奏 |
3.5.1.2 通过改变技术方式来调整和改变比赛节奏 |
3.5.1.3 通过改变战术方式来调整和改变比赛节奏 |
3.5.1.4 通过调整比赛阵型和比赛阵容来改变节奏 |
3.5.2 足球比赛节奏与竞技比赛结合的实例分析 |
3.5.2.1 体能分配与比赛节奏 |
3.5.2.2 比赛战术应变能力与比赛节奏 |
3.5.2.3 足球运动员的观察阅读比赛的能力与比赛节奏 |
3.5.2.4 攻防技术的合理运用与比赛节奏 |
3.5.2.5 战术意识能力与比赛节奏 |
3.5.2.6 足球比赛节奏理论是专业教练员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3.5.3 加强对足球比赛节奏的研究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服务 |
4 结论 |
5 致谢 |
6 主要参考文献 |
7 附件 |
8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对影响排球主攻手竞技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综述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调查法 |
4.2.3 录像观察法 |
4.2.4 对比分析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内容分析及结论 |
5.1 对影响主攻手竞技能力因素的研究分析 |
5.1.1 体能 |
5.1.1.1 身体形态 |
5.1.1.2 机能 |
5.1.1.3 素质 |
5.1.2 技能 |
5.1.2.1 技术 |
5.1.2.1.1 扣球技术 |
5.1.2.1.2 发球技术 |
5.1.2.1.3 拦网技术 |
5.1.2.2 战术 |
5.1.3 心理因素 |
5.1.3.1 个性因素 |
5.1.3.2 心理过程 |
5.2 主攻手竞技能力的综合模式因素 |
6 对主攻手培养的指导与建议 |
6.1 主攻手科学选材 |
6.2 主攻手后天培养 |
6.2.1 素质训练 |
6.2.1.1 力量能力训练 |
6.2.1.2 弹跳能力训练 |
6.2.2 技战术训练 |
6.2.2.1 主攻手扣球技术训练 |
6.2.2.2 主攻手发球技术训练 |
6.2.2.3 主攻手拦网技术训练 |
6.2.2.4 针对主攻手的战术训练 |
6.2.2.4.1 强攻训练 |
6.2.2.4.2 快攻训练 |
6.2.2.4.3 立体攻训练 |
6.2.3 主攻手心理训练 |
7 注释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后记 |
四、“K”战术体系──论排球的节奏(三)(论文参考文献)
- [1]“9段双网”理念下“二传借助快球”在高水平男排比赛中的应用探析[D]. 于倩倩.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2]上海男排与主要对手快攻战术运用情况的对比研究[D]. 史旭东.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2)
- [3]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J]. 高玉花.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04)
- [4]中国女排单脚背飞进攻效果与落点分析研究[D]. 肖春秋. 湖南大学, 2014(04)
- [5]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D]. 高玉花. 苏州大学, 2013(11)
- [6]伦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进攻打法变化研究[D]. 张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
- [7]节奏控制和信息反馈在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继承.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8]第29界奥运会中外女排快攻效果的比较研究[D]. 徐世峰. 西安体育学院, 2010(05)
- [9]足球比赛节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 孙健.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8)
- [10]对影响排球主攻手竞技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D]. 李信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中国女排论文; 排球论文; 男子排球论文; 里约奥运会女排中国vs巴西论文; 排球战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