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备管理SOP化——设备质量管理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韩治宇[2](2021)在《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以菏泽市220千伏华西输变电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经济高速腾飞、社会安全稳定的今天,电力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高质管理成为保障民生的必需。本文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了解国内外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内容和各流程环节,并进行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现状分析,研究电力基建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建立中的质量管理。同时,结合菏泽市220千伏华西输变电工程实践,使用标准化理论,根据前期工程实际调研结果,发现在电力基建工程中出现的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成本控制效率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施工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质量通病防治薄弱、标准工艺深化应用不足和监管单位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影响因素作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大胆尝试构建能源改革背景下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模型,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指标进行系统量化,并针对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给出相应的应对政策,同时也将信息化技术融入项目质量管理流程。
李政[3](2021)在《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都离不开计量检测服务的保驾护航,计量检测服务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量检测承担着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多行业、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一项基础性服务。SH质检院作为国家职能技术部门,履行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服务民生保障民生。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涵盖化工、食品、医疗、汽车、轻工、机电、军工、航空等行业仪器仪表及自行车、电动车零部件等多个领域,负责力学、无线电磁、长度、化学热工计量及电动车自行车检测活动。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方式开展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发现SH质检院现行计量检测服务中存在计量检测服务响应速度慢、报告出具修改周期长、更新资质慢、技术人员现场应变能力差、计量检测费用高、缺乏售后追踪等问题。众多问题使得SH质检院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和行业优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依据SERVQUAL服务质量管理模型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赋予各级指标的权重排序,分别从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的时效性及技术性、计量检测服务费用、计量检测售后服务等方面入手,采取缩减计量检测服务流程,提高计量检测服务技术水平,合理定制计量检测费用,加大计量检测服务后期追踪力度,创建及推广新兴计量检测服务模式,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等措施改善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的质量。打造出“服务时效快、服务质量好、服务价值高”的计量检测服务标准,并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符合实际需求的高端服务方案或整体解决方案,迎合现代的计量检测发展规律,满足大客户及新型客户要求,以达到增长业务收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柳山,郑元梅,张家泉,邝鹏,郭建林,张丽,李燕妮[4](2021)在《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地方高校实验室主要采取的是以"人治"为主的"自管理"模式,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有效性欠缺、信息共享缺失和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亦存在极大的实验室安全隐患。鉴于此,提出了一套完备的信息化质量管理新模式,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出发,构建以标准化体系和过程化管理为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完善信息化实验室的安全、设备、标准、教学及科研模块,形成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旨在提高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以充分保障教研质量。
陈静思[5](2021)在《中信银行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来5G网络迅速的发展,以及2019年-2021年新冠疫情的影响,远程居家作业模式逐渐成为很多企业办公的重要选择。而银行客服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疫情冲击影响也犹为明显,当发生大量员工居家隔离或职场封停时,如何顺利的开展居家远程作业,成为此情况下客服中心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传统银行客服中心受风险合规政策影响,一般不允许银行坐席人员居家远程作业,但随着疫情形势的波动,越来越多的银行客服中心开始探索远程居家远程作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正是在这一特殊形势下,研究客服人员居家远程作业运营的持续优化,对当前很多银行的客服中心来说有其必要性。本文以“中信银行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研究”为主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精益运营理论及客服中心的企业实践,回顾了2020年客服中心在居家远程作业运营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总结,并通过持续优化改善,在2020年末开始逐渐取得向好的结果。首先,论文介绍了中信银行客服中心的组织架构,并对银行客服中心开展居家远程作业的背景及必要性进行阐述。之后分析了中信银行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模式下运营的现状及问题原因,主要因为人员、系统、业务流程、团队管理以及办公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远程作业下客服中心关键指标完成情况明显下滑、客户及员工体验不良以及客服中心运营效率降低等问题的出现。其次,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理论及因果图分析,围绕人员、系统、业务流程、团队管理与绩效考核及环境改善这五个方面,对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以上手段,逐渐理清了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下运营优化的思路,并据此制定好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通过优化方案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居家远程作业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使居家远程作业这一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对银行客服中心来说十分有效的灾备及替代作业方案。目前国内论文中对银行客服中心的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国内银行客服中心的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提供参考。
苏学瑞[6](2020)在《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能源的依赖与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对能源保障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在能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能源构成其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以勘探油气资源较丰富,但囿于国内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我国自1993年起已从传统的油气自给国成为油气净进口国,如何通过工程建设满足和保障国内油气安全成为一个现实命题。工程项目管理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直接影响建设企业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既定建设目标。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是管道建设与运营公司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催化剂,也是保证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因而,在日益增长的油气资源需求和趋难的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约束下,研究富有创新性的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十分重要。据此,本文对代表性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展开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描述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输管道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战线广、工艺复杂、风险系数高等特点。(2)当前长输管道施工管理中应优化项目管理中存在工作管理风险无法均摊的问题;应急需解决目前技术无法满足运输管道管径升级带来的制钢、制管、低温管材应用等方面技术保障的问题;应解决因管道管径升级、壁厚变大、钢级变高,人为不稳定因素导致焊接、检测、防腐的质量风险;应解决特种交叉作业及生态环保带来的HSE风险;应解决施工工艺工法起步阶段的进度效率;应解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下的资金管控;应解决智能化建设在长输管道的应用及建设。(3)通过G公司承建的A项目对创新思路进行实践应用,采用“IPMT+监理+E+P+C+运营单位”的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层级分化,构建建管一体化;科研攻克D1422、X80钢管、56寸大球阀制造,形成管材管件技术规程及-45℃用管材、管件技术条件等19项标准规范支撑技术管理;攻克并全面推行新工艺下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化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技术,提供质量保障;制定141项体系文件,改变以往管理制度的乱、散、偏的状况,细化安全风险管控,环保初设着手,细化制度;以竞赛促进度,联动管理、计划单线图预警保进度;资金进度层级审批月结算,全过程细化管理,多方监管,严控超付;智能工地应用于长输管道建设,有助于风险管控、提升效率,提高关键数据可追溯性,解决人不可控因素。(4)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提升,OD1422管径也将会被更大管径所替代,如何提前攻克管材管件制造业技术,如何提升工艺工法效率,如何将手动式全自动设备焊接转化为全过程全自动焊接,如何实现长输管道智能化建设,数字孪生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管道、科技管道,目前研究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王银辉[7](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高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化出行工具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工程项目的全面推进,也给高铁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对高铁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作为高铁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需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验收要求,而如何保证其工程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需要引起极大关注。然而,当前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条上存在中心化管控、各参与主体彼此不信任以及质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各参与主体之间无法实现质量信息和工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各单位之间质量管理相对独立,协同质量管理效果较差。因此,本文以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区块链和质量链协同管理相结合构建新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模式,以改善传统工程质量链缺乏信任和各参与主体质量管理各自为政、信息不共享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体工程质量链运作效率。本文通过对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现状的介绍,从组织、项目管理和质量信息传递三个层面对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得出当前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和质量信息共享不透明。在此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的协同管理进行分析,进而引入区块链,阐述了区块链应用于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契合性及优势。因此,构建出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模式,并从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的物资供应质量链分析了其具体的应用过程,以期为提高“四电”工程其他质量链条的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涵盖三大方面,即组织、项目管理和质量信息传递,主要表现为:工程质量中心化管控、质量能力不协调、组织信任关系脆弱、协同管理机制缺失、质量风险监管追溯困难、质量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信息安全性不足等,这也是本文选择区块链这一信息技术进行协同管理的主要原因。(2)建立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框架模式。通过嵌入区块链从质量链工程主体、工程过程和信息共享三个维度分析其应用过程,进而搭建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框架模式,并对其运作流程进行分析。(3)针对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中的物资供应质量链,应用区块链对其质量协同管理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并借助Stackelberg博弈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区块链的嵌入对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物资供应质量链上各参与主体所带来的协同管理效益,为“四电”工程其他质量链条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冯路平[8](2020)在《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业主作为使用管理单位,安全责任意识不够,“只用不管”现象突出,管理角色缺失,对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不力,造成后期使用过程中,故障问题频发。因此,基于使用管理方视角加强对电梯外包工程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某地铁车站扶梯大修外包工程作为案例,根据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的理念和方法,采用“PDCA”的改进流程,研究改进现有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对某地铁车站扶梯大修外包工程的实地调查,基于业主管理者的视角,找出了现有质量控制体系中“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的管理问题。利用焦点小组访谈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质量改进小组“专家”调查讨论和现场作业人员确认,验证了问题的主要管理原因。同时,针对主要管理原因,制定了相应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评价验证了质量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归类分析,了解国内外机电设备外包工程管理的研究情况,界定了对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的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围。运用现场调研和访谈法,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全方位了解当前扶梯大修外包工程管理实际情况;通过与现场参与工程相关人员的交流访谈,获取了现场质量管理的相关数据资料,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运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引导小组“专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了造成问题的原因。通过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针对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措施和外包方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质量改进措施和外包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的质量改进活动提供了突破点。基于业主管理方视角,对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的研究,意在唤起业主对机电类设备外包工程的关注与重视,解决“只用不管”的问题。对提高扶梯大修工程质量、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给此类机电设备大修、改造、安装等外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使用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能力有着极为显着的指导意义。图9幅,表27个,参考文献43篇。
张振华[9](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王正浩[10](2020)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其建设质量尤其受到关注。因此,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结合系统的理论、流程以及方法才能保障工程实体的最终质量。通过施工阶段全建设周期内的严格把控,从而达到减少施工消耗、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提高建筑实体质量、提升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综合目标。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放眼于整个施工过程,运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推动施工作业进展,与整体建设人员一同打造良好的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流程。质量管理一直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施工建设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严格把控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逐步改进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和方法来提高建设质量已成为高速公路施工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论文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理论与方法,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与分析。从相关理论与文献的研究开始,直至对工程建设项目实例的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和背景考察,明确论文的主题方向。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及质量管理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总结归纳了相关理论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2)根据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特点,将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划分,总结出了8项影响因素,25项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造,并建立了相应的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指标评价体系。(3)针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将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基于实际案例的运用。对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分析,获得了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案例的总体评价结论。(4)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和评价,分析造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实际案例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建议。在此基础上,针对整个施工阶段全建设周期内存在的普遍性质量管理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出规范化的普适性管理建议。总之,论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实证分析为支撑,探讨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管理方向,希望能够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创新思路。
二、设备管理SOP化——设备质量管理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备管理SOP化——设备质量管理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以菏泽市220千伏华西输变电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从外商包建到自主经营 |
2.2.2 项目管理理论发展 |
2.2.3 承包合同制项目管理模式 |
2.2.4 项目质量管理发展 |
第3章 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
3.1 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定义 |
3.2 电力基建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
3.2.1 参建单位管理责任与工作责任 |
3.2.2 基建质量目标 |
3.2.3 基建质量综合管理 |
3.2.4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
3.2.5 考核与奖惩 |
3.3 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概述 |
3.3.1 国内外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3.3.2 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模式 |
3.3.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
3.4 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
第4章 菏泽220千伏华西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建设规模 |
4.2.1 远期规模 |
4.2.2 本期规模 |
4.3 工程投资规模 |
4.4 工程建设依据、目标 |
4.4.1 工程建设依据 |
4.4.2 工程建设目标 |
4.5 工程建设特点 |
4.5.1 电气主接线的特点 |
4.5.2 二次系统部分特点 |
4.5.3 配电装置以及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4.5.4 土建部分的主要特点 |
4.6 菏泽市华西输变电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6.1 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
4.6.2 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
4.6.3 管理机制落后 |
4.6.4 施工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 |
4.6.5 质量通病防治薄弱 |
4.6.6 标准工艺深化应用不足 |
4.6.7 监理单位管理不到位 |
4.7 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4.7.1 人为因素 |
4.7.2 材料设备因素 |
4.7.3 施工工艺因素 |
4.7.4 环境因素 |
第5章 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模型构建及优化建议 |
5.1 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
5.1.1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要求 |
5.1.2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组成 |
5.2 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评估模型构建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5.2.3 具体评估步骤 |
5.2.4 小结 |
5.3 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
5.3.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
5.3.2 提高标准积极培养专业分包队伍 |
5.3.3 发挥监理作充分提高沟通积极性 |
5.3.4 抓好各级质量验收有效追踪问题 |
5.3.5 按时组织各单位召开工作例会 |
5.3.6 组织人员学习最新工艺标准 |
5.3.7 加强项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
5.3.8 处理好质量、安全、进度的关系 |
5.4 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信息化 |
5.4.1 基建信息化平台应用过程中,明确各参建单位质量管理职责 |
5.4.2 优化项目工程造价、付款管理功能,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效率 |
5.4.3 增加工程基本建设物资管理功能,简化工程质量管理手续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计量检测服务理论 |
2.1.1 计量检测服务定义 |
2.1.2 计量检测服务类型 |
2.1.3 计量检测服务方式类型 |
2.1.4 计量检测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
2.2 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
2.2.1 服务质量管理基础 |
2.2.2 计量检测服务中的质量管理规定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服务质量管理模型 |
2.3.1 顾客满意度模型 |
2.3.2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2.3.3 服务界面管理模型 |
2.3.4 服务创新性模型 |
2.3.5 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现状 |
3.1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简介 |
3.1.1 SH质检院计量检测组织体系 |
3.1.2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流程 |
3.1.3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所质量管理体系 |
3.1.4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所客户组成 |
3.1.5 计量检测费用议价制度 |
3.2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所服务现状(以力学二室为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的问题分析 |
4.1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调研 |
4.2 基于SERVQUAL模型分析问题 |
4.2.1 SERVQUAL分析 |
4.2.2 基于满意度问卷调查选项的权重分析 |
4.2.3 基于满意度问卷调查的问题梳理 |
4.3 问题原因分析 |
4.3.1 服务时效性问题分析 |
4.3.2 服务技术能力问题分析 |
4.3.3 服务费用问题分析 |
4.3.4 服务态度问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量检测服务优化设计 |
5.1 计量检测服务新定位 |
5.2 计量检测服务交互体验优化 |
5.3 针对计量检测服务时效性问题的改进措施 |
5.3.1 缩短服务流程 |
5.3.2 升级管理系统 |
5.3.3 完善技术人员奖惩机制 |
5.4 针对计量检测技术性问题的改进措施 |
5.4.1 加强计量检测服务风险管理监控 |
5.4.2 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 |
5.4.3 创建新型计量检测服务模式 |
5.5 针对计量检测服务费用问题的改进措施 |
5.6 针对计量检测服务态度问题的改进措施 |
5.6.1 优化内部质量管理制度 |
5.6.2 加大业务服务奖惩制度 |
5.6.3 搭建客户互动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量检测服务优化效果分析 |
6.1 服务模式转变 |
6.2 在线计量检测服务有效推广 |
6.3 客户组成变化 |
6.4 经济效益增长 |
6.5 计量检测服务效率提高 |
6.6 客户满意度提高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不足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SH质检院计量检测现状的调查报告 |
附录二 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质量现场访谈 |
附录三 |
(4)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地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1.1 地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 |
1.2 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分析 |
1)设备管理不到位,缺乏系统管理制度。 |
2)安全意识淡薄,缺少管理规范。 |
3)管理人员不稳定,缺乏对实验室的有效性管理。 |
4)信息化管理未形成,资源利用率低。 |
2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特征 |
2.1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
2.2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
1)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
2)规范分析检测和管理工作的流程。 |
3)为实验室人员提供标准流程依据。 |
4)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 |
3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信息化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
3.1 质量管理体系 |
3.2 信息化管理系统 |
4 结束语 |
(5)中信银行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1.3 精益运营理论 |
2.2 研究工具 |
2.2.1 因果图 |
2.2.2 CTQ工具 |
2.2.3 文献研究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访谈法 |
2.2.6 头脑风暴法 |
第三章 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中信银行客服中心简介 |
3.2 中信银行客服中心的组织架构 |
3.3 中信银行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的现状 |
3.3.1 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与传统现场作业当前主要差别 |
3.3.2 居家远程作业下客服中心指标达成情况 |
3.4 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
3.4.1 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问题整体分析 |
3.4.2 居家远程作业人员技能不熟与工作状态差及其原因 |
3.4.3 居家远程作业系统支撑不足及其原因 |
3.4.4 居家远程作业操作流程客户体验差及其原因 |
3.4.5 居家远程作业团队管理与绩效配套未到位及其原因 |
3.4.6 居家远程作业办公环境与设备不具备作业条件及其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设计 |
4.1 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的方向及目标 |
4.2 居家远程作业人员能力及状态优化 |
4.2.1 居家远程作业人员培训的优化 |
4.2.2 居家远程作业人员状态调整 |
4.3 居家远程作业系统支撑优化 |
4.3.1 居家远程作业系统优化的行业调研 |
4.3.2 居家远程作业系统优化方案的设计 |
4.3.3 居家远程作业系统开发效率提升方案 |
4.4 居家远程作业操作流程优化 |
4.4.1 现场支撑模式的优化 |
4.4.2 现场支撑人员与居家远程作业人员配比的优化 |
4.5 居家远程作业员工绩效考核、团队管理及应急方案优化 |
4.5.1 居家远程作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优化 |
4.5.2 居家远程作业模式下团队管理的优化 |
4.5.3 居家远程作业应急方案的制定及规范 |
4.6 居家远程作业办公环境及硬件配套优化 |
4.6.1 居家远程作业模式下员工办公环境规范的进一步明确 |
4.6.2 居家远程作业模式下员工办公环境及硬件配套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的实施 |
5.1 优化效果整体评价 |
5.1.1 客户及员工体验提升 |
5.1.2 客服中心考核指标提升 |
5.1.3 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
5.2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组织及人员保障 |
5.2.2 考核激励保障 |
5.2.3 系统及技术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分析 |
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理论 |
2.1.1 长输管道及分类 |
2.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流程 |
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 |
2.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内容 |
2.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评价方法 |
第3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及创新思路 |
3.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现状 |
3.1.1 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状况及特点 |
3.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问题 |
3.2 |
3.2.1 探索“IPMT+”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
3.2.2 着眼新材料与新工艺创新技术管理 |
3.2.3 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控 |
3.2.4 推动安全、环境为关键的HSE管理 |
3.2.5 以完善和控制进度计划促进度管理 |
3.2.6 兼顾效率与效果创资金管理新局面 |
3.2.7 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管理 |
3.3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方法选择 |
第4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1.1 建设背景 |
4.1.2 工程简介 |
4.1.3 建设特征 |
4.2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措施 |
4.2.1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2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
4.3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 |
4.3.1 评价模型设定 |
4.3.2 指标、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3 因子分析 |
4.3.4 结构方程分析 |
4.3.5 项目管理创新评价结果 |
第5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优化策略 |
5.1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推广 |
5.1.1 项目管理模式借鉴推广 |
5.1.2 施工管理借鉴推广 |
5.2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改进 |
5.2.1 自动焊接一流工艺操作的技术管理改进 |
5.2.2 从关键过程到全程覆盖的质量管理改进 |
5.2.3 由智能工地到智能管控的信息管理改进 |
第6章 研究启示及展望 |
6.1 研究启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调查问卷 |
(7)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质量链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
1.2.4 区块链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相关概念 |
2.1.1 高铁“四电”工程 |
2.1.2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的特征 |
2.2 质量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质量链相关概念 |
2.2.2 质量链管理 |
2.3 质量链协同的基本理论 |
2.3.1 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
2.3.2 质量链在工程建设项目协同管理中的适用性 |
2.4 区块链的相关理论 |
2.4.1 区块链的概念及特征 |
2.4.2 区块链的基本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现状及协同管理分析 |
3.1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的现状分析 |
3.2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存在的问题 |
3.2.1 组织层面 |
3.2.2 项目管理层面 |
3.2.3 质量信息传递层面 |
3.3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的协同管理分析 |
3.3.1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质量链的二维协同 |
3.3.2 区块链与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契合性分析 |
3.3.3 区块链应用于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模式 |
4.1 区块链嵌入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思路 |
4.1.1 区块链的基本类型 |
4.1.2 质量链协同节点企业 |
4.1.3 质量链协同管理思路 |
4.2 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维度分析 |
4.2.1 质量链工程主体维度 |
4.2.2 质量链工程过程维度 |
4.2.3 质量链信息共享维度 |
4.3 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运作分析 |
4.3.1 区块链嵌入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架构模式 |
4.3.2 区块链嵌入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运作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物资供应质量链协同管理应用 |
5.1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传统物资供应质量链分析 |
5.1.1 传统物资供应质量链的形成过程 |
5.1.2 传统物资供应质量链存在的问题 |
5.2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物资供应质量链协同管理模式 |
5.2.1 模式构建 |
5.2.2 模式分析 |
5.3 高铁“四电”建设项目物资供应质量链协同管理模式验证 |
5.3.1 Stackelberg博弈 |
5.3.2 模式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块链下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保障措施 |
6.1 政策法规监管保障 |
6.1.1 政策法规保障 |
6.1.2 行业标准规范保障 |
6.1.3 加强监管保障 |
6.2 技术和人才保障 |
6.2.1 加大区块链技术研发力度 |
6.2.2 加快区块链人才培养 |
6.3 推动区块链与“四电”工程建设项目的融合 |
6.3.1 工程区块编码的统一化建设 |
6.3.2 加强项目实践推广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研究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2.1 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的原则 |
2.1.1 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要求 |
2.1.2 遵循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必要性 |
2.2 质量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 |
2.2.1 质量改进工作通用流程 |
2.2.2 深度质量改进方法 |
2.2.3 常用的PDCA质量改进方法 |
2.3 质量改进的工具和技术 |
3 大修外包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大修外包工程项目背景 |
3.1.1 大修外包工程项目特点 |
3.1.2 扶梯大修外包工程目标 |
3.1.3 扶梯大修外包工程业主管理组织 |
3.1.4 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标准 |
3.2 大修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人员问题 |
3.2.2 机械问题 |
3.2.3 材料问题 |
3.2.4 方法问题 |
3.2.5 环境问题 |
4 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问题的原因 |
4.1 人员管理原因 |
4.1.1 人员管理原因识别 |
4.1.2 人员主要管理原因分析 |
4.1.3 人员主要管理原因事实验证 |
4.2 机具管理原因 |
4.2.1 机具管理原因识别 |
4.2.2 机具主要管理原因分析 |
4.2.3 机具主要管理原因事实验证 |
4.3 物料管理原因 |
4.3.1 物料管理原因识别 |
4.3.2 物料主要管理原因分析 |
4.3.3 物料主要管理原因事实验证 |
4.4 方法管理原因 |
4.4.1 方法管理原因识别 |
4.4.2 方法主要管理原因分析 |
4.4.3 方法主要管理原因事实验证 |
4.5 环境管理原因 |
4.5.1 环境管理原因识别 |
4.5.2 环境主要管理原因分析 |
4.5.3 环境主要管理原因事实验证 |
5 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措施 |
5.1 人员管理措施 |
5.1.1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能力水平 |
5.1.2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要求履职尽责 |
5.1.3 提高全员参与、质量责任意识 |
5.1.4 成立专职管理机构 |
5.2 机具管理措施 |
5.2.1 测量机具规范使用 |
5.2.2 测量机具保证 |
5.3 物料管理措施 |
5.3.1 明确物料管理责任 |
5.3.2 完善物料管理制度 |
5.4 方法管理措施 |
5.4.1 加强沟通协调机制 |
5.4.2 引入考核奖励机制 |
5.4.3 各阶段工作任务明确 |
5.4.4 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明确质量控制标准 |
5.4.5 发现质量问题后的纠偏应急处置 |
5.5 环境管理措施 |
5.5.1 加强施工环境预想 |
5.5.2 明确环境管理责任 |
6 改进措施评价验证和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
6.1 改进措施的评价 |
6.1.1 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1.2 问卷调查构建评价指标模型 |
6.1.3 熵值法计算权重 |
6.1.4 模糊综合评价 |
6.1.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6.2 改进效果验证 |
6.3 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质量控制问题管理原因重要度打分评价表 |
附录 B 质量改进措施与施工方能力评价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
3.3.1 变量的汇总 |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
3.5 验证性分析(CFA) |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
3.5.3 传播者变量 |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
3.5.5 行为意愿变量 |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
3.6.1 模型设定 |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3.7.1 研究结论 |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验证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
5.1.1 研究框架 |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
5.2.4 质量规划 |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
5.3.4 质量设计 |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10)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综合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2 项目施工阶段及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施工阶段相关理论 |
2.1.1 施工阶段的界定 |
2.1.2 施工阶段的内容 |
2.1.3 施工阶段的特点 |
2.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5M1E分析法 |
2.3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3.1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目标 |
2.3.2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原则 |
2.3.3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内容 |
2.3.4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环节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
3.1.1 工程人力因素 |
3.1.2 材料与机械设备因素 |
3.1.3 施工环境因素 |
3.2 施工建设阶段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
3.2.1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
3.2.2 附属工程施工质量 |
3.2.3 施工质量检测监测 |
3.3 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
3.3.1 施工资料因素 |
3.3.2 工程质量检查验收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及模型构建 |
4.1 评价方法概述 |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4.2 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确定 |
4.3 质量管理评价模型构建 |
4.3.1 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 |
4.3.2 质量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实证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现状 |
5.2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评价模型运用 |
5.2.1 评价指标打分结果 |
5.2.2 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4 质量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
5.3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5.3.1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不足分析 |
5.3.2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措施建议 |
6.1 健全质量管理领导组织结构 |
6.2 完善质量管理预警机制 |
6.3 树立文明施工意识 |
6.4 加强项目质量基础环节管理 |
6.5 推动创新型施工建设 |
6.6 实行施工资料全过程管理 |
6.7 进行常态化的质量检测监测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Ⅰ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调查 |
附录 Ⅲ 调查问卷结果汇总 |
四、设备管理SOP化——设备质量管理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以菏泽市220千伏华西输变电工程为例[D]. 韩治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SH质检院计量检测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李政. 东华大学, 2021(09)
- [4]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究[J]. 柳山,郑元梅,张家泉,邝鹏,郭建林,张丽,李燕妮.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1(01)
- [5]中信银行客服中心居家远程作业运营优化研究[D]. 陈静思. 兰州大学, 2021(02)
- [6]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D]. 苏学瑞. 吉林大学, 2020(04)
- [7]基于区块链的高铁“四电”建设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D]. 王银辉.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8]扶梯大修外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研究[D]. 冯路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10]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D]. 王正浩.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