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9例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9例

一、中医药为主辨治肺心病并心衰49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倩[1](2021)在《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文中提出心力衰竭(HF,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慢性心衰是在原有心血管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也可由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转变而来。由于目前心衰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且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防心衰的发生及进展的能力,故慢性心衰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慢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心衰患者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显着的作用。而名老中医的经验对慢性心衰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名老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用药经验进行挖掘总结,可客观的提供名老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用药经验,亦有助于后辈继承和发展。郭维琴教授为首都国医名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50余年,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慢性心衰的遣药组方颇有独到之处,疗效显着。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收获颇多。本文将从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入手,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经验。研究目的:挖掘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特点、核心方药;归纳总结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指导及启示。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定性研究,以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一部分为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式,收集筛选郭维琴教授门诊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有效医案52份,并对其中173条诊次利用医案挖掘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用药规律,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总结归纳郭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可知郭教授治疗心衰的学术思想较为清晰,气虚血瘀、阳虚水泛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疗大法。但随着时间变迁,部分用药发生改变。郭教授治疗心衰临床疗效明显,但缺乏证据等级高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提供客观证据支持。2.郭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①核心药物为:党参,红芪或黄芪,桑白皮,猪苓,茯苓,车前子,泽兰,葶苈子,丹参,红花,郁金,桂枝,炒白术,砂仁,浙贝母,紫苏子,紫苏梗。②佐使药对主要为益气、理气、活血、散结、利水、安神、化痰、化湿、通便的药对。互斥药对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黄芪和红芪确为互斥药对,而剩余互斥药对,此结果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系,并不能说明药物之间存在绝对互斥关系,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究。③常用药物加减规律为:便溏—苍术,大便干燥—瓜蒌、黄芪,咳嗽—浙贝母、黄芪,眠差—赤白芍、酸枣仁、远志,头晕—川芎,胸痛—郁金,夜尿—山茱萸、黄芪,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黄芪,肢冷—桂枝,自汗—浮小麦。④药物聚类可视化分析所得药物组合模块或为益气活血组合,或为泻肺利水组合,或针对自汗、嗳气呃逆、纳差、眠差、头晕等症的药物组合。3.经验总结: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衰倡导衷中参西,西为中用;病证结合,标本兼顾。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疗大法,重视调理脾胃,安神定志。通过中药治疗,达到提高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尽最大可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防治慢性心衰急性恶化。

吴立贤[2](2020)在《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 EF)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研究,分析HFmr EF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体、辩证防治HFmr EF提供新思路。方法:由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采取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57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量表》和《中医证候调查表》的问卷填写,获取患者一般资料、NYNH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指标、实验室指标以及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等资料,制作研究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HFmr EF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部分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HFmr EF患者发病情况:男性(58.6%)多于女性(41.4%),年龄以61-70岁(34.4%)为主,脑力劳动者(56.7%)多见,心衰病因以冠心病(51.0%)居多,有吸烟史者(54.7%)多于无吸烟史者(45.3%)。2、HFmr EF患者的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有关(P<0.05)。男性患者以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女性患者以血瘀质和阳虚质为主;<60岁者以气虚质为主,61-70岁者以阴虚质为主,71-80岁者阴虚质与血瘀质比重相当,81岁以上者以阳虚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阳虚质也随之增多。3、HFmr EF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有关(P<0.05)。气虚质、阴虚质以心功能II级居多,血瘀质、痰湿质以心功能III级居多,阳虚质以心功能IV级居多;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以心功能II级居多,气虚血瘀证以心功能III级居多,心肾阳虚证、痰饮阻肺证以心功能IV级居多。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递增,阳虚证侯的比例越来越大。4、HFmr EF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胆固醇水平、室间隔厚度有关(P<0.05)。痰湿质胆固醇水平最高;痰湿质的室间隔厚度最大,气虚质的室间隔厚度最小;NT-pro BNP水平与中医体质无关(P>0.05),但与中医证型有关(P<0.05),心肾阳虚证的NT-pro BNP水平最高,心肺气虚证的NT-pro BNP水平最低。5、HFmr EF患者中医体质出现频率依次是气虚质(38.2%)、血瘀质(22.9%)、阴虚质(21.0%)、阳虚质(11.5%)、痰湿质(0.6%);证型出现频率依次是气阴两虚证(42.0%)、气虚血瘀证(31.8%)、心肺气虚证(11.5%)、心肾阳虚证(8.3%)、痰饮阻肺证(6.4%)。6、HFmr EF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和阴虚质发病后均倾向于气阴两虚证,血瘀质倾向于气虚血瘀证,阳虚质倾向于心肾阳虚证,痰湿质倾向于痰饮阻肺证。结论:1、HFmr EF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多见,其次为阴虚质;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多见,其次为气虚血瘀证。2、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相关性,气虚质和阴虚质发病后均倾向于气阴两虚证,血瘀质倾向于气虚血瘀证,阳虚质倾向于心肾阳虚证,痰湿质倾向于痰饮阻肺证。3、通过对HFmr EF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临床辨体、辨证、辨病论治的紧密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陈春晖[3](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素特点,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方法及数据支持,为其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研究与慢性肺心病相关的古籍,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四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慢性肺心病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记载,并进行总结。2.文献研究: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相关的文献材料,从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证型病例数进行归纳,收录符合分类标准的证型,再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证素分解及规范,将数据导入SPSS 23.0软件中处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证型、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3.临床病例研究:收集2012-2019.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研究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肺心病的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使用Excel建立慢性肺心病中医证素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进行证型组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1)病名研究:古籍无“肺心病”病名记载,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慢性肺心病归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2)病因病机研究:肺虚受邪、气壅于肺,痰浊与瘀血互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证型研究:常见虚证类(肺肾气虚等)、实证类有(痰热壅肺等)、兼证类(血瘀证等),虽然有虚实之别,常相兼为病。痰浊、瘀血、水饮即是慢性肺心病的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出现。2.文献数据分析:(1)从文献中得到病例数合计726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59个。证素提取后,病位证素9个,合计出现8700次,病性证素14个,合计出现12824次。(2)慢性肺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肺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肺。(3)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肝、大肠、经络。(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阳虚、血瘀、水停、闭、水饮、寒、湿、亡阳、外风、动风。3.临床数据分析:(1)年龄、性别:研究资料显示总计病例数165例,男性125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发病节气:本研究发现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则冬、春季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痰、气虚、热等;(5)辨出相关证素18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11个,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多。(5)聚类分析:聚成四大类,共聚成证型8个,分别是风热袭肺、肺阴虚、痰瘀阻肺、水饮凌心、痰湿困脾、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虚。结论:1.关于慢性肺心病的古籍论述,主要归属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2.慢性肺心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为: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姚涛[4](2020)在《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心肾相关”理论研究高血压心衰导致肾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并运用以方测证方法明确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证候本质。2.明确参麦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干预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方法:1.成模前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6只),模型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44只),盐敏感对照组(SS-13BN盐耐受性大鼠10只)。低盐饮食给予空白对照组,高盐饮食给予模型组和盐敏感对照组,喂养20周后验证盐敏感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成功。成模后的4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吡非尼酮抑制剂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与灌胃相结合的方式给药15天后进行指标检测[1],超声心电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EF、FS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指标(NT-pro BNP、TGF-β、Cystatin C、NGAL),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Scr、BUN、UA),HE染色和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以及纤维化状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Col I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纤维化蛋白TGF-β1表达量、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Smad2、Smad3、TGF-β、Col I m RNA相对表达量。2.30只Dahl/SS盐敏感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予每只大鼠药物6.0m 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天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空白血清、参麦血清、参附血清)、TGF-β1、吡非尼酮分别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作用时间为别24h、48h、72h。然后采用CCK-8法确定最佳给药浓度(量效)和最佳干预时间(时效)[1]。设置空白对照组、TGF-β1组、参麦血清+TGF-β1组、参附血清+TGF-β1组、空白血清+TGF-β1组、吡非尼酮+TGF-β1组,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48h的增值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的m RNA相对表达量[1]。结果:1.造模结束后,与对照组(空白对照、盐敏感对照)大鼠比较,一般情况方面:模型组大鼠整体状态出现(饮食状况、精神状态、行为体征)异常,腹部肿胀膨大,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高可达200mm Hg以上;心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参数(EF、FS)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UA)水平升高,并且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给药后,与参附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与UA水平升高,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和Col I含量升高、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加重,提示模型大鼠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过程。与模型组比较,参麦组模型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减少,肾功能Scr、BUN与UA水平下降,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减轻;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减轻,TGF-β1含量、胶原容积分数以及Col I平均荧光强度均有降低,肾纤维化程度减轻,提示参麦注射液能够抑制肾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MT过程有关。3.TGF-β1、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剂量依赖性不明显,最终确定10%含药血清、10μg/L TGF-β1、1g/L吡非尼酮为最佳给药浓度(量效),48h为最佳干预时间(时效);各药物与TGF-β1联合孵育细胞后,参附联合组和空白联合组细胞增殖明显,参麦联合组和吡非尼酮联合组细胞生长抑制明显,并且参麦联合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4.各组含药血清、吡非尼酮分别与TGF-β1联合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其他各组比较,参麦联合组细胞Smad2、Smad3的蛋白磷酸化程度和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提示参麦注射液抑制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肾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有关。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心肾双向交互损害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并参与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重要病理机制。2.参麦注射液能够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肾纤维化状态,其用机制可能与阻止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以及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有关。3.本研究从“以方测证”角度,以参麦注射液为主,参附注射液参照对比,证实了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的证候本质为心肾气阴两虚证。

王泽宇[5](2020)在《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喘在医学上通常意为急促地呼吸。喘证是一种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为多种呼吸困难证候的统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治疗手段日渐丰富,诊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带病生存期明显延长,“气喘”这一症状在此期间出现得越来越普遍。然而现代医学并没有将喘单独列为一类重要的临床表现,而是放在呼吸困难这一症状概念下进行统一讨论。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者对喘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喘证患者带病生存期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喘证的优势已逐步凸显。导师张纾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对应用中医理论辨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创见,可谓学验俱丰。张师对于喘证的治疗重视活血化瘀治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导师对于喘证的认识,总结其从瘀论治喘证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喘证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搜集、阅读整理的方法,分析总结喘证病名的历史沿革、中医古籍中对喘证的论述、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梳理并探析从瘀论治喘证的源流。同时整理总结现代医学对于“喘证”这一中医疾病的相关研究以及活血类中药治疗喘证的现代药理学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阅读导师张纾难教授关于喘证的文献,回顾导师平素所授有关喘证的知识,整理导师门诊治疗喘证的病案并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归纳导师张纾难教授对于喘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及遣方用药规律,总结出导师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并选取临床典型病案二则通过回顾性分析介绍导师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的临床经验。结果:导师张纾难教授在研究中医古籍文献的同时,参考现代西医对喘证的研究,从喘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特点及辨证分型方面着手分析,认为喘证病因主要可分为内因、外因、痼因三种。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多虚多瘀。对于喘证的辨治,张纾难教授强调以虚实为纲,分清轻重缓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结合辨病用药,重视排痰、化瘀;配合氧疗、理疗、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自拟活血益气定喘汤为基础:黄芪、山萸肉调补肺肾,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半夏、苏子化痰降气,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三七粉活血逐瘀,砂仁、炙甘草、干姜温中健脾,随症加减化裁。结论:喘证是一类以喘息气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特点的临床常见病,广泛存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多个病程阶段中。导师张纾难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当属本虚标实,多虚多瘀。血瘀的病理因素始终贯穿于喘证的多个阶段。对于喘证的治疗,导师强调要以虚实为纲,分清轻重缓急,辨明寒热,审证求因,对证治疗。总体上以活血化瘀、调补肺肾、健脾化痰为基本治法,自拟活血益气定喘汤加减化裁,临床疗效较好。

张晓琦[6](2020)在《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脏负荷增加的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关键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将导致呼衰和心衰,死亡率极高。在肺心病治疗上,中医辅助西医能增强治疗的疗效。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飞跃,种类繁多,故现急需评价各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中药注射液对肺心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临床上用于治疗肺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并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这就给临床医生选择带来困扰。同时,关于中药注射剂头对头的实验研究较少,两种药物没有直接比较。网状meta分析可以进行多种药物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现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方案,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1.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制作文献基线资料表;2.采用REVMAN软件将各注射剂进行异质性检验,进行传统meta分析;3.比较异质性筛选进入网状meta分析的组别,STATA14制作网状图;GEMTC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肺心病总有效率具体概率的排序。比较各组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上的疗效。结果:纳入文献共123篇,共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分别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冠心宁、脉络宁。研究中对照组均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实验组均为某种中药注射液加西医常规治疗。①在疗效上:辅助中药注射液能提高疗效,脉络宁疗效最显着,与灯盏花素相比OR:1.68,95%CI(1.08,2.66),与红花组相比 OR:1.69,95%CI(1.03,2.89),与丹红组相比较OR:1.59,95%CI(1.06,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红细胞压积上:仅红花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仅脉络宁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在血浆粘度指标上,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⑤在不良反应上,脉络宁组meta分析合并结果率1%,而丹参组为6%,居榜首。结论:在8种中药注射剂中,脉络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优选择。

黎辉[7](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杨建宇,朱庆文,王暴魁,李杨,苏玲,王成祥[8](2011)在《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汇讲》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诊疗心系疾病有独特的特色和确切的疗效,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应用,深受中西医临床医师的喜爱,得到广泛地推广。又易被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为了使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同仁更好地了解和熟知中医药诊疗心系疾病的特色和方法,特汇讲如下,希望有益于中医心系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徐学功[9](2005)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对部分细胞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试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优化方案。 研究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肺气郁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基本证型为痰浊蕴肺、肺气郁闭,采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治法,方选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桔梗汤合方。兼肺脾两虚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益肺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兼阳虚水泛者,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为治法,在基本方基础上加五苓散。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控制性氧疗,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纠正心衰,营养支持,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疗效性指标(总体疗效、中医主症及次症积分、西医体征积分、胸部X线、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气分析、肺功能、自我生活能力评分等)、机理性指标(IL-8、T细胞亚群、IgG、IgA、IgM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降低症状体征积分、缩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异常的恢复时间、提高血氧分压和FEV1/预测值及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安全性分析均无明显异常。同时治疗组在降低血清IL-8水平、提高CD3+、CD4+、CD4+/CD8+、IgG、IgA、IgM水平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结论:初步研究提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具有提高总体疗效,改善症状体征,缩短疗程,降低医疗费支出,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能力等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此方案对部分炎症因子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防治优化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江泳[10](2003)在《温阳涤饮法对实验性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和激素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将中医痰饮学说中脾阳不足,饮凌心肺证的病机定位在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水钠潴留的现代病理上,以期揭示温阳涤饮法治疗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作用机理,寻求中医痰饮病中支饮与肺心病并右心衰的病理相关性,为何时介入温阳涤饮法才可有效延缓和减轻肺心病并右心衰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研究方法:将60只日本大耳成年兔按完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肺心病并心衰模型组、温阳涤饮方预防高、低剂量组、温阳涤饮方治疗组、西药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参照浙江医科大学俞秋棠法,耳缘静脉注射三氯化铁水溶液,连续给药21天,建立肺心病并右心衰动物模型。中药组以《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温阳涤饮法代表方制备药液、西药以卡托普利水溶液进行灌胃,每日一次,共21天。观察该方对兔实验性肺心病并右心衰阶段血流动力学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素水平的影响。 研究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素均明显增高,符合肺心病并右心衰表现。与模型组比较:经中药预防和治疗给药后,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肾素、醛固酮、心钠素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中药预防给药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预防组对血流动力学及激素水平的改善优于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药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预防及治疗给药组对肾素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西药组对肺动脉压的改善优于中药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成粼功丢药大笋硕士研究全笋世触丈 结论:通过荃桂术甘合草涝大枣泻肺汤温阳涤饮预防或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n、醛固酮、心钠素水平,提示阳虚痰饮停聚,凌心射肺的病机与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及与水钠代谢相关的某些激素水平关系密切,由此我们考虑,可否将阳虚饮停作为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若能温复阳气,防止痰饮生成或消除已成之痰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减轻该病的发展。实验结果表明,温阳涤饮方预防组对血流动力学及激素水平的改善优于治疗组,初步提示用中药防止痰饮的生成较用中药消除已成之痰饮,似乎更能较好地改善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临床症状。

二、中医药为主辨治肺心病并心衰4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为主辨治肺心病并心衰49例(论文提纲范文)

(1)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认识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现代方法学概况
        1 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重要性
        2 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方法学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郭维琴教授治疗心力衰竭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检索方法
        1.3 文献筛查与管理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情况
        2.2 出版情况
        2.3 研究特色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效案例的用药规律探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筛选有效病案
        2.2 基于有效病案利用名医传承软件的医案挖掘平台探究用药规律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3.2 一般资料
        3.3 数据挖掘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4.2 一般资料
        4.3 药物等级分类
        4.4 药物—药物关联水平
        4.5 症状和药物关联
        4.6 药物聚类可视化
第四部分 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1 衷中参西,西为中用
    2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3 重视脾胃,勿忘安神
    4 病证结合,标本兼顾
    5 典型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的研究
        1.1 HFmrEF的概念
        1.2 HFmrEF的危险因素及主要病因
        1.3 HFmrEF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1.4 HFmrEF的超声心动图特点
        1.5 HFmrEF的治疗及预后
    2 中医对心衰病的研究
        2.1 中医对心衰病名的认识
        2.2 心衰病的病因病机
        2.3 心衰病的辨证分型
        2.4 心衰病的中医治疗
        2.4.1 辨证论治
        2.4.1.1 温阳利水辨治心衰病
        2.4.1.2 益气活血辨治心衰病
        2.4.1.3 益气养阴辨治心衰病
        2.4.1.4 益气温阳辨治心衰病
        2.4.1.5 益气健脾辨治心衰病
        2.4.2 辨证使用中成药
        2.4.3 中医外治法
    3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
        3.1 体质的概念
        3.2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3.3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3.4 体质学的临床运用
    4 HFmrEF中医体质辨识的重要性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3.1 HFmrEF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3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要求
        2.2 中医体质评定标准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年龄、职业性质、吸烟史分布情况
        3.1.2 心衰病因分布情况
        3.2 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3.2.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3.2.2 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3.2.3 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
        3.2.4 中医体质类型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3.2.5 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3.2.6 中医体质类型与血脂、NT-pro BNP的相关性
        3.3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3.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2 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3.3.3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相关性
        3.3.4 中医证型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3.3.5 中医证型与心脏彩超的相关性
        3.3.6 中医证型与血脂、NT-pro BNP的相关性
        3.4 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HFmrEF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的分布特点
        4.2 HFmrEF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4.2.1 HFmrEF患者的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
        4.2.2 HFmrEF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
        4.2.3 HFmrEF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与年龄的相关性
        4.2.4 HFmrEF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4.2.5 HFmrEF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4.2.6 HFmrEF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与NT-pro BNP水平的相关性
        4.2.7 HFmrEF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脏彩超和血脂的相关性
        4.3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简述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证素研究进展
        1.3 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文献检索
    3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见附录1)
        3.3 文献筛选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证型及证素提取
        4.2 证型分布特征
        4.3 证素特点
第三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数据管理
        1.7 统计数据分析
        1.8 证名的规范
        1.9 证素的提取及证型的组合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证素分布情况
    3 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发病季节
        1.4 临床表现
    2 证型、证素分布
        2.1 证型分布规律
        2.2 肺心病证素分布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概述
    参考文献

(4)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心肾相关”理论研究
    1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证型研究
    2 肾纤维化的中医研究
        2.1 病因认识
        2.2 病位概括
        2.3 病机特点
    3 “心肾不交”理论研究
        3.1 理论内涵
        3.2 病理概念
        3.3 病位概括
        3.4 证治概括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病理机制及参麦注射液干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与耗材
        1.4 仪器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大鼠血清TGF-β1、Cystatin C、NGAL及肾功能指标的检测方法
        2.4 大鼠肾脏组织染色方法
        2.5 大鼠肾脏Ⅰ型胶原纤维(ColI)免疫荧光检测方法
        2.6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方法
        2.7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检测方法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3.2 大鼠一般情况
        3.3 大鼠给药后血清TGF-β1、Cystatin C与 NGAL比较
        3.4 大鼠给药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3.5 大鼠给药后肾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
        3.6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病理学形态比较
        3.7 大鼠胶原容积分数比较
        3.8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TGF-β1、I型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检测
        3.9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
        3.10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与耗材
        1.4 仪器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2.3 细胞的消化、计数与传代培养
        2.4 细胞的冻存
        2.5 CCK-8检测方法
        2.6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2.7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2.8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2.9 细胞生长抑制率的计算
        2.10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3.2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3.3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4 结论
第四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2.2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公开发表论文
    2.主持及参与课题
综述 高血压心衰肾脏纤维化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喘证的认识及辨治现状
    1. 喘证病名及其历史沿革
    2. 中医古籍中有关喘证的论述
    3. 近现代中医学家对喘证的认识
    4. 喘证从瘀论治源流浅探
    5. 现代医学对喘证和血瘀证的认识
    6. 活血治喘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对喘证的认识
    2. 喘证的辨治
    3. 喘证患者的预防调护
    4. 典型病案
    5.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6)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现况
    1. 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研究
    2. 中药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个中药注射液meta分析
    (一)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meta分析汇总
        1 文献检索果
        2 纳入文献概况
        3 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课题来源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4.2 设计类型
        4.3 样本含量估计
        4.4 治疗方案
        4.5 观察指标
        4.6 疗效的判定
        4.7 安全性判定
        4.8 盲法的设计
        4.9 质量控制
        4.10 数据管理
        4.11 统计分析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情况
        5.2 试验完成情况
        5.3 基线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3 研究基础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4.1 慎用镇静剂
        4.2 慎用强心剂
        4.3 慎用利尿剂
        4.4 慎用碱剂
        4.5 慎用激素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8.1 参苓白术散
        8.2 五苓散
        8.3 合方分析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4 注重以人为本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5 注重调摄脾胃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5.2 重视补益脾胃
        5.3 重视养护脾胃
    6 注重疏畅情志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7 用药贵在精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3 总结和展望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控制感染
        4.2 保持气道通畅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4 利尿剂
        4.5 正性肌力药
        4.6 血管扩张剂
        4.7 抗凝剂
        4.8 其他治疗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9)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试验目的
    2.课题来源
    3.对象与方法
        3.1 合格对象选择
        3.1.1 健康人标准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3.2 研究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参加医院及病例数要求
        3.2.3 分组方法
        3.2.4 随机化方法
        3.3 治疗方法
        3.3.1 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方案
        3.3.2 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及方法
        3.4.1 一般项目
        3.4.2 安全性观察项目
        3.4.3 疗效性观察项目
        3.4.4 机理方面的指标
        3.5 疗效评定方法
        3.5.1 中医症状和西医体征评分法
        3.5.2 呼吸功能不全疗效判定原则
        3.5.3 自我生活能力评定标准
        3.5.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3.6 统计学分析
        3.7 质量控制
结果
    1.病人基础资料及基线齐性分析
    2.临床疗效比较
        2.1 总体疗效
        2.2 单项主症积分变化
        2.3 单项次症积分变化
        2.4 体征积分变化
    3.自我生活能力评价
    4.胸部X线疗效
    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变化
    6.肺功能变化
    7.血液气体分析的变化
    8.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
    9.血清IL—8的变化
    10.血清T亚群变化
    11.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12.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中医学对CPHD的认识
        1.1 肺胀的历史沿革
        1.2 现代中医对CPHD的认识
        1.2.1 关于CPHD病因病机
        1.2.2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1.2.3 关于CPHD急性发作期的辨病治疗
    2.对导师治疗CPHD学术思想的理解
        2.1 症状与发病
        2.2 辨证治疗思路
        2.3 治疗需把握“三宜”、“三忌"
        2.4 中药在CPHD治疗中的作用
        2.5 西医治疗方面的经验
    3.综合治疗方案中药组方分析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1 总体疗效评价
        4.2 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发作期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
        4.3 综合方案对自我生活能力的影响
        4.4 综合方案对胸部X线、血白细胞及分类的影响
        4.5 综合方案对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
        4.6 医疗费支出比较
        4.7 安全性评价
    5.综合方案对CPHD急性加重期部分机制探讨
        5.1 综合治疗方案对IL-8的影响及意义
        5.2 综合治疗方案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意义
        5.3 综合治疗方案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及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肺心病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中西医研究现状
附件2 中医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概况
附件3 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项目
附件4 声明

(10)温阳涤饮法对实验性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和激素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药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药液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肺心病并右心衰模型的建立
        2.2.3 给药方法
        2.2.4 观测内容
        2.2.5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一般情况观察
        2.3.2 血流动力学的统计结果
        2.3.3 激素水平的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阳虚饮停与肺心病并右心衰相关性的理论探讨
    3.2 温阳涤饮法治疗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依据
    3.3 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温阳涤饮方的影响
    3.4 肺心病并右心衰部分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温阳涤饮方的影响
    3.5 温阳涤饮法治疗肺心病并右心衰作用机理探讨
    3.6 结论
4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四、中医药为主辨治肺心病并心衰4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D]. 李倩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吴立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D]. 陈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D]. 姚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D]. 王泽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D]. 张晓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汇讲[J]. 杨建宇,朱庆文,王暴魁,李杨,苏玲,王成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24)
  • [9]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探讨[D]. 徐学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 [10]温阳涤饮法对实验性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和激素变化的影响[D]. 江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