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叶叶螨和截叶叶螨卵发育起始温度及杀卵效果试验

截叶叶螨和截叶叶螨卵发育起始温度及杀卵效果试验

一、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杀卵剂的药效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高娟桃[1](2018)在《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植物源杀螨剂甲氧香螨酯Scopoletin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实验种群亚致死效应的研究论文,包括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和对其体内解毒酶系活性变化的影响。采用叶片浸渍的方法,测定了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雌成螨的亚致死剂量,并用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截形叶螨雌成螨,测定了其体内解毒酶系(GSTs、MFO、CarE)在72h内9个时间点(2h、4h、6h、12h、24h、36h、48h、60h、72h)活性的变化,并以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亚致死效应,对有关实验种群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评价亚致死剂量的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种群结构的影响,为其作为植物源杀螨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采用叶片浸渍法,用不同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雌成螨对其进行触杀活性的测定,获得各亚致死剂量。处理48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02+0.84x,r=0.987。致死中量LC50为0.944mg/mL,95%的置信区间为0.5932.217mg/m L。同时计算得到处理48h后LC10和LC30分别为0.029mg/mL和0.227mg/m L。2.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对截形叶螨敏感种群体内解毒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GSTs活性LC30处理后48-60h活性显着升高,60h时最大,LC10处理后2-60h活性被抑制缓慢增大,60h时最大;CarE活性LC30处理后36-48h显着升高,48h最大,LC10处理后36-60h活性显着升高,60h时最大;MFO活性LC30处理后24-36h活性显着升高,36h时最大,LC10处理后12-24h活性显着升高,24h时最大。3.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0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通过组建生命表,采用叶碟法测定了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对截形叶螨F0代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截形叶螨后,F0代雌成螨的产卵期和寿命均缩短,对雌螨的产卵量也产生了影响,产卵量降低,后代雌雄比降低,增加了后代中雄螨的个数。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截形叶螨后,雌螨的产卵量分别减少了19.34%和21.84%。甲氧香螨酯(LC30)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截形叶螨的产卵期和寿命均有明显的缩短,其中产卵期缩短了31.62%,寿命缩短了19.30%;药剂(LC10和LC30)处理后,雌雄比与对照(0.9528)相比明显降低,分别降为0.8175和0.7190。4.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通过组建生殖力生命表,研究了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对截形叶螨F1代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1代的卵期、第一若螨期均延长,幼螨期、第二若螨期均缩短,且卵期、幼螨期、第二若螨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一若螨期与对照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成螨期和雌成螨平均寿命均缩短,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F1代繁殖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期缩短、产卵量减少和雌性比下降,F1种群中雌螨数量减少。同时,通过组建甲氧香螨酯(LC10和LC30)处理后截形叶螨F1代实验种群的生命表,截形叶螨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和世代平均历期等均随着甲氧香螨酯浓度增大而呈降低趋势,种群翻倍时间呈现增大趋势。F1代种群的净生殖率由63.1500降低至28.9500,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了世代平均历期,且种群翻倍时间明显延长。由此表明在亚致死剂量的胁迫作用下,甲氧香螨酯可以影响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降低该螨种群的繁殖速率和明显延长种群翻倍时间,这对甲氧香螨酯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上具有积极意义。

王延禹[2](2017)在《基于正反交F2群体的玉米主要农艺及抗螨性状的QTL定位》文中提出明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定向改良玉米产量性状,提高玉米品质,挖掘现有遗传资源,选育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QTL定位对与玉米抗螨相关的性状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其遗传效应、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发掘含有高贡献率的主效抗螨QTL的关键染色体区段,揭示玉米抗螨分子机理和促进抗螨分子育种的发展。本研究选用性状差异明显的玉米自交系BSSS53-B和Mo17-476为材料,构建F2正、反交群体,采用149对SSR引物,对该群体中正交群体,反交群体和正反交混合群体的抗螨,植株以及果穗的13个性状进行QTL分析。F2群体共检测到99个QTL位点,其中正交群体检测到38个QTL,分别属于1 1个性状,每个性状检测到1~8个位点;反交群体检测到41个QTL,13个性状均检测到位点,每个性状检测到1~6个位点;正反交混合群体检测到20个QTL位点,分别属于10个性状,每个性状检测到1~6个位点。共检测到36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其中,植株性状以及果穗性状都检测到了高贡献率的QTL;叶螨性状也检测到了 12个贡献率大于5的QTL。分布不同的染色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主效QTL效应,例如,qZmEH1-1,qZmEH1-2,qZmEH1-3,qZmEH3-1,qZmEH3-3,qZmEH5-1,qZmEH8-1,qZmEH9-1;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率分别达:14.49%,21.51%,26.69%,10.53%,13.97%,10.21%,1 1.83%,1 1.75%;其位置的置信区间遗传长度相应为10cM、9 cM、9 cM、18 cM、17 cM、9.5 cM、5 cM、9.5 cM。这些结果为玉米抗螨及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勇[3](2017)在《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疆抗虫棉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蚜、棉叶螨等刺吸性害虫的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给新疆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棉蚜和棉叶螨在棉田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不会出现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块棉田同时严重发生的现象。本论文以棉田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为线索,以被为害棉花代谢物质为出发点,研究了棉蚜、棉叶螨及其两者混合种群不同温度、不同起始密度、生殖力的差异性、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的差异、在二者竞争取代过程中保护酶的变化及棉花叶片受害后防御酶的变化等因素对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揭示棉蚜、棉叶螨在抗虫棉上的种间竞争的生态机制。1、截型叶螨与二斑叶螨种间竞争研究表明二斑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大于其单种种群,截形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小于其单独种群,截形叶螨的内禀增长力(rm)为0.0474,二斑叶螨的rm为0.0793,竞争前后二斑叶螨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截形叶螨;二斑叶螨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叶绿素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棉蚜为害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棉叶螨为害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混合种群为害的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变化不大。棉蚜或者棉叶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内部自生应激性反应产生的代谢物,能够抑制另一种群数量的发展。3、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体内防御酶(CAT、POD、PPO、LOX)活性发生了变化,棉花被为害后最先对棉叶螨种群做出防御性反应,最不敏感的是棉蚜种群;诱导产生防御酶量最多的是混合种群,最少的是棉蚜种群。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前后棉蚜混合种群3种保护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棉叶螨,棉蚜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4、棉蚜、棉叶螨不同起始密度种间竞争研究表明先为害及起始密度占优势的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后为害及起始密度低的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相同密度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会发生干扰,双方种群数量都受到了影响。5、在20℃棉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叶螨种群受到了抑制;在34℃叶螨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蚜种群数量受到了抑制;在26℃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相差不大。6、少量棉蚜对棉叶螨的产卵量有促进作用,当棉蚜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对棉叶螨是抑制作用;少量叶螨对棉蚜产仔量起促进作用,棉叶螨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受到了抑制;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抑制作用强于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抑制作用。7、棉蚜、棉叶螨在使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棉蚜LD50)处理后,棉蚜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棉叶螨种群数量和对照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棉蚜的初始密度不会对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造成抑制作用,反而由于棉蚜数量的减少到一定程度后,棉叶螨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增加。

李鹏[4](2017)在《基于F2、F3分离群体的玉米抗螨QTL定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叶螨是为害玉米的世界性害虫之一,在高温干旱地区和年份,对玉米的危害极为严重;而且在生产实际中,叶螨一旦爆发,极难防治。目前,国内外,玉米抗螨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亟待发掘玉米抗螨QTL和鉴定抗螨基因,以便开展借助分子辅助育种手段,展开精准抗螨分子育种。本研究,利用高抗螨亲本BSSS53-B和高感螨亲本Mo17-476,通过杂交和一粒传法连续自交,构建F2和F3分离群体,于2015年和2016年,借助构建的SSR标记连锁遗传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玉米抗螨做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正交F2、反交F2和正反交F2混合群体的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分别为 2791.19cM、2912.41cM 和 3016.97cM,标记间平均距离 17.8922 cM、18.79cM和19.60cM。2016年正交F2、反交F2、正反交F2混合群体的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分别是2124.63cM、2263.91cM和2216.61cM,标记间平均距离分别为13.45、14.51和14.21cM。2016年正交F3、反交F3、正反交F3混合群体的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分别是3627.32cM,3601.76cM和3612.7cM,标记间平均距离分别是23.40cM、23.23cM和23.3cM;2015和2016年获得的所有连锁遗传图谱的相邻标记间隔均在20cM左右。2、利用同一类型群体进行的抗瞒QTL定位结果,在不同年间,有所不同。3、利用正交、反交和正反交混合群体等三种、9个群体,通过2年2代的定位,共检测到49个玉米抗螨贡献率高(>10)的高贡献率抗螨QTL;其中,有些抗螨QTL的两翼标记指定的定位区间相互重叠。4、所检测到的高贡献率抗螨QTL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的25个不同定位区间内;其中,11个定位区间小于20cM。5、在第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定位区间只有5.1cM的高贡献率抗螨QTL,定位区间的两翼标记分别为bnlg197和umc2050,包含qZmSWR3-1、qZmSWRa3-1和qZmDMRa3-1等3个高贡献率抗螨QTL,抗瞒贡献率在11.2—13.6之间。6、在第5号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定位区间只有5.1cM的高贡献率抗螨 QTL,定位区间的两翼标记分别为bnlg609和umc2143,包含1个qZmSWR5-1高贡献率抗螨QTL,抗瞒贡献率为10.3。

木叶沙尔·艾尔肯[5](2016)在《新疆阿克苏枣园中杂草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文中指出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是一种寄主植物较广的植食性害螨,其危害各种果树、玉米、蔬菜等多种作物。截形叶螨对枣树的危害逐渐加重,严重制约了新疆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截形叶螨在不同寄主植物杂草上的种群消长动态,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选择性,水分胁迫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截形叶螨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经2年的室内外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通过对阿克苏市枣园杂草的调查发现,枣园杂草共20种,隶属于10个科。按截形叶螨对寄主杂草的危害指数排序:田旋花(Convolvus arvens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灰绿黎(Chenopodium glaucum)、龙葵(Solanum nigrum)。这四种杂草是枣园当中截形叶螨的主要寄主杂草,而田旋花是截形叶螨的最适宜寄主。从截形叶螨在枣园不同杂草上的时序动态来看,截形叶螨5月16日首次在田旋花、反枝苋上出现,5d后转移到灰绿藜、小秋葵上。6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田旋花等杂草上的叶螨数量均达到最高峰。6月下旬截形叶螨从杂草上向枣树转移。8月上旬枣树叶螨数量达到最高峰(9.48头/cm2),而杂草上的叶螨数量下降。8月20日开始枣树上的截形叶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从截形叶螨对九种不同杂草的选择性试验结果来看:截形叶螨对枣树与九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有较大的差异。截形叶螨对田旋花、灰绿藜和反枝苋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4%、76%、73%。其中,对田旋花的选择率最高。(3)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灌水间隔期处理寄主植物对截形叶螨的发生动态有明显的影响。从灌水量来看,水过多或过少均引起截形叶螨种群数量迅速上升。从灌水间隔期来看,灌水间隔期越长截形叶螨种群数量高峰期出现的越早。在新疆夏季高温干旱条件下,水分胁迫是截形叶螨在田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玲[6](2016)在《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螨,寄主植物广泛,包括蔬菜、果树、棉花以及观赏作物等,其主要通过成若螨聚集植物叶片背部取食叶片汁液,破坏植物细胞,吐丝结网最后造成植株发黄叶片凋落甚至死亡,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危害。二斑叶螨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发展很快,目前已对多种不同种类的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不同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现状不明确阻碍了对该螨的科学合理防控。本研究中,首先建立了叶螨生物测定新方法—药管叶膜法,监测明确了不同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10种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水平,然后检测了不同种群中对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抗药性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最后克隆获得了二斑叶螨谷氨酸氯离子通道(GluCl)基因、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1和GABAR2)基因的全长序列,研究明确抗性基因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和田间种群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其与二斑叶螨抗药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二斑叶螨的科学的化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二斑叶螨生测方法的改良及对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本研究改良了一种新的叶螨生物测定方法—药管浸叶法(Vial-Leaf Dipping,简称VLD),即采用2 mL的离心管和直径为1 cm的寄主叶片同时浸药再饲喂叶螨的方法,可充分发挥其药剂的触杀和胃毒活性,测定方法操作简单而且重复性高。分别采用传统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简称SD)与药管浸叶法测定5种杀虫杀螨剂对室内截形叶螨(T.truncatus)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与玻片浸渍法相比,采用药管浸叶法测定截形叶螨对药剂表现更为敏感,毒力测定的结果更低。之后采用VLD方法监测了不同二斑叶螨田间种群雌成螨对10种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对药剂的敏感度不一样,六个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的或中高等水平的抗性;乙基多杀菌素对二斑叶螨各种群毒力较高;除了山西运城种群对联苯肼酯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外,其他种群对联苯肼酯均表现为敏感度下降或者低等水平抗性。二、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和阿维菌素抗性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克隆获得了二斑叶螨钠离子通道III S6基因以及GluCl基因片段,基于该片段中包含的抗性和敏感种群中的点突变位点成功建立了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和阿维菌素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PASA)技术,PASA检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中均存在杂合子个体,F1538I点突变频率为10.0%,G323D点突变频率为1.67%;而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中F1538I点突变频率则分别达50.0%和53.3%,北京密云种群的G323D点突变频率高达91.7%;线性分析结果表明,二斑叶螨不同种群抗性倍数与F1538I点突变频率相关性不显着(P>0.05),而抗性倍数与G323D点突变频率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三、二斑叶螨敏感和抗性种群中抗阿维菌素抗性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在测定了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和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的基础上,比较了这两个种群中抗阿维菌素可能相关的受体基因GluCl和GABAR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田间二斑叶螨抗性种群中,GluCl和GABA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

郑大浩,李真,金大勇[7](2016)在《延边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英文)》文中提出阐述了延边大学玉米试验地、大棚及温室内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与二斑叶螨(T.urticae)的危害状况,总结了其分布和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方法 ,以便有效控制2种叶螨的危害。

李勇,魏晓,张进,向莉,冯宏祖[8](2015)在《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文中研究表明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是棉花重要的害螨,研究两者种群动态、种间竞争及竞争过程中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二斑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大于其单种种群,截形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小于其单种种群,截形叶螨的内禀增长力(rm)为0.047 4,二斑叶螨的rm为0.079 3;竞争前后二斑叶螨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截形叶螨;二斑叶螨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朴一龙,金香花,金大勇[9](2015)在《软枣猕猴桃园截形叶螨的发生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查结果:延边大学农学院软枣猕猴桃园遭受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Ehara)]的严重危害,被害株率达100%,被害叶率达80%以上。截形叶螨于6月中下旬迁移至软枣猕猴桃,7月初种群数量明显上升,7月中旬至8月初是为害的高峰期。而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截形叶螨的发生和为害。在截形叶螨的天敌中,塔六点蓟马为优势种。该螨可用吡虫啉、阿维菌素、菜喜、阿维菌素、苦参碱等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其防效可达84%以上。

郑大浩,金大勇[10](2015)在《延边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延边大学玉米试验地、大棚及温室内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与二斑叶螨(T.urticae)的危害状况,总结了其分布和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方法,以便有效控制2种叶螨的危害。

二、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杀卵剂的药效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杀卵剂的药效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截形叶螨发生危害状况
    1.2 截形叶螨研究进展
        1.2.1 截形叶螨生物学研究
        1.2.2 截形叶螨生态学研究状况
    1.3 杀螨剂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1.3.1 杀虫杀螨剂的亚致死剂量对叶螨的影响
    1.4 植物源活性物质对昆虫和螨类亚致死效应的研究现状
        1.4.1 植物源杀螨剂对螨类控制作用的研究
        1.4.2 甲氧香螨酯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4.3 甲氧香螨酯的生物活性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甲氧香螨醋对截形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毒力
        2.2.2 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和仪器
        3.1.3 酶活性测定
        3.1.4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GSTs的影响
        3.2.2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Car E的影响
        3.2.3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MFO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0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产卵期和寿命的影响
        4.2.2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产卵量的影响
        4.2.3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后代雌雄比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1代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5.2.2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朱截形叶螨F_1代种群繁殖力的影响
        5.2.3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截形叶螨F_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点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基于正反交F2群体的玉米主要农艺及抗螨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叶螨的研究现状
    1.2 QTL定位
    1.3 分子标记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玉米材料
        2.1.2 供试叶螨
    2.2 实验方法
        2.2.1 群体构建
        2.2.2 群体种植
        2.2.3 接种叶螨
        2.2.4 性状调查与测量
    2.3 分离群体的基因型分析
        2.3.1 取样
        2.3.2 基因组DNA提取、检测
        2.3.3 引物的筛选
        2.3.4 分离群体的PCR扩增
        2.3.5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检测
        2.3.6 带型的数据记录
    2.4 数据整理与QTL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F_2正交、反交与正反交混合群体的正态检测
        3.1.1 抗螨性状的正态检测
        3.1.2 植株性状的正态检测
        3.1.3 果穗性状的正态检测
    3.2 分离群体中多态性标记检测
    3.3 QTL定位及效应分析
    3.4 基于SWR与DMR表型的抗螨QTL分析
        3.4.1 正交群体中检测到的抗螨QTL
        3.4.2 反交群体中检测到的抗螨QTL
    3.5 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3.5.1 基于植株表型性状的QTL分析
        3.5.1.1 正交群体检测到的与植株性状相关的QTL
        3.5.1.2 反交群体检测到的与植株性状相关的QTL
        3.5.1.3 正反交混合群体检测到的与植株性状相关的QTL
        3.5.2 基于植株果穗性状的QTL分析
        3.5.2.1 正交群体中检测到的与果穗性状相关的QTl
        3.5.2.2 反交群体中检测到的与果穗性状相关的QTL
        3.5.2.3 正反交混合群体中检测到的与果穗性状相关的QTL
10%的QTL'>3.5.3 基于各表型数据在正交群体、反交群体和正反交混合群体中检测到的贡献率>10%的QTL
10%的与植株性状相关的QTL'>3.5.3.1 正交群体、反交群体和正反交混合群体中检测到贡献率>10%的与植株性状相关的QTL
10%的与果穗性状相关的QTL'>3.5.3.2 正交群体、反交群体和正反交混合群体中检测到贡献率>10%的与果穗性状相关的QTL
10%的标记区间重合的QTL'>3.5.3.3 正交群体、反交群体和正反交混合群体中检测到贡献率>10%的标记区间重合的QTL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亲本多态性
        4.1.2 正交群体、反交群体和正反交混合群体之间的QTL比较
        4.1.3 环境因素对表型鉴定的影响
10%的主效QTL'>4.1.4 贡献率>10%的主效QTL
        4.1.5 QTL精细定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种群竞争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种内竞争
        1.1.2 种间竞争
    1.2 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现状分析
        1.2.1 新疆棉蚜棉叶螨的为害及种间效应
        1.2.2 棉蚜棉叶螨种间互作机制
    1.3 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种间竞争的作用
        1.3.1 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在种间竞争中作用
        1.3.2 害虫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适应能力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
    2.1 试验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保护酶系活性的测定
        2.1.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2.2.2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单独种群、混合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变化
        2.2.3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种间竞争前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3 讨论
第3章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棉花叶片防御酶及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3.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种群动态
        3.2.2 棉蚜、棉叶螨为害棉花叶片CAT酶活性变化
        3.2.3 棉花POD活性变化
        3.2.4 棉花PPO活性变化
        3.2.5 对棉花LOX活性影响
        3.2.6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生殖力竞争
    4.1 试验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影响
        4.2.2 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起始密度和温度对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和棉叶螨的种群动态
        5.2.2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的种群抑制率变化
        5.2.3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叶螨种群抑制率变化
        5.2.4 不同温度下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5.3 讨论
第6章 化学药对棉蚜、棉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6.1.3 方法与步骤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施用杀虫剂条件下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6.2.2 吡虫啉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测定
        6.2.3 吡虫啉对棉蚜和棉叶螨种群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棉蚜、棉叶螨为害对棉花营养物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7.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7.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7.2.3 棉花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
        7.2.4 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F2、F3分离群体的玉米抗螨QTL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叶螨的研究叶螨的现状
        1.1.1 玉米叶螨的分布发生与为害
        1.1.2 玉米叶螨的防治
        1.1.3 国内外玉米抗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2 QTL定位
    1.3 分子标记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玉米材料
        2.1.2 供试叶螨
    2.2 实验方法
        2.2.1 群体构建
        2.2.2 群体种植
        2.2.3 大棚管理
        2.2.4 接种叶螨
        2.2.5 性状调查与测量
    2.3 分离群体的基因型分析
        2.3.1 取样
        2.3.2 基因组DNA提取、检测
        2.3.3 引物的筛选
        2.3.4 分离群体的PCR扩增
        2.3.5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检测
        2.3.6 带型的数据记录
    2.4 数据整理与QTL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螨害的群体表现
    3.2 分离群体中多态性标记检测
    3.3 2015年F_2、2016年F_2和F_3群体的遗传连锁图
    3.4 基于SWR表型的抗螨QTL分析
        3.4.1 基于F_2、F_3分离群体SWR的抗螨QTL定位
10)抗螨QTL检测结果'>3.4.2 高贡献率(>10)抗螨QTL检测结果
    3.5 基于DMR表型的抗螨QTL分析
        3.5.1 基于F_2、F_3分离群体DMR的抗螨QTL定位
10)抗螨QTL检测结果'>3.5.2 高贡献率(>10)抗螨QTL检测结果
    3.6 抗螨QTL在玉米染色体上的分布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疆阿克苏枣园中杂草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截形叶螨在枣园植被上的发生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截形叶螨对枣园不同寄主杂草的选择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水分胁迫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枣园杂草种类及截形叶螨的寄主杂草
    5.2 截形叶螨对寄主杂草的选择性
    5.3 水分胁迫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
    5.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二斑叶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1.2 二斑叶螨的防治和治理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
    1.4 二斑叶螨抗性机理研究
        1.4.1 二斑叶螨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抗性机理
        1.4.2 二斑叶螨对菊酯类药剂的抗性机理
        1.4.3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理
        1.4.4 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性机理
        1.4.5 二斑叶螨对其他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机理
    1.5 二斑叶螨的生物测定技术
    1.6 叶螨抗药性快速检测技术
        1.6.1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
        1.6.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本研究的内容
        1.7.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二斑叶螨生测方法改良及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验药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玻片浸渍法
        2.2.2 药管浸叶法
        2.2.3 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敏感基线及田间种群的抗药性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两种生测方法测定杀虫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
        2.4.2 二斑叶螨雌成螨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2.4.3 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二斑叶螨对化学药剂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剂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叶螨雌成螨的生物测定
        3.2.2 二斑叶螨基因组DNA提取
        3.2.3 二斑叶螨抗性和敏感种群中kdr基因片段克隆和序列测定
        3.2.4 二斑叶螨抗性和敏感种群中GluCl基因片段克隆和序列测定
        3.2.5 kdr基因PASA引物设计及对联苯菊酯的抗性检测技术
        3.2.6 GluCl基因PASA引物设计及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检测技术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抗药性
        3.4.2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3.4.3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kdr、GluCl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比对
        3.4.4 二斑叶螨kdr和GluCl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3.4.5 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与基因突变频率的相关性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虫源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二斑叶螨的生物测定
        4.2.2 二斑叶螨雌成螨总RNA的提取
        4.2.3 反转录
        4.2.4 特异性引物设计
        4.2.5 反应体系及程序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二斑叶螨田间抗性种群雌成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
        4.4.2 标准曲线的建立
        4.4.3 二斑叶螨GluCl、GABAR1和GABAR2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延边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Distribution and Damag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 truncates
T. urticae
Occurrence Rule
Relationship of the Occurrence of Tetranychus with Environment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Tetranychus
Control effect of natural enemies on Tetranychus
Resistance of host plants to Tetranychus
Interference effect of pesticides on Tetranychus
Comprehensive Control
Guiding ideology and suitable date for control
Control measures
Agricultur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8)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螨种
    1.2试验方法
    1.3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2.2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单种种群、混合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变化
    2.3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种间竞争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3讨论

(9)软枣猕猴桃园截形叶螨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与为害
2 发生规律
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1 气候对叶螨的影响
    3.2 天敌对叶螨的控制作用
    3.3 农药的干扰作用
4 综合治理
    4.1 指导思想
    4.2 防治适期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
        4.3.2 生物防治
        4.3.3 药剂防治

(10)延边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与危害
2形态特征
    2.1截形叶螨
    2.2二斑叶螨
3发生规律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1气候对叶螨的影响
    4.2天敌对叶螨的控制作用
    4.3寄主植物的抗螨性
    4.4农药的干扰作用
5综合治理
    5.1指导思想和防治适期
    5.2防治措施

四、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杀卵剂的药效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解毒酶系的亚致死效应[D]. 高娟桃.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2]基于正反交F2群体的玉米主要农艺及抗螨性状的QTL定位[D]. 王延禹. 延边大学, 2017(05)
  • [3]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D]. 李勇. 塔里木大学, 2017(05)
  • [4]基于F2、F3分离群体的玉米抗螨QTL定位分析[D]. 李鹏. 延边大学, 2017(05)
  • [5]新疆阿克苏枣园中杂草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D]. 木叶沙尔·艾尔肯.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6]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王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7]延边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英文)[J]. 郑大浩,李真,金大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2)
  • [8]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J]. 李勇,魏晓,张进,向莉,冯宏祖. 西北农业学报, 2015(11)
  • [9]软枣猕猴桃园截形叶螨的发生与防治[J]. 朴一龙,金香花,金大勇. 林业科技通讯, 2015(09)
  • [10]延边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J]. 郑大浩,金大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5)

标签:;  ;  ;  ;  ;  

截叶叶螨和截叶叶螨卵发育起始温度及杀卵效果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