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丙烯纤维产品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贺中泽[1](2019)在《泡沫混凝土/真空绝热板复合屋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一个建筑资源消耗大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其中屋面传热损失所占的比重较大,为了降低建筑屋面结构的热损失,国家将屋面系统节能性能提升技术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阶段我国使用的屋面保温层传热系数一般在0.6w/m2·k左右,目标通过改善屋面保温材料、提升屋面保温技术,降低传热系数至0.2w/m2·k以下。本论文选用尚未广泛应用于建筑屋面的真空绝热板作为主要屋面保温材料,充分利用真空绝热板突出的保温性能,提升屋面保温系统保温性能。真空绝热板(VIP板)是由填充芯材与真空保护表层复合而成,它有效地避免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且具有环保和高效节能的特性。但由于其单独作为屋面保温层易受到其他附着物的破坏,受力穿刺失去真空环境,影响其传热系数从而降低保温性能。本论文旨在通过模拟设计泡沫混凝土与真空绝热板复合保温屋面结构,保护真空绝热板不受破坏,测试改善泡沫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以达到提升屋面保温性能的目的。本论文首先设计了复合屋面保温结构,并通过计算复合屋面板的传热系数得出了真空绝热板的缝隙与传热系数之间的规律,其次通过正版Comsol Multiphysics 5.0对复合保温屋面进行三维热传导模拟,然后通过化学以及物理发泡的方式制备泡沫混凝土,并探究影响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因素,最后将性能较好的泡沫混凝土与真空绝热板复合,制成1.4×1.4×0.3m的复合板,并测定复合板传热系数的值。复合屋面结构设计和计算结果表明:真空绝热板与泡沫混凝土复合制成复合保温屋面其传热主要发生在泡沫混凝土区域,泡沫混凝土与真空绝热板复合结构设计中,真空绝热板之间的缝隙越大,复合板传热系数随之增大,经计算设计真空绝热板间缝隙为5cm,理论上可降低传热系数至0.11 W/(m2·k)。泡沫混凝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化学发泡法制备泡沫混凝土时,当纤维掺量达到2%时,折压比为0.33,此时泡沫混凝土的韧性达到最好的效果。且随着聚丙烯纤维含量的增多,当pp纤维掺量在2.5%时,吸水率能明显改善,且收缩率较小。当胶粉掺量为1%时,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较好。同时泡沫混凝土的吸水率的变化是趋于平稳的。当龄期为28d时,0.5%和1%掺量的胶粉收缩率接近,综合考虑,1%的胶粉掺量能使泡沫混凝土的性能达到更好的配置。当聚苯颗粒:浆体体积为3:1时,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较好,且此时吸水率达到最小。使用物理发泡法制备泡沫混凝土时,水灰比为0.55时,泡沫混凝土强度最佳,且此时泡沫混凝土的收缩率达到最小。选择每1000g水泥掺入2L聚苯颗粒颗粒时使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改善。随着干密度的提高,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随之提高,吸水率不断减小。收缩率也随之减小。试制屋面板的测试结果表明:测得屋面板的传热系数为0.15w/(m2.k),达到本课题研究的目标0.2w/(m2·k)。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2](2017)在《技术动态》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炼油催化剂市值将达47亿弗里多尼亚集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全球炼油催化剂市场将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全球炼油催化剂市场将达47亿美元。其中,流化床催化裂化(FCC)催化剂需求增速将是最快的。目前,发达国家的炼油催化剂市场已成熟,催化剂制造商间竞争激烈。为了维持和扩大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炼油催化剂制造商正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巨大的资源开发催化剂新产品,包括耐高温和高压的催化剂等。新型催化剂的持续推出将保持炼油催化剂在北美、西欧
严猛[3](2015)在《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次提出了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板梁这一研究内容,基于提高混凝土板梁的刚度、延性、承载能力等性能出发,围绕新材料及加固课题,采用材料试验、理论分析及足尺静载和疲劳试验验证,系统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其破坏过程,提出该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加固方式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梁板加固设计理论、施工控制决策和营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桥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依托某一高速公路间隔3年病害检测,针对最常见的开裂及铰缝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裂缝形成及铰缝破坏的机理。基于B/S模式,采用J2EE架构,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编制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系统,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技术状况评定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支持数据导出到Excel、Word、PDF等文件,可对多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病害发展趋势,提出预警信号,为避免或减少此类病害及探索科学有效的加固方法提供依据。2、从空心板加固角度出发,确定树脂混凝土基材的最佳配合比;对加固基材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确定材料的基本参数。从微观角度采用聚丙烯纤维、特制铁屑及从宏观角度加入高强钢(铁)丝网对基材进行增韧试验;基于加固梁基材开裂后宏观上应力流需要连续传递,对配置高强钢(铁)丝网混凝土板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分析受力全过程,根据弹性梁理论和组合截面假定推导了复合板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得出板的合理配筋率,及提出向加固梁配筋率的转化计算公式;提出足尺梁加固合理配筋率。3、对4片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4片静载试验梁分别用于足尺裸梁(对比梁)静载试验、无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少量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适当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加固梁相比较对比梁,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显着提高;此加固方法在正常使用荷载水平上,梁体刚度提高10%左右;随着荷载的增加,进入塑性阶段后,挠度平均降低较大,加固层与原有混凝土粘结性能较强,最后加载脱开模式为:加固层将原有梁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全部拉脱。4、选取合适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及此加固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加固层最大配筋率;选择其中两种模式计算承载能力:①受拉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屈服;②加固层高强钢丝网屈服或者加固层脱落、断裂;运用条带法及参考规范进行修正的裂缝折减方法进行承载能力计算,破坏模式1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19.39%,理论值提高15.67%;破坏模式2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33.82%,理论值提高28.38%;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误差,提出适用的计算方法;5、采用标准的4片梁为基础,运用常用的铰接板法验证梁-板组合结构及实体单元的精确性,分析了运用实体单元模拟桥跨结构时,在梁位线处与其余集中方法误差的原因;分析此加固方法加固空心板梁后的横向受力机理,简化计算模型,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法及修正的G-M法计算其荷载的横向分布。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较加固前明显平缓,说明此加固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板间协调受力能力,板的受力主要为多板协同受力,荷载横向分布更为均匀,横向整体受力提高显着,传统的铰接板梁法已不能满足此种加固方法的横向分布计算。6、本文分5个断面对某高速公路车流量及车辆轴重、轴距等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其进行100年交通量预测。按照常用的1~7类车划分标准及轴数两种方法统计,按照疲劳损伤累积等效的原则,将所有车辆简化为10类车型,提出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简支梁桥等效标准3轴及4轴疲劳车辆模型,并将模型与国内外典型疲劳车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的合理性,为我国疲劳车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7、利用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对加固空心板进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梁板的刚度、强度及残余变形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疲劳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0~400万次疲劳试验后,梁体残余变形较小;最大静荷载工况下,最大挠度及应变基本一致;符合平截面假定;梁体的刚度及强度基本没有退化现象;400万次疲劳荷载后加固梁未破坏,加固梁仍然有疲劳潜力。随后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对比未经过疲劳荷载的加固梁力学行为,梁体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裂缝特性等基本不变,残余变形有所增加,加固梁疲劳性能满足要求。8、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将成果编辑成程序,采用高效便捷的C#语言,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实现此加固方法的系统程序,以实现减轻设计者的强度,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用性,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加固设计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并支持数据导出到WORD、PDF、CAD等文件。
洪定一[4](2014)在《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3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全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加,炼油平稳,乙烯向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石化产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二是2013年石化生产取得良好业绩,原油加工量达到4.786亿吨,同比增加3.3%;生产成品油2.96亿吨,同比增长4.4%;乙烯产量1623万吨,增长8.5%,丙烯产量为1460万吨,年均增速11%;生产合成树脂5837万吨,增长11%;生产合成橡胶409万吨,增长6.3%,生产合成纤维3739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化肥7154万吨,同比增长4.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取得新进展,原油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二,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芳烃产业链位列世界一流,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位列前茅,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首次实现"四年一修"。四是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国产生物航空煤油获得适航通行证。五是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万吨/年高能效(SHEER)加氢成套技术开发获得成功,200万吨/年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出总硫含量为3mg/kg的精制柴油,第二代S-Zorb技术开发成功,将建成15套装置,首次采用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技术建成的武汉石化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关键装备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和CBL-R裂解炉双双取得突破,开发自主产权60万吨/年大型联合芳烃技术取得成功并在海南建成装置,节能二代苯乙烯技术开发成功,首套12万吨/年装置在巴陵石化运行,茂金属气相法耐热聚乙烯(PE-RT)管材料实现了工业生产并通过产品认证,我国首套3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建成,甲醇制芳烃流化床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取得成功。六是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取得新进展,我国石化产业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改进原油资源获取机制初见成效,调整装置结构,提高加工较低成本原油的能力,开展炼油全流程优化工程,提高渣油使用价值,渣油加工按效益分配,加大化工轻油的非油替代力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同时,也对2013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我国炼油产业显现产能过剩,需要爱护和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消除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天气仍存软肋,页岩气重振美国石化产业对我国的启示以及PX焦虑事件折射出石化科普的重要及企业的责任。文章还分析了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逐步缓慢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宏观因素为包括成品油、乙烯、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在内的石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石化产业加快向能源化工的转型进程。我国石化产业在2014年的实际运行中,将依托这些重要基础,遵循着重本质安全、重视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加快结构调整的理念;继续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和经验,持续攻坚克难,克服产能过剩,决胜市场竞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新业绩;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产品结构向基础加高端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加快原料结构向能源化工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总之,石化产业2014年呈更加积极复苏态势几成定局,石化产业必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
洪定一[5](2013)在《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2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石化产业全年运行缓中趋稳,产值、产量和效益均有增长,但增幅同比下落。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之首。三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石化介入生物质化工成功试产生物航空煤油,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四是石化技术进步,采用自主产权的技术建成一批工业化装置,包括柴油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欧Ⅴ汽油的新一代S-Zorb装置、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S-MTO装置、FCC再生烟气SCR脱硝装置等;自主开发的超重油轻质化技术、百万吨级芳烃联合装置技术、合成气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已具备工业化条件,沸腾床重质渣油加氢等技术进入工业验证阶段,一批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在内的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正在加紧攻关。文章总结了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所起的作用,包括炼油高油价下坚持降本增效,资源分配"保、压"得当;化工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来应对市场需求不振和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对2012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了2013年情况,进入2013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宏观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内化工市场需求总体回暖,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对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总体运行提出了趋稳向好的较乐观展望,同时预期在加快汽柴油质量升级、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推进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创建"煤油化"一体化新模式、加速向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和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新进展。
本刊编辑部,孙立华,赵永霞,董奎勇,陈余,丁玉苗[6](2011)在《纺织科技新进展 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11月19日,"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纲要"详细介绍了"十一五"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取得的成绩
王彤[7](2010)在《多牌号丙纶树脂的开发及试生产》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迅速增长的无纺布市场的发展,我们分别采用氢调法和降解法,开发试制了融熔指数在16-40之间的丙纶树脂。在氢调法工艺开发过程中,研究内容涵盖了催化剂、氢气加入量以及聚合温度、压力等因素对PP融熔指数的影响,进而优化了兰州石11万吨/年三井PP工艺,试生产的BL及BH专用PP树脂,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灰分低等特点,赢得用户好评;在降解法PP的开发过程中,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助剂筛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条件的探讨,采用降解母粒与聚丙烯粉料在双螺杆挤出机中掺混取得满意效果,所产PP的融熔指数高达40。
郑保山,龚小芬[8](1997)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提出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李涛[9](2009)在《聚丙烯纤维用助剂的开发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国内外聚丙烯(PP)纤维用助剂:染色改性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抗菌剂、稳定剂、抗老化剂、可生物降解用助剂及远红外PP纤维添加剂等开发、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远红外发射保健或抗菌、抑菌高新技术新功能的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PP纤维将朝着功能化、仿真的方向发展。
高艳燕[10](2008)在《合成纤维染色用红色与蓝色染料的合成与应用性能》文中认为合成纤维是最重要的纺织纤维,2006年其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50.3%,为整个纺织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分散染料是醋酸、聚酯等合成纤维的专用染料,已成为纺织品印染工业中需求量最大的一类染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偶氮型和蒽醌型分散染料。偶氮型分散染料发色强度较高,制造较易、经济性好;蒽醌型分散染料色泽鲜艳、耐光牢度优异、染色性能良好。但是目前对于部分新型疏水性合成纤维,如聚乳酸纤维、超细旦聚丙烯纤维等,现有分散染料染色效果不理想,缺乏针对纤维特性开发的专用染料,色谱不全,构效关系研究更是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含有不同直链烷基的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胺系列红色染料。通过染料分子中直链烷基的引入,提高染料与脂肪族聚酯结构的聚乳酸纤维及与饱和长碳链烷烃结构的聚丙烯纤维之间的亲和性;通过调节染料分子中直链烷基的链长,赋予染料不同的亲和力,从而适用于不同疏水性合成纤维的染色。该系列染料以廉价的工业产品γ酸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偶合、氨基保护、磺酰氯化、磺酰胺化四步反应制备而成。染料砂磨处理后,对聚乳酸、聚丙烯以及涤纶纤维进行高温高压染色。考察并优化染色条件,测定了竭染率及K/S值,并考察了摩擦、皂洗、升华及日晒牢度。结果表明,直链烷基的引入调节了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对于聚乳酸及聚丙烯纤维,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辛胺染色效果最好,增大或降低染料中烷基的长度均导致染色效果下降:对于聚酯纤维,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丁胺染料染色效果最好,增大烷基长度,染色效果下降。此外,为进一步明确构效关系,本论文选取本实验室自行合成的7支以蒽醌为发色母体的具有不同长度直链烷基及芳基的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考察了该系列染料在聚乳酸、聚丙烯以及聚酯纤维上的染色工艺及染色性能。结果表明,对于聚乳酸及聚丙烯纤维,1,4-N-烷基蒽醌染色效果较好;对于聚酯纤维,1,4-N-芳基蒽醌染色效果较好,该结果符合相似相亲的原理。
二、聚丙烯纤维产品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纤维产品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泡沫混凝土/真空绝热板复合屋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屋面保温结构以及保温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屋面保温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屋面保温材料研究现状概述 |
1.3 真空绝热板的概述 |
1.4 泡沫混凝土的概述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胶凝材料 |
2.1.2 聚丙烯纤维 |
2.1.3 聚苯颗粒 |
2.1.4 胶粉 |
2.1.5 固体发泡剂 |
2.1.6 外加剂 |
2.1.7 液体发泡剂 |
2.1.8 防水涂料 |
2.2 制备方法 |
2.2.1 利用化学发泡法制备泡沫混凝土 |
2.2.2 利用物理发泡制备法泡沫混凝土 |
2.2.3 复合屋面板的制备 |
2.3 测试方法及试验仪器 |
2.3.1 干密度测定 |
2.3.2 吸水率的测定 |
2.3.3 导热系数测定 |
2.3.4 传热系数的测定 |
2.3.5 收缩率的测定 |
2.3.6 拉伸试验 |
3 复合屋面系统结构的设计 |
3.1 复合保温屋面的传热计算 |
3.2 复合保温屋面的传热模拟 |
3.3 屋面系统的构造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 |
4.1 利用化学发泡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4.1.1 聚丙烯纤维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2 胶粉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3 聚苯颗粒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2 利用物理发泡法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4.2.1 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4.2.2 泡沫混凝土的吸水率 |
4.2.3 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
4.2.4 泡沫混凝土的收缩率 |
4.3 物理与化学发泡法的比较 |
4.4 本章总结 |
4.4.1 化学法制备泡沫混凝土小结 |
4.4.2 物理法制备泡沫混凝土小结 |
4.4.3 物理与化学发泡法的比较 |
5 复合保温屋面的试制以及性能的研究 |
5.1 复合保温板与屋面板的粘结性能 |
5.2 泡沫混凝土/真空绝热板复合保温屋面的试制 |
5.3 复合保温屋面板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全球炼油催化剂市值将达47亿 |
宁波材料所研发双功能分子筛膜反应器用于甲醇制二甲醚 |
康乃尔甲醇制烯烃建设顺利推进 |
抚顺院新一代加氢裂化催化剂研制成功 |
抚顺院缩醛加氢催化剂研制成功 |
到2020年我国塑料管道产量将达到16 Mt |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研究取得进展 |
延长炼化轻烃利用项目有序推进 |
锦西石化公司烷基化联合装置中交 |
南化院防老剂6PPD纯度达99.46% |
上海新佑能源等劣质重油沸腾床加氢技术通过鉴定 |
扬子石化聚乙烯装置产出碟行料 |
独石化生产三元共聚产品 |
广州石化3号聚丙烯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 |
华东理工大学牵头的聚合物材料轻量化专项获批 |
上海石化高温蒸煮聚丙烯薄膜获国家专利 |
宁波材料所在生物基PET聚酯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
青岛科技大学研发i PB树脂生产技术 |
天津石化研发不含塑化剂的高密度聚乙烯包装专用料 |
鹿鸣创新集团研制100%全降解环保材料矿泉水瓶 |
乌苏化工园100 kt/a高端塑料管材装置即将建成投产 |
华东理工大学发现超分子“缩聚”反应 |
巴陵石化改进型高粘尼龙6试用 |
四川石化拟引入钕系顺丁胶工艺 |
中铁四局合成树脂枕道岔通过验收 |
中科院新疆理化研究所成功制备生物质基碳纤维 |
圣泉集团研制石墨烯复合高强高模纤维取得新进展 |
中科大研发出碳纳米组装体材料 |
Reliance公司启动对二甲苯装置并转换PP装置 |
印度Reliance实业公司将建成多个大型石化项目 |
全球聚乙烯和聚丙烯树脂市场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增长 |
Clariant公司推出超低水油比条件研制的高效苯乙烯催化剂 |
沙特开发出基于MOF材料的丙烯/丙烷分离技术 |
Exxon-Mobil公司推出用于多种薄膜加工的聚乙烯新牌号 |
斯坦福大学以纳米多孔聚乙烯为原料研制出新型感觉凉爽的布料 |
触感柔软的热塑性弹性体具备优异柔滑手感 |
Dow公司与Bosch公司联手推出全PE层压材料用于软包装 |
Solvay公司推出新型PVDF黏结剂 |
DIC公司开发出熔点高达280℃的聚苯硫醚 |
植物基功能聚合物添加剂用于食品接触应用 |
日本东丽公司开发出具有金属光泽的树脂薄膜 |
Evonik公司的聚醚醚酮聚合物让眼镜减重成为可能 |
新型聚轮烷自我修复材料 |
东华大学承担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等项目 |
大连理工纳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
中科院研发出系列光致变形材料 |
新型服装材料可实现户外运动充电 |
南京大学制备新型柔性电极材料 |
中北大学研发出磁载钛硅基催化剂 |
山西煤化所完成200 Nm3/h循环流化移动床连续CO2吸脱附试验3 |
山东天维渗析阴膜技术及组器项目验收 |
中美合作研究降解聚乙烯废塑料取得新突破 |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开发净化污染水体铅的新材料 |
煤制烯烃扛住了低油价 |
专家把脉聚烯烃新材料发展 |
日本Kaneka公司开发出全球最高转换效率的结晶硅光伏发电模块 |
(3)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梁桥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
1.2.2 树脂混凝土基材增韧研究现状 |
1.2.3 钢(铁)丝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2.4 混凝土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思路 |
第2章 公路空心板梁应用及病害发生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空心板桥应用 |
2.3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与病害因素分析 |
2.3.1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 |
2.3.2 公路空心板桥典型病害因素分析 |
2.4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管理及评价系统的编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基材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材力学性能 |
3.2.1 最佳配合比 |
3.2.2 强度及弹模随养护时间变化研究 |
3.2.3 强度及弹模随温度变化研究 |
3.2.4 接触面积及气泡敏感性(粘结性能)研究 |
3.2.5 极限拉压应变试验研究 |
3.2.6 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
3.2.7 收缩特性试验研究 |
3.2.8 反应温度及反应热膨胀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材增韧及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丝网板缩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材纤维增韧研究 |
4.2.1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正交试验 |
4.2.2 纤维最优添加量下基本性能研究 |
4.3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铁)丝网增韧研究 |
4.3.1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钢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
4.3.2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铁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
4.4 板四点弯曲承载能力分析 |
4.5 板合理配筋率及足尺梁试验配筋率 |
4.5.1 薄板的配筋率 |
4.5.2 复合材料加固预应力空心板梁的最小配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足尺梁混凝土及钢筋参数试验 |
5.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
5.2.2 钢筋力学性能参数 |
5.3 1#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3.1 对比梁参数及制作 |
5.3.2 加载方法 |
5.3.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2#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4.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3#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5.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 4#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6.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7 施工工艺总结 |
5.8 本章小节 |
第6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本构及截面转化 |
6.3 加固空心板钢丝网最大配筋率 |
6.4 加固空心板正常使用状态计算 |
6.5 加固后空心板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5.1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设 |
6.5.2 计算程序及实用计算方法 |
6.5.3 计算结果 |
6.6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桥横向整体性研究 |
6.6.1 研究现状 |
6.6.2 加固方案 |
6.6.3 加固前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6.6.4 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6.6.5 加固前后影响线对比及实桥计算 |
6.6.6 结论 |
6.7 本章小节 |
第7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疲劳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
7.2.1 灰色系统预测 |
7.2.2 某高速公路交通量实测 |
7.2.3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
7.3 公路疲劳荷载谱 |
7.3.1 疲劳荷载谱 |
7.3.2 公路桥梁荷载谱 |
7.3.3 重载公路交通疲劳荷载车辆模型 |
7.3.4 不同典型疲劳车下内力弯矩幅比较分析 |
7.4 足尺加固梁疲劳试验研究 |
7.4.1 疲劳荷载上下限 |
7.4.2 加载方法 |
7.4.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7.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1-空心板计算全过程分析程序 |
附录 2-实用加固系统程序设计 |
附2.1 引言 |
附2.2 实用加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附2.2.1 编制思路 |
附2.2.2 技术框架图简介 |
附2.2.3 界面介绍 |
附2.3 小结 |
(5)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我国石化行业取得的重要进展 |
1.1 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取得成效 |
1.1.1 高油价下石化降本增效措施有力, 资源分配“保、压”得当 |
1.1.2 动态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能力增强 |
1.1.3 生产经营业绩总体向好 |
1.2 世界一流石化建设取得进展 |
1.2.1 原油加工保持世界第二 |
1.2.2 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22] |
1.2.3 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 |
1.2.4 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 |
1.2.5 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首位 |
1.3 产业转型与升级取得新进展 |
1.3.1 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向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取得新进展 |
1.3.2 石化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 |
1.4 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 |
1.4.1 炼油技术进步 |
1.4.2 乙烯技术进步 |
1.4.3 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
1.4.4 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 |
1.4.5 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
2 问题与思考 |
2.1 炼油提高成品油档次迫在眉睫 |
2.2 石化产业应继续得到社会的重视 |
3 2013年石化行业展望 |
3.1 2013年国际石化产业一瞥 |
3.2 2013年我国石化产业展望 |
(6)纺织科技新进展 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纤维材料领域专家盘点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高粘度聚酯技术有了新进展 |
进展二空气网络技术的革新性变化 |
进展三卧式纺单丝技术 (MHS)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高强维纶 |
进展二高强阻燃维纶 |
进展三高热焓相变储能维纶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千吨级国产化溶剂法 (NMMO) 纤维素纤维制造的成套技术 |
进展二生物法纤维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PE/PA组分定岛超纤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高压静电纺纳米纤维成形与高通量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进展二功能杂化材料设计、组装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
进展三细旦、可染、功能聚丙烯纤维材料结构设计及制备关键技术 |
专家盘点纺纱领域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转杯纺纱机设备头数已从200头逐步发展到360头, 正逐步向380头以上发展 |
进展二中细号纯棉OE纱、化纤OE纱、混纺OE纱、毛麻OE纱已进入工业化生产 |
进展三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通过对现有环锭细纱机的改造, 实现了在一部机器上、一道工艺内生产低扭矩环锭单纱 |
进展二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
进展三亚麻、大麻纤维的精细化处理, 用棉纺设备成功生产出细度、均匀度及柔软度优于传统湿纺亚麻、大麻纱的产品 |
进展一通过改变细纱机纱条的联接方式 (错位接头) , 使机械式紧密纺成为真正的紧密纺纱适用技术 |
进展一后牵伸区加假捻的细纱牵伸装置 |
进展二新型羊绒梳理机 |
专家盘点针织领域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超轻薄纬编面料针织技术的发展 |
进展二双针床经编机前后针床间距的快速变换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高效的针织生产技术 |
进展二针织提花技术的发展 |
进展三针织数字化技术 |
进展一用转子代替织针的袜子圆编机 |
专家盘点染整及纺织化学品领域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纳米技术在功能性纺织品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
进展二活性染料生态染色和主机研发的进展 |
进展三复合生物酶前处理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一次成功染色用新型纺织化学品 |
进展二织物冷或热转移印花工艺用新型染料和新型助剂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活性染料低能耗染色技术 |
进展二活性染料低盐或无盐染色技术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针织物平幅连续加工技术 |
进展二机织物湿布松堆丝光机的应用 |
进展三湿法冷转移印花工艺 |
进展一纳米银缓慢释放抗菌技术 |
专家盘点非织造布领域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PPS熔喷布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熔融纺丝技术在非织造材料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 |
进展二超细纤维 (含纳米纤维) 在非织造材料领域广泛应用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双组分纺粘水刺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生产技术 |
进展一造纸木浆/水刺组合成高档揩布与滤材 |
专家盘点标准与检测领域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
进展一三维自动平台的建立及多焦面合成技术的突破, 为显微镜技术分析性能相近的混纺纺织品的成分提供了快速检测的手段 |
进展二纺织品服装上标注“碳足迹”标签和“水足迹”标签的认证检测技术日益重要 |
专家盘点其他领域 |
进展一抗皱、防缩、可机洗的丝绸面料 |
编后语 |
(7)多牌号丙纶树脂的开发及试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国外丙纶纤维级树脂发展状况 |
1.3 国内丙纶纤维级树脂发展状况 |
1.4 丙纶专用树脂的生产方法 |
1.4.1 常规氢调法 |
1.4.2 化学降解法 |
1.4.3 高效催化剂氢调法 |
1.5 国内聚丙烯生产工艺及纤维级树脂生产情况 |
1.6 丙纶新用途的进展 |
1.6.1 服装用领域日趋升温 |
1.6.2 产业用领域日益扩大 |
1.6.3 非织造布业潜力巨大 |
1.6.4 茂金属聚丙烯纤维 |
1.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丙纶树脂BL、BH的开发及试生产 |
2.1 前言 |
2.2 试验原料、公用工程规格 |
2.2.1 原料规格 |
2.2.2 公用工程的规格和试验要求达到的消耗指标 |
2.3 产品规格 |
2.4 兰州石化聚丙烯装置工艺流程 |
2.4.1 兰州石化聚丙烯装置工艺路线 |
2.4.2 聚合段工艺流程 |
2.4.3 工艺过程中间控制分析内容及分析方法 |
2.5 产品合成工艺及分子设计 |
2.5.1 丙纶树脂BL,BH聚合试验分析 |
2.5.2 丙纶树脂BL,BH物性设计 |
2.6 产品物性设计的工艺控制 |
2.6.1 生产操作参数的确定 |
2.6.2 生产工艺指标的调整控制 |
2.7 工业试验 |
2.7.1 试生产丙纶树脂BL |
2.7.2 试生产丙纶树脂BH |
2.8 结果与讨论 |
2.8.1 生产丙纶树脂BL的数据分析 |
2.8.2 造成丙纶树脂BL的MFR波动较大的原因 |
2.8.3 生产丙纶树脂BH的数据分析 |
2.8.4 丙纶树脂BH的生产工艺优化 |
2.9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纺粘法和熔喷法丙纶树脂的开发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3 工艺流程 |
3.2.4 分析测试内容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降解反应机理 |
3.3.2 基础树脂的选择 |
3.3.3 降解剂选择及用量 |
3.3.4 不同的反应温度下熔体流动速率变化 |
3.3.5 抗氧剂体系的选择 |
3.3.6 引发剂加入量与熔体压力,螺杆电流的关系 |
3.3.7 熔喷、纺粘法丙纶树脂的性能测定 |
3.3.8 采用降解母粒的加入方式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丙纶树脂BL、BH应有情况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9)聚丙烯纤维用助剂的开发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P纤维用助剂 |
1.1 染色改性剂 |
1.2 阻燃剂 |
1.3 抗静电剂 |
1.4 抗菌剂 |
1.5 稳定剂及抗老化剂 |
1.6 其他助剂 |
2 发展与建议 |
3 结语 |
(10)合成纤维染色用红色与蓝色染料的合成与应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合成纤维的发展概况 |
1.1.1 世界纺织纤维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1.2 我国纺织纤维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 几种重要的疏水性合成纤维 |
1.2.1 聚乳酸纤维(PLA) |
1.2.2 聚丙烯纤维(丙纶,PP) |
1.2.3 聚酯纤维(涤纶,PET) |
1.3 分散染料的发展概况 |
1.3.1 分散染料染色机理的研究 |
1.3.2 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与染色性能的关系探讨 |
1.3.3 世界分散染料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3.4 我国分散染料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4 论文设计思想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化学试剂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2-苯基偶氮-1-萘酚系列偶氮型化合物的合成 |
2.2.1 7-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酸钠(1-b)的制备 |
2.2.2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酸(1-c)的制备 |
2.2.3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氯(1-d)的制备 |
2.2.4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丁胺(1-e1)的制备 |
2.2.5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辛胺(1-e2)的制备 |
2.2.6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十二胺(1-e3)的制备 |
2.3 纤维的染色 |
2.3.1 染料的砂磨 |
2.3.2 纤维的前处理 |
2.3.3 高温高压染色 |
2.3.4 竭染率计算以及标准工作曲线方程测定 |
2.3.5 染色结果评价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2-苯基偶氮-1-萘酚系列偶氮型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1.1 7-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酸钠(1-b)的合成与表征 |
3.1.2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酸(1-c)的合成与表征 |
3.1.3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氯(1-d)的合成 |
3.1.4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丁胺(1-e1)的合成与表征 |
3.1.5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辛胺(1-e2)的合成与表征 |
3.1.6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正十二胺(1-e3)的合成与表征 |
3.2 7-乙酰氨基-2-苯基偶氮-1-萘酚-3-磺酰胺(1-e)系列红色染料对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染色 |
3.2.1 1-e系列红色染料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3.2.2 1-e系列红色染料对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较优染色条件的确定 |
3.2.3 1-e系列红色染料上染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竭染率 |
3.2.4 1-e系列红色染料上染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K/S值 |
3.2.5 1-e系列红色染料上染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牢度 |
3.3 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对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染色 |
3.3.1 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对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较优染色条件的确定 |
3.3.2 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上染丙纶纤维染色平衡时间的确定 |
3.3.3 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上染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竭染率 |
3.3.4 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上染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K/S值 |
3.3.5 1,4-二取代蒽醌系列蓝色染料上染聚乳酸、丙纶及涤纶纤维的牢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聚丙烯纤维产品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沫混凝土/真空绝热板复合屋面性能研究[D]. 贺中泽.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2]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7(02)
- [3]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D]. 严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6)
- [4]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4(07)
- [5]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3(03)
- [6]纺织科技新进展 回顾与展望[J]. 本刊编辑部,孙立华,赵永霞,董奎勇,陈余,丁玉苗. 纺织导报, 2011(01)
- [7]多牌号丙纶树脂的开发及试生产[D]. 王彤. 兰州大学, 2010(08)
- [8]《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12)
- [9]聚丙烯纤维用助剂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李涛. 合成纤维工业, 2009(06)
- [10]合成纤维染色用红色与蓝色染料的合成与应用性能[D]. 高艳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