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论文文献综述)
周本国[1](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颉瑞霞,张小川,滕园园,吴忠,郭志乾,吴林科,张国辉,余帮强[2](2020)在《宁夏马铃薯产业标准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宁夏马铃薯地方标准与马铃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所涉及的类型和内容进行了比对分析,明确了现有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为宁夏马铃薯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支撑。
李海珀[3](2020)在《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策略探析》文中认为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其主要是通过块茎的无性繁殖将亲代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极易感染病虫害,因此给种植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考验。怎样在马铃薯种植和生长的过程中减少病虫为害,以及如何提前做出一些应对措施,是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马铃薯病虫害,提倡以综合防治为主。分析了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供广大种植者参考借鉴。
杜立和,仲彩萍,李磊,孙新荣,漆文选,刘小军[4](2020)在《高寒阴湿区马铃薯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高寒阴湿区马铃薯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情况的基础上,探究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气候变暖、病害生理小种变化、轮作倒茬不及时、播种带菌种薯、栽培管理不当、施肥不当、综合防治重视不够等。在防治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保障,示范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尽可能多措施、全生育期配套使用,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施以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为基础,种薯处理、提前预警、高效低毒药剂防治为重点,轮作倒茬、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等配套的绿色防控措施。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5](2019)在《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文中提出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各优势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及防控措施。
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周小刚,李洪浩,张鸿[6](2019)在《四川丘陵区旱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丘陵区地处成都平原向盆周山区的过渡地带,不同区域受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经济活动,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较大,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与规律差异明显。为提供四川丘陵区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重点,提高防治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结合四川丘陵区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现状、地理区位概况等大量资料,综合分析了小麦、玉米、油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主要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和危害趋势。综合数据表明各类作物病虫草害在四川丘陵区各区域均有发生,不同亚区相同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种类上差异不大,但其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差异明显。文章综述了四川丘陵区主要粮经油料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了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出了四川丘陵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可行性策略。
任彬元,马中正,李天娇,赵中华,李春广,王万兴,闫硕[7](2019)在《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工作建议》文中认为笔者分析了西南混作区2008年以来的马铃薯植保工作数据,结合实际调研,重点介绍了马铃薯西南产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总结了马铃薯西南混作区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对今后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封永顺,南红梅,高亮,常艳丽,高雄东,郭向琴[8](2019)在《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预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我国一种较为重要的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我国种植面积相对比较大,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此外,马铃薯主要是通过无性繁殖保持优良性状,并且繁殖速度相对比较快,但是马铃薯在繁殖过程中不会产生变异,对外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同时无性繁殖会将病毒传染至下一代,因此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易受病虫害的侵袭,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综合性防治,以此保证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有较好的生长环境。
李威,范刚强[9](2019)在《黔东南州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是黔东南州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生产过程中易遭受病虫草为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摸清了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的种类,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赵菊[10](2018)在《陕西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指出马铃薯是陕西省米脂县的十大特产之一,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但是,规模化生产与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为米脂县马铃薯种植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马铃薯病虫害已经严重威胁到近年来马铃薯的产量,疫病的大面积发生造成了减产,为地方农民增产增收带来阻碍。该文就米脂县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其行之有效的研究,希望为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创造有利条件。
二、综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论文提纲范文)
(1)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及为害 |
1.2.2 生活史及习性 |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1.2.4 传毒方式 |
1.2.5 预测预报 |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
1.2.6 综合防治 |
1.2.6.1 农业防治 |
1.2.6.2 物理防治 |
1.2.6.3 生物防治 |
1.2.6.4 化学防治 |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
1.3.2.1 PVY多样性 |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
1.3.2.3 PVY分子特征 |
1.3.2.4 HC-Pro研究 |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
1.4.3 PVY的蚜传机制 |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蚜虫种类鉴定 |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
2.2.3 CMV毒源鉴定 |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2.3 结论 |
2.3.1 毒源的鉴定 |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 结论与分析 |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
6.3 黄板诱蚜示范 |
6.3.1 目的 |
6.3.2 地点 |
6.3.3 品种 |
6.3.4 实施情况 |
6.3.5 调查统计 |
6.3.6 结果与分析 |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
6.4.1 基本情况 |
6.4.2 施药情况 |
6.4.3 调查统计 |
6.4.4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果 |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2)宁夏马铃薯产业标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国家标准现状分析 |
1.1 马铃薯产业国家标准现状分析 |
1.2 马铃薯产业行业标准现状分析 |
2 宁夏马铃薯产业质量标准现状分析 |
3 讨论 |
(3)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的主要病害 |
1.1 马铃薯晚疫病 |
1.2 马铃薯蚜虫病 |
1.3 马铃薯青枯病 |
2 针对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预防措施 |
3 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 |
3.1 农业防治技术 |
3.2 化学防治技术 |
3.3 喷雾防治技术 |
4 结语 |
(4)高寒阴湿区马铃薯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
1.1 病害危害情况 |
1.2 虫害危害情况 |
2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
2.1 气候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
2.2 晚疫病生理小种变化 |
2.3 轮作倒茬不及时 |
2.4 播种带菌种薯 |
2.5 栽培管理不当 |
2.6 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不够 |
3 采取的主要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
3.1 农业防治 |
3.1.1 深耕改土 |
3.1.2 精选品种 |
3.1.3 合理轮作 |
3.1.4 精选薯块 |
3.1.5 切刀消毒 |
3.1.6 科学施肥 |
3.1.7 合理密植 |
3.1.8 中耕培土 |
3.1.9 适时收获 |
3.2 生物防治 |
3.3 物理防治 |
3.3.1 杀虫灯 |
3.3.2 色板诱杀 |
3.3.3 防虫网 |
3.3.4 高山隔离 |
3.4 加强预测预报 |
3.5 化学防治 |
3.5.1 播前种块药剂拌种 |
3.5.2 发病期防治 |
3.5.3 统防统治,提高防效 |
(5)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马铃薯重大病害发生现状 |
2 我国马铃薯重大虫害发生现状 |
3 西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4 东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5 华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6 南方冬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7 西南混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8 中原二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
9 问题与展望 |
(6)四川丘陵区旱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丘陵区不同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规律 |
1.1 北部低山深丘亚区 |
1.1.1 小麦病虫害 |
1.1.2 玉米病虫害 |
1.1.3 油菜病虫害 |
1.1.4 蔬菜病虫害 |
1.1.5 马铃薯病虫害 |
1.1.6 大豆病虫害 |
1.1.7 果树病虫害 |
1.2 东北部平行岭谷亚区 |
1.2.1 小麦病虫害 |
1.2.2 玉米病虫害 |
1.2.3 油菜病虫害 |
1.2.4 蔬菜病虫害 |
1.2.5 马铃薯病虫害 |
1.2.6 大豆病虫害 |
1.2.7 果树病虫害 |
1.3 中部典型丘陵亚区 |
1.3.1 小麦病虫害 |
1.3.2 玉米病虫害 |
1.3.3 油菜病虫害 |
1.3.4 蔬菜病虫害 |
1.3.5 马铃薯病虫害 |
1.3.6 大豆病虫害 |
1.3.7 果树病虫害 |
1.4 南部丘陵低山亚区 |
1.4.1 小麦病虫害 |
1.4.2 玉米病虫害 |
1.4.3 油菜病虫害 |
1.4.4 蔬菜病虫害 |
1.4.5 马铃薯病虫害 |
1.4.6 大豆病虫害 |
1.4.7 果树病虫害 |
2 作物草害 |
2.1 杂草的类别 |
2.2 四川丘陵不同田地杂草种类与危害 |
2.3 四川杂草发生危害特点 |
3 展望 |
(7)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工作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
1.1 病虫害发生概况 |
1.2 病害发生及为害情况 |
1.3 害虫发生及为害情况 |
2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措施 |
2.1 信息化监测预警, 精准指导病虫防控 |
2.2 多措并举保障防效 |
2.3 加强宣传培训, 强化技术落地 |
3 马铃薯病虫害防控工作思考与建议 |
3.1 积累总结已有经验, 逐步铺开监测预警 |
3.2 拓宽投入资金渠道, 扶持实用技术落地 |
3.3 持续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打造绿色品牌产业 |
3.4 加强技术培训, 支持基层开展技术指导 |
(8)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预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
1.1 马铃薯晚疫病 |
1.2 蚜虫病 |
1.3 青枯病 |
2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
2.1 品种的关系 |
2.2 天气的关系 |
3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
3.1 虫害综合防治 |
3.2 病害综合防治 |
3.2.1 早期疫病防治。对马铃薯早期疫病危害可以根据化学以及农业方法进行防治, 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3.2.2 防治细菌性病害。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有效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3.2.3 病毒病防治。病毒病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
3.2.4 早疫病防治 |
4 结语 |
(9)黔东南州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病虫草种类 |
1.1 马铃薯晚疫病 |
1.2 马铃薯早疫病 |
1.3 马铃薯黑胫病 |
1.4 马铃薯青枯病 |
1.5 马铃薯病毒病 |
1.6 马铃薯蚜虫 |
1.7 马铃薯地下害虫 |
1.8 马铃薯主要杂草 |
2 综合防治措施 |
2.1 严格种薯调运 |
2.2 加强预测预报 |
2.2.1 做好田间调查, 及时发布信息 |
2.2.2 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 |
2.3 农业防治 |
2.3.1 深耕晒土 |
2.3.2 选用良种、种薯消毒 |
2.3.3 适期播种, 做好栽培管理 |
2.4 物理防治 |
2.4.1 灯诱、黄板 |
2.4.2 诱饵、性诱剂 |
2.5 生物防治 |
2.5.1 土传病害 |
2.5.2 病毒病、蚜虫 |
2.6 化学防治 |
2.6.1 晚疫病及早疫病 |
2.6.2 青枯病及黑胫病 |
2.6.3 病毒病及蚜虫 |
2.6.4 地下害虫 |
2.7 杂草的防治 |
2.7.1 苗前土壤封闭除草 |
2.7.2 苗后茎叶处理除草 |
(10)陕西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米脂县马铃薯病虫害情况的基本概述 |
二、米脂县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原则 |
三、米脂县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实践应用 |
1、对抗病种薯的优选 |
2、对病薯的全面剔除 |
(1) 精选种薯 |
(2) 做好切刀消毒工作 |
3、早播管理与合理轮作 |
四、病虫害防控技术措施 |
1、晚疫病 |
2、病毒病 |
3、环腐病 |
4、地下害虫和马铃薯瓢虫 |
五、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 |
六、结语 |
四、综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2]宁夏马铃薯产业标准对比分析[J]. 颉瑞霞,张小川,滕园园,吴忠,郭志乾,吴林科,张国辉,余帮强. 宁夏农林科技, 2020(07)
- [3]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策略探析[J]. 李海珀. 种子科技, 2020(03)
- [4]高寒阴湿区马铃薯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J]. 杜立和,仲彩萍,李磊,孙新荣,漆文选,刘小军. 蔬菜, 2020(02)
- [5]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J].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 植物保护, 2019(05)
- [6]四川丘陵区旱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J]. 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周小刚,李洪浩,张鸿.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04)
- [7]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工作建议[J]. 任彬元,马中正,李天娇,赵中华,李春广,王万兴,闫硕.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5)
- [8]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预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封永顺,南红梅,高亮,常艳丽,高雄东,郭向琴.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2)
- [9]黔东南州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 李威,范刚强. 农技服务, 2019(01)
- [10]陕西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赵菊. 农业工程技术, 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