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孢菌研究现状(Myxophyta:Myxospora)

粘孢菌研究现状(Myxophyta:Myxospora)

一、粘孢子虫(粘体门:粘孢子纲)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祥[1](2021)在《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地位与内寄生适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粘体动物(Myxozoa)是形态简单、个体微小的专性内寄生虫,宿主范围广泛,能寄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当前,关于粘体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类学、生活史及起源与适应性进化,其中,起源与适应性进化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三十余年来,粘体动物的阶元归属经历了从原生动物到后生动物,再到两侧对称生物以及刺胞动物的过程。但限于技术手段,目前无法进一步确定粘体动物在刺胞动物内部的具体归属和进化地位。同时,粘体动物目前已报道超过2,600余种,分布在河流、湖泊、深海、陆地等多种生境中,是生态适应成功的典范。但是,目前粘体动物适应内寄生过程中的驱动因素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作为生命之树中较为古老、结构较为简化的后生动物寄生虫,探讨粘体动物的起源与适应性进化问题,对开展后生动物重要生命特征,进化模式、规律与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粘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组学数据的释放,粘体动物的起源与适应性进化研究拥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与数据基础。本研究以粘体动物最大的一科——碘泡科(Myxobolidae)中的部分代表物种为研究对象,结合已发表粘体动物、刺胞动物资料,运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比较蛋白质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对粘体动物在后生动物、刺胞动物中的系统发育地位、分化时间、特异细胞器刺丝囊对物种适应进化贡献、基因组进化、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地位通过对粘体动物、自由生刺胞动物和其他后生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广泛采样,本研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后生动物和刺胞动物系统发育矩阵。其中,后生动物矩阵包含103个物种,232个直系同源基因(57,930个氨基酸位点),数据丢失率为31.1%;刺胞动物矩阵包含76种后生动物和2种鞭毛虫外群,146个直系同源基因(51,598个氨基酸位点),数据丢失率为24.8%。基于上述两个矩阵,使用RAx ML,IQ-TREE以及Phylo Bayes软件,分别在后生动物和刺胞动物尺度下对粘体动物的系统发生地位进行了探讨。并使用近似无偏检验法对17种候选的后生动物和刺胞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开展了测试。最后,对上述两个矩阵运用了快速进化位点梯度剔除法来检测快速位点是否给系统发育关系造成了误导。结果表明粘体动物稳定地与螅型多足虫聚为一支,而后再与水母亚门呈姐妹群。AU检验显着地拒绝了大多数(粘体动物+螅型多足虫)之外的聚类方式。虽然粘体动物+栉水母的拓扑结构未能被显着拒绝,但其P值仅略大于0.05(0.0561),进化树中的自展值也极低(0.0000),因此作者认为该结构并非最优。快速进化位点剔除分析表明,在删除50%的快速进化位点之前,关键节点都保持了极高的自展值。在删除超过50%的位点后,关键节点的自展值才开始出现下降。((粘体动物+螅型多足虫)+水母亚门)的拓扑结构得到了确定且稳定的支持。该研究结果克服了碱基替换饱和、长枝吸引等以往分子系统分析中的不足的问题,所构建的进化树更加稳定和准确。二、粘体动物发生年代分析选取刺胞动物冠部的最大分歧时间(741百万年前),水母亚门的最小分歧时间(570百万年前),六放珊瑚亚纲的最小分歧时间(540百万年前),水螅纲的出现时间(500百万年前)作为化石校正点,使用惩罚似然法(Penalized likelihood,PL)对粘体动物的分化时间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刺胞动物的最后共同祖先起源于拉伸纪(736百万年前),水母亚门起源于埃迪卡拉纪(626.6百万年前),粘体动物共同祖先发生于晚寒武纪(492.6百万年前)。目前,最早的寄生虫化石发现于寒武纪,因此本结果说明粘体动物是比较古老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之一。三、粘孢子虫刺丝囊与壳瓣分离提纯方法的建立粘体动物的刺丝囊对其生活史的完成至关重要,是研究表型对适应性进化贡献的理想对象。为了便于后续实验的开展,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粘体动物孢子的解剖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分离碘泡科代表物种——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吴李碘泡虫(Myxobolus wulii)、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的刺丝囊和壳瓣。该方法主要通过蔗糖密度梯度对粘体动物孢子进行纯化,通过超声破碎进行孢子解离以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刺丝囊/壳瓣。采用50%-70%-90%Percoll分离液对孢子破碎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在50%与70%Percoll溶液层之间以及70%Percoll分离液中部可获得纯度接近100%的完整刺丝囊。采用100%的Percoll分离液对孢子破碎液进行离心,在Percoll分离液中部可获得纯度接近100%的完整壳瓣。为进一步了解粘体动物刺丝囊的生物学,评估了温度、盐度、多种化合物以及重金属离子对洪湖碘泡虫完整孢子和离体刺丝囊释放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热、尿素和氨处理能够成功地触发大多数孢子和离体刺丝囊的释放,而Na Cl、乙酸、乙醇、碳酸氢钠和Ca Cl2则不能。重金属处理可显着降低刺丝囊的释放率。本研究为下游实验奠定了基础,还为其他寄生类群孢子的解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四、粘体动物综合蛋白数据库的构建开发了“定制综合蛋白质组参考数据库(customized comprehensive proteomic reference database,CCPRD)”流程,用以提供全面、无污染的蛋白质组学参考数据库。使用洪湖碘泡虫、吴李碘泡虫、吉陶单极虫刺丝囊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评估了CCPRD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本研究将CCPRD的质谱鉴定结果与四个对照数据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1)转录组的六框翻译(trans_6_frame);(2)转录组+基因组的六框翻译(genome+transcriptome_6_frame);(3)将人工的宿主和细菌序列添加到CCPRD(CCPRD_contam)中而建立的污染物数据库;(4)将通过去污染过程中剔除的序列(包括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回添到CCPRD(CCPRD_remove)。结果表明,CCPRD_contam比CCPRD鉴定出了更多的肽段和蛋白质,这表明组学数据中确实存在污染,证明了污染剔除的必要性。对于CCPRD_remove,回添污染去除过程中移除的序列并没有增加鉴定肽段和蛋白质的数量,这表明本方法没有过度剔除。CCPRD在肽段和蛋白质识别数量、数据库大小和完整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相较传统数据库,CCPRD能多鉴定出19.1%-43.8%的蛋白质,并最多可节省84.6%的数据库容量。此外,本研究分析了各数据库结果的疏水性指数与保留时间的拟合程度,发现CCPRD可以提高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去除了冗余,CCPRD特异性肽段的数量仍超过其他数据库。这进一步证明CCPRD确实提高了数据库整体的性能,而并非仅仅增加了假阳性或者重复序列的数量。本研究为下游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为其他涉及非模式生物的蛋白质组项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五、刺丝囊对物种适应进化贡献的定量评估通过分析目前已发表的刺丝囊蛋白质组和111个刺丝囊转录组/基因组(包括7个新测序的粘体动物转录组和/或基因组数据集),研究了刺丝囊在刺胞动物适应性成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刺丝囊组成存在高度异质性,且蛋白质组相似度与物种亲缘关系之间的不一致,支持了刺丝囊的可塑性适应策略,暗示其在刺胞动物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对刺丝囊的五种核心基因进行同源搜索,证明了刺丝囊的自发性起源,避免了下游分析时外部共生体的干扰。进一步研究了刺胞动物主要类群扩张前后核心集/非伴随集的进化平衡,发现了一种“去中心化修饰”的模式:即核心基因只经历了很少的进化事件,大量活跃的进化事件发生在非核心基因集中,可能是因为刺丝囊祖先原型的出现后,刺胞动物迅速分化,导致始祖刺丝囊未充分进化便扩张为各种形式,该发现同样支持刺丝囊在刺胞动物适应性进化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刺丝囊蛋白(NEMs)适应超量分析以及选择富集分析发现,在NEMs中,最强的适应超量(BUSTED P值<10-5)可达60%(置换检验P值<2.2e-16,迭代次数107),并且NEMs显着富集了背景蛋白的选择压力(在0.05、0.01和0.001置信水平下,P值=0.004658、0.01117、0.007638)。综上,本研究定量地证明了刺丝囊是包括粘体动物在内的刺胞动物成功适应性进化的基石,并为今后评估特定表型创新对物种适应性进化的贡献提供了参考。六、洪湖碘泡虫基因组的马赛克进化为进一步了解粘体动物适应内寄生生活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析了感染异育银鲫咽部的洪湖碘泡虫(M.honghuensis)的基因组。通过基因组survey及17-mer分析,预测洪湖碘泡虫基因组大小为206 Mb。三代测序的基因组最终大小为161 Mb,contig N50为1.3 Mb,预测到15,433个基因模型。进一步分析显示,由于基因保留,内含子增大,转座子插入等因素,洪湖碘泡虫拥有目前最大的粘体动物基因组,并且相较其他粘体动物呈现出了较低程度的基因组简化和紧密。作为对内寄生生活方式的适应,洪湖碘泡虫基因组中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基因大幅丢失,并且拥有最简单的动物免疫基因组件。此外,为更好地适应内寄生生活,洪湖碘泡虫抗逆,侵袭,能量代谢和细胞过程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显着的扩张与正选择。作者还发现洪湖碘泡虫具有相对保守的中胚层和肌原性组件,以及相对复杂的Wnt和Hedgehog信号通路。本研究揭示了洪湖碘泡虫基因组的马赛克进化模式,即不同的基因组区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发保守、分化、减弱和增强。洪湖碘泡虫的基因组非但没有表现出遗传退化,反而表现出相当数量的基因创新和扩张(主要涉及到多拷贝基因家族以及相应的调控基因。这些结果表明,粘体动物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遗传简化。至少对于粘体动物来说,转变为寄生虫的进化过程是由基因组简化和复杂化共同驱动的,并且这两种进化机制的相对贡献程度因物种而异。该研究改变或扩展了我们对粘体动物基因组复杂性和进化的传统认知,对于深入理解寄生虫进化这一进化生物学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本研究基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构建了刺胞动物物种树,并分别分析和估算了粘体动物的系统发育地位与分化时间,为进一步了解粘体动物的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从表型(刺丝囊)和分子(洪湖碘泡虫基因组)两个角度阐明了粘体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驱动因素与进化机制,发现刺丝囊可能是刺胞动物(包括粘体动物)成功适应性进化的关键表型;并通过洪湖碘泡虫与现有粘体动物、刺胞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粘体动物基因组进化反映了丢失冗余基因造成的基因组简化和强化寄生能力导致的基因组复杂化之间的动态权衡,从而初步解释了粘体动物内寄生适应成功的遗传机制。

熊杰,陈建平,陈晓光,陈瑛,冯耀宇,高凤,高珊,顾福康,黄兵,梁爱华,龙红岸,赖德华,伦照荣,缪炜,倪兵,邱子健,邵晨,汪建国,文建凡,徐奎栋,余育和,张龙现,张西臣,赵元莙,宋微波[2](2019)在《进展中的原生动物学研究:热点领域与新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生动物是一大类动物性单细胞真核生物.其高度特化的细胞结构与生理特征,独具的进化地位以及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和动物疾病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其兼具的"细胞"与"动物"这个二元性统一体特性,使得以原生动物为模式或对象的研究在以细胞学、遗传学、适应与进化为代表的基础生物学、环境生物学、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防治、水产养殖及畜牧业等应用学科均具有十分广泛的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我国的原生动物学研究从早期经典的分类学、寄生虫学、生态学,逐步拓展到今天全面、深入地涉足涵盖基础与应用生物学各学科分支领域.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我国聚焦在海洋纤毛虫的多样性与系统学、表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以寄生原虫为核心的免疫生物学、病害生物学、以鞭毛虫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以海淡水纤毛虫和阿米巴等为核心的原生动物生态学等方向并取得了全面和长足的进展,许多代表性成果处于该领域国际前沿水平.本文扼要陈述了我国原生动物学各主流团队近年来的工作进展,介绍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性科学问题,同时对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描绘和规划.

周宏正[3](2019)在《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酸氯苯胍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球虫药,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球虫蛋白质的生物学过程来抑制球虫。我国于2010年将此药规定为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病的国标渔药,但是目前鱼类在该药使用之后产生的反应尚不明确。同时,在该药的使用过程中,对养殖鱼类的其他疾病是否有影响也未知。本课题在以异育银鲫为实验对象的基础上,不仅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还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异育银鲫病毒病和细菌病的影响。1.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水温为(25±1)℃时,对体质量为(120±10)g的异育银鲫分别口灌剂量为20mg/kg、30mg/kg和40mg/kg的盐酸氯苯胍,分12个时间点取异育银鲫血液、肌肉、肾脏、肝脏四种组织,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氯苯胍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三种剂量的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药时曲线均呈“双峰”现象。20mg/kg、30mg/kg和40mg/kg的药物在该鱼血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Tmax=2.3h、Tmax=2.1h和Tmax=2.2h;血药质量浓度峰值分别为Cmax=0.55μg/mL、Cmax=0.73μg/mL和Cmax=1.17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9.35μg/(mL·h)、AUC=13.02μg/(mL·h)和AUC=13.98μg/(mL·h)。同时,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盐酸氯苯胍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肾脏、肝脏、血液、肌肉。清除速率显示,盐酸氯苯胍在肌肉中清除最慢,其次是血液。ROBH在肾脏和肝脏中具有一定蓄积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含量高、MRT值偏大。本实验条件下,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休药期建议不低于9 d。但考虑到实际养殖情况和天气原因,临床休药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2.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的保护性研究在水温为(25±1)℃时,以口灌给药的方式,对体质量为(120±10)g的异育银鲫口灌20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24h后进行腹腔注射浓度分别为105、106、107、108、109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 200μL,观察96h内异育银鲫的死亡情况。通过Bliss法计算得出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96h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6.98×107 CFU/mL,而通过相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腹腔注射异育银鲫,96hLD50为9.49×106 CFU/mL。同时,在相同环境下,对异育银鲫分别口灌40mg/kg、20mg/kg和0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24h后腹腔注射II型鲤疱疹病毒(CyHV-2)200μL,观察7天内异育银鲫的死亡率。结果显示,攻毒CyHV-2后的异育银鲫在3天后开始死亡,第四天死亡数达到高峰,并在第6天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无死亡现象。由此可知,盐酸氯苯胍对细菌病引起的异育银鲫的死亡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对病毒病引起的异育银鲫的死亡率没有抑制效果。因此,建议在养殖鱼类疾病爆发的前期,适当使用盐酸氯苯胍在防治粘孢子虫病的同时,还可防止因细菌病爆发造成的鲫死亡率。3.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盐酸氯苯胍是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的药物之一,但是该药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无任何报道。以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为基础,用异育银鲫血液中最高浓度1.17μg/mL的盐酸氯苯胍处理异育银鲫鳍条细胞后于24h和48h取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之后,在转录组序列长度为201bp到13990bp的范围内,总共得到了118364个功能基因。其中,24h产生1976个差异表达基因调,包括1271个上调基因和705个下调基因;48h产生256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71个上调基因和497个下调基因;而24h和48h有336个共同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后,得到了超过20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其中挑选了3条(P<0.05),分别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Natural killer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和Th1 and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通过进一步的KEGG分析(P<0.01),在这3条信号通路上挑选了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

施慧,陈卓,丁慧昕,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4](2019)在《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王钊[5](2016)在《洪湖碘泡虫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洪湖碘泡虫造成异育银鲫大规模病变死亡,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该寄生虫病的早期检测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洪湖碘泡虫的早期检测方法。本研究精确鉴定了一例洪湖碘泡虫,采用化学方法在不破坏虫体免疫学性质的前提下进行了纯化,并制备了虫体可溶性成分与不溶性成分,借助免疫学手段,初步探索洪湖碘泡虫的免疫原性,根据相关抗原特性建立相应的ELISA检测方法。并以此作为基础,对病鱼进行了实际检测。通过对虫体形态学进行观察加以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鉴定了一例洪湖碘泡虫。采用极性有机溶剂洗脱离心法,分离纯化得到纯净的洪湖碘泡虫。经过液氮与温浴反复冻融、超声波破碎提取虫体可溶性蛋白与不溶性抗原成分。两种抗原分别免疫小鼠与豚鼠制备得到多克隆抗体,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SDS-PAGE蛋白电泳、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对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性质进行分析。ELISA测定可溶性成分攻毒组小鼠多抗血清与豚鼠多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20000以上。不溶成分攻毒组小鼠与豚鼠的多抗血清效价均小于1:50。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可溶蛋白主要分布于10kDa200kDa,不溶成分无明显分布。不溶性成分多抗血清的IFAT荧光微弱且不明显;使用可溶性成分免疫后收集的多抗血清对孢子进行免疫荧光定位试验,结果显示荧光强烈的部分主要位于洪湖碘泡虫的孢原质内部,少部分分布于孢子壳瓣处,显示了孢子的大多数抗原所处位置;IFAT显示本血清与瓶囊碘泡虫和武汉单极虫及其属内某些种类存在着微弱的交叉反应。使用所制多抗作为构建ELISA检测方法的基本检测试剂,对洪湖碘泡虫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条件进行了摸索与优化。通过方阵滴定法确定豚鼠抗洪湖碘泡虫可溶性抗原多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3.09μg/mL(1:200),小鼠抗洪湖碘泡虫可溶性抗原多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0.3μg/mL(1:800),封闭液为5%脱脂牛奶37℃作用90min,HRP标记的酶标二抗工作条件:浓度为1:2000在37℃作用30min,特异性实验表明:与锦鲤疱疹病毒、维氏气单胞菌、纤毛虫、指环虫不存在交叉反应,但与武汉单极虫、瓶囊碘泡虫存在微弱的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表明:该多抗血清批内重复实验变异系数小于8%,批间变异系数小于9%。证明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临床初步应用显示应用PCR方法与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吉林省双阳某水库、吉林市某水库、梅河口某水库养殖渔场共90尾10周龄异育银鲫鳃组织研磨提取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符合率达到80%,阴性符合率达到100%。证明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应用性,不但为生产上提供了一种更简单、快速、灵敏及应用广泛的洪湖碘泡虫检测方法,而且为未来洪湖碘泡虫新型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张婧,杨承忠,赵元莙[6](2015)在《碘泡科(粘体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动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粘孢子虫是一类拥有广泛寄主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并可引发病害,从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但其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方面存在着许多争议。而碘泡科是粘孢子虫最大的一科,其在属级和种级阶元的归属问题上也一直备受争议。此类动物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依据传统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类并不十分准确,借助更为先进的显微技术和以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的应用,其分类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从碘泡科的种、属级阶元分类和方法学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碘泡科物种系统分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碘泡科各属的归类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进行了厘清,同时总结了应用于碘泡虫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几种方法,以期为该科动物的系统分类和鱼类粘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高永杰,杨承忠,赵元莙[7](2015)在《多涅茨尾孢虫ITS-5.8S rDNA的种群地理学研究》文中指出利用ITS-5.8SrDNA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采自重庆市大竹林、两路、磁器口和江西省鄱阳湖的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种群地理变异情况。通过系统发育、遗传距离、变异位点和AT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重庆磁器口种群是所有种群中变异最大的种群,也是最原始的种群;江西鄱阳湖种群与重庆大竹林种群1和重庆两路种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重庆大竹林1种群与重庆两路种群间无差异;ITS-5.8SrDNA各基因片段中,ITS-1和ITS-2的AT含量最高,也是在种群间变异最大的基因,而5.8SrDNA则相对保守。研究提示:江西鄱阳湖种群可能由重庆种群通过人为因素引入;重庆磁器口种群极可能是一个外来种群;重庆大竹林1种群与重庆两路种群间可能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ITS-1和ITS-2是粘孢子虫种群水平分析中较理想的分子标记,5.8SrDNA则相对较为保守,在遗传分析中并不能较好地反映种群水平的变异情况。

柳阳[8](2014)在《碘泡虫属的修订及中国部分碘泡虫物种的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体动物(Myxozoa)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能导致鱼类重大病害的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污染。碘泡虫(Myxobolus)是粘体动物的最大类群,全世界报道850多种,我国记录320多种。本文运用形态学、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碘泡虫属的分类地位,系统整理了我国的碘泡虫种类,并对采集到的12种碘泡虫进行了鉴定和补充描述。主要结果如下:一、碘泡虫属与尾孢虫属的分类关系研究:(1)本文发现丑陋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turpisrotundus)、苍梧碘泡虫(M. tsangwuensis)、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口腔碘泡虫(M. oralis)的部分孢子具有与尾孢虫类似的尾突。孢子发生研究显示碘泡虫的尾突与尾孢虫的尾突均由壳瓣基部延伸形成,说明碘泡虫尾突与尾孢虫尾突具有共同的来源和发育过程。(2)利用碘泡虫、尾孢虫及相近种属的18S r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碘泡虫与尾孢虫在系统发育树上交替聚在一起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支,说明碘泡虫属和尾孢虫属均非单系类群。(3)进化分析发现碘泡虫与尾孢虫的祖先种类不具有尾突,尾突是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并且尾突分化事件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独立发生了多次。同时,本文发现祖先种类分化出尾突之后还可以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再次失去尾突重新形成无尾的种类。综上所述,尾突并非尾孢虫特有的形态特征亦不能代表尾孢虫之间的亲缘关系,无法作为区分碘泡虫属和尾孢虫属的分类指标。经典分类学依据尾突建立的尾孢虫属是一个无效属,加之其与碘泡虫具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又无其他形态差异,应将其并入碘泡虫属。二、中国碘泡虫物种的整理:(1)完善我国碘泡虫物种名录:将我国记录的30种尾孢虫、8种粘体虫修订入碘泡虫属;通过对我国碘泡虫物种进行系统梳理,厘定11物种,其中同名异物9种,同物异名1种,无效种1种,取消41种中国无效记录。(2)明确每个物种的典型宿主和寄生部位:根据首次描述时的宿主为典型宿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每个碘泡虫种类的典型宿主和寄生部位。根据上述结果建立了中国碘泡虫名录,包括326个碘泡虫种类,寄生于中国115种淡水鱼类,1种海水鱼类,其中寄生鲫、鲤的碘泡虫种类最多,分别为52种和25种。三、12种碘泡虫的鉴定与补充描述:(1)厘定寄生异育银鲫体表、鳃、鳍条的碘泡虫为丑陋圆形碘泡虫(M. turpisrotundus)而非圆形碘泡虫(M. rotundus)。(2)厘定寄生我国鲤鳃丝的碘泡虫为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而非异型碘泡虫(M. dispar)。(3)鉴定寄生异育银鲫咽部的碘泡虫为洪湖碘泡虫新种(M. honghuensis sp.n.)。(4)鉴定寄生异育银鲫口腔上颌的碘泡虫为口腔碘泡虫新种(M. or alis sp. n.)。(5)依据本文采集种群对山东碘泡虫(M. shantungesis)、野鲤碘泡虫(M. koi)、鲤肠碘泡虫(M. cyprinicola)、吴李碘泡虫(M. wulii)、瓶囊碘泡虫(M.ampullicapsulatus)、倪李碘泡虫(M. nielii)、多涅茨碘泡虫(M. doneci)、鳜碘泡虫(M. sinipercus)等8种碘泡虫的孢子形态、超微结构、寄生特性及18S rDNA序列进行了补足性重描述。

冉佼,杨承忠,赵元莙[9](2014)在《基于遗传距离的粘孢子虫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18SrDNA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以粘孢子虫(Myxosporidia)常见属为代表的不同分类水平下的遗传距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粘孢子虫亲缘关系的远近与遗传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粘孢子虫亲缘关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反之亦然;同时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种内、种间和属间阶元的遗传距离虽在一定范围内有重叠,但遗传距离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种内、种间、属间。研究认为物种之间在遗传距离上可能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但基于18SrDNA遗传距离的分歧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多数物种的鉴定是有效的。

杨涛[10](2014)在《核辐射处理喉孢子虫对鲫鱼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鲫鱼喉粘孢子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鱼类寄生虫疾病,人们对粘孢子病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法、物理方法、生态防治法及管理控制法。近年来,国内在鱼类粘孢子虫免疫学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用病鱼抗血清作为探针用于判断粘孢子虫的感染,证明了宿主血清中存在抗体;用提取的抗原进行了虫体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圆形碘泡虫生活史中存在共同抗原和属特异性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对圆形碘泡虫进行抗原定位,为特定抗原单抗的制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鲫鱼粘孢子虫病原的分离、鉴定,建立一种病原灵敏检测方法,并尝试用核辐射致弱鲫鱼喉粘孢子虫来研究鲫鱼的免疫活性。本文对江苏省溧阳市2013年8月4日采集到鲫鱼喉粘孢子虫:洪湖碘泡虫(M.honghuensis)进行相关研究:1、病原的分离、鉴定。采样病鱼体黑消瘦,口张开,口腔发红,喉上部肿胀(半边或全部)充血、发炎,严重时将咽腔堵住;喉部上皮组织包裹着巨大的白色孢囊。解剖显微检测发现视野下布满大量微小孢子,孢子壳面观呈卵形,前端稍尖,壳面光滑,囊间突起不明显,缝面观呈长椭圆形两端稍尖,缝脊粗而直,两个棒状的极囊大小相等,呈“八”字型排列在孢子的前端,极丝盘绕6~7圈。18S rDNA序列比较分析与文献中报道的洪湖碘泡虫序列一致。根据形态和分子序列确认病原为洪湖碘泡虫。2、建立了洪湖碘泡虫巢式PCR检测技术,Nest-F&R作为喉孢子虫病PCR诊断引物有很好的特异性,并确定巢氏PCR的检测灵敏度比单轮PCR反应灵敏度高出2-3个数量级。3、通过钴-60辐射源对喉粘孢子虫进行辐照致弱。辐射吸收剂量:100Gy(10krad),150Gy(15krad),200Gy(20krad),辐照后体腔免疫注射入鲫体内。设立1个组对照,3个实验组,每组20尾,共计80尾。养殖48天后,抽取血清离心分离做直接血凝试管凝集试验,辐射吸收剂量100Gy(10krad)的效价为1:640,辐射吸收剂量150Gy(15krad)时效价为1:1280,辐射吸收剂量200Gy(20krad)时效价为1:320。对照组效价为零。辐射吸收剂量150Gy(15krad)时对鲫鱼喉粘孢子虫产生了最大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该剂量致弱的鲫鱼喉粘孢子虫免疫的鲫鱼获得了最大的保护力。本试验为应用核辐射生产鲫鱼喉孢子虫病疫苗作出了初步的探索。探索开发有效的鲫鱼喉孢子虫病疫苗不仅可以保护鱼类的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还可以避免因使用药物带来的药物残留和病原菌耐药性问题,对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二、粘孢子虫(粘体门:粘孢子纲)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孢子虫(粘体门:粘孢子纲)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地位与内寄生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粘体动物的起源及分类地位
        1.1 粘体动物起源
        1.2 粘体动物的分类地位
    2 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2.1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2.2 单拷贝核基因基本特征及应用
        2.3 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展望
    3 粘体动物刺丝囊生物学研究进展
        3.1 刺丝囊形态结构
        3.2 刺丝囊蛋白组成
        3.3 驱动刺丝囊释放的能量来源
    4 粘体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进展
        4.1 适应性进化
        4.2 比较基因组学在粘体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4.3 碘泡科物种:粘体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的优秀材料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地位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基因组、转录组二代测序及组装
        2.3 直系同源基因提取
        2.4 单拷贝基因选择与数据过滤
        2.5 系统发育分析
        2.6 分歧时间估算
    3 结果和分析
        3.1 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关系
        3.2 刺胞动物系统发育关系
        3.3 可变拓扑结构检验
        3.4 快速进化位点梯度剔除
        3.5 分歧时间
    4 讨论
第三章 粘孢子虫刺丝囊与壳瓣分离提纯方法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蔗糖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液配制
        2.3 完整孢子的分离及纯化
        2.4 孢子解离
        2.5 刺丝囊提取
        2.6 壳瓣提取
        2.7 温度、盐度及多种化合物对孢子及离体刺丝囊释放的影响
        2.8 重金属离子对孢子及离体刺丝囊释放的影响
        2.9 透射电镜
    3 结果和分析
        3.1 孢子分离纯化及解离
        3.2 刺丝囊分离及纯化
        3.3 刺丝囊透射电镜
        3.4 温度、盐度、多种化合物及重金属离子对孢子及离体刺丝囊释放的影响
        3.5 壳瓣分离及纯化
    4 讨论
第四章 粘体动物综合蛋白数据库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基因组、转录组二代测序及组装
        2.3 序列污染剔除
        2.4 粘体动物综合蛋白数据库及对照数据库的构建
        2.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蛋白组组学分析
        2.6 数据库评估
    3 结果和分析
        3.1 粘体动物综合蛋白数据库及对照数据库特征
        3.2 基于质谱鉴定肽段与蛋白数量的数据库质量评估
        3.3 数据库肽段与蛋白交集
        3.4 基于完整度的数据库质量评估
        3.5 通过线性拟合保留时间与理论疏水性指数以验证肽段有效性
        3.6 数据库特异性肽段结果验证
    4 讨论
第五章 刺丝囊对粘体动物/刺胞动物适应性进化的贡献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扫描电镜
        2.3 基因组、转录组二代测序及组装
        2.4 蛋白质组参考数据库构建
        2.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蛋白组组学分析
        2.6 比较蛋白组组学分析及毒液组学分析
        2.7 系统发育分析
        2.8 选择压力分析及适应定量
    3 结果和分析
        3.1 比较蛋白质组学及毒液组学
        3.2 刺丝囊核心基因分析
        3.3 刺丝囊核心基因的主要进化事件分析
        3.4 选择压力分析及适应定量
    4 讨论
        4.1 刺丝囊异质性及细胞器-物种进化不一致性支持强烈的物种特异适应
        4.2 刺丝囊的自发性起源
        4.3 刺丝囊的去中心化进化模式
        4.4 刺丝囊中的高频适应
第六章 洪湖碘泡虫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基因组、转录组二代测序及组装
        2.3 基因组大小评估
        2.4 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2.5 基因组污染剔除
        2.6 基因组注释
        2.7 基因家族及系统发育分析
        2.8 正选择分析
        2.9 基因获得与缺失分析
        2.10 4DTv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基因组组装与注释
        3.2 转座及基因组加倍分析
        3.3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3.4 基因家族进化
        3.5 精简的神经系统基因
        3.6 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缺失
        3.7 抗逆、侵袭、能量代谢以及细胞过程的增强
        3.8 保守的中胚层及肌肉发育元件
        3.9 Wnt与 Hedgehog信号通路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不足
    1 全文总结
    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进展中的原生动物学研究:热点领域与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生动物的多样性与系统学
    1.1 已取得的成绩
    1.2 热点与前沿领域
    1.3 近期发展规划
2 寄生原生动物的基础与应用生物学
    2.1 已取得的成绩
    2.2 热点与前沿领域
    2.3 近期发展规划
3 原生动物遗传学
    3.1 已取得的成绩
    3.2 当前热点领域
    3.3 近期发展规划
4 原生动物细胞生物学
    4.1 已取得的成绩
    4.2 热点与前沿领域
    4.3 近期发展规划
5 原生动物进化生物学
    5.1 已取得的成绩
    5.2 热点与前沿领域
    5.3 近期发展规划
6 原生动物生态学
    6.1 已取得的成绩
    6.2 热点与前沿领域
    6.3 近期发展规划

(3)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淡水养殖及其主要病害的概况
        1.1 我国淡水养殖的概况
        1.2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病毒病
        1.3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细菌病
        1.4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寄生虫病
    2 粘孢子虫病在淡水养殖中的研究概况
        2.1 粘孢子虫病的简介
        2.2 粘孢子虫病的防治药物
    3 盐酸氯苯胍的研究概况
        3.1 盐酸氯苯胍的简介
        3.2 盐酸氯苯胍的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3.3 盐酸氯苯胍的残留及代谢研究概况
        3.4 盐酸氯苯胍的毒性研究概况
    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方法
        1.4.1 盐酸氯苯胍标准溶液的配置
        1.4.2 盐酸氯苯胍标准曲线的建立
        1.4.3 色谱条件
        1.4.4 给药及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4.5 样品前处理
        1.4.6 回收率和精密度
        1.4.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盐酸氯苯胍标准工作曲线
        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2.1 回收率
        2.2.2 精密度
        2.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2.3.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血液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2.3.2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肌肉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2.3.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3 讨论
        3.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2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的“双峰”现象
        3.1.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血液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4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消除特征
        3.2 盐酸氯苯胍理论休药期的制定
第二章 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的保护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菌株及病毒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方法
        1.5.1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复苏及复壮
        1.5.2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细菌计数
        1.5.3 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96h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4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AH10 对异育银鲫的96h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5 II型鲤疱疹病毒(CyhV-2)液的准备
        1.5.6 盐酸氯苯胍对CyHV-2 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率影响的研究
        1.5.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细菌计数
        2.2 嗜水气单胞菌AH10攻毒后异育银鲫的96h累计死亡率
        2.3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的累计死亡率
        2.4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CyHV-2引起异育银鲫的死亡率
    3 讨论
第三章 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异育银鲫鳍条细胞系(GiCF)的建立
        1.4.2 细胞培养及转录组样品准备
        1.4.3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的毒性测定
        1.4.5 GiCF细胞RNA的提取
        1.4.6 GiCF细胞文库构建
        1.4.7 数据组装和功能注释
        1.4.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功能富集分析
        1.4.9 荧光定量PCR验证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转录组数据的初步分析
        2.3 基因的功能注释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获取及其分析
        2.4.1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分析
        2.4.2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析
        2.4.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2.4.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3 讨论
        3.1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盐酸氯苯胍处理GiCF细胞后免疫相关通路及基因的变化
        3.2.1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3.2.2 Natural killer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3.2.3 Th1 and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4)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理组织切片制备与观察
    1.3 致病菌分离
    1.4 PCR模板制备
    1.5 RISV和SSU DNA的PCR扩增
    1.6 SSU DNA序列分析及分子发育树构建
    1.7 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与解剖观察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致病菌分离结果
    2.4 RSIV PCR检测结果
    2.5 SSU rDNA基因扩增结果
    2.6 系统发育树构建
    2.7 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5)洪湖碘泡虫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碘泡虫简介
    2 碘泡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 洪湖碘泡虫研究进展
    4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虫种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多抗制备及其免疫性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ELISA检测条件的摸索与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碘泡科(粘体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动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碘泡科属级阶元分类争议
    1.1 粘体虫属的归属问题
    1.2 焰孢虫属、单极虫属与新单极虫属的归属问题
    1.3 旋缝虫属的归属问题
    1.4 足孢虫属的归属问题
    1.5 四尾虫属的归属问题
    1.6 尾孢虫属和单尾虫属的有效性
    1.7 霍氏虫属的争议
2 物种阶元的分类及其方法学
    2.1 免疫学方法的分类鉴定
    2.2 电子显微镜与形态分类
    2.3 分子生物学与物种鉴定
3 展望

(7)多涅茨尾孢虫ITS-5.8S rDNA的种群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与虫种鉴定
    1.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1.2.1 DNA提取
        1.2.2 DNA扩增与测序
    1.3 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碘泡虫属的修订及中国部分碘泡虫物种的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粘体动物的起源与分类地位
        1.1 粘体动物的起源
        1.2 粘体动物的分类地位
    2 粘孢子虫经典分类学研究进展
        2.1 粘孢子虫经典分类系统
        2.2 中国粘孢子虫经典分类学研究进展
    3 粘孢子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3.1 基因序列分析在粘孢子虫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3.2 粘孢子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4 碘泡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碘泡虫属与尾孢虫属的分类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透射电镜观察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测序
        2.4 系统发育与进化分析
    3 结果
        3.1 孢囊中具有尾突孢子的形态学观察
        3.2 尾突的形成过程研究
        3.3 系统发育与进化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碘泡虫种类的整理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12种碘泡虫的鉴定与补充描述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 光学显微镜观察
        2.3 电子显微镜观察
        2.4 组织学观察
        2.5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测序
        2.6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果
        3.1 丑陋圆形碘泡虫的厘定
        3.2 贝壳碘泡虫的厘定
        3.3 洪湖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3.4 口腔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3.5 山东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6 野鲤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7 鲤肠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8 吴李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9 瓶囊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10 倪李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11 多涅茨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3.12 鳜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4 讨论
        4.1 丑陋圆形碘泡虫的厘定
        4.2 贝壳碘泡虫的厘定
        4.3 洪湖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4.4 口腔碘泡虫新种的鉴定与描述
        4.5 8种碘泡虫的补充描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遗传距离的粘孢子虫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核辐射处理喉孢子虫对鲫鱼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的粘孢子虫病免疫学综述
    2 核辐射及其对生物的作用概述
        2.1 核辐射概述
        2.2 核辐射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章 鲫鱼喉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粘孢子虫样本的采集
        1.2 粘孢子虫的形态观察、鉴定、保存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鲫鱼喉孢子虫的巢式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洪湖碘泡虫基因组DNA提取
        1.2 巢式PCR引物设计
        1.3 引物特异性检验
        1.4 灵敏度检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特异性检验
        2.2 灵敏度检验
    3 小结
第四章 核辐射致弱孢子虫激发鲫鱼免疫活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采集
        1.2 辐射
        1.3 免疫注射及饲养
        1.4 试管凝集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粘孢子虫(粘体门:粘孢子纲)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粘体动物系统发育地位与内寄生适应机制研究[D]. 郭庆祥.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进展中的原生动物学研究:热点领域与新格局[J]. 熊杰,陈建平,陈晓光,陈瑛,冯耀宇,高凤,高珊,顾福康,黄兵,梁爱华,龙红岸,赖德华,伦照荣,缪炜,倪兵,邱子健,邵晨,汪建国,文建凡,徐奎栋,余育和,张龙现,张西臣,赵元莙,宋微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0)
  • [3]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周宏正.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J]. 施慧,陈卓,丁慧昕,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 中国水产科学, 2019(01)
  • [5]洪湖碘泡虫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王钊.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6]碘泡科(粘体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动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J]. 张婧,杨承忠,赵元莙. 四川动物, 2015(03)
  • [7]多涅茨尾孢虫ITS-5.8S rDNA的种群地理学研究[J]. 高永杰,杨承忠,赵元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8]碘泡虫属的修订及中国部分碘泡虫物种的分类学研究[D]. 柳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9]基于遗传距离的粘孢子虫分类研究[J]. 冉佼,杨承忠,赵元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10]核辐射处理喉孢子虫对鲫鱼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D]. 杨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粘孢菌研究现状(Myxophyta:Myxospor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