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树花剪纸作品选(论文文献综述)
吴亚婷[1](2021)在《蔚县剪纸艺术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文中提出
李成[2](2021)在《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扬州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闻名遐迩,承载了传统手工剪纸向艺术欣赏剪纸的历史转向,“仿”绘画现象是当代学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全文围绕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的主线,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艺人创作“仿”绘画行为的前后社会逻辑;剪纸文本“仿”绘画的图像学前因后果;工艺“仿”绘画技术精进调整的文化双重性。同时,本文试图揭示扬州剪纸“仿”绘画的文化意义,及复杂的社会学关联,从而在个案研究中,对普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作出解答。基于笔者亲历的两年半田野考察,包括对52位重要代表性剪纸艺人的口述史整理、调研记录的梳理,本文通过对“仿”绘画剪纸文本的剖析,总结了剪纸图像“仿”主要包含:原生挪用式“仿”、换位式“仿”和移花接木式“仿”等三种创作形式;本文还通过对剪纸工具、制作流程、装裱形式等造物过程和行为分析,指出剪纸“仿”绘画的文化双重性。一方面,“仿”绘画使工艺在图像和技术上获得了某种“捷径”,借助“他者”成熟图像提升作品的社会认知度,拔高草根艺人文人化身份;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工艺本体“异化”和“疏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工艺流变,当代工艺“仿”绘画,原因有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艺人群体的“逐利性”,使所谓的多重手工技术意义陷入文化伦理悖论。当代理想的工艺尺度,绝不应是对绘画图像的单向性屈尊攀附和亦步亦趋,而应是着眼于特定手工艺自我的、本体的、独立的、本质的、朴实的图像和技术新革命,唯有这样,才是文化可以自信作为遗产的真正当代和未来意义指向所在。
闫慧芳[3](2020)在《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传承人的概念是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随人而动、以人为载体的活态遗产,即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核心传承主体。传承主体的自我认知、对文化个性的认同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被认同是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要素。口述史作为研究地方文化的活态口头资料,对于传承脆弱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而言,利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传承人的技艺与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个案考察,回归民间、回归传承人、回归文化传承环境,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互动,将话语权交于传承人主体,探讨"传承人"概念解释,对传承人进行"源头性记录"和"活态保护"。
孙妍[4](2020)在《菏泽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可见,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之不同。剪纸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在历史的积累中保存下来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美术课程,学生拥有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其审美意识也随着自身的积累而成长,将剪纸艺术纳入初中美术课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在菏泽市二十二中学教学实习的基础上,把菏泽剪纸艺术运用于初中美术教育中,针对当前剪纸艺术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剪纸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后代的发展继承中历久弥新,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深,更多的学生对于剪纸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只会做简单的剪与刻,只会临摹简单的剪纸作品,缺少有关剪纸艺术文化层面的认识,更缺少剪纸作品的创作经验和能力。因此,将剪纸艺术带进初中美术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本文分为五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剪纸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剪纸艺术的概况,从剪纸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菏泽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从菏泽剪纸艺术概述和菏泽剪纸的主题特征上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菏泽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开展的问题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菏泽市第二十二中学剪纸课堂策略探究,从教学思路和课堂策略探索的角度分析;第五部分为剪纸艺术的教学设计及实施,通过两个教学设计来验证教学效果。
王宇晗[5](2020)在《京津冀非遗传承发展与衍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京津冀地区因地理因素,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源分枝、一脉相承的特点,且存在着紧密的血脉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在京津冀地区非遗技艺传承格局、同源分枝的传承路径、传承人来往迁徙过程等方面。不仅如此,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人文基础,也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共生共长、协同发展的历史格局。从该角度而言,加强京津冀非遗的联系势在必行,这既响应了当前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又有利于形成共生共享、互鉴互赏、互利共赢的文化生态。基于此,有必要积极地探索京津冀非遗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比如联合传播、市场互通等。实际上,在现代文化的浸染下,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生活用品与日俱增,并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这也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文化的猛烈攻击下,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而京津冀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承困难、发展艰巨的困境。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京津冀非遗凝结着老祖宗的智慧,追溯历史、以史为鉴,同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有利于京津冀地区发现且找到现代和传统兼容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其探索出非遗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此次课题,本人曾多次前往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就京津冀非遗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还深入到京津冀地区非遗所在地,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整理和归纳与京津冀地区非遗传承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本文追本溯源,全面梳理了京津冀非遗的发展和演进历程,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充实的历史背景;其次,从评判体系角度,构建了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开发评价模型,以此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到该地区非遗存在的问题,以及待开发的潜在价值,以其为后续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此外,本文就京津冀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保护意见;另外,本文还立足于设计学专业,以客观、专业的视角,剖析了当前优秀的京津冀非遗,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衍生设计原则,并鼓励学习与借鉴其他区域优秀的非遗开发模式、非遗衍生品应用等。京津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衍生设计互动,着眼于京津冀地区发展实际,立足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未来,既做到了全局布局,又做到了重点突出。毋庸置疑,京津冀地区非遗创新再造需融贯古今,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契合了当前的审美需求,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与时俱进的文化新面貌,另一方面则迎合了艺术发展潮流,为京津冀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展示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互鉴互赏的文化新生态,有利于实现该地区非遗的高效保护、有序传承以及持续发展。
齐洋[6](2019)在《湖北雕花剪纸视觉语言解析及拓展性设计》文中指出雕花剪纸作为湖北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流传至今,沿袭着农耕生产和民众生活痕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造型多样,蕴含深厚的民间手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湖北雕花剪纸流传于武汉、沔阳、孝感、鄂州等地,自明代从剪刀来剪纸制作,发展到清代用小刀刻镂的雕花方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剪花是用普通剪刀制作而成,雕花是用一把斜口凿,在原样下重叠十余层纸,摆在蜡板上刻制而成,具有较纤细、复杂、工整的特点。另外,由于雕花多用在刺绣上,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图案较多,主要是供给农村妇女们做刺绣用的底图稿,故雕花剪纸又称为“花样”。由于创制雕花剪纸比较复杂、制作时间长、相对价格比较高,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然而,雕花剪纸于2008年6月,湖北雕花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日渐凋零和弥足珍贵的雕花剪纸引起了社会关注。对其加以整理和挖掘,是我们认识学习雕花剪纸这一技艺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弘扬湖北民间艺术的举措。其研究涉及到民艺学、美术学、设计学、符号学的内容。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实践设计的方法,从湖北雕花剪纸的历史渊源,视觉语言应用解析,技艺和造型方法几个方面来搭建论文的框架。以突出“雕花”技艺描述为线索,梳理雕花剪纸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结合拓展性(实践)设计试想将雕花剪纸应用于文创产品。由于雕花剪纸研究本身是一门实践学科,具有相对的实践要求,通过雕花剪纸题材的人物、飞禽、花草、走兽的造型样式,针对相关城镇的典故及传说为设计构想,结合现代图形构成手法,对其进行构想与应用设计。希望体现出雕花剪纸的线条流畅、粗中有细,构图饱满匀称、层次清晰等特点,扩大受众对于雕花剪纸文化的认知,起到保护和传承湖北雕花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作用。
王雪彤[7](2019)在《基于高密三绝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针对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成为一种趋势。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和高密聂家庄泥塑被统称为“高密三绝”,是极具山东地区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当前高密三绝的发展面临着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困境。为了更好地发挥高密三绝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审美和文化内涵转换到现代生活中,研究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创产品是基于现代科技开发出的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其产品项目的多元化及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的特点,能够为非遗的转型和创新提供有效的载体支持,对促进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转化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日渐繁荣的背景下,结合当前信息社会媒体发展的传播特点,传承和弘扬山东地域文化,设计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高密三绝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增加地方文化产业品牌价值,引起民众的文化认同,提高地方文化自信。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高密三绝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同时对高密三绝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困境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究高密三绝符号元素的衍生方法和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并据此开展设计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从高密三绝文化生态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其产业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其市场销售现状和产品呈现方式,提出当前高密三绝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二,通过对高密三绝的造型构成和设色方式的分析,对其典型纹样造型、色彩和符号内涵进行梳理和提炼,提出高密三绝艺术符号的衍生设计框架,为高密三绝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思路;三,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众对非遗和文创产品的认知和消费态度,探究大众对非遗文创的主要关注点和需求点,并综合实地调研的成果和符号衍生框架,提出高密三绝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四,根据提出的设计策略,分别对高密三绝文化进行线上APP产品和线下文创衍生品的设计实践,并通过可行性测试和量表测评对设计实践进行评估,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将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分析了高密三绝文创产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痛点,构建了针对性的符号衍生设计框架,提出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实现了高密三绝的现代化转化。衍生设计框架的构建和文创设计策略的提出丰富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理论,为高密三绝文化创意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中对文创设计实践途径的探索为非遗重回人们生活提供案例参考,同时本文中构建的评估指标也为文创产品的评价和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黄本亮[8](2018)在《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可谓精彩纷呈。其间,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变,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搭建了立体文化生态,并推动其产生亦步亦趋的变化。论文研究融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学方法等于一体,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行文在理嬗变脉络、析嬗变动因、观嬗变走向、汇嬗变经验、辨嬗变隐忧的同时,也揭示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民间文化价值转向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向度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这不仅将中国民间剪纸在各个时期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起,也为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和实践参照。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纠结跌宕。清末民初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突变的时代。在内部社会变革、外来文化渗透和民间文化启蒙中,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发生新变,教育传承方式开始肇始,应用载体逐渐出新,审美特征发生转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迈出从民间出走的步伐。随后,在延安文艺运动、新中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文革”三种意识形态征召下,民间剪纸艺术表现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联,这一方面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呈现现实主义审美转向,另一方面也逐步使民间剪纸游离民间文化本体。这种过度依附政治征召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语境中被剥离。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快速复苏,不仅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全面展开,而且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开始回归,甚至民间剪纸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样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确立其审美独立性。其间,虽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重返百花齐放之状,但也渐显绘画化倾向。学者对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展开了及时反拨,短暂守护了复苏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仅民间剪纸艺术依附的农耕文化十壤加速消逝,而且民间剪纸艺术在逢迎市场的调适中不断抛弃自身文化内核。在经济利诱下,作为生产消费的民间剪纸在逢迎市场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同质化倾向。市场经济时代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巨变推动其呈现整体衰微之势。进入21世纪,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成果在此汇聚。同时,生存困境中的民间剪纸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契机。民间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开始文化赋值,并渐显文化重塑之势与多态共生之状。综而释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经历了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的曲折历程。其间,民间剪纸艺术虽然经历了抽象化、工具化、符号化的存在状态,但最终寻回了民间文化本体地位。这既是民间剪纸文化内驱力的结果,也是民间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应遵循民间文化自身规律,使其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展现蓬勃生机。
林玥[9](2018)在《蔚县剪纸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经济的快速进步以及现代化进程步伐的持续加快,蔚县剪纸作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面临严峻考验的今天,蔚县剪纸够久传不衰,盛名远播,其取得发展与成就的原因是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的。站在美术学的角度对蔚县剪纸艺术风格的现状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其目前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找出蔚县剪纸能够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对蔚县剪纸的研究,也为其它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从形成原因、历史脉络以及发展特征几个方面对蔚县剪纸进行简述;第三部分在实地考察和图片分析的基础上,从造型、色彩、构图三方面深入研究蔚县剪纸目前形成的几种主要艺术风格,其中重点总结每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与特色,以及蔚县剪纸现存在的发展优势及欠缺之处;最后写到了蔚县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几种主要艺术风格在刀刻、点染技艺方面的传承。还有针对蔚县剪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站在美术学的角度上,建议蔚县剪纸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有新的突破,从造型、色彩、构图三方面分别写到了自己的想法。蔚县剪纸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适应、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去粗取精,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创新,使其具有时代的气息。
张子荷[10](2017)在《蔚县剪纸艺术特色及传承拓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对剪纸艺术的关注是其表现之一。深入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剪纸艺术的不同地域特色,不仅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了方便。蔚县剪纸艺术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着浓烈的北方剪纸风格特色,却又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蔚县剪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是以阴刻为主,点染上色的方式来区别于其他地方剪纸,是当地人文历史的呈现。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非常值得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本文从蔚县剪纸的人文历史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归纳,总结蔚县剪纸的制作工艺,并将其艺术特色作为研究重点,从蔚县剪纸的题材纹样、色彩和构图等方面加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并且为了传统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将传统的蔚县剪纸艺术特色同现代社会发展下的设计艺术相结合,通过实例举证,对如何将蔚县剪纸元素拓展运用更加广泛进行了分析。整篇文章通过对蔚县剪纸艺术特色的研究归纳,在发扬和传承的问题上利用将传统蔚县剪纸艺术与现代科技艺术互相融合的方式作为突破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二、王树花剪纸作品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树花剪纸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扬州剪纸“仿”绘画文本梳理 |
第一节 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作品罗列 |
第二节 扬州剪纸“仿”绘画历史图像解读 |
第二章 扬州剪纸“仿”绘画工艺考察 |
第一节 不断调整的剪纸“仿”绘画工艺细节 |
第二节 “花样时代”不曾有的剪纸装裱环节 |
第三章 工艺美术“仿”绘画现象文化解析 |
第一节 扬州剪纸“仿”绘画根源及动因 |
第二节 工艺美术“仿”绘画文化双重性 |
第三节 社会人类学视域下工艺美术“仿”绘画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部分剪纸相关人员访谈汇总表 |
附录2 部分剪纸艺人访谈录 |
附录3 部分包钧剪画作品 |
附录4 对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的田野考察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氏剪纸撕纸艺术”与代表性传承人 |
1.“武氏剪纸撕纸艺术”概况 |
2.“文武双全”的第四代传承人——武四新 |
3. 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 |
4.“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传承现状 |
二、“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
三、结语 |
(4)菏泽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剪纸艺术的概况 |
(一) 剪纸艺术的概念 |
(二) 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
(三) 剪纸的艺术特色 |
1.风格特征 |
2.主题特征 |
二、菏泽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
(一) 菏泽剪纸艺术概述 |
1.文化基础 |
2.艺术特征 |
3.发展现状 |
(二) 菏泽剪纸艺术的主题特征 |
1.菏泽剪纸的主题类型 |
2.剪纸艺术在民间传统生活中的表现 |
3.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三、菏泽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开展的问题研究 |
(一) 现状调查 |
1.初中生有关剪纸艺术问卷结果的分析 |
2.民间美术在教学中存在困难 |
3.目前剪纸艺术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 |
(二) 必要性分析 |
1.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
2.初中美术教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
3.剪纸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 |
4.初中生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积极性强 |
四、剪纸教学策略探究 |
(一) 剪纸教学思路 |
1.打破传统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我感受 |
2.改变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
3.改变主题制定转向自主发挥创作 |
(二) 剪纸课堂策略探索 |
1.激发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 |
2.掌握有关技法 |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4.评价剪纸作品 |
五、剪纸艺术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
(一) 剪纸艺术的教学设计 |
1.《民间美术-剪纸》教学设计 |
2.《剪纸艺术-主题创作》教学设计 |
(二) 剪纸艺术的课后总结与反思 |
1.课后总结 |
2.课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京津冀非遗传承发展与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价值 |
1.5 研究创新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内研究现状 |
1.6.2 国外研究现状 |
1.7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京津冀非遗历史起源与技艺价值 |
2.1 京津冀非遗概述 |
2.1.1 京津冀非遗的起源 |
2.1.2 京津冀非遗的发展进程 |
2.2 京津冀非遗的技艺价值 |
2.2.1 独具特色的艺术 |
2.2.2 精益求精的技艺 |
2.3 京津冀非遗的特色 |
2.3.1 京津冀非遗的“匠心” |
2.3.2 京津冀非遗的“独韵” |
2.4 小结 |
第三章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评价模式 |
3.1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评价模式概述与理论研究 |
3.2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评价模式指标体系 |
3.2.1 建立理论指标体系 |
3.2.2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
3.3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综合评价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京津冀非遗传承开发创新模式研究 |
4.1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的论述 |
4.1.1 京津冀彰显的发展优势 |
4.1.2 京津冀非遗的资源价值 |
4.1.3 京津冀非遗资源的再利用价值 |
4.2 京津冀非遗传承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
4.2.1 发掘非遗文化资源,拓宽非遗传承路径 |
4.2.2 优化文化发展模式,多元开发旅游体验 |
4.2.3 营造村落文化氛围,探索精准扶贫方式 |
4.3 小结 |
第五章 京津冀非遗衍生设计实践 |
5.1 京津冀非遗衍生设计应用现状 |
5.2 京津冀非遗衍生研究 |
5.2.1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特点 |
5.2.2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价值 |
5.3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设计原则 |
5.4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设计实践 |
5.4.1 开发模式 |
5.4.2 非遗衍生品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 B 京津冀表演艺术类问卷调查 |
附录 C 京津冀传统技艺问卷调查 |
附录 D 京津冀传统美术问卷调查 |
附录 E 京津冀民俗节庆问卷调查 |
附录 F 京津冀地区物质类非遗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湖北雕花剪纸视觉语言解析及拓展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湖北雕花剪纸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
2.1 湖北雕花剪纸的起源 |
2.1.1 剪纸之源浅述 |
2.1.2 雕花剪纸的形成 |
2.2 湖北雕花剪纸演变的历史过程 |
2.2.1 雕花剪纸的成熟到繁荣阶段 |
2.2.2 雕花剪纸的保护和推进 |
2.3 湖北雕花剪纸的艺术价值 |
2.4 小结 |
第三章 湖北雕花剪纸视觉语言应用解析 |
3.1 湖北雕花剪纸的构成元素 |
3.1.1 色彩单纯的雕花 |
3.1.2 构图多样的雕花 |
3.1.3 寓意深刻的雕花 |
3.2 湖北雕花剪纸视觉元素的设计应用 |
3.2.1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3.2.2 在室内外空间中的应用 |
3.2.3 在其他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
3.3 湖北雕花剪纸的现代化 |
3.3.1 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 |
3.3.2 地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 |
3.4 小结 |
第四章 湖北雕花剪纸技艺和造型方法 |
4.1 湖北雕花剪纸的手工技艺 |
4.1.1 创作工具 |
4.1.2 创作技法 |
4.2 湖北雕花剪纸造型方法 |
4.2.1 异形同构的方法 |
4.2.2 赋予情感的夸张方法 |
4.2.3 特定含义的装饰方法 |
4.2.4 美好寓意的联想方法 |
4.3 小结 |
第五章 湖北雕花剪纸在文创产品设计应用 |
5.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2 湖北雕花剪纸的拓展性设计构想 |
5.2.1 武汉城市主题设计 |
5.2.2 鄂州城市主题设计 |
5.2.3 孝感城市主题设计 |
5.2.4 仙桃城市主题设计 |
5.3 应用效果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高密三绝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 |
1.1.2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
1.1.3 市场需求与技术支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图 |
第2章 高密三绝的产业发展现状 |
2.1 高密三绝的文化生态 |
2.1.1 发展轨迹的联系性 |
2.1.2 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
2.1.3 民俗文化的关联性 |
2.2 高密三绝产业现状 |
2.2.1 产品种类 |
2.2.2 产品题材类型 |
2.2.3 产品经营情况 |
2.2.4 市场细分下的消费群体 |
2.2.5 民艺体验项目的用户参与度 |
2.3 高密三绝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问题 |
2.3.1 文创产品种类少且创意不足 |
2.3.2 过度迎合消费者喜好,产品同质化严重 |
2.3.3 销售及展示方式单一 |
2.3.4 体验项目缺少文化内涵的展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密三绝艺术符号的提炼与衍生 |
3.1 高密三绝的艺术元素构成 |
3.1.1 高密三绝的造型构成 |
3.1.2 高密三绝的设色方式 |
3.2 高密三绝艺术符号的提炼 |
3.2.1 高密三绝典型纹样造型的提炼 |
3.2.2 高密三绝典型色彩的提炼 |
3.3 高密三绝艺术符号的衍生 |
3.3.1 动物纹样的衍生 |
3.3.2 植物纹样的衍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密三绝文创产品的设计分析与策略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题设置及发布 |
4.1.2 调查问卷的收集及结果分析 |
4.2 高密三绝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 |
4.2.1 链接现代生活情境,传递文化内涵 |
4.2.2 创新文创载体形式,增强文创产品趣味性和参与感 |
4.2.3 划分文化主题,关联性衍生与独立性衍生双轨并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密三绝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与评估 |
5.1 高密三绝文化创意APP产品设计 |
5.1.1 内容需求分析及功能模块设计 |
5.1.2 信息架构设计 |
5.1.3 APP界面设计 |
5.2 高密三绝衍生产品设计 |
5.2.1 高密三绝婚庆主题文创产品设计 |
5.2.2 高密三绝学业有成主题文创产品设计 |
5.2.3 高密三绝驱邪除祟主题文创产品设计 |
5.3 文创产品设计评估 |
5.3.1 文创产品评估指标设计 |
5.3.2 测试内容及实施 |
5.3.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
(8)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思路框架与内容 |
七、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开化民间:内动外渗开启民间剪纸艺术应变图新(20世纪初至30年代) |
1.1 清末以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程式化演进 |
1.1.1 稳定的演进脉络 |
1.1.2 程式特征的固守 |
1.2 社会变革引起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变化 |
1.2.1 农耕社会结构的松动 |
1.2.2 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 |
1.2.3 新旧风俗习尚的交锋 |
1.3 民间文化启蒙拓宽民间剪纸艺术承传方式 |
1.3.1 民间文化启蒙语境中的民俗剪纸辑录 |
1.3.2 剪纸教育承传方式的肇始 |
1.3.3 剪纸应用载体的新显 |
1.4 民间剪纸艺术变异性特征萌醒的双向进路 |
1.4.1 内容题材创新与审美价值的转化 |
1.4.2 西方艺术浸染与剪纸语言的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征召民间:意识形态征召民间剪纸艺术鼎新革故(20世纪40年代至70 年代中期) |
2.1 延安文艺运动指引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探索 |
2.1.1 创新主体民间观念的意识形态过滤 |
2.1.2 革命战争催生民间剪纸宣传新功能 |
2.1.3 战时宣传功能牵引剪纸图像范式变化 |
2.1.4 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
2.2 手工业合作化主导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勃兴 |
2.2.1 新中国民间剪纸手工业合作化的展开 |
2.2.2 合作化运动中剪纸艺人地位上行的助推 |
2.2.3 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转向之时代追随 |
2.2.4 民间剪纸艺术写实手法渐熟 |
2.3 “文革”催征下的民间剪纸艺术审美革故异化 |
2.3.1 “文革”文艺标准对“民间”的政治纯化 |
2.3.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文化生态的驱离 |
2.3.3 “文革”主题剪纸民间审美意识的异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在民间:改革开放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复苏立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
3.1 改革开放开启民间剪纸热的兴盛 |
3.1.1 国家文化理念中的民间文化认同 |
3.1.2 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全面展开 |
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的回归 |
3.2.1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价值的苏醒 |
3.2.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风格的复苏 |
3.3 民风新作型剪纸地位的上扬与反拨 |
3.3.1 传统民俗剪纸向民风新作剪纸的滑动 |
3.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的反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诱民间:市场经济利诱民间剪纸艺术吐故逢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
4.1 民间剪纸文化依附渐失中的经济属性凸显 |
4.1.1 市场经济驱诱民间剪纸依附的文化政策转向 |
4.1.2 城乡结构固化抽离民间剪纸村社文化传统 |
4.1.3 旅游消费刺激民间剪纸艺术经济价值膨胀 |
4.2 作为生产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产销调适 |
4.2.1 创作方式从“技艺型”向“设计型”切换 |
4.2.2 产销方式从“分散型”向“整合型”优化 |
4.2.3 艺人身份从“单一型”到“多元型”逢源 |
4.3 作为消费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审美趋同 |
4.3.1 审美主题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 |
4.3.2 审美功能从艺人“自娱”走向市场“娱他” |
4.3.3 审美风格从“俗”趋“雅”中的趋同倾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返归乡土:非遗契机唤醒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重塑(21世纪初至今) |
5.1 民间剪纸生存困境中的非遗契机 |
5.1.1 政府非遗剪纸保护工程的展开 |
5.1.2 社会团体非遗剪纸保护的成效 |
5.1.3 民间群体剪纸发掘守护的前瞻 |
5.2 非遗激活民间剪纸艺术文化赋值 |
5.2.1 非遗剪纸传承中的文化叠加转向 |
5.2.2 非遗剪纸保护中的公共文化面向 |
5.2.3 非遗剪纸保护对地方话语的引入 |
5.3 非遗语境下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共生 |
5.3.1 原生态传承型剪纸与程式特征的回归 |
5.3.2 市场态生产型剪纸与大众审美的表达 |
5.3.3 艺术态创新型剪纸与个性风格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反思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中图片来源 |
二、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大事记 |
三、中国有剪纸的民族主要剪纸类型及分布区域一览表 |
四、调研访谈采风录摘编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蔚县剪纸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蔚县剪纸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特征 |
2.1 蔚县剪纸的形成原因 |
2.1.1 地理环境 |
2.1.2 人文环境 |
2.2 蔚县剪纸的历史脉络 |
2.3 蔚县剪纸的发展特征 |
2.3.1 符合大众审美 |
2.3.2 艺术语言的多样化 |
2.3.3 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
第3章 蔚县剪纸艺术风格的现状分析 |
3.1 延续传统风格类型的剪纸 |
3.1.1 丰盈饱满的造型 |
3.1.2 浓郁鲜艳的色彩 |
3.1.3 均衡周密的构图 |
3.2 借鉴中国字画风格类型的剪纸 |
3.2.1 运用生动多变的线条 |
3.2.2 清新雅致的色彩特征 |
3.2.3 散点透视的构图原理 |
3.3 融合西方艺术风格类型的剪纸 |
3.3.1 明暗阴影的造型方法 |
3.3.2 客观真实的色彩呈现 |
3.3.3 焦点透视的构图原理 |
3.4 其它风格类型的剪纸 |
3.4.1 宣传画风格类型的剪纸 |
3.4.2 装饰画风格类型的剪纸 |
第4章 蔚县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
4.1 蔚县剪纸工艺的传承 |
4.2 蔚县剪纸的保护现状及措施 |
4.2.1 蔚县剪纸的保护现状 |
4.2.2 蔚县剪纸的保护措施 |
4.3 对蔚县剪纸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蔚县剪纸艺术特色及传承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研究意义 |
1.2 论文选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1.2.2 民间艺术的定义 |
1.2.3 剪纸的定义 |
1.2.4 蔚县剪纸的定义 |
1.3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针对剪纸艺术的研究 |
1.3.2 国内新闻动态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1.4.1 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4.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蔚县与剪纸 |
2.1 关于剪纸艺术的溯源 |
2.1.1 剪纸艺术的历史 |
2.1.2 剪纸与剪纸艺术 |
2.2 蔚县地理环境、人文历史 |
2.2.1 蔚县的地理环境 |
2.2.2 蔚县的人文历史 |
2.3 蔚县剪纸艺术的艺术渊源 |
2.3.1 刺绣 |
2.3.2 “天皮亮” |
2.3.3 武强县木板年画 |
2.4 王老赏对蔚县剪纸艺术的影响 |
2.4.1 王老赏与蔚县剪纸 |
2.4.2 王老赏与戏曲人物 |
第三章 蔚县剪纸的基本制作工艺 |
3.1 设计图样 |
3.1.1 出样 |
3.1.2 拔样 |
3.1.3 配样 |
3.2 薰样 |
3.2.1 薰样 |
3.2.2 理纸、浸纸 |
3.3 刻制 |
3.4 染色 |
3.4.1 染色原料 |
3.4.2 染色方法 |
3.4.3 色工的等级要求 |
3.5 包装 |
3.5.1 揭活、修活、装活 |
3.5.2 裱纸 |
第四章 蔚县剪纸艺术特色 |
4.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分区域概述 |
4.1.1 长江以北流域剪纸特色 |
4.1.2 长江以南流域剪纸特色 |
4.2 蔚县剪纸独特的技艺特点 |
4.2.1 点彩艺术 |
4.2.2 阴阳结合 |
4.2.3 刀工精绝 |
4.3 蔚县剪纸的题材(元素)特色及代表作品 |
4.3.1 吉祥花鸟 |
4.3.2 戏曲人物 |
4.3.3 戏剧脸谱 |
4.3.4 戏曲对蔚县剪纸艺术的影响 |
4.4 蔚县剪纸的其他艺术特色 |
4.4.1 色彩浓艳,靓丽抢眼 |
4.4.2 构图饱满,造型生动 |
第五章 蔚县剪纸艺术特色拓展研究 |
5.1 传统艺术特色与现代设计 |
5.1.1 蔚县剪纸艺术特色的启迪 |
5.1.2 现代设计方式的促进 |
5.2 剪纸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
5.2.1 2010年上海世博会波兰馆 |
5.2.2 “剪艺·花裳”时装秀 |
5.3 蔚县剪纸艺术特色拓展应用研究 |
5.3.1 题材纹样的拓展应用研究 |
5.3.2 工艺的拓展应用研究 |
5.3.3 色彩的拓展应用研究 |
5.3.4 成品的拓展应用研究 |
第六章 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展望 |
6.1 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意义 |
6.2 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过程、特点及人物发展 |
6.2.1 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过程 |
6.2.2 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特点及代表人物 |
6.3 蔚县剪纸工艺特色现状 |
6.3.1 技艺传承陷入困境 |
6.3.2 工艺抄袭严重、生存发展出问题 |
6.3.3 注重传统,对现代发展关注不够 |
6.4 发展和传承蔚县剪纸艺术的建议、措施 |
6.4.1 培养专业美术或设计的继承人 |
6.4.2 生产实践中对加工工艺的保护和提高 |
6.4.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四、王树花剪纸作品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蔚县剪纸艺术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D]. 吴亚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D]. 李成. 扬州大学, 2021(09)
- [3]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J]. 闫慧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菏泽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D]. 孙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京津冀非遗传承发展与衍生设计研究[D]. 王宇晗.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湖北雕花剪纸视觉语言解析及拓展性设计[D]. 齐洋.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 [7]基于高密三绝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王雪彤. 山东大学, 2019(09)
- [8]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D]. 黄本亮. 上海大学, 2018(02)
- [9]蔚县剪纸现状研究[D]. 林玥.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10]蔚县剪纸艺术特色及传承拓展研究[D]. 张子荷.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