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网综合网管解决方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铮[1](2020)在《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二平面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固网IP业务和移动4G业务的快速增长,运营商对传输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利用现有的物理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性价比和网络带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业务需求己成为传输网络发展的焦点。永年撤县并区乡镇农村大发展,电信业务的重心已从语音业务转移到数据业务,导致一些人口密集型乡镇,家庭宽带上网和IPTV浏览感到卡顿,个别节点传输容量已接近饱和,构建可以承载多种业务的、高速率的新型网络,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成为了当务之急。DWDM技术可以直接接入多种业务,同时也为通向未来全光传输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且适用于永年联通传输网络现状及移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人们对信息日益膨胀的需求。2010年建设的永年中兴ZXMP M800波分系统,容量勉强满足人们网络需求,但个别节点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永年联通公司二平面的构筑是为了解决现有永年传输网络所面临的许多设备已经老化、饱和的情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波分二平面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DWDM技术的永年二平面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综合考虑了中兴一平面的容量小与速率低,构建了大容量和高速率的光信号华为波分二平面传输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根据业务请求在网元节点对之间的传输距离需求,据实地为该请求提供最合理的网元格式,并以最小频隙位置为华为二平面完成频谱分配过程。这样既满足了业务的传输质量需求,同时还减少了业务请求的频谱资源消耗,提高了网络频谱资源利用率。(2)从波分二平面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DWDM技术的永年二平面实施。该建设实施考虑到不同网元实际业务差异性,根据网络节点配置和规划原则,构建了环形网络节点配置下的20条光波道网。在此基础上,为增加不同速率业务之间的传输稳定性,测试了永年波分网络光放大单元收发光功率值,发现9网元实际输入功率趋近于理想输入功率,保障了网络上各波道指标良好,达到工程测试要求,同时还提升了业务请求的传输质量。
王思雅[2](2019)在《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MS通用体系结构主要应用在IP多媒体业务,可实现分离呼叫与控制、业务与承载,对提供解决终端客户日益多元化业务方案有着理想效果。IMS通用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很好的实现了电信网络与业务之间的融合。IMS通用体系结构与软交换技术不同的是其在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且由于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而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最终具备了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除此之外,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因此,IMS通用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更适合解决本文中某省的通信网络改造问题。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正在趋于融合化,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对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要求也不能与以往相比。在通信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上有着更严格的需求,传送的速度也有着很大的提升。IP多媒体子系统(简称IMS)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通信技术,某地联通将固网用户进行IMS改造列入计划。以某省联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暴露的固网用户规模增长趋缓、PSTN网络设备老化、端口不足、设备能耗高等弊病,亟待形成通信网络改造的可行性方案,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本文着重探讨IMS体系架构在某省NGN网络改造升级中的应用设计路径及实施方法。在剖析探讨IMS体系架构的前提下,立足某省联通网络构成现状,对网络部署做详细设计,涉及要点涵盖IMS总体架构、核心网元设置、SBC建设、路由计划等。此外,对涉及IMS承载和接入的相关应用技术作详细分析。IMS网络部署完成后,完全承载了某省联通固有的PSTN、软交换等业务,固网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为网络扩展融合夯实了坚实基础。改造升级后的网络状况趋于稳定,由此表明此项方案符合科学、高效的项目设计要求。该工程在某省联通分阶段施工,最终证明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固定语音网络的未来发展,为IMS统一业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参考。
张宝珍[3](2019)在《核电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核电建设目前已发展了数十年,目前绝大多数核电厂安全运行记录良好,然而一旦核电厂发生事故其后果将相当严重。我国目前在核电应急通信领域主要以地面通信为主,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叠加自然灾害,仅依靠地面线路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一套核电应急通信系统十分必要,既可为地面线路故障恢复前提供应急保障,又可为国家核响应中心提供突发事故现场信息,提升核电通信领域的应急保障能力。本文主要研究核电应急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完成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进行核电应急系统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研究系统组成、功能、通信方式选取、工作频段、技术体制等,为搭建完整系统提供理论支撑。2.针对核应急现场多媒体业务融合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分析事故现场面临的互联互通问题进,然后对多媒体融合调度平台从网络拓扑、功能架构、系统架构、数据流向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平台可融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手段,并可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指综合指挥调度信息。3.针对现场业务通过卫星链路的有效传输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卫星通信高延时、传输能力受限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卫星通信网络协议优化、卫星带宽动态调整等解决方法。通过对协议栈各层协议进行分析,提出通过TCP性能增强设计、TCP协议欺骗技术来提升卫星链路TCP协议性能,通过卫星BOD设计提升整个卫星链路的合理利用率,从而提升现场业务通过卫星链路传输的高效性。4.针对前线单兵通信终端进行多模、小型化设计。根据前线单兵的具体需求,对手持多模终端进行架构设计、组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结构设计,并提出设计方案。最后搭建一套集成Ku频段卫星通信、TD-LTE宽带集群通信、多媒体融合调度平台的核电应急通信系统,并对系统业务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证实了多媒体融合业务的一体化传输、卫星BOD对卫星链路传输的有效性。本系统具有搭建迅速、传输便捷、性能可靠等特点,实际应用性强,可以在核电应急领域进行推广。
国红[4](2018)在《关于移动通信无线网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演进,企业的网络资源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企业管理现状,建立与之适应的资源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移动通信网已经逐步替代传统固话,走上了主导通信的舞台。而随着网络的演进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而作为不可兼容的移动无线网,2G(第二代移动通信)、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并存,无线网络维护变得更加复杂,让维护人员熟知自己的网络设备资源情况、提高无线设备开通调整速率;快速处理网络故障,加强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主要针对移动通信网的接入网络-无线网络,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描述网络的现状,根据现网的情况和网络大发展预测,设计网络资源管理的系统,对其网络的拓扑,设备资源,物理的连接,数据的维护,移动通信网与其他电源、传输、数据等支撑网络的连接,所在机房的配套等情况提供管理,并考虑利用工单推送的方式实现后期的动态维护。论文着重从移动无线网物理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对通信运营商的移动无线网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栗丽英,张成亮,韩旭东[5](2017)在《基于“五维度”指标体系的本地分组承载传送网聚类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本地分组承载传送网络是提供高可靠、大容量的基站回传业务的基础网络,且承载着部分大客户业务,其运行质量的好坏对业务承载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管理机制下,全区UTN网络实施各地市分散管理模式,区公司对UTN管理、维护、干预机会较少,缺乏统一管理平台,导致UTN网络没有统一标准管理和制约,为深度解决网络存在问题,实现区公司管理职能上收,网络结构优化、隐患整治、基站业务自动开通等,本文建立基于"五维度"指标体系,开发IPRAN综合网管平台实现的本地分组承载传送网聚类管理模式,以解决UTN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
佴东河[6](2017)在《移动网络新型节能减排措施探索》文中提出当下2G、3G、4G终端用户并存,为了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使用需求,2G、3G、4G移动网络必须同时在网提供服务,短期内无法进行移动网络简化。移动网结构冗杂,资源浪费严重。为了降低网络能耗,现对移动网网管的自动批处理指令等功能及进行研究。通过分区域、分网络类型筛选基站,分时段控制自动解锁闭锁,实现了节能减排,并为现场设备的拆除简化、推进网络演进做了前期准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韩伟[7](2016)在《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文中认为全业务综合承载是当今世界主流电信业务运营的重要发展方向,全业务综合承载能力是当下运营商在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传送网作为运营商最重要的基础网络,其网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网络的性能,面向全业务综合承载的传送网络如何演进和建设是各大运营商研究的重点课题,传送网的规划和建设在整个运营商网络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随着LTE基站的部署和政企客户、公众宽带用户的迅猛增长,传统的传输接入网络已经无法适应IP化的综合业务承载需求,不能满足运营商全业务发展的需要。分组传送网具有更高的承载效率、支持点到多点间通信、更好的网络扩展性等优点,以及高质量的可靠性、时钟同步和便利的操作维护性,采用分组传送技术建设运营商综合业务承载网是必然趋势。本文从运营商角度对比分析了主流传送网技术的原理以及特点,包括SDH/MSTP、波分复用技术以及两种主流的分组传送技术PTN和IP RAN。并结合运营商业务承载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设分组传送网的必要性。本文根据运营商的网络现状以及全业务承载的需求,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基于IPRAN的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思路和原则。详细讨论了基站业务和政企客户专线的接入方式和网络结构的搭建原则,同时对基站业务和政企专线业务在IP RAN网络中的业务承载方案、QoS部署和时钟同步方案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基站业务的各种接入方式和业务承载方式,并对政企业务的七种接入场景进行了讨论。同时在也规划设计层面对光缆和机房配套等专业协同方面提出了要求,尝试提出优化了的在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业务方面的建设原则。本文结合了一个由本人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参与规划设计的运营商利用IP RAN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专线业务的实际案例,并据此积累了运营商利用IPRAN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专线等业务方面的网络建设经验。重点阐述了全业务运营的背景下,如何根据网络现状来制定本地区的传输网络规划,首先详细分析了运营商本地传送网现状、综合业务承载的需求。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IP RAN的特点和建设思路,针对该案例提出了 IP RAN组网结构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原则,并按照原则提出IPRAN网络建设的建议。该案例首次在IPRAN网络中大规模承载政企专线业务,并成功实施,对IPRAN的全业务综合承载在全国的推广都有借鉴意义。
程韦华,陶伟宜,杨佳宜,李伟,张瑜,陈彬[8](2014)在《LTE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LTE网管系统管理功能要求,特别是网络自配置、自优化、自愈等LTE SON技术,对网管设置原则及现网主流厂家网管设备的架构和配置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根据工程实际及运营需求对LTE网管组网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地址分配及网络路由方案。最后通过系统架构的对比,分析4G无线综合网管系统与3G综合网管系统二者之间的差异。
常印[9](2014)在《CUTJ公司OSS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规划》文中指出目前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已蓬勃发展,而目前国内大部分运营商的运营支撑系统(Operation Support System,OSS)却只提供监控告警、性能分析等基础维护能力。随着近些年3G网络的不断扩展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运营商的维护思路已经由以往的网络质量监控上升至用户使用感知,OSS系统以往的监控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运营商的支撑手段。本学位论文主要是以CUTJ公司OSS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规划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访谈法、现场观察法、记录法、档案分析法,对目前CUTJ公司OSS系统架构、故障告警、客户端维护、移动基站开通、外线接入外包管理、用户行为分析进行现状调研,找到CUTJ公司OSS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使用鱼骨图、T检验方法,分别从CUTJ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公司员工情况、OSS系统管理现状、各合作商的技术能力水平、CUTJ公司的投资能力等方面查找问题;通过使用checklist方法、帕累托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目前OSS系统资源信息共享、网管软件集中管理、网管网络部署、网管支撑系统自动化水平、代维公司管理水平、CUTJ公司对代维公司管理、用户感知系统逐一展开分析。最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最小化投资为标准,分步骤提升OSS系统整体信息化水平为原则,确定通过采用群障拦截功能、OSS系统网管云平台、IPRAN自动开通平台、代维管理支撑系统、用户上网行为分析系统以实现提升CUTJ公司OSS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的目标。此规划完成后,OSS系统将实现向CUTJ公司各个维护部门提供“统一监控、统一维护、统一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支撑手段,CUTJ公司的用户使用体验、投诉解决率感知、业务发展规划合理性方面将大大提升。
赵琰[10](2012)在《四川A运营商移动网运维服务支撑流程再造的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电信行业重组形成了三家各有优势,竞争激烈的电信运营商。中国A运营商自2008年与中国网通合并,成为新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2009年正式将3G移动网投入商用。随着移动业务三年来持续发展,中国A运营商网络规模、用户数量、收入规模都实现较快增长。面临电信市场产品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公司对网络运维服务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改善运维网络服务支撑工作的重要环节:流程再造入手,进而对网络运维服务支撑工作中的重要流程---客户服务投诉处理流程进行流程再造。通过流程分析、组织机构调整、流程实施等一系列流程改造工作,提高网络运维服务支撑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四川A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通过流程再造改善移动网运维支撑服务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电信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入手,分析了四川A运营商现有的移动网运维支撑服务流程,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分析了流程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移动网运维支撑服务流程中最关键的移动网客户投诉处理流程,以提升流程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运用流程再造的理论,采用理论中的“系统改造法”为指导思想,遵循业务流程改造中的“7阶段模型”对四川A运营商移动网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再造进行了介绍。在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快速流转。通过流程再造,设置了管理成本更低的扁平化组织机构,提高了移动网客户投诉处理的效率和投诉处理质量,最大限度对客户服务前台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提升了用户满意度。本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四川A运营商网络运维服务支撑工作中,其可用性、有效性均得到验证。本文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电信运营商的实践,对电信行业的同行具有借鉴意义。
二、移动网综合网管解决方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网综合网管解决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二平面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DWD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DWDM技术介绍 |
2.1 DWDM技术简介 |
2.2 常见通信传输技术对比 |
2.3 DWDM原理概述 |
2.3.1 DWDM技术原理 |
2.3.2 DWDM技术优缺点 |
2.4 DWDM的组网关键技术 |
2.4.1 DWDM网络结构 |
2.4.2 DWDM组网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网二平面总体设计 |
3.1 城域本地网概述 |
3.2 工程实施的背景与必要性 |
3.3 现有网络及业务现状简要说明 |
3.3.1 固网业务传输系统现状 |
3.3.2 移动网传输系统现状 |
3.4 系统需求分析 |
3.4.1 固网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4.2 移动网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5 本工程设计 |
3.5.1 波道配置 |
3.5.2 节点类型选取 |
3.6 DWDM网络保护方案 |
3.7 DWDM网络监控的实现方案 |
3.7.1 全网网元ID规划 |
3.7.2 DWDM网络监控通道的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邯郸永年DWDM系统二平面建设的实施 |
4.1 设备选型 |
4.2 ID及波道配置 |
4.3 DWDM模块配置 |
4.4 单站配置示例 |
4.5 永年DWDM网络放大单元收光功率理想值计算 |
4.6 永年DWDM网络放大单元系统调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性能测试与总体评价 |
5.1 网络性能测试 |
5.2 10 GE通道性能测试 |
5.2.1 测试概述 |
5.2.2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5.3 10 GE单波道保护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5.4 OSC监控通道保护测试 |
5.4.1 测试概述 |
5.4.2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5.5 网络总体评价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IMS网络架构及技术 |
2.1 IMS定义及IMS特点 |
2.1.1 IMS定义 |
2.1.2 IMS特点及优势 |
2.2 IMS网络架构 |
2.2.1 IMS接口介绍 |
2.2.2 主要网元介绍 |
2.3 IMS相关技术 |
2.3.1 IMS协议分析 |
2.3.2 IMS呼叫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MS网络系统应用设计 |
3.1 某省联通网络现状 |
3.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3.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3.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3.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3.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3.1.6 本地IP综合承载网现状 |
3.2 用户预测及部署内容 |
3.3 IMS网络设计及网元配置 |
3.3.1 IMS网络设计 |
3.3.2 网元配置原则及容量配置 |
3.3.3 IMS核心网元容量设置 |
3.3.4 应急备份方式 |
3.4 IMS互联互通和路由设计 |
3.4.1 IMS互联互通设计 |
3.4.2 IMS路由设计 |
3.4.3 会话边界控制器应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MS网络系统在某省应用实施 |
4.1 计费功能应用实施 |
4.2 网管平台应用实施 |
4.3 IMS组网及接入实施 |
4.3.1 承载网架设 |
4.3.2 IMS接入承载网 |
4.3.3 IMS网络互连接入 |
4.3.4 用户接入 |
4.4 业务开通 |
4.5 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核电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工作的背景 |
1.1.2 研究工作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应急通信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基本介绍 |
2.2 系统主要组成 |
2.3 系统主要特点 |
2.4 采用的主要通信技术 |
2.4.1 卫星通信 |
2.4.2 TD-LTE宽带集群通信 |
2.4.3 其他通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电应急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整体架构 |
3.2 系统功能特点 |
3.3 系统性能指标 |
3.3.1 通信能力 |
3.3.2 技术体制 |
3.3.3 工作频率 |
3.3.4 业务类型 |
3.3.5 系统防辐射设计 |
3.4 系统应用模式 |
3.4.1 现场作战单兵工作模式 |
3.4.2 现场指挥车工作模式 |
3.4.3 现场通信车工作模式 |
3.4.4 联合工作模式 |
3.5 系统组成 |
3.5.1 卫星通信系统 |
3.5.2 现场专网通信系统 |
3.6 关键技术 |
3.6.1 多媒体融合指挥调度 |
3.6.2 卫星信道业务的高效传输 |
3.6.3 前线单兵多模小型化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电应急通信系统的实现与测试验证 |
4.1 系统实现 |
4.1.1 中心站 |
4.1.2 现场指挥车 |
4.1.3 现场通信车 |
4.1.4 单兵通信终端 |
4.2 系统测试验证 |
4.2.1 测试系统组成 |
4.2.2 测试系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关于移动通信无线网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移动无线网系统概述 |
2.1 移动无线网系统概述 |
2.1.1 GSM无线网络架构 |
2.1.2 3G无线网络架构 |
2.1.3 4G无线网络架构 |
2.2 移动无线网资源及资源管理思路 |
2.3 移动无线网资源管理现状 |
第三章 资源系统设计 |
3.1 系统功能要求 |
3.2 模型整体框架 |
3.3 系统设计思路 |
3.4 资源数据管理思路 |
3.5 系统接口设计 |
第四章 资源管理实现 |
4.1 公共资源管理 |
4.2 无线网资源管理 |
4.3 无线网配套资源管理 |
4.3.1 传输网资源管理 |
4.3.2 光缆网资源管理 |
4.3.3 动力网资源管理 |
4.4 无线网各接口及与配套资源的连接管理 |
4.4.1 2G基站与BSC的Abis接口管理 |
4.4.2 3、4G基站的以太网基站电路管理 |
4.4.3 射频电路(CPRI接口)接口管理 |
4.4.4 A接口、Gb接口及IU接口的管理 |
4.4.5 时钟接口管理 |
4.4.6 设备供电关系管理 |
4.4.7 连接关系管理 |
第五章 系统应用成效 |
5.1 资源管理效果 |
5.1.1 无线网涉及站址的录入工作情况 |
5.1.2 无线网设备管理情况 |
5.1.3 无线网电路管理情况 |
5.2 数据共享效果 |
5.2.1 SDH、IPRAN设备共站址,加快SDH设备退网 |
5.2.2 共享给流程自动增加电路及资源核对 |
5.2.3 共享给集中监控系统进行派单管理 |
5.2.4 共享给能耗管理系统,实现电费标杆管理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移动网络新型节能减排措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背景 |
三、方案确定及实施 |
(一) 确定方案 |
1. 移动网网管性能测量概述 |
2. 移动网网管性能测量原理 |
(二) 方案实施 |
1.2G智能自动闭锁/解闭小区 |
2.3G/4G智能自动闭锁/解闭小区 |
3. 网管设置自动执行闭锁/解闭脚本 |
四、方案实施效果及分析 |
(一) 基站测试记录 |
(二) 应用场景及效果 |
(三) 应用拓展分析 |
五、结论 |
(7)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探讨的背景 |
1.1.1 市场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
1.1.2 国家信息化建设是传送网发展的推动力 |
1.2 课题探讨的目的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章 传送网介绍 |
2.1 传送网的概念 |
2.2 同步数字体系 |
2.3 波分复用技术 |
2.4 分组传送技术 |
2.4.3 PTN |
2.4.4 IP RAN |
2.4.5 IP RAN与PTN的区别 |
第3章 本地分组传送网的规划设计思路 |
3.1 业务承载方式 |
3.1.1 IP RAN承载基站设计原则 |
3.1.2 IP RAN承载政企专线设计原则 |
3.2 QoS部署 |
3.3 时钟同步方案 |
3.4 光缆网协同组网 |
3.5 机房配套 |
第4章 本地分组传送网工程设计案例 |
4.1 工程概述 |
4.2 网络现状 |
4.2.1 本地网波分现状 |
4.2.2 MSTP网络现状 |
4.2.3 本地网光缆现状 |
4.3 需求分析 |
4.3.1 基站业务 |
4.3.2 政企专线业务 |
4.3.3 IP城域网电路 |
4.4 IP RAN网络架构和建设思路 |
4.4.1 核心层 |
4.4.2 汇聚层 |
4.4.3 接入层 |
4.5 建设方案 |
4.5.1 骨干汇聚层建设方案 |
4.5.2 政企专线建设方案 |
4.5.3 本地网波分建设方案 |
4.5.4 MSTP退网方案 |
4.5.5 主要设备选型 |
4.6 建设效果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LTE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TE网管要求 |
1.1 管理对象 |
1.2 管理功能 |
2 LTE网管设置原则 |
3 现网LTE网管设备概况 |
3.1 华为LTE网管设备 |
3.2 中兴LTE网管设备 |
3.3 上海贝尔LTE网管设备 |
4 LTE网管组网方案 |
5 LTE网管在4G无线综合网管系统中的位置 |
5.1 4G无线综合网管系统架构 |
5.2 4G无线综合网管系统与CDMA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对比 |
6 结束语 |
(9)CUTJ公司OSS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OSS 系统信息化规划目标 |
1.2.1 业务目标 |
1.2.2 规划原则 |
1.3 国内行业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现状分析 |
2.1 CUTJ 公司 OSS 系统架构 |
2.2 CUTJ 公司 OSS 系统信息化支撑现状 |
2.2.1 OSS 系统故障告警现状 |
2.2.2 OSS 系统客户端维护现状 |
2.2.3 移动基站开通现状 |
2.2.4 外线接入外包管理现状 |
2.2.5 用户行为分析现状 |
第三章 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原因分析 |
3.2 要因确认 |
3.3 要因确认分析 |
3.3.1 资源信息共享分析 |
3.3.2 网管软件集中管理分析 |
3.3.3 网管网络部署分析 |
3.3.4 网管支撑系统自动化水平分析 |
3.3.5 代维公司管理水平分析 |
3.3.6 CUTJ 公司对代维公司管理分析 |
3.3.7 用户感知系统分析 |
3.4 要因确认结果 |
第四章 规划研究 |
4.1 规划部署 |
4.1.1 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支持 |
4.1.2 全面服务质量支持和管理 |
4.1.3 实现面向客户的服务 |
4.1.4 引入 IT 建设思路用 IT 指导 CT |
4.2 制定对策 |
4.3 实施对策 |
4.3.1 群障拦截功能 |
4.3.2 OSS 系统网管云平台 |
4.3.3 IPRAN 自动开通平台 |
4.3.4 代维管理支撑系统 |
4.3.5 用户上网行为分析系统 |
4.4 对策效果分析 |
4.4.1 群障拦截 |
4.4.2 OSS 系统网管云平台 |
4.4.3 IPRAN 自动开通平台 |
4.4.4 代维管理支撑系统 |
4.4.5 用户上网行为分析系统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10)四川A运营商移动网运维服务支撑流程再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运维服务支撑体系的形成和趋势 |
1.1.2 国内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服务支撑的情况 |
1.1.3 中国 A 运营商网络运维服务支撑的发展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
第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研究 |
2.1 关于流程的定义 |
2.2 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和发展 |
2.3 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及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 |
2.4 流程再造原则 |
2.5 业务流程再造的步骤 |
第三章 四川 A 运营商运维服务支撑流程问题分析 |
3.1 四川 A 运营商基础情况介绍 |
3.2 移动网投诉处理是运维服务支撑关键环节 |
3.3 移动网运维服务支撑组织机构 |
3.4 移动网运维服务支撑流程现状分析 |
3.5 移动网络运维服务支撑流程再造必要性 |
3.6 移动网络运维服务支撑流程再造可行性 |
第四章 移动网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再造方案设计及信息化 |
4.1 移动网客户服务标准及投诉处理要求 |
4.2 移动网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再造设计 |
4.3 基于流程再造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
4.3.1 职能化组织管理与流程化组织管理的区别 |
4.3.2 四川 A 运营商组织机构设置 |
4.4 移动网运维服务支撑流程的信息化保障 |
4.4.1 客户网络投诉支撑系统总体设计 |
4.4.2 客户网络投诉支撑系统主要功能及实现 |
第五章 四川 A 运营商客户投诉处理流程的实施 |
5.1 新流程实施的组织保障和员工培训 |
5.2 塑造良好的企业流程文化 |
5.3 流程再造实施中形成新的流程体系 |
5.4 新流程实施的案例实证 |
第六章 流程再造的结果评估 |
6.1 业务流程效率及业务流程过程评估 |
6.2 业务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估 |
6.2.1 移动网络业务投诉指标评估 |
6.2.2 移动网络服务满意度评估 |
6.3 企业文化促进效果评估 |
6.4 业务流程再造持续改进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移动网综合网管解决方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二平面设计与实现[D]. 乔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2]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D]. 王思雅. 吉林大学, 2019(03)
- [3]核电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宝珍.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关于移动通信无线网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 国红. 山东大学, 2018(02)
- [5]基于“五维度”指标体系的本地分组承载传送网聚类管理[A]. 栗丽英,张成亮,韩旭东. 内蒙古通信学会2017年优秀论文集, 2017
- [6]移动网络新型节能减排措施探索[J]. 佴东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 [7]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D]. 韩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8]LTE网管系统建设研究[J]. 程韦华,陶伟宜,杨佳宜,李伟,张瑜,陈彬. 数字通信, 2014(06)
- [9]CUTJ公司OSS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规划[D]. 常印.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10]四川A运营商移动网运维服务支撑流程再造的研究[D]. 赵琰.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