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癌介入治疗后复发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022)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 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2](2021)在《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3](2021)在《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文中认为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聂乐乐[4](2021)在《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类型,HCC易于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由此引发肝内播散转移和门静脉高压症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而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对HCC伴PVTT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目前临床上对HCC伴PVTT的治疗主要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手术切除及多学科联合治疗,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仍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总结不同治疗方法对HCC伴PVTT的治疗效果,从而筛选出较好的治疗方法。目的:总结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疗效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11月确诊为HCC伴Ⅰ/Ⅱ型PVTT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组(40例)和TACE组(4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PVTT分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血小板计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情况(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总直径,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modify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 RECIST)对肝内病灶和癌栓进行疗效评估。所有病人采用门诊、住院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及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介入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在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死亡等情况。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7.1个月)长于TACE组(8.5个月),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8.165,P=0.009)。手术组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77.5%、55.0%、32.5%、15.0%)均高于TACE组(60.0%、27.5%、15.0%、1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031,P=0.024)。手术组生存曲线优于TACE组(x2=4.117,P=0.041)。手术组患者的肿瘤总控制率(82.5%)高于TACE组(65.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765,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Child-Pugh分级(A/B)、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AST(≤34/>34 U/L)对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影响(P<0.05),而性别(男/女)、年龄(≤50岁/>50岁)、HBs Ag(阴性/阳性)、肿瘤总直径(≤9/>9cm)、AFP值(≤400/>400 ng/ml)、血小板计数(≤100/>100×109个/L)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是影响HCC合并Ⅰ型/Ⅱ型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HCC伴Ⅰ/Ⅱ型PVTT的患者,手术切除的疗效优于TACE。门静脉癌栓分型、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智强[5](2021)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的影像学变化规律及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并进行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PCA)的2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13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该13例患者(肝细胞癌11例;肝转移瘤2例,均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共计15处病灶(肝细胞癌13处,结直肠癌肝转移2处)的影像资料。依据术中CT显示的低密度冰球表面界定消融区域,将冰球表面至冰球表面以内5mm处称为消融区边缘带,冰球表面以内5mm处至冰球中心称为消融区内部,所有肿瘤病灶在术中被冰球完全覆盖且位于消融区内部。观察病灶PCA前、后MRI影像学表现,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1月病灶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分别比较每处病灶术前、后MRI表现的动态变化。同时于前述时间点分别测定消融区域肿瘤组织及消融区内部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FLASH-T1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低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升高,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高信号(4/15)或混杂高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高信号(12/15)或混杂高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TSE-T2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低信号(4/15)或混杂低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低信号(12/15)或混杂低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D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高信号(8/15)或等信号(7/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等信号(11/15),部分高信号(3/15)、低信号(1/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增强扫描术前15处病灶中有13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2处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伴环形强化,术后3天主要为消融区域内部无强化伴边缘环形轻度强化,术后1月消融区域表现为无强化。ADC值:ADC值肿瘤组织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86±0.09)×10-3mm2/s、(1.89±0.07)×10-3mm2/s,显着高于术前的(0.98±0.15)×10-3mm2/s(P<0.05);ADC值消融区肝实质在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02±0.13)×10-3mm2/s、(1.01±0.09)×10-3mm2/s,显着低于术前的(1.21±0.11)×10-3mm2/s(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表现为消融区域内T1WI信号呈现上升趋势,T2WI下降趋势,增强扫描无强化。通过测量ADC值可以区分消融区域内的坏死肿瘤组织和坏死肝组织。
菅若含[6](2021)在《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综合征的作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参灵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住院病人,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辨证为脾肾两虚型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无脱落病例。TACE术后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退热、镇痛、止呕、护肝、护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参灵方水煎剂,疗程为1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的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的中医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肝功能(ALT、AST、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生存质量:KP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腹部CT结果。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疗效,肝功能(ALT、AST、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大小以及KPS评分的变化。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疾病分期及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指标: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程度在TACE术后第1天、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程度在TACE术后第3天至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中医症状积分均比术后第1天下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9%,对照组总有效率54.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ALT、AST、TBIL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TBIL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P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FP水平无显着差异。4.肿瘤疗效: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存质量:两组患者治疗前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参灵方可以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修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陈柏尧[7](2021)在《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病例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射波刀治疗。收集治疗后所有入组病例实体瘤变化、甲胎蛋白、肝功能分级、中医证候变化、Karnofsky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EORTC QLQ-C30评分等指标,并对治疗后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两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实体瘤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3%,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AFP比较:两组AF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SA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EORTC QLQ-C30评分比较:治疗2个月、4个月后治疗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食欲下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降低AFP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焦虑状态。2.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健鹏[8](2021)在《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对门脉癌栓肝癌的协同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umbs,PVTT)是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序贯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为全身治疗的一线方案,这些治疗方式的联合在真实世界中尚需进行临床验证。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在晚期HCC中显示出优势,其与TKI药物的协同效应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当前生物标志物检测尚不能达到对肝癌免疫治疗应答情况的全面及动态评估,亟需探寻更多的临床适用的评估模式。PVTT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独有基因靶点亦未见报道,需要进行探寻与分析。方法:本课题首先开展了两项对PVTT-HCC病人的回顾性临床研究(A:安罗替尼+TACE+RFA对照TACE+RFA;B:安罗替尼+PD-1抑制剂+TACE+RFA对照PD-1抑制剂+TACE+RFA),探索在介入治疗基础上TKI安罗替尼与PD-1抑制剂应用于PVTT-HCC的临床协同作用。用流式细胞方法,对接受联合治疗模式的病人进行外周免疫细胞和PD-1标记的效应T细胞检测,以临床治疗方式和结果等为基础进行分层分析,阐释可能的协同机制与应答评估方面的意义。从外周免疫的角度对PD-1抑制剂的治疗时机和可能的终点进行解读,为临床决策提供借鉴证据。通过生信分析,在分子水平探寻合并PVTT的HCC病人独有的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有治疗或预后潜在可能的靶点基因。结果:安罗替尼+TACE+RFA组的中位肿瘤无进展时间(Time to tumor progression,TTP)为6个月,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time,OS)12个月,优于对照组(TACE+RFA)的4个月与10个月。安罗替尼+PD-1抑制剂+TACE+RFA对照PD-1抑制剂+TACE+RFA中位TTP为8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优于对照组6个月和15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不同治疗方式和肿瘤负荷的分层中变化显着:NK细胞增多、Treg细胞减少及CD3+T、CD4+T、CD8+T等细胞增多。PD-1抑制剂用药1-2周期后外周循环中PD-1标记的CD3+/CD4+/CD8+T细胞占比明显下降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与后续3个周期的PD-1抑制剂治疗无明显相关;在PVTT的HCC的特有靶点中,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基因有17个。结论: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合并PVTT的HCC具有协同效应,可能成为临床优选治疗模式之一。安罗替尼和/或免疫治疗后病人外周免疫细胞水平发生明显改变,NK细胞明显增多可能是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协同作用的重要体现;PD-1抑制剂用药1-2周期后外周循环中PD-1结合效应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显着变化趋势可能为免疫治疗的应答评估及时机提供支持并为综合治疗的评估提供参考。合并PVTT的HCC具有独特的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靶点,这些靶点可能是免疫治疗PVTT的潜在靶点或预后因子。
陈治远[9](2021)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文中提出背景:TACE治疗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并表现出良好的局部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观察到,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患者肝脏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甚至部分病人可出现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现象,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明确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受损的因素,对保护肝脏功能至为重要,以便尽可能保护肝脏肝功能。TACE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脏非肿瘤组织内存在大小不等的碘化油沉积,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功能变化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损害的认识,指导临床。今后可进一步探讨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生存率和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入住xx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的病例。分别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月的肝功能指标DBIL、IBIL、ALB、PT、ALT、AST、ChE。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的CT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的沉积范围,根据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不同分为<10%、10%-20%、20%-30%、30%-40%、>40%分为5组。研究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功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TACE治疗患者的反应肝脏功能的实验室指标DBIL、IBIL、ALB、PT、ALT、AST和ChE,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月之间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治疗后1周高于治疗前一周,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低于治疗后1周,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1周无明显改变(P>0.05).2.TACE治疗患者ALT和AST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1周升高的程度随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增大而增大,且有明显差异(P<0.05);当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高于40%时ALT与AST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10%和10%-20%,且有明显差异(P<0.05);ALT和AST治疗后1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的程度随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增大而增大,且有明显差异(P<0.05);当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高于40%时ALT与AST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0%和10%-20%,且有明显差异(P<0.05)。DBIL、IBIL、ALB、PT和ChE治疗前后的改变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1.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术后1周损伤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月肝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2.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1周ALT与AST变化程度随着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并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于40%时ALT与AST的升高更为明显,表现为更大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因此,临床工作需避免因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较大引起的肝细胞细胞损伤。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DBIL、IBIL、ALB、PT和ChE改变无明显关系。
孙伟[10](2021)在《热休克蛋白90α预测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和头颈部肿瘤出血急诊介入治疗》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肝癌发现时绝大多数已是中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或完全消融的机会,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最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在TACE治疗之前或治疗过程中如果能找到用于预测或监测TACE治疗疗效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进行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很有可能成为预测或监测肝癌TACE治疗疗效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将回顾性地分析血浆Hsp90α水平与TACE治疗4周后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进行肝癌TACE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查阅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特征、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数据。进行患者TACE治疗前的血浆Hsp90α水平高低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分析,进行肝癌TACE治疗应答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以TACE治疗前血浆Hsp90α水平高低、TACE治疗后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分级为分类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并将结果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再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评估与患者TACE治疗预后生存相关的因素。结果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共收集我院9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58岁(最小30岁,最大81岁)。TACE治疗前血浆Hsp90α的高表达与肿瘤>5cm(P=0.004)、AFP>400ng/mL(P=0.013)、有血管侵犯(P<0.001)、BCLC分期倾向B、C期(P<0.001)显着相关。TACE治疗应答组在治疗后4周复查的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出现显着下降(P<0.001),TACE治疗未应答组在治疗后4周复查的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3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Child-Pugh分级(比值比[Odds ratio,OR]0.208,P=0.004)、血管侵犯(OR=0.1 62,P=0.006)、基线 Hsp90α 表达水平(OR=0.286,P=0.012)、TACE治疗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25%~50%OR=5.625,P=0.003;>50%OR=47.250,P<0.001)与TACE治疗应答有显着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Child-Pugh 分级(OR=0.186,P=0.046)、血管侵犯(OR=0.132,P=0.025)、TACE治疗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25%~50%OR=5.061,P=0.013;>50%OR=86.831,P<0.001)是TACE治疗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TACE治疗前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的中位PFS明显长于Hsp90α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9.7个月v.s.8.4个月,P=0.036);TACE治疗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50%的患者的中位PFS与降低百分数在25%~50%和<25%的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13.5个月v.s.9.6个月v.s.7.4个月,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期HR=2.804,P=0.008;C期HR=4.628,P<0.001)和TACE治疗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25%~50%HR=0.569,P=0.051;>50%HR=0.198,P<0.001)是 TACE 治疗后 PFS 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CE治疗4周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能预测TACE治疗是否应答以及TACE治疗预后。Child-Pugh分级、血管侵犯、TACE治疗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降低百分数是TACE治疗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BCLC分期和TACE治疗后血浆Hsp90α表达水平变降低百分数是TACE治疗后PFS是独立危险因素。背景与目的头颈部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新发病人约89万例,死亡约45万例,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或)放化疗联合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肿瘤出血,超过10%的患者会因为肿瘤溃疡、医源性的假性动脉瘤和放化疗而合并肿瘤相关出血。治疗不及时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常见的保守处理包括局部压迫、鼻腔填塞、包扎缝合等,即使通过保守治疗控制了出血,肿瘤也可能在不可预测的时间间隔再次出血。外科治疗通常被认为是保守治疗无效后的选择,方法是切开探查并结扎受累血管,但是,由于放射性坏死、感染、瘘管或先前手术探查引起的纤维化、粘连等因素的影响,手术治疗常常是复杂的。此外,这种治疗与相对较高的死亡率和高风险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经动脉栓塞术(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是通过在肿瘤血管内引入栓塞剂来关闭供给肿瘤的血管。自1970年Duggan首次将栓塞作为选择性控制出血的方法以来,该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殊形状的导管、微导管和同轴导管的引入允许超选择性进入血管,可以更精确地将栓塞剂注入到血管中。近年来,介入栓塞治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头颈部肿瘤难治性出血的急症处理。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发生难治性出血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介入栓塞治疗头颈部肿瘤难治性出血的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头颈部肿瘤难治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采用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术治疗21例头颈部肿瘤难治性出血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肿瘤治疗史、出血史、血管造影表现、介入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血管造影和栓塞的适应症包括持续或反复的肿瘤出血不能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异常影像学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肿瘤染色。结果21例患者造影阳性率为90%(19/21),其中表现为异常肿瘤染色10例,造影剂外溢6例,造影阴性2例,假性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伴造影剂外溢1例,颈外动脉起始部破裂1例。1例颈动脉破裂患者转入综合性医院治疗,余20例患者共行22次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2/22)。4例患者在30 d内发生再出血,临床成功率为80.0%(16/20)。5例(25.0%)患者出现轻度颌面部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外科结扎手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术可发现并明确出血原因,可选择性的闭塞责任血管,对于头颈部肿瘤难治性出血的患者,它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重复的治疗方法。
二、肝癌介入治疗后复发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介入治疗后复发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筛查和诊断 |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
2.2.1 超声显像 |
2.2.2 CT和MRI |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
2.3 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记物 |
2.4 肝癌的穿刺活检 |
2.5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
2.5.1 肝癌病理诊断术语 |
2.5.2 肝癌病理诊断规范 |
2.5.3 肝癌病理检查要点 |
2.5.4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2.5.5 转化/新辅助治疗后切除肝癌标本的病理评估 |
2.5.6 肝癌病理诊断报告 |
2.6 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路线图 |
3 分期 |
4 治疗 |
4.1 外科治疗 |
4.1.1 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
4.1.2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
4.1.3 肝癌切除适应证 |
4.1.4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
4.1.5 手术切除技术 |
4.1.6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 |
4.1.6.1潜在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 |
4.1.6. 2 新辅助治疗 |
4.1.6. 3 辅助治疗 |
4.1.7 肝移植术 |
4.2 消融治疗 |
4.2.1 目前常用消融治疗手段 |
4.2.2 基本技术要求 |
4.2.3 对于直径3~5 cm的肝癌治疗选择 |
4.2.4 肝癌消融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 |
4.2.5 肝癌消融与系统抗肿瘤治疗的联合 |
4.3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肝癌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93-198]。 |
4.3.1 TACE的基本原则 |
4.3.2 TACE适应证 |
4.3.3 TACE禁忌证 |
4.3.4 TACE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199-200] |
4.3.5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4.3.7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193](1)肝硬化程 |
4.3.8 随访及TACE间隔期间治疗 |
4.3.9 TACE治疗注意点 |
4.4 放射治疗 |
4.4.1 外放射治疗 |
4.4.2 质子束放射疗法与内放射治疗 |
4.5 系统抗肿瘤治疗 |
4.5.1 一线抗肿瘤治疗 |
4.5.2 二线抗肿瘤治疗 |
4.5.3 其他治疗 |
4.5.3. 1 中国医药学治疗 |
4.5.3. 2 抗病毒治疗及其他保肝治疗 |
4.5.3. 3 对症支持治疗 |
4.6 肝癌自发破裂的治疗 |
5 声明 |
(4)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HCC诊断标准 |
2.3 PVTT的诊断 |
2.4 TACE治疗方法 |
2.5 手术切除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2 治疗前后TBIL、ALB及 PT比较结果 |
3.3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
3.4 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 |
3.5 短期疗效评价 |
3.6 预后因素分析 |
3.6.1 影响HCC伴 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
3.6.2 多因素分析 |
3.6.3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3.6.4 肿瘤数目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3.6.5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TACE治疗 |
4.3 手术切除治疗 |
4.4 预后因素分析 |
4.4.1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2 肿瘤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3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TACE 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
参考文献 |
(5)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影像学在经皮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与价值 |
2.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概述 |
2.1.1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发展 |
2.1.2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原理及机制 |
2.1.3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临床应用 |
2.2 影像学在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中的应用 |
2.2.1 超声 |
2.2.2 CT |
2.2.3 MRI |
2.3 实体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
2.3.1 超声 |
2.3.2 CT |
2.3.3 MRI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一般资料 |
3.2 手术相关仪器设备 |
3.3 手术流程及术中CT应用 |
3.4 MRI检查方法 |
3.5 图像分析及评估 |
3.5.1 病灶消融区域分区 |
3.5.2 病灶影像学表现 |
3.5.3 ADC值测量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MRI表现 |
4.2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的原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础 |
5.2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常规MRI表现及机制 |
5.3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
5.4 研究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3 中西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相关研究及认识 |
3.1 西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3.2 中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症状疗效指标 |
4.3 实验室指标 |
4.4 肿瘤疗效 |
4.5 生活质量(KPS评分) |
4.6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参灵方组方依据 |
2 参灵方方义分析 |
3 参灵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参灵方对TACE术后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
4.2 参灵方对TACE术后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
4.3 参灵方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4.4 参灵方对中医症状疗效的影响 |
4.5 参灵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6 参灵方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
4.7 参灵方对甲胎蛋白(AFP)的影响 |
4.8 参灵方对肿瘤疗效的影响 |
4.9 参灵方对KPS评分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 |
1.2 原发病肝癌流行病学 |
1.3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3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近况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肝癌中医症状量表 |
1.4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基线资料 |
4.2 治疗结果 |
第三部分:讨论 |
1 射波刀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 |
2 组方分析 |
3 参灵方药理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实体瘤疗效分析 |
4.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3 两组AFP分析 |
4.4 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析 |
4.5 两组KPS评分分析 |
4.6 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析 |
4.7 两组EORTC QLQ-C30 评分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对门脉癌栓肝癌的协同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安罗替尼联合序贯介入方式治疗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细胞癌临床应用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二章 安罗替尼与PD-1抑制剂联合序贯介入方式治疗门脉癌栓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外周血免疫水平监测对TKI联合PD-1抑制剂治疗门脉癌栓肝癌协同机制的探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并PVTT的HCC与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靶点探究及预后意义解读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围手术期处理 |
2.2.2 TACE手术操作技术 |
2.3 数据收集 |
2.4 相关体积计算及分组 |
2.4.1 相关体积计算 |
2.4.2 分组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资料特点 |
3.2 反应肝功能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 |
3.3 TACE治疗后ALT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
3.4 TACE治疗后AST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
3.5 TACE治疗后DBIL、IBIL、ALB、PT和ChE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综述) 浅谈TACE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热休克蛋白90α预测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和头颈部肿瘤出血急诊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血浆热休克蛋白90A预测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头颈部肿瘤出血急诊介入治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血浆热休克蛋白90 α在恶性肿瘤临床诊疗中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与学位论文相关文章 |
个人简历 |
四、肝癌介入治疗后复发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03)
- [2]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1(07)
- [3]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4)
- [4]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D]. 聂乐乐. 南昌大学, 2021(01)
- [5]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D]. 王智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6]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菅若含.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陈柏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对门脉癌栓肝癌的协同作用与机制[D]. 王健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9]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D]. 陈治远. 青海大学, 2021(01)
- [10]热休克蛋白90α预测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和头颈部肿瘤出血急诊介入治疗[D]. 孙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标签:肿瘤论文; 肝癌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介入手术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