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热点教学”改革探索——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校本科教育培养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以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为内容,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天然载体。热点教学正是契合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能够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感染力。一方面要做好热点教学的价值引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立足社会现实人才需要,紧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主体间的互动,制定多元考核机制,促进教学成果转化,实现热点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目标。
赵冰[2](2021)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在新时代的价值新探——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为例》文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家国情怀以及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的作用正在凸显。就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该课程能够对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和通识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的达成起到不可低估的支撑和补充作用,其独特的价值亟待该类院校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
赵冰[3](2021)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市六所高校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学认识国际形势,正确分析国际问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调查显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在该类院校中面临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教学效果一般。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出了提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可操作性路径。
肖鹏[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教育因其具有极度重要性而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的社会事业,它在抓牢意识形态教育领导权,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团结、培育社会认同、推动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强大功用,一直都是党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作为知识创造、人才培养的摇篮,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才竞争的角力场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成为某些域外国家的强劲竞争者,他们为了扭转其在竞争中的颓势和比较优势的日渐丧失,进而对我国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和攻击,而高校又是其重要对象。新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等教育网络化的持续发展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域外思想、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方便之门进入高校,加之国内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效开展及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本选题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史实,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其所取得的成效和有益经验,考究其现实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尝试探求应对策略,以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陈晓红,李明磊[5](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材建设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在教材内容、教材体系及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不断地充实、修改和创新。从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是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理解世情与国情的可行路径。
杜向辉[6](2020)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职高专的一门选修课,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意蕴和政治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天然载体。探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包括:依托教材体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点并修订教学大纲;采用"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的小组讨论和过程性的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高效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认同。
张超[7](2020)在《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末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引起了人类大变革,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和交往上愈加普遍,全球化现象遂凸现出来。在全球化沛然不可阻挡的背景下,诸如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等理念面临着重新思考的必要。教育如何帮助公民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与挑战,成为教育领域最为迫切的研究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各国不但要坚持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而且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最终培养在全球化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公民。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这是全球化时代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之一,教师娴熟,设施完善,学生的表现接近国际评估的最高水平,研究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特别是自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来,对我国学生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三个渐进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本体论之思,即“是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第二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目的论之思,即“为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反思性研究,研究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发展阶段,探讨了其产生的理论根源。第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演进。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梳理了加拿大民族国家成立以来,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脉络。二是与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全球化理论、公民资格理论和共同体理论。本研究认为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是教育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形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其次,通过对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从全球公民的演变、认同、权利、责任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公民教育的主要观点。第三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方法论之思,即“怎么样”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评价性研究,梳理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和特点,最后得出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本研究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创造性地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公民教育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厘清全球认同问题及其在民族国家实施的可能性,有助于追踪、分析和科学研判全球公民教育,有利于拓展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全球视野”,丰富和充实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探索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本土生长”。有利于探讨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融入世界提供教育智慧,消解狭隘的民族主义,预防极端暴力主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人类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责任上达成的广泛共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公民”不再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坚持“理解、宽容、合作、共生”理念和全球公民教育来实现的目标。
金鑫[8](2020)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关于改革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该《通知》指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应该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随之在全国本科院校文科生中普遍开设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门全新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后来全国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理科专业以及理工农医院校也相继把它开设为全校性的选修课,以适应广大理科生的学习需求。1999年,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两课"的基本要求,"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统一更名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陆璐[9](2019)在《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着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是一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和本质体现。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程度,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也必然关乎整个国家、民族的稳定和发展。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和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文化逐渐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交融,多种价值观激荡交流甚至暗中交锋,使得主导文化的排他性色彩趋于减弱。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较浅,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难免会对核心价值观缺乏稳定正确的认识,引发自身价值取向的混乱乃至理想信念的缺失。如何在多元流变的现实场域中整合社会精神因素,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进而凝聚社会人心、塑造民族精神家园,是现今各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任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固步自封。从全球大视野出发,在审视并反思他者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推动其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包含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等五个主权国家在内的北欧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逐渐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团结”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北欧模式”,成为全球公认的社会认同度、人民幸福感、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均普遍较高的地区,这也为北欧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公认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各国政府一方面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福利制度的建设中,通过维护并增进个体利益在根本上赢得公民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则一贯注重教育在传播及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中的主体作用,尤其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性做法。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形成有关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门性系统化研究,因此本文尝试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他者视阈下的可借鉴参考。众所周知,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在政府的引领之下,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北欧恰是从这几个维度发力,通过全方位的联动对接,将其核心价值观有效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北欧学校在经历了宗教化、世俗化改革、国家化阶段的发展后,其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渐由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演化为现代形态的“道德和民主公民教育”。它以“有限度的价值介入”为基本立场,以“合理传授、民主对话”为主要原则,既强调个人发展价值,也不回避政治引导功能,囊括了“政治信仰、历史文化、民主意识(技能)、宗教伦理、民族(种族)关系、国际意识”等诸多内容。在教育途径上,北欧学校并不直接设置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主张过于理论性的正面说教,而是多借间接综合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内系统编排的诸多显性课程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类隐性课程均内含着价值观的引导,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实现了同全学科、全人格教育的有机结合。总体而言,北欧核心价值观教育虽也具有正面引导的部分,但更是“有实无名、润物无声”的。它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有效整合多种力量,不仅从个体发展角度引导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其形成国家认同,成为合格公民;而且从国家需求层面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北欧社会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在全面考察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秉持阶级分析之法、开放包容之姿、辩证扬弃之道,对北欧经验进行理性审视。北欧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长期探索实践中,逐渐体现出宗教性与世俗性共存、显性规范与隐性渗透结合、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兼顾、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统一、凝聚共识与包容差异融通、顶层设计与多方联动并重的特色经验。然而多元文化的持续冲击、过于理想的教育主张、个人主义的价值内核、柔性自发的教育倾向,以及知识本位倾向的抬头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欧核心文化的主导性和价值引领的权威性式微,昭示着北欧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局限。他山之石或非无瑕,但亦有攻玉之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须考察国外价值观建设的具体实践,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经验,有效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思路。这种借鉴绝非不加思考地简单介绍或不加改造的生搬硬套,而是在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深度对话中,通过镜照和省思,“使自身成长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渠道”(1)。面对北欧的有益经验和存在困境,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以坚定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立场”深度剖析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通过夯实信仰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关注生活世界、推动场域整合、营造民主氛围,真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
胡兵[10](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二、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域下“热点教学”改革探索——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点教学在课程思政中具有天然优势 |
第一,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 |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三,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热点教学的价值引导 |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正确导向。 |
第二,立足社会现实人才需要。 |
第三,紧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热点教学实践 |
第一,加强教学主体间的互动。 |
第二,制定多元的考核机制。 |
第三,加快热点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 |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在新时代的价值新探——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产生与发展 |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突出价值 |
四、着力发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在新时代的独特作用 |
(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市六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现状 |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 |
(二)大多数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知识的重要性具有清醒认识,且相应知识的获取渠道相对多元 |
(三)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满意度不高 |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困境 |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
(二)在教学质量方面,教学内容更新比较慢,削弱了课程教学质量 |
(三)在教学手段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比较少,整体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
(四)在师资建设方面,普遍缺乏专业基础扎实的课程师资队伍 |
三、完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思路 |
(一)完善课程设置 |
(二)充实教学内容 |
(三)革新教学手段 |
(四)加强师资力量 |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解读及其价值分析 |
一、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概述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涵义、载体和意义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公共政治课) |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三、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新步入正轨阶段(1978 年—1984 年) |
(一)清除“文革”遗毒的消极影响 |
(二)重申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 |
(三)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针 |
(四)改革教材内容及思政课程设置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规范阶段(1985 年—1997 年) |
(一)实践发展倒逼思政课改革 |
(二) “85”方案的内容及新特点 |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思发展阶段(1998 年—2004 年) |
(一) “98”方案关于思政课课程的设置 |
(二) “中特理论”思想的“三进”过程 |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前进阶段(2004 年—2011 年) |
(一) “05”方案对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 |
(二)教材编写管理的官方化、权威性 |
(三)马工程建设的学科支撑实践 |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提升、巩固阶段(2012 年至今) |
(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 |
(一)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
(二)教材体系不断发展 |
(三)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教学载体多样发展 |
(四)教学环境持续改善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经验 |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二)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 |
(三)政策保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重要擎引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
(一)全球化、网络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渠道 |
(二)部分思想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武器 |
二、国内社会思潮冲击 |
(一) “重理轻文”思想消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
(二)历史虚无主义曲解历史、消解认同 |
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冲击“五个认同” |
(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考验制度优越性 |
(二)其他具体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五个认同”资源的流失 |
四、网络化新媒体运用带来的困境 |
(一)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
(二)新媒体教学带来的震荡 |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自身的不足 |
(一) “第一课堂”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作用逐渐弱化 |
(二)思政课教材体系内容设计仍未解决的“两个问题” |
(三)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同向同行问题 |
(四)教育方式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协同不够 |
(五)学生意识与教育目标间的冲突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思考 |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
(二)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 |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措施 |
(一)建立健全反意识形态渗透常态机制 |
(二)加强社会思潮引领 |
(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
(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变能力 |
(五)夯实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地位 |
(六)重视学生工作,矫正学生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材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特点 |
二、课程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
三、课程教材建设路径探析 |
(一)改革教材内容 |
(二)改革教材体系 |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使其与教材改革建设环环相扣 |
(6)“课程思政”视域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的缘起与内涵 |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 |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 |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 |
(一)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处理 |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 |
1.制定计划,确定选题 |
2.独立探索、小组讨论 |
3.全班交流、总结点评 |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
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 |
(7)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挑战了传统的“国家公民”教育 |
(二)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
(三)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高阶人才的客观需求 |
(四)新时代背景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
(五)加拿大是世界上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建设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民 |
(二)公民教育 |
(三)全球公民 |
(四)全球公民教育:跨学科显学 |
(五)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群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趋势分析 |
(二)关于全球公民内涵与分类的研究 |
(三)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研究 |
(四)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一)加拿大公民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文献研究概况 |
(二)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全球化理论 |
(一)全球化的基本理念 |
(二)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 |
(三)习近平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
二、公民资格理论 |
(一)全球公民资格的演进 |
(二)全球公民资格认同 |
(三)全球公民权力 |
(四)全球公民责任 |
三、共同体理论 |
(一)共同体概念界定和基本内涵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
第三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 |
一、“盎格鲁价值观”主导下的联邦国家建设时期(1864年至1945年) |
(一)从依附性人格到个体主体人格的转变 |
(二)英国文化主导的“英国臣民式”教育 |
二、“加拿大认同”指导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时期(1945年至1970年) |
(一)整合共同文化,塑造“加拿大认同” |
(二)双元文化主义的“权力公民”教育 |
三、“多元文化主义”引领下教育变革时期(1970年至20世纪90年代) |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共享 |
(二)加拿大式“好公民”教育 |
四、“社会融合”取向的全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一)“一体多元”使加拿大成为全球公民的精神家园 |
(二)协调与融合国家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全球公民”教育 |
第四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
一、加拿大中小学跨学科课程中的全球公民教育 |
(一)小学阶段(1-8年级)课程注重基础性和整合性 |
(二)中学阶段(9-12年级)课程强调选择性和适用性 |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
(一)培养具有全球能力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的总目标 |
(二)构建知识与理解、技术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维分类目标体系 |
第五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
(一)全球问题和相互依存:增强全球意识的基础 |
(二)全球参与:全球公民的权责实践 |
(三)全球能力:整合21世纪技能,增强学生全球竞争力 |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
(一)学校愿景:引导全球公民教育的普遍性重视 |
(二)学科课程:系统普及全球公民知识的最佳载体 |
(三)跨学科渗透:支持全球公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
(四)活动课程:扩展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机会 |
(五)潜在课程:辅助渗透学生价值感和责任感 |
(六)社区实践:实现全球公民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 |
(七)互联网和媒体:作为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补充手段 |
(八)“全校教学法”:加拿大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全方位实施 |
(九)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原则 |
第六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和实施效果 |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 |
(一)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点是形成性评价 |
(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
(一)实施取得的成绩:促进全球公民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
(二)实施产生的问题:对全球公民教育认同有限 |
第七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反思和启示 |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 |
(一)课程目标在于提高义务学龄段(k-12)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
(二)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整合 |
(三)促进加拿大“一体多元”社区协作参与为途径 |
(四)拥有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话语 |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对建构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 |
(一)研制兼具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
(二)强化本国传统思想课程资源的文化底蕴 |
(三)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程论域 |
(四)重视家、校、社区联动作用的课程内化路径 |
(五)增设全球公民教育相关校本课程 |
(六)统筹推进新时代高素质兼具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简述 |
二、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 |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性质与学习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二)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创新 |
(三)还要注意运用与创新多种教学手段 |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
2.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实施网络远程教育 |
(四)教师自身理论素质与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提高 |
(五)对学生成绩考核应采取科学、全面的方式 |
三、关于该课程改革后的新思考 |
(9)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学界研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已有研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理论问题阐释 |
第一节 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厘定 |
一、价值观 |
二、核心价值观 |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 |
四、全球视野中的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二节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 |
一、青少年之界定 |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
三、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地位 |
第三节 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代兴起 |
一、“北欧共同体”何以可能? |
二、当代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提出背景 |
三、当代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旨归 |
第二章 北欧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考察 |
第一节 北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础 |
一、北欧特色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
二、妥协合作的政治传统 |
三、平和中庸的民族性格 |
四、民主包容的宗教文化 |
第二节 北欧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内涵 |
一、北欧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
二、北欧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第三节 北欧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
一、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 |
二、伦理主义的价值立场 |
三、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渐进改良 |
第三章 北欧学校教育中的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 |
一、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
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 |
第二节 北欧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宗教化阶段 |
二、世俗化改革阶段 |
三、国家化阶段 |
第三节 北欧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场与主要原则 |
一、基本立场:有限度的价值介入 |
二、主要原则:合理传授与民主对话 |
第四节 北欧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政治信仰与国家认同 |
二、国家历史与传统文化 |
三、民主意识与民主技能 |
四、宗教伦理与道德规范 |
五、民族团结与种族平等 |
六、国际理解与全球合作 |
第五节 北欧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
一、显性课程教育 |
二、隐性课程渗透 |
第四章 北欧学校场域外的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一节 北欧政府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
一、善用多种渠道,实现价值传播 |
二、关切民众权益,获得价值认同 |
三、强化执政伦理,做好价值表率 |
第二节 北欧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一、人本化的育儿理念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合格主体 |
二、多元化的体验活动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传播途径 |
三、民主化的教养方式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孕育家庭氛围 |
第三节 北欧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
一、社区民众教育中的价值观培养 |
二、文化景观中的价值观渗透 |
三、教会组织中的价值观传播 |
四、大众传媒中的价值观引导 |
第五章 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性审视 |
第一节 科学对待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一、阶级分析之法:认清北欧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
二、开放包容之姿:承认北欧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借鉴性 |
三、辩证扬弃之道:坚持“中国立场”上的批判借鉴 |
第二节 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与经验 |
一、宗教性与世俗性共存 |
二、显性规范与隐性渗透结合 |
三、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兼顾 |
四、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统一 |
五、凝聚共识与包容差异融通 |
六、顶层设计与多方联动并重 |
第三节 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局限 |
一、多元文化的持续冲击削弱北欧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二、过于理想的教育主张导致实际效果对价值初衷的偏离 |
三、个人主义的价值内核引发现实中难以消弭的道德危机 |
四、柔性自发的教育倾向难以确保深沉持久的价值认同 |
五、知识本位倾向的抬头挤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固有空间 |
第六章 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夯实信仰基础,扞卫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
一、多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 |
二、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第二节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基石 |
一、坚持继承弘扬,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知 |
二、坚持创新发展,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情感 |
三、坚持知行统一,促进青少年的文化实践 |
第三节 推动场域整合,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协思同育 |
一、发挥各方教育优势 |
二、构建协同合作机制 |
三、扩展新型教育场域 |
第四节 关注生活世界,强化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实践维度 |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关联 |
二、拓展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实践性渠道 |
第五节 营造民主氛围,实现价值引导与价值商谈的有效结合 |
一、在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中奠定民主基石 |
二、在教育职责的重新定位中实现价值引导 |
三、在话语环境的有效营造中促成价值商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后记 |
(10)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
二、干部教育培训 |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
小结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
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
一、教务部 |
二、教研部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
一、党的理论教育 |
二、党性教育 |
三、能力培训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
一、教学内容调整: |
二、教学方法创新 |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
一、学员管理部门 |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
三、组织员 |
四、联络员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
四、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域下“热点教学”改革探索——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为例[J]. 李楠.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1)
-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在新时代的价值新探——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为例[J]. 赵冰. 教育观察, 2021(42)
- [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市六所高校的调研[J]. 赵冰.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05)
-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D]. 肖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材建设初探[J]. 陈晓红,李明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6]“课程思政”视域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杜向辉.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7]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 张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J]. 金鑫. 文理导航(上旬), 2020(03)
- [9]北欧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陆璐. 东南大学, 2019(01)
- [10]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论文; 政治论文; 课程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