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凹凸棒粘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亿[1](2021)在《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室温下净化甲醛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四种不同产地的凹凸棒石粘土,考察其在室温下对甲醛的去除性能,然后将官山凹凸棒石粘土提纯和热活化(100~300℃;N2氛围;2 h),考察煅烧温度对材料去除甲醛性能的影响。最后以凹凸棒石为载体负载BiOI,并且在100~400℃(空气氛围;1 h)下煅烧制得光催化复合材料,研究材料在可见光下催化去除甲醛的效果。通过XRD、XPS和原位红外等表征方法探究了材料的理化性质和净化甲醛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官山凹凸棒石粘土在室温下对甲醛的静/动态去除效果最好,分别为0.639 mg·g-1和1.436 mg·g-1。通过表征方法得出:材料中结构羟基、表面羟基的数量以及比表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材料去除甲醛性能的主要因素。(2)通过热活化凹凸棒石,材料的物相和结构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经过250℃热活化的凹凸棒石对甲醛的静/动态去除量达到最大,当热活化温度达到300℃时,Pal-300对甲醛静/动态去除量较Pal-250均减少。Pal-250去除甲醛的机制不仅仅为物理化学吸附,还包括催化矿化过程。凹凸棒石表面吸附的甲醛在室温下可通过凹凸棒石表面的羟基矿化为亚甲基二氧、甲酸盐等物种。空气中氧可以在凹凸棒石表面生成活性氧,进一步将亚甲基二氧转化成甲酸盐。(3)通过煅烧BiOI/凹凸棒石,所得样品在可见光条件下去除甲醛的光催化活性先增大后减小,当煅烧温度为300℃时,复合材料表面会产生更多的氧空位,从而提高光生电子(·e-)和空穴(·h+)的分离效率以及对甲醛的吸附活化,使材料对甲醛的降解率达到了84.44%。经过400℃煅烧的复合材料中部分BiOI会被氧化成Bi2O3,使材料去除甲醛的性能降低,降解率为70%。
赛闹汪青[2](2019)在《化学污染物对植物的生理学毒性以及环境材料对其生理学毒性的缓解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污染物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环境材料因具有最低环境负荷和优越的使用功能,近年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基于此,我们首先探究了植物非必需金属元素镉(Cd)和必需金属元素铜(Cu)胁迫对黄芪幼苗的生理学毒性以及生态环境材料凹凸棒粘土在基质中的存在能否有效缓解其对黄芪幼苗的生理学毒性作用,继而探究了不同浓度MNPs-Fe3O4(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和不同外径MWCNTs(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的生理学效应以及MNPs-Fe3O4对NP(硝基苯酚)生理学毒性、MWCNTs对TCB(1,2,4-三氯苯)生理学毒性的缓解作用。主要有以下发现:(1)硝酸镉(1 mmol·L-1、5 mmol·L-1、10 mmol·L-1、15 mmol·L-1)胁迫提高了黄芪幼苗根系和叶片中镉含量、根系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含量、质膜透性和根尖膜损伤程度,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叶片PS II(光系统II)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同时,根系SOD(超氧化物歧化酶)、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非镉胁迫条件下,基质中凹凸棒粘土的存在未对幼苗产生不良影响;在镉胁迫下,基质中凹凸棒粘土的存在显着缓解了镉胁迫对黄芪幼苗的上述不良影响。进一步观察显示,基质中凹凸棒粘土对黄芪幼苗根系镉胁迫的缓解作用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质中凹凸棒粘土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镉胁迫对黄芪幼苗的不良影响。(2)硫酸铜(2 mmol·L-1、8 mmol·L-1、15 mmol·L-1、20 mmol·L-1)胁迫使得黄芪幼苗组织(根系和叶片)中铜含量、根系H2O2含量、SOD活性、MDA含量和根尖膜损伤程度上升,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降低了根系APX活性、叶片PS II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同时,根系POD和CAT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非铜胁迫下,基质中凹凸棒粘土的存在未对幼苗产生不良影响;在铜胁迫下,基质中凹凸棒粘土的存在显着缓解了铜对黄芪幼苗的上述胁迫作用。进一步观察显示,基质中凹凸棒粘土对黄芪幼苗根系铜胁迫的缓解作用会随着铜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质中凹凸棒粘土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铜对黄芪幼苗的胁迫作用。(3)将水稻幼苗置于不同浓度(100 mg·L-1、500 mg·L-1、1000 mg·L-1、2000 mg·L-1)的MNPs-Fe3O4悬浮液培养21d后,与对照相比,MNPs-Fe3O4处理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提高了叶片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和活性氧(O2·-和H2O2)水平以及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NP(70μmol·L-1、140μmol·L-1、280μmol·L-1、560μmol·L-1)胁迫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降低了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并呈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同时,随着NP浓度的增加,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活性氧(H2O2和O2·-)积累量和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NP(280μmol·L-1)胁迫5 h后,培养基质中加入MNPs-Fe3O4(2000 mg·L-1)超声振荡30 min,继而借助外磁场将其从培养基质中分离,显着缓解了NP胁迫对水稻幼苗的上述不良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NPs-Fe3O4处理优化了水稻幼苗的生长并且显着缓解了NP对其的生理学毒性作用;此外,MNPs-Fe3O4易于磁分离,可有效避免氧化铁纳米材料对环境的二次污染。(4)将水稻幼苗暴露于不同外径的MWCNTS(1g·L-1)悬浮液中培养10 d后,与对照相比,<8nm和20–30 nm MWCNTs处理抑制了水稻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叶片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同时,根系O2.-积累量和CAT活性上升,而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和APX活性降低;相较<8 nm MWCNTs处理,20–30 nm MWCNTs处理对幼苗上述不良影响有所减轻;而>50 nm MWCNTS处理则显着优化了幼苗的生长、提高了叶片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且维持了根系活性氧代谢平衡。非TCB处理条件下,添加外源MWCNTS显着提高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叶片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与单独TCB(40 mg·L-1)处理相比,TCB(40 mg·L-1)+MWCNTs(>50 nm,1g·L-1)复合处理显着缓解了TCB胁迫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叶片PS 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不良影响。上述结果表明,MWCNTS对水稻幼苗的生理效应具有粒子尺寸依赖性,且其能够显着缓解TCB对水稻幼苗的生理学毒害作用。
蔡觅[3](2018)在《吸附法去除土壤中镉元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其中镉污染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常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吸附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地处理重金属镉的方式,关于镉吸附材料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粉末态,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回收。因此需要制备一种吸附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的土壤吸附剂。本文以天然沸石粉为原料制备了凝固型吸附剂和烧制型吸附剂两类吸附材料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根据不同吸附剂在溶液中对镉的去除效果及机械强度,选择沸石砼和沸石炭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究吸附剂的去除机理,同时考虑到土壤实验的不可控性,静态吸附实验在溶液中进行。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时间、pH、温度、初始镉溶液浓度和不同金属离子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后将制备的材料应用在土壤中探究其对镉的去除效果。现有材料无法同时保证去除效率和机械强度,制备的凝固型材料和烧制型材料在溶液中总去除效果较好,无氧条件下烧制的吸附剂的去除效果均在80%以上,而氨基官能化后去除效果并未有很大增强。在溶液中吸附剂既可以释放碱度形成沉淀,又可以通过自身吸附作用达到去除效果,因此将这两部分去除率分别称为沉淀去除率和吸附去除率,两者之和为总去除率。静态吸附实验表明:(1)沸石砼在9 d左右达到稳定,随着pH的增大,总去除率基本不变,而吸附去除率减少。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初始浓度和温度共同影响整个去除过程。常见金属阳离子对吸附剂的去除效果的影响也不同,高浓度的其他重金属离子会使镉的总去除率降低至18%。吸附剂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去除效果仍较高。通过表征分析沸石砼去除重金属镉的机理可能是离子交换作用,且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介孔中。(2)沸石炭对Cd2+的去除最佳pH值为5.56.8,在10 d左右达到稳定,吸附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沸石炭对镉的总去除率先增加后减少,沉淀去除率的变化较小。当初始浓度较小时,总的去除率和吸附去除率随着温度升高略有增大;当初始浓度较大时,在30°C时去除率最大。此外溶液中Ca2+和Mg2+会影响去除效果,高浓度的其他重金属离子会大大降低沸石炭去除能力。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对镉的去除率仍在80%以上。通过表征分析沸石炭去除重金属镉主要是通过表面微孔的吸附作用。在湿润的环境中,吸附剂H2-Z86C4A10、H1-Z76C4A20和A-H1-Z76C4A20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镉浓度;淹水条件能够促进吸附剂对镉的去除,且沸石炭H6-Z40C40A20、H6-Z40C’40A20和H6-Z40C’’40A20和沸石砼C1-Z20C80/CN0.5的吸附效果最好。
柴琴琴[4](2016)在《凹凸棒粘土的有机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凹凸棒粘土是一种具有层状链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具有比表面积大、阳离子交换能力等优点,在水处理中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能。有机改性凹凸棒粘土的疏水性增强,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显着增强。凹凸棒粘土相较于活性炭等传统吸附材料,具有投加量小、pH适用范围广、效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废水处理剂。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污产量迅速提高,为了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以及促进动物生长,四环素类抗生素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中,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很难满足这种高有机物、抗生素废水处理的需要,导致养殖场区周边土壤、水体及空气的污染,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开发高性能凹凸棒粘土吸附材料为目的,研究制备了两种新型材料——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改性凹凸棒粘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凹凸棒粘土。采用SEM、FT-IR、XRD、TG-DSC等分析方法比较凹凸棒粘土改性前后的结构变化,研究其改性机理;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体系pH、吸附剂投加量、离子强度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改性剂成功结合到了凹凸棒粘土表面,有机改性凹凸棒粘土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显着高于原土。两性和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最佳参数:修饰比例为100%,吸附剂浓度为16 g·L-1,pH=4(阳离子改性为6),对猪粪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和92%,吸附量分别达到79 mg·g-1和82mg·g-1。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两性和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对有机物的吸附分别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CTMAB-ATP土对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量随着溶液pH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吸附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缓慢减小的趋势。CTMAB-ATP对TC、OTC、CTC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吸附等温线较好的符合Langmuir等温式。有机改性凹凸棒粘土适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其沉降性能良好,这使其作为一种吸附剂用于实际养殖废水的处理成为可能。
陈晓东[5](2015)在《凹凸棒粘土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凹凸棒粘土作为一种具有链层状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特征而赋予了其优良的吸附性、载体性、可塑性、流变性,从而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文章介绍了凹凸棒粘土的分布、组成、晶体结构和基本特性,并对凹凸棒粘土的改性方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我国凹凸棒粘土的发展方向应为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功能化产品。
沈琪琦[6](2015)在《载Zn2+、Cr3+凹凸棒粘土的制备及其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柔嫩艾美耳球虫是致病力最强、分布最广的寄生性原虫,特别是在集约化养殖的养鸡场中,容易爆发球虫病。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雏鸡盲肠,导致肠细胞坏死、出血、感染,死亡率高,且感染后痊愈的雏鸡增重和产蛋也有明显影响。使用抗球虫药可以预防球虫病的发生、控制其爆发和流行、减少损失,然而由于化学合成抗球虫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球虫耐药性的不断发生,因此,研发一种安全、低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球虫药物十分重要。凹凸棒粘土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富含动物所需的各种常量和微量元素,且因其特殊的对阳离子、各类病原菌和毒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将一定量的Zn2+、Cr3+载入凹凸棒粘土。锌对雏鸡代谢、免疫、骨骼发育及消化道上皮细胞生长等有促进作用,铬在减少应激、增强免疫、增重等方面不可或缺,因此载Zn2+、Cr3+凹凸棒粘土不仅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吸附能力,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作为饲料添加剂预防锌铬元素缺乏症,提高肉鸡的增重和蛋鸡的产蛋率。试验一采用体内增殖的方式获得本次试验所需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纯化卵囊。将约1×105个球虫卵囊通过灌服的方式感染2周龄雏鸡,经过7天的球虫生活周期,剖检取盲肠,通过消化、过滤、除杂等步骤分离纯化得到了 4.2X107个球虫卵囊,增殖了约400倍。试验二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了载Zn2+、Cr3+凹凸棒粘土,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将经过烘烤、研磨、酸化处理后制成精制凹凸棒粘土,摸索不同温度、反应时间、离子先后顺序各种不同反应条件下凹凸棒粘土所能载上的Zn2+、Cr3+的浓度,通过ICP光谱仪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55℃水浴振荡条件下,将0.05 mol/L Cr3+和1mol/L Zn2+和100 g/L的凹凸棒粘土同时振荡反应3.5 h,所载上的离子总和最大,且反应时间较短,温度较低。试验三将载Zn2+、Cr3+凹凸棒粘土运用于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的治疗中。人工感染2周龄雏鸡,对比空白、原土、载离子凹凸棒粘土、地克珠利、地克珠利载离子凹凸棒粘土联合及阳性对照,通过观察其临床表现、粪便情况、剖检情况,分析其抗球虫指数(ACI)、病例切片、电镜切片,得出以下结论:载离子凹凸棒粘土具有部分的抗球虫效果,并且优于原土;当地克珠利与载离子凹凸棒粘土联合使用时,地克珠利的ACI指数更高,比单独使用地克珠利或载离子凹凸棒粘土时,抗球虫效果更好。
韩立秋[7](2015)在《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犬细小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犬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犬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感染的传染病,犬的发病率很高,尤其是幼犬,对我国养犬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国内对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体,配合以辅助治疗,但抗体价格昂贵,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辅助甚至代替抗体的药物材料。凹凸棒粘土具有黏膜保护性及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肠道病毒、细菌及毒素等有害物质。微量元素铜、铬对动物的生产发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试验将三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制备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并将其应用到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治疗中,对其疗效进行评价,为得到价格低廉的抗细小病毒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首先对疑似感染细小病毒(CPV)的粪便进行采集,经CPV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呈阳性,经过处理后,同步接毒法接种到猫肾细胞(F81)上,进行病毒分离与增殖,通过血凝(HA)试验、PCR检测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感染犬细小病毒的猫肾细胞会产生明显、稳定的细胞病变;提取CPV病毒液的DNA,通过PCR法扩增得到大小为583bp的目的片段;病毒液可使猪红细胞凝集,血凝价为210,说明CPV分离成功。同时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分别在最佳条件下制备了单独载铜、单独载铬、先载铜后载铬、先载铬后载铜凹凸棒粘土,消解后用ICP光谱仪测定铜离子与铬离子的承载量。结果显示:同时载两种离子时,先载铜后载铬所承载的离子总量大于先载铬后载铜,所以本试验采用先载铜后载铬的方法得到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将分离与鉴定的犬细小病毒,经F81细胞扩增,剂量为5mL10-4.14TCID50,经皮下接种于8只40~60日龄健康CPV阴性的中华田园犬。阴性对照组不做处理,阳性对照组只做辅助治疗,3组试验组分别以低、中、高剂量灌服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每日2次,辅以辅助治疗。每天观察其临床症状并计分。结果显示:在接种CPV后3~4天,犬开始出现呕吐、轻度腹泻、精神抑郁等症状,经CPV快速诊断呈阳性。阳性对照组分别在接毒后第4天、第7天死亡,呕吐、腹泻程度最高,临床计分亦最高;低剂量组分别在感染后第7天、第9天死亡,临床计分分数不断上升但比阳性对照组迟缓;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好转,临床计分随感染天数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剖检观察发现无论是阳性对照组还是低剂量组均可见小肠损伤严重,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肠管内外表面未见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也未见眼观异常。小肠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与低剂量组肠绒毛严重萎缩,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下层、肌层充血、出血;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肠绒毛排列整齐。
徐灵舒[8](2013)在《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水污染处理应用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它具有组成较为复杂、面广、污水量大、含污染物质多等特点,并且一些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毒性很大,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然而,现在一些常规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碳吸附法、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化学氧化法等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有效满足水处理的要求。因此,开发研究新的多功能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廉价的新材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新课题。粘土矿物吸附剂尤其是凹凸棒粘土吸附剂是目前国内外都重点研究的的新型廉价吸附材料。采用凹凸棒粘土吸附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成本较低、处理效果好、再生简单等优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餐厨垃圾废水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和粗蛋白等有机物,它是城市生活垃圾有机相的主要组成成分,占有机生活垃圾的40%至60%左右。餐厨废水的主要特性有含水率较大、有机成分含量高和极易腐烂发臭等,因此,餐厨垃圾废水既是一种需要处理的污染物,更是一种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资源。凹凸棒粘土因其自身优异的结构和性能在工业废水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凹凸棒粘土亲水性很强,亲有机性能却较弱。目前的有机改性方法成本都较高,且对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和破坏。本论文通过将凹凸棒粘土有机改性制备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使其能够高效吸附和去除水中溶解性微量有机污染物以及有毒重金属离子,并通过各种表征技术手段(电镜、红外、X射线衍射等)着重研究水热方法及制备条件对复合材料制备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表面性质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具体为通过水热合成反应,分别以廉价的低品位凹凸棒粘土和蔗糖作为原料制备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Ⅰ,以高品位凹凸棒粘土和经过初步处理的餐厨废水制备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Ⅱ,使其成为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多功能材料,并利用获得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对模拟废水进行处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碳以无定形碳的形态包覆在凹凸棒晶体表面;材料中出现了有机官能团-CH、-C=C-和-C=O等有机基团,使得其亲有机性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水热反应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H值和凹凸棒粘土与碳源的质量比等工艺条件均对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模拟吸附实验表明,复合材料Ⅰ对浓度5mg/L的苯酚的吸附率达到79%以上,是原低品位凹凸棒石的9.16倍,对浓度100mg/L的Cr6+的吸附率达到99.5%以上,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是原低品位凹凸棒粘土的14.14倍。凹凸棒/碳复合材料Ⅱ对浓度5mg/L苯酚的吸附率为75.4%,明显高于原高品位凹凸棒粘土对苯酚的吸附率9.08%,是凹凸棒的8.26倍;对浓度100mg/L的Cr6+的吸附率为99.4%,明显高于凹凸棒粘土对浓度100mg/LCr6+的吸附率20.72%,是凹凸棒的4.80倍。说明经过改性的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对水中溶解性微量有机污染物以及有毒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适合用来处理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同时,固液比、溶液pH值、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都对吸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凹凸棒石/碳复合材料对苯酚和Cr6+的吸附均较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说明其吸附过程均是单分子层的表面吸附。
王伟[9](2013)在《凹凸棒粘土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凹凸棒粘土(ATP)是一种八面体层状镁铝硅酸盐矿物,具有特殊的强度及结构、高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性和脱色能力等特点,因此该粘土作为吸附剂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和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凹凸棒粘土单根纤维符合纳米材料的尺度标准,有较好热稳定性,如果能充分分散在聚合物内,凹凸棒粘土将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一维增强材料。将聚丙烯酰胺及聚吡咯等高聚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强络合特性与凹凸棒的高比表面、优良的机械性能相结合,可制备出一类高效复合型重金属离子吸附剂。本文以改性凹凸棒粘土为载体,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和吡咯聚合成复合材料并分别考察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凹凸棒粘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及其力学性能。采用高温活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KH-570对凹凸棒粘土进行有机改性,研究了各种有机试剂对凹凸棒粘土的改性效果;对凹凸棒粘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粘土与PMMA的相容性良好,在PMMA中分散均匀。当凹凸棒粘土的加入量在1.5%时,其综合力学性能较佳。2.制备了凹凸棒粘土/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吸附性能。采用高温活化、盐酸和KH-570对凹凸棒粘土进行改性,制备了凹凸棒粘土/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对Cu(Ⅱ)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值、时间、温度等条件对Cu(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中Cu(Ⅱ)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225.71mg/g解吸附实验表明,该凹凸棒粘土/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对于Cu(Ⅱ)的吸附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能,可以重复使用5次。3.研究了Cu(Ⅱ)和Hg(Ⅱ)在凹凸棒粘土/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上的竞争吸附。考察了pH值、时间、温度等因素对竞争吸附的影响,并对数据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对竞争吸附的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于竞争吸附过程,Cu(Ⅱ)和Hg(Ⅱ)均满足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在Hg(Ⅱ)、 Cu(Ⅱ)双离子体系的溶液中,凹凸棒粘土/聚丙烯酰胺复合材料对Hg(Ⅱ)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解吸附试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对于Cu(Ⅱ)和Hg(Ⅱ)都具有较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4.研究了Ni(Ⅱ)和Cr(Ⅵ)在凹凸棒粘土/聚吡咯复合材料上的竞争吸附。考察了凹凸棒粘土和聚吡咯的比例、吸附剂用量、时间、温度等吸附条件对竞争吸附的影响,对竞争吸附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竞争吸附的最优条件为:凹凸棒粘土与毗咯的比例为1:1,反应时间为1h,用量为0.06g。该复合材料对于Ni(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而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在双离子竞争体系中,该复合材料对于Cr(Ⅵ)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39.41mg/g。
张玉[10](2013)在《凹凸棒粘土及其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凹凸棒粘土作为一种具有棒状晶体结构的天然粘土矿藏,由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特征而赋予其优良的吸附性、流变性、催化性,使其具有离子交换、热稳定和抗盐等性能,从而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本文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比表面积、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TIR)、X-射线(XRD)衍射等表征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凹凸棒粘土的表面形态、比表面积、失重情况和晶型结构等基本物理性状。采用氯化铵-无水乙醇法测定凹凸棒粘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为40.44mmol/100g。对凹凸棒粘土吸附金属离子的性能和条件展开了系统研究: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凹凸棒粘土对Cr6+的吸附效果,研究表明,凹凸棒粘土对Cr6+吸附的优化条件为温度30℃、吸附时间30min、pH为7。在此条件下,凹凸棒粘土对Cr6+、Cu2+、Mn2+、Fe3+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8.93mg/g、32.72mg/g、10.22mg/g、4.85mg/g。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凹凸棒粘土进行了阳离子改性。通过X-射线(XRD)衍射、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方法,确定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成功连接到凹凸棒粘土上。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对活性黄49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ΔH为11.47kJ/mol, ΔG为负值,△S大于零,此过程为一自发的吸热过程;其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经过阳离子改性处理后的凹凸棒粘土,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有明显的增加,其饱和吸附量与染料分子中所带电荷量有关。初步探讨了凹凸棒粘土和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在印染前处理和活性染料染色皂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凹凸棒粘土吸附金属离子的性能对改善氧漂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在活性染料皂洗时过程中,对皂洗液中的染料浮色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试验表明,凹凸棒粘土在介质中的悬浮稳定性会显着影响其应用效果,需要对提高其悬浮稳定性的方法展开后续研究。
二、凹凸棒粘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凹凸棒粘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室温下净化甲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室内甲醛的来源 |
1.1.2 甲醛的危害 |
1.2 室内甲醛的治理技术 |
1.2.1 吸附技术 |
1.2.2 室温催化氧化技术 |
1.2.3 光催化技术 |
1.2.4 生物技术 |
1.3 凹凸棒石的基本性质 |
1.4 改性凹凸棒石的研究现状 |
1.4.1 热处理 |
1.4.2 酸处理 |
1.4.3 碱处理 |
1.4.4 表面活性剂改性 |
1.4.5 无机杂化改性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材料的性能评价 |
2.2.1 材料去除甲醛的反应装置 |
2.2.2 去除甲醛实验 |
2.2.3 吸附模型 |
2.2.3.1 吸附等温线模型 |
2.2.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2.3 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2.3.3 比表面积分析(BET)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3.5 场发射透射电镜(TEM) |
2.3.6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7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in-situ DRIFTS) |
2.3.8 EPR分析 |
第三章 不同产地凹凸棒粘土净化甲醛的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制备 |
3.3 样品表征分析 |
3.3.1 XRF分析 |
3.3.2 XRD分析 |
3.3.3 BET分析 |
3.3.4 不同产地凹凸棒石粘土红外分析 |
3.4 甲醛去除性能评价 |
3.4.1 材料对甲醛的静态去除性能对比 |
3.4.2 吸附动力学 |
3.4.3 吸附等温线 |
3.4.4 材料对甲醛的动态去除性能对比 |
3.4.5 Yoon-Nelson动态吸附模型拟合 |
3.4.6 循环实验 |
3.4.7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活化凹凸棒石室温下净化甲醛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制备 |
4.3 样品表征分析 |
4.3.1 XRD分析 |
4.3.2 BET分析 |
4.4 材料去除甲醛性能评价 |
4.4.1 材料对甲醛的静态去除性能对比 |
4.4.2 吸附动力学 |
4.4.3 吸附等温线 |
4.4.4 材料对甲醛的动态去除性能对比 |
4.4.5 Yoon-Nelson动态吸附模型拟合 |
4.4.6 循环实验 |
4.4.7 湿度对吸附的影响 |
4.4.8 不同气氛下Pal-250 去除的甲醛的影响 |
4.4.9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
4.5 反应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OI/凹凸棒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去除甲醛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样品制备 |
5.2.2 光催化降解实验 |
5.2.3 白光LED灯的光源特性 |
5.3 样品表征分析 |
5.3.1 XRD分析 |
5.3.2 微观形貌分析 |
5.3.3 BET分析 |
5.3.4 XPS分析 |
5.3.5 UV-vis DRS分析 |
5.3.6 光电化学分析 |
5.3.7 EPR分析 |
5.4 甲醛去除性能评价 |
5.4.1 材料对甲醛的静态去除性能对比 |
5.4.2 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
5.4.3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
5.4.4 可能的光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化学污染物对植物的生理学毒性以及环境材料对其生理学毒性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化学污染物 |
1.1.1 镉污染的植物效应 |
1.1.2 铜污染的植物效应 |
1.1.3 硝基苯酚污染的植物效应 |
1.1.4 1 ,2,4-三氯苯污染的植物效应 |
1.2 环境材料 |
1.2.1 凹凸棒粘土 |
1.2.1.1 凹凸棒粘土作为植物栽培基质添加剂 |
1.2.1.2 凹凸棒粘土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
1.2.2纳米材料 |
1.2.2.1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植物的影响 |
1.2.2.2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
1.2.2.3 多壁碳纳米管对植物的影响 |
1.2.2.4 多壁碳纳米管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镉胁迫对黄芪幼苗的生理学毒性及凹凸棒粘土对镉生理学毒性的缓解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2.2.2 材料处理 |
2.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3.1 镉、铜含量的测定 |
2.2.3.2 生长指标测定 |
2.2.3.3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2.3.4 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测定 |
2.2.3.5 根尖膜损伤程度的测定 |
2.2.3.6 质膜透性的测定 |
2.2.3.7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2.3.8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2.3.9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镉胁迫对黄芪幼苗中镉含量的影响 |
2.3.2 镉胁迫对黄芪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3 镉胁迫对黄芪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膜损伤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4 镉胁迫对黄芪幼苗叶片系统II光化学活性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5 凹凸棒粘土对镉胁迫下黄芪幼苗中镉含量的影响 |
2.3.6 凹凸棒粘土对镉胁迫下黄芪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7 凹凸棒粘土对镉胁迫下黄芪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膜损伤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8 凹凸棒粘土对镉胁迫下黄芪幼苗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第3章 铜胁迫对黄芪幼苗的生理学毒性及凹凸棒粘土对铜生理学毒性的缓解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3.2.2 材料处理 |
3.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铜胁迫下黄芪幼苗根系和叶片中铜含量的变化 |
3.3.2 铜胁迫对黄芪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3 铜胁迫对黄芪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膜损伤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4 铜胁迫对黄芪幼苗叶片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5 凹凸棒粘土对铜胁迫下黄芪幼苗根系和叶片中铜含量的影响 |
3.3.6 凹凸棒粘土对铜胁迫下黄芪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7 凹凸棒粘土对铜胁迫下黄芪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膜损伤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8 凹凸棒粘土对铜胁迫下黄芪幼苗叶片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第4章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的生理学效应及对硝基苯酚生理学毒性的缓解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4.2.2 植物材料的处理 |
4.2.3 生理学指标的测定 |
4.2.4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的表征 |
4.3.2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3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4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5 硝基苯酚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6 硝基苯酚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7 硝基苯酚胁迫对水稻幼苗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8 硝基苯酚胁迫下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9 硝基苯酚胁迫下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10 硝基苯酚胁迫下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5章 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的生理学效应及对1,2,4-三氯苯生理学毒性的缓解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5.2.2 植物材料的处理 |
5.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5.2.4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多壁碳纳米管表征 |
5.3.2 不同外径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3.3 不同外径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3.4 不同外径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5 1 2,4-三氯苯胁迫下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生长、根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3.6 1,2,4-三氯苯胁迫下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根系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3.7 1,2,4-三氯苯胁迫下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叶片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问题分析 |
6.2.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吸附法去除土壤中镉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1.2.1 物理修复 |
1.2.2 化学修复 |
1.2.3 生物修复 |
1.2.4 农艺修复 |
1.3 镉吸附材料的研究 |
1.3.1 高分子吸附材料 |
1.3.2 多孔材料 |
1.3.3 金属氧化物 |
1.3.4 其他吸附材料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吸附剂的制备 |
2.2.2 吸附剂的机械强度的测定 |
2.2.3 吸附剂的选择 |
2.2.4 吸附实验方法 |
2.2.5 制备的吸附剂的表征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用于镉离子去除的吸附剂的筛选评价 |
3.1 引言 |
3.2 参照吸附剂的性能探究 |
3.2.1参照吸附剂的选取和测试实验 |
3.2.2 参照吸附剂对镉的去除效果 |
3.3 凝固型吸附剂的性能探究 |
3.3.1 凝固型吸附剂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
3.3.2 凝固型吸附剂对镉的去除效果 |
3.4 烧制型吸附剂的性能探究 |
3.4.1 有氧无造孔剂烧制形成的吸附剂的探究 |
3.4.2 有氧有造孔剂烧制形成的吸附剂的探究 |
3.4.3 无氧条件下烧制形成的吸附剂的探究 |
3.5 氨基改性的吸附剂的性能探究 |
3.5.1 吸附剂的制备 |
3.5.2 测试步骤 |
3.5.3 溶液中镉的去除效果 |
3.6 选取的吸附剂的表征 |
3.6.1 凝固型吸附剂的表征 |
3.6.2 烧制型吸附剂的表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吸附剂对溶液中镉离子的吸附探究 |
4.1 引言 |
4.2 水溶液中Cd~(2+)的形态分布 |
4.3 沸石砼对溶液中镉的吸附行为 |
4.3.1 沸石砼的选取和制备 |
4.3.2 不同时间下沸石砼对镉的吸附效果 |
4.3.3 不同pH条件下沸石砼对镉的吸附效果 |
4.3.4 吸附动力学模型 |
4.3.5 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沸石砼对镉的去除效果 |
4.3.6 不同温度条件下沸石砼对镉的吸附效果 |
4.3.7 等温吸附曲线 |
4.3.8 不同金属离子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9 解吸再生实验 |
4.3.10 吸附机理的探讨 |
4.4 沸石炭对溶液中镉的去除行为 |
4.4.1 沸石炭的选取和制备 |
4.4.2 不同时间条件下沸石炭对镉的去除效果 |
4.4.3 不同pH条件下沸石炭对镉的去除效果 |
4.4.4 吸附动力学模型 |
4.4.5 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沸石炭对溶液中镉的去除效果 |
4.4.6 不同温度条件下沸石炭对镉的吸附效果 |
4.4.7 等温吸附曲线 |
4.4.8 不同金属离子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9 解吸再生实验 |
4.4.10 吸附机理的探讨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吸附剂对土壤中镉的去除效果 |
5.1 引言 |
5.2 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 |
5.3 不同吸附剂对土壤中镉的总的去除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实验中设计的吸附剂的具体制备方法 |
A01 凝固型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A02 有氧无造孔剂烧制形成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A03 有氧有造孔剂烧制形成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A04 无氧条件下烧制形成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A05 氨基改性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A06 应用到土壤中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凹凸棒粘土的有机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凹凸棒粘土的简介 |
1.1.1 凹凸棒粘土的基本特征 |
1.1.2 凹凸棒粘土的性质及应用 |
1.2 凹凸棒粘土的改性 |
1.2.1 凹凸棒粘土的热处理法 |
1.2.2 凹凸棒粘土的酸改性法 |
1.2.3 凹凸棒粘土的有机改性 |
1.3 养殖废水排放现状 |
1.3.1 养殖废水特性 |
1.3.2 养殖废水的危害 |
1.3.3 养殖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分析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凹凸棒粘土的有机改性 |
3.1 试验方法 |
3.1.1 CTMAB-ATP和(BS-12)-ATP的制备 |
3.1.2 CTMAB-ATP和(BS-12)-ATP的表征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SEM分析 |
3.2.2 XRD分析 |
3.2.3 FT-IR分析 |
3.2.4 TG-DSC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改性凹凸棒粘土对养猪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影响因素试验 |
4.2.2 吸附动力学试验 |
4.2.3 吸附等温线试验 |
4.3 有机改性凹凸棒粘土吸附有机污染物机制的初步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改性凹凸棒粘土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药品和试剂 |
5.1.2 药液配制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测定指标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pH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吸附的影响 |
5.2.2 吸附剂投加量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吸附的影响 |
5.2.3 离子强度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吸附的影响 |
5.2.4 吸附动力学试验 |
5.2.5 吸附等温线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载Zn2+、Cr3+凹凸棒粘土的制备及其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球虫病与抗球虫药 |
1.1 柔嫩艾美耳球虫 |
1.2 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流行病学 |
1.3 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临床症状及致病作用 |
1.4 控制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措施 |
1.4.1 饲养管理 |
1.4.2 药物预防 |
1.4.3 免疫预防 |
1.4.4 药物治疗 |
1.5 球虫抗药性 |
1.5.1 鸡球虫抗药性的产生现状 |
1.5.2 抗药性产生的机理 |
1.5.3 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
2. 凹凸棒粘土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 |
2.1 凹凸棒粘土的组成和结构 |
2.2 凹凸棒粘土的生物学作用 |
2.2.1 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
2.2.2 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 |
2.2.3 提高动物免疫性能 |
2.2.4 作为抗菌剂增进健康 |
3. 锌Zn~(2+)、铬Cr~(3+)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
3.1 锌Zn~(2+)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
3.1.1 锌与代谢 |
3.1.2 锌与酶 |
3.1.3 锌与免疫 |
3.2 锌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3.3 铬Cr~(3+)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
3.3.1 铬与代谢 |
3.3.2 铬与应激 |
3.3.3 铬与免疫 |
3.4 铬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分离、提纯和增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饲养管理 |
1.2.2 攻毒处理 |
1.2.3 卵囊收集 |
1.2.4 卵囊的孢子化和保存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 |
2.2 收获卵囊的量 |
3. 讨论 |
试验二 载锌Zn~(2+)、铬Cr~(3+)离子凹凸棒粘土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凹凸棒粘土 |
1.1.2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载锌Zn~(2+)、铬Cr~(3+)离子凹凸棒粘土的制备 |
1.2.2 标准曲线的配制及所载离子浓度的测定 |
2. 试验结果 |
2.1 各组所载上的离子浓度 |
3. 讨论 |
试验三 载锌Zn~(2+)、铬Cr~(3+)离子凹凸棒粘土预防治疗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性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凹凸棒粘土及卵囊 |
1.1.2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饲养管理 |
1.2.2 分组 |
1.2.3 攻毒处理 |
2. 试验指标 |
2.1 临床症状 |
2.2 抗球虫指数ACI |
2.3 盲肠病理切片 |
2.3.1 脱水与透明 |
2.3.2 浸蜡与包埋 |
2.3.3 切片与展片 |
2.3.4 脱蜡和水化 |
2.3.5 HE染色与封片 |
2.4 超薄切片 |
2.5 对雏鸡增重的影响 |
3. 试验结果 |
3.1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 |
3.2 ACI指数 |
3.3 病理切片 |
3.4 超薄切片 |
3.5 后续增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7)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犬细小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细小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病原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4.1 肠炎型 |
4.2 心肌炎型 |
5 犬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
5.1 免疫预防 |
5.2 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 |
第二章 凹凸棒粘土的研究现状 |
1 凹凸棒粘土的概述 |
2 结构特征 |
3 凹凸棒粘土的理化性质 |
3.1 吸附性 |
3.2 比表面积 |
3.3 离子交换性 |
3.4 催化性 |
3.5 流变性 |
3.6 微量元素承载性 |
3.7 粘膜保护性 |
第三章 微量元素铜与铬的生物学功能 |
1 铜的生物学功能 |
1.1 铜参与和维持机体造血机能 |
1.2 铜对动物骨骼发育的影响 |
1.3 铜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 铜对毛发和皮肤的影响 |
2 铬的生物学功能 |
2.1 参与糖代谢 |
2.2 参与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 |
2.3 参与脂肪代谢 |
2.4 提高动物抗应激能力 |
2.5 影响动物生长繁殖性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犬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病料采集 |
1.2 细胞株 |
1.3 试剂与溶液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病毒的分离 |
2.2 病毒鉴定 |
3 结果 |
3.1 CPV的细胞分离结果 |
3.2 血凝(HA)试验结果 |
3.3 PCR鉴定结果 |
3.4 TCID50的测定结果 |
3.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的制备 |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凹凸棒粘土的预处理 |
2.2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制备 |
2.3 凹凸棒粘土载铜量及载铬量的测定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人工感染犬细小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犬细小病毒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人工感染犬细小病毒 |
2.2 临床症状观察与计分 |
2.3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犬细小病毒病上的应用 |
2.4 解剖学观察 |
2.5 制备常规石蜡切片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 |
3.2 剖检结果 |
3.3 病理切片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水污染处理应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凹凸棒粘土的基本性质及其环境应用研究 |
1.1.1 凹凸棒粘土的基本性质 |
1.1.2 凹凸棒粘土国内外环境应用研究 |
1.2 餐厨垃圾废水的简单介绍 |
1.3 含酚废水及含铬废水治理方法比较及研究进展 |
1.3.1 含酚废水治理方法比较及研究进展 |
1.3.2 含铬废水治理方法比较及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2.1.3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4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2.1.5 苯酚吸附实验 |
2.1.6 Cr6+吸附实验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产物现象分析 |
2.2.2 分析表征 |
2.2.3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1对苯酚吸附试验结果 |
2.2.4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1对Cr~(6+)吸附实验结果 |
2.2.5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2吸附实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对含酚废水吸附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凹凸棒/碳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
3.1.2 苯酚浓度分析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1对含酚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
3.2.2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2对含酚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对含铬废水吸附性能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凹凸棒/碳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
4.1.2 Cr~(6+)浓度分析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1对含铬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
4.2.2 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2对含铬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9)凹凸棒粘土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凹凸棒粘土 |
1.1.1 凹凸棒粘土概述 |
1.1.2 凹凸棒粘土的结构特征 |
1.1.3 凹凸棒粘土的特性 |
1.1.3.1 吸附性能 |
1.1.3.2 可塑性能 |
1.1.3.3 悬浮及流变性能 |
1.1.3.4 载体性能 |
1.1.4 凹凸棒粘土的应用研究 |
1.1.4.1 非环保领域的应用 |
1.1.4.2 环保领域的应用 |
1.1.5 凹凸棒粘土的改性 |
1.1.5.1 酸改性 |
1.1.5.2 热活化改性 |
1.1.5.3 有机改性 |
1.2 凹凸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概述 |
1.2.1 改性凹凸棒粘土/聚合物复合材料应用研究 |
1.3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二章 PMMA/凹凸棒粘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凹凸棒粘土的改性 |
2.2.2.2 PMMA/凹凸棒粘土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改性凹凸棒粘土表征 |
2.4.1.1 红外分析 |
2.4.1.2 XRD分析 |
2.4.1.3 SEM分析 |
2.4.1.4 凹凸棒粘土改性效果预评价 |
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其表征 |
2.4.2.1 改性ATP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
2.4.2.2 改性ATP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
2.4.3 扫描电镜分析 |
2.4.4 热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对Cu(Ⅱ)吸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凹凸棒粘土的改性与活化 |
3.2.2.2 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的制备与表征 |
3.2.2.3 吸附试验 |
3.2.2.4 解吸附试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性能表征 |
3.3.1.1 FT-IR分析 |
3.3.1.2 SEM分析 |
3.3.2 KH-570复合材料吸附铜离子实验研究 |
3.3.2.1 吸附时问对铜离子吸附量的影响 |
3.3.2.2 pH值对铜离子吸附量的影响 |
3.3.3 吸附动力学 |
3.3.4 吸附热力学 |
3.3.5 再生性能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u(Ⅱ),Hg(Ⅱ)在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上的竞争吸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凹凸棒粘土的改性与活化 |
4.2.2.2 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的制备与表征 |
4.2.2.3 吸附试验 |
4.2.2.4 解吸附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性能表征 |
4.3.1.1 FT-IR分析 |
4.3.1.2 SEM分析 |
4.3.2 复合材料吸附实验研究 |
4.3.2.1 吸附时间对Cu(Ⅱ)离子,Hg(Ⅱ)离子吸附量的影响 |
4.3.2.2 pH值对Cu(Ⅱ)离子,Hg(Ⅱ)离子吸附量的影响 |
4.3.3 吸附动力学 |
4.3.4 吸附热力学 |
4.3.5 吸附选择性研究 |
4.3.6 再生性能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i(Ⅱ),Cr(Ⅵ)离子在聚吡咯/凹凸棒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上的竞争吸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PPy/ATP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5.2.2.2 吸附试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性能表征 |
5.3.1.1 FT-IR分析 |
5.3.1.2 SEM分析 |
5.3.2 吸附性能研究 |
5.3.2.1 PPy/ATP的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3.2.2 PPy/ATP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5.3.3 吸附热力学研究 |
5.3.4 吸附选择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凹凸棒粘土及其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凹凸棒简介 |
1.1.1 凹凸棒粘土的基本特征 |
1.1.2 凹凸棒粘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 凹凸棒粘土的改性 |
1.2.1 热处理法 |
1.2.2 酸化法 |
1.2.3 偶联剂处理法 |
1.2.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
1.2.5 超声波分散法 |
1.2.6 微波处理法 |
1.3 凹凸棒粘土的应用 |
1.3.1 在有机-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3.2 在纺织印染行业的应用 |
1.3.2.1 在涂料中的应用 |
1.3.2.2 在纺织印染加工中的应用 |
1.3.2.3 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3.3 在塑料中的应用 |
1.3.4 凹凸棒粘土的其它应用 |
1.4 凹凸棒粘土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
1.4.1 凹凸棒粘土吸附水溶性染料的热力学研究 |
1.4.2 凹凸棒粘土吸附水溶性染料的动力学研究 |
1.5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凹凸棒粘土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凹凸棒粘土的结构表征 |
2.3.2 金属离子标准曲线的测定 |
2.3.3 凹凸棒粘土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凹凸棒粘土的基本结构分析 |
2.4.2 凹凸棒粘土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2.5 凹凸棒粘土在前处理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凹凸棒粘土的阳离子改性及应用 |
3.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凹凸棒粘土的热改性 |
3.3.2 凹凸棒粘土的阳离子改性 |
3.3.3 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的吸附性实验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凹凸棒粘土热改性分析 |
3.4.2 阳离子改性改性凹凸棒粘土的结构分析 |
3.4.3 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
3.4.4 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3.4.5 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5 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在活性染料净洗中的应用 |
3.5.1 水解活性染料的净洗工艺 |
3.5.2 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粘土对常规染色产品的处理效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凹凸棒粘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室温下净化甲醛的作用[D]. 赵亿.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化学污染物对植物的生理学毒性以及环境材料对其生理学毒性的缓解作用[D]. 赛闹汪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8)
- [3]吸附法去除土壤中镉元素的研究[D]. 蔡觅. 天津大学, 2018(06)
- [4]凹凸棒粘土的有机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应用[D]. 柴琴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5]凹凸棒粘土的综合利用[J]. 陈晓东. 广东化工, 2015(22)
- [6]载Zn2+、Cr3+凹凸棒粘土的制备及其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D]. 沈琪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4)
- [7]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犬细小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研究[D]. 韩立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4)
- [8]凹凸棒粘土/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水污染处理应用初步研究[D]. 徐灵舒. 扬州大学, 2013(04)
- [9]凹凸棒粘土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 [10]凹凸棒粘土及其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D]. 张玉. 东华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