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蓉补血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15)在《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设计制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以宏观辨证指标及经验方药反证评价模型,同时,对模型动物以部分现代医学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使得西北燥证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现代医学机理与药物防治研究深入至微观层次。方法:1)系统总结自西北燥证概念提出至今开展的研究工作,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确立西北燥证的基本治法和治疗方药,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打下理论基础;2)依据西北燥证病因、症状及目前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选择适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研究用的动物品系;3)借鉴既往文献六淫动物造模经验,以西北燥证病因研究结果为依据,利用其燥火风寒气化与实际气候指标间因子负荷关系,参照从西北燥证易发地区和田之实际气候所统计的燥火风寒气化构成比,选定实验室人工气候指标并加以分级、组合、量化,以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变换调控人工气候指标因素,订定实验方案;4)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5)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方药治疗组进行8个气化周期(1个周期为6d)的病因模拟造模;6)以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量表为主要评价模型指标,选择饮水、饮食量、大便性状、体重变化结合方药反证评价动物模型,并确立造模所需气化周期数;7)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动物肺、颌下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动物肺、颌下腺组织的细胞内结构,评价代表性器官在造模因素作用下的损伤程度;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造模过程中的变化,说明造模期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白介素1-β(IL-1β)、雌二醇(E2)、睾酮(T)的含量,评价造模因素对实验动物免疫能力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9)以TUNEL法检测实验动物代表性器官肺及颌下腺组织细胞的凋亡状况,评价造模因素对实验动物的损伤程度;10)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fas-l的表达,初步探索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11)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促肾上腺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儿茶酚胺(CA)的含量,评价造模因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HPA轴的作用;12)采用TBA法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评价造模因素;13)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造模过程中给予经验方药治疗的变化,说明经验方药对模型动物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的动态变化;14)以“燥、火、风、寒”气化柜(即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因素)联合灌胃甲状腺素的方法建立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动物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并以析因设计考察两造模因素对fT3、fT4的影响;15)“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卵蛋白致敏法制作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IgE、IL-4、IFN-γ水平,评价两因素及经验方药的作用。结果:1)课题组以往研究揭示西北燥证是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据辩证论治原则筛选出西北燥证主证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证及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药;2)选定温度、湿度、光照、风吹、沙尘等5项人工气候指标为造模因素,并据以改装人工气候箱、加设沙尘实验箱,同时为5项人工气候指标分级量化赋值并加以组合以体现燥火风寒气化属性,拟定气化周期状态公式,制定人工气候指标因素时空变换调控计划,优选SD大鼠进行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造模;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因素施加后即出现饮水量增加的现象,并持续直至处理结束。在处理的前3个气化周期饮食量减少明显,但随着处理的施加,至第8d开始,模型组的饮食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在施加处理的第46d开始体重增长缓慢,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持续至1012d;第13d及以后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因素施加期间始终有便秘现象的出现;4)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提示,24d及之前模型的肺及颌下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48d组个别动物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病理损伤;5)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各组实验动物血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4d时,单核细胞比率(Mon%)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6)从主证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3+、CD4+、CD8+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表明造模因素可降低CD4+/CD8+比值。ELISA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血清IL-1β、E2、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处理组IL-1β、T水平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E2水平的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透射电镜下观察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组织细胞内结构,模型组出现明显凋亡现象、细胞膜损伤、细胞肿胀、肺泡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8)TUNEL实验结果可见模型组肺泡、支气管周围及颌下腺浆液性细胞的细胞核有明显黄色至褐色染色的凋亡细胞;9)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见:模型组bcl-2表达不明显、bax、fas-l有较多表达,说明造模因素可能造成促凋亡蛋白的表达上调;10)ELISA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血清ACTH、Cortisol及C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血清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无差异,而皮质醇(Cortisol)含量有所下降(P=0.020),儿茶酚胺(CA)含量也有所降低(P=0.019)。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给药组能提高血清儿茶酚胺(CA)的含量(P=0.028,P=0.000,P=0.000);同时低、中、高剂量的给药组能提高皮质醇(Cortisol)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P=0.000);中、高剂量的给药能提高ACTH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6);1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gE水平升高,给与低剂量和中剂量方药后降低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高剂量给药组大鼠血清IgE未见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水平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能降低血清中MD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组能提高SOD的活力,而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造模因素能增加IgE的表达,低、中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其表达,而高剂量作用不明显。高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MDA含量,而低、中剂量可提高SOD活力;12)从主证动物模型给药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见,与0d相比:主证大鼠模型给药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CD4+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6d时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0);CD8+细胞百分含量24d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先降后升、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24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淋巴细胞总数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主证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知,经验方药可调节造模因素引起的CD4+/CD8+比值下降;13)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实验动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兼证大鼠模型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降后升,24d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CD4+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6d至24d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42);CD8+细胞百分含量的经时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下降、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淋巴细胞总数随时间先升高后下降,其中0d和6d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析因设计分析阴虚造模因素与西北燥证造模因素,以fT3和fT4的变化进行考察,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因素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鼠血清中游离T3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752,P=0.398)。而阴虚造模因素对游离T4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F=5.592,P=0.030),主证造模因素对游离T4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F=3.618,P=0.074),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鼠血清中游离T4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26.413,P=0.000);1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使血清IgE水平升高,而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血清IL-4水平升高,而模型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FN-γ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时空结合人工气候模拟实验设计能客观科学地反映西北燥证外感燥火风寒病因的实际情况,所制作的SD大鼠动物模型符合中医理论、切实可行;3)西北燥证造模因素施加最佳时间为4个气化周期(24d)。在此期间,模型动物饮水量明显增加、饮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模型动物肺及颌下腺无明显病理学改变;4)进一步的微观指标观察可见,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因素可致:(1)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正常,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2)IL-1β水平降低,性激素E2、T水平降低;(3)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内超微结构可见细胞膜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凋亡细胞;(4)TUNEL检测到模型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表达,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促凋亡蛋白bax、fas-l的高表达;5)对西北燥证模型给予经验方药的治疗,从实验结果可见:(1)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可致模型动物HPA轴紊乱,而低、中、高剂量的经验方药对其分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低、中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IgE水平,高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血清中MDA含量,同时低、中剂量能提高SOD活力,表明经验方药具有抗过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3)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可致模型动物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而给药(中剂量)后能使下降趋势明显;6)建立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模型,初步考察主证造模因素与兼证造模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7)建立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经验方药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IgE、IL-4水平,认为经验方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部分是通过减少IgE、IL-4的合成而达到的。
杨英来[2](2014)在《当归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光毒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文中指出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其药效是其所含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中国药典》以其中一种指标性成分来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但有时指标性成分与有效成分并不一致,所以只测定其中的一个指标性成分并不能很好地控制中药质量。指纹图谱由于其专属性在评价中药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中药中各化学成分的极性差异较大,使用单一溶剂处理样品建立的指纹图谱可能会忽略中药中的不同极性组分。本文采用不同的溶剂对当归药材进行处理,研究各提取部分的指纹图谱,同时比较了不同提取部分的药效,找出最优药效部分。在药效学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指纹图谱进行了谱效相关性研究。为基于药效的当归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当归药材及浓缩当归丸中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该类物质具有光毒性。正常用法、用量时不会产生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时,会导致该类物质在体内蓄积,从而产生毒性反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当归药材及浓缩当归丸中该类化合物的的含量。本论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当归药材不同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10批当归药材的不同提取部分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计算机辅助相似性评价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的10批当归药材不同提取部分的指纹图谱可以全面表征当归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布,首次鉴别了其中的7个主要指标成分。本方法准确可靠,可以作为当归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第二章当归补血活血谱效关系的研究用皮下注射化学试剂乙酰苯肼(APH)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比较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血虚小鼠血象、脏器及体重等指标的影响,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将HPLC指纹图谱各共有峰的峰面积和补血、活血药效数据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显示,水提醇沉上清(SCS)部分补血、活血效果较好。根据关联度大小确定了SCS中各成分对补血、活血作用贡献程度。其中,阿魏酸的贡献最大,但不应忽略其他成分的贡献。本文研究有效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及谱效关系,确定了SCS部分补血、活血的物质基础,为表征其谱效相关性提供有效途径。第三章当归补气作用谱效关系的研究用疲劳加饥饿的方法复制小鼠气虚模型,比较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气虚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免疫器官等指标的影响;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将HPLC指纹图谱各共有峰的峰面积和补气药效数据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显示,当归70%乙醇提取(CTW)部分对气虚症状有一定的改善,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根据关联度大小确定当归醇提物中各成分对补气作用的贡献大小,其顺序为(按特征峰编号)为:18>5>7>12>17>4>19>2>20>6>8>3>14>1>16>11>9>13>15>10。其中7,10,11,13,17,18和20号峰分别为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和欧当归内酯A。说明,HPLC特征图谱与补气作用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第四章当归及浓缩当归丸中光毒性化合物香豆素的含量测定建立了用超高效相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浓缩当归丸和当归药材中光毒性化合物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含量的方法。样品用甲醇超声提取后,用Waters ACQUITY BEH-C18柱(100mm×2.10mm,1.7μm)分离,以乙腈-水做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0.45mL/min,检测波长为245nm,进样量为3μL。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的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2-0.9996,样品的加样回收率为96.20%-102.42%,RSD为1.49%~2.97%。本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本方法可用于浓缩当归丸和当归药材中光毒性化合物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的含量测定。
刘培[3](2011)在《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香附四物汤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工作为“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资助项目—四物汤类方治疗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论文分六个章节讨论。一、文献研究。该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较系统地综述了四物汤类方治疗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传统与现代认识,并对香附四物汤配伍效应及其物质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二、在综合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理出研究思路,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三、通过知识挖掘描述香附四物汤的组方结构与特点。基于文献数据挖掘,对香附四物汤组方原则及配伍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出包含香附-延胡索等五个药对治疗痛经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附四物汤方中的当归、香附和延胡索相似度较高,是本方主要组成单元;在154首治疗痛经的方剂中,香附-当归药对使用频次较高,香附-延胡索药对最常与四物汤配合运用。四、香附四物汤的的效应评价与物质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效应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以香附四物汤临床传统用药形式—汤剂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煎煮的方法进行提取,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收集;在强调汤剂作为方剂整体作用物质的基础上,又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其不同化合物类型进行纯化富集,制备得15个样品供生物效应评价及成分分析,以期探讨生物效应、效应物质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2.选择离体器官模型(离体子宫收缩模型)、整体动物模型(原发性痛经模型)对香附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进行生物效应评价,香附四物汤、醇沉上清液部位和60%乙醇洗脱部位均呈现出对子宫收缩的明显抑制活性。采用HPLC法对60%乙醇洗脱效应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测定了效应部位中6个主要化学成分(即四氢非洲防己碱、普鲁托品、紫堇碱、延胡索乙素、四氢黄连碱、小檗碱)的含量。通过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效应验证,表明化合物组能够较好的代表效应部位的效应,提示香附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效应部位中抑制小鼠离体子宫收缩的主要效应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小檗碱对缩宫素诱导的离体子宫收缩抑制效应最强。3.选择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转化实验对香附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进行免疫相关的生物效应评价,香附四物汤、醇沉上清液部位和3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转化作用。采用HPLC法对30%乙醇洗脱效应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测定了效应部位中4个主要化学成分(即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的含量。将化合物组与活性部位进行效应验证,表明化合物组能够较好的代表效应部位的效应,提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是该活性部位的主要活性成分,香附四物汤与四物汤在免疫增强活性中有共同的物质基础。4.选择急性血瘀大鼠模型从血液流变学、内分泌激素等多方面对香附四物汤及分离部位进行生物效应评价,主要研究结果有香附四物汤及其醇溶部位能有效改善急性血瘀SD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等病理变化,延长TT、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对卵巢功能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而醇沉部位对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影响较弱。5.通过脑微透析色谱联用技术研究香附四物汤对痛经模型大鼠脑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附四物汤在下丘脑阻断5-HT转变为5-HIAA。(二)香附四物汤与基本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配伍特点分析。选择整体动物模型(气滞血瘀大鼠模型,血虚小鼠模型,热板致痛小鼠模型,醋酸致痛小鼠模型,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等从血液流变学、内分泌激素、动物行为学等多方面对香附四物汤和基本方进行生物效应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1.气滞血瘀SD大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香附四物汤能够明显改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而基本方干预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不明显。2.血虚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香附四物汤干预的血虚小鼠模型改善外周血象作用不明显,基本方更有利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3.热板致痛小鼠模型,醋酸致痛小鼠模型和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香附四物汤在这三个模型上表现的生物效应优于基本方,香附四物汤在抑制痛经作用中以镇痛为主。(三)香附四物汤方药物质基础研究。1.香附四物汤组成药味之一—香附的水溶性成分分离与鉴定,通过色谱分离技术,从香附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脑苷,对其波谱数据进行分析,该化合物被鉴定为1-O-(β-D)-glucopyranosyloxy)-(2S,3R,4E,8Z)-2-[(2’R)-2’-hydroxylignoceranoylamino]-4, 8-tetradecene-3-diol,并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2.采用UHPLC-DAD-ESI-MS法、通过标准化合物对照及质谱特征分析对香附四物汤中的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归属和指认,分析鉴定了其中包括芳香酸、苯酞类、含氮化合物、萜类、糖等化合物类型的34个化合物,为阐明香附四物汤的效应物质提供了依据。3.采用HPLC法对香附四物汤醇沉上清部位小分子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测定了没食子酸、绿原酸、芍药内酯苷、咖啡酸、芍药苷、四氢非洲防己碱、普鲁托品、阿魏酸、延胡索乙素、小檗碱等10个化学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阐明活性部位中各成分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4.通过苯酚/咔唑-硫酸法测定了香附四物汤醇沉沉淀部位的多糖含量,为明晰部位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五、香附四物汤用于模型动物与人体的效应机理与代谢特征研究。(一)香附四物汤对模型动物与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指标的影响。1.通过临床试验,得出结论:香附四物汤对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治疗作用,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各因子变化密切相关,香附四物汤对网络内的(β-EP.E2、T、外周血象等指标具有调控作用。2.对模型动物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香附四物汤(1)在下丘脑阻断5-HT转变为5-HIAA;(2)促进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3)直接抑制OT诱导的在体/离体子宫强烈收缩,显着升高痛经小鼠子宫组织中NO水平,且降低子宫组织中钙离子水平,提高SOD酶活力;(4)改善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病理变化,抗凝血酶活性;(5)在内分泌系统,纠正病理状态下机体的E2,P异常水平,抑制COX-2酶活性;(6)在免疫系统,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释放。临床试验与模式动物实验的结果相互补充,证实了课题假说:四物汤活血类方具有特定的配伍关系及内在规律,其治疗妇科血瘀证痛经是通过共有/各异性效应物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和/或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实现其整体调节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二)香附四物汤用于原发性痛经模型动物的UHPLC-MS代谢组学初步研究。在缩宫素诱导的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中,前列腺素和类花生酸类物质含量升高,溶血磷脂降低,香附四物汤对原发性痛经的抑制作用与LPC代谢通路有关。(三)香附四物汤在模式动物与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与特征研究。1.使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通过MetaboLynxTM软件处理快速分析了香附四物汤醇沉上清部位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中的代谢物,从香附四物汤给药后大鼠的尿液、胆汁和血浆中找到45个代谢物,包括羟化、甲基化、磺化、葡糖醛酸化、半胱氨酸化、去甲基化、失氧等多种类型;快速分析了香附四物汤60%乙醇洗脱部位中部分生物碱在大鼠组织中的代谢组分。从大鼠组织中共鉴定分析了包括原型化合物在内的16个成分,从结果可以看出,该部位中的生物碱原型及其代谢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甲基化、去甲基化、磺化、单葡糖醛酸化、磺化与葡糖醛酸化结合是该部位中生物碱的主要代谢类型;2.使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通过MetaboLynxTM软件处理快速分析了香附四物汤在人尿液和血浆中的代谢组分,从服用香附四物汤配方颗粒的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尿液、和血浆中找到60个代谢物,包括羟化、甲基化、磺化、葡糖醛酸化、半胱氨酸化、去甲基化、失氧等多种类型,人和大鼠在代谢过程中有一定的相似,使用大鼠的代谢转化实验对临床人体代谢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六、类方配伍及其规律的关联研究。(一)组方配伍规律研究。1.采用计算机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对香附四物汤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效应的相关性进行关联分析。2.采用正/反向效应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香附四物汤中主要药对的作用特点及对整方的贡献。通过整体动物模型(小鼠热板法、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和小鼠血虚模型),评价各给药组对不同模型小鼠的影响。结果香附-延胡索药对表现出很强的镇痛效果,当其在香附四物汤组方中被剔除后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而香附-当归药对的镇痛效果相对较弱,当其在香附四物汤组方中被剔除后作用没有明显减弱,有的甚至有所提高。香附-当归药对具有很强的补血效应,而香附四物汤以及当其在香附四物汤组方中被剔除后,其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补血作用。在香附四物汤中,香附-当归的补血作用减弱,而香附-延胡索的镇痛作用依然显着。采用HPLC-PAD法分析药对配伍对香附四物汤中芳香酸类和含氮化合物溶出的影响,通过比较各组响应峰面积,可以看出,香附四物汤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由香附-延胡索药对提供,该药对与方中其他药味配伍之后,部分生物碱含量有所增加,叔胺型生物碱在配伍前后量的变化不显着。香附-延胡索药对配伍抑制了有机酸类成分的溶出而香附-当归药对配伍则促进其溶出。(二)四物汤类方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特点分析。四物汤类方(少腹逐瘀汤和香附四物汤)针对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中,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内的效应指标的作用具有共有规律,其对各自证型的效应指标的影响具有各异性。
李孔燕[4](2010)在《花生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花生衣临床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但其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本实验以环磷酰胺诱导小鼠产生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筛选花生衣的有效部位及追踪其活性物质,以确定花生衣对血小板作用的物质基础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以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并以此模型对花生衣的总提取物、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各部位进行药效筛选,通过检测血常规,凝血时间,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DNA含量,肝、脾、胸腺系数等指标,确定其有效部位,进一步从该有效部位中分离纯化含量最高的单体物质,仍以上述模型对其药效进行研究,考察该部位对小鼠血常规,出血时间和骨髓DNA含量的影响,以确定花生衣对血小板作用的有效物质。通过检测有效物质对该模型小鼠的血常规、出血时间,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含量,肝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及检查肝脏病理切片的形态学变化,初步探讨该物质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对BALB/c小鼠每天一次皮下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3天,可成功复制血小板减少症模型。以此模型筛选花生衣各提取部位对血小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花生衣总提取物中剂量(相当于原生药16 g/kg)、高剂量(相当于原生药32 g/kg)、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相当于原生药8 g/kg)、中剂量(相当于原生药16 g/kg)可预防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着的升血小板作用。花生衣总提取物低剂量(相当于原生药8 g/kg)、高剂量可降低脾系数。总提取物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及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相当于原生药32 g/kg)、正丁醇部位(相当于原生药32 g/kg)可降低胸腺系数。乙酸乙酯部位中剂量可增加小鼠的骨髓DNA含量。而以此模型进行的花生衣有效部位及单体PNE-2药效试验发现,具有升白细胞作用的为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相当于原生药8g/kg)、中剂量(相当于原生药16g/kg),PNE-2中剂量(相当于原生药120g/kg)。具有升血小板作用的为乙酸乙酯部位中剂量(相当于原生药16g/kg),PNE-2中剂量(相当于原生药120g/kg)、高剂量(相当于原生药240g/kg)。花生衣单体PNE-2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对血小板减少症无升血小板作用。模型组小鼠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含量较对照组显着性下降,造模成功,但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出血时间较对照组显着性缩短,各给药组出血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显着性延长。小鼠肝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肝脏病理切片经HE染色,发现模型组小鼠肝脏损伤严重,镜下肝细胞呈弥散灶状变性、坏死,细胞核碎裂,坏死灶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给药组对其改善作用不大,仍出现细胞变性、坏死,但可观察到PNE-2 A剂量及C剂量组小鼠肝脏出现大量库普弗细胞。B剂量组小鼠肝脏炎症反应剧烈。结论:花生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其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而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PNE-2是花生衣对此血小板减少症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有害物质的清除,加速血小板生成等有关。
付英杰[5](2010)在《阿胶低肽及其制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生物酶解法得到阿胶的药效物质。以药效学为指标,确定了口服用及注射用阿胶低肽的有效分子量及安全分子量范围,并考察了其量效关系;以低肽含量为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在此基础之上,以正交实验设计优选了阿胶酶解工艺;以膜分离技术对酶解液进行了纯化,考察损失率以优化其精制工艺,并制成了口服用及注射用阿胶低肽冻干粉;以Sephadex、HPCE、HPLC等各种技术,对阿胶低肽冻干粉溶液进一步分离后,分别以SDS-PAGE、细胞培养法进行谱效关系的研究、以HPLC-MS法对其有效峰进行结构研究;最后对制剂进行了安全性检查、药效学研究及质量标准研究。以致敏活性为指标,通过实验确定了口服用低肽有效分子量范围为<5kD,注射用低肽安全及有效分子量范围为1kD-3kD。<5kD分子量范围的阿胶低肽,其剂量与药效在5mg·kg1-15mg-kg-1范围内呈正相关,1kD-3kD分子量范围的阿胶低肽,其剂量与药效在1mg·kgl-20mg·kg-1范围内呈正相关。阿胶低肽优选制备工艺为:口服用低肽的酶解工艺:酶解温度为42℃、胃蛋白酶酶解pH为2.0、胃蛋白酶酶量10万U·g-1、胃蛋白酶酶解时间为1.5小时、胰蛋白酶酶解pH为8.0、胰蛋白酶酶量为5千U·g-1、胰蛋白酶酶解时间为2.5小时;注射用阿胶低肽的酶解工艺:酶解温度为42℃、胃蛋白酶酶解pH为2.0、胃蛋白酶酶量10万U·g-1、胃蛋白酶酶解时间为2小时、胰蛋白酶酶解pH为8.0、胰蛋白酶酶量为5千U·g-1、胰蛋白酶酶解时间为3小时;超滤工艺:取50g阿胶粉制成阿胶低肽酶解液,稀释至1000mL,水浴预热至40℃,在柱压0.15±0.01MPa下分别经过截留分子量30kD、5kD(口服用)、3kD(注射用)的超滤膜超滤,并水洗一次。口服用阿胶低肽无异常毒性,为实际无毒物质;注射用阿胶低肽无明显致敏性,无毒副作用,无热原反应。采用4种常见贫血模型(相当于临床上常见的长期中毒性、失血性、化疗性、放疗性贫血);证实阿胶低肽对不同类型的贫血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小鼠负重游泳实验和血清尿素氮及肝糖原测定表明,阿胶低肽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趋势;小鼠免疫增强实验表明,阿胶低肽可提高小鼠循环抗体血清溶血素水平、增强DNCB诱导小鼠DTH反应,从而对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作用;此外,对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系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澄清度、pH、密度及纯度检测可以检验口服用阿胶低肽的质量。通过检查可见异物、不溶性颗粒、pH、分子量范围、纯度(或低肽含量)及升血效价可以检验注射用阿胶低肽的质量。通过对阿胶低肽及其几个组分的Tricine-SDS-PAGE研究,确定了阿胶低肽成品制剂的分子量在2kD以下,可作为阿胶低肽定性鉴别的方法。稳定性实验表明,存储于西林瓶中的注射用阿胶低肽冻干粉可于4℃下存储2年。在完成阿胶低肽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其成分及结构。首先用分子筛将阿胶低肽分成3个组分;然后将几个组分进一步纯化后进行了细胞培养,同时研究了其中肽含量较多的2号及3号峰的HPLC分析方法;从而得出2号峰是有效组分的结论;最后将2号峰进行HPLC-MS检测,通过SEQUEST和Mascot两种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得出了2号峰中可能含有的肽碎片序列。
苏冬青[6](2010)在《调肝扶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属于高发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及粘膜不同程度的出血,呈持续或反复发作。在我国,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为一线治疗,丙球价格昂贵,一般作为急救时用药;而激素价格普通,但在减量的过程中容易复发,易产生激素依赖,且激素长期使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带给患者巨大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生存质量或不耐受而停药。根据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ITP的疗效特点为改善症状明显、无毒副反应,并可减少复发率。在与西药的配合治疗中也证明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相互取长补短,增效减毒。根据对患者临床特点总结发现,肝脾失和在ITP患者中占绝大多数。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肝失疏泄,藏血失司,脾气虚弱,统血失摄,均为临床出血的主要原因。导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ITP的经验方怡癜饮调肝扶脾: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半夏调和肝胃(脾),黄芪健脾益气,商陆(清肝)凉血,白芍柔肝调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和解疏肝、清肝凉血、健脾益气等功效。目的评价怡癜饮治疗ITP的疗效,旨在提高ITP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缓解临床症状,并对中医药减轻激素副作用及降低激素减撤反跳率进行探讨。方法本临床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导师门诊收治的所有ITP病人,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共61例,包括初治、复发、激素依赖及难治性病例,所有患者均予怡癜饮加减口服,一开始口服激素的患者,服用原剂量激素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部分因不耐受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已停服激素者,则单纯使用中药治疗。观察时间为2-33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中医症候变化及激素产生的副作用如满月脸、精神兴奋、脱发、痤疮等前后变化的对比,统计激素减撤的反跳率,并与现有核心期刊文献中的西药对照组做对照,比较其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本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治疗前(25.25±18.27)×109/L,升至(116.59±73.44)×109/L,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基本治愈4例(6.6%),显效25例(41.0%),良效20例(32.8%),进步9例(14.7%),无效3例(4.9%)总有效率为95.1%。与国内文献中激素治疗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优势(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有显着性提高(P<0.05)。初发及复发患者血小板升至正常并保持稳定;激素依赖患者逐渐减停激素的同时保持血小板稳定上升,两者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治疗后,患者证候积分较前明显减少,出血症状均好转,前后对比有差异(P<0.05)。临床痊愈1人(1.6%),显效57人(93.4%),有效3人(4.9%),无效0人,有效率为100%。3、激素不良反应的变化及激素减撤反跳率治疗后,初治患者产生激素副作用约占10~20%,主要表现为轻度满月脸,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影响生活,非初治患者所产生的激素副作用如满月脸、痤疮、精神兴奋等治疗后亦有明显减轻(P<0.05)。本研究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54例,激素减撤过程发生反跳的有11例,反跳率为20.3%,多因减撤时间延长,但不良反应却未因此加重,反而逐渐减轻。结论运用调肝扶脾法治疗ITP,可稳定提高血小板计数,尤其对临床中产生激素依赖及并发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有确切疗效,能进一步减轻患者出血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为临床激素依赖及难治性ITP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杨路歌[7](2005)在《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功能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按照“法依病机,拆方依法”的研究方案,将圣愈汤拆分为填精补血组、补气生血组、填精补气生血组和补血活血组,通过圣愈汤及各拆方组调控放射性血虚小鼠造血功能机制的研究,揭示圣愈汤及各拆方组补血的作用机理,部分诠释各药物组体现的补血法的科学内涵,探讨圣愈汤的配伍机制和相关补血法之间的配伍关系。研究表明:圣愈汤及拆方组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血效应,对全血细胞和血红蛋白、胸腺指数和脾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等各检测指标的作用强度亦各不相同,提示各药物组体现的补血法调控造血的作用途径和作用靶点并不一致。圣愈汤对各指标的作用效果大都优于其他药物组,显示了其作用多途径、多靶点的药效特点。填精补血药组(熟地、白芍)在该方的补血作用中发挥主导作用,补气生血药组(人参、黄芪)、补血活血药组(当归、川芎)与熟地、白芍药组配伍呈现出既相济相助、又相制为用的配伍关系,提示补血剂中填精补血、补气生血、补血活血诸法综合运用的结果,不是各补血法的简单相加,其疗效是各补血法之间复杂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显现。
王均宁[8](2004)在《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虚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常见于多种疾病病程中。方剂的配伍理论是方剂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论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分析血虚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血虚证的发病机制、病势演变规律、治疗思路及其组方用药规律,并通过对圣愈汤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理的实验研究,以诠释中医补血方剂的组方配伍机制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本文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血虚证的发病机理和病机演变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损气、耗津(阴)、致瘀是影响血虚证病势演变的潜在病机,也是影响血虚证病势进退的重要因素和治疗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补其不足,资其化源,先其所因,以制其变的组方思路。认为补血剂中配伍补气、滋津(阴)、行血药的意义,不只是为增强补血之功,更重要的还在于针对损气、耗津(阴)、致瘀的潜在病机进行干预,以扭转病势转归的不良演变,促进疾病的向愈转化。对补血名方圣愈汤的源流发展、组方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补血剂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以 Coγ射线诱发小鼠血虚模型对圣愈汤调控造血的疗效及作用 60机制进行了探讨。实验中主要检测了小鼠外周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清EPO、IL-6 水平、骨髓细胞的GM-CSF 表达以及CD34 细胞比例和细胞周期,观测了骨髓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情况。结果显示圣愈汤能明显升高血虚小鼠血液中的WBC、RBC、HGB、PLT,提高胸腺及脾脏指数,升高循环中 EPO、IL-6 水平,增强骨髓造血细胞 GM-CSF 蛋白表达和 CD34分子的抗原表达,诱导骨髓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修复。提示本方调控造血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主要通过调控造血生长因子EPO、IL-6 的分泌和GM-CSF 蛋白表达,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刺激血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来实现的。这也很可能是补血剂发挥“补血”作用的重要机制。拆方研究表明,各拆方组分的作用靶点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黄、芍药组合升高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促进EPO 分泌的作用较好,与川芎、当归合用效果更佳,人参、黄芪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似对 EPO 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可避免因循环中 EPO 水平的过度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而含人参、黄芪的组方对IL-6 分泌、MG-CSF 表达均有促进作用,加入川芎、当归可使作用明显增强;当归、川芎的加入,能够显着增强熟地、白芍及人参、黄芪、熟地、白芍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由相对静止时相进入细胞增殖活跃时相,促进骨髓细胞 DNA 合成<WP=7>2 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的作用;当归、川芎能增强熟地、白芍、人参、黄芪及人参、黄芪增强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合(即四物汤)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作用。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圣愈汤各药组之间既相济相助、又相制为用的组方配伍特点,以及复方活性多组分、作用多途径的整体优势,对血虚证的治疗过程,突出的是多层次、多脏器的调控作用,符合中医方剂组方及效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益精补血药在补血剂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在补血剂中配伍补气健脾药、滋生阴津药、调血行血药在调控造血的某些环节中的协同增效或相制为用的组方特点,对于促进造血功能尽早恢复、抑制病势的进一步演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初步验证了针对血虚证损气、耗津(阴)、致瘀的潜在病机,补血兼以补气、滋津(阴)、行血可扭转病势转归的不良演变的工作假说。初步揭示了益精生血、补气生血及行血活血可助生血的科学内涵。这同时也为该方临床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防治恶性肿瘤放疗乃至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苗明三[9](2003)在《大枣多糖补气生血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大枣多糖对免疫低下动物模型及气血双虚动物模型的影响,揭示大枣多糖补气生血作用的特点和机理。新创建更适合补气生血研究的气血双虚动物模型。方法:对实验用大枣多糖进行系统化学研究。采用环磷酰胺(CY)造成小鼠免疫低下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溶血素及溶血空斑形成、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外周T淋巴细胞比率、腹腔巨噬细胞IL-1的产生及活性、脾细胞IL-2的产生及活性、血清SIL-2R水平、ConA和LPS体外刺激脾细胞增殖等为指标,来观察大枣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补气作用);采用放血与环磷酰胺并用致大、小鼠气血双虚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血象, 血清GM-CSF水平, 胸腺及脾脏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血清IL-2、IL-6、EPO水平,红细胞Na+-K+-ATP酶、Ca++-ATP酶、Mg++-ATP酶、Ca++-Mg++-ATP酶活力,胸腺、脾脏及骨髓中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差异等为指标,来观察大枣多糖对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补气生血作用)。结果:多糖的化学研究:实验用品为大枣多糖的60%醇沉部位,该多糖由6个部位组成,其中2个组分获量少,未能深入研究,另4个组分的分子量及摩尔比分别为:ZJ-1,9848,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1︰2︰5;ZJ-3,8991, 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11.53︰15.9︰13;ZJ-4,4694,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2.4︰9︰1;ZJ-6,4206,半乳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100︰6.27︰1.3︰0.489。对免疫低下模型的影响:大枣多糖可显着提高CY致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可显着促进溶血素和溶血空斑的形成 、可显着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P<0.01);可显着促进CY致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的产生及活性、显着促进脾细胞IL-2的产生及活性(P<0.01);可显着降低血清SIL-2R水平(P<0.01);对ConA和LPS刺激的脾细胞体外增殖也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对气血双虚模型的影响:大枣多糖可显着提高放血与环磷酰胺并用致小鼠气血双虚模型的血象水平 ,可显着增加胸腺皮质厚度、皮质淋巴细胞数、脾小节大小及脾淋巴细胞数(P<0.01)。可显着提高气血双虚模型小鼠血清GM-CSF水平(P<0.01)。可显着提高放血与环磷酰胺并用致大鼠气血双虚模型第5、第9、第14天的血象水平(P<0.01);可显着增加胸腺皮质厚度、皮质淋巴细胞数、脾小节大小及脾淋巴细胞数(P<0.01);可显着提高血清IL-2、IL-6、EPO水平(P<0.01);可显着提高红细胞Na+-K+-ATP酶、Ca++-ATP酶、Mg++-ATP酶、Ca++-Mg++-ATP酶水平(P<0.01); 使线粒体体密度(线粒体Vv)、比膜面(Sm)、常染色质体密度均显着升高,比表面(S)、异染色质体密度、核比表面(核S)显着降低(P<0.01);可改善和调节造模后胸腺、脾脏及骨髓中与免疫和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差异表达, 上调者多为对免疫和造血系统有兴奋作用的细胞因子基因、下调者为对免疫等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基<WP=5>因。结论:实验所用大枣多糖为6个组分组成,分子量在4200~10000之间,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组成。放血与环磷酰胺并用可致大小鼠气血双虚模型,该模型稳定。大枣多糖能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能显着促进气血双虚大、小鼠模型血象的恢复,升高血清中促进造血及兴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胸腺、脾脏组织的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和能量代谢水平,使胸腺、脾脏、骨髓中兴奋造血与免疫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上调、抑制免疫等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下调。大枣多糖有好的补气生血作用
夏洪生,张永锋,刘立昌,杜新[10](2000)在《归蓉补血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小鼠、大鼠的急性及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 (MTD)达 16g/kg ,为成人临床用量的 160倍 ;大鼠慢性毒性试验未见毒性反应。 结论 归蓉补血片临床剂量口服安全。
二、归蓉补血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归蓉补血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北燥证研究概述 |
1 西北燥证病因分析 |
1.1 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分析 |
1.2 西北燥证非外感病因分析 |
2 西北燥证的证候类型 |
2.1 临床诊断 |
2.2 内外证辨证 |
2.2.1 西北燥证外证辨证 |
2.2.2 西北燥证内证辨证 |
2.3 主兼证辨证 |
2.3.1 西北燥证主证辨证 |
2.3.2 西北燥证兼证辨证 |
3 西北燥证经验方药筛选 |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辨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药材 |
1.1.3 主要仪器 |
1.2 模型制作与分组 |
1.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2 创制“燥火风寒气化柜”以模拟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
1.2.3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宏观观测指标与辨证方法 |
1.2.4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制作 |
2 观测指标与方法 |
2.1 饮食饮水量及体重观察 |
2.2 粪便性状及数量观察 |
2.3 孔窍外观及分泌物观察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饮水饮食量及体重变化 |
3.2 粪便性状及数量 |
3.3 各组实验大鼠孔窍外观及分泌物的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因素的选择 |
4.2 造模因素施加及经验方药干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4.3 辨证指标体系及模型动物的辨证 |
4.4 模型评价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模型动物现代医学指标观察与经验方药干预试验 |
1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现代医学指标观察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2 西北燥证经验方药对主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灌胃甲状腺素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兼心肾阴虚模型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4 “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卵蛋白致敏法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当归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光毒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1 中药指纹图谱 |
1.1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
2 谱效相关研究 |
3 当归 |
4 血虚与气虚 |
4.1 血虚 |
4.2 气虚 |
5 香豆素研究现状 |
6 立题依据 |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当归药材不同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1.1 材料 |
1.1.2 仪器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SCS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
1.2.2 CTW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
1.2.3 当归挥发油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
1.3 讨论 |
第二章 当归补血、活血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药材与试剂 |
2.1.2 仪器 |
2.1.3 实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2.1 当归提取物的制备 |
2.2.2 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乙酰苯肼(APH)致小鼠血虚的影响 |
2.2.3 10批当归药材SCS部分对APH致小鼠血虚作用的比较 |
2.2.4 不同产地当归SCS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 |
2.2.5 当归SCS部分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作用灰关联度分析及关联序 |
2.3 讨论 |
第三章 当归补气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实验动物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当归提取物的制备 |
3.2.2 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气虚小鼠的影响 |
3.2.3 10批当归药材CTW对气虚小鼠作用的比较 |
3.2.4 不同产地当归药材CTW物的HPLC特征图谱 |
3.2.5 当归药材CTW特征图谱特征与药效作用灰关联度及关联序 |
3.3 讨论 |
第四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浓缩当归丸和当归药材中光毒性化合物香豆素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方法学考察 |
4.2.5 样品的含量测定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发表论文 |
科研项目 |
致谢 |
(3)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香附四物汤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
一、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传统认识 |
二、四物汤类方用于治疗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案设计 |
第一节 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痛经的方-证-病关联研究思路 |
第二节 实验方案设计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香附四物汤的组方结构与特点 |
一、基于药味分析香附四物汤组方结构与特点 |
二、基于药对分析香附四物汤组成结构与特点 |
三、分析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香附四物汤的效应评价与物质基础研究 |
第一节 证-病关联的效应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 |
一、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效应评价体系的建立 |
二、香附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效应评价研究 |
第二节 香附四物汤与基本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配伍特点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香附四物汤方药物质基础研究 |
一、组方药味物质基础研究 |
二、香附四物汤全方及醇沉上清部位成分分析 |
三、香附四物汤醇沉上清部位成分定量分析 |
四、香附四物汤醇沉沉淀部位的多糖含量测定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香附四物汤的效应机理与代谢特征研究 |
第一节 香附四物汤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指标的影响 |
第二节 香附四物汤用于原发性痛经模型动物的代谢组学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香附四物汤在模型动物与人体内代谢过程及其特征研究 |
一、香附四物汤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及特征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香附四物汤在人尿液和血浆中的代谢产物鉴定分析 |
第六章 组方配伍及其关联的规律研究 |
第一节 香附四物汤组方配伍的规律研究 |
一、基于聚类分析的香附四物汤生物效应与物质基础关联规律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二、香附四物汤中主要药对的作用特点及对整方的贡献 |
第二节 四物汤类方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特点分析 |
结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花生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3 花生衣研究概况 |
1.4 血小板的生成 |
1.5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
1.6 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 |
1.7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技术路线 |
2.2 复制环磷酰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模型 |
2.3 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对BALB/c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
第三章 花生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作用研究 |
3.1 花生衣提取物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作用研究 |
3.2 花生衣有效部位及单体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作用研究 |
3.3 花生衣有效单体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5)阿胶低肽及其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动态综述 |
1 中药阿胶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综述 |
1.1 阿胶所含化学成分 |
1.2 阿胶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的关系 |
1.3 阿胶药理研究学说 |
1.4 阿胶药理作用研究 |
1.5 阿胶的临床应用 |
1.6 阿胶的制剂研究 |
2 生物酶提取法研究简述 |
3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方法综述 |
3.1 分离纯化方法分类与比较 |
3.2 盐析法 |
3.3 超滤法 |
3.4 冷冻干燥 |
4 小分子肽的近年研究进展 |
4.1 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机理 |
4.2 小分子肽药效活性研究进展 |
5 现代技术在谱效关系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
5.1 凝胶电泳法 |
5.2 HPLC-MS分析方法的应用 |
5.3 体外细胞培养 |
第二章 阿胶低肽制备工艺的总体研究思路 |
第三章 阿胶中总氮含量的测定与酶解前处理工艺的研究 |
1 阿胶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阿胶酶解前处理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阿胶低肽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
1 测定原理 |
2 仪器与材料 |
3 方法与结果 |
3.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2 样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方法 |
3.3 精密度实验 |
3.4 稳定性实验 |
3.5 加样回收实验 |
3.6 验证性实验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阿胶低肽有效分子量范围的筛选与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口服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有效分子量范围筛选与量效关系实验研究 |
2.1 口服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有效分子量范围筛选 |
2.2 口服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量效关系研究 |
3 注射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有效分子量范围筛选与量效关系实验研究 |
3.1 不同分子量范围注射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致敏性研究 |
3.2 注射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药效学研究 |
3.3 注射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有效分子量范围筛选 |
3.4 注射用阿胶低肽供试液的量效关系研究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阿胶酶解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影响酶解的因素选择 |
3 单因素考察 |
3.1 酶解温度考察 |
3.2 胃蛋白酶酶解时间考察 |
3.3 胃蛋白酶酶量考察 |
3.4 胰蛋白酶酶解时间考察 |
3.5 胰蛋白酶酶量考察 |
4 正交实验设计 |
5 验证性实验 |
6 多次酶解实验 |
7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阿胶低肽酶解液超滤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超滤膜使用条件的优选及水洗次数的考察 |
2.2 超滤工艺正交实验研究 |
2.3 验证性实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阿胶低肽制剂工艺的实验研究 |
1 口服用阿胶低肽的制剂工艺 |
2 注射用阿胶低肽的制剂工艺 |
2.1 盐析 |
2.2 脱盐与冷冻干燥 |
2.3 注射用阿胶低肽的制剂工艺 |
3 工艺流程图 |
4 工艺验证性实验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阿胶低肽的有效部位结构研究 |
1 Sephadex G-25分离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HPCE法测定2号峰光谱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3 HPLC法分离3号峰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条件与结果 |
4 Tricine-SDS-PAGE法测定注射用阿胶低肽的分子量范围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5 注射用阿胶低肽的谱效关系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方法与结果 |
6 对有效峰采用HPLC-MS法进行结构研究 |
6.1 HPLC分离方法与结果 |
6.2 HPLC-MS分析方法与结果 |
7 小结与讨论 |
第十章 药物安全性实验研究 |
1 动物与药品 |
2 剂量换算 |
3 口服用阿胶低肽的安全性实验 |
4 注射用阿胶低肽的安全性实验 |
4.1 异常毒性检查 |
4.2 过敏物质检查 |
4.3 热原检测实验 |
5 结论 |
第十一章 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抗贫血作用实验研究 |
2.1 对盐酸苯肼所致家兔贫血模型的药效研究 |
2.2 对失血性贫血大鼠模型的药效研究 |
2.3 对环磷酰胺及氯霉素所致化学性小鼠贫血模型的药效研究 |
2.4 对辐射损伤造成的小鼠贫血模型的药效研究 |
3 抗疲劳实验研究 |
3.1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 |
3.2 血清尿素氮及肝糖原测定 |
4 免疫增强实验研究 |
4.1 小鼠脾重指数测定实验 |
4.2 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 |
4.3 对DNCB诱导小鼠DTH反应的影响 |
4.4 对小鼠单核巨噬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 |
5 小结与讨论 |
第十二章 口服用及注射用阿胶低肽质量标准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口服用阿胶低肽质量标准研究 |
3 注射用阿胶低肽质量标准研究 |
3.1 一般质量检查 |
3.2 酸碱度考察 |
3.3 干燥失重考察 |
3.4 热原检查 |
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定性鉴别 |
3.6 升血效价的测定 |
4 纯度测定 |
5 稳定性初步考察 |
6 小结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讨论 |
英文缩写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查新报告 |
附录2 发表论文 |
附录3 获得专利 |
附录4 获得奖项 |
详细摘要 |
(6)调肝扶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ITP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中药治疗 |
2 实验研究 |
2.1 方药研究 |
2.2 药物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ITP的研究 |
3.1 西医病因研究 |
3.2 发病机制研究 |
3.3 西医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分型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激素副反应评定 |
1.6 激素减撤反跳判断 |
1.7 纳入标准 |
1.8 排除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疗效判断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 |
2 治疗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
2.3 不同类型ITP治疗结果对比 |
2.4 HP阳性与阴性治疗结果对比 |
2.5 不同年龄阶段疗效比较 |
2.6 不同病程ITP治疗结果对比 |
2.7 经济学对比 |
2.8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
2.9 激素减撤反跳结果 |
2.10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3 讨论 |
结语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功能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血虚证的病因病机 |
1.1 生成不足 |
1.2 损耗过度 |
1.3 其他因素 |
2 血虚证的病理演变 |
2.1 血虚气弱 |
2.2 血虚致瘀 |
2.3 血虚阴伤 |
2.4 血虚津枯 |
2.5 血虚肝郁 |
2.6 血虚肾亏 |
2.7 血虚神衰 |
3 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
3.1 补血益气法 |
3.2 补血活血法 |
3.3 补血滋阴法 |
3.4 补血理气法 |
3.5 补血益肾法 |
3.6 补血养心法 |
3.7 补血健脾法 |
4 补血方剂的组方配伍方法探析 |
4.1 配补气药 |
4.2 配活血药 |
4.3 配滋阴药 |
4.4 配健脾药 |
4.5 配理气药 |
4.6 配补肾药 |
4.7 配安神药 |
5 圣愈汤治证分析 |
6 圣愈汤方义分析 |
7 圣愈汤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药物制备 |
2.3 动物模型制备 |
2.4 给药方法 |
3 检测指标 |
3.1 外周血液成分 |
3.2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 |
3.3 血清白细胞介素-6 |
3.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圣愈汤及其拆方对外周血液成分的影响 |
5.2 圣愈汤及其拆方对血虚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影响 |
5.3 圣愈汤及其拆方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 |
5.4 圣愈汤及其拆方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的影响 |
6 讨论 |
6.1 对外周血液成份的影响 |
6.2 对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 |
6.3 对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
6.4 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 |
7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8)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方剂配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研究现状 |
1.1 方剂配伍的理论研究 |
1.2 方剂配伍的实验研究 |
1.3 方剂配伍的临床研究 |
2 问题分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
1 研究现状 |
1.1 发病学研究 |
1.2 血虚证与贫血关系的研究 |
1.3 血虚证的临床体征及诊断标准 |
1.4 血虚证的实质研究 |
1.5 血虚证的治疗研究 |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 |
前 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血虚证的发病机理 |
1.1 血虚证的病因病机 |
1.2 血虚证的病机演变 |
2 血虚证的治疗思路 |
3 补血剂的制方用药规律探析 |
4 圣愈汤的源流发展与方药解析 |
4.1 圣愈汤之源流发展述要 |
4.2 方义分析 |
4.3 组方特色 |
4.4 现代药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3.1 外周血液成分 |
1.3.2 免疫器官胸腺和脾指数 |
1.3.3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1.3.4 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 |
1.3.5 血清白细胞介素-6 水平 |
1.3.6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 |
1.3.7 骨髓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
1.3.8 骨髓细胞CD_(34)分子表达 |
1.3.9 骨髓组织学改变 |
2 实验结果 |
2.1 对外周血液成分的影响 |
2.2 对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
2.3 对骨髓有核细胞的影响 |
2.4 对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影响 |
2.5 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 水平的影响 |
2.6 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的影响 |
2.7 对骨髓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2.8 对骨髓细胞CD_(34)表达的影响 |
2.9 对骨髓组织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血虚证动物模型评价 |
3.2 对外周血液成分的影响 |
3.3 对骨髓有核细胞数量的影响 |
3.4 对免疫器官胸腺、脾指数的影响 |
3.5 对造血生长因子调控的影响 |
3.5.1 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
3.5.2 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
3.5.3 对白细胞介素-6 的影响 |
3.6 对骨髓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7 对骨髓中 CD_(34)~+ 细胞抗原表达的影响 |
3.8 对骨髓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大枣多糖补气生血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大枣的本草学研究 |
2、 大枣的现代研究概况 |
3、 血虚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4、 生物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5、 大枣(多糖)补气生血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大枣多糖的化学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二章 大枣多糖对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三章 大枣多糖对气血双虚动物模型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归蓉补血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D]. 王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2]当归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光毒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D]. 杨英来. 兰州大学, 2014(11)
- [3]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 ——香附四物汤的基础研究[D]. 刘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4]花生衣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作用研究[D]. 李孔燕. 暨南大学, 2010(08)
- [5]阿胶低肽及其制剂的研究[D]. 付英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6]调肝扶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D]. 苏冬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功能机制的研究[D]. 杨路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
- [8]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D]. 王均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大枣多糖补气生血作用研究[D]. 苗明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10]归蓉补血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J]. 夏洪生,张永锋,刘立昌,杜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