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识别免疫比浊分析中的钩状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宇,朱金英,张静,范洪[1](2021)在《离心血液异常分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检测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离心血液异常分离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Ig检测中的意义,收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MM患者187例,根据外周血离心结果分为异常组(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清、红细胞、分离胶、红细胞)和正常组(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清、分离胶、红细胞),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浆总蛋白、白蛋白、Ig、血钙、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小板以及疾病免疫分型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通过检测含不同浓度IgG和IgA的样本,分别绘制剂量-反应曲线,找出血浆IgG和IgA的平衡点浓度;分析两种不同外周血离心结果与Ig钩状效应的关系。结果显示,异常组和正常组在总蛋白、白蛋白、Ig、Hb、疾病免疫分型等指标上差异显着(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血钙、LDH、Scr和血小板中组间差异不显着(均P>0.05);IgG和IgA的平衡点浓度分别约为35.0 g/L和7.0 g/L,达到平衡点后反应的光密度D(570 nm)、D(340 nm)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异常组Ig检测时均存在钩状效应,正常组则部分存在。以上结果表明,MM患者的外周血样本离心后存在异常分离现象,这与总蛋白、白蛋白、Ig、Hb和疾病免疫分型有关;Ig检测存在钩状效应,而异常分离结果提示相应免疫分型的Ig检测时存在浓度假性减低情况,需稀释才能还原真实结果。
朱学彤[2](2021)在《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文中提出背景: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炎症标志物,炎症发生后数小时可迅速增加,其检测对疾病早期诊断、鉴别、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之一,临床实验室已开发出了多种方法检测CRP,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是一种以混合两种不同粒径免疫胶乳为原理的检测方法,其大粒径免疫胶乳用于提高检测上限,小粒径免疫胶乳用于提高检测灵敏度。该方法在检测中具有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精确度高、干扰因素少、重复性强、可自动化检测等优势。基于双粒径增强胶乳技术,本研究拟开发定量检测CRP的方法,旨在提高免疫试剂的分析灵敏度和线性范围,验证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检测能力,提供一种诊断性能好且适用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测的试剂盒。方法:将质地均一、粒径不同的胶乳微球以共价偶联方式包被CRP抗体从而获得致敏免疫胶乳。分别筛选小粒径及大粒径免疫胶乳,以标准曲线、线性拟合曲线及残差图结果判定最佳胶乳微球种类、抗体浓度、交联剂浓度及免疫胶乳浓度。根据筛选结果组装试剂盒,确保终混合体系中不同粒径免疫胶乳均处于最佳反应状态以完成CRP定量检测。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及线性范围,对双粒径免疫胶乳反应体系优化,筛选最佳样本稀释液(R1)、免疫胶乳液(R2)及加样体积。试剂盒的检测限、精密度、线性范围、准确度、抗干扰能力及稳定性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评估。收集临床血清样本,比对商用试剂盒与自研试剂盒检测能力,验证自研试剂盒检测效能,评估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小粒径胶乳微球在直径为70nm、EDC/NHS为1.5 mg/ml、单克隆抗体为2.0 mg/ml、终致敏免疫胶乳吸光度为1.5时反应最佳。大粒径胶乳微球在直径为200 nm、交联剂EDC/NHS为1.0mg/ml、多克隆抗体为1.4 mg/ml、终致敏免疫胶乳吸光度为1.5时反应最佳。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应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双粒径免疫胶乳混合体系优化后,最终确定在R1体积为100μl、R2体积为100μl、样本体积为2μl时检测体系效能最佳。本研究自研试剂盒定量限为0.50 mg/L;线性范围为0.50~320 mg/L;高、中、低浓度样本的批内、批间及实验室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回收率为100.31%~106.13%,平均回收率102.94%。在总胆红素为204μmol/L、三酰甘油为6 mmol/L、血红蛋白为10 g/L、抗坏血酸为32 mg/dl时,CRP测定不会受到显着影响。14日开瓶稳定性、12月保存稳定性均较佳。使用自研试剂盒与商用试剂盒分别对40份临床血液样本定量检测,最终线性拟合r2为0.99。结论:本项目研制出了CRP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其性能验证结果符合要求,可成功应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贾珂珂,孙文苑,聂睿,崔丽艳[3](2021)在《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常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样本性状、内源性干扰、钩状效应和携带污染等,这些干扰因素可使检测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等。文章对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的干扰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以帮助检验人员识别和确认可能存在的干扰,及时纠正检测结果,尽可能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杨杰,李玲,张瀚允,张鹏,曾方银[4](2019)在《5种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检测特定蛋白钩状效应的性能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5种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特定蛋白钩状效应的性能。方法应用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C)、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和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E)5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分别测定6个特定蛋白项目,在分析测量范围已知的前提下,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样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厂家试剂盒钩状效应的性能。结果 5种试剂盒中,B和C测定链球菌溶血素O(AS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β2-微球蛋白(β2-MG)3个项目抗原过量的安全范围上限较大,浓度分别在10 000IU/mL、1 000mg/L和226mg/L左右未出现钩状效应。血清胱抑素C(CysC)试剂盒中上限最大的是C和E试剂盒,均大于112mg/L。除D试剂盒外,其他厂家试剂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安全范围上限均在700mg/L以上。尿微量清蛋白(mALB)试剂盒抗原过量安全范围上限最大的是D,浓度达43 560mg/L左右仍未出现钩状效应。结论不同厂家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钩状效应性能不同,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应进行钩状效应性能验证,选择防范钩状效应最好的试剂盒。
杨杰,李茂城,尹小毛,张鹏,陈永强,曾方银[5](2019)在《27项特定蛋白项目检测结果分析及钩状效应的防范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不同特定蛋白项目时抗原过量钩状效应的风险大小及防范方法。方法收集既往27项特定蛋白项目临床标本的测定结果,分析其最大可见浓度,并与国内外4个品牌产品说明书声明的分析测量范围相比较,计算超过测量范围上限的标本百分比。结果27个项目中类风湿因子(RF)、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CRP)的最高值分别为13 000.0IU/mL、1 600.1ng/mL、344.0mg/L、566.6mg/L,超出参考区间上限的100倍以上。临床标本中β2-微球蛋白(β2-MG)、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脂蛋白[Lp(a)]较易超出分析测量范围上限,分别占比21.7%、7.9%、7.6%、5.9%,发生高剂量钩状效应的风险较大。罗氏检测系统防范钩状效应的主要方法是样品预稀释和抗原过剩检查。结论部分免疫透射比浊测定项目发生高剂量钩状效应的风险较大,应采取不同方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肖子衿,李永杰,王伶[6](2018)在《OLYMPUS生化分析仪检测尿mALB时后带现象预警参数设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反应曲线的研究,在奥林帕斯自动生化分析仪设置尿m ALB检测的预警参数,报警后带现象,提示检验人员处理。方法在确定免疫比浊法检测mALB的线性范围和检测的最大稀释倍数前提下,通过对一系列浓度梯度mALB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浓度mALB样品的时间-吸光度反应曲线,最终吸光度反应曲线,比较不同浓度mALB样品在检测点限定时间段内吸光度变化值的差值,选择合适的后带现象预警参数。结果采用厂家声明的线性范围300μg/L,最大稀释倍数为50倍,时间-吸光度反应曲线的拐点浓度为1848.68μg/L。一系列标本浓度中,标本浓度超过340μg/L的时间-吸光度曲线明显发生了偏移。选择15读点到11读点差值与27读点到11读点差值的比值>0.6000,并且27读点到11读点差值>0.0716作为抗原过量的判断标准。结论通过正确的预警参数设置,可有效避免尿mALB检测过程中由于后带效应造成的结果偏差。
邓文成,张杰良,黄雪珍,莫和国,黄培坚[7](2018)在《酶比色法定量检测乳糜血标本三酰甘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浊度指数与反应速率法前带检查(PC)技术对三酰甘油(TG)酶比色法定量测定中假性低值的识别和消除作用,以期提高乳糜血标本中的TG浓度测定值的准确性。方法选取TG浓度为0.41mmol/L的健康体检者低值血清标本(L)与浓度为27.54mmol/L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高值乳糜血清标本(H)各1份,按照不同比例配制为21份系列稀释浓度样本;另外增量1.5倍与2倍高值样本(H)反应体积获得2份极高浓度值样本,共23份高低系列浓度样本。采用血清浊度指数与反应速率法PC技术对样本进行定量测定,计算系列样本理论浓度值,记录血清浊度指数值、反应过程吸光度(A)值和实测浓度值。结果系列稀释浓度样本中,血清浊度指数与样本中的乳糜程度呈正相关,并且随着T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浓度样本1~12无PC报警,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良好(R2=0.999 3),相对偏差较小;高浓度样本13~23,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差(R2=0.864 1),相对偏差较大,理论值与实测值曲线呈明显的偏离现象;而样本17~23出现前带报警,检测结果呈明显假性低值。结论 TG酶比色法检测高浓度样本(乳糜血)会出现明显的假性低值,应用血清浊度指数与反应速率法PC技术能够迅速有效地识别反应体系中的假性低值,并通过仪器自动稀释再检测功能正确测定样本浓度。
刘斌,王勇,张炳昌,栾芳[8](2018)在《BIOSYSTEM BA400全自动特定蛋白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性能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BIOSYSTEM BA400全自动特定蛋白仪(以下简称"BA400特定蛋白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性能。方法评估BA400特定蛋白仪检测尿液标本中微量白蛋白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参考区间、携带污染率,评价尿微量白蛋白试剂在BA400特定蛋白仪上的分析性能。结果 BA400特定蛋白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验证均在允许的范围内;可报告范围为5.016000.0 mg/L;携带污染率为0.12%,符合仪器要求。结论 BA400特定蛋白仪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线性范围能满足临床所需,携带污染率极低,检测快速方便,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肾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对早期肾脏疾病的筛查,是临床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的理想分析仪器。
张杰良,黄雪珍,莫和国,邓文成,梁映亮,徐灼均,徐宁[9](2017)在《尿微量清蛋白抗原再添加检测技术与前带检查研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抗原再添加检测与前带检查技术应用,识别并消除反应体系中存在的钩状效应。方法选择mALB浓度分别为3.03、1 152.20、2 031.20、3 539.60mg/L的门诊患者随机新鲜尿液标本4份,选取浓度为3.03mg/L与1 152.20mg/L两份标本,按照不同的稀释比例,配制成系列稀释浓度标本12份,加上述两高值标本组成14份高低系列浓度标本;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置前带检查报警参数,使用抗原再添加技术检测14份标本中mALB,观察并记录理论浓度值、反应过程吸光度值、实测浓度值与前带检查值;通过对出现前带报警前后标本浓度进行系列再稀释,查找出现前带报警的最低浓度值。结果系列稀释浓度标本中,低浓度标本1至标本5没有前带检查报警,而高浓度标本6至标本14都有前带检查报警,而出现前带检查报警的最低浓度值为360.74mg/L。结论 mALB检测方法对高浓度标本存在明显的钩状效应,应用抗原再添加检测与前带检查技术能够迅速、有效地识别反应体系中的钩状效应,并通过仪器自动稀释再检测功能正确测定标本浓度。
夏艳艳[10](2017)在《基于3株相互配对单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死率位居第五的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HCC的进展快、预后差、恶性程度高,并且临床上诊断为肝癌的患者已多属于中、晚期,使之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复发、转移率高,预后效果差,因此肝癌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目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诊断HCC最重要、最常规的血清学标志物,但其敏感性(39-64%)和特异性(76-91%)不高,使部分的早期肝癌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地诊断和治疗,无法满足临床肝癌诊断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肝癌诊断血清学标志物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有学者发现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在诊断肝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AFP,因此,GP73可能成为肝癌早期诊断更为理想的血清学标志物。为了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建立了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Latex Nanoparticle-Enhanced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LTIA)用于血清中 GP73 的定量检测。我们对胶乳粒子进行了表征,建立了基于多克隆抗体和3株可以两两配对单克隆抗体的LTIA,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估。方法(1)胶乳粒子表征。我们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y,TEM)检测了其粒径大小和形态;采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检测了其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了其水合粒径和纳米粒子的浓度;并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850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和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其羧基含量。(2)基于多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分析。以GP73多克隆抗体包被胶乳粒子,对胶乳粒子的粒径、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l-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N-经基琥拍酸亚胺(N-hydroxysulfosuccinimide,NHS)浓度、多抗的浓度、活化胶乳粒子的体积和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浓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以GP73重组蛋白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对实验的精密度、最低检出限、干扰进行分析,并用此方法测定80例健康人和80例肝癌患者血清中GP73含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3)基于3株单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分析。以3株GP73的单克隆抗体包被胶乳粒子,对EDC/NHS浓度、3株单抗的浓度、活化胶乳粒子的体积和PEG-6000浓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以GP73重组蛋白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对实验的精密度、最低检出限、干扰进行分析,并用此方法测定80例健康人和80例肝癌患者血清中GP73含量,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86 nm和107nm胶乳粒子表面光滑、分散性好;水合粒径和浓度分析结果相差不大;Zeta电位值分别为-39.2和-41.9 mV,其绝对值均大于30 mV,说明这两种胶乳粒子均比较稳定;FTIR显示粒子表面有羧基基团;电位滴定法分析其羧基含量均为0.6 mmol/g。(2)成功建立了基于多克隆的LTIA,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320 ng/mL,精密度分析得到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8%,批间CV<10%,最低检出限为2.11 ng/mL,满足其对临床样本的检测要求,抗干扰能力强,ROC曲线分析得到其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72.4%。(3)进一步建立了基于3株单克隆抗体的LTIA,线性范围为10-350ng/mL,精密度分析得到批内CV<8%,批间CV<10%,最低检出限为1.82ng/mL,满足其对临床样本的检测要求,抗干扰能力强,ROC曲线分析得到其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93.3%。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基于多克隆抗体和3株单克隆抗体的LTIA,为临床检测GP73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发现应用基于3株两两配对单克隆抗体的LTIA检测GP73时在线性关系、检出限、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均优于基于多克隆的LTIA方法。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识别免疫比浊分析中的钩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识别免疫比浊分析中的钩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离心血液异常分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检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资料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本的采集及处理 |
1.2.2 观察指标 |
1.2.3 不同浓度梯度IgG和IgA检测样本的制备 |
1.2.4 IgG和IgA的剂量-反应曲线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MM患者外周血离心后分离结果 |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 两种类型Ig的剂量-反应曲线分析 |
2.4 不同外周血样本离心结果与Ig钩状效应的关系 |
3 讨论 |
(2)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C反应蛋白概述 |
2.1.1 生理学特性 |
2.1.2 临床检测意义 |
2.2 C反应蛋白临床检测方法 |
2.3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
2.3.1 概念提出 |
2.3.2 检测原理 |
2.3.3 分类及检测优势 |
2.3.4 胶乳微球的致敏 |
2.4 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
2.5 结语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建立 |
3.2.1 实验试剂配制 |
3.2.2 免疫胶乳制备 |
3.2.3 生化分析仪检测 |
3.3 免疫胶乳制备条件筛选 |
3.3.1 胶乳微球粒径及厂家选择 |
3.3.2 抗体选择 |
3.3.3 EDC/NHS选择 |
3.3.4 免疫胶乳浓度选择 |
3.3.5 双粒径免疫胶乳混合体系优化 |
3.4 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性能验证 |
3.4.1 检测能力验证 |
3.4.2 线性范围验证 |
3.4.3 精密度验证 |
3.4.4 准确度验证 |
3.4.5 抗干扰能力验证 |
3.4.6 开瓶稳定性验证 |
3.4.7 保存稳定性验证 |
3.5 方法学比较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免疫胶乳制备条件 |
4.1.1 胶乳微球 |
4.1.2 抗体 |
4.1.3 EDC/NHS浓度 |
4.1.4 免疫胶乳浓度 |
4.1.5 双粒径胶乳微球混合体系 |
4.2 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性能 |
4.2.1 检测能力 |
4.2.2 线性范围 |
4.2.3 精密度 |
4.2.4 准确度 |
4.2.5 抗干扰能力 |
4.2.6 开瓶稳定性 |
4.2.7 保存稳定性 |
4.3 方法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样本性状的干扰 |
1.1 溶血 |
1.2 黄疸 |
1.3 脂血 |
1.4 样本性状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
2 内源性干扰 |
2.1 RF |
2.2 嗜异性抗体 |
2.3 人抗动物抗体 |
2.4 自身抗体 |
2.5 M蛋白 |
2.6 内源性干扰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
3 检测中的钩状效应 |
3.1 钩状效应 |
3.2 钩状效应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
4 其他干扰因素 |
5 总结 |
(4)5种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检测特定蛋白钩状效应的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不同浓度梯度的样品制备 |
1.3.2 样品测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5种试剂盒不同项目的剂量-效应曲线 |
2.2 5种试剂盒抗原过量安全范围上限 |
3 讨论 |
4 结论 |
(5)27项特定蛋白项目检测结果分析及钩状效应的防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标本数据分析 |
1.3 试剂说明书收集整理 |
2 结果 |
2.1 不同项目的历史数据分析 |
2.2 分析测量范围上限及超上限的临床标本数量和百分比 |
2.3 罗氏诊断生化系统防范钩状效应的方法 |
3 讨论 |
(6)OLYMPUS生化分析仪检测尿mALB时后带现象预警参数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2.1 仪器Beckman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 2.2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7)酶比色法定量检测乳糜血标本三酰甘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1.3.1 检测原理 |
1.3.2 检测参数 |
1.3.3 PC与样本浓度计算[3] |
1.3.4 血清浊度指数 (L指数) [3-4] |
1.3.5 系列稀释浓度样本配制与测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8)BIOSYSTEM BA400全自动特定蛋白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 |
1.2 仪器及试剂 |
1.3 方法 |
1.3.1 准确度验证 |
1.3.2 精密度验证 |
1.3.3 线性范围验证 |
1.3.4 可报告范围验证 |
1.3.5 参考区间验证 |
1.3.6 携带污染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准确度 |
2.2 精密度 |
2.2.1 批内精密度 |
2.2.2 批间精密度 |
2.3 线性范围 |
2.4 可报告范围 |
2.5 参考区间 |
2.6 携带污染 |
3 讨论 |
4 结论 |
(9)尿微量清蛋白抗原再添加检测技术与前带检查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检测原理 |
1.3.2 检测参数 |
1.3.3 标本吸光度与前带检查值计算[3] |
1.3.4 系列稀释浓度标本配制与测定 |
2 结果 |
2.1 mALB系列稀释标本理论浓度值、吸光度值、实测浓度值及对应前带检查 (PC) 值结果 |
2.2 前带报警前后再稀释系列标本浓度检测结果 |
2.3 mALB系列稀释标本理论浓度值与吸光度计算值及实测浓度值的变化关系 |
3 讨论 |
(10)基于3株相互配对单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胶乳粒子的表征及基于多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3株单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识别免疫比浊分析中的钩状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心血液异常分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检测中的意义[J]. 张靖宇,朱金英,张静,范洪. 现代免疫学, 2021(03)
- [2]双粒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D]. 朱学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J]. 贾珂珂,孙文苑,聂睿,崔丽艳. 检验医学, 2021(04)
- [4]5种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检测特定蛋白钩状效应的性能评估[J]. 杨杰,李玲,张瀚允,张鹏,曾方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02)
- [5]27项特定蛋白项目检测结果分析及钩状效应的防范方法[J]. 杨杰,李茂城,尹小毛,张鹏,陈永强,曾方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01)
- [6]OLYMPUS生化分析仪检测尿mALB时后带现象预警参数设置的研究[J]. 肖子衿,李永杰,王伶.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8(06)
- [7]酶比色法定量检测乳糜血标本三酰甘油的研究[J]. 邓文成,张杰良,黄雪珍,莫和国,黄培坚.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8(03)
- [8]BIOSYSTEM BA400全自动特定蛋白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性能测定[J]. 刘斌,王勇,张炳昌,栾芳. 中国医疗设备, 2018(04)
- [9]尿微量清蛋白抗原再添加检测技术与前带检查研究分析[J]. 张杰良,黄雪珍,莫和国,邓文成,梁映亮,徐灼均,徐宁. 重庆医学, 2017(28)
- [10]基于3株相互配对单克隆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夏艳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