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

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

一、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论文文献综述)

解光穆[1](2021)在《语文课程人文属性观评述》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至今,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课程属性问题的学术探讨与学理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在激烈争执与鲜明对峙中也没有得出有广泛共识的结论。但如从语文课程发展史看,自语文独立设科之后就时断时续存在着的"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之争""文道之争""言意之辩"等独有课程现象,实际上都直接折射出或具体反映出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之争。在对语文课程属性的多方分析探讨与尖锐论辩中,人文属性观作为重要一极历来就有着极大影响,且在一定意义上与传统工具属性观彼此辩难、相互对峙而成为语文课程性质观的主要代表之一。具体剖析语文课程人文属性观内部逐步分化出的不同主张与观点,即可看出把人文属性这一语文课程重要属性认定(界定)为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存在着明显不足与缺陷。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性质观会引发或导致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实施方式不甚科学、基本路径不甚清晰等诸多问题,因此就需对其再加学理分析、深刻反思与及时归正,在守正创新中来推动语文课程健康发展。

游敏惠,谷文陶[2](2010)在《技术的科学基础与艺术旨向——兼论科学、技术、艺术的统一》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科学和艺术而言,技术无疑是变革社会的直接力量。但技术的生成、演变,以及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人类不仅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功用,而且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艺术美感;创造一个美的世界是人类实现其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人类对技术功能的本质要求;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对艺术美的追求,推动着技术的完善,也决定了技术完善的方向;归根结蒂,艺术旨向是技术发展的愈益显着的特征。科学、技术与艺术,是评价人类行为的三个维度,科学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理论可能性;技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现实可行性;艺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结果的理想性或美感度。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学旨向,更体现了人的类本质。

马贵玉[3](2010)在《当代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文中提出20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哲学经历了由社会的到历史的、文化的及后现代的转向,科学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科学哲学到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所谓科学哲学之“转向”,就是改变了原有科学哲学的主题和观念,实现了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的变换。“人文转向”是经过逻辑经验主义及其遭遇的挑战和历史主义的发展实现的,也可以说是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共同汇成的一股洪流。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大致是一种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立场,即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其根本标志就是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力求纠科学文化之偏,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因此,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以促进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作分析探讨,它对我们今天繁荣科学哲学事业具有启迪作用。因为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科学哲学的狭隘定位,从而使其走出现有的困境,而且还将大大拓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从而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开辟颇为广阔的前景。

祝琳[4](2004)在《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文中研究指明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以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就受到世人的密切关注。而实际上,科学与人文之间融通的方式和层次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当代科学的发展更出现了人文化的趋势,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

二、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课程人文属性观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溯:人文属性观的历史源流与多样表现
    (一)20世纪20年代的人文目标观与形式目标观之争。
    (二)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生的“文道之争”。
    (三)在语文课程发展进程中时时出现的“言意之辨”。
二观点评述:人文属性观的学术主张与逻辑依据
    (一)人文属性观的提出与发展脉络。
    (二)人文属性观的逐步发展与观点分化。
三学理辨析:人文属性观的学理缺陷与应然批判

(3)当代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章节内容
二、自古希腊至欧洲中世纪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一) 古希腊时期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一致
        1.科学之要义
        2.人文之要义
        3.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一体化
        4.古希腊的科学与人文一体化
    (二) 亚里士多德哲学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影响
    (三) 亚里士多德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三、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分离对立
    (一) 随着启蒙运动的结束,科学与人文开始渐行渐远
    (二)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科学与人文走向分离与对立
        1.科学——无所不能
        2.科学——新的上帝
    (三) 哲学反思
        1.上帝死了以后
        2.科学的繁荣给人类带来复杂的社会权衡和人生意味
        3.教育问题
四、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解决危机的最佳方式
    (一) 唤起人类对科学的人文反思
        1.历史上的科学哲学
        2.当代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
        3.这种转向的必然性
    (二) 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之动力
        1.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孕育出彰显生命意志的人性观将抵制科学平庸化的趋向
        2.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从人性的层面为科学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提供了新的力量源泉
        3.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为现代科学跨越学科边界、实现新的知识整合提供了重要动力
    (三) 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
    (四) 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科学发展观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人文属性观评述[J]. 解光穆.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技术的科学基础与艺术旨向——兼论科学、技术、艺术的统一[J]. 游敏惠,谷文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3]当代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D]. 马贵玉. 新疆大学, 2010(02)
  • [4]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J]. 祝琳. 河南科技, 2004(01)

标签:;  ;  ;  ;  

科学发展的人文属性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