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唐鸣锶[1](2021)在《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及IL-6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及耳穴压豆疗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的作用及期间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将70例明确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具备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指征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镇痛治疗,术前予艾瑞昔布片(0.1g po bid),术后第1、2天,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 iv qd),至术后第3天,改予艾瑞昔布片(0.1g po bid)。观察组在常规镇痛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电针及耳穴压豆疗法,电针取穴:陷谷(单)、太白(单)、束骨(单)、太溪(单)、足临泣(单)、太冲(单)、合谷(单)、足三里(单)、内关(单),上穴均取患侧。耳穴取穴:皮质下(单)、神门(单)、交感(单)、髋(单),上穴左右交替进行。7天为1个疗程,比较2组术后第1天、2天、3天、7天的静息痛及活动痛的NRS评分,2组术后第1天、2天、3天、7天的患侧髋关节外展活动度,术后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使用情况,术后7天内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多汗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IL-6水平变化情况,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0例病例,两组各脱落2例,最终有效病例各33例。(2)7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静息痛及活动痛的N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第2天、3天、7天的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比对照组93.94%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的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第1天、2天、3天、7天的外展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使用情况比较,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21.2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IL-6水平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逐渐降低,两组IL-6水平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的比较,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两组进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12.12%,对照组为39.3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耳穴压豆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方面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减少盐酸哌替啶的使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于红燕[2](2019)在《地佐辛配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中地佐辛配伍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条件6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三组,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别给予A组:0.75%罗哌卡因1ml+10%葡萄糖注射液2ml;B组:0.75%罗哌卡因1ml+内含0.2mg地佐辛的10%葡萄糖注射液2ml;C组:0.75%罗哌卡因1.5ml+10%葡萄糖注射液1.5ml。入室静卧10min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收缩压)、DBP(Diastolic blood pressure,舒张压)、HR(Heart rate,心率)、SpO2(Oxygen saturation,脉搏血氧饱和度)、CVP(Cent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为血流动力学基础值,其时间标记为T1(麻醉前),分别记录T2(麻醉后5min)、T3(麻醉后10min)、T4(麻醉后20min)、T5(麻醉后30min)各时点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各项指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出现时间t1、感觉神经阻滞达到的最高阻滞平面时间t2、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t3,运动神经阻滞出现时间t4、运动神经阻滞达到的最高阻滞平面时间t5、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t6。结果(1)麻醉后组B收缩压相对组C更稳定。(2)麻醉后10分钟以上组B舒张压相对组C更稳定。(3)麻醉后10分钟以上组C心率波动最明显。(4)麻醉30分钟以上组B中心静脉压更趋于稳定。(5)感觉神经阻滞出现时间、达到的最高阻滞平面时间A最长,组B最短。(6)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B组最长,A组最短。(7)运动神经阻滞出现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达到的最高阻滞平面时间A最大,组B最小。(8)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C组最长,A组最短。综上,组B收缩压相对组C更稳定。组B舒张压相对组C更稳定,尤其是麻醉后10分钟以上更明显。同时,组A、组B心率波动较小,组C心率波动最明显。麻醉30分钟以上组B中心静脉压更趋于稳定。A组与C组的感觉神经阻滞出现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达到的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出现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达到的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均长于B组,A组相比C组时间更长;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B组最长,A组最短。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C组最长,B组次之,A组最短。结论地佐辛配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血液循环稳定;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延长,术后止痛时间延长;但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并未延长,患者能尽早活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
姜鹤[3](2015)在《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单纯布比卡因与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等比重液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探索布比卡因腰麻芬太尼的适宜剂量,为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提供进一步研究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73例在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试验分成三组,B组:布比卡因15mg+脑脊液=3ml;BF1组:布比卡因15mg+芬太尼25ug+脑脊液=3ml,BF2组:布比卡因15mg+芬太尼50ug=3ml;三组分别观察并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5min、10min、15min、30min、1h、假体植入时、术毕时心率(HR)、血压(NBP)、氧饱和度(Sp0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镇痛平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中镇痛效果。术后48小时的疼痛程度及镇痛药的追加剂量;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管活性药物去氧肾上腺素、乌拉地尔、硝酸甘油、阿托品等使用量。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输液量、尿量、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患者在血压麻醉后5min、10min、假体植入即刻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麻醉效果:BF2组、BF1组的感觉及运动阻滞完全消退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2组与BF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NRS评分:BF1组、BF2组与B组在术后12小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三组麻醉方法都可以满足膝关节置换术。2.复合芬太尼组较单纯布比卡因腰麻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3.复合芬太尼组较单纯布比卡因组能延长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消退时间、具有较长时间的镇痛的优势。4.50μg芬太尼组较25μg芬太尼组具有更长的镇痛时间,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差异。5.三组术前超前镇痛取得良好的临床术后镇痛效果。
冯丽娜[4](2014)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联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fos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骶管注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J组);模型组(M组);罗哌卡因(L组);舒芬太尼组(S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LS组),除J组外其余大鼠均进行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术。术后第1天至14天骶管注入相应药物,记录大鼠的疼痛行为学评分,机械刺激感受阈和热痛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了脊髓灰质后角细胞神经元中c-fos阳性表达量。结果:(1)除J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术侧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足外翻畸形,后爪着地。L组、S组和LS组随着时问推移下肢运动呈好转的趋势,LS组术后第14天疼痛学评分与M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J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各组大鼠在术前及术后健侧的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后大鼠均出现缩足、舔爪等行为学改变。与J组比较,M组、L组、S组及LS组术后机械痛阂和热痛阈降低非常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比较,L组、S组及LS组在术后5、7、10,14天机械痛阈和热痛阂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LS组比较,L组及S组在术后5、7、10,14天机械痛阈及热痛阂降低非常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3)4个CCI模型组FLI细胞主要分布于双侧脊髓背角Ⅰ~Ⅱ和Ⅴ~Ⅵ层,其次为Ⅲ-Ⅳ,Ⅶ~Ⅹ分布较少,与J组比较,M组、L组、S组的FLI阳性细胞数显着增高(P<0.01);与M组比较,L组、S组及LS组在术后明显减少(P<0.01);LS组FLI阳性细胞数较L组、S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骶管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了大鼠脊髓背角细胞c-fos的表达量。
梁伟东[5](2013)在《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对照组(CCI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舒芬太尼组(Suf组);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DS组)。Dex组、Suf组、DS组分别于术后1~14天每天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2μg/kg d、舒芬太尼(Sufentanil,Suf)1μg/d、Dex1μg/kg d+Suf0.5μg/d,各组药物总容量均配成20μl,CCI组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3、7、14天给药30min后,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术后第7、14d痛阈值测定后,分批提取大鼠L4-L6节段脊髓(n=5/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所有正态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及组内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LSD-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Dex组、Suf组及DS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明显,术后7天Fos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CCI模型组相比,Dex组、Suf组及DS组在术后3天、7天、14天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Fos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7天差异显着(P<0.05)。与DS组相比,Dex组及Suf组在术后3天、7天、14天机械痛阈及热痛阈降低,Fos蛋白在术后7天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鞘内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明显的协调镇痛作用,有效缓解机械痛敏及热痛敏。
徐永伟[6](2011)在《不同麻醉前给药对猫异氟醚麻醉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选用生理盐水、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二者复合作为麻前给药,用异丙酚诱导,研究异氟醚对猫的麻醉效果及心肺、脑电、心电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变化的影响。实验共分四组,生理盐水组(A组)、布托啡诺组(B组)、咪达唑仑组(C组)及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复合组(D组)。本实验以Datex呼吸、循环监护仪对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功能进行无损伤连续监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猫血浆中儿茶酚胺类递质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麻醉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二者复合后,分别在平均通入1.93%、1.39%、1.44%、和1.15%异氟醚时,猫麻醉效果最佳,达到外科麻醉级深度,镇静、镇痛效果确实,与对照组相比,后三组都不同程度延长了苏醒时间。呼吸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虽然异氟醚及咪达唑仑对猫的呼吸功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在本试验中使用机械通气,通过调节异氟醚的吸入浓度与潮气量,在麻醉过程中保持动物呼吸通畅,供氧充足,各组间都没有发生呼吸抑制现象。循环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布托啡诺组、咪达唑仑-布托啡诺组心率、血压及体温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但心率、血压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呈现稳定状态,直至麻醉监测结束也没有继续下降。而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心率无显着变化,仅使血压降低。各组血氧饱和度影响不明显,表明虽然各种麻醉前用药对循环系统有一定抑制,但是各组生理指标的变化都在猫的耐受范围之内。脑电图监测结果表明,布托啡诺、咪达唑仑或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后,通入异氟醚后脑电图都是由高频低幅的α波向处于睡眠状态的低频高幅δ波转变。苏醒期间,波幅呈相反方向变化。但是在咪达唑仑组和布托啡诺-咪达唑仑组中出现苏醒时间延长的现象。血浆儿茶酚胺检测结果表明,麻醉前使用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布托啡诺-咪达唑仑能够显着降低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也就是可以有效的降低疼痛所引起的应激反应。本实验结果证明,使用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布托啡诺-咪达唑仑作为猫异氟醚麻醉的麻醉前用药,其麻醉诱导平稳,麻醉效果确实,且能显着降低异氟醚用量,同时还能够显着降低插管、拔管及麻醉对猫的应激反应。说明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在异氟醚麻醉过程中具有很好的麻醉镇痛效果,完全能够满足猫临床外科手术需要。
王世斌[7](2010)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与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骨科下肢手术应用中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0例As AⅠ-Ⅱ级、年龄65-86岁,拟行下肢手术患者。全髋置换20例,DHS内固定20例,股骨头置换30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2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n=30):A组:1%罗哌卡因2.0mmL+芬太尼1.0mmL(50μg);B组:1%罗哌卡因1.5mL+脑脊液1.5mL,0.5%罗哌卡因组;C组:1%罗哌卡因2.0mL+脑脊液1.0mL,0.67%罗哌卡因组(三组腰麻药液总容量均为3mL且均为等比重)。用南昌贝欧特公司联合阻滞配套针于L2-L3间隙穿刺,确认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插入25G笔尖式腰穿针,见脑脊液流出即为穿刺成功,注药速度为匀速(15秒),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与1%罗哌卡因1:1混合液维持麻醉。观察3组用药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运动和感觉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c组用药5分钟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都有一过性的降低,A组感觉阻滞起效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麻醉平面升高、感觉阻滞时间延长,不良反应少(P<0.05)。B组、C组低血压,恶心及寒战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感觉阻滞时间长,持续止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是骨科下肢手术一种较佳的麻醉方法。
章丽芳[8](2009)在《罗哌卡因术后局麻镇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及疝修补术后皮下置管间歇注射0.25%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成T1、T0、H1、H0四大组,T1组甲状腺术毕皮下置管每隔4小时注入0.25%罗哌卡因2ml,T0组甲状腺术后不置管,H1组疝修补术毕皮下置管每隔4小时注入0.25%罗哌卡因2ml,H0组疝修补术毕未置管,予术后4h、8h、12h、1 6h、20h、24h、28h、32h、36h、40h、44h、48h行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并记录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及恶心呕吐等情况,患者VAS>8分时加用强痛定止痛。结果:甲状腺切除术后皮下置管镇痛组与未置管镇痛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疝修补术后皮下置管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未置管组。结论:皮下置管局麻镇痛用于疝修补术能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于美钢[9](2008)在《硬膜外腔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和血浆IL-6、TNF-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腔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术前用药对术后疼痛和血浆IL-6、TNF-α的影响,以观察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1例ASAI-Ⅱ级子宫颈癌(Ⅰb-Ⅱa期)病人,年龄30~55岁,择期行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随机分为两组,超前镇痛组(A组)16例,对照组(B组)15例,两组病人于L1-L2椎间隙正中法置入硬膜外腔导管,向头端置管3.5cm,给1%利多卡因3ml证实其安全可靠。两组病人均以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5μg/kg、阿曲库铵0.6mg/kg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持续吸入0.5%~1.0%异氟醚及丙泊酚(4~8mg·kg-1·h-1)+瑞芬太尼(1mg瑞芬太尼加500mg丙泊酚中)持续泵注;持续泵入阿曲库铵8μg·kg-1·min-1维持机松;术中维持BIS值在40~50之间,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心律在正常范围。A组于麻醉诱导前20min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25%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0.5μg/kg混合液10ml,确保疼痛消失平面达到T6水平,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ml;B组于麻醉诱导前20min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ml,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注入0.25%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0.5μg/kg混合液10ml;术后均采用PCEA持续镇痛24h。分别于入室时(T1)、术后24h(T2)、术后48h(T3)、术后72h(T4)抽取静脉血测血浆IL-6、TNF-α浓度;评估术后4h、8h、12h、24h、48h、72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后PCEA实际按压次数和术后镇痛药用量;比较两组苏醒时间及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术前两组各指标均无差异显着性(p>0.05)。(1)两组病人IL-6术后24h、48h、72h均较术前显着性增高(p<0.05);术后24h、48h、72h A组均显着性低于B组(p<0.05);两组病人TNF-α术后24h、48h较术前显着性增高(p<0.05);术后24h、48h两个时点A组显着性低于B组(p<0.05);术后72h,与术前相比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病人术后静息时VAS评分:两组术后4h、8h、12h、24h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48h、72h A组显着性低于B组(p<0.05),咳嗽时VAS评分:两组术后4h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8h、12h、24h、48h、72h A组均显着性低于B组(p<0.05)。(3)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B组与A组相比显着延长(p<0.05);恶心呕吐、嗜睡两组均有出现。结论:(1)硬膜外腔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硬膜外腔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可有效消弱术后血浆IL-6和TNF-α的升高,此可能是其减轻术后疼痛的一个因素。
姜涛[10](2005)在《吗啡对大鼠外周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吗啡是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最近一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吗啡可通过作用于CNS以外的阿片受体产生抗伤害效应,阿片受体的激活直接和间接地抑制初级感觉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可能是阿片受体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发挥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本实验通过观察吗啡、利多卡因及纳洛酮对大鼠外周神经动作电位及传到速度的影响,探讨吗啡在哺乳类动物外周神经的局部作用机制及与局麻药的协同作用。 方法 选取活跃,健康wister大鼠63只,重320g左右,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动物室提供,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0.1、0.2、0.3g/L三种不同浓度吗啡组,0.02g/L纳洛酮组,0.25%利多卡因组,0.2g/L浓度吗啡+0.25%利多卡因混合溶液组。在室温20±3℃条件下,保证被测动物皮肤温度在34℃左右,常规腹腔麻醉游离坐骨神经,分别浸于以上不同浓度的37℃吗啡、纳洛酮及利多卡因溶液,并用37℃水浴的液体石蜡和生理盐水进行绝缘、保湿、保温,将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分别置于夹伤神经的远侧端和近侧端。观察对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值、上升斜率及下降斜率、传导速度的影响。 结果 1、不同浓度吗啡溶液浸泡40min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值减小、甚至消失,上升斜率及下降斜率延长(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且幅值的变化较明显于上升斜率及下降斜率的变化。 2、纳洛酮可翻转吗啡所形成的上述衰减性影响,可使动作电位的幅值、上升斜率、下降斜率及传导速度恢复。 3、0.2g/L浓度吗啡和0.25%利多卡因溶液分别浸泡后,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
二、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及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脱落及中止病例的处理 |
3.研究方案 |
3.1 设计路线 |
3.2 分组及治疗方法 |
3.2.1 分组 |
3.2.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疗效分析 |
2.1 两组T1、T2、T3、T4 静息痛的NRS评分比较 |
2.2 两组T1、T2、T3、T4 活动痛的NRS评分比较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T0、T1、T4 的IL-6 水平比较 |
2.5 两组关节活动功能比较 |
2.6 两组术后7 天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7 两组术后7 天内追加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3.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1.1 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患者NRS评分均上升 |
1.3 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确切 |
1.4 电针联合耳穴压豆能更快恢复关节活动度至正常水平 |
1.5 电针联合耳穴压豆能减少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 |
1.6 电针联合耳穴压豆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
1.7 电针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术后镇痛作用 |
1.8 关于本研究中中医镇痛方法的讨论 |
2.中医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2.1 病名的记载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
2.3.1 中医内治 |
2.3.2 中医外治 |
3.西医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3.1 定义 |
3.2 病因 |
3.3 病理生理机制 |
3.4 西医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
3.4.1 药物治疗 |
3.4.2 非药物治疗 |
4.选穴依据 |
5.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THA术后镇痛病例收集表 |
附表2:患者知情同意书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地佐辛配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联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f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2 实验材料 |
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4 病理标本的制备 |
2.5 疼痛行为学观察 |
2.6 机械刺激感受阈值测定 |
2.7 热痛阈测定 |
2.8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行为学观察结果 |
3.2 机械刺激感受阈变化热痛阈变化 |
3.3 热痛阈变化 |
3.4 脊髓背角c-fos表达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 CCI 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 CCI 模型大鼠脊髓背角Fos 蛋白表达的影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6)不同麻醉前给药对猫异氟醚麻醉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吸入麻醉剂在小动物麻醉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 阿片类镇痛剂在小动物麻醉中的研究和应用 |
1.3 安定类药物在小动物麻醉中的研究和应用 |
1.4 麻醉中疼痛的管理与控制 |
1.4.1 疼痛及痛觉过敏概述 |
1.4.2 疼痛的管理及控制 |
1.5 手术对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及意义 |
1.6 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器材 |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预实验 |
2.2.2 试验分组 |
2.2.3 试验前准备 |
2.2.4 给药方法 |
2.2.5 麻醉监测内容及观察指标 |
2.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
2.3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监测结果 |
3.1.1 不同麻前给药对异丙酚用量的影响 |
3.1.2 反射监测结果 |
3.1.3 肌肉松弛度 |
3.1.4 镇痛效果 |
3.1.5 镇静效果 |
3.1.6 麻醉苏醒时间监测结果 |
3.2 循环系统监测结果 |
3.3 呼吸系统监测结果 |
3.4 血浆儿茶酚胺类检测结果 |
3.4.1 标准曲线 |
3.4.2 回收率 |
3.4.3 精密度与变异系数 |
3.5 心电监测结果 |
3.5.1 对照组心电监测结果 |
3.5.2 布托啡诺组心电监测结果 |
3.5.3 咪达唑仑组心电监测结果 |
3.5.4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组心电监测结果 |
3.6 脑电监测结果 |
3.6.1 对照组脑电监测结果 |
3.6.2 布托啡诺组脑电监测结果 |
3.6.3 咪达唑仑组脑电监测结果 |
3.6.4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组脑电监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其二者复合对猫异氟醚麻醉与镇痛效果的影响 |
4.2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其二者复合对猫异氟醚麻醉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3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其二者复合对猫异氟醚麻醉呼吸系统的影响 |
4.4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其二者复合对猫异氟醚麻醉心电、脑电的影响 |
4.5 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及其二者复合对猫异氟醚麻醉血浆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与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选择 |
2.1.2 分组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2.1 麻醉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罗哌卡因术后局麻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目录 |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观察指标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后镇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9)硬膜外腔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和血浆IL-6、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论文正文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
2.4 观察指标和标本采集 |
2.5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
3.2 术后疼痛及镇痛情况比较 |
3.3 两组病人术后各时间点血浆IL-6(pg/ml)、TNF-α(ng/ml)比较 |
3.4 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情况比较 |
3.5 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
附图 |
第四章 讨论 |
1.镇痛效果 |
2.细胞因子 |
3.术后苏醒及不良反应 |
4.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吗啡对大鼠外周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耳穴压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及IL-6水平的影响[D]. 唐鸣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地佐辛配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临床研究[D]. 于红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观察[D]. 姜鹤. 宁夏医科大学, 2015(06)
- [4]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联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fos表达的影响[D]. 冯丽娜. 延边大学, 2014(01)
- [5]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D]. 梁伟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6]不同麻醉前给药对猫异氟醚麻醉效果影响的研究[D]. 徐永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7]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与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的比较[D]. 王世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10(02)
- [8]罗哌卡因术后局麻镇痛的临床观察[D]. 章丽芳. 浙江大学, 2009(11)
- [9]硬膜外腔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和血浆IL-6、TNF-α的影响[D]. 于美钢. 中南大学, 2008(01)
- [10]吗啡对大鼠外周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的影响[D]. 姜涛. 山东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