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水泥砼路面调查与维修(论文文献综述)
袁平平[1](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章炼武[2](2020)在《浅谈“白加黑”的路面结构设计及防治反射裂缝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南平市2016年国省道路面改造工程(建阳段)项目,介绍该项目在旧水泥砼路面上加铺沥青砼路面的防治反射裂缝、路面结构结构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其优缺点,包括了旧路面处治、防反措施、路面结构、质量控制、交通控制等内容。
孟大勇[3](2019)在《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文中提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其路面性能逐渐下降,需要进行处治和养护。目前采用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处治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原路面材料及其残余强度,同时显着提高其路面使用性能。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之间性能差异的巨大性,导致基层的路面病害很容易反射到面层上,形成路面病害。目前的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其次,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研究了旧水泥砼路面使用状况评价与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路面破损调查、探地雷达调查、承载能力检测以及结构参数检测等内容。针对检测评价结果,开展了旧水泥砼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分析了典型病害的处理方法,并且进行了多方式的加固修复效果评价。结合处理方法,论文进行了旧水泥砼加铺沥青混凝土的结构设计。首先确定了罩面结构的最不利加载方式,然后分析了原水泥砼板、原路面基层以及土基结构对罩面层中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罩面结构的罩面厚度和罩面层模量以及新旧结构层层间接触条件的影响分析。同时,开展了白加黑的材料设计研究。分析旧水泥砼板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进行了罩面层的材料设计和性能分析。针对界面层进行材料性能分析和选用标准研究。最后,通过试验段,跟踪路面处治后的病害发展情况,评价处治效果。
叶平[4](2019)在《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反射裂缝一直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面层(俗称“白+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半刚性基层顶部或旧水泥路面与加铺层之间铺设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能有效防治反射裂缝现象,目前常用1.0cm2.5cm厚的砂粒式沥青混合料作为应力吸收薄层。而砂粒式应力吸收层设计厚度小、抗车辙能力差,加之旧水泥砼路面平整度差的客观现象,使砂粒式应力吸收层的摊铺厚度难以控制,厚度的不均匀反而使应力吸收层成为了路面结构中的薄弱部位。本文提出一种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并研究其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应用。采用CAVF法与GTM法相结合对该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的不同模量和不同厚度情况下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依托广西柳南高速改扩建工程铺筑试验路段。该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时兼具应力吸收的作用,可用于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层的底面层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下面层,设计厚度511cm,具有防水防裂、抗疲劳、防治反射裂缝等多重功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CAVF法与GTM法的优点,提出先采用CAVF法进行级配设计再运用GTM法确定最佳油石比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该法设计得到的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具有优异的路用性能。(2)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耐久性。其较大的沥青含量设计能提高混合料的横向拉伸变形能力,增强应力松弛,起到“应力吸收”和防水防裂的作用;混合料具备骨架密实结构,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竖向抵抗车辙变形的能力,可作为路面结构层使用。(3)利用ABAQUS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对该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不同模量和不同厚度下的路面结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模量的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应力吸收能力较好,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厚度控制在9cm左右时效益最佳。(4)铺筑了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试验路段,并对试验路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结果表明试验路的铺筑效果良好。相对于设置砂粒式应力吸收层沥青路面结构,该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减少一次摊铺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总体造价。
刘兰[5](2018)在《浅析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尽管水泥砼路面具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由于极易产生早期断板、破碎,因此对其路面修复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旧砼路面破坏形式及修复对策的基础上,分析了碎石化、注浆修补和冲击压实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并对修复施工的注意要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提供参考。
邹凯[6](2018)在《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交通运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广西沿海高速及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将原有车道扩建为八车道,因广西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旧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广西沿海高速公路旧路面破坏严重,扩建时将原旧路面混凝土板层全部进行了挖除,扩建相对简单。柳南高速公路原路面在服务一定年限后进行了“白加黑”改造,扩建时利用“白加黑”路面结构,因此面临着新旧路面拼接技术研究等问题。而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旧水泥路面改扩建工程在全国较为少见,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为此,有必要对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拓宽拼接技术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主要以广西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分别对原路面状况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路面拓宽方式、新路面结构方案的选择,研究新旧路面不同拼接方式受力情况、荷载位置变化及玻纤格栅对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的力学影响,并提出了新旧路面拓宽拼接设计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对原有路面结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表明,“白加黑”路面通过沥青加铺后满足扩建年限设计要求;并针对原路面提出了相关评价及病害处置措施。2)结合柳南高速公路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拓宽方式、不同类型新建路面结构方案,最终确定以两侧整体式拓宽为主,局部采用单侧整体式或分离式加宽扩建方案,新建路面结构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3)对不同拼接方式的旧水泥路面扩建受力分析表明:新旧路面不进行搭接时,SMA-13层出现应力集中,较易发生破坏;搭接与未搭接相比,搭接后基层承受的应力较大,拼接路面结构层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提高了路面的整体受力能力。4)进行荷载变化位置对旧水泥拓宽路面的力学影响分析表明:新旧路面最不利位置位于水泥混凝土板拼接缝-60cm~60cm区域,结合不同拼接方式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新旧路面拼接宽度以140cm效果最佳。5)研究增设玻纤格栅对拓宽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表明:增设玻纤格栅提高了路面结构的抗拉、抗剪能力,使拼接路面结构层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有效地抑制了路面裂缝的产生及发展;玻纤格栅设置层数为三层、铺设宽度为1.5m时效果最佳。6)在不同新旧路面拼接方式受力分析及玻纤格栅对拼接路面结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柳南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新旧路面拓宽拼接设计方案,并针对玻纤格栅的施工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
赵旭[7](2016)在《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主要以道路实况调查为基础,依据现有道路设计理论及施工工艺方法,完善加铺层路面设计方法(主要通过改进目标设计指标体系来实现),合理确定施工方法、专项研究施工工艺难点及要点,最终指导现场施工实践。研究的基本思路遵循着白改黑工程实施的基本流程,即从旧路路况评估入手,顺次为制定方案、方案设计、具体施工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并结合秦皇岛旧水泥砼路面的实际情况,通过旧路路况评估并制定补强方案、加铺层方案设计、白改黑具体施工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介绍,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优化:(1)在我国加铺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加铺沥青层设计进行了优化;(2)在碎石化问题研究上,提出了符合秦皇岛实际情况的控制指标及施工重点。通过系统地研究,针对秦皇岛白改黑技术可得出如下结论:采用当前典型路面补强结构符合道路设计标准、规范要求,采用多锤头破碎技术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秦皇岛市白改黑整个技术体系暂不需要较大调整。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重视旧路破损评估工作,充分做好旧路综合调查工作,应建立全面的检测指标体系,宜改静态弯沉指标为动态弯沉指标,更好地评估旧路状况,以避免设计方案出现偏差或发生设计变更;(2)加强秦皇岛地区需要修复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准确判定修补技术方案可行性条件。(3)对需要采用碎石化施工工艺进行改造的路段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碎石化施工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施工的质量。(4)加强对试验段施工及施工破碎情况监控,在秦皇岛“白改黑”碎石化工地现场发现破碎粒径的指标控制不统一,偏离较大,这势必影响到加铺层的工程质量。(5)“白改黑”完成的道路投入使用后,要注重养护保养,排水设施应通畅。加强运营阶段的养护、管理工作,提高道路耐久性。
杨梦[8](2015)在《沪昆高速公路湘潭至邵阳段旧水泥路面大修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沪昆高速公路湘潭至邵阳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严重,行车舒适性差,交通事故繁多,2013年,湘潭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已超过30000pcu/d,交通量最大的路段—湘潭至塔岭段流量已超过50000pcu/d,基本达到饱和,其次,潭邵高速公路大货车比例高,重车超载现象严重,特别是湘潭段,近年来不断维修,原有路面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养护成本不断增加,亟待进行大修。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调查现有路面破损状况,统计本路段的主要病害及病害产生原因,并计算出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了解旧水泥路面使用性能状况,为改造方案前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减少大修方案的盲目性,确定路面大修的必要性;结合当前道路状况和经验,对潭邵高速公路近几年路面状况统计数据用指数型回归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分析预测,确定路面大修的最佳时机。对本路段进行了轴载及交通量调查,统计出年平均日交通量及年平均增长率,从而计算出累计当量作用次数,判断本路段属于特重交通;再根据本路段旧路面原有路面结构、损坏状况,选择合理的旧路面处治方案,最后根据我国现行技术规范标准,结合国内外路面加铺改造设计经验,提出了五种大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结构应力分析及承载能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五种大修方案理论上均能满足路面的使用性能,考虑了改造方案施工及交通组织难易程度,环境影响,预期效果,经济及适用性能等因素,确定了湘潭到邵阳高速公路水泥路面的改造方案。改造方案通过论证和分析得出:湘潭段旧水泥路面路段推荐采用路面改造方案1,2.5cmAC-10隔离层+18cm连续配筋混凝土(CRC)+1cm改性沥青防水防裂粘结层+6cm改性沥青AC-20C+4cm改性沥青SMA-13;邵阳段旧水泥路面加铺方案推荐K1247+120-K1250+000左幅采用路面改造方案4,1cm乳化沥青碎石封层+10cm掺纤维的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6cm改性沥青AC-20C+4cm改性沥青SMA-13;其余路段采用路面改造方案3,1cm改性沥青防水防裂粘结层+10cm沥青稳定碎石+6cm改性沥青AC-20C+4cm改性沥青SMA-13。改造方案可为潭邵高速公路及类似水泥路面大修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李华平,何鹏程[9](2014)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即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础上铺上沥青混凝土面层,使原来的混凝土刚性路面变为沥青柔性路面。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的施工中,作为路基的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处理及相关施工对于保证新铺成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质量及使用性能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际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总结了类似工程的改进设计及施工要点。
胡浩[10](2014)在《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八五”和“九五”期间,广东省修建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20多年的运营,这些早期建设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约而同的出现各种病害,尤其是近几年来受公路交通量和汽车载重量剧增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破损严重的原因需要进行路面大修。“白加黑”能有效地改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旧水泥路面提高路面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可大大改善行车舒适性。因而在现阶段,结合广东省公路路面大修工程设计实例,探讨“白加黑”关键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调查了解广东省省内部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依托茂(名)至湛(江)高速公路官渡至源水段路面大修工程设计实例,从设计者的角度,通过分析研究“白加黑”的前期准备、方案比选、注意事项等内容,系统的对广东省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论文着重研究、探讨了旧路面状况调查评价方法、沥青罩面设计方法以及防治反射裂缝措施,并通过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应用来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验证,提出了适合广东省路面大修的“白加黑”技术。论文从总结、提炼、研究、引申的角度较为全面的对广东省的“白加黑”关键技术进行论述,可供同行参考。
二、旧水泥砼路面调查与维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水泥砼路面调查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
3.2.1 直接罩面方案 |
3.2.2 机械重铺法 |
3.2.3 碎石化方案 |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
3.3.1 实施方法 |
3.3.2 实施流程 |
3.3.3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
4.1.1 路面现状分析 |
4.1.2 路面改造方案 |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
4.3.1 项目影响分析 |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应用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5.1.1 基本概述 |
5.1.2 重难点分析 |
5.1.3 实施必要性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
5.3.1 投资估算分析 |
5.3.2 经济评价分析 |
5.3.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
5.4.1 质量保障机制 |
5.4.2 进度保障机制 |
5.4.3 安全保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面使用状况评估 |
1.2.2 原路面补强措施 |
1.2.3 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
1.2.4 “白加黑”设计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
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方法 |
2.2 路面破损调查 |
2.3 探地雷达调查 |
2.3.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
2.3.2 传力杆与拉杆调查 |
2.4 承载能力的检测 |
2.5 结构参数的检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研究 |
3.1 典型病害的处治方法 |
3.1.1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处理措施 |
3.1.2 断角的处理 |
3.1.3 传荷能力差的处理 |
3.1.4 坑洞的修补 |
3.1.5 错台的处理 |
3.2 板底脱空的处治 |
3.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效果评价 |
3.3.1 基于弯沉的效果评价 |
3.3.2 基于雷达的效果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
4.1 沥青混凝土加铺路面荷载加载方式研究 |
4.1.1 旧水泥砼沥青罩面结构对不同加载方式的应力有限元模型 |
4.1.2 沥青罩面应力响应分析 |
4.1.3 最不利加载方式选择 |
4.2 原水泥砼路面性能对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原水泥砼面板相关参数分析 |
4.2.2 原路面基层与土基相关参数分析 |
4.2.3 基础脱空对加铺层结构影响分析 |
4.3 加铺层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
4.3.1 层间接触条件 |
4.3.2 罩面厚度 |
4.3.3 罩面层模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 |
5.1 原水泥砼路面材料处理方案研究 |
5.1.1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研究 |
5.1.2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选用确定依据 |
5.1.3 处治技术措施选用方案 |
5.2 加铺沥青面层材料设计 |
5.2.1 加铺沥青层的性能要求 |
5.2.2 加铺沥青层级配设计 |
5.2.3 加铺沥青层路用性能研究 |
5.2.4 加铺沥青层材料设计选用标准 |
5.3 白黑界面处理方案研究 |
5.3.1 白黑界面材料的性能要求 |
5.3.2 白黑界面材料粘结性能研究 |
5.3.3 白黑界面抗疲劳和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
5.3.4 白黑界面材料设计选取标准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6.1 试验段现场检测 |
6.2 改造后道路病害跟踪调查 |
6.3 弯沉跟踪观测 |
6.4 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 |
6.5 跟踪观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反射裂缝防治措施的研究概况 |
1.2.2 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和矿料级配研究 |
2.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
2.2 原材料性能检测 |
2.2.1 集料 |
2.2.2 矿粉 |
2.2.3 沥青 |
2.3 矿料级配设计方法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1 CAVF法对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级配的设计 |
3.2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最佳配比确定 |
3.2.1 混合料施工和易性分析 |
3.2.2 混合料标准马歇尔试验分析 |
3.2.3 混合料抗水损坏能力分析 |
3.2.4 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 |
3.2.5 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分析 |
3.3 基于GTM法的最佳配比验证及优化 |
3.3.1 GTM法介绍 |
3.3.2 GTM法设计沥青混合料原则 |
3.3.3 GTM法设计混合料试验步骤 |
3.3.4 GTM法优点 |
3.3.5 试验参数确定 |
3.3.6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3.3.7 最佳油石比下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
3.3.8 混合料抗疲劳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路面有限元数值分析 |
4.1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路面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及材料参数 |
4.1.2 模型结构 |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模量工况下的应力分析 |
4.2.2 不同厚度情况下的应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试验路设计及跟踪检测 |
5.1 工程概况 |
5.2 试验路段目标配合比设计 |
5.2.1 试验路原材料检验情况 |
5.2.2 试验路目标级配 |
5.2.3 试验路目标配合比性能验证 |
5.3 试验路段生产配合比设计 |
5.3.1 拌合站各档热料仓矿料掺量确定 |
5.3.2 试验路生产配合比性能检验 |
5.3.3 试验路生产配比设计结果 |
5.4 应力吸收结构层(下面层)试验路铺筑及检测情况 |
5.4.1 施工配合比级配和铺筑桩号 |
5.4.2 拌合站沥青混合料拌和情况 |
5.4.3 试验路施工机械情况 |
5.4.4 试验路施工情况 |
5.4.5 试验路施工配合比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 |
5.5 现场试验路路面性能检验结果 |
5.6 试验路效益评价 |
5.6.1 直接经济效益 |
5.6.2 间接经济效益 |
5.6.3 社会效益 |
5.6.4 总的社会经济效益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5)浅析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旧砼路面破坏形式及修复对策 |
(一) 旧砼路面破坏形式 |
(二) 修复对策分析 |
二、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 |
(一) 旧水泥砼板碎石化施工技术 |
(二) 旧砼板注浆修补施工技术 |
(三) 冲击压实施工技术 |
三、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施工的要点 |
四、结语 |
(6)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广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旧路面调研与拼宽技术研究 |
2.1 广西沿海高速公路 |
2.1.1 原有路面结构 |
2.1.2 扩建后路面结构 |
2.2 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 |
2.2.1 原有路面结构 |
2.2.2 老路改造后路面检测结果调研与分析 |
2.2.3 老路路面评价及处治措施 |
2.3 柳南高速扩建方式及新建路面结构方案研究 |
2.3.1 扩宽方式对比分析 |
2.3.2 路基横断面布置 |
2.3.3 拓宽新建路面方案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
3.1 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
3.1.1 结构离散化 |
3.1.2 位移函数的选取 |
3.1.3 单元的力学分析 |
3.1.4 等效节点力的计算 |
3.1.5 整体计算 |
3.2 本构模型选取 |
3.2.1 弹性模型 |
3.2.2 Mohr-Coulomb塑性模型 |
3.3 层间接触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拼接方式的旧水泥路面扩建受力分析研究 |
4.1 路面拼接形式 |
4.2 拼接路面有限元分析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拉应力分析 |
4.2.3 剪应力分析 |
4.3 变化荷载位置的路面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纤格栅对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的力学影响分析及应用 |
5.1 模型的建立 |
5.1.1 加荷位置 |
5.1.2 相关参数 |
5.2 不同层数玻纤格栅对拓宽砼路面的力学影响分析 |
5.2.1 拉应力分析 |
5.2.2 剪应力分析 |
5.3 铺设不同宽度玻纤格栅对路面各结构层的力学影响 |
5.3.1 铺设不同宽度玻纤格栅相关参数 |
5.3.2 应力分析 |
5.4 旧水泥砼路面拓宽玻纤格栅设置 |
5.5 扩建路面拓宽设计 |
5.5.1 车道划分 |
5.5.2 拼接部位处理 |
5.5.3 玻纤格栅施工及注意事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旧砼路面破坏形式及修复对策 |
2.1 旧砼路面破坏形式 |
2.2 修复对策分析 |
2.2.1 旧水泥砼路面综合评价 |
2.2.2 一般养护对策 |
2.2.3 旧水泥砼路面大修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旧水泥砼修补技术设计理论 |
3.1 沥青上面层的砼板应力分析 |
3.2 旧砼路面上加铺沥青砼层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旧水泥砼板碎石化施工技术 |
4.1 碎石化施工技术概述 |
4.1.1 碎石化改造技术方法 |
4.1.2 碎石化技术适用条件 |
4.2 碎石化施工工艺 |
4.2.1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
4.2.2 碎石化施工过程 |
4.2.3 施工质量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旧砼板注浆修补施工技术 |
5.1 注浆修补技术方案简介 |
5.2 注浆修补技术实施过程 |
5.2.1 原水泥砼路面的检测评价 |
5.2.2 注浆技术处理脱空板底 |
5.2.3 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秦皇岛旧水泥砼路面修补技术应用 |
6.1 秦皇岛市旧水泥砼路面修补技术概述 |
6.1.1 承秦出海路石门寨至老观峪段 |
6.1.2 杜庄至老观峪段 |
6.1.3 出海路瓷厂桥至杜庄段 |
6.1.4 滨海大道段 |
6.2 秦皇岛市旧水泥砼路面修补方案典型实例 |
6.2.1 “白改黑”工程施工实例 |
6.2.2 路面结构层设计分析 |
6.2.3 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
6.2.4 路面破碎质量控制 |
6.2.5 沥青混凝土面层铺筑 |
6.2.6 施工过程中病害处理 |
6.3 秦皇岛市旧水泥砼路面修补应用注意事项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沪昆高速公路湘潭至邵阳段旧水泥路面大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潭邵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特点与原因分析 |
2.1 潭邵路总体工程概况 |
2.2 旧水泥路面主要病害 |
2.3 潭邵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潭邵路旧水泥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及性能预测 |
3.1 潭邵路旧水泥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3.2 潭邵路旧水泥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潭邵路旧水泥路面大修方案设计及论证 |
4.1 旧水泥路面大修方案概述 |
4.2 潭邵路旧水泥路面大修方案制定与论证 |
4.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文) |
附录C (大修加铺改造方案比较一览表) |
(9)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设计 |
1.1 病害调查与分析 |
1.2 道路处理方案 |
1.3 防止反射裂缝措施 |
2 水泥砼板块处理 |
2.1 修补方案 |
2.2 破除方案 |
2.3 破碎方案 |
2.4 再生方案 |
3 沥青加铺层设计 |
3.1 沥青路面加铺厚度设计 |
3.2 路面材料设计 |
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施工方法 |
4.1 处理原有旧水泥砼路面 |
4.1.1 灌缝 |
4.1.2 修补严重破碎板 |
4.1.3 修补一般断板 |
4.1.4 处理脱空板块 |
4.1.5 其他形式损坏 |
5 加铺沥青砼面层施工 |
5.1 土工布施工 |
5.1.1 预防反射裂缝的措施 |
5.2 沥青砼面层施工 |
5.2.1 拌和、运输沥青混合料 |
5.2.2 摊铺沥青混合料 |
5.2.3 碾压沥青混和料 |
6 结语 |
(10)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旧路面状况评价 |
1.2.2 “白加黑”设计方法 |
1.2.3 防治(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评价 |
2.1 路面状况调查和评价的意义 |
2.2 调查内容 |
2.3 旧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 |
2.3.1 路面的损坏状况评价 |
2.3.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
2.3.3 路面行驶安全评价 |
2.4 路面结构性能评价 |
2.4.1 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 |
2.4.2 路面弯沉测定 |
2.4.3 接缝传荷能力的测定 |
2.4.4 板底脱空状况判别 |
2.5 依托工程旧路面状况及分析 |
2.5.1 基础资料及交通量调查 |
2.5.2 路面损坏状况调查及分析 |
2.5.3 路面板结构力学参数及几何尺寸调查 |
2.5.4 路面板脱空、传荷能力及回弹模量检测 |
2.5.5 通过对依托项目的调查和评价,得出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白加黑”技术 |
3.1 国外“白加黑”设计方法 |
3.1.1 美国沥青协会(AI)的弯沉法 |
3.1.2 AASHTO 罩面设计方法 |
3.2 国内“白加黑”设计方法 |
3.3 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设计实践介绍 |
3.4 依托工程沥青层罩面结构组合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及防治技术 |
4.1 反射裂缝概述 |
4.2 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 |
4.2.1 反射裂缝的产生 |
4.2.2 反射裂缝的扩展 |
4.3 常用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 |
4.3.1 增强沥青混凝土罩面层性能 |
4.3.2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加铺层之间设置中间夹层 |
4.3.3 接缝处治,破碎、稳定旧路面板 |
4.4 选择防治反射裂缝的原则和过程 |
4.5 依托工程防治反射裂缝措施介绍 |
4.5.1 防治反射裂缝措施比选 |
4.5.2 依托工程采用的防治反射裂缝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设计实例 |
5.1 “白加黑”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
5.2 基础资料调查 |
5.2.1 旧路技术资料及环境、交通状况 |
5.2.2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调查 |
5.3 路面大修“白加黑”设计 |
5.3.1 设计原则 |
5.3.2 防治(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
5.3.3 沥青砼加铺层材料选型 |
5.3.4 沥青层结构厚度的确定 |
5.3.5 沥青层罩面结构组合方案的选择 |
5.3.6 旧水泥砼面板的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旧水泥砼路面调查与维修(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浅谈“白加黑”的路面结构设计及防治反射裂缝措施[J]. 章炼武. 四川水泥, 2020(12)
- [3]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D]. 孟大勇. 东南大学, 2019(01)
- [4]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混合料设计及应用研究[D]. 叶平. 广州大学, 2019(01)
- [5]浅析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J]. 刘兰.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6)
- [6]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技术研究[D]. 邹凯.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7]旧水泥砼路面修复技术应用研究[D]. 赵旭. 燕山大学, 2016(01)
- [8]沪昆高速公路湘潭至邵阳段旧水泥路面大修方案研究[D]. 杨梦.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9]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J]. 李华平,何鹏程. 河南科技, 2014(20)
- [10]广东省路面大修工程白加黑关键技术研究[D]. 胡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