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血性脑血管病TXB_2、PGI_2的追踪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丽,沈晓明,王佳彬,苏朝阳,边颂博,John Ealing[1](2021)在《通脉舒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血清TXB2及6-Keto-PGF1α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通脉舒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试验要求的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成通脉舒络胶囊治疗组116例和对照组102例,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后对比观测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中医主要证候积分、血清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评价通脉舒络胶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的血清TXB2及6-Keto-PGF1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脉舒络胶囊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其神经功能损伤,调控患者的血清TXB2及6-Keto-PGF1α含量水平,改善其预后,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吕双[2](2021)在《加减枳实大黄汤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减枳实大黄汤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于痰热腑实型AIS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住院、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入组条件的痰热腑实型AI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减枳实大黄汤治疗,疗程为14天。入院时采集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浆HCY、TXB2、6-keto-PGF1α含量。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与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加减枳实大黄汤对于痰热腑实型AIS患者的疗效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无效8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无效3例、有效23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HCY、TXB2、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HCY差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NIHSS评分与血浆HCY指标呈正相关,与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负相关。BI评分与血浆HCY指标呈负相关,与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浆HCY、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负相关,血浆HCY指标与血浆TXB2指标呈正相关,血浆TXB2指标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显着负相关。我们使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确定痰热腑实型中重度AIS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血浆TXB2含量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枳实大黄汤可以帮助痰热腑实型AIS患者改善神经缺损症状,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减轻痰热腑实证相关症状,同时可以降低血浆中HCY、TXB2水平,升高血浆6-keto-PGF1α的水平。痰热腑实型AIS患者中,NIHSS评分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BI评分与血浆TXB2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浆HCY、TXB2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血浆TXB2指标与血浆6-keto-PGF1α指标呈显着负相关。TXB2是中度至重度痰热腑实型AIS的危险因素。
史航[3](2020)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一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NAIO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及不同证型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NAION的患者16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眼别、双眼发病间隔、病程、体重指数等。根据有关NAION危险因素综述分析,收集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脑梗死等病史。所有病例都进行视力、视野、辨证分型等分析。结果:NAION患者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之间BCVA、MD、M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患病人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在不同证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伴有不同危险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根据既往研究发现,NAION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基本证型。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单双眼发病对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无影响。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人群。单双眼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构成无差异。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对不同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第二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目的:探讨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获得 BOLD-fMRI 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结合眼科视力、视野指标,探讨 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BCVA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MS水平下降、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ALFF降低,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ALFF降低;但是NAION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其他脑区存在ALFF增加区域,包括脑桥、舌状回、顶下小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结论:与健康人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右脑岛、额中回区域功能明显下降,DMN功能障碍,这可能利于NAION的早期诊断。第三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目的:从血管舒缩因子、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相关的炎症指标,以期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30例做对照。观察NAION患者与相匹配健康人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NO与ET-1、PGI2与TXA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组Hcy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GLU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PLT、MP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发现NAION患者Hcy、NLR水平升高。因此Hcy、NLR可能是NAION患者诊断和发病重要的参考指标。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Hcy、NLR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NAION患者15例做对照。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类、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等药物);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加味黄芪汤颗粒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干预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NLR、Hcy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MD、MS改善幅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效率(按眼数计)分别为55.56%、68.4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率虽然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NLR、Hcy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NLR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Hcy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NLR、Hcy改善幅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汤可明显改善NAION患者的BCVA、MD、MS等指标,视野改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视力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加味黄芪汤可降低NAION患者NLR、Hcy水平,对NAION患者疗效可能与降低NLR、Hcy水平密切相关。
贾戌生[4](2020)在《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七藤脉宁方对实验性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模型大鼠血浆中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内皮素-1(ET-1)、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表达,探讨该方抗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中老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七藤脉宁方组,每组大鼠分别15只。其中后3组制备颈动脉斑块模型。造模第3周和第12周,随机抽取1-2只空白组与2只模型组大鼠,分别用兽用B超和HE染色检测模型制备状态。造模完成后,各组大鼠分别用对应药物灌胃4周后取材,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红细胞压积(Hct)与血浆粘度(PV)表达;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 ISA)检测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的浓度。结果1.血浆粘度(PV)及红细胞压积(Hct)指标结果(1)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血浆粘度明显升高(P<0.01);各药物组分别对比于模型组,大鼠血浆粘度均降低(P<0.05);(2)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红细胞压积表达明显增加(P<0.01);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红细胞压积表达均下降(P<0.05)。2.内皮素-1(ET-1)、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指标结果(1)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血浆中ET-1明显升高(P<0.01);而各药物组分别对比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ET-1均降低(P<0.05);(2)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血浆中TXB2含量明显增加,6-Keto-PGF1α表达则明显下降(P<0.01);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6-Keto-PGF1α含量增加,TXB2表达降低(P<0.05);七藤脉宁方组6-Keto-PGF1α含量增加,TXB2表达降低(P<0.05)。结论1.老龄大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损伤与Hct、PV、ET-1和TXB2表达增强,6-Keto-PGF1α表达下调有关。2.七藤脉宁方能够抑制颈动脉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发挥血管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Hct、PV、ET-1?TXB2及6-Keto-PGF1α的表达失调有关。
刘青[5](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王茹[6](2019)在《理气活血中药干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闭塞或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仍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内皮损伤学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之一,该学说认为各种危险因素会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或结构损伤,继而产生冠状动脉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先于血管形态学改变而发生。心脉痹阻为冠心病胸痹心痛病的主要病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心脉痹阻的发生具有相似之处。临床观察发现,气滞血瘀证是冠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该证型冠心病的经典方药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既往研究验证该方在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调节血脂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生物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部分:试验一为气滞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的生物学研究;试验二为理气活血中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活性因子的影响。试验一:气滞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的生物学研究目的:探索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生物学指标的差异性改变。方法:以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分别以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栓素 B2(thromboxane B2,TXB2)、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sICAM-1)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气滞血瘀证组NO水平显着降低(P<0.01);sICAM-1水平显着升高(P<0.01);hs-CRP水平显着升高(P<0.01);TXB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气虚血瘀证组NO水平显着降低(P<0.05);hs-CRP水平、sICAM-1水平、TXB2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气虚血瘀证组比较:气滞血瘀证组NO水平显着降低(P<0.05);sICAM-1水平、TXB2水平、hs-CRP水平较气虚血瘀证组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气滞血瘀证组及气虚血瘀证组均存在NO含量的减少;与气虚血瘀证组比较,气滞血瘀证组NO含量减少趋势更加明显。可能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更加明显。(2)气滞血瘀证组sICAM-1分泌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气虚血瘀证组,一定程度上说明可能该证型患者通过增加黏附分子的表达对血管内皮造成直接损伤的作用更加突出。(3)气滞血瘀证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气虚血瘀证组,说明炎症反应可能在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的内皮损伤病变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试验二:理气活血中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活性因子的影响目的:评估理气活血中药(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对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理气活血组、活血组、理气组及安慰剂组,每组患者均给予治疗冠心病的常规二级预防用药,在此基础上分别联合理气活血中药(血府逐瘀颗粒)、活血中药(血府逐瘀颗粒去理气药物)、理气中药(血府逐瘀颗粒去活血药物)及安慰剂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中医证候量表、心脏超声以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 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 Flα(6-keto-prostaglandin Flα,6-keto-PGFlα)、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s,sICAM-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理气活血中药在西医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4组中医证候疗效依次为理气活血组>活血组>理气组>安慰剂组,经秩和检验,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Q:理气活血中药在西医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受限程度(physical limitation,PL)、心绞痛稳定程度(angina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ing satisfaction,TS)、疾病认识程度(disease perception,DP)。4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结果示:理气活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L、AS、AF、TS、DP五项均显着改善(P<0.01);活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S、TS、DP三项显着改善(P<0.01,P<0.01,P<0.05);理气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S、TS、DP三项显着改善(P<0.01,P<0.05,P<0.01);安慰剂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S、DP两项显着改善(P<0.01,P<0.01)。4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示:理气活血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理气活血组AS、AF两项显着改善(P<0.05),其他项目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活血组治疗后与活血组治疗后比较,理气活血组AS显着改善(P<0.05),其他项目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活血组治疗后与理气组治疗后比较,理气活血组TS显着改善(P<0.05),其他项目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组治疗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AF显着改善(P<0.05);理气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血组治疗后与理气组治疗后比较,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组实验室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理气活血组NO水平显着升高(P<0.01)、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6-keto-PGFlα水平显着升高(P<0.05);活血组NO水平显着升高(P<0.05);理气组6-keto-PGF1α水平显着升高(P<0.05);安慰剂组各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其余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4组实验室相关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PT、APTT、TT、FIB、TC、TG、HDL-C、LDL-C、ET-1、TXB2、sVCAM-1、sICAM-1、hs-CRP 以上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6-keto-PGF1αα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6-keto-PGF1α的组间比较结果如下:理气活血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理气活血组NO水平显着升高(P<0.01)、6-keto-PGF1α水平显着升高(P<0.05);活血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理气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NO、6-keto-PGF1α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理气活血组治疗后与活血组治疗后比较,理气活血组6-keto-PGF1α水平显着升高(P<0.05)、NO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理气活血组治疗后与理气组治疗后比较,理气活血组NO水平显着升高(P<0.05)、6-keto-PGF1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理气组治疗后与活血组治疗后比较,NO水平、6-keto-PGF1α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的比较,4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自身比较结果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Dd)、E 峰与 A 峰流速比值(E/A 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示:LVEF、LVDd无统计学差异(P>0.05),E/A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E/A比值的组间比较结果示:理气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理气组E/A比值显着升高(P<0.01);理气组治疗后与理气活血组治疗后比较,理气组E/A 比值显着升高(P<0.01);理气组治疗后与活血组治疗后比较,理气组E/A比值显着升高(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理气活血中药具有改善气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作用,尤以理气活血组作用突出。(2)理气活血中药可通过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4组间比较,理气活血组在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活血组在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理气活血组还具有一定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3)理气组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作用。(4)理气活血中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理气与活血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冯宇[7](2019)在《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心之络病-孙络病变中孙络瘀阻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心之络病-孙络疮阻的微观病理演变特征。方法 理论研究:研习《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及现代相关医学文献,对中医络病学心之络病-孙络病变理论,尤其是其中孙络瘀阻部分从理论到临床应用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实验研究: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5只,随机均分为空白组、造模后即刻组、造模后1h组、造模后3h组、造模后6h组共五组,每组15只。造模后按时间顺序顺次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肌病理、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变化,并测定血管舒缩因子、粘附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心肌组织细胞保护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自造模后即刻组至6h组心电图ST段呈持续抬高状态。通过HE染色后发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坏死、溶解、心肌形态破坏。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微血管中血浆滞留、红细胞滞留逐渐加重,并出现管腔狭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局灶性溶解增多、肌膜破裂,线粒体结构破坏;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程度加重,细胞核病变增多,甚至坏死凋亡。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在造模后1h、3h、6h组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最高为6h组(428.49±36.45 pmol/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在造模后各组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5),最低为即刻组(0.14±0.03 pmol/1)。血浆中一氧化氮(NO)水平在造模后即刻组(0.31±0.08 μmol/1)、1h 组(0.81±0.16 μmol/1)较空白组降低(P<0.05)。血管紧张素Ⅱ(ANG II)水平在造模后1h、3h、6h组较空白组均升高(P<0.05),最高为6h组(16.33±2.41ng/ml)。纤维蛋白原(FBI)水平在造模后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最高为6h组(35.50±5.69ug/ml)。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达量在造模后6h内呈不稳定的升高状态,最高为造模后3 h(1.46±0.13),较空白组升高(P<0.05);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最低为造模后1h(0.34±0.05)。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连蛋白(VE-Cadherin)在造模后即刻组(1.22±0.28)、3h组(1.04±0.21)表达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而1h组和6h组表达量又回落到正常水平。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着升高,最高为造模后即刻组(1254.13±254.78)。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保护因子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升高。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 mRNA)、神经调节素1(NRG-1 mRNA)的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ANGPTLA mRNA最高为6h组(2.34±0.28),NRG-1 mRNA最高为造模后即刻组(1.63±0.19)。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发现“心之络病-孙络病变”理论中的“孙络瘀阻”与现代医学中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主要致病特点为血脉凝泣和血不养形。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包括微血管内血液滞留、管腔狭窄,符合中医理论“血脉凝泣”的特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破坏、心肌纤维坏死溶解及线粒体结构破坏、血管和心肌的功能受损,符合中医理论“血不养形”的特点。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还包括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受损。另外,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因子及心肌保护因子在基因水平的表达也是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苏湾英[8](2018)在《参附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为Buerger病(Buerger’s disease),是主要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的非动脉粥样性疾病。有关TAO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国内外尚不完全清楚。前列环素I2(Prostacyclin I2,PGI2)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与体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其中PGI2是在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synthetase,COX)作用下,由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以及前列环素合酶(Prostaglandin synthetase,PGIS)催化合成;TXA2经由血栓素合酶(Thromboxane synthase,TXAS)作用合成,TXA2/PGI2在生理状态下处于动态平衡,当比值失衡可导致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等。我们前期研究及其他文献报道在TAO模型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6-酮-前列腺素1?(6-Keto-prostaglandin,6-K-PGF1?)表达水平降低。但TAO病理机制中有关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 1,COX-1)、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和cPLA2等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白三烯(Leukotriene,LTs)作为一有效促炎因子,也是AA的代谢分解产物。5-脂氧酶(5-lipoxygenase,5-LO)是LTs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白三烯B4(Leukotriene,LTB4)可增强血管内皮与其他细胞的粘附,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可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收缩性。有文献报道在颈动脉、主动脉、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斑块内可见5-LO和LTB4高度表达,而目前尚缺乏LTs与TAO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系由三种NO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合成,是一种旁分泌因子,可影响血管张力和血小板功能,防止白细胞粘附并减少内膜增生。有研究显示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肺动脉高压、外周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等可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表达增高;另有少量文献报道在TAO病理机制中NOS活性也有增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能显着增加血管灌流量、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并具有抗凋亡、抗炎等作用,常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但将SFI应用于TAO的研究很少。因此,本课题将在前期实验基础上,从TXA2/PGI2、5-LO/LTB4和NOS/NO等通路,进一步探索SFI对TAO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制作:按我们课题组前期报道方法,将SD大鼠应用月桂酸钠股动脉注射制作TAO动物模型,而假手术(sham)组注入生理盐水,SFI用药组在制作TAO模型后第3天开始给予低中高剂量的SFI进行治疗,连续尾静脉给药15天,其用药量根据其体表面积折算,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2.动物体症变化:记录各实验组大鼠体重变化,观察大鼠患肢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有无肿胀、跛行、坏疽和坏疽的程度等情况。3.股动脉组织病理改变:实验结束后取股动脉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股动脉病理损伤情况。4.血浆相关指标的测定:⑴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TXB2和6-K-PGF1?含量。⑵ELISA检测血浆中LTB4和LTC4含量。⑶Griess法检测NO含量。5.凝血四项测定和血流变指标: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代为检测。6.基因水平分析:Q-PCR检测大鼠TAO股动脉TXAS、PGIS、COX-1、COX-2、cPLA2、5-LO、LTA4H、LTC4S、iNOS和eNOS等mRNA表达变化。7.蛋白水平分析:蛋白印迹检测TAO股动脉TXAS、PGIS、COX-1、COX-2、cPLA2、5-LO、LTA4H、iNOS和eNOS等蛋白表达情况。8.免疫组化检测TXAS、PGIS、COX-1、COX-2、cPLA2和LTC4S在股动脉的表达分布。结果:1.SD大鼠股动脉注射5%月桂酸钠溶液约10-15min后,造模肢体膝关节以下及足爪部呈现苍白,继而青紫,足部肿胀和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第二天大鼠造模侧后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造模侧的足趾部青紫继而发黑并向上发展,最后形成坏疽和木乃伊化。部分大鼠表现为患肢疼痛、跛行、拖曳现象,15天后其患肢呈现典型的TAO症状。2.从第2天开始,TAO模型组和各剂量SFI组大鼠进食量和活动量减少;在造模第3天,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从尾静脉给药第6天后,各剂量SFI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增加(p<0.05),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体重上升较快。3.Sham组大鼠患肢足部没有任何坏疽症状,而TAO模型组和低、中和高剂量SFI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坏疽症状,TAO模型组大鼠坏疽程度最为严重,Ⅲ、Ⅳ、Ⅴ分别有3只、3只和2只,而各剂量SFI组大鼠患肢的坏疽程度较TAO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患肢坏疽程度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和高剂量SFI组大鼠患肢的坏疽程度明显减少,以中剂量组效果最显着(p<0.01)。4.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股动脉内膜光滑,内部弹性薄层完好,无剥离和脱落现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排列有序,血管壁无炎性细胞浸润。TAO模型组大鼠股动脉可见内部弹性薄层基本完好,但不如sham组规则,沿弹力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在血管腔中可见新鲜血栓和组织血栓,而SFI各剂量组股动脉管腔闭塞程度均不同程度减轻,血栓形成、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其中以中剂量组股动脉闭塞程度最轻。5.凝血四项结果显示,TAO模型组大鼠血浆纤维蛋白浓度(Fibrin concentration,FIB)较sham组升高,而SFI低、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TAO大鼠血浆FIB的水平(p<0.05);TAO模型组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较sham组降低,SFI各剂量组能显着增加TAO大鼠血浆中PT、APTT和TT的含量(p<0.05)。6.血流变学结果显示,TAO模型组大鼠血液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动度较sham组表达降低,而SFI各剂量组能显着增加TAO大鼠血液INR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0.05)。TAO模型组血液中D-二聚体、红细胞刚性指数(RBC rigidity index,ERI)、红细胞聚集指数(Red cell aggregation index,EAI)、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和高切)、全血粘度(1/S、30/S和200/S)和血浆粘度较sham组明显增加,而SFI各剂量组血液中D-二聚体、ERI、EAI、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和高切)、全血粘度(1/S、30/S和200/S)和血浆粘度较TAO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7.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血浆TXB2含量明显增高(p<0.001),且SFI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相反,TAO模型组大鼠血浆中6-K-PGF1?含量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1),且SFI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TAO大鼠血浆中的6-K-PGF1?的含量。8.TAO模型组大鼠血浆LTB4和LTC4含量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与TAO模型组相比,SFI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浆中LTB4含量显着降低,其中以中剂量组最低(p<0.05),而LTC4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9.TAO模型组大鼠血浆中NO含量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SFI均可降低TAO大鼠血浆中的NO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SFI中剂量组NO含量最低。10.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股动脉中TXAS、COX-1、COX-2 cPLA2、5-LO、LTA4H、LTC4S和i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低、中和高剂量SFI不同程度的降低了TXAS、COX-1、COX-2和cPL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而TAO模型组大鼠股动脉中PGIS和eNOS mRNA和蛋白表达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SFI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股动脉PGIS和eNOS mRNA和蛋白表达较TAO模型组显着增加(p<0.05)。结论:1.成功复制TAO模型大鼠,SD大鼠股动脉注射5%月桂酸钠溶液15天后其患肢呈现典型的TAO症状。2.SFI可增加TAO大鼠体重,减轻坏疽程度和管腔闭塞程度,表明SFI对TAO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3.SFI通过影响凝血四项以及血流变指标,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流状况,发挥治疗TAO模型大鼠作用。4.SFI对TAO大鼠治疗作用与其调控TXA2/PGI2平衡有关,其机理可能涉及其对cPLA2/COX/TXAS和PGIS信号途径影响。5.SFI对TAO大鼠治疗作用与其降低LTB4含量有关,其机理可能涉及其下调其合成酶5-LO和LTA4H的表达。6.SFI对TAO大鼠治疗作用与其调节NO含量有关,其机理可能涉及下调iNOS和上调eNOS的表达,使NO含量保持合适的浓度。
刘深[9](2018)在《“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缺血性中风是指多种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临床发病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手段有限,主要包括溶栓和神经保护。然而溶栓因受治疗时间窗限制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导致其临床使用率较低,难以惠及大多数患者;神经保护剂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实验性中风动物模型有效,但其临床试验并未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就迫使我们寻找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方法。近年来,导师吴以岭院士提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针对缺血性中风从脑“孙络—微血管”相关性研究切入,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既往研究初步显示通络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以下简称“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具有微血管介导的脑组织保护作用。因此本课题分别从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中的重要作用及通络干预机制。第一部分理论探讨从脉络学说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策略1目的: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新观点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2方法:本研究系统梳理脉络学说中有关孙络研究文献,提出脑“孙络—微血管”具有密切相关性,结合缺血性中风发病特点,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的重要性;并综述了通心络对脑微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3结果:阐明脑之孙络与脑微血管包括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及脑微循环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密切相关性,论述了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导致气血渗灌、濡养代谢、津血互换障碍,脑之气络失养,同时毒邪内生,进一步损伤脑络,脑神失用,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通络干预通过保护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文献研究初步显示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具有脑微血管保护作用。4小结: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明确缺血性中风脑“孙络—微血管”保护的必要性,通络干预通过保护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观点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从实验角度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章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方法:(1)选用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将造模后(pMCAO)及假手术(Sham)小鼠分别分为2个时间点(6h和24h)亚组。(2)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价 pMCAO 小鼠神经功能,采用脑TTC染色检测是否出现脑梗死。2结果:(1)神经功能:造模后6h和24hSham组小鼠活动自如,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模型组则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偏侧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障碍。(2)脑TTC染色:造模后6h和24hSham组小鼠TTC染色均显示红色,表明未出现脑组织梗死;而模型组在6h和24h缺血侧均有白色显示,说明模型组小鼠发生脑梗死,表明造模成功;而且模型24 h亚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大于6 h亚组,表明24 h亚组脑缺血程度较重。3小结:通过线栓法建立的pMCAO小鼠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脑组织梗死,是可靠、稳定的模型,该模型易于复制、成功率高,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保护作用1方法:(1)选用C57BL/6J小鼠,采用线栓法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阳性对照药恩必普组(NBP)、通心络高剂量组(TXL-H)、通心络中剂量组(TXL-M)、通心络低剂量组(TXL-L),药物干预组在造模后1h、3h、21h分别给予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 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分别在造模后6h和24h采用m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脑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相对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评估脑水肿。2结果:(1)神经功能:Sham组小鼠活动正常,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其它组小鼠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与pMCAO组相比,TXL各剂量及NBP在造模后6 h和24 h均改善了 pMCAO小鼠神经功能(P<0.01),TXL-H、TXL-M及NBP改善神经功能优于TXL-L(P<0.05),而TXL-H、TXL-M及NBP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TXL-H及TXL-M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与NBP相当。(2)脑梗死体积:在造模后6 h,与pMCAO组相比,TXL-H及NBP均明显缩小了 pMCAO小鼠脑梗死体积(P<0.05或P<0.01),且TXL-H在缩小脑梗死体积方面与NBP相当(P>0.05);而TXL-M和TXL-L组脑梗死体积与pMCAO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造模后24 h,与pMCAO组相比,TXL各剂量及NBP均明显降低了脑梗死体积(P<0.05或P<0.01),TXL-H在降低脑梗死体积方面显着优于TXL-L(P<0.01),与NBP及TXL-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脑水含量:pMCAO组脑水含量在造模后6h及24 h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提示在造模后6 h及24 h小鼠均出现脑水肿,且在24 h脑水肿更明显;而各药物干预组在造模后6 h及24 h脑水含量与pMCAO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TXL各剂量及NBP均未能减轻pMCAO小鼠脑水肿。3小结:通心络能缩小缺血性中风小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显示了良好的脑保护作用。第三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NBP组、TXL-H组、TXL-M组及TXL-L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组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分别在造模后6h和24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并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检测脑缺血区BBB通透性。2结果:(1)脑微血管结构:Sham组血管壁光滑、完整,而pMCAO组血管壁不规则、不连续,部分管壁明显缺如,药物干预组血管壁损伤情况介于pMCAO组和Sham组之间,其中TXL-H组微血管损伤最轻,其次是TXL-M组及NBP组,提示TXL及NBP均能够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其中TXL-H优于NBP。(2)EB检测BBB通透性结果:①EB荧光法测定结果:Sham组及其他组缺血对侧微血管完好,红色荧光染料EB局限于血管内,无渗漏,而pMCAO组及各药物干预组缺血侧在造模后6h和24h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染料血管渗漏,以时间点来看在24 h血管渗漏更严重,以组间差别来看pMCAO组渗漏最严重,其次是TXL-L组,NBP及TXL-M组染料渗漏相对较轻,TXL-H组最轻。②脑组织EB浓度测定结果:缺血后6h和24h,NBP组、TXL-H组及TXL-M组EB含量明显低于pMCAO组(P<0.05或P<0.01),而TXL-L组EB含量与pMCAO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缺血后6h,TXL-H组及TXL-M组EB含量明显低于TXL-L组(P<0.05);在缺血后24h,TXL-H组EB含量明显低于NBP组、TXL-M组及TXL-L 组(P<0.05 或 P<0.01),提示 TXL-H、TXL-M 及 NBP 均能保护 pMCAO 小鼠 BBB,且TXL-H效果优于NBP及TXL-M。3小结:通心络能保护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结构,降低BBB通透性,初步证实了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第二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保护研究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TXL组、阻断剂环巴胺组(cyclopamine,CP)及TXL+CP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TXL组及TXL+CP组小鼠通心络(3.0g/kg)灌胃,其他组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CP组及TXL+CP组腹腔注射CP(10 mg/kg),其他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在造模后6h和24 h应用EB检测脑缺血区BB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法定位脑缺血区Shh的细胞来源并定性其表达量,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及 Shh 信号通路(Shh,Patched,Smo,Gli-1)蛋白表达。2结果:(1)EB荧光法检测BBB通透性结果:缺血后6 h和24h,TXL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pMCAO组(P<0.01),提示通心络对pMCAO小鼠BBB具有保护作用;而TXL+CP组及C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大于TXL组(P<0.05或P<0.01),表明Shh阻断剂环巴胺反转了通心络对BBB的保护作用。(2)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结果:脑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Occludin、Claudin-5及ZO-1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1),表明造模后缺血区脑皮质紧密连接破坏;而TXL组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P<0.01),提示通心络上调了缺血区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而TXL+CP组及CP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均低于TXL组(P<0.05或P<0.01),表明环巴胺阻断了通心络对脑缺血后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上调作用。(3)Shh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黄色荧光(Shh)与绿色荧光(GFAP)部分重叠,提示Shh与GFAP共定位于星形胶质细胞,部分黄色荧光围绕在红色荧光(EB)周围,提示Shh可能存在于内皮细胞,结合既往Shh研究,初步证明本实验Shh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并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脑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Shh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1),提示脑缺血后Shh表达下调;而TXL组Shh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及CP组(P<0.05或P<0.01),提示通心络上调了脑缺血区Shh表达;TXL组Shh表达与TXL+C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Shh阻断剂环巴胺不干预Shh表达。(4)Shh信号分子(Patched,Smo,Gli-1)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脑缺血后 6 h 和 24 h,TXL 组 Patched、Smo、Gli-1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通心络激活了脑缺血区Shh信号通路;而TXL+CP组及CP组Patched、Smo、Gli-1表达明显低于TXL组(P<0.05或P<0.01),TXL+CP组Gli-1表达在脑缺血后6h与TX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Shh信号通路阻断剂环巴胺阻断了 TXL对Shh信号通路的激活。3小结:Shh信号通路介导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从而保护 BBB。实验二LRP-1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TXL组、阻断剂RAP(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组及 TXL+RAP 组;在造模后 1 h、3 h 和 21 h 分别给予TXL组及TXL+RAP组通心络(3.0g/kg)灌胃,其他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RAP组及TXL+RAP组侧脑室注射5μLRAP(9μM),其他组侧脑室注射等量的无菌PBS。(2)分别在造模后6 h和24 h应用EB检测各组小鼠BB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缺血区LRP-1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及 LRP-1 表达。2结果:(1)EB荧光法检测BBB通透性结果:TXL组、RAP组及TXL+RA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TXL及RAP对脑缺血后的BBB均具有保护作用;而TXL+RA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与TXL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TXL对脑缺血后的BBB保护作用并未被RAP加强。(2)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结果:TXL组、RAP组及TXL+RAP组缺血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MCAO组(P<0.05或P<0.01),提示TXL与RAP均上调了缺血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3)LRP-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LRP-1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1),表明脑缺血后LRP-1表达上调;而TXL组、RAP组及 TXL+RAP 组 LRP-1 表达均低于 pMCAO 组(P<0.05 或 P<0.01),表明 TXL 与 RAP均下调了 LRP-1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后6 h,LRP-1表达TXL组、RAP组及TXL+RA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脑缺血后24 h,TXL+RAP组与RAP组LRP-1表达均低于TXL组(P<0.01),表明RAP增强了 TXL对LRP-1的下调作用。3小结:通心络通过抑制LRP-1进而上调缺血性中风小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保护BBB。第四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NBP组、TXL-H组、TXL-M组及TXL-L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组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应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于造模后6 h和24 h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脑微循环,测量其梗死周围区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指标;观察正常区、梗死中心区及梗死周围区微小静脉内白细胞的黏附、聚集和滚动,并计算梗死周围区单位血管壁面积上白细胞黏附数。2结果:(1)脑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小于Sham组(P<0.01),提示脑缺血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在缺血后6 h,TXL各剂量组及NBP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pMCAO组(P<0.05或P<0.01),说明TXL及NBP干预后脑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XL-H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TXL-L组(P<0.05),与TXL-M组及NBP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缺血后24 h,与pMCAO组相比,仅TXL-H及NBP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速度及血流量(P<0.01),而TXL-M与TXL-L未增加(P>0.05);TXL-H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TXL-M组(P<0.05)和TXL-L组(P<0.01),与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些说明TXL-H在改善脑缺血微循环方面优于TXL-M及TXL-L,与NBP效果相当。(2)在缺血后6 h,TXL各剂量组及NBP组黏附在单位面积微静脉管壁上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pMCAO组(P<0.05或P<0.01),TXL-H组、TXL-M组及NBP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TXL-L组(P<0.05或P<0.01),提示TXL与NBP均能降低脑缺血后白细胞聚集、黏附,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且TXL-H、TXL-M抑制作用强于TXL-L;在缺血后24 h,TXL-H组及NBP组黏附在单位面积微静脉管壁上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pMCAO组(P<0.05或P<0.01),而TXL-M组及TXL-L组与pMCAO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这个时间点仅TXL-H及NBP降低了脑缺血后的白细胞聚集、黏附。3小结:通心络能改善脑缺血小鼠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抑制白细胞—内皮相互作用有关。第二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及TXL组,TXL组在造模后lh、3h及21h分别给予TXL(3.0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2)在造模后6 h和24 h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6-keto-PGF1α、TXB2及ET-1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皮层黏附分子(ICAM-1,VACM-1,P-selectin,E-selectin)表达。2结果:(1)血管活性物质:①血清6-keto-PGF1α水平:缺血后6 h,TXL组、pMCAO组及Sha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缺血后24h,pMCAO组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提示脑缺血后血清中PGI2(稳定的代谢产物为6-keto-PGF1α)代偿性升高,而TXL降低了 PGI2水平(P<0.05)。②血清TXB2水平:脑缺血后6h和24h,TXL组、pMCAO组及Sham组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6-keto-PGF1α与TXB2比值: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6-keto-PGF1α/TXB2比值明显大于Sham组(P<0.01),而 TXL 降低了 6-keto-PGF1α/TXB2 比值(P<0.05)。④血清 ET-1 水平:缺血后6h和24 h,pMCAO组ET-1水平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提示脑缺血后ET-1降低;缺血后6h,与pMCAO组相比,TXL升高了 ET-1(P<0.05),而在缺血后24h,TXL组与pMCAO组相比ET-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黏附分子表达: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ICAM-1表达与Sham组相比显着上调(P<0.01),提示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皮层ICAM-1上调;而通心络治疗组明显低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通心络下调了 p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皮层ICAM-1表达。脑缺血后24 h,pMCAO组P-selectin表达与Sham组相比显着上调(P<0.01),提示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皮层P-selectin上调;而通心络治疗组明显低于pMCAO组(P<0.01),表明通心络下调了 p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皮层P-selectin表达;而脑缺血后6h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后6h和24h,VCAM-1、E-selectin表达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小结:通心络改善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调节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6-keto-PGF1α与TXB2比值、ET-1)表达,抑制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及P-selectin表达相关。结论:1理论研究:本研究以脉络学说为指导,从“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切入,阐明脑之孙络与BBB及脑微循环的密切关系,揭示缺血性中风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导致气血渗灌、濡养代谢、津血互换障碍,进而引起脑之气络失养,毒损脑络,脑神失用,明确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关键致病作用。通络干预可以通过保护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从而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观点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从实验角度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2实验研究:研究证实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微血管介导的脑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激活Shh信号通路和抑制LRP-1表达,进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从而保护BBB;同时,用双光子显微镜证实通心络能改善缺血性中风脑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6-keto-PGF1α与TXB2比值、ET-1)表达,抑制黏附分子ICAM-1及P-selectin表达相关。
寇娜[10](2016)在《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抗药物抗血栓作用及出血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同时减少出血风险,是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关键。益气活血法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常用治法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猝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那么,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是否可进一步加强抗血栓作用,同时减少出血风险,其作用机理何在?目前尚缺少相关研究。1.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抗(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治疗组纳入5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双抗的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对照组随机选取2010年--2012年安贞医院服用双抗的西药常规治疗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50例。两组(人口学特征、心率、血压、心脑血管病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用药等)基线资料基本一致(P>0.05)。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3个月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症候评分及血瘀证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及积分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P<0.01),治疗6个月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与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增多(P<0.01); (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 3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P<0.01),治疗3个月、6个月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减少(P<0.05,P<0.01)。结论: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服用双抗的西药常规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气虚血瘀症候及双抗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2.实验研究实验一目的:观察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anax quinquefolius Saponin, PQS)与三七总皂苷(Panax quinquefolius Saponin, PNS)配伍联合双抗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大鼠模型的抗血栓作用,并基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通路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双抗组、PQS+双抗组、PNS+双抗组及PQS+PNS+双抗组,同时设假手术组,每组各15只。灌胃14天后,麻醉并取材。HE、TTC染色并计算心梗(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面积,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阳性表达率,放免法检测血浆血栓素B2 (Thromboxane B2, TXB2, TXA2稳定代谢产物)、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 (6-Keto-PGF1α, PGI2稳定代谢产物)、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和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水平,并计算TXB2/6-Keto-PGF1α比值。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I面积、血小板聚集率、CD62p阳性表达率、血浆TXB2含量、TXB2/6-Keto-PGFIα比值、血清PAI-1及D-二聚体含量升高(P<0.05,P<0.01),血清t-PA含量降低(P<0.01); (2)与模型组比较,双抗组MI面积减小,血小板聚集率、CD62p阳性表达率、血浆TXB2含量、血浆6-Keto-PGFIα含量、血清D-二聚体含量降低(P<0.05, P<0.01), TXB2/6-keto-PGF1α比值、血清t-PA及PAI-1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3)与双抗组比较,PQS+双抗组MI面积、血小板聚集率及CD62p阳性表达率有降低趋势(P>0.05),血浆6-Keto-PGFIα含量、血清t-PA含量升高(P<0.05),血浆TXB2浓度、TXB2/6-keto-PGF1α比值、血清PAI-1及血清D-二聚体含量降低(P<0.05);PNS+双抗组、PQS+PNS+双抗组MI面积、血小板聚集率及CD62p活化率、血浆TXB2浓度、TXB2/6-keto-PGF1α比值、血清PAI-1含量降低(P<0.05,P<0.01),血浆6-Keto-PGFIα含量及血清t-PA含量升高(P<0.05,P<0.01); PNS+双抗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变化不明显,PQS+PNS+双抗组D-二聚体含量降低(P<0.05);(4)与PQS+双抗组比较,PQS+PNS+-双抗组血小板聚集率、CD62p阳性表达率、TXB2/6-keto-PGF1α比值降低(P<0.05);与PNS+双抗组比较,PQS+PNS+双抗组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升高(P<0.05)。结论:(1)PQS与PNS配伍联合双抗可进一步降低大鼠MI面积,并增加抗血栓作用,机制可能与PQS与PNS增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COX-1/TXA2的抑制,改善TXA2/PGI2平衡、激活纤溶系统有关。 (2)PQS与PNS配伍联合双抗降低大鼠MI面积方面优于PQS或PNS单独联合双抗,抗血小板作用优于PQS联合双抗。实验二目的:观察PQS与PNS配伍联合双抗对AMI大鼠模型的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COX/PG通路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组方法同实验一。灌胃14天后,麻醉并取材。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变化,放免法检测血清胃动素(Motilin, MIT)、胃泌素(Gastrin, GAS)和胃组织PGE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COX-1和COX-2蛋白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不明显,血清GAS和MTL含量下降(P<0.05);胃组织COX-2和TNF-α表达升高(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双抗组大鼠胃黏膜上皮、固有层不同程度损伤;血清GAS、MTL含量、胃组织PGE2、 COX-1、COX-2和VEGF表达下降(P<0.05,P<0.01),胃组织TNF-α表达升高(P<0.01);(3)与双抗组比较,PQS+双抗、PNS+双抗及PQS+PNS-双抗组,除PQS+双抗组胃组织变化不明显((P>0.05),其余大鼠胃黏膜上皮、固有层损伤程度减轻;血清GAS、MTL含量、胃组织COX-1、COX-2、PGE2和VEGF表达升高(P<0.05,P<0.01),胃组织TNF-a表达降低(P<0.05);(4)与PQS+PNS+双抗组比较,PQS+双抗组胃组织COX-1表达降低(P<0.05),PNS+双抗组胃组织TNF-a表达升高(P<0.05)。结论:(1)双抗导致AMI模型大鼠胃黏膜损伤可能与降低血清GAS、MTL浓度和胃组织COX-1、COX-2、PGE2及VEGF表达及升高胃组织TNF-a表达相关;(2)PQS与PNS配伍能减轻双抗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GAS、MTL含量和胃组织COX-1、COX-2、PGE2、VEGF表达,抑制胃组织TNF-a表达有关;(3)PQS、PNS配伍双抗在上调胃组织COX-1、COX-2、PGE2、VEGF表达和抑制TNF-α表达方面优于PQS或PNS单独联合双抗。实验三目的:基于PI3K/Akt/Racl与ROCK/RhoA通路的关系研究PQS与PNS配伍联合双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模型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线栓法制作大鼠中动脉闭塞,2h后拔出线栓,制备大脑中动脉I/R模型,术后第一天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量表(mNSS)评分7-12分者纳入实验,分组灌药方法同实验一。灌胃14天后,麻醉大鼠,颅骨开窗法观察大鼠软脑膜细动、静脉血管直径、血管内红细胞及白细胞状态。取大鼠大脑,TTC染色计算脑梗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p-Akt/GAPDH、GTP-Rac1/Total-Rac1、GTP-RhoA/ Total-RhoA、ROCK/GAPDH及p 120-Catenin/VE-cadherin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相比,脑膜微循环障碍,脑梗死面积、脑组织p 120-Catenin/VE-cadherin比值降低(P<0.01),脑组织GTP-RhoA、ROCK及p-Akt表达升高(P<0.01),脑组织GTP-Rac1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2)与模型组比较,双抗组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减轻;脑梗死面积、GTP-RhoA、ROCK表达降低(P<0.05、P<0.01),脑组织p120-Catenin/VE-cadherin比值有升高趋势(P>0.05),P-Akt、GTP-Rac1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3)与双抗组比较,PQS+双抗组、PNS+双抗组、PQS+PNS+双抗组,除PQS+双抗组GTP-RhoA表达有降低趋势外(P>0.05),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减轻,脑梗死面积、脑组织ROCK、GTP-RhoA表达降低(P<0.05,P<0.01),p120-Catenin /VE-cadherin比值、p-Akt、GTP-Rac1表达升高(P<0.05,P<0.01)。(4)与PQS+双抗组比较,PQS+PNS+双抗组脑组织p-Akt、GTP-Rac1表达升高(P<0.05,P<0.01),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脑I/R后脑微循环障碍,部分脑组织坏死,脑组织p120-Catenin/ VE-cadherin比值降低,RhoA、ROCK表达显着上升。(2)双抗药物可减轻大鼠脑I/R后脑微循环障碍及大脑坏死,并抑制RhoA/ROCK通路,但其下调RhoA表达与激活PI3K/Akt/Rac1通路无关。(3)PQS与PNS联合双抗进一步改善脑I/R后脑微循环障碍,抑制脑组织坏死,与增加脑组织p 120-Catenin/VE-cadherin比值有关,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RhoA/ROCK通路表达,并通过激活PI3K/Akt/Rac1通路进一步发挥抑制RhoA/ROCK通路表达作用有关。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TXB_2、PGI_2的追踪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TXB_2、PGI_2的追踪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通脉舒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血清TXB2及6-Keto-PGF1α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测指标 |
2.2.1 安全性观测 |
2.2.2 疗效性观测 |
2.2.3 血清TXB2、6-Keto-PGF1α检测 |
2.3 疗效标准 |
2.3.1 临床痊愈 |
2.3.2 显效 |
2.3.3 有效 |
2.3.4 无效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血清TXB2及6-Keto-PGF1α含量比较 |
3.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 |
4 讨论 |
(2)加减枳实大黄汤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1.1 IS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
1.2 IS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1.3 IS相关生理病理机制研究 |
1.4 IS病因分型 |
1.5 IS相关治疗进展 |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2.2 中医治疗相关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
2.6 分组方法 |
2.7 治疗方法 |
2.8 临床观察指标 |
2.9 量表评估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收集及脱落情况 |
4.2 一般资料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中风证候疗效对比 |
4.6 两组血浆HCY、TXB_2、6-keto-PGF_(1α)水平比较 |
4.7 量表评分及研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8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9 结论 |
5. 讨论 |
5.1 加减枳实大黄汤功效及药理研究 |
5.2 研究相关评分量表的选择 |
5.3 AIS与血浆HCY的关系 |
5.4 AIS与血浆TXB_2、6-keto-PGF_(1α)的关系 |
5.5 AIS与凝血相关指标的关系 |
6. 研究的创新性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附录二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 |
附录三 中风证候条目积分表 |
附录四 英文缩略词语汇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1 系统性疾病 |
2 解剖学异常 |
3 血清学指标变化 |
4 药物或外科手术的影响 |
5 遗传因素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历史沿革 |
2 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
3 中医分期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视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1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病 |
2 缺血性视神经疾病 |
3 视神经炎 |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
5 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
第一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红细胞压积(Hct)与血浆粘度(PV)结果 |
2.ET-1结果 |
3.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TXB_2与6-keto-PGF_(1α)的影响 |
讨论 |
1.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 |
2.颈动脉斑块的病理机制 |
3.宁夏地区少数民族医药脑病学 |
4.七藤脉宁方防治脑病 |
5.七藤脉宁方对Hct、PV、ET-1、TXB_2和6-Keto-PGF_(1α)表达影响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
四、脑梗死的诊断 |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理气活血中药干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试验一 气滞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生物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理气活血中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活性因子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
一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研究 |
1.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 |
2. 孙络与微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
3.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二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临床应用研究 |
1. 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研究 |
2. 治疗原则研究 |
3. 治法选方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一.《黄帝内经》关于“孙络瘀阻”的论述及“孙络瘀阻”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参附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SFI对 TAO的治疗作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月桂酸的配置 |
2.2 动物模型制作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体征变化 |
2.5 标本的采取 |
2.6 股动脉病理切片 |
2.7 凝血四项测定 |
2.8 血流变指标测定 |
2.9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AO模型的建立以及给药期间大鼠情况的观察 |
3.2 体重 |
3.3 坏疽程度 |
3.4 股动脉病理损伤情况 |
3.5 SFI对 TAO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
3.6 SFI对 TAO大鼠血流变指标测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章 参附注射液通过影响TXA2/PGI2 平衡治疗TAO模型大鼠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的制备 |
2.4 血浆TXB2、6-K-PGF1?的测定 |
2.5 Q-PCR检测SFI对 TAO大鼠mRNA表达的影响 |
2.7 蛋白印迹法检测SFI对 TAO大鼠蛋白表达的影响 |
2.8 组织免疫组化 |
2.9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SFI对 TAO大鼠血浆TXB2、6-K-PGF1含量的影响 |
3.2 SFI对 TAO大鼠TXAS表达的影响 |
3.3 SFI对 TAO大鼠PGIS表达的影响 |
3.4 SFI对 TAO大鼠COX-1 表达的影响 |
3.5 SFI对 TAO大鼠COX-2 表达的影响 |
3.6 SFI对 TAO大鼠c PLA2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SFI经5-LO/LTB4 途径治疗TAO模型大鼠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试剂的配置 |
2.2 动物模型制作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大鼠血浆LTB4和LTC4 的测定 |
2.5 Q-PCR检测SFI对 TAO大鼠mRNA表达的影响 |
2.6 蛋白印迹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AO大鼠血浆LTB4和LTC4 的测定 |
3.2 SFI对 TAO大鼠LTA4H表达的影响 |
3.3 SFI对 TAO大鼠LTC4S表达的影响 |
3.4 SFI对 TAO大鼠5-LO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SFI经 NOS/NO信号途径治疗TAO模型大鼠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试剂的配置 |
2.2 动物模型制作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Griess法检测大鼠血浆NO含量检测 |
2.5 Q-PCR检测SFI对 TAO大鼠mRNA表达的影响 |
2.6 蛋白印迹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血浆NO含量的测定 |
3.2 SFI对 TAO大鼠iNOS表达的影响 |
3.3 SFI对 TAO大鼠eNOS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9)“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从脉络学说探讨“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策略 |
1 脉络学说是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中医特色理论 |
1.1 脉络学说概述 |
1.2 “孙络—微血管”相关性探讨 |
2 脑“孙络—微血管”结构与功能探析 |
3 脑“孙络—微血管”与脑之气络关系探讨 |
4 脑“孙络—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中风 |
4.1 缺血性中风病变关键在“脑之脉络” |
4.2 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
5 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是缺血性中风防治新靶点 |
6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微血管保护研究进展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一章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BBB保护机制研究 |
实验一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保护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LRP-1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抗药物抗血栓作用及出血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PQS与PNS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PQS与PNS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相同机制 |
2. PQS与PNS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不同机制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史大卓教授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 |
1. 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关于冠心病的中医治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抗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PQS和PNS配伍联合双抗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二 PQS和PNS配伍对双抗致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三 PQS和PNS配伍联合双抗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TXB_2、PGI_2的追踪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脉舒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血清TXB2及6-Keto-PGF1α影响的研究[J]. 黄艳丽,沈晓明,王佳彬,苏朝阳,边颂博,John Ealing.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9)
- [2]加减枳实大黄汤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吕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D]. 史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D]. 贾戌生.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理气活血中药干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D]. 王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D]. 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8]参附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苏湾英. 南昌大学, 2018(05)
- [9]“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D]. 刘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抗药物抗血栓作用及出血风险研究[D]. 寇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