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仲叶中氯原酸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郁峰[1](2021)在《杜仲叶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其降压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血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所增加。药食同源物质有着温和的药性和较强的药效,常常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药食同源物质降压作用进行了筛选与研究,重点关注了杜仲叶、山楂、槐米的降压作用,优化了杜仲叶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并对杜仲叶绿原酸降压作用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杜仲叶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药食同源物质的降压作用筛选与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具有降高血压作用的药食同源物质,选择具有显着降压作用的多种药食同源物质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并分析具有降压作用的药食同源物质中的主要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110种药食同源物质中有40种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其中杜仲叶、山楂、槐米具有较为显着的降压作用。动物实验证实杜仲叶、山楂、槐米能显着降低SHR大鼠收缩压及Ang II和ALD水平,并且提高血浆NO水平,能够降低高血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其中杜仲叶的降压功效最为显着。2、杜仲叶绿原酸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工艺研究。通过筛选提取效果较优的天然低共熔溶剂体系,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天然低共熔溶剂中水含量、天然低共熔溶剂各组分摩尔比等因素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天然低共熔溶剂中水含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3个显着影响提取得率的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进一步考察杜仲叶绿原酸粗提物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影响绿原酸得率的因素依次为:天然低共熔溶剂中水含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天然低共熔溶剂各组分摩尔、超声温度。通过响应面优化并结合实际生产需求,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2 min;超声功率,340 W;低共熔溶剂中水含量,5 mol。在此条件下,杜仲叶绿原酸提取得率为31.46 mg/g,与同等条件下用水和乙醇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相比,绿原酸得率分别提高了18.18%(26.61 mg/g)和14.81%(27.40 mg/g)。杜仲叶绿原酸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自由基清除能力与质量浓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为进一步分离纯化绿原酸,按上述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经树脂富集纯化后采用中压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制备,制备工艺为: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5 m L/min;进样量,1 m L;流动相,1%磷酸与醇(v:v,90:10)。所得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绿原酸纯度为95.67%。3、杜仲叶绿原酸降压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杜仲叶进行分析,获得具有降压作用的主要成分6种,主要成分作用靶点116个,其中绿原酸作用靶点为58个,其中21个为高血压相关作用靶点。此外,HPLC分析表明杜仲叶主要活性成分中绿原酸含量较高。筛选得到的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一步分析,映射到67个GO术语,并显着富集到10个KEGG通路,其中与绿原酸降压作用机制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VEG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涉及蛋白激酶磷酸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细胞代谢和氧化应激等生理生化过程。在PPI网络分析中,确定了六个关键作用靶点,包括CASP3、KDR、ACE、MMP2、ERBB2和ABCB1。分子对接分析证实绿原酸可以与这些关键靶点紧密结合。本研究表明,绿原酸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降压作用。4、杜仲叶绿原酸降压作用机制动物实验验证。采用SHR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不间断喂食杜仲叶绿原酸,五周后检测心脏、肝脏、肾脏的比重,通过ELISA检测血浆中NO、Ang II、ALD、ET-1、IL-6、TNF-α等生化指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喂食杜仲叶绿原酸可导致SHR大鼠血管尾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逐步降低,心脏和肝脏的比重显着下降,与血管相关的功能因子Ang II、ALD、ET-1显着降低,且NO水平显着提高。与此同时,促炎症因子IL-6、TNF-α也显着降低。由此可得,绿原酸降压作用可能主要影响ACE、ERBB2和ABCB1等关键靶点,以及VEGF通路、P13K-Akt通路等关键通路,从多靶点、多通路实现降压作用。此外,绿原酸还可能通过抗炎作用和保心护肝作用辅助提高降压效果。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阐释杜仲叶绿原酸的降压作用机制,为杜仲叶绿原酸高值转化及其降压功能产品产业化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余莲[2](2021)在《杜仲叶中五种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杜仲叶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成熟叶片,被收录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味微辛、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补中益气、强志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腰膝酸软、肝肾不足、筋骨痿弱等症。杜仲叶主要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和木脂素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叶具有降压、调节血糖、降脂、抗炎、抗病毒、抗疲劳、增强免疫等作用。杜仲叶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针对杜仲叶这一植物资源开展全面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杜仲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杜仲叶的高效提取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建立了可扩大化生产的方法,为杜仲资源的深入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检测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芦丁及异槲皮苷的分析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5μm,250 mm× 4.6 mm i.d.),流动相:0.2%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条件:0-1 min,5-7%B;1-8 min,7-7%B;8-10 min,7-10%B;10-18min,10-10%B;18-45 min,10-30%B;进样量:5 μL,柱温:3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38nm,254nm,330nm。结果表明,五种目标化合物在3.91-1000 μg/mL检测范围内展现良好的线性相关,重复性、精密度及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结果准确。2.确定了新型三元低共熔溶剂联合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中的目标化合物工艺参数的优化,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微波提取功率为500 W,提取温度为54℃,提取时间为20 min,液固比为19mL/g。其中新型低共熔溶剂组成为:氯化胆碱:1,4-丁二醇:L-抗坏血酸=1:1:0.2(摩尔比),含水量20%。在此最优条件下重复实验,五种目标成分的含量约为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方法的1.23倍,且该提取过程绿色高效节能。3.确定了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最佳工艺参数:选择AB-8大孔树脂;除杂洗脱剂浓度为40%乙醇;洗脱剂浓度为60%乙醇;上样体积为50 mL;洗脱剂总体积为6 BV。在此条件下,可以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实现低共熔溶剂的回收再利用,杜仲叶中五种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比未经处理的粗提液含量高出约4.7倍。该过程吸附性能优异,且解吸率高,实现了对杜仲叶中目标化合物富集的目的。4.建立了制备色谱分离纯化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工艺:采用两次分离方法,第一步分离选择Hedera ODS-2(250 mm ×20.0 mm,10 μm)制备柱;甲醇-水作为洗脱溶剂;洗脱程序为:0-80 min,7-100%甲醇;洗脱流速:8 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254nm。第二步分离选择Thermo Fisher(250 mm ×21.2 mm,5μm)制备柱;甲醇-水=45/55(v/v)作为洗脱溶剂;采用等度洗脱;洗脱流速为5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254 nm。在此优化条件下,共得到5种化合物,即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芦丁和异槲皮苷,5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均大于85%,纯度均在94%以上。本论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天然三元低共熔溶剂,并首次联合微波辅助技术对杜仲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高效提取,同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实现了对溶剂的回收再利用及活性物质的富集分离,并结合制备色谱分离技术对五种目标成分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纯化。本研究为杜仲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其他药用植物成分的高效提取与分离纯化提供了技术路线参考。
朱振铎[3](2021)在《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预处理对杜仲叶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杜仲,学名为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曾是中国特有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诸多研究发现杜仲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这些成分使杜仲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降脂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杜仲被广泛应用在保健医疗行业中。然而,杜仲中活性成分提取的效率并不高,阻碍提取最主要的因素是杜仲细胞壁中的木质纤维素成分。传统的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效率低,酸碱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各种物理法预处理如磨碎在操作过程中存在风险,且有能量损耗。近几年逐渐兴起微生物预处理,利用真菌或者细菌发酵产酶破坏木质纤维素结构,但一般耗时较长。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又能减少损耗与处理周期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白腐真菌发酵既能产生纤维素降解酶,也能产生大量木质素降解酶,从而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因此,本文选取白腐真菌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van Soest法测定酵解后杜仲叶木质纤维素含量变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发酵体系中胞外多酚、黄酮、酚酸以及环烯醚萜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发酵2天后杜仲叶提取物进行HPLC检测,并测定了绿原酸和芦丁在动态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最后研究了杜仲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杜仲叶粉末的加入为桦褐孔菌菌丝体的生长提供了营养,酵解组菌丝体生物量明显高于发酵对照组。随着发酵的进行,杜仲叶质量不断减少,发酵第14天时,质量损失达到45.5%,此时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42.0%、47.7%、50.3%,这表明桦褐孔菌对杜仲叶实现了有效降解。(2)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明显促进了杜仲叶中各成分的释放。酵解组胞外液多酚(142.56 mg GAE/L)和环烯醚萜(32.06 mg/g)含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而黄酮(28.60 mg/L)和酚酸(31.53 mg/L)含量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因此最佳发酵时间应在2-4天。考虑到第2天时酵解组黄酮、酚酸和环烯醚萜含量相对水提对照组涨幅最大(56.4%、46.9%和173.5%),仅有多酚在第4天含量增幅较大(6.5%),最终确定桦褐孔菌酵解杜仲叶最佳发酵时间为2天。(3)对桦褐孔菌酵解杜仲叶提取物进行了HPLC分析鉴定,发现提取物中约含16种成分,并经过与标准品液相图比对,鉴定出了绿原酸(12.905 min)、芦丁(27.062 min)和槲皮素(49.955 min)三个成分。酵解组产生的绿原酸和芦丁含量(13.28 mg/g和4.69 mg/g)远远高于水提对照组(2.64 mg/g和1.18 mg/g),分别提高了404.30%和298.50%,进一步表明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大提高了活性成分的释放。(4)桦褐孔菌酵解杜仲叶增强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酵解组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8.19 mg/mL,3.32 mg/mL,2.50mg/mL)均强于水提对照组(IC50=12.38 mg/mL,22.69 mg/mL,5.02 mg/mL)。本研究利用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发酵处理2天便能有效降解杜仲叶木质纤维素,使杜仲叶中多种活性成分得以大量释放,大大缩短了微生物预处理周期,降低了时间成本。同时因多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提高,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也得以增强。
张敬杰[4](2020)在《杜仲叶保健牙膏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卫生,健康的口腔,清新的口气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牙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保持口气清新、维护口腔健康、清洁牙齿等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的口腔用品。日常清洁口腔是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刷牙可以提高口腔健康。当前牙膏的种类繁多,功效也由单一的清洁口腔发展到辅助防治的功效性牙膏。为了防治口腔疾病,现在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开发牙膏新产品时选择在牙膏中加入一些天然活性成分,为更好地实现抑制牙周以及口腔细菌、减轻上火引起的牙龈肿胀等炎症、减轻牙痛、减少菌斑的生成,抑制菌斑的生长作用。对某些原因引起的牙周炎、牙龈炎和牙龈出血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中草药提取物来源于天然中草药,采用现代科学提取技术将其应用到牙膏产品中,是我国功能性牙膏研究和生产的一大特色。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实验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杜仲叶中的有效成分,并采用活性炭脱色、壳聚糖除杂、HD100大孔树脂柱吸附纯化,采用高校液相色谱对其有效成分进行鉴定。(2)本实验通过调整牙膏中增稠剂、保湿剂和摩擦剂的比例,并通过观察牙膏的外观、拉丝现象、颗粒硬度、PH值的变化结果对牙膏工艺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配方并对添加过杜仲叶提取物的优化方案进行中试实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3)采用微生物实验和动物实验对杜仲叶保健牙膏进行评价。微生物实验中采用琼脂稀释法评价杜仲叶提取物的抑菌抗菌活性,通过杜仲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变形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来确定杜仲叶提取物在保健牙膏中的添加量。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5g/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5g/L,对白假丝酵母菌在实验范围内未表现出抑菌效果,对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g/L,对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g/L。表明杜仲叶提取物有抑菌效果。通过抑菌环实验对比杜仲叶保健牙膏与市售中草药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同样具有抑菌活性并高于市售中草药牙膏。其中含20%的杜仲叶保健牙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为20.3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1.8mm,对变形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6.6 mm,对具核梭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1.6 mm,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具有抑菌效果。(4)在动物实验评价中,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来判断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抗炎功效,其中以醋酸地塞米松软膏为阳性药;同时建立热板致小鼠镇痛试验判断杜仲叶保健牙膏的镇痛功效,以阿司匹林为阳性药。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中,含1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组小鼠的耳肿胀值为4.633±3.61,含2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组小鼠的耳肿胀2.333±0.61,阳性药组小鼠的耳肿胀值为3.533±1.23,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和阳性药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均具有抗炎效果,并且含2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抗炎效果明显高于阳性药;热板致小鼠致痛实验中,含1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和含20%杜仲叶提取物的杜仲叶保健牙膏以及阳性药阿司匹林对热板致小鼠疼痛时间均有延长,实验结果表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同样具有镇痛效果。结论:本研究证明杜仲叶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效应,杜仲叶保健牙膏对于口腔致病菌具有抑菌作用;并且可以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的肿胀率,减轻小鼠镇痛,通过动物评价可以说明杜仲叶保健牙膏具有抗炎抑菌镇痛的功效。
郭佩佩[5](2020)在《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是杜仲科杜仲属植物,具有抗高血压,降血糖,抗高血脂,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活性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杜仲叶中的绿原酸含量可达到1%~5.5%,与金银花、咖啡豆等常见的绿原酸提取原料相比,杜仲叶价格低廉,年收获量超过400万吨。因此,以杜仲叶为原料提取纯化绿原酸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萃取条件的筛选,确定杜仲叶水提物与水的质量(W)体积(V)比(mg/m L)为100:1,调节p H=2乙酸乙酯萃取,然后调节p H=8水回萃,绿原酸的含量从8.8%提高到60%以上。然后通过大孔树脂进一步纯化,共筛选6种大孔树脂,确定使用HP-20大孔树脂。按照2个柱体积的去离子水,4个柱体积的20%乙醇,2个柱体积的乙醇顺序洗脱,得到纯度大于95%的绿原酸。通过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系统的筛选,最终选择乙酸乙酯-正丁醇-水(4:1:5)(含0.05%TFA)作为纯化绿原酸的溶剂系统。通过HSCCC纯化得到纯度大于99%的绿原酸。细胞水平上进行了抗神经炎和神经保护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绿原酸具有抗神经炎和神经保护活性。绿原酸能抑制LPS活化BV-2细胞产生NO,其IC50值12.7μM,说明绿原酸具有抗炎活性。利用H2O2刺激PC-12细胞产生氧化应激的模型,结果显示10μM绿原酸能改善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细胞活力为87%),比阳性对照卡托普利(细胞活力为79%)高,说明绿原酸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综上所述,以杜仲叶为原材料,综合运用萃取、大孔树脂分离、HSCCC手段对绿原酸进行了分离纯化,所得产品的纯度可达99%以上;另外活性评价显示绿原酸具有抗神经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对杜仲资源及产品的发展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辉[6](2020)在《杜仲叶颗粒降压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杜仲叶颗粒的降压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杜仲叶的提取采用闪式提取法,杜仲叶颗粒的成型工艺采用一步制粒法,建立了杜仲叶颗粒的质量标准;将4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空白组用雄性wistar大鼠8只。各组大鼠均按照10 m L/kg/d的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均给予0.5%CMC-Na溶液,培哚普利组给药量为0.4 mg/kg,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给药量分别为2.06、4.12、8.24 g/kg。各组大鼠于每天上午9点给药一次,连续给药8周。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血清NO含量,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e NOs、Ang II、TNF-α、IL-6含量;HE、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形态的改变,用电镜观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ho A、ROCK1蛋白表达的变化;PCR方法检测Rho A、ROCK1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用Graphpad prism 8作图,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杜仲叶颗粒的制备与质量控制杜仲叶采用闪式提取法和一步制粒法制成样品,得到粒度均匀、成型率好,溶出性好的颗粒。建立杜仲叶颗粒的质量标准,采用TLC鉴别绿原酸,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考察。2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给药前,测量各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SHR大鼠收缩压为(161.28±5.31)mm Hg。给药8周后,杜仲叶颗粒的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7.52±9.10)、(124.74±6.82)、(127.14±6.45)、(133.41±7.71)mm Hg,较模型组收缩压(176.08±5.95)mm Hg明显降低(P<0.01)。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的平均舒张压分别为(116.13±8.89)、(109.36±12.43)、(103.90±16.41)、(104.83±8.88)mm Hg,较模型组舒张压(153.0±2.75)mm Hg明显降低(P<0.01)。3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清NO、e NOs、Ang II、TNF-α、IL-6含量的影响杜仲叶颗粒的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NO、e NOs含量显着降低(p<0.05),杜仲叶颗粒的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血清Ang II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杜仲叶颗粒的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TNF-α、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杜仲叶颗粒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TNF-α、IL-6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均有降低的趋势。4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管内皮形态的影响(1)HE染色观察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内膜损伤明显,局部脱落,增厚不均匀,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出现弹性纤维减少,甚至发生断裂,外膜与中膜边界模糊;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内皮形态,各组血管内膜较光滑,中膜肌纤维排列较有序,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排列较规则。(2)Masson染色观察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杜仲叶颗粒的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胶原纤维在血管外膜沉积减少,弹性纤维有序排列,分布均匀,且中膜细胞间的胶原现象明显降低,杜仲叶颗粒可明显减少SHR大鼠胸主动脉的胶原含量。(3)电镜观察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影响空白组血管内皮形态正常。模型组的血管内皮形态异常,结构疏松,血管的弹力膜断裂,胶原纤维增多,异常细胞器出现。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较模型组,血管内皮形态趋于正常,排列较有序,异常的细胞器明显减少。5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中Rho A、ROCK 1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杜仲叶颗粒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Rho A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杜仲叶颗粒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Rho A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有降低趋势,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ROCK 1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杜仲叶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Rho A、ROCK1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结论:1确定了杜仲叶颗粒制备工艺,建立了杜仲叶颗粒的质量标准。2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的血压有明显的降低作用。3杜仲叶颗粒能明显升高SHR大鼠血清NO、e NOs含量,能明显降低SHR大鼠血清Ang II含量,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杜仲叶颗粒能明显降低SHR大鼠血清中TNF-α、IL-6含量,能够抑制炎症反应。4杜仲叶颗粒可改善SHR大鼠血管内皮的形态。5杜仲叶颗粒中、高剂量组对SHR大鼠胸主动脉中Rho A、ROCK 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有下调作用,改善高血压大鼠的内皮功能损伤,达到降压效果。
李陆军[7](2020)在《表面活性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总多酚及相关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传统以皮入药,杜仲叶中的化学成分和皮十分相似。植物体内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作用,经常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杜仲叶为原料,优化杜仲叶总多酚提取工艺,并对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开展相关活性研究,为杜仲叶在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表面活性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总多酚工艺。首先考察表面活性剂种类、用量、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对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温度,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3个单因素对杜仲叶总多酚得率的影响次序依次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综合考虑提取效率、能耗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确定最优工艺为SDS用量0.1 g/L,超声时间5 min,乙醇浓度50%,料液比为1∶20(g∶m L),温度45℃。在上述提取条件下,杜仲叶总多酚的得率达到了6.77%,在不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得率为5.99%。2、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上述优化的最佳工艺、水提取工艺和超声波-微波提取工艺制备三种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EUE-SDS、EUE-W和EUE-45Et OH),以Vc为对照品进行对比,进行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测定,考察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具有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能力。其中羟自由基清除能力Vc>EUE-SDS>EUE-45Et OH>EUE-W,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Vc>EUE-45Et OH>EUE-SDS>EUE-W,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Vc>EUE-SDS>EUE-45Et OH>EUE-W,还原力能力Vc>EUE-45Et OH>EUE-SDS>EUE-W。3、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以生理盐水为空白组,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组,进行健康KM小鼠灌胃,42 d后测定小鼠脑、肝和血清中MDA含量、SOD活力和GSH-PX活力。Vc组、EUE-W组、EUE-45%Et OH组、EUE-SDS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肝组织的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7.44%、24.13%、21.63%、28.37%,脑组织的MDA含量分别降低了17.48%、0.90%、15.33%、11.29%,血清的MDA含量分别降低了15.43%、5.00%、19.90%、11.36%。肝组织中的SOD活力分别提高6.41%、10.49%、7.74%、8.72%,血清中的SOD活力分别提高9.60%、13.6%、7.74%、22.30%,脑组织中的SOD活力分别提高5.38%、1.01%、7.70%、2.70%。肝组织中的GSH-PX活力分别提高40.41%、27.75%、39.27%、26.48%,脑组织中的GSH-PX活力分别提高9.52%、57.02%、30.00%、6.10%,血清组织中的GSHPX活力分别提高23.60%、12.60%、43.45、18.43%。4、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作用初探。通过三种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初步探究表明,三种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提高,EUESDS相对于EUE-W和EUE-45Et OH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更好。实验浓度范围内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1.90%、34.30%和33.40%。
钱诗怡[8](2020)在《白腐真菌桦褐孔菌预处理对杜仲叶杜仲胶提取和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杜仲胶为反式-1,4-聚异戊二烯,是天然橡胶的同分异构体,除了特有的橡塑二重性,还具有极好的绝缘性。作为一种特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杜仲胶热膨胀系数极低,抗拉强度好,断裂伸长性好,有效撕裂力强,又耐酸耐碱,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杜仲胶提取障碍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厚实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包被,传统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效率不高,酸碱预处理又带来环境污染,酶解预处理的成本也居高不下,现有微生物发酵预处理又存在周期长的问题,寻找能够提高提取率又缩短预处理周期的提胶方法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白腐真菌桦褐孔菌能够产生高活力的木质素降解酶和纤维素酶,能有效降解植物木质纤维素,基于此,本文研究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降解杜仲叶木质纤维素对杜仲胶提取效率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产单糖的影响。另外,还初步研究了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粗酶液对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提取效率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桦褐孔菌对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的动态降解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随着发酵时间而提高,发酵2天,杜仲叶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11%,3.47%和6.44%。发酵8天后,木质素损失20.2%,纤维素损失27.4%,半纤维素损失38.7%。(2)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体系产生了高活力的木质素降解酶,在发酵后期产生了一定活力的纤维素酶。特别是在发酵第2天,即产生了高活力的锰过氧化物酶Mn 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分别为973 IU/g和1341 IU/g,造成了木质素在发酵早期的高效和选择性降解。(3)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结构的破坏使杜仲胶产率提高,发酵第2天杜仲胶的得率为4.86%,比对照组(3.69%)提高了31.4%。FT-IR结果显示提取杜仲胶的结构与之前的报道一致。(4)发酵预处理提高了杜仲叶糖化率。杜仲叶提胶残渣经过纤维素酶酶解处理后,产生97.8 mg/g还原糖,比对照组(55.1 mg/g)提高77.5%。(5)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酶对杜仲叶酶解优化实验表明,增加酶浓度有助于提取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在最佳浓度(0.4 IU/m L)下,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率分别从9.4 mg/g和7.0 mg/g提高到22.0 mg/g和17.2 mg/g,分别提高134%和146%。然而,处理时间对提取的影响并不大。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酶处理有效提高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提取率,并增强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动态发酵、提胶和糖化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提高了杜仲胶的提取效率和木质纤维素残渣的糖化效率,但是这些效率并不与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成正比,而是在发酵第2天达到最大,分析可能与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有关。本研究利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在不使用酸、碱等环境不友好型预处理剂的情况下,有效降解杜仲叶木质纤维素。在不破坏杜仲胶结构的前提下,克服了以往固体发酵预处理周期长的缺点,实现对杜仲胶的高效提取。另外,经固体发酵预处理后的杜仲叶提胶残渣,能够在纤维素酶作用下转化为还原糖,且还原糖产量显着提高,可考虑作为制备生物乙醇的原材料。研究也发现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对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的提取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施希卿[9](2019)在《杜仲叶,杜仲和滇女金丸的质量标准提升》文中研究说明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所收载的杜仲质量标准中缺乏薄层鉴别项。杜仲叶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叶。当代研究认为杜仲叶和杜仲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杜仲叶于2005年被《中国药典》(一部)首次收载,目前以绿原酸为其定性定量指标性成分,专属性不强。滇女金丸为妇科临床常用中成药,由36味中药材组成,杜仲为其中一味组方药味,具补肾养血、调经止带的功效,其现行标准中仅以芍药苷为其含量测定指标。针对上述三种补肾中药的现行质量标准中所存在问题,本研究对杜仲叶,杜仲和滇女金丸的质量标准开展进一步研究,提升质量标准,以保障其临床应用安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杜仲叶的质量标准研究通过UPLC-Q-TOF MS法对杜仲皮和叶化学成分进了定性分析,鉴别了杜仲皮和叶中33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杜仲和杜仲叶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虽然相似,主要含有木脂素、环烯醚萜、黄酮等类型化合物,但这几类化学成分在杜仲和杜仲叶中的具体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均较大。搜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杜仲叶样品,以车叶草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绿原酸为指标成分,修订杜仲叶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车叶草苷为指标成分,建立杜仲叶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杜仲叶中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车叶草苷,绿原酸,芦丁,山奈酚-3-O-桑布双糖苷,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苷,紫云英苷的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杜仲叶(成叶)和杜仲嫩叶中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杜仲的嫩叶和成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杜仲嫩叶中环烯醚萜类成分京尼平苷酸、车叶草苷和苯丙素类成分绿原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杜仲成叶。2.杜仲的质量标准提升收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杜仲药材,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和京尼平苷酸作为指标成分,建立杜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填补了国家标准的空白。3.滇女金丸的质量标准提升以滇女金丸君药白芍中的芍药苷、臣药香附中的α-香附酮为指标成分,修订滇女金丸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且无阴性干扰,有助于有效控制滇女今丸的质量。
邓梦茹[10](2012)在《杜仲叶化学成分分离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杜仲叶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杜仲叶中的化学成分;对不同地区及不同采收时间的杜仲叶中多个化学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考察杜仲叶中多个化学成分的季节性及地域性差异;建立杜仲叶的多波长液相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杜仲叶的分类进行考察,为杜仲叶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与结果1通过对杜仲叶水提物的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并结合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分别鉴定为:京尼平苷酸、绿原酸甲酯、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3-O-木糖基葡萄糖苷、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其中绿原酸甲酯是首次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2以绿原酸为对照品,建立与京尼平苷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4个成分的含量;同时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一测多评法”可信、准确,适用于当京尼平苷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缺少时的含量测定。3对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月份杜仲叶中的绿原酸、京尼平苷酸、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进行了含量测定;考察了杜仲叶中绿原酸、京尼平苷酸、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的季节性及地域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及京尼平苷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平稳的趋势;而芦丁及槲皮素-3-0-β-D-葡萄糖苷呈现逐步下降后有一个回升的趋势;杜仲叶中四个化学成分的地域性差别较大,有些差异达三、四十倍;综合含量测定结果,初步得出湖南张家界杜仲叶适宜采收期为5月,而云南昆明及贵州贵阳较适宜采收期为6月。4采用HPLC-DAD获得杜仲叶样品在230mm、239nm、258nm、327nm下的指纹图谱数据,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杜仲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PCA)投影图上27批杜仲叶按照产地分别聚集在A(湖南张家界201104-10月、贵州贵阳201106、河北唐山201108)、B(贵州贵阳201108-10月、河北恩施201107、广西河池201109、湖南常德201109、湖南邵阳201]09)、C(云南昆明201106、云南昆明201108—10月、湖南慈利201201、云南玉溪201110、湖南常德201201)三个区,系统聚类分析(HCA)在欧氏距离为2.27时将27批样品分为四类,10号样品单独一类,其余分类与PCA投影图一致。并采用载荷矢量(loadings)筛选出京尼平苷酸、绿原酸、绿原酸甲酯为重要差异性特征化合物。结论杜仲叶作为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且资源丰富的药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杜仲叶质量很不稳定,与产地及采收季节有关,本课题对杜仲叶成分及指纹图谱的研究为建立杜仲叶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杜仲叶药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杜仲叶中氯原酸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仲叶中氯原酸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杜仲叶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其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血压 |
1.1.1 高血压机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2 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
1.2 药食同源 |
1.3 杜仲叶绿原酸 |
1.3.1 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纯化研究进展 |
1.3.2 绿原酸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4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研究进展 |
1.5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杜仲叶等多种药食同源降压作用筛选与研究 |
2.1 概述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种药食同源物质的网络药理学筛选 |
2.3.2 多种药食同源物质的降压效果比较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药食同源物质的主要活性成分获取 |
2.4.2 药食同源物质的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
2.4.3 OMIM富集分析 |
2.4.4 药食同源物质对血压、体重的影响 |
2.4.5 药食同源物质对高血压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2.4.6 药食同源物质对高血压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杜仲叶绿原酸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及制备工艺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杜仲叶绿原酸工艺优化 |
3.3.2 杜仲叶绿原酸得率的测定 |
3.3.3 杜仲叶绿原酸提取物抗氧化作用 |
3.3.4 杜仲叶绿原酸的中压液相色谱制备工艺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天然低共熔溶剂体系筛选 |
3.4.2 单因素实验 |
3.4.3 杜仲叶绿原酸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及验证 |
3.4.4 杜仲叶绿原酸提取物抗氧化作用 |
3.4.5 杜仲叶绿原酸的中压液相色谱制备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杜仲叶绿原酸抗高血压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4.1 概述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杜仲叶的主要成分分析 |
4.2.2 杜仲叶绿原酸的作用靶点获得 |
4.2.3 与高血压相关的靶点收集 |
4.2.4 杜仲叶绿原酸的药物相似性预测 |
4.2.5 KEGG和 GO富集分析 |
4.2.6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 |
4.2.7 分子对接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杜仲叶的主要成分分析 |
4.3.2 杜仲叶绿原酸的作用靶点结果 |
4.3.3 靶点识别和分析 |
4.3.4 杜仲叶绿原酸的分子特性 |
4.3.5 GO富集分析 |
4.3.6 KEGG富集分析 |
4.3.7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
4.3.8 分子对接确认关键靶点 |
4.4 讨论 |
4.4.1 GO生物过程分析 |
4.4.2 KEGG通路分析 |
4.4.3 关键靶点蛋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杜仲叶绿原酸抗高血压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验证 |
5.1 概述 |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准备及分组 |
5.3.2 给药 |
5.3.3 血压和体重测量 |
5.3.4 ELISA检测 |
5.3.5 心脏系数、肝脏系数和肾脏系数 |
5.3.6 动脉血管HE染色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杜仲叶绿原酸的降压作用研究 |
5.4.2 杜仲叶绿原酸的降压作用机制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杜仲叶中五种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杜仲叶简介 |
1.1.1 植物学研究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药理作用研究 |
1.2 杜仲叶中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
1.3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简介 |
1.4 低共熔溶剂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
1.5 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
1.6 制备型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杜仲叶中五种活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3 样品溶液的配制 |
2.1.4 液相色谱条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2 方法学验证 |
2.2.3 杜仲叶药材含量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3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杜仲叶中五种活性成分的工艺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2 提取率计算 |
3.1.3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筛选与优化 |
3.1.4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参数的BBD实验优化 |
3.1.5 不同提取工艺的对比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溶剂体系的选择 |
3.2.2 三元低共熔溶剂中HBD2成分的优化结果 |
3.2.3 三元低共熔溶剂中含水量的优化结果 |
3.2.4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参数的BBD实验与响应面优化结果 |
3.2.5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4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工艺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2 大孔吸附树脂参数 |
4.1.3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4.1.4 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吸附性能研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结果 |
4.2.2 低共熔溶剂回收再利用的结果 |
4.2.3 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动态吸附与解吸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制备型色谱分离杜仲叶中五种目标成分的工艺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1.2 杜仲叶样品制备 |
5.1.3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体系的优化 |
5.1.4 结构鉴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制备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结果 |
5.2.2 制备色谱分离的结果 |
5.2.3 单体化合物的鉴定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预处理对杜仲叶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杜仲研究现状 |
1.1.1 杜仲简介 |
1.1.2 杜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3 杜仲药理研究进展 |
1.1.4 杜仲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
1.1.5 杜仲活性成分检测方法 |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研究进展 |
1.2.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转化 |
1.2.2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 |
1.2.3 微生物降解杜仲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3.1 白腐真菌简介 |
1.3.2 白腐真菌木质纤维素酶系 |
1.3.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 |
1.4 桦褐孔菌研究现状 |
1.4.1 桦褐孔菌简介 |
1.4.2 桦褐孔菌活性成分及功能特性 |
1.4.3 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及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原始菌种和杜仲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配制 |
2.3.2 种子的活化 |
2.3.3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处理杜仲叶 |
2.3.4 麦角固醇法测定菌丝体生物量 |
2.3.5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菌丝体生物量 |
2.4.2 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
2.5 小结 |
第3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杜仲叶胞外液多酚、环烯醚萜含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原始菌种和杜仲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配制 |
3.3.2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处理杜仲叶 |
3.3.3 胞外液的提取 |
3.3.4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3.4 实验结果 |
3.4.1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杜仲叶各成分含量 |
3.5 小结 |
第4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释放杜仲叶绿原酸和芦丁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配制 |
4.3.2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处理杜仲叶 |
4.3.3 冻干样品的制备 |
4.3.4 样品预处理 |
4.3.5 标准品样品制备 |
4.3.6 HPLC-DAD |
4.3.7 标准曲线绘制 |
4.4 实验结果 |
4.4.1 发酵2 天活性成分鉴定 |
4.4.2 动态发酵活性成分产量变化 |
4.5 小结 |
第5章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杜仲叶胞外成分抗氧化活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溶液配制 |
5.2.4 样品制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DPPH自由基清除 |
5.3.2 ABTS自由基清除 |
5.3.3 羟基自由基清除 |
5.3.4 IC_(50)值计算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发酵2 天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
5.4.2 发酵过程中胞外液成分抗氧化活性变化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杜仲叶保健牙膏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牙膏概述 |
1.2.1 牙膏的定义 |
1.2.2 牙膏的作用和组成 |
1.3 杜仲研究现状 |
1.4 杜仲叶的活性成分研究 |
1.4.1 环烯醚萜类 |
1.4.2 苯丙素类 |
1.4.3 黄酮类化合物 |
1.4.4 木脂素及甾体类 |
1.4.5 杜仲胶 |
1.4.6 多糖类成分 |
1.4.7 其他成分 |
1.5 杜仲叶的药理作用 |
1.5.1 抗氧化、抗炎作用 |
1.5.2 降血压 |
1.5.3 降血脂 |
1.5.4 降血糖 |
1.5.5 抗骨质疏松 |
1.5.6 免疫调节 |
1.5.7 其他 |
第二章 杜仲叶提取物的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药材 |
2.2 杜仲叶提取物的制备 |
2.3 杜仲叶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2.3.1 杜仲叶提取物的薄层鉴别 |
2.3.2 色谱条件 |
2.3.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5 含量测定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杜仲叶保健牙膏的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杜仲叶保健牙膏制作方法 |
3.2.1 确定基质牙膏配方 |
3.2.2 牙膏配制 |
3.2.3 感官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理化和感官评定结果 |
3.3.2 分析 |
3.4 中试验证实验 |
3.4.1 中试实验 |
3.4.2 检测结果 |
3.5 总结 |
第四章 杜仲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研究 |
4.1 材料和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操作步骤: |
4.2.2 抑菌结果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杜仲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
4.3.2 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抑菌作用 |
5.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杜仲叶保健牙膏的抗炎镇痛实验 |
6.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杜仲叶保健牙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6.2.2 杜仲叶保健牙膏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杜仲叶保健牙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影响的数据 |
6.3.2 牙膏对小鼠镇痛作用 |
6.3.3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杜仲简介 |
1.2 杜仲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1.2.1 环烯醚萜类 |
1.2.2 黄酮类 |
1.2.3 木脂素类 |
1.2.4 苯丙素类 |
1.2.5 杜仲胶 |
1.2.6 多糖类 |
1.2.7 氨基酸类 |
1.2.8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
1.2.9 其它成分 |
1.3 绿原酸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 |
1.3.1 保肝 |
1.3.2 免疫调节 |
1.3.3 降脂 |
1.3.4 降糖 |
1.3.5 抗抑郁 |
1.3.6 抗氧化 |
1.3.7 抗高血压 |
1.3.8 抗辐射 |
1.3.9 抗菌 |
1.3.10 抗肿瘤 |
1.3.11 抗炎 |
1.3.12 抗病毒 |
1.4 绿原酸的合成和植物分布 |
1.4.1 绿原酸的植物分布 |
1.4.2 绿原酸的化学合成 |
1.4.3 绿原酸的生物合成 |
1.5 绿原酸的提取方法 |
1.5.1 水提法 |
1.5.2 乙醇回流法 |
1.5.3 超声波辅助法 |
1.5.4 微波辅助法 |
1.5.5 酶辅助法 |
1.5.6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
1.5.7 混合辅助提取法 |
1.6 绿原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
1.6.1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 |
1.6.2 聚酰胺柱层析法 |
1.6.3 薄层色谱法 |
1.6.4 超滤膜技术法 |
1.6.5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6.6 离子液体萃取法 |
1.6.7 高速逆流色谱法 |
1.6.8 重结晶法 |
1.7 绿原酸的检测方法 |
1.7.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1.7.2 硅胶板薄层层析法 |
1.7.3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 |
1.7.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7.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萃取富集 |
2.1 研究背景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2 乙酸乙酯萃取pH的筛选 |
2.3.3 杜仲叶提取物与溶剂料液比的筛选 |
2.3.4 水萃取pH的筛选 |
2.3.5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萃取富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2.4.2 乙酸乙酯萃取pH的筛选 |
2.4.3 杜仲叶提取物与溶剂料液比的筛选 |
2.4.4 水萃取pH的筛选 |
2.4.5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萃取富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原酸大孔树脂分离条件优化 |
3.1 研究背景 |
3.2 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3.3.2 大孔树脂含水量的测定 |
3.3.3 大孔树脂的筛选 |
3.3.4 大孔树脂洗脱程序的筛选 |
3.3.5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的小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大孔树脂含水量的测定 |
3.4.2 大孔树脂的筛选 |
3.4.3 大孔树脂洗脱程序的筛选 |
3.4.4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的小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原酸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4.1 研究背景 |
4.2 试剂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溶剂系统的选择 |
4.3.2 高速逆流色谱纯化过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溶剂系统的选择 |
4.4.2 高速逆流色谱纯化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原酸生物活性评价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BV-2细胞活力测定 |
5.3.3 测定BV-2细胞的NO分泌 |
5.3.4 测定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BV-2细胞活力 |
5.4.2 BV-2细胞的NO分泌 |
5.4.3 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测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
6.1 研究结果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杜仲叶颗粒降压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血压的概述 |
1.2 高血压与血管内皮 |
1.2.1 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 |
1.2.2 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 |
1.2.3 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的损伤 |
1.3 杜仲叶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杜仲叶颗粒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杜仲叶提取物的制备 |
2.3 杜仲叶颗粒的制备 |
2.3.1 流浸膏与干浸膏得率考察 |
2.3.2 杜仲叶颗粒的处方筛选 |
2.3.3 杜仲叶颗粒的制备 |
2.3.4 验证实验 |
2.4 杜仲叶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2.4.1 检查 |
2.4.2 鉴别 |
2.4.3 含量测定 |
2.5 实验结果 |
2.6 讨论 |
第三章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分组与给药 |
3.2.2 动物适应性饲养 |
3.2.3 大鼠尾动脉血压测量方法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3.3.2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体重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管舒缩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的分组和给药 |
4.2.2 标本采集和处理 |
4.2.3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 |
4.2.4 统计学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清NO、e NOs、Ang II含量的影响 |
4.3.2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血清TNF-α、IL-6 含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分组与给药 |
5.2.2 标本采集和处理 |
5.2.3 胸主动脉的HE染色 |
5.2.4 胸主动脉的Masson染色 |
5.2.5 电镜观察胸主动脉的超微结构 |
5.3 实验结果 |
5.3.1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形态的影响 |
5.3.2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胶原生成的影响 |
5.3.3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杜仲叶颗粒对SHR大鼠胸主动脉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6.1.2 实验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分组与给药 |
6.2.2 标本采集和处理 |
6.2.3 Western Blot实验 |
6.2.4 荧光定量PCR |
6.2.5 统计学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Western Blot法检测SHR大鼠胸主动脉中RhoA、ROCK 1 蛋白含量表达 |
6.3.2 PCR法检测SHR大鼠胸主动脉RhoA、ROCK 1 mRNA含量表达 |
6.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表面活性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总多酚及相关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杜仲叶概述 |
1.2 多酚类化合物概述 |
1.2.1 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 |
1.2.2 多酚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
1.3 表面活性剂超声波辅助提取的研究进展 |
1.4 抗氧化研究概述 |
1.4.1 自由基与抗氧化 |
1.4.2 抗氧化活性的的测定方法 |
1.5 酪氨酸酶概述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7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总多酚 |
2.1 概述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杜仲叶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样品总多酚含量测定 |
2.3.4 单因素对总多酚得率的影响 |
2.3.5 正交实验的设计 |
2.3.6 工艺验证实验 |
2.3.7 对比试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
2.4.2 总多酚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
2.4.3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正交实验结果 |
2.4.4 对比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样品总多酚测定 |
3.3.3 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3.3.4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3.5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3.6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3.7 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标准品及样品主要活性成分HPLC图 |
3.4.2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含量 |
3.4.3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清除效果 |
3.4.4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 |
3.4.5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 |
3.4.6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铁离子还原能力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概述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给药 |
4.3.2 血清和肝组织匀浆制备 |
4.3.3 抗氧化指标测定 |
4.3.4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4.2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及各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4.3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及各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
4.4.4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及各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作用初探 |
5.1 概述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2.4 实验方法 |
5.2.5 酪氨酸酶抑制率的计算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EUE-45Et OH对 L-DOPA的酶促氧化进程的影响 |
5.3.2 EUE-SDS对 L-DOPA的酶促氧化进程的影响 |
5.3.3 EUE-W对 L-DOPA的酶促氧化进程的影响 |
5.3.4 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量效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 |
致谢 |
(8)白腐真菌桦褐孔菌预处理对杜仲叶杜仲胶提取和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杜仲胶及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
1.1.1 杜仲简介 |
1.1.2 杜仲胶提取研究进展 |
1.1.3 杜仲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
1.1.4 杜仲绿原酸和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细胞壁和木质纤维素 |
1.2.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转化 |
1.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3.1 白腐真菌 |
1.3.2 白腐真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 |
1.3.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4 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
1.4.1 桦褐孔菌简介 |
1.4.2 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及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杜仲和原始菌种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 |
2.3.2 种子的活化 |
2.3.3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 |
2.3.4 麦角固醇法测定菌丝体量 |
2.3.5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菌丝体生物量 |
2.4.2 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过程木质素降解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试剂配制 |
3.4.2 制备粗酶液 |
3.4.3 木质素降解酶活力测定 |
3.4.4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标准曲线 |
3.5.2 木质素降解酶活力随发酵变化 |
3.5.3 纤维素酶活力随发酵变化 |
3.6 小结 |
第四章 杜仲胶提取和鉴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超声辅助提取杜仲胶 |
4.3.2 加热回流提取杜仲胶 |
4.3.3 红外光谱(ATR-FTIR)鉴定杜仲胶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超声辅助提胶 |
4.4.2 加热回流提胶 |
4.4.3 红外鉴定杜仲胶 |
4.5 小结 |
第五章 杜仲叶提胶残渣糖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案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酶解提取杜仲叶有效成分及抗氧化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案 |
6.3.1 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 |
6.3.2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6.3.3 还原糖含量测定 |
6.3.4 制备粗酶液 |
6.3.5 酶解时间优化 |
6.3.6 酶浓度优化 |
6.3.7 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标准曲线 |
6.4.2 酶解时间优化 |
6.4.3 酶浓度优化 |
6.4.4 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杜仲叶,杜仲和滇女金丸的质量标准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杜仲叶的质量标准提升 |
第一节 杜仲皮和杜仲叶的UPLC-Q-TOF MS法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和讨论 |
第二节 杜仲叶的薄层色谱鉴别 |
1 实验材料 |
2 薄层色谱鉴别指标成分的选择 |
3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
4 小结和讨论 |
第三节 杜仲叶中车叶草苷的含量测定 |
1 杜仲叶中车叶草苷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 小结和讨论 |
第四节 杜仲叶和杜仲嫩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的比较 |
1 杜仲叶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 小结和讨论 |
第二章 杜仲的质量标准提升 |
1 实验材料 |
2 薄层色谱鉴别指标成分的选择 |
3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滇女金丸的质量标准提升 |
第一节 滇女金丸中白芍的质量控制方法修订 |
1 滇女金丸中白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修订 |
2 滇女金丸中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的修订 |
3 小结和讨论 |
第二节 滇女金丸中香附的质量控制方法修订 |
1 滇女金丸中香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修订 |
2 滇女金丸香附α-香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 小结和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杜仲叶质量标准草案 |
2.杜仲质量标准草案 |
3.滇女金丸质量标准草案 |
4.文献综述 杜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杜仲叶化学成分分离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杜仲叶化学成分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2 化合物结构解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一测多评”测定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3-O-B-D-葡萄糖苷含量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杜仲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季节及地域性差异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型多波长的杜仲叶指纹图谱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杜仲叶中氯原酸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杜仲叶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其降压作用机制研究[D]. 郁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杜仲叶中五种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D]. 余莲.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桦褐孔菌深层发酵预处理对杜仲叶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朱振铎.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4]杜仲叶保健牙膏的研制[D]. 张敬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5]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郭佩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杜仲叶颗粒降压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7]表面活性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总多酚及相关活性研究[D]. 李陆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白腐真菌桦褐孔菌预处理对杜仲叶杜仲胶提取和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D]. 钱诗怡.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7)
- [9]杜仲叶,杜仲和滇女金丸的质量标准提升[D]. 施希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杜仲叶化学成分分离及指纹图谱研究[D]. 邓梦茹.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