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农牧民冬闲心不闲(论文文献综述)
凯歌[1](2020)在《经济生活变迁与职业身份转换问题研究 ——以明花乡裕固族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易地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位于甘肃省肃南县万余名以畜牧生活为主的裕固族人民,也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实现扶贫搬迁。实施该举措后的集中定居生活,不仅减轻了祁连山的生态负荷,而且大力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牧民步入现代化进程。然而,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完全提高裕固族民众的整体幸福指数,对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对集中定居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使得部分裕固族民众产生了隐忧,担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会因此改变或消失。本文以生态移民搬迁为背景,通过对明花乡裕固族社区进行个案研究,从经济生活变迁入手梳理搬迁后裕固族牧民身份认同的困惑及原因,对促进移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定居后的裕固族农牧民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切实体悟到因搬迁定居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部分裕固族群体中所引发的职业身份转换后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在身份转换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缓解集中定居后裕固族群体的“不适应感”,使其转变思想观念,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使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弘扬。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明花乡裕固族生态移民背景进行叙述;其次,对移民搬迁前后民众的生计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对比;再次,对移民后农牧民职业身份转换的不适应带来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社区认同等困惑论述分析;最后,族群认同进行深入思考,并对搬迁后的裕固族群体如何尽快走出困境,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提出了一些浅见。
马合帕·吾拉拦汗[2](2014)在《哈萨克族民俗对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以塔城地区齐巴尔吉迭哈萨克牧民定居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据2012年全国人口普查哈萨克族总人口计有155.7万,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塔城、伊犁、阿勒泰三个地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以及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两个自治县,此外,少数生活在甘肃省阿克塞县和青海省。哈萨克族人口的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少数从事农业或已定居之外,将近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牧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个历史上典型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的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对该民族民俗习惯与生产方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哈萨克族民俗和哈萨克族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对哈萨克族牧民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章中,首先对研究意义、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基本框架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有关民俗习惯和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阐述,其次是哈萨克民俗在哈萨克牧区经济发展中起的不利与有利影响进行介绍,并试探性地引出哈萨克族牧区经济中的问题。最后文终总结出改善哈萨克族牧民经济情况的对策建议。总体来讲通过民俗经济的研究解释出一个民族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看出一个民族民俗文化在当今这经济发展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中的未来发展。分析了哈萨克族生活中部分落后的传统民俗在一定程度上对哈萨克族牧区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的消极作用。并找出了结合哈萨克族牧区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
马改茹[3](2010)在《新疆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研究 ——以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例》文中认为达斡尔族早期主要分布在东北松花江一带,之后由于战事需要,部分迁居新疆,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伊犁居住一小部分。定居新疆后,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其物质生活文化发生了系列变化,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以促进本民族健康长远地发展,达斡尔人进行各方面努力,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进程,因而寻找合适的文化调适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调研点,该乡有克浅村、上、下一棵树村等二十个行政村,既有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物质文化特色,也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其物质文化放发生较大变化的特点,因而具有典型性。通过此个案研究,不仅为达斡尔族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帮助,对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也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采取了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田野调研为主,选择了克浅村、上、下一棵树村3个典型的达斡尔族村庄,围绕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文化变迁和文化调适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分析: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界研究现状、研究范畴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达斡尔族的概况及其物质生活民俗文化;第三部分介绍了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俗,从饮食、服饰、居住和交通四个方面进行叙述;第四部分论述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的变迁及其变迁的原因、文化调适及其现代意义;通过前四个部分的论述得出最后的结论: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个体民族要深化民族文化自觉,既要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扬弃不利的文化因素,通过合理的文化调适来促使本民族健康长远地发展,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动调适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李云[4](2009)在《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农民虽然缺乏建构政治理论的自觉和能力,但是,对于中国社会政治变迁中任何巨大乃至细微的变动,总是以感性、真切、多动的政治心理及行为迅速做出反应。他们的这种反应有着巨大的覆盖面和历史延续力,不仅反作用于当时当下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是,经由世世代代、年深日久而积淀为乡村社会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社会稳定乃至他们自身的政治解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问题研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社会政治变化、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为分析框架;以传统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为分析基点和参照,对近代以来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反思性考察。全文以分析其积极向上的变化为主基调,从两个层面——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六个维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行为的深度、政治行为的广度和政治行为的具体方式展开分析。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共七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现状进行了简要评析,介绍了研究方法、各章安排,并提出了预期目标。第二章对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予以必要的说明和论证。(1)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的涵义,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2)传统农民关于宗族自治的心理及行为并不具有政治性;当代农民关于村民自治的心理及行为具有政治性;农民政治心理发展的维度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政治行为方式发展的维度包括政治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具体方式;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发展意味着其政治人格的发展、政治能力的发展、政治主体性的实现、政治属性的展现及政治关系的发展;(3)该项研究的相关理论借镜。第三章对传统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基本特征的分析,是近代以来农民相关变迁的背景和参照。(1)传统社会“超稳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是传统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形成并固化的社会基础;(2)传统农民形成了忠顺与反叛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模式;(3)传统农民的忠顺与反叛造成了“王权支配社会”,并积淀为乡土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第四章对近代社会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1)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震荡是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发生嬗变的基点;(2)晚清农民怒涛般的反抗心理及行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了晚清社会;(3)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革命心理及行为成就了中国革命。第五章对新中国建设时期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1)新中国对乡村社会的改造是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得以重塑的背景;(2)农民在矛盾的政治心理支配下,既积极主动又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新国家的政治生活;(3)农民的“政治卷入”对新国家的建设具有较大的负面效应。第六章对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1)“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发生跃迁的基点;(2)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具有显着的公民性取向;(3)新时期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重效应。最后是全文的结语部分,对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予以回顾总结: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的实质是其臣民人格向公民人格的过渡;变迁的动力源于直接、间接两类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合力;变迁的逻辑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同时还预设了中国农民政治人格发展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趋向。
二、青海农牧民冬闲心不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农牧民冬闲心不闲(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生活变迁与职业身份转换问题研究 ——以明花乡裕固族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关于经济生活变迁研究 |
(二)关于身份转换相关研究 |
(三)关于裕固族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身份转换 |
(二)理论基础 |
五、研究重点、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裕固族生态移民实践概述 |
第一节 走进田野点 |
一、明花乡 |
二、明花乡裕固族社区 |
第二节 生态移民前的经济生活困境 |
一、牧区经济衰败 |
二、市场导向下的人口流动 |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 |
一、明花乡农业综合开发区 |
二、移民群体的多元性 |
三、移民定居与社区发展的统一性 |
第二章 移民带来的经济生活变迁 |
第一节 生计方式:从游牧到农耕 |
一、定居前的游牧生计方式 |
二、定居后的农耕生计方式 |
第二节 生活方式: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定居 |
一、逝去的毡房到新楼 |
二、一饭三茶到一日三餐 |
三、从骑马放牧到汽车代步 |
第三节 消费环境:从本民族交流到多民族交融 |
一、多民族群体共居的适应性 |
二、“一张网”拉近了距离 |
三、多元化的消费方式 |
第四节 文化习俗:从普遍的生活习惯到民族文化传承 |
一、风俗礼仪的变迁 |
二、传统服装成了“传家宝” |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
第三章 身份转换后的困惑 |
第一节 草原与城乡——社区困惑 |
一、“我”属于哪里 |
二、“亲缘”到“地缘” |
第二节 牧民或农民——身份困惑 |
一、“这群人变了” |
二、“我”是真正的农民吗 |
第三节 历史与未来——文化困惑 |
一、“我”被“抛弃”了吗 |
二、故土情怀 |
第四章 职业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关联及其调适 |
第一节 身份认同何以决定 |
一、移民对职业身份的困惑 |
二、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 |
第二节 身份困惑何以调适 |
一、身份建构——裕固族农民 |
二、促进生计方式可持续发展 |
三、提高移民适应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哈萨克族民俗对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以塔城地区齐巴尔吉迭哈萨克牧民定居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研究缺陷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民俗与经济发展的内涵 |
2.1 民俗的内涵 |
2.1.1 民俗的特征 |
2.1.2 民俗的功能 |
2.1.3 民俗的经济功能 |
2.2 经济发展的内涵 |
3 民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 |
3.1 民俗与经济发展关系 |
3.1.1 民俗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承 |
3.1.2 民俗与经济发展有互动作用 |
3.2 民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3.2.1 民俗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
3.2.2 民俗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4 哈萨克族牧区现状及其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4.1 哈萨克族牧区现状 |
4.2 哈萨克族牧区发展在新疆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4.2.1 牧民人口大量集聚在牧区经济发展中作用大 |
4.2.2 占全疆畜牧业产品产值的比重大 |
4.2.3 哈萨克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畜牧经济 |
5 哈萨克族民俗对牧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
5.1 阿肯阿依特斯旅游文化节在促进牧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
5.2 餐饮文化对牧区经济发展的有益 |
5.3 民俗文化类产品有助于经济增长 |
5.4 哈萨克族民俗礼仪消费和节日消费可扩大哈萨克族牧区经济的内需 |
6 哈萨克族民俗对牧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
6.1 婚庆习俗彩礼过重、过多的礼仪行为对牧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利作用 |
6.2 语言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差距导致牧民走不出贫困 |
6.3 民俗经济意识薄弱,带动不起牧区经济的发展 |
7 促进哈萨克牧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7.1 政府制定简化人生礼仪及开销的制度 |
7.2 加大教育力度提高牧民个人素质 |
7.3 转变哈萨克族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 |
7.4 进一步展示民族特色、民俗活动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
7.5 发扬民俗产品,建立手工艺产业群,打造手工品牌 |
结语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新疆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研究 ——以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核心理论概念的界定 |
1.3 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1.4 研究范畴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 |
2.1 新疆达斡尔族(历史、源流、人口及分布) |
2.2 阿西尔达斡尔族民族乡概况 |
2.3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俗文化 |
第三章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 |
3.1 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 |
3.1.1 物质生活民俗 |
3.1.2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形成的基础 |
3.1.3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的影响 |
3.2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饮食民俗 |
3.2.1 饮食结构及饮食调制技艺 |
3.2.2 饮食方式及礼仪 |
3.2.3 饮食习俗及特色饮食的保健 |
3.3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服饰民俗 |
3.3.1 服饰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
3.3.2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的基本构成 |
3.3.3 达斡尔族服饰民俗承载的文化内涵 |
3.3.4 达斡尔族服饰的演化 |
3.4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居住民俗 |
3.4.1 房屋的结构 |
3.4.2 房屋的装饰 |
3.4.3 房屋的附属设施 |
3.4.4 居住民俗观念 |
3.5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交通运输民俗 |
3.5.1 达斡尔族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 |
3.5.2 交通运输禁忌及其意义 |
3.5.3 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
第四章 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的变迁与文化调适 |
4.1 物质生活民俗的变迁 |
4.2 物质生活民俗变迁的原因 |
4.3 物质生活民俗变迁中出现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4)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分析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界说 |
2.1.1 政治心理及其维度 |
2.1.2 政治行为及其方式 |
2.1.3 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互动 |
2.2 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发展 |
2.2.1 农民“政治性”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判定标准 |
2.2.2 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发展的维度 |
2.2.3 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发展的意蕴 |
2.3 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研究的理论借镜 |
2.3.1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理论的指导意义 |
2.3.2 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辩证扬弃 |
2.3.3 西方农民学研究的现实启示 |
第三章 传统社会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 |
3.1 传统时期“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
3.1.1 小农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 |
3.1.2 皇权专制制度的严苛控制 |
3.1.3 家族制度的迢迢相续 |
3.1.4 塑造顺民的教化机制 |
3.2 传统农民的忠顺与反叛 |
3.2.1 两极化的政治心理 |
3.2.2 忠顺与反叛的交替 |
3.3 传统农民忠顺与反叛的社会效应 |
第四章 近代社会激变中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 |
4.1 近代中国的社会震荡 |
4.1.1 政治局势的动荡 |
4.1.2 小农自然经济的解体 |
4.1.3 宗族关系的松弛 |
4.1.4 政治文化的重大变迁 |
4.2 晚清农民的自发反抗 |
4.2.1 晚清农民的反抗心理 |
4.2.2 晚清农民的反抗斗争 |
4.2.3 晚清农民的自发反抗与晚清社会 |
4.3 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
4.3.1 农民的革命心理 |
4.3.2 农民的革命斗争 |
4.3.3 农民的“新式革命”与新国家的诞生 |
第五章 新中国建设时期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 |
5.1 新中国对乡村社会的改造 |
5.1.1 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变 |
5.1.2 乡村政权的重建 |
5.1.3 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 |
5.1.4 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颠覆与重构 |
5.2 “社会主义新人”的政治卷入 |
5.2.1 “社会主义新人”矛盾的政治心理 |
5.2.2 “社会主义新人”无序的政治参与 |
5.3 农民的政治卷入与新国家的建设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 |
6.1 新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 |
6.1.1 经济发展 |
6.1.2 政治变革 |
6.1.3 文化衍进 |
6.1.4 社会重组 |
6.2 新时期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发展 |
6.2.1 公民政治意识的萌生 |
6.2.2 政治参与方式的多元化 |
6.3 新时期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双重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青海农牧民冬闲心不闲(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生活变迁与职业身份转换问题研究 ——以明花乡裕固族社区为例[D]. 凯歌.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2]哈萨克族民俗对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以塔城地区齐巴尔吉迭哈萨克牧民定居点为例[D]. 马合帕·吾拉拦汗.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3)
- [3]新疆达斡尔族物质生活民俗研究 ——以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例[D]. 马改茹. 新疆大学, 2010(02)
- [4]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D]. 李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