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性囊肿93例诊治

胰腺假性囊肿93例诊治

一、93例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龙港,高悦,李爱东,吕令伟,李正天[1](2021)在《胰腺假性囊肿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假性囊肿是胰腺最常见的良性囊性病变,其囊壁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构成。常继发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后。假性囊肿的治疗方式多样,但目前缺乏标准化的指南。内镜治疗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兴起为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有效、微创的选择。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首次治疗成功率高于内镜治疗。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更多医学中心选择腹腔镜下内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笔者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不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各手术方式的优缺点。

黄启林[2](2021)在《分析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征,分析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比病理检查结果,观察胰腺囊性病变CT特征以及两种检查方式患者诊断符合率、检查时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CT检查诊断符合率(92.00%)与MRI诊断符合率(94.00%),基本一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4,P>0.05);CT检查时间(17.48±5.69)min明显短于MRI(25.69±6.97)min(t=6.452,P<0.05)。结论在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CT和MRI检查效果均较好,两者胰腺囊性病变诊断符合率均较高,但CT在检查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适合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式,以便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一定基础。

李凡[3](2021)在《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作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常见局部并发症,在AP的病程中出现较晚,临床上极易漏诊或忽视。目前,关于AP并发PPC独立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很少利用相关危险因素对AP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有效预测。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探究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从而避免PPC的漏诊或延迟诊断;且可针对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改善AP的预后。方法:此回顾性研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16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严重程度、糖尿病病史、CT严重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CTSI)、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临床资料。根据AP发生后是否并发PPC为依据分为PPC组70例(9.8%)和对照组646例(90.2%)。首先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筛选出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临床资料;再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存在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计算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及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及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预测PPC形成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PPC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原因(胆源性、高脂血症性、酒精性、特发性、其他)、AP严重程度、BMI、内脏脂肪(VAT)、CTSI评分、脂肪酶、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钙及糖尿病病史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BMI(P<0.01,OR=1.471,95%CI=1.219-1.774),VAT(P=0.001,OR=1.052,95%CI=1.022-1.083),CTSI评分(P<0.01,OR=1.882,95%CI=1.480-2.92),Alb(P=0.002,OR=0.855,95%CI=0.775-0.943)及糖尿病病史(P=0.015,OR=2.338,95%CI=0.215-0.850)是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用Med Calc软件绘制BMI、VAT和CTSI及Alb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图及交互点图,并计算独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及敏感度及特异度。BMI的最佳临界值为24.78kg/㎡,AUC为0.781(95%CI=1.219-1.774),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64.2%。VAT的最佳临界值为134cm2,AUC为0.817(95%CI=1.022-1.083),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67.6%。CTS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5分,AUC为0.780(95%CI=1.480-2.92),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2.1%。Alb的最佳临界值为30.9g/l,AUC为0.702(95%CI=0.775-0.943),敏感度为62.9%,特异度为76%。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1)糖尿病病史、高BMI及高内脏脂肪量(即高VAT)、入院时高CTSI评分及低蛋白血症是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BMI(>24.78kg/㎡)、高VAT(>134cm2)、高CTSI评分(>5分)及低蛋白血症(Alb<30.9g/L)提示AP后并发胰腺PPC的可能性较大,在AP后并发PPC具有一定预测价值;(3)针对存在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的AP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且密切随访。

郑静[4](2020)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1974年首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开启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的新篇章,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RCP目前已经成为成人胆胰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成人胆胰疾病诊疗方面ERCP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细小柔嫩、管壁薄、管腔小及儿童耐受性差、配合度低、操作医师缺乏操作经验等特殊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1]。近年来随着ERCP操作技术的提高、儿童ERCP操作经验的积累、儿童消化内镜相关器械的完善,ERCP逐渐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仍然比较少,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因不同胆胰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等)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诊治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于2013年01月~2020年01月因不同胆胰疾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然后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因、ERCP操作方法、诊治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患儿共行ERCP术38例次,行1例次ERCP者28例,行2例次ERCP者5例。失败4例,成功率89.47%。2.33例患儿ERCP诊断结果如下:单纯胆道疾病23例,包括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狭窄/扩张5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例,疑似胆道蛔虫残体1例;单纯胰腺疾病7例,包括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管结石、1例合并胰管狭窄),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管支架置入术后2例;胆胰合并疾病3例,包括胆源性胰腺炎2例(其中1例与胆管结石相关、1例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相关),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结石1例。3.33例患儿共采用17种术式,29例(87.88%)患儿ERCP治疗顺利,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功能、淀粉酶等指标异常者也逐渐恢复正常。4.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6/3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3例(7.89%),术后胰腺炎2例(5.26%),腹痛1例(2.63%),无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6例患几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在儿童胆胰疾病中,胆胰先天性解剖异常较多见,而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2.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把握ERCP应用适应证。3.ERCP是儿童胆胰疾病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陈馨[5](2020)在《胸部CT体检人群中胰腺偶发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胸部CT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的胸部CT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分析,揭示普通人群中胰腺偶发病变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及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和病灶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19年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9826名体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生化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对所有患者的胸部CT逐一进行查阅,检出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病变的类型及分布,计算体检人群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及病灶CT特征。对胰腺囊性病变根据病灶大小分为长径大于20mm和长径小于20mm两组,分别对两组病灶对应人群的年龄、性别及两组病灶的数量、位置、生长方式、钙化、及胰管扩张进行比较。将胰腺囊性病变患者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分为(18-29y、30-39y、40-49y、50-59y、60-69y、70-79y、≥80y)7组人群,对各组间患病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另对各组内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计算不同年龄组内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差异的分析。最后,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分为胰头组、胰颈组、胰体组及胰尾组,分别计算不同位置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的差异。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定性变量的差异。结果:偶发胰腺病变主要分为胰腺钙化灶、胰腺脂肪性病变、胰管扩张及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38%(234例)、0.51%(50例)、0.41%(40例)、1.75%(172例)。胰腺偶发囊性病变中病灶直径大于20mm者共计18例(10.5%),通过两组间的对比发现,病灶的直径与病灶数量、病灶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值均<0.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钙化及有无胰管扩张均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382,0.502,0.467,0.086,0.713)。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与年龄显着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PCLs患病率显着升高;各年龄分组内男性与女性患者胰腺囊性病变间患病率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1.00,0.362,0.359,0.193,0.900,0.366,0.793,0.737);胰腺体部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最高(0.69%)。结论:1.胸部CT对胰腺病变具有一定的检出能力,胰腺偶发病变主要分为胰腺钙化灶、胰腺脂肪性病变、胰管扩张及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38%、0.51%、0.41%、1.75%。2.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直径与其病灶数量、生长方式显着相关;3.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显着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显着升高,而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胰腺囊性病变以胰腺体部最多见。第二部分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高危风险因素目的:对第一部分纳入的9826例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筛选出胰腺偶发囊性病变的人群高危易感因素。材料与方法:将第一部分纳入的9826例患者分为有胰腺囊性病组(172例)及无囊性病变组(9654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脏/脾脏CT值比值、胰腺/脾脏CT值比值、肝囊肿、肾囊肿、脾囊肿、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碱性磷酸酶、肌酐、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进行比较。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定性变量的差异。分别将总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及CT特征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分析,通过输入法校正各因素的独立风险并筛选出预测胰腺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CT特征与临床资料的联合预测模型,运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对第一部分检出的偶发胰腺囊性病变(172例)根据病灶直径是否大于30mm或主胰管扩张是否大于5mm分为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对比两组间上述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CT临床特征进行组内比较,统计学方式较前述相同。最后将两组人群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CT特征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分析,通过输入法校正各因素的独立风险并筛选出预测高危胰腺胰腺囊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CT特征与临床资料的联合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人群的年龄、肝脏/脾脏CT比值、胰腺/脾脏CT比值、肝囊肿、肾囊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糖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4,0.009,0.009,0.01,0.038,0.004,<0.001)。人群年龄越大,肝脏/脾脏CT比值、胰腺/脾脏CT比值越低,合并有肝囊肿或肾囊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血糖、肌酐升高,以上指标均增加人群患囊的风险。在总人群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和肝脏/脾脏CT值比值为胰腺囊性病变的独立风险因素,此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21(95%CI:0.682-0.760),敏感性为78.4%,特异性为54.4%。在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不同性别的患者,胰腺囊性病变的高危患病因素有显着的差异:在男性人群中,年龄、肝脏/脾脏CT值比值、白/球蛋白比值、球蛋白、白蛋白均为其胰腺囊性病变的高危因素;而年龄、血糖则为女性人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危胰腺囊性病变和低危胰腺囊性病变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胰腺/脾脏CT比值、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尿素、肌酐在两组人群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6,0.005,0.015,0.002,0.048)。即高危胰腺囊性病变较低危胰腺囊性病变组患者胰腺/脾脏值更低,位于头颈部及外生性生长的比例增高,尿素及肌酐升高的比例增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中发现尿素、病灶位置、生长方式为预测高危胰腺囊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时模型的AUC为0.799(95%CI:0.681-0.918)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53.2%。结论:1.年龄、肝脏/脾脏CT值比值是普通人群胰腺囊性病变的危险因素,而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中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风险因素显着不同;2.对高危胰腺囊性病变及低危胰腺囊性病变进行组内比较发现,高危胰腺囊性病变多位于胰腺头颈部,更倾向于向胰腺轮廓外生长,且人群尿素升高的比例增加。第三部分体检人群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预测目的:根据ACR指南中公认的胰腺囊性病变(PCLs)进展标准,通过对本课题第一部分检出的172例PCLs进行影像学随访,探讨该人群PCLs基线特征(初检特征)在预测体检人群中胰腺囊性病变进展中的临床价值,并构建多因素联合预测偶发胰腺囊性病变进展的模型。材料方法:对172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共107例患者具有符合研究内容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及临床资料,结合ACR指南中PCLs进展标准对该107例患者进行分组(进展组/稳定组),分别对两组人群的基线数据(CT特征、临床资料及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具体指标在前两部分已详细说明。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定性变量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到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分析,筛选出预测胰腺PCL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CT特征与临床资料及生化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107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其中14例(13.1%)在影像学上较初检有所进展。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病灶位置、生长方式、有无主胰管扩张及尿素水平在两组人群总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8,0.011,0.039,0.027,0.007)。进展组PCLs与稳定组PCLs相比,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大,病灶位于头颈部及呈外生性生长者比例增高,主胰管扩张的比例增多,尿素水平升高者比例升高。在常规CT特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发现病灶位置及生长方式均是预测胰腺PCL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时模型AUC值为0.788,95%CI为0.679-0.897,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58.7%;而联合模型中尿素、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均为预测胰腺PCL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的AUC值为0.862,95%CI为0.758-0.939,敏感性为99.3%、特异性为66.3%。结论:1.在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预测研究中:病灶的位置及病灶的生长方式可以帮助预测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2.综合模型中病灶位于胰头、呈外生性生长联合血尿素水平升高是预测胰腺囊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牛焕东,栾德广,李丽[6](2020)在《CT、MRI联合检测胰腺囊性病变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CT、MRI联合检测胰腺囊性病变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128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CT检查,研究组64例采用CT、MRI联合检测,对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准确率100.00%比对照组93.75%,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323,P>0.05);研究组黏液囊腺瘤93.75%、假性囊肿100.00%、囊腺癌100.00%、实假性乳头瘤100.00%、浆液囊腺瘤100.00%、交界囊腺瘤100.00%,与对照组A为100.00%、88.89%、100.00%、88.89%、100.00%及80.00%,差异无统计意义(χ2=1.860、0.529、0.000、0.003、0.003、0.000,P>0.05)。结论采用CT、MRI联合检测胰腺囊性病变效果显着,临床诊断可结合疾病合理选择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刘方,王子恺,徐丽娟,李明阳,郭旭,张修礼,蔡逢春,李闻[7](2019)在《胰腺假性囊肿与包裹性坏死的内镜引流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胰腺假性囊肿与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WON)的内镜引流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07-2017年继发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术后的胰腺假性囊肿及WON并行内镜下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内镜操作成功率、治疗有效率、内镜治疗次数、放置支架数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病变消失所需时间。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胰腺假性囊肿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48岁),WON 10例(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9岁)。两组的内镜操作成功率、治疗有效率、内镜治疗次数、联合鼻囊肿引流管置入及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胰腺假性囊肿组放置塑料支架中位数少于WON组(Md[Min,Max]:1[3,0] vs 2[8,0],P=0.03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处理、术后复发率、后续治疗、病变消失所需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胰腺假性囊肿组术后住院中位时间少于WON组(Md[Min,Max]:12[6.5,22.5] d vs 22.5[13.75,60.5] d,P=0.042)。结论与胰腺假性囊肿相比,WON的内镜治疗更困难,所需塑料支架数量更多,且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李戈,于游,马莎英[8](2019)在《胰腺假性囊肿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具体位置制定》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胰腺假性囊肿的手术方法,本研究选取胰腺假性囊肿患者73例,观察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73例患者中,行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者13例(A组),行囊肿胃吻合术者29例(B组),行囊肿空肠吻合术者19例(C组),行胰腺囊肿切除术者12例(D组)。研究发现,各组间术后复发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术后72 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尿素氮(BUN)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术后72 h,各组间ALT、AST和BUN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表明,可根据胰腺假性囊肿具体位置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同手术方式有其适应条件,不应盲目推崇某种手术方式。

彭娜[9](2019)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引导下经胃穿刺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 PPC)的疗效及无X光监视下此项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EUS引导下经胃穿刺支架置入引流术的24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6-82岁)均经腹部超声或CT明确为胰腺假性囊肿,有X光监视19例,无X光监视5例。2.由超声内镜操作经验丰富的医师为患者先行EUS检查,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进一步行EUS引导下经胃穿刺支架置入引流术。3.术后常规给予禁食水、抗生素、抑酸、补液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发热、腹痛等不适,观察有无出血、穿孔、感染等短期并发症。4.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便了解手术的中期、远期并发症、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1.穿刺情况:24例患者中穿刺成功23例,其中有X光监视18例,无X光监视5例,未穿刺成功1例,总体穿刺成功率为95.8%(23/24),有X光监视穿刺成功率为94.7%(18/19),无X光监视穿刺成功率为100%(5/5)。2.并发症情况:术后感染4例,均为有X光监视。无穿孔、出血、支架堵塞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23),其中有X光监视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4/18),无X光监视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5)。3.有无X光监视、囊肿大小、囊肿部位、囊肿有无分隔与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随访结果:1例失访(有X光监视),复发2例(均为有X光监视),治疗失败1例(有X光监视),总体治疗成功率为95.5%(21/22),有X光监视的治疗成功率为94.1%(16/17),无X光监视的治疗成功率为100%(5/5);总体复发率为9.1%(2/22),有X光监视的复发率为11.8%(2/17),无X光监视的复发率为0%(0/5);无死亡病例。结论:1.本研究通过观察EUS引导下经胃穿刺引流术治疗PPC的穿刺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证实该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2.另外,此项技术在无X光监视下仍安全有效,减少了辐射危害,使治疗更加方便可行。

吴旻[10](2019)在《胃助显超声对胃及其周围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胃助显超声对于上消化道常见疾病及其周围组织疾病的诊断价值,并初步研究正常人胃动力,为以后诊断胃功能紊乱提供参考。研究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胃部不适患者,通过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观察胃、胃周围组织情况,并与消化内镜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相对比。选取健康正常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按照2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各时间点观察并记录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收缩面积。结果:选取资料完整患者113例。胃部疾病共81例,包括胃癌10例,淋巴瘤1例,胃间质瘤4例,胃溃疡8例,胃息肉14例,胃黄色素瘤1例,胃炎37例(其中伴功能障碍16例),胃内异物1例,食管裂孔疝5例。胃肠超声诊断胃炎33例,与胃镜诊断符合率为89.1%(33/37)。胃肠超声明确诊断胃癌10例、胃间质瘤4例、胃溃疡8例、胃内异物1例,胃息肉12例,食管裂孔疝3例,胃肠超声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8.3%(39/44)。消化道症状明显,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单纯胃功能减低15例。胃周围组织疾病共17例,包括肝圆韧带低分化癌1例,胰腺癌7例,胰腺假乳头状瘤2例,胰腺假性囊肿4例,脾门处血肿1例,肠系膜脂炎1例,淋巴管囊肿伴感染1例。胃肠超声明确诊断16例,包括胰腺癌7例,肝圆韧带低分化癌1例,胰腺假乳头状瘤2例、4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脾门处血肿、1例淋巴管囊肿伴感染。胃肠超声对于胃周围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4.1%(16/17)。胃炎伴功能减低组(16例)、单纯胃功能减低组(15例)及对照组(35例)的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动力指数均随时间先升高,在餐后10min处达到最高,随后下降;但餐后5min-30min,胃炎伴功能减低组和胃功能减低组频率及胃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胃肠超声可以作为筛查胃肠道疾病首选方法,为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补充,为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2.胃助显超声通过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提高了胃周围疾病诊断率,对于胃周围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3.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后,胃肠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功能情况,并依据胃肠运动给予定量分析,胃肠超声是观察胃肠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93例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3例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假性囊肿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胰腺假性囊肿的概述
二、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
    (一)症状及体征
    (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三、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一)假性囊肿胃吻合内引流术
    (二)假性囊肿- 空肠Roux- en- Y吻合内引流术
    (三)腹腔镜假性囊肿及部分胰腺切除术
四、结论

(2)分析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征及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胰腺囊性病变的CT特征
    2.2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
    2.3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时间
3 讨论

(3)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排标准及分组情况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分组
    2.3 分级及评分系统
        2.3.1 CTSI评分系统
        2.3.2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系统)
        2.3.3 AP的严重程度分级
    2.4 VAT、SAT及 BMI的测量及计算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716例AP患者基线临床资料
    3.2 70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
    3.3 AP后并发PPC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 患者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3.3.2 患者的体脂参数及评分系统的单因素分析
        3.3.3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4 AP后并发PPC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 PPC形成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胸部CT体检人群中胰腺偶发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胸部CT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
    引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体检人群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预测
    引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B综述
    参考文献

(6)CT、MRI联合检测胰腺囊性病变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CT检测
        1.2.2 研究组采用CT、MRI联合检测
    1.3 观察指标和影像学诊断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2.2 各类型诊断准确性
3 讨论

(7)胰腺假性囊肿与包裹性坏死的内镜引流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胰腺假性囊肿及WON的EUS诊断
    3 胰腺假性囊肿及WON的内镜下引流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治疗时机及前期治疗的比较
    3 两组内镜治疗方式比较
    4 两组内镜治疗效果比较
讨 论

(8)胰腺假性囊肿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具体位置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病例基线材料
    1.2 各手术组间术后疗效差异不显着
    1.3 各手术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对患者影响差异不显着
    1.4 各手术组手术前后相关分子指标差异不显着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3 手术治疗
    3.4 术后随访
    3.5 统计学处理
作者贡献

(9)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内镜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胃助显超声对胃及其周围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疾病超声诊断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93例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假性囊肿的腹腔镜手术治疗[J]. 龙港,高悦,李爱东,吕令伟,李正天.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4)
  • [2]分析CT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征及临床价值[J]. 黄启林. 中外医疗, 2021(05)
  • [3]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D]. 李凡. 兰州大学, 2021(12)
  • [4]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D]. 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5]胸部CT体检人群中胰腺偶发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陈馨.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CT、MRI联合检测胰腺囊性病变价值分析[J]. 牛焕东,栾德广,李丽. 系统医学, 2020(04)
  • [7]胰腺假性囊肿与包裹性坏死的内镜引流疗效比较[J]. 刘方,王子恺,徐丽娟,李明阳,郭旭,张修礼,蔡逢春,李闻.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9(12)
  • [8]胰腺假性囊肿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具体位置制定[J]. 李戈,于游,马莎英.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3)
  • [9]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疗效分析[D]. 彭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胃助显超声对胃及其周围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D]. 吴旻.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胰腺假性囊肿93例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