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合并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鲁伟峰,张燕丽,林霞,刘磊,张健,李军,周晓文[1](2021)在《以黄疸为首发表现的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二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2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 分别12岁、10岁, 均以近期出现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 眼科查体见K-F环, 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而碱性磷酸酶正常范围, 血铜蓝蛋白降低, 尿铜升高, 合并溶血性贫血, 诊断明确后均予血浆置换、输注血制品, 糖皮质激素, 驱铜, 锌剂、钙剂等治疗, 病例1住院治疗14 d自动出院, 出院后1个月死亡, 病例2病程第7天行肝移植治疗, 随访1个月病情稳定。结论患儿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而碱性磷酸酶正常范围, 尤其合并溶血性贫血时需注意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 尽快完善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ATP7B基因等检查, 及时予血浆置换, 驱铜、锌剂、钙剂, 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必要时行肝移植。
陶禹[2](2021)在《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肝脏及其他脏器沉积从而造成脏器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3万‐1:10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被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凝血常规、肝功、铜生化、K-F环及基因检测等相关结果,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探究各临床表型的临床特征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获得患者本人或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们共收集了11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本信息、首发症状、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血清铜、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K-F环及基因突变位点等资料。其中31名患者的血清样本送至基因检测中心,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找出突变位点,并查找ATP7B基因数据库,与目前已经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对比,以期发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本研究应用R 4.0.2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分型之间的差异。当双侧P<0.05,本研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此明确各临床表型的特征。研究结果:1、我们对收集的116名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根据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分成肝型(80,69.0%)、脑型(18,15.5%)、混合型(18,15.5%),肝型患者起病年龄相对较早,34.6%的肝型患者在7-14岁起病,脑型及混合型患者多于15-35岁起病(分别占各表型总人数的83.3%和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对该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肝功能指标分析,其中肝型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明显,呈双向升高趋势,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81.6(50.9,127.1),81(32.2,160.4),脑型患者的AST及ALT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9.2(21.2,44),27(18.2,37),混合型患者的AST及ALT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7(27.5,55),23.7(19.8,41.1),肝型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最重,混合型患者次之,脑型患者肝损伤最轻。AST及ALT在不同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在三组中最高,为190.6(97.5,287.4),脑型及混合型患者ALP水平分别为89.3(71.2,160.2),79(63.6,104.3),且ALP水平在不同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型患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为1.89(1.35,2.29),脑型患者FBG为2.15(1.67,2.43),混合型患者FBG水平为1.63(1.08,1.98),不同临床表型与FBG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型患者(ceruloplasmin,CP)水平为0.02(0.02,0.02),肝型及混合型患者CP水平分别为0.04(0.02,0.07),0.05(0.03,0.06),且肝型与脑型、脑型与混合型患者的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本研究中共有85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K-F环检测,结果表明肝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45.2%,脑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100%,混合型患者K-F环阳性率为66.7%,且K-F环阳性率在各临床表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名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8名患者为女性(66.7%),血清转氨酶以AST升高为主,ALP水平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ALP/TBi L<2,有4名患者AST/ALT>4。其中24h尿铜、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游离铜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共有7名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评分≥11分,预后评分>11分的3名患者ALP低于40U/L,且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7、于31例行ATP7B基因检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共检测出21种突变位点,分别为c.3818C>T、c.2621C>T、c.1708-5T>G、c.2294A>G、c.3517G>A、c.2930C>T、c.2333G>T、c.2975C>T、c.3305T>C、c.2447+5G>T、c.2906G>A、c.3443T>C、c.1543+1G>T、c.3877G>A、c.3889G>A、c.3809A>G、c.3859G>A、c.4066-6C>T、c.3104G>T、c.2755C>G、c.3056A>C,全部为杂合突变,其中复合杂合突变占54.8%。共发现2种热点突变,分别是8号外显子Arg778Leu(c.2333G>T)(29.1%)和11号外显子A874V(c.2621C>T)(19.4%)。8号外显子上c.2294A>G突变位点倾向于发生在肝型患者中。共发现1种新发突变位点,即c.1708-5T>G,该基因突变位点位于4号内含子。8、21个基因突变位点中主要包括错义突变17种(81%),剪接突变1种(4.8%),临床意义不明突变3种(14.2%),所有突变位点均为杂合突变,有17名患者被检测出2个及以上基因突变位点,即复合突变,占总人数的54.8%,其余14名患者只有1个基因突变位点,即占总人数的45.2%。8名年龄≤14岁的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子突变,以复合杂合子突变为主(60%)。其中有2例年龄均为14岁的患者发生了16号外显子的c.3517G>A基因突变。结论: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年龄、AST、ALT、K-F环、CP及FBG方面在不同临床表型患者中存在差异。2、发现吉林地区两种热点突变,分别是8号外显子Arg778Leu(c.2333G>T)和11号外显子A874V(c.2621C>T)。共发现1种新发突变位点,为c.1708-5T>G。8号外显子上c.2294A>G突变倾向于发生在肝型患者中。发生16号外显子的c.3517G>A基因突变的患者更倾向于发生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3、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女性患者居多,患者以AST升高为主,ALP降低明显,预后评分>11分的3名患者ALP低于40U/L。血清铜、血清游离铜及24h尿铜明显升高,血清游离铜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其中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预后评分≥11分的患者,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
李传胜,王雪晴,熊号峰,刘景院,谭建波,向攀,蒲琳,张铭,尹宁宁,孙瑶,刘玉凤,郝京京,郭贺冰[3](2019)在《妊娠急性脂肪肝Swansea诊断标准与国内诊断标准一致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Swansea诊断标准与国内诊断标准对于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fattyliverof pregnancy,AFLP)患者诊断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出院诊断为AFLP患者的资料,使用Swansea诊断标准进行评分。对同期收治的非AFLP妊娠期肝病(包括HELLP综合征、妊娠合并脂肪肝、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其他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Swansea诊断标准评分,并使用国内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对Swansea诊断标准与国内诊断标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计算Swansea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结果出院诊断为AFLP的患者74例,HELLP综合征14例,妊娠合并脂肪肝87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20例,妊娠合并其他肝功能衰竭9例。因74例患者中仅4例进行了肝组织活检,故以Swansea评分≥5分作为判定标准。出院诊断为AFLP的患者中,按照Swansea标准诊断AFLP 68例,非AFLP妊娠期肝病6例。非AFLP妊娠期肝病患者共计330例,按照Swansea标准诊断AFLP 13例,非AFLP妊娠期肝病317例。Swansea诊断与国内诊断标准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8,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0.902~0.978)。结论 Swansea诊断标准与国内诊断标准诊断AFLP的一致性较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顾丽雯[4](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张宝忠,周鹏志[5](2018)在《妊娠期肝衰竭的病因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妊娠期肝衰竭是发生于妊娠期间的﹑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是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危重症之一。将妊娠期肝衰竭的病因归纳为病毒性因素、非病毒性因素、妊娠特发因素以及不明原因四大类,叙述了不同病因导致的妊娠期肝衰竭的发病率、病死率及地域分布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比较了不同病因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性。认为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妊娠期肝衰竭,治疗方案及预后可截然不同,病因诊断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临床上对怀疑该病的重症孕产妇应及时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及早给予相应的治疗。
罗远材,崔玉军,郭路,叶朝[6](2017)在《肝脏移植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一例》文中研究说明孕妇26岁,孕2产1,因"孕33周+2,双胎妊娠,上腹疼痛伴间断恶心、呕吐3 d,肝功能异常1 d"于2016年3月4日由外院转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患者4年前足月阴道分娩一男活婴,体重3 700 g。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12次/min,呼吸27次/min,血压106/59mmHg(1 mmHg=0.133 kPa);肝病病容,贫血貌,眼结膜轻度黄染,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无杂音,
马军[7](2016)在《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文中研究指明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成为药物损伤的主要器官之一。据WHO统计,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5位[1]。DILI的发生率为1.4%8.1%。对于血液病患者,特别是血液肿瘤患者,治疗中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和其他的基础药物是导致血液病患者DILI的主要原因。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和对DILI认识的进展,由《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
陈国琪[8](2012)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说明:①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②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③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④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尚俊伟,韩丽萍[9](2010)在《妊娠期黄疸患者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期黄疸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分析妊娠期发生黄疸为主要特点的37例住院患者。结果妊娠期黄疸主要见于病毒性肝炎、妊娠胆汁淤积综合征(ICP)、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结论妊娠期发生黄疸的上述3种疾病均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妊娠期肝病临床表现符合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例,死亡率明显低于非妊娠期肝功能衰竭。
贺强,陈大志,郎韧,金中奎,吴天鸣,高志刚,李宁[10](2005)在《急诊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四例》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实施紧急肝移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接受紧急肝移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于术后12~48h神志恢复清醒,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有2例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治疗逆转。4例患者均存活至今,肝功能良好,患者分别存活38、17、11及7个月,3例恢复工作。结论紧急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紧急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二、妊娠合并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合并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豆状核变性 |
2.1.1 概述 |
2.1.2 流行病学 |
2.1.3 铜代谢及发病机制 |
2.1.4 临床表现 |
2.2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流程及标准 |
2.3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 |
2.4 预后及预防 |
2.5 基因检测的研究现状 |
2.6 结语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资料收集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4.2.1 一般资料比较 |
4.2.2 首发症状分析 |
4.2.3 肝功能指标分析 |
4.2.4 K-F环阳性情况分析 |
4.2.5 铜生化指标分析 |
4.2.6 凝血指标分析 |
4.3 FW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4.3.1 FWD患者基本资料 |
4.3.2 FWD患者实验室检查改变 |
4.4 基因突变结果分析 |
4.4.1 基因突变位点解释 |
4.4.2 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
4.4.3 基因突变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
4.4.4 FWD患者基因突变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妊娠急性脂肪肝Swansea诊断标准与国内诊断标准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Swansea诊断标准 |
1.4国内AFLP的诊断标准 |
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
1.6 妊娠合并其他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Swansea诊断标准一致性评价 |
3 讨论 |
(4)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5)妊娠期肝衰竭的病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因素 |
1.1 嗜肝病毒感染 |
1.1.1 HAV与妊娠期肝衰竭 |
1.1.2 HBV与妊娠期肝衰竭 |
1.1.3 HCV与妊娠期肝衰竭 |
1.1.4 HDV与妊娠期肝衰竭 |
1.1.5 HEV与妊娠期肝衰竭 |
1.2 非嗜肝病毒感染 |
2 非病毒性因素 |
2.1 药物或毒物性肝损伤 |
2.2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
2.3 Budd-Chiari综合征 (BCS) |
2.4 遗传代谢因素 |
3 妊娠特发因素 |
3.1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 |
3.2 HELLP综合征 |
4 不明原因 |
5 小结 |
(9)妊娠期黄疸患者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1.2.2 妊娠期肝功能衰竭[1]诊断 |
1.2.3 ICP诊断 |
1.2.4 AFLP诊断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急诊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四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 床 资 料 |
一、一般情况 |
二、术前准备及治疗 |
三、术中情况 |
四、术后情况 |
讨 论 |
四、妊娠合并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以黄疸为首发表现的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二例临床分析[J]. 鲁伟峰,张燕丽,林霞,刘磊,张健,李军,周晓文.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12)
- [2]116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D]. 陶禹. 吉林大学, 2021(01)
- [3]妊娠急性脂肪肝Swansea诊断标准与国内诊断标准一致性研究[J]. 李传胜,王雪晴,熊号峰,刘景院,谭建波,向攀,蒲琳,张铭,尹宁宁,孙瑶,刘玉凤,郝京京,郭贺冰.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9(04)
- [4]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5]妊娠期肝衰竭的病因研究进展[J]. 张宝忠,周鹏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9)
- [6]肝脏移植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一例[J]. 罗远材,崔玉军,郭路,叶朝.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01)
- [7]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 马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6(06)
- [8]《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12)
- [9]妊娠期黄疸患者的临床分析研究[J]. 尚俊伟,韩丽萍. 医药论坛杂志, 2010(17)
- [10]急诊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四例[J]. 贺强,陈大志,郎韧,金中奎,吴天鸣,高志刚,李宁.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