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通路消融中使用电极映射确定科赫三角的 X 射线图像价值

慢通路消融中使用电极映射确定科赫三角的 X 射线图像价值

一、用电极导管标测对Koch三角的X线影像测定在慢径消融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杨亚男[1](2020)在《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三维标测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间期与消融成功的靶点至希氏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电生理检查确定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98名患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强生Carto3磁电结合双导航电生理标测系统)下行慢径改良消融治疗,通过使用三维标测系统标记出成功消融的靶点、标准希氏点、最小希氏点,分别测量出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及成功消融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点的距离(a距离)。观察未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即可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1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1距离)的关系;需要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跳跃并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跳跃时间间期(a时间)分别与慢径改良消融成功的靶点至标准希氏的距离(A2距离)以及慢径改良消融的成功靶点至最小希氏的距离(a2距离)的关系。结果:未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即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65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其对应的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64例)(121.16±55.5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4例)(13.56±5.06mm),A1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91,P=0.473,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1距离(65例)(10.19±4.34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65例)(120.76±55.24ms),A2时间与a1距离之间相关系数为r=0.035,P=0.784,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才能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为33例,有一例未标测出标准希氏的位置,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1时间(32例)(118.70±48.79ms),标准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2例)(12.43±3.70mm),A2距离与a1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080,P=0.665,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希氏h至成功消融靶点之间的距离为a2距离(33例)(9.80±3.67mm),电生理检查时快慢径之间的跳跃时间间期为a2时间(33例)(119.72±43.50ms),a2距离与a2时间之间相关系数为r=0.314,P=0.076,该相关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强生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测定的成功消融靶点至标准希氏之间的距离以及成功消融靶点至最小希氏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跳跃间期(无论是否需要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

伍洋子[2](2018)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组心律失常,频繁或持续发作的心动过速有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风险,传统的药物治疗多不能有效根治,射频消融术(RFCA)在成人心血管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儿科还缺乏较大样本的系统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资料,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RFCA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儿童不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行电生理检查(EPS)及RFCA的29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临床特点、EPS结果、RFCA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1.290例儿童中,男178例,女112例,年龄为2月-18岁,平均年龄为(9.85 ± 3.37)岁,平均体重(36.07±14.15)kg,手术时间为30-18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76.43±25.85)分钟,X线曝光时间为1-45分钟,平均为(7.50±6.08)分钟。7例患儿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CHD),TIC4例,1例合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290例患儿均接受EPS与RFCA,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39例(47.93%,139/290),左、右侧旁道分别为 51.08%、43.88%,双旁道 5.0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0例(27.59%,80/290),室性心律失常(VA)59例(20.34%,59/290),房性心律失常(AA)12 例(3.45%,12/290)。3.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6.2%(279/290)。11例失败儿童中2例右侧旁道靠近希氏束;1例左侧旁道,考虑患儿年龄小穿刺房间隔风险大;1例AVNRT术中出现1°AVB;2例AT、5例VA患儿反复消融,仍未能彻底消融,均为防止发生并发症而结束手术。4.共8例患儿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76%),3例患儿出现一过性AVB,2例患儿出现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1例少量心包积液,1例术后左眼疼痛,均在相应治疗后康复。5.本组消融结果即刻成功率96.21%(11/290),AVNRT成功率98.75%(79/80),AVRT 97.85%(136/139),其中左、右侧旁道分别为 98.59%(70/71)、96.72%(59/61),VA、AA成功率分别为 93.22%(55/59)、83.33%(2/12)。AVRT与AVNRT的成功率无显着差别(97.84%vs 98.75%),显性预激数量明显多于隐匿性预激(p<0.001),左侧旁道多于右侧旁道。6.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1.15±6.42)月,18例患儿术后复发,总复发率为6.21%(18/290例),复发时间为2h-1年,平均为术后 5 个月。AVRT12 例(8.63%);AVNRT1 例(1.25%);VT 3 例(11.1%);AT 2例(20%)。AT的复发率最高为20%。18例中16例再次接受RFCA治疗,即时成功率为 93.75%(15/16)。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握适应症及操作规范,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

倪福,华宝桐[3](2017)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选取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分为三维组和X线组两组,每组20例。三维组使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消融,X线组使用X线引导下消融。比较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放电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的差别。结果 CARTO三维标测系统可使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1.5±19.6)min比(100.8±2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电时间明显缩短[(148.2±43.2)s比(215.4±74.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曝光时间缩短[(4.5±1.5)min比(14.7±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曝光量减少[(8.9±2.9)m Gy比(27.6±9.0)m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100%比95%,P>0.05)。结论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可行,且能提高手术效率,减少X线曝光量。

孙欢[4](2016)在《基于心脏CT成像的电生理解剖结构在体研究及临床指导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而现代临床电生理技术是应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对心律失常进行机制研究、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也是心血管领域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电生理及射频消融术中,心脏影像由X线投照获得,常常使用多体位结合相应解剖标志对靶结构和相关导管进行定位。获取术中最佳的X线投影并准确定位心脏结构及导管位置可有效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然而,心脏结构的变异,尤其是心脏结构的转位或在体方向的变化(例如房间隔)往往可造成透视影像投影的短缩甚至偏差,。依据经验采用不同投照体位以期满足个体化的需求的方法,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数据支持。因此,对电生理相关解剖的变异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期为我们提供预测变异的方法以及个体化成像及治疗的有用信息。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心脏解剖尤其是电生理相关结构解剖的研究与认识多是经尸检标本得出的统计数据。众所周知,心脏是腔室样结构,在活体由血液填充,故在体、活体心脏中的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可能与尸检和离体标本存在差异。近年来,高分辨CT技术发展迅速,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这使得心脏CT研究心脏的解剖结构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心脏CT成像技术对病人在体心脏的电生理解剖结构变异,尤其是对术中成像可能产生影响的转位及方向变化进行探讨,并对术中可能起到指导作用的相关解剖标志例如冠状静脉窦及其开口与相应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为个体化成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一:应用CT数据探索心脏电生理相关的房间隔转位、术中预测方法及对电生理手术的提示方法:通过筛选纳入115例行心脏CT增强检查的心脏结构正常的病人,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查卵圆窝方向与心脏位置及冠状窦近段横截面方向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预测价值。结果:在入选病人中卵圆窝、心脏位置及冠状窦近段横截面的方向分别是:36.8±7.3°,37.1±8.3°以及37.7±6.6°,变化范围分布分别为:19.1°-53.6°、19.2°-61°以及21.3°-50.1°;卵圆窝的方向和心脏位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卵圆窝方向与冠状窦近段方向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928,P<0.01),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得到了线性回归方程:卵圆窝方向=-2.01+1.03*冠状窦方向(R2=0.86,P<0.01)。研究内容二:应用CT技术探索Koch’s三角在体临床解剖及射频消融术中投照体位个体化的方法方法:通过筛选纳入行心脏CT检查的病人104例,通过对CT影像及数据的分析,定位Koch’s三角,明确其上部、下部的方向以及冠状窦口的方向。对比Koch’s三角上、下部之间的方向明确其解剖特点,应用Pearson检验检测三角的方向与冠状窦口方向十分相关,建立二者的回归方程,比较传统右前斜投照体位和冠状窦口方向指导的成像投照体位与最佳投照体位即Koch’s三角的方向之间的差别,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探索出现差别以及优化投照体位的内在理论原因。结果:Koch’s三角上部、下部及冠状窦口的方向测值分别为57.2±9.5°、58.2±9.1°和52.3±8.4°,而三角的上部和下部方向无统计学差异。Koch’s三角的方向与冠状窦口方向之间呈显着相关(P<0.01),根据线性回归结果冠状窦口方向可预测三角的方向(R2=0.78,P<0.01)。传统投照角度右前斜30°、右前斜45°及冠状窦口方向指导的投照角度与最佳投照角度(Koch’s三角方向)之间的差别分析提示分别有6.7%、58.7%和99%的病例该差值小于15°。应用Bland-Altman分析显示Koch’s三角方向与冠状窦口方向之间的平均差异为5.88±4.29°,95%一致性上限为14.29°,下限为-2.53°,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之内。结论:1.房间隔及Koch’s三角等临床电生理相关解剖结构在体的解剖变异尤其是转位及方向变异明显,在相关操作中需要个体化设计成像及操作方案;2.房间隔的转位与方向和心脏位置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冠状窦近段的方向有着相关性,后者可作为转位的预测因子并为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术中参考;3.冠状窦口方向与Koch’s三角方向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前者是后者的预测因素;4.传统右前斜体位对Koch’s三角进行投照可能使图像发生短缩,而依据解剖信息,我们认为个体化的冠状窦口指导的投照角度可优化投照方法;5.Koch’s三角方向与冠状窦方向的测值差异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之内,冠状窦方向可考虑成为术中衡量Koch’s三角方向的替代方法;6.心脏CT可用于探索心脏电生理相关结构的解剖变异,并进一步为优化电生理及射频消融术的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5](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文中提出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6](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

王健[7](2014)在《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AVNRT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阵发性发作的特点,多数病人发作频率逐渐增多,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发作时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少数病人有晕倒晕厥病史。给病人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AVNRT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且长期服用会带来不便和不良反应。RFCA是治疗AVNRT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治愈率高、副作用低、痛苦少的特点。国内2000年全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的结论显示AVNRT整体治愈率98.8%,复发率2.3%,并发症发生率0.8%。尽管治愈率非常高,但是消融时对X线透视依赖性很大,房室结的特殊结构要求放电时的靶点必须慎重标测,以免损伤快径出现严重房室阻滞并发症,同时由于慢径解剖多变,常需要选择多靶点消融才能成功阻断慢径。因此手术耗时较多,透视时间长,X线曝光量大,对术者和患者均有潜在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4mm头端的温控消融导管消融慢径的方式治疗AVNRT。消融时温度多控制在50~60℃。4mm消融电极导管是比较理想的消融导管,既能保证足够的电流输出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血液带走表面热量,防止消融组织表面阻抗升高。但是放电过程中随着电极温度升高,特别是血流慢时,仍有较多机会出现局部高温,在电极导管表面形成血栓、焦痂和炭化。一旦出现血栓、焦痂,就会影响能量输出和消融效果,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栓塞的风险。因此,进一步提高消融效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病情复发,缩短手术时间,特别是X线透视时间,降低栓塞风险,避免严重房室阻滞将是下一步AVNRT消融治疗探讨的主要问题。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利用冷盐水降低导管头端和组织表面温度,保证组织较低阻抗,促进能量传递,增加组织损伤范围,提高消融效率和手术成功率。利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进行冷盐水灌注消融可使心肌损伤深可达7mm。对比常规导管,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可使消融损伤范围增加30~50%。冷盐水灌注导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前者冷盐水不进入血液循环,不增加局部血流速度。电极炭化和血栓形成与大头电极温度和局部血流速度有关。血流速度越快,越不易形成血栓和炭化。开放式冷盐水灌注导管头端具有冷盐水出口,冷盐水直接冲刷导管头端和组织表面然后进入血液,因此比封闭式更能有效防止血栓和炭化,特别是在血流缓慢的部位。同时由于导管头端温度降低并冷盐水的冲洗作用减少了血栓、焦痂的形成,栓塞的发生风险就会随之降低。主要适用于心律失常病灶较深或者需要进行透壁消融达到电隔离或电传导阻滞等方面的心律失常治疗。目前在房扑(房颤)、室速、心外膜旁道等的消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优于普通消融导管的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尚未见到有关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用于AVNRT消融治疗的有关研究和报道。本研究利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代替普通消融导管治疗AVNRT。利用随机对照设计,对比分析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和普通消融导管治疗AVNRT的效率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后房室结电生理特征的变化,探索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治疗AVNR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共分两个部分,分别从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和普通消融导管治疗AVNRT临床数据比较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和普通消融导管消融AVNRT成功后房室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两个方面探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用于AVNRT治疗的可行性:(一)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二)不同消融导管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研究第一部分: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目的:通过对比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70例,年龄性别不限,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全身性疾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冷盐水组和普通组。每组各35例,冷盐水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5±18岁。普通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43±15岁。分别接受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冷盐水组)和普通消融导管(普通组)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停止服用心律失常治疗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所有病例均采用下位法慢径消融。采用影像解剖法选择消融靶点。唯一的心电标准是靶点处的A/V比例<0.5~1.0。普通组应用头端4mm的温控大头导管,预设温度60℃,输出能量限制至20w,新靶点初次试消融无效,最高消融能量增加至30w,同一靶点至少放电两次试无效放弃。冷盐水组应用头端3.5mm冷盐水灌注导管,带6个小侧孔(开放性冷却),肝素和盐水1:1混合(1单位肝素:1ml盐水),标测时冷盐水灌注速度为2ml/min,消融时以17ml/min灌注,温度50℃,功率限制为30w,新靶点初次试消融无效,最高消融能量增加至40w,同一靶点至少放电两次无效放弃。消融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不能诱发AVNRT。所有患者术后电话并门诊随访。询问有无发作性心悸或与以往类似的发作。观测常规心电图,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确定有无复发或新的心律失常以及延迟性房室阻滞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射频消融后即刻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平均手术时间、透视累积时间、累积消融时间、放电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配对t检验,对平均手术时间、透视累积时间、累积消融时间和放电次数两两对照进行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校正法)分别对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照分析,探讨评估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在AVNRT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率均为100%。随访12±2.6个月,冷盐水组1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55天,复发率2.86%。普通组无复发病例。冷盐水组平均手术时间86.6±20.9min,普通组平均手术时间88.3±18.6min,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冷盐水组透视累积时间18.2分,普通组透视累积时间19.6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冷盐水组平均放电5±2.3次,累积放电时间160±63秒,普通组放电6±3次,累积放电时间171±50秒,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冷盐水组6例病人术中发生一过性房室阻滞,并发症发生率17.14%,普通组所有病例无房室阻滞发生,冷盐水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多于普通组。结论:普通消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VNRT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冷盐水灌注导管治疗AVNRT疗效与普通消融导管相似,不能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和降低复发率,也没有减少透视和放电时间。相反,增加消融风险,发生房室阻滞的比例增加。因此,冷盐水灌注消融不宜作为AVNRT常规的治疗手段。第二部分:不同消融导管经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与普通消融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前后,及不同消融电极导管消融后房室结电生理功能的改变,探讨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治疗AVNRT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冷盐水组)和普通消融导管(普通组)射频消融治疗。测量各组病例消融前后(入选70例病例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的房室传导时间(AV间期)、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VN-WKB)、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VAN-ERP)、房室结逆传文氏点(VAN-WKB)及房室逆传时间(VA间期)。研究中所测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均为快径有效不应期。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和两样本资料的t检验或t’检验,对每组射频消融前后AV间期、AVN-ERP、AVN-WKB、VAN-ERP、VAN-WKB及VA间期进行对比分析;对消融前后两组间的AV间期、AVN-ERP、AVN-WKB、VAN-ERP、VAN-WKB及VA间期两两对照分析,从而发现各组消融前后及消融前后不同组间各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评估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在AVNRT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结果:RFCA前两组AV间期、AVN-ERP、AVN-WKB、VAN-ERP、VAN-WKB及VA间期等各房室结电生理观察指标均无差异。普通组,消融前AV间期和VA间期分别为149±25ms和147.6±30ms,消融成功后AV间期和VA间期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分别为153.1±36ms和149±25ms; RFCA后房室结前传文氏点较术前缩短,分别为348±59ms和330±6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CA后前传有效不应期较消融前明显缩短,分别为328±49ms和281.6±55ms; RPCA后逆传有效不应期和逆传文氏点较消融前没有变化。冷盐水组,RFCA成功后,AV间期和VA间期均较消融前明显延长,AV间期分别为146.7±26.9ms和167±35ms,VA间期分别为145±31ms和159±44ms;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点较术前没有明显缩短,分别为350±67ms和346.5±81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没有明显缩短,分别为330.3±51ms和323+73ms;消融后逆传有效不应期较术前明显延长,分别为285±41ms和330±59ms;消融后房室结逆传文氏点较术前明显延长,分别为332±46ms和359.3±57ms。消融后冷盐水组AV间期、VA间期、逆传有效不应期和逆传文氏点均较普通组明显延长;普通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前传文氏点均较盐水组明显缩短。结论:1、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和普通消融电极导管慢径消融成功后,房室结电生理功能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普通组主要表现为房室结前传不应期缩短,前传文氏点缩短,而冷盐水组主要表现为房室结传导速度减慢,AV间期和VA间期延长,前传不应期和前传文氏点变化不明显,而逆传不应期和逆传文氏点延长。2、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和普通消融电极导管在慢径消融治疗AVNRT后,消融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房室结快径区域的电生理特性,使二者房室结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功能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消融导管能量输出程度不同所致。3、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慢径消融过程中没有改良快径的传导能力,相反减慢了房室传导,可能对房室传导功能具有更多的潜在的损害。因此,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不宜常规用于AVNRT的治疗。

李根[8](2014)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时不同X线体位对靶点至希氏束距离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tachycardia, AVNRT)时,通常采用右前斜位(Right anterior oblique,RAO)时操作导管消融或改良房室结慢径,但此体位在部分患者中存在消融导管距离房室结/希氏束过近而影响靶点判定并可能增加房室结损伤的风险。本研究测量X线影像下右前斜位结合不同角度足位(CAUD)(RAO30°+CAUD0°~15°)消融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寻找在何种影像体位下慢径消融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最远,以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入选连续30例经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AVNRT的患者,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成功的病例,年龄52.5±10.4(32~72)岁,女19例。所有患者均无结构性心脏病。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1:1前传慢径以及快慢型AVNRT的逆传慢径,反复心房心室刺激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任何类型心动过速AVNRT。比较传统RAO30°投照体位,与RAO30°+CAUD10°和RAO30°+CAUD15°时,Koch三角的高度和有效慢径消融区域与HIS束的直线距离。Koch三角的高度通过测量HIS束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清晰的HIS束电位和较大A波处)到CS标测导管的底部来明确。慢径有效消融部位到希氏束的距离则通过测量射频消融导管消融时的慢径有效消融部位到HIS束标测电极导管的距离(ABL-HISd)来测定。且将所测量的30例患者中的在不同体位影像下靶点至希氏束(ABL-HIS)的距离及Koch三角的高度(CS-HIS)为因变量,以反映患者特征的各个指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为自变量,应用直线相关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例AVNRT患者中25例为慢快型、4例为慢慢型、1例为快慢型,均经射频导管消融经典房室结慢径区(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成功。得出ABL-HIS的距离与CS-HIS的距离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关联性;根据心胸比率(以0.5为界)分为2组比较不同体位影像ABL-HIS与CS-HIS的距离有无差异,组间比较应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得出:①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在RAO30°+CAUD15°体位下对AVNRT的慢径行射频消融手术;②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在RAO30°+CAUD10°体位下对AVNRT的慢径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所有患者术后均无AVNRT复发,无不适症状。结论在AVNRT房室结慢径的射频导管消融中:(1)有效慢径消融靶点至希氏束的距离与Koch三角的高度成正比,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关;(2)在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中,采用RAO30°+足位10°~15°在绝大多数患者中优于传统的RAO30°体位;(3)对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采用RAO30°+CAUD15°体位下行房室结慢径导管消融术;(4)对心胸比率<0.5的患者,建议术者在RAO30°+CAUD10°体位下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手术。

欧阳静娥[9](2014)在《起源于房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房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起源于间隔FAT的心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RFCA)策略。方法227例FAT患者,77例(33.9%)起源于房间隔及其邻近区域,其中男25例,女52例,平均年龄51.0±16.4岁。心房程序刺激诱发FAT,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心动过速时于心房间隔各个部位逐点进行激动标测,于最早心房激动点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前间隔起源FAT标测中若右侧前间隔(RAAS)和无冠窦(NCC)激动时间接近,则首选NCC进行射频消融。结果77例患者共发作81种间隔FAT,其中1例患者合并NCC和二尖瓣环与主动脉连接处(MAAJ)起源FAT,3例患者均同时合并前、后间隔起源FAT。47例起源前间隔FAT患者共诱发出48种FAT,其中2例患者失败,45例患者或46种FAT成功消融,部位分别为RAAS起源FAT8种,NCC起源35种,MAAJ起源3种,包括1例患者同时合并NCC和MAAJ起源FAT。48种FAT中14种首次在RAAS进行消融,5种消融成功,9种失败(7种于NCC消融成功,1种于MAAJ消融成功,1种仅在RAAS消融未成功);33种首次于NCC消融,其中28种成功,3种消融失败后至RAAS消融成功,1种于MAAJ消融成功,1种通过各种途径失败;1种首次在左冠窦消融未成功后于MAAJ消融成功。后间隔FAT共33种,其中20种起源于右后间隔,7种起源于冠状静脉窦(CS)窦口及近端,2种起源于心中静脉(MCV),4种起源于左后间隔。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随访4月-8年,3例FAT患者复发(前间隔2例,后间隔1例)后经第二次消融成功后未再复发。房速的P’波间期较之窦性心律时P波间期明显偏窄(78.4±16.9ms vs113.7±13.6ms,P<0.05)。RAAS和NCC起源FAT,I、aVL导联P’波多呈正向,V1导联P’波多呈负正双向,下壁导联无特征性形态;MAAJ起源的FAT其aVL导联P’波以负向波为主。后间隔FAT体表心电图P’波几乎均表现为I导联呈等电位线,下壁导联呈深负向波,aVR和aVL导联呈正向波,V3-V5导联呈负向波,具有特异性。心动过速时CS区心房激动均从近端向远端顺序传导。前间隔FAT行右心房标测时于HIS区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电位。成功消融靶点提前体表心电图P’波37.9±17.3ms。而后间隔FAT患者常规激动标测,于CS窦口附近标测到心房激动相对较早,靶点提前体表心电图P’波34.4±18.0ms,13例患者放电过程中出现交界性心律。结论房间隔起源FAT电生理特征表现为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较窄,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后间隔P’波形态具有特异性。心动过速时CS区心房激动均从近端向远端顺序传导。心内标测均可在间隔区域标测到最早激动,若HIS区心房激动早于CS则考虑前间隔起源,反之考虑后间隔起源。起源于前间隔AT,若I导联和aVL导联P’波为正向,且NCC最早心房激动时间和右侧接近则首选NCC标测和消融;若aVL导联P’波为负向,可考虑至左冠窦或左房MAAJ标测和消融。后间隔FAT由于解剖的复杂性,部分病例标测和消融困难,需结合右房后间隔、CS内和/或其分支、左房后间隔等多部位标测和消融方能获得成功。

杨晓斐[10](2013)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261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组心律失常,持续或频繁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减低,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往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虽可控制症状,但不能根治,且存在副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儿童心律失常治疗的一次突破,依靠射频电流的热效能,使局部组织脱水,发生凝固性坏死,毁损心律失常病灶或阻断折返途径或房室传导通路,完成根治心律失常的最终目标,完全避免了长时间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困扰和心外科手术开胸的痛苦。1987年国外首先将RFCA用于临床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获得成功,1991年10月RFCA首次在国内成功治疗儿童预激综合征,RFCA以其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备受青睐,成为儿童各种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目的:回顾分析我院经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了解儿童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探讨儿童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00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61例快速性心律失常儿童,获得全部病例窦性心律时和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资料,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各腔室大小、心功能情况及结构是否异常。术前未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或停药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快速性心律失常儿童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各类型心律失常的例数及其所占百分比,RFCA成功率、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1.261例儿童中,男160例,女101例,年龄3岁5月-18岁,平均年龄(11.94±4.14)岁,均因心慌、胸闷等就诊,就诊时间为3天-10年,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例,分别为左侧房室旁道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左房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1例。2.261例儿童全部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与RFCA,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46例,占病例总数的55.94%,其中左侧旁道占67.12%(98/146),右侧旁道占32.20%(47/146),多旁道占0.68%(1/14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74例,占病例总数的28.35%;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2例,占病例总数的12.26%,其中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占81.25%(26/32),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占18.75%(6/32);房性心动过速(AT)6例,占病例总数的2.30%;心房扑动(AF)3例,占病例总数的1.15%。3.261例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10例,分别为右侧旁道参与的AVRT合并Ebstein畸形2例、右侧旁道参与的AVRT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AVNRT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多源性AT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AF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4.手术时间为32分钟-300分钟,平均为(101.23±51.37)分钟;X线曝光时间为6.7分钟-69.39分钟,平均为(21.85±17.10)分钟。5.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8.08%(256/261)。5例儿童手术未成功。其中2例IVT儿童反复消融,仍出现室性早搏,考虑患儿年龄小,为防止并发症,放弃消融;1例为右侧间隔部房室旁道,考虑手术时间过长,终止手术;1例为右侧游离壁房室旁道,考虑患儿年龄偏小,旁道分布潜隐,停止消融;1例为左侧房室旁道,考虑消融靶点位于心房侧,患儿年龄小,穿房间隔存在一定的危险,故放弃治疗。6.全部病例仅1例12岁右室室性心动过速儿童术后发生左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6天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0.38%,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7.全组患儿成功随访113例,随访时间为4个月-11年,至随访结束随访患儿年龄为5岁-26岁。22例儿童经首次消融成功后复发,总复发率为8.43%(22/261),复发时间为3天-5年,平均为术后7个月,其中AVRT7例(7/146,4.79%),左侧旁道4例,右侧旁道3例,AVNRT4例(4/74,5.41%),IVT9例(9/32,28.13%),左室IVT例,右室IVT2例,AT2例(2/6,33.33%)。IVT和AT儿童手术复发率明显高于AVRT和AVNRT儿童(P<0.05)。22例中18例再次接受射频消融,均成功,4例一直用药物控制。结论:1.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其次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左侧房室旁道为主。3.儿童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总体复发率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儿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与非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相同。

二、用电极导管标测对Koch三角的X线影像测定在慢径消融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极导管标测对Koch三角的X线影像测定在慢径消融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三维标测系统在心脏电生理诊治中的应用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及术中监测
        2.2.3 术后处理
        2.2.4 心内电生理检查
        2.2.5 标测和消融
        2.2.6 术后随访
        2.2.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心内电生理检查
    3.3 标测及射频消融
    3.4 总体疗效分析
    3.5 RFCA治疗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
    3.6 严重并发症
    3.7 术后随访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资料
    4.2 儿童心律失常与器质性心脏病
    4.3 RFCA治疗不同儿童心律失常类型
    4.4 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
    4.5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七章 结论
References
综述
附图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3)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2.2 即刻手术成功率:
3 讨论

(4)基于心脏CT成像的电生理解剖结构在体研究及临床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综述
    综述1 电生理相关心脏结构解剖
        1.1 右心房电生理相关解剖
        1.2 右心室电生理相关解剖
        1.3 左心房电生理相关解剖
        1.4 左心室电生理相关解剖
    综述2 心脏电生理结构的术中X线影像
        2.1 心脏电生理常用X线投照体位及意义
        2.2 常用结构的影像定位及意义
        2.2.1 右心房相关结构 X 线定位
        2.2.2 右心室相关结构X线定位
        2.2.3.左心房相关结构X线定位
        2.2.4.左心室相关结构X线定位
    综述3 心脏CT成像概述
        3.1 CT技术介绍
        3.2 心脏CT成像的方法
        3.3 心脏CT在电生理领域的应用
第2章 基于心脏CT成像的电生理解剖结构在体研究及临床指导意义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CT数据探索心脏电生理相关的房间隔转位、术中预测方法及对电生理手术的提示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局限性
        1.5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CT技术探索Koch’s三角在体临床解剖及相关电生理射频消融术中投照体位个体化的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局限性
        2.5 小结
第3章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论文提纲范文)

1 房颤的分类及机制
    1. 1 房颤的分类
    1.2房颤的机制
        1.2.1电生理机制
        1. 2. 2 病理生理学机制
    1. 3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2房颤的病理生理及预后
    2.1房颤的病理生理变化
    2. 2 房颤与栓塞
    2. 3 房颤与心衰
    2. 4 房颤的其他后果
3 临床评估
    3. 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3. 2 实验室检查
    3. 3 影像学检查
    3. 4 心电学检查
        3. 4. 1 心电图
        3. 4. 2 动态心电图、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3. 4. 3 心脏电生理检查
        3. 4. 4 运动试验
    3. 5 其他检查
    3. 6 临床诊断与评价
4 抗栓治疗
    4. 1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
        4.1.1血栓栓塞危险评估(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4. 1. 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4. 2 抗栓药物选择
        4. 2. 1 抗血小板药物
        4. 2. 2 口服抗凝药物
    4. 3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4.4非药物抗栓治疗
5 控制心室率
    5. 1 控制心室率的优缺点及目标
    5. 2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5. 2. 1 洋地黄类药物
        5. 2. 2 β 受体阻滞剂
        5. 2. 3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5. 2. 4 其他口服室率控制药物
    5. 3 房室结消融+ 植入永久起搏器
        建议
6 节律控制
    6. 1 节律控制的优缺点
    6. 2 电复律和药物复律
        6. 2. 1 复律时的抗栓治疗
        建议
        6. 2. 2 电复律
        6. 2. 3 药物复律
        建议
    6. 3 复律后维持窦律
        6. 3. 1 维持窦律的药物
        6. 3. 2 何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建议
    6. 4 经导管消融房颤
        6. 4. 1 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建议
        6. 4. 2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及策略
        6. 4. 3 房颤导管消融的终点
        6. 4. 4 非射频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6. 4. 5 围术期管理
        6.4.6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358]
        6. 4. 7 并发症及处理
    6. 5 起搏器植入预防房颤
        6. 5. 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6. 5. 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6. 5. 3 稳定心室率的起搏方式
        6. 5. 4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建议
    6. 6 植入电子装置对房颤评估价值
    6. 7 房颤的外科治疗
        6. 7. 1 COX III手术
        6. 7. 2 COX IV手术
        6. 7. 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建议
7 特殊类型的房颤患者
    7. 1运动员
    7. 2老年人
    7. 3肥厚型心肌病
        建议
    7.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建议
    7.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建议
    7. 6 急性非心源性疾病
    7. 7 慢性阻塞性肺病
        建议
    7. 8 预激综合征
        建议
    7. 9 心衰
        建议
    7. 10 家族性( 遗传性) 房颤
        建议
    7.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建议
    7. 12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房颤
        7. 12. 1 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
        7. 12. 2 术后房颤的节律控制
        7. 12. 3 术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7. 12. 4 术后房颤的抗凝治疗
        建议
8 急性房颤发作的急诊处理
    8. 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8.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理流程
    8. 3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发作
    8. 4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发作
        8. 4. 1 急性房颤发作的抗凝治疗
        8. 4.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心室率控制
        8. 4. 3 急性房颤发作的房颤复律
        建议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
        1急诊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2急诊房颤的抗凝
        3急诊房颤的转复

(7)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7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PART Ⅰ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mortalit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PART Ⅱ Paroxysmal reentrant atrial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apex of the leftatrial appendage:A rare case
    PART Ⅲ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cold saline infusion ablation electrodecatheter and ordinary electrode ablation catheter in the treatment of the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时不同X线体位对靶点至希氏束距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起源于房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器材与设备
    1.3 电生理检查方案
    1.4 房性 P’波形态分析
    1.5 标测和射频消融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分布情况
    2.2 电生理检查结果
    2.3 房性 P’波形态特征
    2.4 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
    2.5 并发症与随访
3 讨论
    3.1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分布特点
    3.2 间隔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
    3.3 间隔解剖结构与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3.4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系统)应用
    3.5 间隔房性心动过速消融策略
    3.6 局限性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26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

四、用电极导管标测对Koch三角的X线影像测定在慢径消融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标测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跳跃间期与成功消融靶点至希氏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杨亚男.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2]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伍洋子.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3]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观察[J]. 倪福,华宝桐. 临床医学, 2017(07)
  • [4]基于心脏CT成像的电生理解剖结构在体研究及临床指导意义[D]. 孙欢. 吉林大学, 2016(08)
  • [5]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05)
  • [6]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05)
  • [7]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D]. 王健. 山东大学, 2014(04)
  • [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时不同X线体位对靶点至希氏束距离影响研究[D]. 李根. 大连医科大学, 2014(11)
  • [9]起源于房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D]. 欧阳静娥.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1)
  • [10]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261例临床分析[D]. 杨晓斐. 山东大学, 2013(10)

标签:;  ;  ;  ;  

慢通路消融中使用电极映射确定科赫三角的 X 射线图像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