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例种植义齿失效原因分析

65例种植义齿失效原因分析

一、65例种植义齿失败原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徐前蓉,王怡丹,万里丽,何吉琼,杨建堂[1](2021)在《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义齿存留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义齿存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2例老年牙列缺损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种植修复,并于治疗后1年评估患者义齿存留状况,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填写患者基线资料,初步比较义齿存留与义齿脱落患者的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种植修复后义齿脱落的影响因素。结果 1年随访结束,142例患者中义齿存留132例(92.96%),义齿脱落10例(7.04%);初步比较义齿存留与义齿脱落患者基线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作为协变量,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Ⅰ类牙槽骨骨质、合并糖尿病、吸烟均是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义齿缺失的影响因素(OR>1,P<0.05,P<0.01)。结论老年牙列缺损患者行种植修复后义齿存留状况并不理想,可能与Ⅰ类牙槽骨骨质、合并糖尿病、吸烟有关,临床应据此早期对患者实施合理干预,以改善义齿存留状况。

姜杨[2](2021)在《义齿力学特性及其寿命的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日益成熟,更多的牙齿缺失患者选择种植义齿作为修复方式。由于种植手术的高昂费用和不可逆性,种植义齿需要满足长期的使用需求。因此对影响义齿寿命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评估义齿寿命,可以为延长种植义齿的使用寿命提供参考,提高患者对种植义齿的认可度。本文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食物和种植体系统模型,并基于此进行仿真模拟和疲劳试验,建立义齿寿命试验平台,展开一系列研究。(1)首先,以牙尖斜度和咀嚼速度作为变量,分析了两者对咀嚼效果及牙齿受力的影响。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建立三种牙尖斜度的磨牙冠,食物以大豆为例,在离散元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大豆的颗粒粘结模型,用于模拟口腔内食物的破碎过程,分析牙尖斜度和咀嚼速度对咀嚼效果和牙冠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牙尖斜度较大时,大豆的破碎效果较好,但牙冠受力较大;咀嚼速度越快,大豆破碎率越高,牙冠受力也越大。仿真结束后输出牙冠表面载荷,通过质构仪压缩大豆实验对载荷值进行修正,作为后续有限元分析的载荷输入值。(2)其次,基于有限元仿真对种植义齿进行了结构应力分析。以士卓曼种植系统为参考建立种植体模型,包含种植体和下颌骨组织。从牙尖斜度、螺纹形状、种植体长度和体部直径四个因素选取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将牙冠载荷通过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接口输入种植体有限元模型进行静态结构应力分析,以种植体、皮质骨及松质骨的最大应力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得到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和最优组合。(3)然后,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和有限疲劳数据的寿命估算方法。参照种植体体外动态疲劳试验标准(YY/T 0521-2018)展开试验:制作疲劳试验标准样件,先通过静载荷测试得到种植体模型最大破坏静载荷,然后以最大破坏静载荷的80%作为初载荷进行疲劳试验,得到疲劳寿命数据。根据疲劳试验标准样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经过静力分析发现最早发生破坏的部位在种植体与骨组织连接区域,基于静力分析结果进行疲劳模拟得到寿命数据。结合疲劳试验和疲劳分析得出的寿命数据,引入概率疲劳理论,使用线性回归法建立种植体疲劳寿命估算模型,可对种植体的疲劳寿命进行预估。(4)最后,基于仿生咀嚼平台进行义齿寿命研究。在现有仿咀嚼并联平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义齿的测试需求,通过3D打印制作了下颌模型,可以更换牙齿。根据咀嚼运动方式设计义齿寿命试验程序,可以实现循环咀嚼模拟。选用磨牙冠作为研究对象,准备空白对照和咀嚼试验两组义齿样本,利用万能试验机对两组样本进行抗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咀嚼试验后的义齿强度减小,抗折能力下降,且折裂形式多为不可修复,使用寿命减少。

邱静[3](2021)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系列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和上颌无牙颌病例,对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数字化修复方式相比于传统修复方式的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的口腔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修复病例4例。根据患者的主诉及自身口内情况,与患者进行完善的沟通后进行修复计划制定,分别采用嵌体、单冠、种植修复、上颌无牙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等方式。结果:根据4个患者的主诉及自身口内情况,进行修复计划制定并与患者进行完善的沟通后,采用不同的修复方式及修复材料进行修复。在不同病例的制作过程中均使用数字化技术辅助,缩短病人就诊次数、提高修复体制作和无牙颌取模精度、指导种植体精准植入,患者最终的修复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口腔修复病例中提高了医师操作准确性、修复体制作精度、降低病人就诊不适感及简化了治疗流程,对于口腔修复来说,数字化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了解及掌握数字化技术对于口腔科医师来说意义重大。

于文倩[4](2021)在《不同修复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的临床、(牙合)学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种植技术的飞速发展,种植体支持的固定修复大大改善了传统义齿的固位与稳定,已成为无牙颌患者的首要选择。《国际口腔种植临床指南》指出,六枚种植体支持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为可靠方案,而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会带来许多生物及机械并发症,造成咀嚼系统紊乱,如咀嚼肌疼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等。但是关于上部支架设计方案的选择,目前尚无明确共识。一方面,部分学者倾向于种植体支持的全牙弓一体式修复,大量研究表明一体式修复更有利于(牙合)力的合理分散,无论是种植体的存留率,还是修复体的存留率,都达到了 94%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咀嚼肌的收缩,下颌骨在运动过程中存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双侧颏孔间相对稳定,但颏孔远中部分的下颌骨在开口运动时向近中方向有较明显的弹性形变。因此当联冠延伸至双侧前磨牙之后时就要考虑下颌骨的动态变化,下颌双侧磨牙结扎在一起后,下颌骨的弹性变形会对种植体和修复体造成损害。目前,一体式与分段式的上部结构设计争议较大,少量的临床随访及生物力学分析报道尚无统一的结论,缺乏系统地对比研究。因此,如何选择下颌牙列缺失上部支架的设计方案,重建协调的生理功能,为无牙颌患者提供更合理、高效和舒适的种植修复治疗,降低生物及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维护口颌系统健康,是本实验重点探究的问题。材料与方法:1.临床样本的采集与分组收集自2012年1月-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完成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患者65例,患者了解实验细节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支架类型分为一体式(n=36)及三段式(n=29)两组,研究拟从临床、(牙合)学及生物力学三个方面来对比不同支架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效果,为无牙颌患者提供合理舒适的种植修复治疗。2.临床研究通过记录两组患者种植体累计存留率及机械并发症指数,永久修复12个月后的患者满意度及生物学并发症指数进行综合评估。3.(牙合)学研究通过T-scan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和咀嚼肌表面肌电仪记录两组患者永久修复12个月后的动态咬合及神经肌肉参数,探索各方案的咀嚼系统功能差异。(1)T-scan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可精确分析咬合力及咬合接触点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别记录牙尖交错位、前伸(牙合)位、左右侧方(牙合)位四种(牙合)位下的咬合力中心轨迹、咬合时间等参数,分析无牙颌固定种植修复患者的咬合规律,定量地探究不同状态下无牙颌固定种植修复的咬合特点。(2)咀嚼肌表面肌电仪测量颞肌和咬肌在息止颌位静息状态、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状态时的肌电幅值及双侧不对称指数等参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无牙颌固定种植修复的质量,保证口颌系统的长期健康稳定。4.生物力学研究分别构建无牙下颌、种植体以及种植体支持的上部修复体模型,根据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组配,模拟咀嚼加载及下颌骨弹性扭曲,分别对比一体式及三段式的上部支架设计、不同的支架材料及松质骨密度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进行应力分析,探究最佳设计构型。实验结果:1.临床样本的纳入与分析65名患者均于术后4-12个月完成永久修复,其中三名患者因种植体周围炎拆除永久修复体,终止随访。因此共62名患者在永久修复12个月后接受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上无显着性差异。2.临床随访一体式修复患者三年及五年累计存留率均为99.53%,三段式患者三年及五年累计存留率均为98.85%,一体式修复的累计存留率略大于三段式修复。在生物学并发症指数中,一体式修复的改良菌斑指数及改良出血指数显着大于三段式修复,其中一体式修复患者改良菌斑指数为0.77±0.13,改良出血指数为0.86±0.11;三段式修复患者改良菌斑指数为0.67±0.10,改良出血指数为0.75±0.13。在机械并发症指标中,两组年平均返修次数无显着性差异。3(牙合)学分析(1)通过T-scan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两组正中(牙合)的咬合时间及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咬合力中心的偏移度均无显着性差异。而一体式修复前伸(牙合)位及左右侧方(牙合)位的咬合分离时间显着小于三段式修复,其中,一体式修复前伸(牙合)位、左侧方及右侧方(牙合)位的咬合分离时间分别为0.61±0.18s、0.62±0.17s、0.62±0.26s;三段式修复前伸(牙合)位、左侧方及右侧方(牙合)位的咬合分离时间分别为 0.71±0.14s、0.75±0.22s、0.81±0.34s。(2)在肌电检查中,静息状态下,一体式修复患者双侧颞肌肌电幅值显着小于三段式修复患者,其中一体式修复左右两侧分别为1.81±0.41μV及1.79±0.47μV,三段式修复左右两侧分别为2.23±0.20μV及2.26±0.60μV;而两组咬肌肌电幅值无显着性差异。在紧咬状态下,两组颞肌、咬肌肌电幅值及双侧电位不对称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4.生物力学分析咀嚼肌所造成的下颌骨扭曲应力主要集中在下颌升支上,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无明显影响。在咀嚼力的加载下,应力主要集中于后牙区种植体颈部及皮质骨的远中颊侧。从支架设计来看,一体式修复的应力值明显低于三段式修复;从支架材料设计来看,纯钛及氧化锆等刚性支架一体式设计中的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应力值明显低于聚醚醚酮及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等聚合物材料;从骨密度的设计来看,高密度的松质骨有利于降低皮质骨的应力值。实验结论及意义:1.在临床随访中,改良菌斑指数及改良出血指数的组间差异表明,与三段式修复相比,一体式修复的种植体周围炎症趋势更高。2.在(牙合)学分析中,咬合分离时间的组间差异表明,与一体式修复相比,三段式修复的咬合不稳定程度更高;咬合与肌电息息相关,三段式修复可造成静息时颞肌肌电活动增加,降低咀嚼肌的潜力,因此,一体式修复更有利于整个咀嚼系统的协调稳定。3.在生物力学分析中,一体式修复更有利于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散;另外,纯钛及氧化锆等刚性支架及高密度的松质骨更有利于降低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值。

毕也[5](2021)在《下颌覆盖义齿附着体类型及种植体数目对种植体周健康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牙列缺失,是部分中老年患者存在的口腔状况。传统全口义齿一直被认为是修复无牙患者美观和功能的治疗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便宜、治疗周期较短、且效果美观。但随着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尤其下颌活动义齿,常常会缺乏固位及稳定性,咀嚼效率低,患者因此而抱怨。种植覆盖义齿的发展与进步,既能解决固位与稳定性问题,也能满足患者可自行摘戴清洗的需求。而在下颌无牙颌,支持覆盖义齿的种植体数量从一颗到四颗不等,附着体系统也有多种选择。到目前为止,关于不同覆盖义齿附着系统(OAS)和不同种植体数量对种植体周围健康的影响也存在争议,尚缺乏较为全面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通过系统性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探究下颌覆盖义齿不同的附着体类型及不同种植体数量对种植体周健康的影响,为使用种植覆盖义齿治疗下颌无牙颌及可能面临的临床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1.文献检索策略使用电子数据库(Medline/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系统检索结合口腔种植修复相关杂志手工检索。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比较了不同种植体数目或不同附着体类型对下颌覆盖义齿种植体周的影响;使用英文全文发表并报道了至少一项且随访时间≥12个月的结局指标(种植体留存率、边缘骨吸收、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种植体周探诊深度)。(2)排除标准:单队列研究、交叉试验、病例报告、文献综述或会议摘要;涉及微型种植体的研究;涉及上颌或下颌牙列缺损的种植覆盖义齿研究;无法获得英文全文或结局指标数据缺失的研究;各研究组患者少于5例的研究。3.数据提取提取的信息主要包括:发表信息,研究类型,样本量,平均年龄,支持下颌覆盖义齿的种植体数量,附着体类型,负重时机,结局指标数据等。4.文献质量评估结合the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MOOSE)声明、the 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声明及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声明等标准进行文献质量和偏倚评估。5.数据及资料分析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CMA)进行两两比较的meta分析,使用R语言Ge MTC程序包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NMA)来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CrI)。结果共涉及1166例参与者及2666颗种植体的28项研究被纳入本系统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除了四颗植体支持的杆卡式或套筒冠式下颌覆盖义齿(4Bar or 4Telescopic)的边缘骨吸收(MBL)要少于两颗植体支持的按扣式覆盖义齿(2LOCATOR)外,其他干预措施之间的MBL无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PD),各干预措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措施结合不同负重时机的种植体留存率为88.9%-100%。排序概率结果显示,4Bar及4Telescopic的MBL最少,两颗植体支持的磁性覆盖义齿(2Magnet)的菌斑指数(PI)和出血指数(BI)最高,4LOCATOR显示的PPD最小。结论目前的证据显示,不同种植体数目及不同的附着体系统支持的下颌覆盖义齿对种植体周健康的影响相似。4Bar与4Telescopic的MBL最少,4LOCATOR的PPD最小。

兰晓婷[6](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程景阳[7](2021)在《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对大鼠施万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口腔种植临床技术的发展成熟,种植修复因其美观舒适、不破坏天然牙、咀嚼效果好等特点,逐步替代传统活动或固定修复技术成为目前口腔修复治疗的首选方案。但牙种植体也存在骨整合周期长、生物活性较差等缺点。因此,众多学者聚焦于种植体材料表面改性促进成骨、抗炎、抗菌方面的研究,却鲜有人关注对植入体周围神经反馈调节与重塑的影响。种植义齿与天然牙最大的区别在于牙周膜的存在与否,牙周膜的缺失,中断了神经反馈通路,丧失了对天然牙咬合应力分布的传导保护机制。理论上,种植义齿是无法感知机械刺激的,然而,临床实践发现患者对种植义齿有较好的触觉及定位能力,但其中具体的分子调节机制尚不明确。那么能否通过种植体材料表面改性促进植入体周围神经调节与反馈重塑过程,探究潜在的分子机制,以提高种植义齿的神经感知功能“敏锐度”成为本研究的设想。目的:通过制备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考察其是否会影响施万细胞(SC)的生物学性能,探究改性材料促进种植体材料周围神经反馈重建的分子机制。以期更好仿生天然牙的神经感知功能,降低种植义齿的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便于更好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微弧氧化(MAO)与LiOH碱液处理制备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将钛合金(Ti-6Al-4V)命名为TC4组,MAO处理后的钛合金命名为MAO组,超纯水同温度处理的MAO组为MAO-Li0组,将MAO+LiOH碱处理后的Ti-6Al-4V命名为MAOA组(具体分为:MAO+0.025 mol/L LiOH碱处理的为MAO-Li0.025组,MAO+0.05 mol/L LiOH碱处理为MAO-Li0.05组,MAO+0.075mol/L为LiOH碱处理MAO-Li0.075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谱(XPS)、接触角测量仪(CA)等观察样品形貌、元素组成与价态、晶相组成及亲水性等理化性能。通过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吖啶橙荧光染色(AO)、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等方法评价复合涂层对施万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1.在Ti-6Al-4V基底上成功制备了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该涂层表面呈现火山口样多孔结构,并有纳米细纹、细针样结构存在。该复合涂层主要以二氧化钛锐钛矿、金红石晶相为主,存在钛酸盐非晶相物质。该复合涂层与基底结合紧密,厚度大致为3.0±0.5μm。MAO组、MAOA组亲水性均良好,MAOA组更显着,水接触角平均仅为9.8°±0.7。该复合涂层主要包含Ti、Ca、P、Li等元素,二次改性并未导致元素化学价态变化,但元素含量有变化,Li从无到有,Al、P溶解为主,其他元素含量变化不大。复合涂层可能以二氧化钛晶体及钛酸钙、钛酸锂等非晶相物质存在。2.该复合涂层显着促进了施万细胞的增殖、黏附,同时导致神经营养蛋白-神经营养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m RNA表达显着增高,髓鞘形成蛋白-髓磷脂P0蛋白(MPZ)、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的m RNA显着增高,其中实验组MAO-Li0.05效果最明显。结论:本研究制备了具有优良理化性能的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该涂层对大鼠施万细胞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这种复合改性方法对种植体周围神经反馈重塑过程提供了一种优选策略。

彭敏[8](2021)在《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高透氧化锆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半透光性成为前牙美学种植基台的理想材料,但并不具有抗菌能力。在口腔环境中,基台材料表面易受微生物粘附形成生物膜,进而引发感染或种植体周围炎,甚至导致种植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透氧化锆表面进行改性,利用铝硅酸盐多孔结构的承载能力及银纳米粒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能力,构建具有良好抗菌、抗炎和生物相容性的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促进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界面生物封闭形成,防止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提髙种植成功率和延长种植体使用时间。首先在高透氧化锆表面分别构建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性能,进一步对抗菌性能较好的载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能力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氧化锆表面改性对其半透性能的影响,为种植美学基台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铝硅酸盐真空及非真空烧结的方法,分别在高透氧化锆表面构建光滑和多孔涂层形貌,然后浸渍于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并二次烧结,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在铝硅酸盐涂层原位还原。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比较光滑和多孔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银离子释放能力;并通过抑菌圈、平板活菌计数、活/死菌荧光染色及SEM等技术观察不同改性涂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的体外抑菌能力。(3)分别将成骨细胞(MC3T3-E1)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后,利用CCK-8、细胞粘附、ALP染色、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改性涂层对细胞增殖、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并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PH-1)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分别在加入和不加脂多糖(LPS)情况下,用RT-q 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4、IL-10、TGF-β、IL-1β、IL-6、TNF-α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以分析改性涂层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4)以超透和传统氧化锆材料作为对照,对三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制备改性涂层并比较不同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半透明度及抗弯强度等性能变化,通过FE-SEM、EDS对三种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1)FE-SEM、EDS、XPS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浸渍浓度影响铝硅酸盐辅助沉积银粒子涂层的制备,高浓度硝酸银环境(5 mol/l)相对于低浓度(1mol/l)更利于银纳米粒子的沉积,获得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但其分布并不均匀。铝硅酸盐非真空烧结后在高透氧化锆表面能形成开放型微纳米多孔结构,与光滑铝硅酸盐涂层相比,多孔铝硅酸盐涂层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形状更均匀的纳米银粒子,且能在涂层深部沉积。(2)ICP-AES结果显示光滑载银涂层与多孔载银涂层初期银离子释放均较明显,往后逐渐趋于平缓,且多孔载银涂层释放的银离子浓度高于光滑载银涂层的银离子释放浓度。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对E.coli、S.aureus和L.acidophilus均有抗菌效果,且多孔载银涂层抗菌性能更显着。(3)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表面多孔结构的载银高透氧化锆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提高,并上调成骨分化基因Coll A1、BSP、OC和OPN的表达,也能促进HGFs增殖和粘附,表面载银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无显着影响;载银涂层中的纳米银粒子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分别抑制和促进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4)三种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显示,经载银涂层改性后三种氧化锆的半透明度和强度不同程度下降,载银高透氧化锆与载银传统氧化锆材料的抗折裂强度与半透明度无差异,能满足临床需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铝硅酸盐烧结和硝酸银溶液浸渍法,在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表面成功构建银粒子涂层,发现非真空烧结多孔涂层能够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的纳米银粒子;表面多孔的高透氧化锆载银涂层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界面封闭形成,并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改性材料半透明度和强度性能良好。提示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种植基台的成功率,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性能。

杨菁[9](2018)在《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种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种植体设计的不断革新,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种植牙已逐渐成为目前广泛采用并且有着极高可预见临床疗效的牙列缺失修复方法。为解决颌骨后部区域骨量不足问题,学者们发明并不断改进各种骨增量技术(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和种植体的设计方案(包括短种植体、窄种植体、倾斜种植体、颧骨种植体以及种植体形态、表面处理技术等),并针对各种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本文针对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分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1)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2)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边缘骨丧失、新生骨密度。3)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第一部分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比较牙槽骨增量技术和短种植体两种不同临床解决方案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中运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 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2082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10篇符合标准的研究。10篇文献总计将1175个种植体纳入研究,其中605个种植体在骨增量组,570个种植体在短种植体组。Meta分析结果提示骨增量组与短种植体组的种植体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0.99(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1,P=0.29)。骨增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短种植体组,风险比为2.23(95%的可信区间为1.16到4.26,P=0.02)。同时骨增量组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相较短种植体组显着增高,风险比为0.19(95%的可信区间为0.11到0.27,P<0.00001)。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均为高。结论:在具有足够剩余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以植入短种植体的颌骨相对骨量不足区域,相较于使用骨增量技术联合植入常规种植体,单纯使用短种植体具有相似的成功率和更少的并发症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第二部分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系统性评价上颌窦底提升植入骨移植材料和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成功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骨水平和新生骨密度。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707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总计包含336种植体,其中122个种植体在上颔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214个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上颌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与使用骨移植材料组的种植体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1.00(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4,P=0.94)。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显着高于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风险比(RR)为-0.69(95%的可信区间为-1.28到-0.11,P=0.02)。同时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比较种植体周骨丧失水平以及新生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3和0.54)。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分别为中等(种植体成功率和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改变)、低(上颌窦内新生骨量)、极低(新生骨密度)。结论:依据现有证据,我们认为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体短期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第三部分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随访18个月的回顾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分析40位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Bicon种植体并采用单冠修复患者(共植入51颗种植体)的影像学相关资料。每位患者均采集术前全口曲面断层片、术前CBCT以及术后即刻(TI)、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术后18个月(T4)的全口曲面断层片。采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18个月,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量为2.55±2.24mm(范围为0.1 to 8.6mm),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值为0.69±0.61mm。术前可用骨高度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无显着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为-0.143(P=0.328).偏相关分析同时显示上颌窦底提升程序中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P=0.000)和0.596(P=0.000)。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73(P=0.224),偏相关系数为0.006(P=0.966)。结论: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以及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而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短种植体与OSFE联合应用是修复萎缩上颌后部的可行方法,适量的植骨有利于获得可预期的临床结果。

李新,马科院,任道普[10](2015)在《正畸联合种植义齿治疗单个牙缺失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正畸联合种植义齿治疗单个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伴有错畸形的单个牙缺失患者65例,以自愿要求进行单纯种植修复术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自愿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的44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18个月的随访,评定治疗方式、单个牙缺失原因及缺失单个牙的位置对单个牙缺失修复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联合治疗组单个牙缺失修复成功率高达95.45%,对照组仅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单个牙缺失原因及缺失单个牙的位置对单个牙缺失修复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结论采用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修复单个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效果显着、成功率高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65例种植义齿失败原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5例种植义齿失败原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义齿存留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种植修复方法
    1.3 义齿存留状况
    1.4 基线资料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义齿脱落与存留老年牙列缺损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2)义齿力学特性及其寿命的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义齿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3 仿生咀嚼平台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义齿咀嚼过程分析
    2.1 引言
    2.2 种植义齿有限元模型建立
        2.2.1 种植义齿三维模型重构
        2.2.2 有限元网格划分
    2.3 食物颗粒离散元模型建立
        2.3.1 食物颗粒接触模型
        2.3.2 食物颗粒与牙冠接触模型
        2.3.3 仿真参数选取
        2.3.4 粘结模型建立
    2.4 咀嚼过程动态仿真
        2.4.1 咀嚼参数选取
        2.4.2 咀嚼过程模拟
    2.5 仿真结果分析
        2.5.1 牙尖斜度和咀嚼速度对咀嚼效果的影响
        2.5.2 牙尖斜度和咀嚼速度对牙冠受力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种植体结构应力分析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设计及种植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正交试验设计
        3.2.2 种植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3.2.3 网格划分
    3.3 EDEM-ANSYS Workbench耦合分析
        3.3.1 输出EDEM中的牙冠载荷
        3.3.2 EDEM-ANSYS Workbench耦合模型建立
        3.3.3 模型设置与求解
    3.4 求解及结果分析
        3.4.1 有限元结果分析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植体的疲劳分析及疲劳试验
    4.1 引言
    4.2 种植体疲劳加载模型
        4.2.1 三维模型
        4.2.2 试样制作
    4.3 种植体疲劳试验
        4.3.1 静载荷试验及结果分析
        4.3.2 疲劳测试及结果分析
    4.4 种植体疲劳寿命分析
        4.4.1 疲劳原理
        4.4.2 种植体的疲劳分析
    4.5 疲劳寿命估算模型建立
        4.5.1 疲劳寿命的概率形式
        4.5.2 估算模型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咀嚼平台的义齿寿命研究
    5.1 引言
    5.2 仿咀嚼平台结构
        5.2.1 整体机构
        5.2.2 下颌模型加工
        5.2.3 控制系统设计
        5.2.4 运动控制程序设计
    5.3 仿咀嚼平台试验验证
        5.3.1 啮合校正
        5.3.2 运动试验验证
    5.4 咀嚼试验
        5.4.1 义齿样本准备
        5.4.2 咀嚼循环试验
        5.4.3 抗折强度试验
        5.4.4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系列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一 椅旁CAD/CAM技术修复后牙牙体缺损
病例二 上前牙数字化美学修复
病例三 数字化种植导板辅助上前牙种植修复
病例四:数字化技术辅助上颌无牙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台穿龈外形对种植修复体牙龈轮廓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修复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的临床、(牙合)学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支架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支架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的(牙合)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支架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的生物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与展望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下颌覆盖义齿附着体类型及种植体数目对种植体周健康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计划书注册
    2.3 关注的临床问题
    2.4 PICO分解
    2.5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6 检索策略
    2.7 文献筛选
    2.8 数据提取与管理
    2.9 文献质量评估
    2.10 数据分析
    2.11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义齿在下颌无牙颌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前言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前言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前言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对大鼠施万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医用钛及钛合金的改性进展
        1.2.1 等离子喷涂
        1.2.2 溶胶凝胶法
        1.2.3 物理气相沉积
        1.2.4 化学气相沉积
    1.3 微弧氧化改性技术的特点
    1.4 骨感知及种植体周围神经反馈重塑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实验流程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实验流程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设备
    2.2 实验工艺
        2.2.1 微弧氧化工艺
        2.2.2 碱液处理工艺
    2.3 复合涂层的材料学表征与分析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涂层厚度测量
        2.3.3 X射线衍射
        2.3.4 X射线光电子谱
        2.3.5 水接触角测定
    2.4 复合涂层对施万细胞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方法
        2.4.1 施万细胞培养
        2.4.2 施万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2.4.3 施万细胞黏附能力检测
        2.4.4 施万细胞固定形态观察
        2.4.5 施万细胞骨架形态观察
        2.4.6 施万细胞神经营养蛋白及髓鞘形成蛋白基因表达情况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涂层理化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3.1.1 样品大体观
        3.1.2 涂层厚度分析
        3.1.3 样品表面微观形貌结果分析
        3.1.4 样品截面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
        3.1.5 涂层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3.1.6 涂层X射线光电子谱结果分析
        3.1.7 样品亲水性结果分析
    3.2 复合涂层对施万细胞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3.2.1 施万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分析
        3.2.2 施万细胞黏附能力结果分析
        3.2.3 施万细胞固定形态评估
        3.2.4 施万细胞骨架形态分析
        3.2.5 施万细胞神经营养蛋白及髓鞘形成蛋白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上前牙骨挤压术同期GBR延期种植延期修复一例
    参考文献

(8)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种植修复结构
    1.2 种植修复评价
    1.3 氧化锆基台材料简介
    1.4 氧化锆基台抗菌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第二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银离子释放检测
        3.2.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3.2.2.3 抗菌性能实验
        3.2.2.4 样品表面荧光染色实验
        3.2.2.5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3.2.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银释放检测
        3.3.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3.2.1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的涂板结果
        3.3.2.2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后的平板活菌计数结果
        3.3.2.3 活/死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3.3.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细胞培养
        4.2.2.2 细胞增殖实验
        4.2.2.3 细胞粘附实验
        4.2.2.4 成骨细胞内ALP活性检测
        4.2.2.5 成骨细胞中LDH含量检测
        4.2.2.6 荧光定量RT-q PCR实验
        4.2.2.7 Western blot实验
        4.2.2.8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4.3.1.1 材料对成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
        4.3.1.2 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3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4.3.1.4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5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6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4.3.2 抗炎性评价
        4.3.2.1 材料对 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4.3.2.2 材料对 LPS 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4.2 材料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银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半透明性能比较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样件制备
        5.2.2.2 性能测试
        5.2.2.3 统计学方法
    5.3 结果
        5.3.1 性能分析
        5.3.2 裂纹分析
        5.3.3 SEM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述抗种植体周围炎的生物材料和抗生素应用研究
    6.1 种植体周围疾病
    6.2 临床和实验室策略
    6.3 局限和前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植入骨移植材料对比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1 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18个月随访的回顾性研究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报告
    1 病例一
        1.1 —般情况
        1.2 病史
        1.3 临床检査
        1.4 诊断
        1.5 治疗计划
        1.6 具体治疗步骤
        1.7 讨论
        1.8 参考文献
        1.9 临床照片和图片
    2 病例二
        2.1 一般情况
        2.2 病史
        2.3 临床检査
        2.4 诊断
        2.5 治疗计划
        2.6 具体治疗步骤
        2.7 讨论
        2.8 参考文献
        2.9 临床照片和图片
    3 病例三
        3.1 一般情况
        3.2 病史
        3.3 临床检査
        3.4 诊断
        3.5 治疗计划
        3.6 具体治疗步骤
        3.7 讨论
        3.8 参考文献
        3.9 临床照片和图片
    4 病例四
        4.1 一般情况
        4.2 病史
        4.3 临床检査
        4.4 诊断
        4.5 治疗计划
        4.6 具体治疗步骤
        4.7 讨论
        4.8 参考文献
        4.9 临床照片和图片
    5 病例五
        5.1 一般情况
        5.2 病史
        5.3 临床检査
        5.4 诊断
        5.5 治疗计划
        5.6 具体治疗步骤
        5.7 讨论
        5.8 参考文献
        5.9 临床照片和图片
    6 病例六
        6.1 一般情况
        6.2 病史
        6.3 临床检査
        6.4 诊断
        6.5 治疗计划
        6.6 具体治疗步骤
        6.7 讨论
        6.8 参考文献
        6.9 临床照片和图片
临床工作总结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致谢

(10)正畸联合种植义齿治疗单个牙缺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疗前准备
        1.2.2 正畸治疗
        1.2.3 种植体植入
    1.3 疗效评价及评定成功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2.2 单个牙缺失原因及缺失位置对患者修复成功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四、65例种植义齿失败原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义齿存留及其影响因素[J]. 刘芳,徐前蓉,王怡丹,万里丽,何吉琼,杨建堂.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13)
  • [2]义齿力学特性及其寿命的评估方法研究[D]. 姜杨. 江南大学, 2021(01)
  • [3]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系列病例报告[D]. 邱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不同修复设计的无牙下颌固定种植修复的临床、(牙合)学及生物力学研究[D]. 于文倩. 山东大学, 2021(10)
  • [5]下颌覆盖义齿附着体类型及种植体数目对种植体周健康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D]. 毕也.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载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对大鼠施万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D]. 程景阳. 兰州大学, 2021(09)
  • [8]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D]. 彭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D]. 杨菁. 武汉大学, 2018(01)
  • [10]正畸联合种植义齿治疗单个牙缺失的临床研究[J]. 李新,马科院,任道普.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07)

标签:;  ;  ;  

65例种植义齿失效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