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书法碑森林公园

浮山书法碑森林公园

一、傅山书法碑林公园(论文文献综述)

李也[1](2018)在《清代碑志书法研究》文中认为清代书法研究,以往精力集中在关注书家与书法风格上,清代的碑志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系统梳理清代碑志的特点、形制、书家以及发展轨迹,进而探讨碑志在清代书法上的重要意义。整个清代碑志书家参与者分布广泛,清前期承续明代风格者占以最大宗;之后追慕帝王雅好与馆阁体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家的碑志书写风格与独立的书法创作上也存在着种种现象。通过梳理清代碑志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观察当时书家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对清代碑志在书法学方面的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和探索,意在通过书法的客观真实现象来揭示清代碑志书法的规律及特点等。通过对清代碑志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型碑志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碑志书法风格经历了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淳朴厚拙、冲突交融的发展现象。这一现象是清代书法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也与清代书坛的发展相一致。清代碑志书法风格的流变至乾嘉以后与清代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相契合,亦是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通过全面归纳清代碑志书法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特征,可补充清代书法史发展。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清代碑志的综合考察,本论文以碑碣与墓志为主要考察对象。碑碣在清代碑刻中数量最多,基本承接了前代的碑碣形制,但在碑额上形制比较多样多以螭、龙、麒麟、祥云、花草等雕饰。以示庄重。碑文内容上满汉合璧的书写式样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前朝是未曾以此种比例出现的。墓志的形制基本延续了前朝形制的定制,未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碑志在清代明显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河南、直隶、岭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综合观察碑志的特点后,与书法风格相关照。第二,专一的分析清代碑碣,以其构造和种类切入,考察清代碑刻制度,其中出现了特殊的集字碑等现象。清代立碑颇重装饰性,尤显现在碑额上,当然多语碑额更是清代的特色。第三,专一分析墓志,以形制和类型切入,分典型墓志、碑形墓志、帖形墓志、砖质墓志、瓷质墓志数种。清代墓志往往文辞较多、内容丰富,贯穿整个朝代墓志盖、志文的书写特色形成了官方特点、书家特点等多种式样。第四,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皇室、官宦、遗民书家等等即独立又相互交织。既有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又有受帝王雅好和官方刻帖的影响,加之清代取仕中对书法的重视,文人书碑志受干禄影响较重。乾嘉以后,思潮涌动,碑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碑志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这亦是清代所特有的书法现象。第五,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清代的馆阁体书法以二王为宗,以唐人书法为师,承袭明代之中书体。经过清代帝王和文臣的不断规范,朝廷把书法的公正与否也作为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这样碑志书法就有了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颜真卿、抄经等多种风格的影响。以馆阁体的成因及影响来看书碑志者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使之更加立体客观。第六,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清代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意识高度自觉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点在碑志书法风格中也有表现。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敦朴厚拙、冲突与交融等等现象在清代碑志书法风中竞相出现,这都离不开这个清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清代书法发展的客观事实。对清代碑志书法的综合的研究必将促进清代书法史的研究,使清代书法发展的史实、现象更加立体饱满。

赵丽莎[2](2018)在《现代城市小型公园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暴露了许避之不及的问题:物质上,城市人口导致城市建筑不断增加、建筑密度愈来愈大,精神上居民精神生活匮乏,缺乏放松、互相接触、融入大自然的方式。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加,幸福感、大自然的向往与日俱增,大型公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人们会更渴望便捷、舒适、生态的开放空间,小型公园在某些方面为解决这些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小型公园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每个城市都是它独特的优势也有不足。有“龙城宝地”之称的太原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小型公园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一些老的小型公园,无论是实用功能还是生态美观上,都亟待加强。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文献整理与归纳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太原市小型公园城市中的规划和设计。通过调查和分析太原市的小型公园的数量、布局、设计、质量分析了太原市小型公园的优势与不足:小型公园未受到重视,更新换代差;公园质量堪忧,不能满足需求;管理体系不完善,公园环境差;规划布局分布不均匀;文化体现不足,创新不够;居住型小型公园总体景观较好。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提出了小型公园定义,并介绍了相关概念。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小型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概况和相关理论,并选择了东京、洛杉矶、北京作为案例具体研究。第三章开始着重介绍太原市小型公园的发展,内容首先介绍了太原市的人文地理环境,接着分析太原市城市公园的发展历史,再通过调研分析了太原市小型公园规划和设计的现状,最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研究了太原市小型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规划方面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宏观方面研究小型公园体系,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分析具体的小型公园内部规划。第六章研究了太原市小型公园的设计,分为空间元素、景观元素和设计手法三方面。最后一章对以上理论进行了实例应用。希望通过对太原市小型公园的分析将小型公园的建设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给其他相似城市提高小型公园数量和质量的决策做参考。

赵丽萍[3](2017)在《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其地域化特征明显。本文以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该时期山右诗歌的样貌、特征及其出现的诗人及其创作做出较为深入详审的辨析,以期探讨该时期山右诗歌的地域性特征和诗人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和贡献,从而发现地域和时代文化和诗歌创作之间的有效关联。经由元明两代,文学的重心已经完成了又一次由北向南的转移,但并没有掩没山右诗歌的光芒,山右诗歌尽管不如江南诗歌、山左诗歌繁盛,但山右诗人得江山之助,风骨铮铮,弃华崇实,秉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客观上形成了并州、上党、河东、雁北四大诗歌创作中心,形成了四个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以山右地域特点为向心力的创作格局,形成了遗民诗人与新朝诗人、布衣诗人与官吏诗人并存,雄豪与清雅、奇崛与自然共存的创作局面,成为清代地域诗歌中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文共分为绪论、主体、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介绍该选题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其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览,在整理分析清嘉庆刻本《国朝山右诗存》(顺康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现存诗人别集,全面还原分析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面貌。第一章从山右诗歌创作实际出发,认为山右诗坛形成了四个风格各异的创作中心,即河东、并州、上党、雁北创作中心,分析了各中心诗人的分布情况,并收集了清顺康时期山右诗人别集存目以及馆藏情况。认为在四个诗歌区域中,并州、上党受时代文化影响更为突出,河东、雁北受地域传统文化影响更大。第二章是对山右诗人身份的分析,认为山右诗人主体构成丰富复杂,有政坛显要、遗民野逸、也有硕学鸿儒,从馆阁到民间、从学界到诗坛、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山右诗人的身影,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涌现了许多着名的廉吏能臣。在不同身份的诗人身上,体现了崇实重节、安贫乐道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儒者情怀。第三章分析了山右诗歌的题材特征,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中的题材大多延续传统题材,如对现实的关怀、对山水的感悟、与亲友的赠答等,山右题材沿袭传统,但在主旨指向上体现了个性特征,山右诗歌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多展现内心的图景,少有对现实的客观摹写,表现了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诗篇中弥漫着隐逸和感伤的情绪。第四章是对山右诗歌特征的分析。认为从整体面貌上讲,山右诗人以追求风格上的清刚壮健、语言上的简质朴直者居多,但从个体诗人的角度考察,各种风格趋向又不一而足,从时代特征角度分析,定鼎之际的诗歌多生新辣硬,隐晦幽微,定鼎之后,新朝诗人成长,他们的诗歌则多雅正平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终身生活于山右的诗人诗歌多得江山之助,以清刚壮健者居多,流寓江南的诗人则多受南方明秀山水的滋养与南方士人的影响,多清丽婉约;诗人的个性特征则更多地影响了乡野村趣与凄冷孤幽特色的形成。第五章从山右地域文化和明清时代文化的角度分析山右诗歌在诗人身份、题材、风格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认为山右历史的多元化形成了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区域性明显的特征,山右民风的悭吝与山右名宦辈出有着密切的关联,山右自然环境滋养了山右诗人的审美意识。下编为个案研究,分别论证“并州遗民诗人”、“上党官吏诗人”、“河东隐逸诗人”、“雁北军事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和成就,文章认为,顺治及康熙前期诗人活动集中于并州文化区,以遗民活动为主,康熙中后期,山右诗坛由并州文化区向上党文化区和河东文化区转移,该区域出现了在诗史上可圈可点的着名诗人。第一章以傅山和戴廷栻为代表,结合清顺康时期并州文化特色,探讨遗民诗歌的特征。人们常以异端称傅山,文章认为,甲申之变,傅山的思想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即由异端自居到儒家的凸显。傅山提出了追求自然的诗学主张,其诗歌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本章分析了傅山诗歌风格中奇崛、晦涩与自然的统一。第二章是对上党官吏诗人的探讨,在详细体察陈廷敬诗歌创作的基础上,对陈廷敬的“台阁体诗”及其以“和声以鸣盛”来概括陈廷敬诗歌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这一认识是不恰当的,难以概括陈廷敬诗歌创作的全貌与深度。除了陈廷敬之外,该章还分析了吴碘、张泰交、毕振姬的诗歌创作,虽然他们同是官吏诗人,但各有特色。第三章是对雁北文化区诗人诗歌的分析,以冯氏父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冯氏父子雄壮苍凉的诗歌风格与雁北文化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冯如京和冯云骧诗歌在雄壮风格下的差异则是受时代文化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官吏魏象枢的诗歌创作,认为魏象枢的部分诗歌带有苍凉悲壮的雁北特征,但从总体面貌上讲则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第四章是对河东诗人吴雯的分析,吴雯是王士禛的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河东深厚的隐逸传统,以布衣诗人而终,本章辨证了吴雯不遇的原因,分析了吴雯与其老师王士祺倡导的“神韵说”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地分析了吴雯诗歌的创作特色。最后分析了山右诗歌中的地域因素的呈现方式,认为诗歌中对于家乡山水的认同和归宿感是山右诗歌地域特色形成的心理基础,地域民俗生活的展现和方言俗语入诗是最直观的呈现方式。

刘琳琳[4](2015)在《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文中研究说明石刻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深入,尤其近十年来更是呈出现丰富多彩的可观面貌。随着相关论着的大量涌现,石刻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批论着代表着石刻文献研究的现有水平,同时也是奠定其继续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本书就对这批丰富却零散分布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各种性质的碑刻文献的研究论着作具体的介绍和梳理,并尽量归纳其优缺点,使整个石刻文献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一个宏观认识。以便探析石刻文献研究的大体状况和基本脉络。这种从理论入手的写作角度也正是在石刻文献研究领域所缺乏的。高桥继男是日本石刻研究方面的专家,发表过很多相关论文和着作,其中《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1949—2007)》和《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2008—2012前半)稿》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收集中国石刻研究相关的图书目录的工具书。本文就是以此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这部分借鉴日本学者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理,将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资料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资料性图书、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概说·研究图书、字体(字形)相关图书和目录(索引)·地图。其中,每一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类。本文根据每一类的书目多少进行详略不等的介绍,其中,资料性图书和概说·研究类图书详写,其他选择简略介绍。从而尽量将见过读过的论着展现于文中,达到文献综述的效果。第二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同样这部分也是按照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则分类、分地域详细列出。其中一部分参阅高桥继男先生的《中国石刻关图书目录》。目录的设置可以让读者对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论着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作为查阅资料的依据,更能对近十年的碑刻文献研究现状理清一个具体的脉络。目录后设勘误表,是通过查阅对《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中存在的错误或疑问进行改正和解疑,并添加一些没有收录的图书。

方爱龙[5](2015)在《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属于中国书法史论的断代研究范畴。清代康、雍、乾三朝天下承平,文艺全盛,在朝代完成更替、文人群体思变、学术实现转型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在自身固有的发展理路下也存在创作与理论的风尚趋变之势。因此,本文围绕艺术思潮与社会变迁、书法活动与学术观念等关系,将阐论内容的主体框架分设为上、下两篇,分别以“求变思潮与群体骚动”和“学风丕变与书法趣尚”为视野展开阐论。本文认为,康、雍、乾时期是书法传序的重要转型期,文人的群体作用和学术的深层介入至为关键。其时的书法风尚主要表现是:在艺术创作实践领域,朝廷所倡导的“崇董尚赵”帖学传统作为正脉,在以“文学侍从”为代表的社会主流群体中形成“在朝”的主流风尚,丛帖传刻以“法帖”为中心就是重要表征之一。而另一方面,以遗民学者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在学风丕变的时势下,从传统帖学阵营内部作出求变了返古避俗的自身诉求;以“扬州八怪”等为代表的民间职业书画家群体和中下层文人中,顺应“士商合流”社会环境之变,存在好异尚奇、维新特立的艺术探求新趋向。这种“在野”的艺术新观念、新趣尚,有着积极创新的艺术推进作用,其末流群体也存在迎合世俗的消极因素,其中最能体现时代书法风尚趋势的是孕育并且引导了晚清形成大势的碑学潮流的形成。在艺术理论领域,文人书家群体骚动的求变诉求,在帖学批判中出现了较多的“异论”,成为清代前中期书法观念的变迁动力与内在表现;清初学风丕变,朴学兴盛,也导致了书学技法理论重总结梳理、轻发论阐扬的总体趋势的形成。揭示这一段书法史的主要审美风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不仅有利于断代书法史研究的深入,也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思考产生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附录《清代前中期(1644—1800)丛帖一览表》,对已见《丛帖目》着录者进行了校订意义上的概述,对未见《丛帖目》着录者进行了简要钩考。

赵克霰[6](2014)在《太原市碑林公园文化建园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挖掘公园文化内容,将特有的园林、傅山、楹联、碑石文化以多形式地展示,打造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公园。

晨明,高正国[7](2014)在《中华傅山园》文中认为星级推荐:☆☆☆☆景点异名:西村傅山园,傅山故里附属景点:晋祠云陶洞、傅山纪念馆,傅山碑林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距胜利桥东汽车站约20公里。晋祠在太原西南郊。滨河东路有傅山书法碑林公园。相关信息:太原多处傅山遗迹,如窦大夫祠内虹巢、上兰五龙祠、崛围山霜红龛、松庄土窑、省政协后院傅公祠、马头水傅氏墓地等。

段存章[8](2013)在《书山有路忙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读《刘江文集》感悟》文中提出重阳节这天清晨5时,透过东窗仰望亮晶晶的启明星在微笑。这时,我开始伏案登游一座"书山"——《刘江文集》。作者95岁,作品500万字(18本),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感随笔,又有回忆录、书法,还有身体保健与气功。一书一景,书景迷人,漫步在书山路上观赏,闻到了扑鼻的墨香!一连三年,每年10月,刘江亲赴北京来给老战友们送书赠书,与安岗、鲁兮、吴象、侯凯、程光、陈泽然、郝纯一等10多位90岁以上的太行老报人聚会,共叙抗战8年办报的

段存章[9](2012)在《书山有路忙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读《刘江文集》感悟》文中研究说明重阳节这天清晨5时,透过东窗仰望亮晶晶的启明星在微笑。这时,我开始伏案登游一座"书山"——《刘江文集》。作者95岁,作品500万字(18本),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感随笔,又有回忆录、书法,还有身体保健与气功。一书一景,书景迷人,漫步在书山路上观赏,闻到了扑鼻的墨香!一连三年,每年10月,刘江亲赴北京来给老战友们送书赠书,与安岗、鲁兮、吴象、侯凯、程光、陈泽然、郝纯一等10多位90岁以上的太

张瑜[10](2011)在《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期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摘要:目前,山西省正处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中。围绕森林生态旅游这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低碳旅游形式,作者细致调查了山西省森林资源开发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和进展,阐述了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基础理论和方法,实例研究了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包括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区域区位分析、旅游市场分析、环境保护、生态保育、支持保障体系规划以及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运用市场细分法对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中,分析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条件,最后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战略。

二、傅山书法碑林公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山书法碑林公园(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碑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材料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碑志综合考察
    第一节 清代碑志的继承发展
        (一)清代碑志的继承
        (二)清代碑志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碑志的地域特点
        (一)河南地区
        (二)直隶地区
        (三)岭南地区
    第三节 清代碑志的书法地位
        (一)观照碑帖之变
        (二)观照变革中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清代碑碣
    第一节 清代碑碣的构造和种类
        (一)清代碑碣的构造
        (二)清代碑碣的种类
    第二节 清代的刻碑制度
        (一)制石
        (二)书丹
        (三)镌刻
        (四)检校
    第三节 清代碑额的形制装饰
        (一)清代碑首形制
        (二)清代碑额装饰
        (三)多语碑额
    第四节 清代碑额书法
第三章 清代墓志
    第一节 清代墓志的形制
    第二节 清代墓志的类型
        (一)无盖墓志
        (二)典型墓志
        (三)碑形墓志
        (四)帖式墓志
        (五)砖质墓志
        (六)瓷质墓志
    第三节 清代墓志的构成
        (一)墓盖的构成
        (二)墓志的构成
    第四节 清代志盖书法
第四章 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
    第一节 清代碑志书家的社会分布
        (一)皇室书家
        (二)官宦书家
        (三)遗民书家
    第二节 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
    第三节 帝王雅好与官方刻帖
    第四节 文人干禄与书体选择
    第五节 碑学兴起与革故鼎新
第五章 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
    第一节 清代碑志中的馆阁书法
        (一)取法董其昌
        (二)取法赵孟頫
        (三)取法欧阳询
        (四)取法颜真卿
        (五)取法抄经等
    第二节 清代“馆阁体”的成因
        (一)帝王喜好的影响
        (二)文化政策的推动
        (三)文书制度的制约
        (四)审美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实用与情性的矛盾
        (一)书法实用性的扩张
        (二)书法艺术性的束缚
        (三)穷则求变
第六章 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
    第一节 率情自然的追求
        (一)傅山的“四宁四毋”论
        (二)石涛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论
        (三)郑板桥的“天真”论
        (四)金农“自我作古”论
        (五)梁巘的“勿惑众议”论
        (六)朱和羹“性灵”说
    第二节 雅正中和的趋向
        (一)冯班的“古法”论
        (二)宋曹的“布置”说
        (三)王澍的“专精”论
        (四)笪重光的“规矩”论
        (五)梁同书的“精熟”论
    第三节 敦朴厚拙的新声
        (一)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四)姚孟起“精神”说
    第四节 冲突与交融
        (一)反碑
        (二)崇碑
        (三)唯碑
        (四)碑帖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清代碑志书家表
    2.清代碑志刻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2)现代城市小型公园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城市中小型公园相关概念解释
        1.4.1 城市绿地系统概念解释
        1.4.2 城市公园的概念解释
        1.4.3 城市小型公园的概念解释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关于城市小型公园的研究概况
        2.1.1 国外研究概况
        2.1.2 国内研究概况
    2.2 小型公园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理论
        2.2.1 环境心理学
        2.2.2 人体工程学
        2.2.3 生态学
        2.2.4 田园城市
        2.2.5 俞孔坚的回归自然
        2.2.6 海绵城市理念
    2.3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2.3.1 东京及日本东京三菱一号馆的庭院
        2.3.2 洛杉矶及米申大街560号街边公园
        2.3.3 北京及北京下沉花园
第三章 太原小型公园发展研究
    3.1 太原市的人文地理环境概况
    3.2 太原市城市公园发展历史
        3.2.1 太原园林的发展历史
        3.2.2 太原市城市规划中的园林绿化部分
    3.3 太原市小型公园规划和设计调研情况
        3.3.1 太原市小型公园的分布特点
        3.3.2 太原市小型公园的设计情况
    3.4 太原市小型公园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太原市小型公园的规划研究
    4.1 太原市小型公园体系规划研究
        4.1.1 太原市城市公园规划情况分析
        4.1.2 太原市小型公园的布局情况分析
        4.1.3 小型公园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4.1.4 小型公园规划布局的原则
    4.2 太原市小型公园内部规划研究
        4.2.1 小型公园内部规划的几点原则
    4.3 太原市小型公园功能分区的分析
        4.3.1 儿童活动区与老人活动区
        4.3.2 游憩健身区
        4.3.3 安静休息区
        4.3.4 文化与教育科普区
第五章 太原市小型公园的设计研究
    5.1 太原市小型公园的空间元素分析
        5.1.1 公园入口
        5.1.2 公园边界
        5.1.3 道路
    5.2 太原市小型公园景观要素的分析
        5.2.1 地形
        5.2.2 水景
        5.2.3 景观小品和服务设施
        5.2.4 铺装与材料
        5.2.5 植物
    5.3 太原市小型公园设计手法分析
        5.3.1 空间的营造
        5.3.2 视线的运用
第六章 小型公园规划设计实例应用
    6.1 太原市青年园的规划设计改造
        6.1.1 对于青年园调研后评价结论
        6.1.2 对于青年园的修建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创作概貌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结集
    第二章 时代和历史影响下的山右诗人
        第一节 身份特征的转变
        第二节 人格精神的呈现
    第三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内容特征
        第一节 题材类型
        第二节 创作主旨
    第四章 清顺康山右诗歌审美特征
        第一节 奇崛瘦硬向平和雅正的诗风转化
        第二节 清刚壮健与清丽婉约的地域区分
        第三节 乡野村趣与凄冷孤幽的个性呈现
    第五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三晋文化浸润下的士人精神和诗歌审美
        第二节 清初的文化转变与山右诗歌创作流变
下编
    第一章 并州诗人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并州文化生态
        第二节 散淡纵横、奇崛苍老:傅山其人其诗
        第三节 亦儒亦侠、有冰雪味:戴廷栻其人其诗
    第二章 上党诗人
        第一节 上党历史文化特征与清初诗坛面貌
        第二节 敦厚老成、意旨深邃:陈廷敬其人其诗
        第三节 宽厚清廉、雅正平和:吴碘与张泰交其人其诗
        第四节 自守寒素、奇古纵横:毕振姬其人其诗
    第三章 雁北诗人
        第一节 雁北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节 苍凉雄壮、各有千秋:冯如京和冯云骧其人其诗
        第三节 忠孝天彝、有台阁气:魏象枢其人其诗
    第四章 河东隐逸诗人
        第一节 河东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节 率性自适、峭拔明秀:吴雯其人其诗
结语
附录
    顺康时期山右诗人活动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读书期间科研情况

(4)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
    一、资料性图书
        (一)综合性大型图书
        (二)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三)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四)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一)总述·通论
        (二)以南北朝以前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三)以唐五代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四)以宋以后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五)题跋(叙录)·碑帖·碑学相关图书
    四、字体·字形相关图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相关图书
下编 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
    一、资料性图书
        A 综合性大型图书
        附录1 碑帖书法相关图书
        附录2 石窟造像(雕塑)相关图书
        附录3 佛寺志道观志祠墓志关系丛书
        B 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1、广域
        2、山西省
        3、江苏省·浙江省
        4、山东省
        5、河南省
        6、四川省·甘肃省
        7、辽宁
        附录3 岩画相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
        附录5 王羲之王献之全集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 唐代书名家个人全集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吉林省·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
        9、安徽省
        10、福建省
        11、江西省
        12、山东省
        13、河南省
        14、湖北省·湖南省
        15、广东省·海南省
        16、广西壮族自治区
        17、重庆市·四川省
        18、贵州省
        19、云南省
        20、陕西省
        21、甘肃省
        22、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3、台湾
        (B~D)附录 1 碑帖·书道(书法)相关图书
        (B~D)附录 2 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
        3、河北省·河南省
        4、山西省
        5、辽宁省·黑龙江省
        6、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湖南省
        12、重庆市·四川省
        13、云南省·广东省
        14、陕西省
        15、甘肃省
        16、西藏自治区
        17、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8、台湾
        (B~D)附录 3 石窟志石窟内容总录
        (B~D) 附录 4 寺庙祠志
        1、北京市
        2、山西省
        3、上海市·江苏省
        4、浙江省
        5、福建省
        6、山东省·河南省
        7、湖南省·四川省
        8、广东省·云南省
        9、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
        10、香港
        11、台湾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1、北京市
        2、山西省·河北省
        3、辽宁省
        4、吉林省
        5、黑龙江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安徽省
        8、福建省·江西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
        12、广东省
        13、重庆市·四川省
        14、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15、陕西省
        16、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17、其他
        附录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图书(2007 年 4 月~2011 年 12 月)
        1、全国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黑龙江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南省·湖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重庆市·四川省
        15、贵州省
        16、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附录 2 展览会图录目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A 总述·通论
        B 以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附录3 岩画有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有关图书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6、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北省·湖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广西壮族自治区
        15、重庆市·四川省
        16、贵州省·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9、香港·澳门
        20、台湾
        (A~D)附录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辽宁省·湖北省
        5、江苏省
        6、浙江省·安徽省
        7、山东省
        8、河南省
        9、海南省
        10、重庆市·四川省
        11、云南省
        12、陕西省
        13、甘肃省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5、其他
        E 题跋(叙录)碑帖碑学有关图书
        附录1 碑学相关图书
        附录2 书道(书法)有关图书
        附录3 金石家(清后期以降)有关图书
        F 校点校注校补图书
        G 石刻碑帖书道(书法)有关邦译图书
        H 传拓有关图书其他
    四、字体(字形)有关图书
        A 石刻文字·异体字(俗字·别字)相关图书
        B 其他字典字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
        A 石刻·刻工目录
        附录 石刻(墓志)相关索引
        B 机关(个人)所藏石刻拓本目录(图录)
        1、中国
        2、台湾
        C 石刻文献目录地图
        附录 考古学有关文献目录年鉴地图
勘误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5)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清代书法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学术意义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学术进展
上篇:求变思潮与群体骚动
    第一章 帖学阵营的求变诉求
        第一节 王铎的师古自化和傅山的 “四宁四毋”
        第二节 “扬州八怪”及其书法中的异端思想
        第三节 广度的拓展与深度的开掘
    第二章 文人书家的群体骚动
        第一节 真草篆隶一体论的价值趣尚
        第二节 官学与私学的书学激扬作用
    第三章 感觉的陈述与议论中的 “异论”
        第一节 “河北毡裘气”:一种感觉的陈述
        第二节 “逆数”:笪重光笔法理论的求 “变”理路
        第三节 从 “与造化相通”到 “各适其天”:来自老庄的影响
    小结
下篇:学风丕变与书法趣尚
    第一章 朴学兴盛与书风趋变
        第一节 文字狱及考据风对书学之影响
        第二节 由行草向篆隶的返古避俗风尚
        第三节 金石学与金石家书法
    第二章 技法理论中的历史向度
        第一节 “述”与 “作”的着述方式
        第二节 “心手”之论的渐次消退与审美概述的兴起
        第三节 “理法”观与 “道艺”观
    第三章 丛帖传刻中的书学消息
        第一节 清三代丛帖的辑刊情况及其书学价值
        第二节 “文学侍从”与丛帖之刻
    小结
结论
附录:清代前中期(1644—1800)丛帖一览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含在校期间主要成果清单)
后记

(10)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期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国内外及山西省森林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1 国外森林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2 国内森林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3 山西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方法
    3.1 森林旅游
        3.1.1 森林旅游的概念
        3.1.2 森林旅游的特点
        3.1.3 森林旅游的形式
    3.2 森林生态旅游
        3.2.1 生态旅游的概念
        3.2.2 生态旅游的特点
        3.2.3 生态旅游的功能
    3.3 森林公园
        3.3.1 森林公园的定义
        3.3.2 森林公园的分类
        3.3.3 森林公园的功能
    3.4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
        3.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2 生态经济学理论
        3.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4.4 生态伦理学理论
        3.4.5 系统科学理论
        3.4.6 人地关系理论
    3.5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方法
        3.5.1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3.5.2 森林公园区域区位分析
        3.5.3 森林公园旅游市场分析
        3.5.4 保护和生态保育
        3.5.5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管理
        3.5.6 森林公园支持保障体系
4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及建设研究
    4.1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4.1.1 开发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分析
        4.1.2 现状分析
        4.1.3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4.1.4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4.1.5 旅游客源市场问卷调查分析
        4.1.6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4.1.7 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
    4.2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4.2.1 战略定位
        4.2.2 战略目标
        4.2.3 战略模式
    4.3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研究
        4.3.1 旅游管理建设
        4.3.2 生态环境保育建设
        4.3.3 保障体系建设
        4.3.4 投融资模式建设
5 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的结论
    5.2 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傅山书法碑林公园(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碑志书法研究[D]. 李也. 吉林大学, 2018(04)
  • [2]现代城市小型公园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赵丽莎.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3]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D]. 赵丽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4]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D]. 刘琳琳. 吉林大学, 2015(08)
  • [5]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D]. 方爱龙.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6]太原市碑林公园文化建园的探索[A]. 赵克霰. 2014年中国公园协会成立20周年优秀文集, 2014
  • [7]中华傅山园[J]. 晨明,高正国. 中医药文化, 2014(05)
  • [8]书山有路忙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读《刘江文集》感悟[J]. 段存章. 采写编, 2013(01)
  • [9]书山有路忙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读《刘江文集》感悟[J]. 段存章. 党史文汇, 2012(12)
  • [10]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期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张瑜.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浮山书法碑森林公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