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敲股市门

社保基金敲股市门

一、社保基金敲开股市大门(论文文献综述)

张运涛[1](2019)在《四十七个深圳》文中提出80年代出门枣花很白,衬得血管的青色格外耀眼。吃罢晚饭出来,她会换上一条皱巴巴的裙子,料子不好,上面还印着大朵大朵的牡丹。但她露出来的小腿,像藏了几千年的白瓷,让人不敢多看。姊妹五个,没有兄弟。也许就因为这个,枣花格外早熟,多大了还喜欢过家家的游戏。她当妈妈,经常摸男孩儿们的头或脸,莫名其妙地抱紧他们,亲他们……无论是责骂还是亲热,动作都很夸张,明显带着表演的成分。有一次,她还让一个男孩子趴在她身上。冬天是农村最无聊的季节,枣花偶尔会叫一

叶琳[2](2019)在《日本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体制变迁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国际化对经济体制变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物质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指的是各种经济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带来的国家经济权力,制度性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及其确立的基本规则以及各国签署的国际条约、协定及其确立的经济秩序等。特定的国际化因素,会使不同国家的国内行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益。日本的经济国际化始于明治维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压下被动开始模仿性国际化,后经过反动霸权性国际化、参与性国际化,再到主动性国际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战后民主改革以及一系列制度变迁,确立了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即日本式经济体制,实现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式经济体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新的变革,小泉改革和安倍改革便是其重要尝试。从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日本的经济国际化可以说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渐进实现的,通过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日本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并不能说日本经济因为走向国际化,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日本充分利用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大势,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应对等内在因素来推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其经济体制内在因素的作用,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时,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对接”,实际上却自成体系,在将贸易和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同时设下种种障碍,极力阻止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关键产业领域进而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这种“双重性”导致日本式经济体制及国际化进程在全球化大发展时代遭遇了挫折。在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发展、国际规范及美国因素对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

禹风[3](2018)在《长三角淘房纪实》文中指出近几年,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热浪翻涌,一些人像购买储备粮一般地购买房屋,以抵御未来可能要面对的通货膨胀趋势。作者和他的朋友一起,带着一位资深房产中介作为顾问,历经两个多月,深入长三角九个大中小城市,实地考察新楼盘和二手房市场,试图找到有效的投资标的。买到房子后的担忧和买不到房子的痛苦,正是这个时代投资者的精神分裂,作家在这篇非虚构作品里纪录下的,除了房地产市场的众生百态,还有人们对财富贬值以及对未来经济的担忧。

李君[4](2017)在《我国公募基金业绩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金融投资市场中,居民金融资产的配置随着市场成熟程度的增加而愈发重要。储蓄类存款已不再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主要成分,居民资产配置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包括了储蓄存款、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商业保险、房地产投资以及新金融投资等。与此同时,因我国金融投资参与者,特别是居民的金融素养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居民理性地放弃散户化的非专业投资行为,转而将资金转移至基金投资,利用投资机构的专业化运作为自己创造资本性收入。作为居民配置金融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开放式基金投资,又称公募基金,无疑是需要考察的重点对象。开放式基金以其广泛的申赎渠道、灵活的购买方式和宽松的投资期限约束,成为我国居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考察我国公募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能力,以我国公募基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6年1月至2017年7月共计560个自然周,从6000余只基金中筛选出数据质量可靠的210只基金分别对夏普比率、Jensenα以及T-M和H-M模型下的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所形成的业绩排名执行了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计算结果证明了样本中我国公募基金在相邻的区间内具备的业绩持续能力,然而这种持续能力并不连续。紧接着本文利用自回归滞后变量模型对T-M和HM模型进行改造,分析相邻周期的业绩相关性,将前期基金超额收益率作为当前基金超额收益的解释变量,通过回归后获得的系数显着程度判断个别基金的业绩持续性是存在的。本文进一步以因子分析法和多因子回归方法对基金的各项属性作为业绩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了以典型原始指标定性判断具备业绩持续性的基金,为基金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影响业绩持续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业绩考察周期、费用合计(包括管理费用与托管费用)、基金的类型和投资风格、选股择时能力、以及基金公司规模、基金经理学历水平、更换基金经理频率等考核指标,以测试各个因素对基金业绩持续的影响极其相关程度。基金公司作为管理者,其考察特征则主要涉及了基金经理的年龄、教育背景、基金经理的性别、基金经理的工作经验与以往业绩等指标。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通过将166只基金分为两组,业绩持续性显着的37只基金和业绩持续性不显着的129只基金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基金的持债市值占比、银行存款占比、基金规模、基金经理变更频率和女性基金经理的占比更能够标识出基金具有业绩持续性。而基金公司规模、基金的存续期以及基金经理的学历水平并不能对基金业绩的持续性产生有效地说明。本文进行的分析中,对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有:(1)以非系数法在多阶段下考察基金业绩是否存在持续性显着的情况,即被考察的基金整体上是否具有业绩上的持续性;(2)以T-M、H-M和多因子模型,增加公募基金在绝对收益和择时能力上的考察,以此进一步考察基金业绩具有持续的特征;(3)以自回归滞后变量模型对经典模型进行改造,检验出相邻考察周期的业绩相关性,以相关性判断业绩持续能力;(4)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归纳出的基金及基金相关主体的因子主成分分类,再通过多因子模型回归进行A,B两组基金的对比分析,验证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出典型有效的、对基金是否具有业绩持续能力的做出可能定性判断。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中的220只基金在构建的相邻年度的业绩排名(业绩指标包括了Sharp Ratio、Jensenα、T-M和H-M模型下的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通过排序后进行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可知,其业绩排序前后存在相关性,从整体上验证了样本基金业绩的持续性。继而在以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改造的T-M和H-M二项式模型下,增加了前期基金的业绩指标(ri,t-1-rf,t-1)作为自变量。某些基金的前期业绩指标的系数显示,连续两期之间的业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从而说明该类基金具有显着的业绩持续性。在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方面,以Logic Regression方法对具有显着业绩持续性的基金和非显着的基金进行统计,从而发现了基金资产构成中的持债市值比例和银行存款比例、基金规模、基金经理的更换频率和女性基金经理的占比对基金的业绩持续性存在正相关的影响,而基金经理的学历水平和基金公司的背景属性则无显着影响。

封涌[5](2017)在《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证券法制变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正式拉开帷幕,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证券市场进行了调整,不仅收获实质意义的工作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历史具有传承性。研究当代证券法制变迁,也不能割裂近代证券法制的发展历程。在西学东渐的中国近代,尽管时局特别艰难,近代证券法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在我国逐渐生长、发展,其立法、司法实践值得后人学习参考。无论成败得失,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我们现今证券市场法制建设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鉴古能知今,历史中孕育未来。当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对现行《证券法》的修订工作,以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证券法制体系。在这一阶段,更有必要系统梳理证券法制的历史进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变迁动向和发展趋势,为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参考。在中国近代证券法制史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的背景下,学术界着眼于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历史全景式探讨的研究却比较鲜见。基于此,本文首先立足我国证券市场实际,简要回顾了我国近代证券法制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对当代证券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此后,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的阶段、主要制度的变迁、实施的变迁、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当前证券法制的不足与完善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结构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关于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阶段的历史考察。本章结合时代背景和法制创建,按照萌芽(1981-1989年)、起步(1990-1992年)、确立(1993-1998年)、发展(1999年至今)等阶段,回顾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力求挖掘其变迁的历史资料。在多年以来的法制建设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证券法》为核心,以国务院行政法规、证监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基础,以上海、深圳交易所业务规则为重要参考、以行业协会自律规范为补充的证券法制体系。同时,在资本市场的运行中,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逐步嵌入,资本市场健康运作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已经成为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内在需求。通过对其产生发展30多年历史的客观描述,探寻其在不同阶段的演进历程,进而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展望。第二章是关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主要制度变迁情况的研究。证券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一套复杂精巧的制度安排。有什么样的制度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行为和绩效。本章围绕证券发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证券交易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等几条主线,探寻中国当代主要证券制度变迁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证券发行制度方面,我国主要经历了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三个阶段,政府主导强制性变迁是其特色;保荐制取代审批制是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一大进步,顺应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依然受到很多行政干预,注册制成为今后发行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信息披露制度方面,我国的立法经历了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基本法律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基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规范体系,但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投资者要求信息披露公正可靠的矛盾突出,应当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证券交易制度方面,我国经历了从自律管理到顶层设计的发展阶段。有必要赋予证券交易所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可自主对市场进行响应,避免因监管过于严厉而降低市场活力。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方面,我国经历了从多头分散监管到集中统一监管的发展阶段,具有浓重的行政管理色彩,需要在协调强化监管和宽容管制之间的关系、加强政策的连续性、适应证券市场全球化趋势和加强监管部门自身监督等方面继续着力。第三章是关于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实施变迁情况的研究。法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施。法制实施贯穿于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变迁的始终,特别是在证券法制建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其目标和任务就应当是切实解决纸面上的法制如何经由实施变成行动中的法制。本章围绕证券市场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证券市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投资者权益保护、证券稽查执法等四个方面,分析其变迁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和不足之处,探寻其在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发挥的效用及实现的路径。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实施的情况日益好转,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逐渐结合,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互补充,但仍然存在提高的空间。当前,一些危害证券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证券稽查的权威性和执法的威慑性还有待增强,应努力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好现有的证券法制。第四章是关于中国当代证券法制指导思想变迁情况的研究。在对当代证券法制建设、实施变迁探讨的基础上,继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研究后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学习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和做法,对应的证券法制原则、功能等法制指导思想与国外相比自然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是在特定国情和市场环境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证券法制变迁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发展机理。本章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角度讨论国外证券立法思路对中国的影响,并挖掘其背后逻辑来探讨中国证券法制指导思想变迁的自身特色,在比较中外异同的同时,探寻中国当代证券法制指导思想变迁的三个时期,即以强调规范为主的形成期、以发展功能为主的成熟期、对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完善期。中国当代证券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完善,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法制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对我国当代证券法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第五章是关于中国当前证券法制不足及完善建议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参与程度更深,与不同领域市场主体的关联更加密切,这对当前证券市场法制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本章在前文解读证券市场主要制度、证券法制实施变迁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当前证券法制建设和市场的不适应之处,重点分析中国当前证券法制三个方面的主要不足,包括证券市场的规范滞后、证券法制体系的不协调、以及证券法律移植中的水土不服,据此,有必要在这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证券法制。

王莺[6](2017)在《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全球人口步入老龄化,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企业年金应运而生。经过多年探索,三支柱养老体系现被多数国家接受并按此执行养老计划。我国从20世纪初步入老龄化。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年金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对缩小企业单位退休以后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及维持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企业年金基础理论与发展历程。阐述了企业年金的定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及企业年金的分类等基础理论。重点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相关理,持久收入理论、人力资本折旧理论、延期工资理论、双因素理论与雇主父爱理论。采用比较法,详细分析了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从而总结出企业年金的特点。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国外典型的企业年金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企业年金如何在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上发挥激励作用,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满足员工养老保障需求。然后,本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分析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有几个方面的缺点与不足,一是员工普遍对公司企业年金的认识不够全面,二是企业年金参保率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四是企业年金收益率偏低。通过分析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改革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确立年金原则目标和改进方向,一是提高企业年金的认知,二是提高企业年金参与率,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四是提高企业年金的收益。通过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建议,重新建立了一套JSM企业年金制度。制度建立后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人才保障和管理保障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使公司的企业年金制度发挥应有作用。本文最后做了总结和展望,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到今天,依旧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改进与强化的空间。许多理论与政策性问题正在逐步完善,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探索,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年金在我国会朝着成熟完善的方向迈进。

本刊编辑[7](2015)在《“积极推动者”成思危》文中研究说明在2008年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成思危总结30年改革开放历程时表示,改革不能悔棋。他认为,在改革措施出台之前,一定要谋定而后动,要经过深思熟虑才去做。2015年7月12日凌晨,着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0岁。成思危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创业板之父"。上世纪末,他的一纸提案,敲开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大门。他亦致力于虚拟经济的研究,从零开始,构建了虚拟商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杨宇婷[8](2014)在《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30多年来,国债作为一种财政手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拉动GDP的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的功能从早期的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日益发展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尤其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债运行风险的研究,日益成为经济理论界探讨的一个崭新领域和分支学科。本文对我国国债运行风险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考察和剖析,国际经验与历史经验并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从宏观层面对国债运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解析,又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国债运行的市场操作风险进行研究;既从整个国债经济运行过程着眼,又从发行、流通、偿还等管理环节着手;力图将国债运行的前沿理论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债运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本文以国债运行过程为主线,通过对国债宏观总量与使用风险,发行-流通2偿还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以及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等内容的研究,构建一个国债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探索符合我国现状的管理路径。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并对国债相关概念、理论、国际经验、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详细地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宏观层次,文章从宏观视角对国债运行的总量风险与使用风险进行分析。在分析总量风险过程当中,本文使用了应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以及偿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和财政赤字率进行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数据的分析,本文指出,我国国债负担偏低,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国债借债率不断攀升;居民应债率趋于稳定;国债偿债率居高不下;国债依存度非常高;财政赤字率波动较大且风险较高。在分析使用风险过程当中,主要从国债资金使用投向风险和使用效率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微观操作层次,本文以国债运行管理过程的发行、流通、偿还为主线,分别对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以及违约偿付风险进行了深入考察。发行市场上,国债定价受到招标发行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的制约,缺少续发行和预发行手段;期限结构不合理,存在“两头疏,中间密”,短期、长期国债规模不足等问题;国债持有者结构同样不合理,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还需壮大;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国债回购市场与银行拆借市场存在分割造成基准利率的确定风险问题。流通市场上,由于市场参与者行为趋同、市场上投资品种过于单一、质押式回购交易占用现券资源以及做市商制度缺乏有效性等原因,造成我国国债流动性偏低问题;关于流通市场结构,由于两大债券市场的分割,存在交易主体分布不均、债券品种差异较大、托管系统相分离、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同等问题;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市场参与度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应适时推动国债期货的发展。文本设计了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一个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应债能力风险指标、国债偿债能力风险指标和国债结构风险指标。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财政赤字率、期限集中度和债务支出收入比率。然后为指标赋予权重并代入样本数据(我国从199122011年间的国内经济和国债数据),得出1991-2011年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对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在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使用AHP和风险因子法构建我国国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结论一:从总体应债能力来说,我国国债应债能力风险不大,基本处于安全区;从分项指标来看,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率在这二十年间一直处于安全状态,运行状况稳定,而国债借债率从1998年开始就进入轻警区,2007年甚至达到重警区。结论二:从总体来看,我国国债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分项指标来看,财政赤字率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指标却反映出较大的风险,国债依存度的风险程度更大。结论三:从总体结构风险来看,结构风险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从分项指标看,期限集中度指标风险呈降低趋势,债务支出收入比的风险也有所下降。结论四:从国债风险总体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风险不高,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总体信号灯为蓝灯,属于轻警范围,风险可控。但偿债能力和结构风险较大,部分年份出现重警状态,需加强管理。此外,本文还创造性地加入了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情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最后,本文提出规避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优化我国国债市场的宏观环境;二是推进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以此来规避国债发行当中的风险,实现发行的可持续性;三是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流动性、实现统一性与高效性,最终实现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实现偿付的可持续性,包括实行预算平衡管理,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和优化国债的投资结果等三个方面;五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方式,包括对财政部代理地方债的管理、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管理等。

霍建[9](2011)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及累计结余规模也日益庞大。如此巨量的关乎社会稳定的资金如何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并且在当前社会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近年来不断披露出的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犯罪案例,更是使得社保基金的运作管理的安全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采用的是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社会保险基金运作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有无被挤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情况,而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营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其社会效果是否达到其设置的初衷及社保基金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值增值等情况却得不到关注。针对社会保险基金以上面临的问题,传统的财政收支审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急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制度。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是将政府绩效审计引入到社会保险基金审计领域。本文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对社会保险基金运作管理的主要环节、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做了简单介绍;继而从法律保障、审计观念、审计队伍等方面因素分析了我国未有效开展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成因;最后,本文将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体运用到社会保险基金的政府绩效审计中,初步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效益评价过程中采用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思路,其中核心内容是设计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对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初步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制度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贡献。

李祎玮[10](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证券投资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市场不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从社会专业化大分工中日益独立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熟,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特有的一项专业化服务。资产托管业务是个舶来品,纵观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从无到有,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现已逐步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成熟发展经验,国内的资产管理模式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资产管理与资产托管的分工也走向精细化,资产托管业务正逐步深入到各个金融领域和产业领域,并开始横跨境内、外市场,托管服务的产品在不断创新,托管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处于求发展的时期,着眼于战略转型,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着力点,力求逐步转变收入增长模式。资产托管业务作为一项市场潜力巨大,且综合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完全符合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资产托管业务得到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未来随着我国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资产、特殊交易资金等的不断增长,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还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社保基金敲开股市大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保基金敲开股市大门(论文提纲范文)

(1)四十七个深圳(论文提纲范文)

80年代
    出门
    木棉花开
    盼长金
    橘子园
    良家妇女
    听烟花
    年龄
    那时候的我还不是我
90年代
    都是钱闹的
    未来的幻想
    死得其所
    扎根
    小能人
    一个崭新的世界
    任务
    罗锅腰
    上门女婿
    天命
    吉他
    大不了两百块钱不要了
    看烟花
    位置
    人生就是一场赌局
    习惯了委屈自己
    差距
    一路向南
    深圳西站
    女汉子
    奖赏
    身心灵
    疯女孩儿
    孺子牛
    人生能有几次奥运会
    唱不完的歌
    有智吃智
    创业

(2)日本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体制变迁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路径及问题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日本经济的国际化:进展、现状与影响
    第一节 关于经济国际化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国际化的一般内涵
        二、影响经济国际化的基本因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一、日本的经济国际化
        二、“大日本主义”与“小日本主义”的交锋
    第三节 日本经济国际化的阶段划分
        一、日本经济国际化“前史”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国际化
        三、新世纪的日本经济国际化
    第四节 国际化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借力国际市场,调整资源配置
        二、凭借后发优势,实现追赶超越
        三、利用外部压力,倒逼国内改革
        四、推动经济合作,获取规则红利
第二章 日本经济体制变迁:历程、特点与绩效
    第一节 日本经济体制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变迁
        一、明治维新
        二、战后改革
        三、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
        四、小泉的“无禁区体制改革”
        五、安倍的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特点及其绩效
        一、国际比较
        二、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特点及绩效
    第三节 推动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主要因素
        一、关于体制变迁动力的一般说明
        二、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动力因素
第三章 国际化促进日本经济体制变革:路径与机理
    第一节 国际化促进国内体制变迁的一般机理
        一、影响国内体制变迁的国际化因素
        二、国际化影响国内体制变迁的行为主体
        三、国际化影响国内体制变迁的传导路径
    第二节 国际化与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消极互动:21世纪以前
        一、20 世纪60 年代贸易投资自由化及其后果
        二、20 世纪8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体制后果
    第三节 国际化与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积极互动:21世纪以后
        一、小泉时代的“无禁区改革”及其国际背景
        二、安倍政府的国际化战略与结构性改革
第四章 经济体制影响日本经济开放绩效:成果与问题
    第一节 经济体制影响国际化的一般机理
    第二节 日本式经济体制特有的经济开放效果
        一、法人垄断经济体制的经济增长效能
        二、经济自由化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增长
        三、竞争力提升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增长
    第三节 体制变迁滞后造成严重的经济开放问题
        一、日本式经济体制变迁的“滞后性”
        二、日本经济对外开放的“单向性”
    第四节 逆全球化与日本面临的开放体制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二、日本开放体制面临的新课题
第五章 专论:国际环境、经济国际化与日本经济体制变迁
    第一节 日本经济体制变迁与资本主义发展
        一、经济国际化、体制变迁与资本主义发展
        二、日本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体制演变
    第二节 日本经济体制变迁与国际规范
        一、国际规范与国内体制变迁
        二、GATT与日本经济自由化改革
        三、TPP(CPTPP)与日本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日本经济体制变迁与美国因素
        一、黑船来袭与日本经济近代化
        二、美国占领与日本经济民主化
        三、日美经济摩擦与日本经济自由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长三角淘房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4)我国公募基金业绩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金业绩评价及业绩持续性的理论分析
    2.1 基金的评价体系研究
    2.2 基金的业绩与风险评价方法
        2.2.1 Treynor Index
        2.2.2 夏普比率
        2.2.3 Jensen α 指数
        2.2.4 单位非系统性风险下的超额收益率指标
        2.2.5 M2测度指标
        2.2.6 RSV指数和RHV指数
    2.3 基金的业绩来源分析研究
        2.3.1 T-M模型
        2.3.2 H-M模型
        2.3.3 Fama多因子模型
    2.4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评价理论
        2.4.1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2.4.2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金业绩及业绩持续性的考察
    3.1 基金业绩评价指标的计算
        3.1.1 夏普比率的计算
        3.1.2 Jensen α 的计算
        3.1.3 T-M、H-M模型的计算
    3.2 我国公募基金业绩具备持续性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判断
        3.2.1 以夏普比率为业绩评价指标
        3.2.2 以Jensen α 为业绩评价指标
        3.2.3 以T-M模型下的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作为业绩评价指标
        3.2.4 以H-M模型下的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作为业绩评价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金业绩持续性研究
    4.1 以库伊克模型对基金业绩的持续能力的微观研究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分析过程及结果
    4.3 我国基金持续能力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基于业绩持续对公募基金的样本选择
    5.2 因子分析方法的选择
        5.2.1 因子分析的数学意义
        5.2.2 因子分析的经济意义
    5.3 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5.3.1 因子选择
        5.3.2 分析过程
    5.4 影响基金业绩可持续的相关因素说明
    5.5 多因子回归下的影响因素及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本文所形成的结论和建议
    6.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样本基金的夏普比率计算
附录2 样本基金的JENSEN Α 计算
附录3 样本基金的JENSEN Β 计算
附录4 样本基金的T-M计算
附录5 样本基金的H-M计算
附录6 样本基金因子之间的相关矩阵
附录7 基金样本公因子得分表
致谢

(5)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结构
    四、近代回眸和历史借鉴
第一章 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的阶段
    第一节 萌芽阶段(1981-1989 年)
        一、证券市场的开启
        二、国务院出台债券、股票相关条例
        三、地方颁布股票管理相关办法
    第二节 起步阶段(1990-1992 年)
        一、证券市场初具规模
        二、交易所业务规则开始出现
        三、地方政府规章渐次推出
    第三节 确立阶段(1993-1998 年)
        一、证券市场的快速扩张
        二、大量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出台
        三、基本法律开始涉及证券
    第四节 发展阶段(1999 年至今)
        一、证券市场结构的优化
        二、证券法不断修订修正
        三、行政法规、业务规则、自律规范的不断发展
第二章 中国当代证券市场主要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证券发行制度变迁
        一、证券发行制度概述
        二、从审批制到保荐制
        三、证券发行制度的变迁趋势
    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信息披露制度概述
        二、从部门规章到法律体系
        三、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与建议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迁
        一、证券交易制度概述
        二、从自律管理到顶层设计
        三、证券交易制度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变迁
        一、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概述
        二、从多头分散监管到集中统一监管
        三、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改进路径
第三章 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实施的变迁
    第一节 证券市场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逐渐结合
        一、证券市场行政监管的成效和不足
        二、证券市场自律监管的发展和特点
        三、证券市场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的互动
    第二节 证券市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逐渐衔接
        一、证券市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必要性
        二、证券市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形成
        三、证券市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缺陷与完善
    第三节 投资者权益保护逐渐改进
        一、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形成及弊端
        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改进
    第四节 证券稽查执法逐渐加强
        一、证券执法范畴和稽查体制的沿革
        二、证券稽查执法效能的不足
        三、证券稽查执法的完善
第四章 中国当代证券法制指导思想的变迁
    第一节 证券法制指导思想的形成期:以强调规范为主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证券法制的规范性建设
        三、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确立
    第二节 证券法制指导思想的成熟期:以发展功能为主
        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下的证券法制功能变迁
        二、市场需求转变下的证券法制指导思想变迁
        三、以促发展为证券法制指导思想的反思
    第三节 证券法制指导思想的完善期:规范与发展并重
        一、国际监管思想的再次转向
        二、国内监管思想的转变
        三、证券法制指导思想本土特色的形成
第五章 中国当前证券法制的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证券法制的不足
        一、证券市场的规范滞后
        二、证券法制体系的不协调
        三、证券法律移植中的水土不服
    第二节 证券法制的完善
        一、进一步充实调整证券法制内容
        二、继续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法制体系
        三、充分发挥证券法律移植积极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年金相关理论
    2.1 企业年金内涵
        2.1.1 企业年金的定义
        2.1.2 企业年金的发展
        2.1.3 企业年金的分类
    2.2 企业年金设立的理论依据
        2.2.1 持久收入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人力资本折旧理论
        2.2.4 延期工资理论
        2.2.5 双因素理论
        2.2.6 雇主父爱主义理论
    2.3 企业年金类型及其与其他养老保障方式的区别
        2.3.1 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2.3.2 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2.3.3 企业年金的特点
    2.4 企业年金激励作用
        2.4.1 美国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分析
        2.4.2 我国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JSM公司发展概述
    3.2 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体系现状
        3.2.1 参保与缴费管理
        3.2.2 待遇计发和支付方式
        3.2.3 组织管理和监督
    3.3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企业年金认识不足
        3.3.2 企业年金参保率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3.3.3 企业年金激励机制不健全
        3.3.4 企业年金收益率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
    4.1 JSM公司企业年金设立原则
    4.2 JSM公司企业年金设立目标
    4.3 JSM公司企业年金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4.3.1 提高对企业年金的认知
        4.3.2 提高企业年金参与率
        4.3.3 强化激励机制
        4.3.4 提高企业年金的收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实施保障
    5.1 人才保障
        5.1.1 公司培养专业企业年金管理人员
        5.1.2 加强培养企业年金监管人员
        5.1.3 选择有经验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
    5.2 管理制度保障
        5.2.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2.2 完善风险防控制度
    5.3 资金保障
        5.3.1 资金来源
        5.3.2 资金监管
    5.4 组织保障
        5.4.1 内部组织保障
        5.4.2 外部组织保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债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债可持续性运行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1.4.2 本文的主要不足
2 国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国债及其功能的界定
        2.1.1.1 国债的概念及分类
        2.1.1.2 国债的财政功能
        2.1.1.3 国债的金融功能
        2.1.2 国债运行机制的涵义
        2.1.3 国债管理的界定
        2.1.4 国债风险的界定
    2.2 西方国债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2.2.1 古典学派债务观
        2.2.2 凯恩斯主义债务观
        2.2.3 新古典学派的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2.2.4 现代国债效应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2.3 我国国债理论的演进
        2.3.1 我国早期国债思想萌芽
        2.3.2 计划经济下的国债思想
        2.3.3 改革开放以来国债思想
3 国债运行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国债运行与风险管理
        3.1.1 国债立法的基本情况
        3.1.2 国债发行市场
        3.1.3 国债流通市场
        3.1.4 国债期货市场
    3.2 日本国债运行与风险管理
        3.2.1 国债立法的基本情况
        3.2.2 国债发行市场
        3.2.3 国债流通市场
    3.3 英国国债运行与风险管理
        3.3.1 国债立法的基本情况
        3.3.2 国债流通市场
    3.4 几点启示与借鉴
        3.4.1 对我国国债立法的启示与借鉴
        3.4.2 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启示及借鉴
4 我国国债运行管理的历史经验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国债发展的历史沿革
        4.1.1 改革开放以前
        4.1.2 起步阶段(1981-1991年)
        4.1.3 发展阶段(1991-1998年)
        4.1.4 成熟阶段(1998年至今)
    4.2 我国国债政策实践回顾
        4.2.1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的基本功能
        4.2.2 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的调节功能
    4.3 我国国债运行管理现状
        4.3.1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管理现状
        4.3.2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管理现状
5 我国国债运行宏观概述与风险分析
    5.1 国债发行的总体目标与原则
        5.1.1 国债发行的基本目标
        5.1.2 国债发行的相关目标
        5.1.3 国债发行原则的国际经验
        5.1.4 我国国债的发行原则
    5.2 我国国债的经济效应与经济约束
        5.2.1 国债的经济效应
        5.2.2 国债的经济约束
    5.3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风险分析
        5.3.1 我国国债规模及阶段性特征
        5.3.2 我国国债规模数量风险分析
        5.3.3 风险原因与适度规模的评判标准
    5.4 我国国债运行使用风险分析
        5.4.1 国债资金使用投向风险
        5.4.2 国债资金使用效率风险
6 基于国债发行管理:我国国债发行市场风险分析
    6.1 国债发行定价风险分析
        6.1.1 我国国债发行实践
        6.1.2 我国对国债预发行技术的探索
        6.1.3 我国对国债续发行技术的探索
    6.2 国债发行的结构性风险
        6.2.1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风险
        6.2.2 我国国债持有者结构风险
        6.2.3 国债发行结构的战略性基准
    6.3 国债发行利率期限结构风险
        6.3.1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与意义
        6.3.2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
        6.3.3 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态分析
        6.3.4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风险
7 基于国债流通管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风险分析
    7.1 我国金融市场债券流通状况
        7.1.1 债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7.1.2 国债流通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行为
    7.2 国债流动性风险
        7.2.1 我国国债流动性存在的主要风险
        7.2.2 造成国债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7.3 国债流通市场结构风险
        7.3.1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结构的发展现状
        7.3.2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风险
        7.3.3 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7.3.4 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风险
        7.3.5 我国短暂的国债期货所带来的经验教训
8 基于国债偿付管理:我国国债偿付违约风险分析
    8.1 我国国债偿付违约风险概述
        8.1.1 国债偿付违约风险概念界定
        8.1.2 我国国债偿付违约风险来源
    8.2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8.2.1 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法
        8.2.2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指标单项分析
        8.2.3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指标综合分析
    8.3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
        8.3.1 国债风险预警体系概念的界定
        8.3.2 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国际经验
        8.3.3 我国国债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9 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运行风险
    9.1 我国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概述
        9.1.1 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涵义
        9.1.2 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种类
    9.2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9.2.1 美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管理
        9.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监管
        9.2.3 澳大利亚市政债券风险的监管
    9.3 我国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情况
        9.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历史情况
        9.3.2 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现状
        9.3.3 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运行机制
    9.4 我国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风险
        9.4.1 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
        9.4.2 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存在的风险
10 规避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10.1 优化我国国债市场的宏观环境
        10.1.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0.1.2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
        10.1.3 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及相关制度的建设
    10.2 推进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
        10.2.1 寻求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
        10.2.2 探索国债期限结构的均衡化
        10.2.3 实现国债资金投向的合理化
        10.2.4 建立统一高效多层次的国债市场
    10.3 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与完善
        10.3.1 改善国债市场流动性实现流通可持续性
        10.3.2 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结构的合理性
        10.3.3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完善国债衍生品市场
    10.4 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实现偿付可持续性
        10.4.1 实行预算平衡管理,避免国家财政对国债发行过度依赖
        10.4.2 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避免偿债时间过于集中
        10.4.3 优化国债投资结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0.5 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实现债务可持续性
        10.5.1 明确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管主体
        10.5.2 健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10.5.3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 公共产品理论
    2.3. 交易费用理论
    2.4. 成本效益理论
3.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概述
    3.1. 社会保险基金的内涵
    3.2.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主要环节
        3.2.1. 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筹集
        3.2.2. 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增值
        3.2.3. 社会保险基金的分配使用
4.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现状
        4.1.1. 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审计
        4.1.2.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审计
        4.1.3. 社会保险基金使用审计
        4.1.4.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审计
    4.2.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4.3. 我国未有效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成因
        4.3.1. 法律保障方面
        4.3.2. 审计观念方面
        4.3.3. 评价标准方面
        4.3.4. 审计证据方面
        4.3.5. 审计队伍方面
5.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5.1.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的相关法律依据
    5.2.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5.3.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5.3.1. 基金筹集
        5.3.2. 基金投资运营及经济效益
        5.3.3. 基金支付及社会效益
    5.4.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4.1. 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
        5.4.2. 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5.5.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5.5.1.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5.5.2. 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标准
        5.5.3. 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
        5.5.4. 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评价
    5.6.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政府绩效审计报告
6.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保障体系建设
    6.1. 树立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6.2. 实现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公示,加强社会公众监督管理
    6.3. 加强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6.4. 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社保基金管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动态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概述
    2.1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
        2.1.1 委托资产管理业务
        2.1.2 资产托管业务
        2.1.3 托管人的作用
        2.1.4 资产托管人的基本职责
        2.1.5 资产托管人的确立
        2.1.6 资产托管业务的收费
    2.2 证券投资基金及其托管业务
        2.2.1 证券投资基金的一般概念及特点
        2.2.2 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
        2.2.3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及其发展
    2.3 其他资产及其托管业务
3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案例
    3.1 我国B银行资产托管业务
        3.1.1 B银行资产托管产品
        3.1.2 B银行资产托管服务
        3.1.3 B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竞争力分析
        3.1.4 B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未来发展战略
    3.2 全球托管人业务案例
        3.2.1 全球托管人的类型
        3.2.2 全球托管人的特征
        3.2.3 全球托管人的职责
        3.2.4 全球托管运作的组织架构
        3.2.5 全球托管业务运作模式比较
4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4.1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仍存在的问题
        4.2.1 市场竞争激烈
        4.2.2 托管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4.2.3 托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3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4.3.1 托管业务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4.3.2 托管服务内涵不断深化和发展
        4.3.3 形成产品多元化的格局
        4.3.4 托管银行将出现分化整合
        4.3.5 全球化扩张趋势明显
    4.4 对我国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建议
        4.4.1 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
        4.4.2 拓宽领域深化服务
        4.4.3 差异化高标准服务
        4.4.4 人员技术支持保证
5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社保基金敲开股市大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十七个深圳[J]. 张运涛. 啄木鸟, 2019(12)
  • [2]日本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体制变迁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互动关系研究[D]. 叶琳. 外交学院, 2019(10)
  • [3]长三角淘房纪实[J]. 禹风. 江南, 2018(04)
  • [4]我国公募基金业绩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中国当代证券法制变迁研究[D]. 封涌.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6]JSM公司企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 王莺. 吉林大学, 2017(10)
  • [7]“积极推动者”成思危[J]. 本刊编辑. 商周刊, 2015(15)
  • [8]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D]. 杨宇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9]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研究[D]. 霍建.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1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研究[D]. 李祎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社保基金敲股市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