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课堂教学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董雪娇[1](2021)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个案研究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的推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师优化、整合教学设计。针对普通单元教学设计存在对单元教学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单元设计的整体意识、单元目标和重难点把握不足以及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的现状,本文结合具体个案开展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查阅有关数学核心素养和单元教学设计文献,构建了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论文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形成了确定研究主题、建构理论基础、个案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结论与反思的研究思路。根据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情境性、主体性、深度性的特点,将单元内容体现的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抽象三个核心素养融入单元教学设计之中,构建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四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选择G市L小学为研究对象制定单元实施计划,并从学生素养和教师素养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与评价得出:(1)通过聚焦单元目标、创设真实教学环境、实施单元教学设计、测评效果评价与分析,发现促进了小学生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抽象三个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2)通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开展持续性评价,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师的单元设计能力、单元指导能力、单元评价能力、反思能力,提升了团队协同研究的合作能力。
刘怡琦[2](2020)在《“新体系”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研究 ——以长沙市芙蓉区试点小学课堂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对音乐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综合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立足中国优秀音乐文化,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新体系”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式教学,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突出音乐是情感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情感体验,是建立在音乐情感论基础上的,本质是体验式教学。“新体系”认为获得音乐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音乐形式与情感的“同形同构”,这被称为“直觉音乐情感体验”;音乐作品的语义性内容激起情感,(语义性内容即音乐作品的标题、歌词等),这被称为“内容性音乐情感体验”;已获得的音乐经验,即经验性音乐情感经验。“新体系”的教材特点鲜明,一切通过歌唱体验、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本研究通过观摩“新体系”在长沙市某试点小学的课堂教学,总结出音乐情感体验课堂教学策略。本文以中央音乐学院“新体系”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试点小学燕山二小一至五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结合前人分析研究,通过观摩“新体系”课程,重点分析“新体系”教材、优秀教师的课例。总结出音乐情感体验教学的策略。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
孙培[3](2019)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以青岛市实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7年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的发布,旨在昭示广大教育人士站在新起点,展望新教育,鼓励提出新框架。为积极走向教育号召,本研究选择在校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例,从而探讨STEAM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给教学带来的重要意义和改变。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帮助音乐教师针对解决现实音乐课堂当中知识量薄弱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事物特征和规律,逐步形成严谨规范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多彩的情境音乐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联系生活、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实现音乐课堂的教学与德育的双赢。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笔者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STEAM教学实施的相关性研究材料进行了整合,对其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并且立足于笔者的实际教学,通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分析与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对于结果将采用调查问卷及采访的方式发放给每一位参与STEAM课堂的学生,最终收集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普通音乐课与STEAM学科间整合音乐课进行同课异构的对比分析,调查学生课后的学习掌握情况,得出结论,总结STEAM对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和帮助;二是列举STEAM“风筝”系列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采访,得出结论,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学习,能够积极互动回答问题,能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课堂任务。通过调查问卷的对比得知,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一堂课时间不长,既能够达成音乐课教学目标,又能在课堂上掌握融合多学科的相应的知识,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进步。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将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通过采访教师和学生课后的感受得知,STEAM课程整合使教师打破常规的学科分工隔阂,使师生在主题学习中成为真正的课程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和管理者,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努力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含量,以更好的适应STEAM课堂。随后笔者针对STEAM教学效果,进行了结论的分析和归因,并对后续研究的空间进行了说明,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全面、细致的研究,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相关领域提供更有价值、更科学有效的研究结论作为参考。
王孟钰[4](2018)在《小学第三学段记实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小学研的作文水平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论。记实作文在小学第三学段的作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现阶段小学研的记实作文写作中存在着诸多脱离研活的问论:主论立意刻意攀高、内容缺乏真实体验、结构照搬固定模式、语言盲目模仿成人等。这一系列问论无疑有碍于学研记实作文水平的提高。针对目前小学第三学段学研在记实作文写作中存在的困境,笔者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研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记实作文的教学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积极付诸实践,以论提高学研的记实作文写作水平。本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本部分介绍了研研背景,对国内外研活化作文教学研研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研内容、意义、思路及方法。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研得知,目前小学作文研活化教学针对特定学段的研研较少,而针对记实作文的研研还未出现。本论文以此为切入点,把研研对象定位于小学第三学段,论展了更具针对性的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研研,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本部分阐述了记实作文写作现状及其研活化教学的可行性。通过调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对第三学段指研、家长的访谈,从主论、内容、结构、语言四方面总结出小学第三学段学研在记实作文中存在的问论。在分析学研特点、研活化教学与记实作文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的可行性,旨在为下文研活化作文教学的论展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本部分提出了研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方面入手,将研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小学第三学段记实作文的教学中。从学研的主体性角度制定贴近研活的教学目标;从家庭研活、学校研活、社会研活三方面延展论来,提炼与研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从课堂氛围、授课方法、作文指指三方面入手,设计研活化的教学方式;从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主体、评价语言四方面入手,实施贴近研活、易于为学研接受的教学评价。旨在为小学第三学段记实作文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第四部分:本部分着重分析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呈现出研活化教学的完整流程,通过研活化教学前后学研记实作文写作情况的对比,总结出了研活化教学对记实作文写作的有效性:发挥了学研的主体性、使学研言之有物、培养了学研的真情实感、打破了僵化的作文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反思其局限性:课程耗时较长、教指课堂调控难度大、班级容量有限。旨在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研提供方向。结论部分对本研研进行总结,并提出研活化教学尚待解决的问论。
张蒙君[5](2018)在《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堂乐歌产生于20世纪初,在大批对西方教育有所了解的维新派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学堂乐歌随新式学堂的建立而产生,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学堂乐歌通过新颖的形式较为成功的传播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而且在音乐形式与审美表达方面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启蒙和思想启蒙的发端。学堂乐歌的出现,不论对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因为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校音乐教育,随后的抗战歌曲乃至早期流行音乐的出现同样与学堂乐歌有着重要联系。同时,它的意义又是多维的,包括文化与音乐等多个方面。从文化方面来讲,学堂乐歌如同社会转型的信号弹,带给广大学生明确的新文化信号,鼓舞学生和民众在新文化语境下发声,从音乐方面来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对近现代音乐产生重要影响。当代人应该发掘学堂乐歌中恒久经典的内涵和中西融合的经验,运用到现代音乐教育和现代儿童歌曲创作中。本文根据是否原创作品将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分为两类,从美学和艺术学角度分析学堂乐歌的的词曲特点,发现学堂乐歌的现代美学表现逐步成熟过程。总结学堂乐歌的创新创作经验,发掘黎锦晖的乐歌创作贡献,探讨学堂乐歌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杨丽[6](2017)在《面向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文中认为时代在改变,从线性思维的“信息时代”迈入创新性、创造性的“创新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机械式传授迈入“创新教育”阶段,“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发明”这样的历史使命应该由这一代的青年人来完成。校本课程不同于基础课程有完备的教材教参等资料,校内社团课向来是由任课老师自主完成,故而课程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研究者认为作为校本课程的社团课,应该有教材可依,有深度可挖,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能真正成为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有意义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培养。研究者将“创造发明”理念融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来,将多年的教学经验提炼,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兼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实践中找寻能落实“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范例,并能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以有意义的项目课题小组活动带动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的提升。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结合“教育心理学”、“基于设计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等理论及实践观点,将全新的“创造发明”思想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开发课程并付诸实践。本课程的开发使南通市区的发明创造社团课首次有了教材可依,将课堂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最终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真正爱上发明,做一个创造者,而非仅是学科知识的应试者。
邱晖,江清秀[7](2017)在《诗润童心 诗意童年——《读诗·赏诗·写诗》教学实录与评析》文中指出教学目标:读诗,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赏诗,找寻诗歌写作的密码;写诗,放飞想象,自由表达。教学过程:一读诗,营造诗的意境师:再过一周,我们就要举行小学阶段的毕业考试,这意味着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挥手告别童年之际,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生:最难忘的是我们举办的一些活动。
葛倩玲[8](2017)在《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名师教学主张是名师个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对教育教学独特的、稳定的、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其内含于名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动中,是名师个体教学经验的升华。中小学名师作为名师群体的主力军,其教学主张生成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在对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取小学数学名师X名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过程及生成的结果的描述与呈现,探讨其教学主张生成的机制与影响因素,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促成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合理化建议。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过程与其专业发展相互呼应,分为学习内化、观察反思、实践积累、建构深化四个阶段。X名师的教学主张涵盖多个方面,教学目的观主张、教学价值观主张、教学主体观主张、教学内容观主张、教学过程观主张、教学方法观主张等观念主张与教学组织主张、教学交往主张、学习指导主张、教学评价主张等行动主张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X名师个体的教学主张。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主张生成动力方面,X名师既受个体内在发展需要的引领,又受外在教师评价的驱动;在教学主张生成条件方面,X名师个体主张的生成既建立在自身经验图式的基础上,也离不开外在时空环境的配合;在教学主张生成路径方面,X名师主要依赖于理论学习、实践积累与同伴交流合作;在教学主张生成方式方面,X名师更多借助于理论转化与行动反思。动力、条件、路径、方式等若干要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逻辑体系就构成了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机制。X名师个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教学情感、个性品质、教学经验等内部因素,学校环境、教师团队文化、教育改革、教师培训等外部因素,教学实践等中介性影响因素都在其教学主张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彰显了个体的内在独特性;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开展为指向。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主张的生成,名师个体、学校乃至教育部门都要为之共同努力。
陈其凤[9](2015)在《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研究》文中提出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是培养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写作能力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写作水平和人生发展。但目前小学生的整体习作水平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和“无情可抒”的现象。究其根源,我们不妨认为这是没有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造成的。本文依托言语生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三维作文心理模型,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试图从中探索出促进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教学策略。从结构安排上,本文分五章展开阐述:第一章绪论。首先,提出本研究的缘起,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期刊和专着两个方面对习作内容生成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理论依据。首先,从言语生成理论出发,分析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是一个言语生成的过程;其次,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支撑,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呈现出螺旋往复训练的态势;最后,根据何克抗等人的三维作文心理模型,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不仅要注重思维对其重要作用,还要考虑知识、能力、情操三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主要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第一,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情况,分析当前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对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和教师方面的原因。第四章主要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要素。一是生活积累——习作内容生成的源泉;二是写作知识——习作内容生成的基础;三是图式——习作内容生成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五章主要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教学策略。首先,阐述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教学原则;其次,通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成习作内容;再次,通过读写结合,生成习作内容;最后,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生成习作内容。结语部分,笔者对本研究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同时诚恳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钱慧[10](2014)在《儿童叙事绘画及其教育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事是儿童的天性,绘画是儿童叙事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叙事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通过文献、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方法对儿童叙事绘画及其教育启示进行了探讨,具体而言,本研究包括六个部分。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叙事与儿童的叙事问题。本研究在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叙事”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儿童叙事的基本观点,认为叙事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叙事是诗性叙事、是整体性叙事、是“个体叙事”,绘画是儿童叙事的重要方式。第二部分探讨了儿童的叙事绘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本研究在对叙事绘画的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叙事绘画,认为儿童叙事绘画可以促进儿童情感、语言、认知、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儿童叙事绘画之“事”。对儿童叙事绘画中占据比例较高的游玩事件和学习事件等进行了分析,采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叙事绘画中的观点和体验,提出了考察儿童叙事绘画的多重语境。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儿童叙事绘画之“叙”。本研究采用作品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出了儿童叙事绘画中的多符号渗透、夸张与变形、并置等主要表现手法,指出了儿童叙事绘画中的叙述者干预现象,对儿童叙事绘画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儿童叙事绘画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为主的叙事视角。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当前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叙事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在对儿童叙事绘画解读的基础上,研究者结合儿童绘画教育实践指出了当前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叙事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绘画内容方面表现为重“物”轻“事”、绘画过程方面表现为体验缺失、绘画评价中的“消极讲述”,指出了当前儿童绘画教育中的“虚假叙事”现象,并剖析了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最后,研究者提出儿童叙事绘画对儿童绘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方面的启示。在理念方面,研究者认为儿童绘画活动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叙事天性和着眼于“圈外儿童艺术家”的培养;在实践方面,研究者认为绘画内容应立足于儿童的生活、绘画过程中应创造条件为儿童积累“叙事资本”、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灵阅读”能力,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对这些启示进行了分析。
二、“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课堂教学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课堂教学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个案研究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国际背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
(二)政策导向: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
(三)单元教学设计: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数学核心素养 |
(二)单元教学设计 |
(三)运算素养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结构要素 |
三、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和结构要素 |
(一)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
(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结构要素 |
四、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系统理论 |
(二)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设计 |
一、当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对单元教学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缺少单元设计的整体意识 |
(三)单元目标和重难点把握不足 |
(四)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一)顺应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
(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 |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情境性 |
(三)主体性 |
(四)深度性 |
四、“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单元设计 |
第三章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
一、实施对象的选取 |
二、制定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计划 |
三、实施效果分析 |
(一)对学生素养发展的效果分析 |
(二)对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的效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聚焦单元目标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持续性评价 |
二、反思 |
(一)需要进一步提升单元设计的能力 |
(二)需要进一步提升单元指导的能力 |
(三)需要进一步提升单元评价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新体系”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研究 ——以长沙市芙蓉区试点小学课堂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新体系”研究综述 |
二、音乐情感体验研究综述 |
三、体验式音乐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音乐情感体验的相关概念阐述 |
第一节 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 |
第二节 体验式教育的源与流 |
第二章 “新体系”指导下音乐情感体验的理论与实施架构 |
第一节 “新体系”指导下的音乐情感体验对情感的界定 |
第二节 “新体系”指导下的音乐情感体验中的音乐情感体验的来源 |
一、直觉音乐情感体验 |
二、内容性音乐情感体验 |
三、经验性音乐情感体验 |
四、小结 |
第三节 “新体系”教材内容分析 |
一、“新体系”教材的编排结构 |
二、“新体系”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三章 “新体系”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试点小学教学实践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新体系”教学方法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以青岛市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原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STEAM教育理念(STEAM education concept) |
二、音乐(music) |
第二节 理论体系构建 |
一、STEAM教育理念的兴起 |
二、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艺术“A”融入到STEM中的重要性研究 |
二、STEAM策略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的研究 |
第四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STEAM教育研究 |
二、国内《音乐》教学现状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工具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基于STEAM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设计 |
第一节 STEAM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设计前期分析 |
第二节 教学案例设计 |
第五章 基于STEAM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实施及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基于STEAM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效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普通音乐课与STEAM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第二节 基于STEAM的小学音乐教学对师生的影响评价 |
一、教学访谈设计评价 |
二、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小学第三学段记实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研背景 |
二、研研现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研内容及意义 |
五、研研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记实作文写作现状及研活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一、学研问卷结果统计 |
二、教指问卷结果统计 |
第二节 小学第三学段记实作文中存在的问论 |
一、主论立意刻意攀高 |
二、内容缺乏真实体验 |
三、结构照搬固定模式 |
四、语言盲目模仿成人 |
第三节 记实作文中问论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教指方面 |
二、学研方面 |
三、家长方面 |
第四节 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可行性分析 |
一、小学第三学段学研特点分析 |
二、记实作文的特点分析 |
三、研活化教学和记实作文的关系分析 |
第二章 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研活化 |
一、鼓励学研表达真情实感 |
二、激发学研的写作兴趣 |
三、培养学研的写作习惯 |
四、养成正确的研活态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研活化 |
一、引指学研留心家庭研活 |
二、带领学研感受学校研活 |
三、鼓励学研体验社会研活 |
第三节 教学方式研活化 |
一、创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 |
三、进行及时有效的作文指指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研活化 |
一、评价标准符合儿童发展水平 |
二、评价过程贯穿始终 |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
四、评价语言富于情感 |
第三章 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一节 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案例 |
第二节 研活化教学前后学研记实作文情况对比 |
第三节 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
一、发挥了学研的主体性 |
二、使学研的作文言之有物 |
三、培养了学研的真情实感 |
四、打破了僵化的作文模式 |
第四节 记实作文研活化教学的局限性 |
一、课程耗时较长 |
二、课堂调控难度大 |
三、班级容量有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章 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
1.1 中国社会转型的迫切愿望 |
1.1.1 统治阶级应对民族危机 |
1.1.2 新兴社会阶层与新兴资本走上历史舞台 |
1.2 早期的新文化浪潮 |
1.2.1 新式文化兴起 |
1.2.2 思想先进的新士绅群体 |
1.2.3 学生群体投身文化浪潮 |
1.2.4 美学现代性现实条件 |
第2章 学堂乐歌的美学价值 |
2.1 旧曲填词形式的改编乐歌 |
2.1.1 国外曲调填词而成的改编乐歌 |
2.1.2 传统曲调填词的改编乐歌 |
2.2 原创性质的学堂乐歌 |
2.2.1 李叔同沈心工的原创乐歌 |
2.2.2 黎锦晖的原创学堂乐歌 |
第3章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 |
3.1 学堂乐歌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
3.2 曲折发展体现社会发展曲折性 |
3.3 对当代歌曲创作的借鉴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面向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
1.1.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1.1.3 个人研究兴趣和工作经验是本课题提出的直接动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创新能力 |
2.1.2 发明创造 |
2.1.3 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 |
2.1.4 面向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社团课程 |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3 课程实践中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
2.3.1 头脑风暴法 |
2.3.2 案例教学法 |
2.3.3 基于项目的学习 |
2.3.4 基于设计的学习 |
第3章 创新能力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初步设计与实践研究 |
3.1 校本课程的特点 |
3.2 校本教材的特点 |
3.3 课程设置的初步设想 |
3.4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 |
3.4.1 从案例分析中发现创新点 |
3.4.2 从观察中找到发明课题 |
3.4.3 从发明选题中体现创新能力 |
3.4.4 从课程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
3.5 课程实践对于课程开发的启示作用 |
第4章 面向创新能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与实施评价 |
4.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最终确立 |
4.2 课程的实施评价 |
4.2.1 课程的实施 |
4.2.2 发明项目的结果评价 |
4.2.3 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 |
第5章 发明创造类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
5.1 教材的特点定位 |
5.2 教材的编写理念 |
5.3 校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
5.4 学生反馈及教材的形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创新理念对课程设计开发的积极作用 |
6.2 课程设计开发、实践及修改中的困惑以及进一步研究 |
6.3 创新教育背景下社团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展望 |
附录A 创造发明案例 |
附录B 专利知识介绍 |
附录C 《发明创造》课程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
(三)个人研究的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名师的研究 |
(二)关于教学主张的研究 |
(三)研究评价与反思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理论探索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名师 |
(二)教学主张 |
(三)名师教学主张生成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认知图式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反思性实践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的进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内容的聚焦 |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 |
(一)进入现场 |
(二)收集资料 |
(三)整理并分析资料 |
五、研究的效度和伦理 |
(一)研究效度 |
(二)研究伦理 |
第三章 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个案分析 |
一、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过程 |
(一)学生经历——学习内化阶段 |
(二)新手教师——观察反思阶段 |
(三)成熟型教师——实践积累阶段 |
(四)专家型教师——建构深化阶段 |
二、X名师教学主张的呈现 |
(一)教学观念主张 |
(二)教学行动主张 |
第四章 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
一、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机制 |
(一)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动力 |
(二)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条件 |
(三)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路径 |
(四)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方式 |
二、X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影响因素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三)中介性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
(二)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三)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彰显了个体的内在独特性 |
(四)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开展为指向 |
二、促进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建议 |
(一)对名师的建议 |
(二)对学校的建议 |
(三)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本人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9)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价值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理论依据 |
2.1 言语生成理论 |
2.2 信息加工理论 |
2.3 三维作文心理模型 |
第3章 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3.1 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现存问题的归因 |
第4章 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要素 |
4.1 生活积累 |
4.2 写作知识 |
4.3 图式 |
第5章 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的教学策略 |
5.1 习作内容生成的教学原则 |
5.2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生成习作内容 |
5.3 通过读写结合,生成习作内容 |
5.4 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生成习作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10)儿童叙事绘画及其教育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叙事与儿童叙事 |
一、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叙事” |
(一)叙事学视角下的“叙事” |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叙事” |
(三)教育学视角下的“叙事” |
二、儿童叙事 |
(一)叙事是儿童的天性 |
(二)儿童的叙事是诗性叙事 |
(三)儿童的叙事是整体性叙事 |
(四)儿童的叙事是“个体叙事” |
(五)绘画是儿童叙事的重要方式 |
第二章 儿童叙事绘画及其意义 |
一、叙事绘画的历史回顾 |
二、儿童叙事绘画的提出 |
(一)叙事绘画是儿童“生活史”的呈现 |
(二)叙事绘画是儿童的原创艺术 |
(三)叙事绘画往往是儿童的表演游戏 |
三、叙事绘画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
(一)叙事绘画有助于儿童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
(二)叙事绘画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
(三)叙事绘画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
(四)叙事绘画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
第三章 儿童叙事绘画之“事” |
一、叙事绘画中事件的总体描述 |
二、叙事绘画中事件主题分析 |
(一)日常生活叙事 |
(二)虚构叙事 |
三、多重语境下的儿童叙事绘画之“事” |
第四章 儿童叙事绘画之“叙” |
一、绘画中其它符号的渗透与补充 |
二、夸张与变形 |
三、“有意味的顷间” |
四、并置手法 |
五、叙述干预 |
六、第一人称为主的叙事视角——儿童的视角 |
第五章 当前儿童绘画教育中的“叙事缺失”现象及其原因 |
一、当前儿童绘画教育“叙事缺失”的表现 |
(一)绘画内容:重“物”轻“事” |
(二)绘画过程:体验缺失 |
(三)绘画评价:“消极讲述” |
二、当前儿童绘画教育“叙事缺失”的原因 |
(一)认识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 |
(二)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导下的儿童绘画教育观的偏失 |
(三)传统简笔画教学对当前儿童绘画教育实践的负面影响 |
第六章 儿童叙事绘画的教育启示 |
一、绘画活动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叙事天性 |
二、绘画活动应着眼于“圈外儿童艺术家”的培养 |
三、绘画活动的内容应立足儿童的生活 |
四、绘画活动中应创造条件帮助儿童积累“叙事资本” |
五、绘画活动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灵阅读”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课堂教学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个案研究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D]. 董雪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新体系”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研究 ——以长沙市芙蓉区试点小学课堂教学为例[D]. 刘怡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以青岛市实验小学为例[D]. 孙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4]小学第三学段记实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 王孟钰.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5]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D]. 张蒙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面向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D]. 杨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诗润童心 诗意童年——《读诗·赏诗·写诗》教学实录与评析[J]. 邱晖,江清秀. 小学语文教师, 2017(11)
- [8]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生成的个案研究[D]. 葛倩玲.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9]小学生习作内容生成研究[D]. 陈其凤. 西南大学, 2015(02)
- [10]儿童叙事绘画及其教育启示研究[D]. 钱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