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冰上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代函芷[1](2021)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竞技实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文文[2](2021)在《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我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冰上运动馆建设也迎来热潮。与持续增长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的工程项目相比,其相关设计理论研究内容相对不足。当前我国专业竞技型冰上运动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长期处于比赛与训练结合的使用状态,普遍存在因设计理念差距而造成的配套服务缺乏、质量难以满足要求等问题。随着专业冰上运动及职业俱乐部的发展,这种矛盾愈发凸显,由此带来的建筑设计方法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赛训结合的使用现状,通过调研与分析,总结其基本问题,搭建设计理论框架,从规划设计、功能空间设计、性能优化设计三个维度提出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设计策略。文章首先对冰上运动馆赛训结合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构建设计理念。从场地缺少的困境、运营的实际需求和技术设施的发展三方面分析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的发展动因;对比梳理国内外重要场馆设计要素,从整体上认识当前场馆使用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场馆在不同使用模式下的差异性,抓住主要矛盾,总结设计趋势,从而建立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对问题进行求解,提出设计策略。宏观层面,从城市、依托园区类型和场馆单体角度,提出可与其他体育设施互为依托,发挥集群效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中观层面,从赛训结合的功能需求与场馆空间设计二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出发,探索因需制宜的赛训使用模式,以运动员为核心使用人群提出功能策划方案;微观层面,从冰上运动馆室外训练场地、比赛厅、辅助运动空间三者在赛训状态下各自不同的性能需求出发,构建性能优化实验模型,并对结果数据深入处理分析,提出性能优化设计策略。本文是“三亿人上参与冰雪运动”“健康中国”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针对我国当下冰上运动馆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的创新探索,力求推动我国冰上运动馆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支撑下,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李亚[3](2020)在《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北京成功的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冰球项目在我国冰雪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协会、学校、俱乐部的共同努力发展下,冰球项目快速的在我国普及,使得作为小众运动项目的冰球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冰球(ice hockey),亦称“冰上曲棍球”,兼备多变的花滑技巧和灵活、敏捷的曲棍球技能,类似于将美式橄榄球转移至冰场上竞赛,且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唯一一项冰上集体对抗性项目。世界冰球强国,除了在训练、竞赛、康复等方面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后备人才力量的培养。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早培养冰球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地,多年来为我国持续输送冰球运动员,其中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佳木斯市3个城市的贡献尤为突出。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时间轴为线索,对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别是政府主导阶段、体教结合阶段、多元化培养阶段,三个阶段的主要呈现的特征是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并存,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适应阶段。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系统的调研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冰上基地、齐齐哈尔冬季项目管理中心、佳木斯冰上运动队三个地区的青少年冰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本情况、教练员基本情况、场地设施与经费情况以及当下培养方式的基本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和数据的整理总结出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基数大,因教结合尚不完善,固化的三级训练体系也并未有质的突破,致使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困境表现为:学训矛盾突出;职业生涯不明确;教学能力有短板;教练员保障(待遇)有待提升;选材体系不完备;心智能训练未得到重视;缺乏冰球联赛平台;社会基础建设单一;场地设施与经费不足;冰球文化欠氛围。在分析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基础上,为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及科学地推动黑龙江省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针对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困境,提出以下关于青少年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继续探索体教结合培养方式;合理规划冰球竞技后备人才职业发展;强化冰球教练员保障体系;加强教练员培训与考核;健全冰球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标准;加强冰球智能训练;优化冰球赛事运行机制;以多种形式拓展资金来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冰球文化认同感。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更应重视冰球项目团队的组合,加强科研力度,注重各环节检查评定,从而在整体上确保冰球人才的质量。
李婷婷[4](2020)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产妇体成分、骨密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身心健康标准也更高,十月怀胎的辛苦和自然分娩过程的艰辛与危险,不仅承受身体变化产生的生理上的压力,更承受生活、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产妇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通过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的哺乳期产妇进行运动干预,为产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恢复提供安全科学、方便可靠的锻炼方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研究方法:选取60名年龄在20-35周岁,自然分娩、产后6-28周且均为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哺乳期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八段锦组为30名,实施为期12周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训练计划,每周五天,每天练习40min。在此期间受试者不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指标测试,包括:身体形态学指标、体成分指标、骨密度指标、SDS和SAS自评量表,并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经过12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干预后,八段锦组产妇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大腿围显着降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大臂围明显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运动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八段锦组产妇体重下降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大臂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大腿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胸围和小腿围在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2)经过12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干预后,八段锦组产妇的BMI、体脂肪含量均有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脂肪率也有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运动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八段锦组产妇的BMI指数、体脂肪含量有明显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脂肪率较对照组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含量、蛋白质含量、骨密度T值在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3)经过12周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干预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虽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组产后女性的SAS评分、SDS评分有所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加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形态的影响非常显着,有明显的塑形效果。(2)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后女性的体成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为产妇预防肥胖等提供有效帮助;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哺乳期女性的骨密度影响虽不明显,但仍然有改善,由于哺乳期女性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哺乳期女性骨密度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3)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于产后女性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舒缓心情,改善产妇抑郁、焦虑等情况,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指数。
李磊[5](2020)在《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损伤自护能力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围绕竞技体育运动损伤、自我康复护理的主题展开访谈,分析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防护意识、防护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提出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一系列干预措施,从而为提高我省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护水平以及延长有效运动寿命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1.量性研究:于2019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长春冰上训练基地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0名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自护能力测定量表两部分。使用Excel导入数据,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用x?s描述计量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2.质性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长春冰上训练基地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6名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进行质性研究。质性访谈围绕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防护能力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应对运动损伤的措施等两个主题展开。采用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参考Colaizzi七部分析法整理资料。结果:1.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自护能力得分(x?s)为(110.88±18.27)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护能力四个维度得分情况分别为:自我概念维度(23.32±5.06)分、自护责任感维度(12.82±4.47)分、健康知识水平维度(41.43±7.24)分、自护技能维度(33.29±7.83)分;处于高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护技能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分别占67.2%,25.4%,34.3%,59.7%;自护责任感为制约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短板。2.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摄取运动营养补剂情况、是否参加过运动损伤管理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培训、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损伤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态度等三个因素对自护能力总水平得分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维度影响因素方面,运动营养补剂的摄取情况、运动损伤管理培训经历和对学习损伤防护知识的态度等3个因素对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有影响(P<0.05),其中培训经历对自护责任感和自护技能的影响,以及学习损伤防护知识的态度对自护技能的影响具有显着性(P<0.01),未发现对自我概念有影响的因素。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损伤管理培训经历、运动营养补剂食用情况和对损伤防护知识学习的态度(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为影响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总体水平的主要因素;运动营养补剂摄取情况影响自我概念维度水平;在自护责任感维度中没有影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队医配备情况和培训经历等2个自变量进入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健康知识维度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培训经历和对学习损伤防护知识的态度等2个自变量进入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自护技能维度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4.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水平高低影响因素还包括:教练员的教育艺术水平、队医的责任心和幽默感、运动员的支持系统、学业晋升等。提高损伤自护能力的措施包括:正念冥想、发掘运动兴趣与动力、提高运动员待遇水平、利用支持系统、信仰的力量等。结论:1.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整体自护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我概念和自护技能水平较高,健康知识维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护责任感是制约整体自护水平的短板维度。2.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多元化。综合差异分析和回归分析,自护总体水平影响因素为“营养”、“培训”、“态度”;运动营养补剂服用情况是自我概念维度影响因素;自护责任感维度、自护技能维度、健康知识水平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运动营养补剂服用情况、队医配备情况、培训经历和对学习损伤防护知识的态度等;同时,教练员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态度、队医的责任心和幽默感、现役和退役待遇问题、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学业晋升等因素也能够影响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水平的高低。3.除加强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运动员对损伤防护重要性认识程度外,教练员的教学艺术、正念冥想、发掘运动兴趣与动力、利用支持系统、发挥信仰的力量也是有利于提高专业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因素。
刘美曜[6](2019)在《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项目的竞赛频率越来越高,疲劳运动与硕硕成果结伴而行,直接威胁到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在速滑项目中,运动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滑行任务,运动量大,强度极高,而合理的膳食营养补充,能有效恢复速滑运动员的体能。通过介绍运动员营养补充的原则,指出速滑运动员的营养特点,分析速滑运动员必备的膳食种类,总结出赛前、运动中、运动后及日常膳食营养补充策略,旨在完善速滑运动员运动全程所需的营养成分,以便使速滑运动员拥有好的能量代谢,具备良好的体能,进而充分发挥滑行技能,为最终获得优异成绩提供体能保障。
马乐虹[7](2019)在《北京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习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冰上运动作为黑龙江冬季的主要体育运动和人活动方式,也逐渐受到政府关注,尤其是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冰上运功项目。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强盛和体育大国步伐的迈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欣欣向荣,以及2022年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极大促进了我国冰雪尤其是冰上项目的发展。因此对黑龙江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助力黑龙江冰上运动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中梳理影响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并对其提出发展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黑龙江冰上项目在地域、项目类别、年龄分配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参与训练动机大部分向好,但仍旧存在一批“浑水摸鱼”的情况,训练时间和频率有一部分欠妥;学训问题依旧突出,家长对后备冰上项目运动员支持率有所上升;后备人才管理情况有待改善,缺乏登记备案。2.黑龙江冰上项目教练员结构相对合理,但有出现断层的隐患,教练员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专业队退役直接任教的教练员所占比重较大;教练员训练方法较为老旧,训练达标判断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3.黑龙江冰上运动场地较多,但是缺乏环境良好的室内冰场(仅11块);冰上运动员对于冰上装备的选择以“洋货”为主,民族品牌选择率较低,且广东、福建企业占全国的86.65%;基于上述的影响因素,提出黑龙江省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第一借助北京冬奥,加大冰上场馆建设;第二借助北京冬奥,做强冰上运动装备产业;第三完善冰上后备人才的培养手段;第四健全冰上后备人才学习与就业机制;第五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竞赛制度,促进冰上后备人才的成长;第六加强科学指导训练的建设。
周桐希[8](2018)在《ACE等基因多态性在我国部分冰上项目基因选材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为了探寻我国冰球等项目运动员运动相关基因的遗传标记,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我国冰球、花样滑冰、短距离速度滑冰和短距离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性、ACTN3基因R/X多态性和CNTF基因A/G多态性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这三种基因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确定其多态性与我国这些冰上项目运动员的选材是否具有关联性,为我国这些冰上项目运动员的早期选材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我国130名冰球、花样滑冰、短距离速度滑冰和短距离短道速滑项目优秀运动员作为实验组,155名普通无运动经历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检测,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ACTN3基因R/X多态性和CNTF基因A/G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遗传学平衡定律检验,以确定所检测人群的群体是否具有代表性,所测基因的组间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分布采用卡方检验,根据结果分析三种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这些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各实验组ACE基因I/D多态性和ACTN3基因R/X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P>0.05),具有群体代表性,可用作群体研究;各实验组CNTF基因A/G多态性频率分布虽不符合遗传定律(P<0.05),不具有群体代表性,但由于优秀运动员人数较少且属特殊人群,不能完全套用定律,因此进行统计分析时不影响结果的判断。2、各实验组ACE基因I/D多态性、ACTN3基因R/X多态性及CNTF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征与实验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除短距离短道速滑实验组外,其他实验组ACE基因I/D多态性均分布特征与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ACTN3基因R/X多态性和CNTF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征与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各实验组ACE基因I/D多态性、ACTN3基因R/X多态性及CNTF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征与不同地区汉族普通人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除短距离短道速滑实验组外,其他实验组ACE基因I/D多态性均分布特征与不同种族普通人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ACTN3基因R/X多态性和CNTF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征与不同种族普通人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个各实验组ACE基因I/D多态性、ACTN3基因R/X多态性及CNTF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征均与实验组无差异性,不建议作为这些项目基因选材的参考指标。2、ACE基因I/D多态性在短距离短道速滑与不同项目优秀员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该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项目类型有所关联,但还需更大的样本量来验证。3、ACE基因I/D多态性、ACTN3基因R/X多态性及CNTF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征均存在种族间的差异性。
魏亚茹,高洪杰,王宏坤,徐金庆[9](2017)在《中国优秀冰上运动员备战2022年冬奥会体质、体成分特点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冰上项目男运动员体质、体成分特点及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运动员的选材及运动训练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体成分具有体脂率较低,瘦体重较高的特征;(2)身体机能、素质均处于良好状态,但仍有潜力可挖;(3)相关性分析表明瘦体重对身体机能、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体重、脂肪含量、体脂率及BMI对心肺功能及部分机体素质具有负面作用;得出中国冰上项目男运动员体成分与体质具有自身特点,两者具有相关性.
温俊[10](2016)在《二级男子健美运动员不同备赛方法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健美运动是一个新领域,无论是健美爱好者还是专业的竞赛运动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都处在一个发展探索和不断提高的阶段,尤其是健美运动员在备赛理论和方法上的基础都较为薄弱,健美备赛意识比较模糊。所以,研究出一套好的健美备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健美运动员达到理想的竞赛状态,还能帮助他们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因此健美运动的发展需要人们研究整理出较为完备的、比较适合我国健美运动员的健美备赛的理论与方法。目的:通过本次实验研究总结出一套比传统健美备赛方案更完美更详细的健美备赛方法,使健美爱好者和健美运动员的身体处于最佳赛前状态,并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的竞技能力,为健美运动员健美备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论文参照传统健美备赛计划,并在此模式基础上对备赛中的训练计划和饮食计划进行改进,总结出一套创新备赛方法,本方法先把健美运动员分成两个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备赛的四个不同时期(脱脂期、冲刺期、脱水期和准备期),采用不同备赛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备赛方法,实验组采用创新备赛方法,然后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测出相应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判断创新备赛方法的优越性。结果:(1)在减脂期,采用创新方法备赛的健美运动员,身体脂肪含量下降42.7%,骨骼肌含量和基础代谢率均有所增加。而采用传统备赛方法使运动员体脂只下降了12.5%,骨骼肌含量和基础代谢率均有所下降。(2)在冲刺期,创新备赛使运动员的体脂下降了16.9%,骨骼肌含量增加7.6%,基础代谢率也增加了2.2%。传统备赛使运动员体脂虽然下降16.9%,但骨骼肌含量却下降14.2%,基础代谢率也下降了2.2%。(3)在脱水期,创新备赛使运动员身体水分下降11%,骨骼肌含量和基础代谢率基本不变。而传统备赛使运动员身体水分含只下降了4.5%,骨骼肌含量和基础代谢率也基本不变。(4)在准备期,采用创新备赛方法的运动员,充碳效果明显,肌肉饱满。而对照组运动员,充碳效果一般,肌肉干瘪。(5)实验组第一名有3人,前三名有8人,对照组没有第一名,前三名只有3人,采用创新方法备赛的健美运动员比赛名次比较靠前。结论:创新备赛的比赛成绩比传统备赛的比赛成绩明显偏高。与传统备赛方法相比,创新备赛方法使健美运动员体脂下降较多,骨骼肌含量和基础代谢率均有所增加,身体水分含量下降较多。创新备赛运动员肌肉饱满,但传统备赛运动员肌肉干瘪。创新备赛方法解决了传统备赛减脂难、脱水难和充碳难这三大难题。
二、浅谈冰上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冰上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范畴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设计基本分析 |
2.1 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发展动因 |
2.1.1 专业赛训场地不足 |
2.1.2 场馆实际运营需求 |
2.1.3 技术设施发展支持 |
2.2 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调研分析 |
2.2.1 场馆规模定位 |
2.2.2 外部配套设施 |
2.2.3 内部辅助空间 |
2.2.4 主要使用矛盾 |
2.3 冰上运动馆赛训需求差异分析 |
2.3.1 赛训功能使用差异 |
2.3.2 赛训活动时间差异 |
2.3.3 赛训物理环境差异 |
2.4 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设计理念 |
2.4.1 赛训结合的设计趋势 |
2.4.2 赛训结合的设计原则 |
2.4.3 赛训结合的设计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规划设计策略 |
3.1 选址规划依托环境 |
3.1.1 选址兼顾使用模式与环境 |
3.1.2 整体布局依托多样性园区 |
3.1.3 单体规划结合各体育设施 |
3.2 外部空间科学配置 |
3.2.1 建筑空间配套完善 |
3.2.2 运动空间丰富高效 |
3.2.3 停车空间灵活转换 |
3.2.4 外部流线高效组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
4.1 使用模式因需制宜 |
4.1.1 两个冰场均用于平时训练 |
4.1.2 冰上训练与开放运营结合 |
4.1.3 冰上训练与陆上运动结合 |
4.2 功能策划平衡适应 |
4.2.1 提高运动空间比例 |
4.2.2 拓展服务功能类型 |
4.3 空间设计复合高效 |
4.3.1 赛训厅设计要素优化整合 |
4.3.2 辅助运动空间适应性选型 |
4.3.3 辅助空间预留转换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性能优化设计策略 |
5.1 室外训练场地性能优化设计 |
5.1.1 室外训练场地季节性应变 |
5.1.2 利用建筑群体营造风环境 |
5.2 比赛厅空间性能优化设计 |
5.2.1 通过坐席布局改善热环境 |
5.2.2 设置天窗适度利用自然光 |
5.3 辅助运动空间性能优化设计 |
5.3.1 天然采光设计 |
5.3.2 自然通风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外冰上运动馆统计 |
附录2 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年龄的界定 |
2.1.2 冰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界定 |
2.2 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2.3.1 国外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2.3.2 国内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嬗变与演进 |
4.1.1 政府主导阶段 |
4.1.2 体教结合阶段 |
4.1.3 多元化培养阶段 |
4.2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4.2.1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现状 |
4.2.2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教练员现状 |
4.2.3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场地现状 |
4.3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困境 |
4.3.2 青少年冰球教练员存在的主要困境 |
4.3.3 青少年冰球训练体系存在的主要困境 |
4.3.4 青少年冰球软硬件建设存在的主要困境 |
4.4 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对策 |
4.4.1 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发展对策 |
4.4.2 青少年冰球教练员发展对策 |
4.4.3 青少年冰球训练体系发展对策 |
4.4.4 青少年冰球软硬件建设发展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产妇体成分、骨密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产后女性身心健康现况 |
1.1.1 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形态及健康现况 |
1.1.2 自然分娩产妇心理健康状况 |
1.2 运动对产后女性身心健康恢复的影响 |
1.2.1 运动对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健康状态的影响 |
1.2.2 运动对自然分娩产妇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
1.3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发展及作用 |
1.3.1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发展历史 |
1.3.2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点及作用 |
1.4 八段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1.4.1 八段锦对体成分的影响 |
1.4.2 八段锦对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
1.4.3 八段锦对骨密度的影响 |
1.4.4 八段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
3.2 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前后人体成分、骨密度测试结果比较 |
3.3 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变化比较 |
4 讨论与分析 |
4.1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结果的分析 |
4.2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人体成分、骨密度影响结果的分析 |
4.3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自然分娩产妇心理健康影响结果的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一 产后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问卷(一)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二 产后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问卷(二)焦虑自评量表(SAS) |
(5)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运动损伤的概念 |
1.2 自护能力概述 |
1.3 短道速滑运动及场上防护概述 |
2 研究现状 |
2.1 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 |
2.2 短道速滑运动损伤防护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运动损伤防护科医体系 |
2.4 运动损伤护理观的变革 |
2.5 运动损伤自护的适宜技术 |
3 小结 |
调查研究 |
1 量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的估算 |
1.3 抽样方法 |
1.4 研究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1.6 研究工具 |
2 质性研究 |
2.1 访谈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量性研究 |
1.1 短道速滑运动员一般资料 |
1.2 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评分状况 |
1.3 短道速滑运动员一般情况资料对自护能力总体水平的影响 |
1.4 短道速滑运动员一般情况资料对自护能力各维度水平的影响 |
1.5 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多元回归分析 |
2 质性研究 |
2.1 质性研究一般资料 |
2.2 导致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
2.3 提升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策略 |
讨论 |
1 量性研究讨论 |
1.1 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一般情况分析 |
1.2 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水平现状 |
1.3 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1.4 ESCA对运动员的适用性问题 |
2 质性研究讨论 |
2.1 专业运动队的社区属性与自护能力相适应 |
2.2 “专业”、“赞美”、“沟通”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自护能力 |
2.3 运动队适合开展质性研究 |
2.4 关于影响因素中队医“落选”的思考 |
2.5 访谈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正念” |
2.6 护理哲理与“佛医”思想的融通 |
3 量质结合讨论 |
4 建议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速滑运动员的营养特点 |
1.1 短距离速滑 |
1.2 长距离速滑 |
2 速滑运动员必备的膳食种类 |
2.1 碳水化合物 |
2.2 脂肪和蛋白质 |
2.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3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策略 |
3.1 赛前的膳食营养补充 |
3.2 运动中膳食营养补充 |
3.3 运动后及日常膳食营养补充 |
3.3.1 糖原补充 |
3.3.2 维生素补充 |
3.3.3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补充 |
3.3.4 食物的均衡营养补充 |
4 结束语 |
(7)北京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现实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体育后备人才 |
1.3.2 冰上运动后备人才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1.4.2 我国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1.4.3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1.4.4 国外冰上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
3.1.1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员分布 |
3.1.2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参与动机 |
3.1.3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问题 |
3.1.4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安置问题 |
3.1.5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家长现状 |
3.1.6 黑龙江冰上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情况 |
3.2 黑龙江冰上项目体育工作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
3.2.1 黑龙江冰上项目教练员基本情况 |
3.2.2 黑龙江冰上项目教练员执教情况分析 |
3.2.3 黑龙江冰上项目教练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黑龙江冰上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
3.3.1 冬奥会和夏奥会的差距 |
3.3.2 冰上项目在我国冬奥会的重要地位 |
3.3.3 黑龙江省籍运动员在冬奥会的历史表现 |
3.3.4 北京2022 冬奥会带来的历史契机 |
3.4 影响黑龙江冰上后备人才培养的其他因素 |
3.4.1 冰上场馆 |
3.4.2 装备因素 |
3.4.3 资金因素 |
第4章 黑龙江省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策略 |
4.1 借力北京冬奥建设冰上运动场馆 |
4.2 借力北京冬奥做强冰上运动装备产业 |
4.3 完善冰上后备人才培养手段 |
4.4 健全冰上后备人才学习与就业机制 |
4.5 健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促进冰上后备人才的成长 |
4.6 加强科学指导训练的建设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ACE等基因多态性在我国部分冰上项目基因选材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3 学术价值 |
1.4 应用前景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员科学选材概述 |
2.2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遗传学理论概述 |
2.3 本研究所选取的运动相关基因概述及研究现状 |
2.3.1 ACE基因概述及研究现状 |
2.3.2 ACTN3基因概述及研究现状 |
2.3.3 CNTF基因概述及研究现状 |
2.4 本研究选取的运动项目概述及研究现状 |
2.4.1 冰球项目概述及研究现状 |
2.4.2 花样滑冰项目概述及研究现状 |
2.4.3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概述及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 |
4.1 ACE基因I/D多态性的实验结果 |
4.1.1 ACE基因I/D多态性的判断 |
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的平衡检验 |
4.1.3 不同性别实验组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性比较 |
4.1.4 实验组运动员与我国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和不同地区汉族普通人群以及国外不同种族普通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比较 |
4.2 ACTN3基因R/X多态性的实验结果 |
4.2.1 ACTN3基因R/X多态性的判断 |
4.2.2 实验组和对照组ACTN3基因R/X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的平衡检验 |
4.2.3 不同性别实验组运动员ACTN3基因R/X多态性比较 |
4.2.4 实验组运动员与我国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和不同地区汉族普通人群以及国外不同种族普通人群ACTN3基因R/X多态性比较 |
4.3 CNTF基因A/G多态性的实验结果 |
4.3.1 CNTF基因A/G多态性的判断 |
4.3.2 实验组和对照组CNTF基因A/G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的平衡检验 |
4.3.3 不同性别实验组运动员CNTF基因A/G多态性比较 |
4.3.4 实验组运动员与我国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和不同地区汉族普通人群以及国外不同种族普通人群CNTF基因A/G多态性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分析 |
5.2 ACTN3基因R/X多态性结果分析 |
5.3 CNTF基因A/G多态性结果分析 |
5.4 研究对象、年龄、种族等因素对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
5.4.1 年龄因素 |
5.4.2 地域和种族因素 |
5.4.3 样本数量选择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中国优秀冰上运动员备战2022年冬奥会体质、体成分特点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2.1文献资料法 |
1.2.2访谈法 |
1.2.3测试法 |
1.2.4数理统计法 |
2研究结果 |
2.1中国优秀冰上运动员体质特征现状总结 |
2.2中国优秀冰上项目男运动员体成分特征 |
2.3中国冰上项目男运动员体成分与体质相关性分析 |
3结论与建议 |
(10)二级男子健美运动员不同备赛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分段研究的内容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减脂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冲刺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脱水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准备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比赛成绩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浅谈冰上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竞技实力研究[D]. 代函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赛训结合的冰上运动馆设计策略研究[D]. 刘文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黑龙江省青少年冰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李亚.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4]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产妇体成分、骨密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 李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吉林省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自护能力的调查研究[D]. 李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J]. 刘美曜. 冰雪运动, 2019(05)
- [7]北京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D]. 马乐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8]ACE等基因多态性在我国部分冰上项目基因选材中的研究[D]. 周桐希.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8(01)
- [9]中国优秀冰上运动员备战2022年冬奥会体质、体成分特点及相关性分析[J]. 魏亚茹,高洪杰,王宏坤,徐金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10]二级男子健美运动员不同备赛方法的实验研究[D]. 温俊. 西安体育学院,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