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针菇栽培小贴士

白金针菇栽培小贴士

一、白色金针菇栽培要诀(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宇[1](2020)在《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儿伤食泻,平胃保安丸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及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之保安丸化裁而成,古方新用,在把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观察、统计、分析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伤食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将古方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为临床上小儿伤食泻的诊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住院部及儿科门诊中于2019.02~2020.01就诊并诊断为泄泻~伤食泻的患儿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予免煎汤剂平胃保安丸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水丸)治疗,治疗5天后来院复诊,记录患儿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止泻具体时间,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收集的伤食泄泻患儿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有31例,对照组有30例。以下为实验分析结果:在31例试验组中有18例痊愈,4例有效,9例显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在30例对照组中有8例痊愈,3例有效,17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SPSS秩和检验发现,在治疗伤食泻的总有效率上,两组药物统计结果为P≤0.01,说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试验组药物要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药物在止泻时间的比较上,P<0.01,表明试验组药物在止泻时间上比较明显比对照组药物短。在改善症状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P<0.05,表明在改善小儿伤食泻症状体征等方面,试验组药物优于对照组药物,尤其是在其改善患儿大便性状、增加患儿食量、改善患儿精神状况及矢气嗳气等症状上。结论: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止泻时间等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过程中平胃保安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其没有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以在临床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进行推广。

王鹰[2](2018)在《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整理手部六井穴在古代文献中的临床应用条文,探究其适宜病症和配伍应用规律,为阐释手部井穴理论内容及临床适宜病症和配穴应用提供文献学依据;归纳手部各井穴临床应用配伍规律,为临床和科研探究和使用手部井穴提供指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手部六井穴的适宜病证和配伍应用规律特点。结果:古代文献条文共2205条,其中少商适宜病症及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临床病证条文达469条,商阳274条,中冲226条,关冲373条,少冲449条,少泽414条。治疗病症类型包括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眼科、外科等。结论:1.手部井穴治疗特点共性中带有个性,与脑关系密切,都能清热开窍以治疗五官病证,少商开咽喉窍、商阳通耳窍、中冲泻热开心窍、关冲泻热存津养口窍、少冲温补养心窍、少泽泻热开五官之窍。2.手部井穴既可主所在经脉所属的脏腑病证,又可主所属经脉循行所过之脏腑的病证,或所属经脉表里经络所属脏腑之病证,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用穴规律。3.文献显示各手部井穴有特殊治疗疾病的病种。少商治疗雀目,商阳治疗下齿痛和青盲,中冲治疗惊风、夜啼,关冲治疗面黑、小眦痛,少冲治疗少气痰冷、乍寒乍热、口热咽酸、咽喉酸辛、目黄、悲惊,少泽治疗攀睛、妒乳、乳痈等。4.手部井穴单独使用主要应用于清热开窍的急症,在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疾病时,通过井穴主脏、激发疏通经气、调和脏腑寒热阴阳,可用于更广泛的慢性病证。

张洁[3](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冷雪梅[4](2018)在《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对中国善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宋、明、清的探讨,对于清代以后善书的关注较少。对大理地方善书的研究,更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对诸多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士绅撰着善书的全面系统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基础篇、特色篇和个案篇三大部分。上篇为基础研究,主要介绍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基本概况及成书原因,按照大理善书的实际应用及蕴含的意义,大致将其分为道德教化、应缘、修炼、精神需求等四类。就大理善书的分类而言,善书并非只是“通俗读物”。从创作来看,大理善书在承袭传统善书创作形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尤其是游记类鸾书《洞冥宝记》和《蟠桃宴记》,开创了鸾书“对话式”和“章回体”的创作体例,并对此后鸾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其他善书一样,道德教化是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救劫”思想则体现了“以道为教,万教归儒”的宗教救度。大理地方士绅撰着和刊印善书,开建善坛,宣讲圣谕,是其重要表现。与宋、明、清经典善书明显不同的是,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地方士绅对当地民众进行的西学启蒙,介绍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本文中篇对这一特色进行了研究。从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来看,当科学传到中国边陲大理时,地方士绅对之既非推崇,也不是排斥。他们认可和尊重科学,敬重闻名于世的西方科学家,鼓励国人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但也并没有对科学顶礼膜拜。他们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意识到科技的异化问题,认为战祸连绵、生灵涂炭源于近代西方军事武器的发明和制造,有悖于“仁”道,“道”高于“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科学之上,故主张尊“道”鄙“技”。大理士绅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源于农耕文明的影响、儒家“天下归仁”的文化传统、及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三方面的因素。大理善书中大量介绍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女性启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多数为基础知识,涉及多个学科,信息量较大,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在女性启蒙方面,科学话语与社会性别话语交织,融合中西文化的话语体系,着重进行生育和教育的知识启蒙,试图塑造德才兼备的“新贤妻良母”之形象,希望女性为家庭建设能做出重要的贡献。除善书本身外,大理善书中的科学知识主要通过善坛、学校、家庭的教育进行传播。无论哪种途径,主要都是强调道德教化。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知识,则以神道设教的方式,通过善坛向当地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在大理地区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观念上和生活方式上。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观念、“四民”观念、婚育观念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观念上,不再过度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倡导“以工商立国”,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大理集市的繁荣。其次是“四民”观念上,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错动。最后在婚育观念上,大理士绅反对白族过去盛行的姑舅表优先婚,稳婆在生育分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式微,其原始的接生方法受到质疑。在生活方式上的主要表现,一是关注健康,二是崇尚俭朴,三是出现新的娱乐方式。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尤其“预防医学”等观念使当地民众的健康意识有所增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了提高。他们崇尚健康俭朴的生活。又因机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人们的休闲时间因此而增多,出现了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玩洋牌、跳舞、唱歌、演戏、歌剧、打麻将等这些娱乐方式越来越兴盛,并且已从城市传到乡村。文章下篇主要以民国时期大理洱源下江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为个案,对地方士绅如何进行劝善,如何处理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成善宗坛自民国初年(1912)建坛,至1950年停办,历时39年。期间,善坛主职人员举办大小法会数十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向我们真实和立体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大理村民的信仰世界。他们的道德教化既以圣谕宣讲为主,也有在其他宗教仪式中偶尔穿插进行的。他们既接受学校教育,也推广善坛教育。尽管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全村遭受瘟疫时,他们还是虔诚地举行供奉地藏像祛瘟的法会活动,诵《地藏菩萨救劫宝法》,并相信有奇效,以实例证明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播及医疗的现代化,并未使“神药两解”的民间医疗走向消亡,而是继续留存并在民间产生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及洱源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较好地反映了近代宗教与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及成善宗坛为地方学校的竣工举办庆祝大会,并到学校进行圣谕宣讲,反映了宗教与科学并非只有对立和排斥,它们之间还有融摄。大理士绅在西风浩荡的形势下,吸收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假借神圣仙佛降乩,结合旧有传统文化编撰善书,在宣教的同时,也向民众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了科学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宗教对科学并非只有阻碍作用,也有适应或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调适,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与其他多数宗教团体不一样的是,当地士绅在对民众进行以道德为核心之宗教救度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科学启蒙。他们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乐于吸纳利于国计民生的西方科学知识。他们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全盘复古,游刃有余的协调继承与扬弃之间的关系,是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永续,灿烂辉煌。其三,任何民族的健康发展都应该是以己为体,以人为用。在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民主、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和否定西方先进的科技及价值理念,但也不能抛弃中国的传统。

谢云[5](2015)在《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的教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每当探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常常都要回溯至数千年之前;但论及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时,却只能找到清末民初以后的历史。笔者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得以赓续至今,应当存在一些技术形式与手段曾经对这种文化传承起过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相关传播史料的梳理,并进行重点概括、系统分析,以期初步确立“古代教育技术史”的内涵。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及研究论证充分深入的可能,本研究将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传承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从中归纳总结出古代教育技术手段存在的具体形式,对古代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承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古代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及策略进行尝试、探索,以期对其他各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能有方法论上的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分析法,对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各领域知识及其传承形式、传承过程等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其次是历史分析法,对各种史料的梳理将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来展开,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史料的真实情形。再则是案例研究法,希望通过对古代传统医学领域的研究,探索出古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策略。此外,研究还辅以一定的数学统计手段,希望通过对某些特定主题的史料作一个量的统计,以期能更真实地揭示某些历史发展规律。论文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思路,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现状的描述。其次是阐述了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即教育技术史的研究范式。文章通过对科学技术史与教育技术史关系的梳理,参照史学研究的常规思路,提出了古代医学教育技术史的研究范式。然后依次对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基础,即古代医学教育形式及医学教育技术形态的介绍;对古代医学中常见的媒体技术形态:图形与模型进行概括,研究中依照传统医学学科体系对古代医学中的图形与模型进行了全面整理,并从传播角度对其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古代医学中的智能技术,即学习方法进行了概括,主要形式为诗歌和动作套路;对少数民族医学中的典型范例:藏医曼唐和蒙医铜人做了详细分析;针对我国古代医学在国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部分技术形式进行介绍,主要有日本、韩国、古代波斯及其他欧洲地区等。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古代传统医学传承中确实存在教育技术;二是对古代传统医学教育技术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初步界定。

张志鸿[6](2013)在《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摘要:杏鲍菇是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种,市场前景好,适合工厂化生产。本试验先筛选获得杏鲍菇优良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日引1号’,再以此为供试菌株,参照漳州当地普遍采用的网格墙式袋栽模式,进行栽培料理化条件优化、装料量与栽培袋大小优化、培养基配方优化、病虫害特别是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控研究等试验,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收集表现优良的杏鲍菇菌株,通过多年多点出菇试验,定向筛选,获得高产稳产的杏鲍菇工厂化专用品种‘日引1号’。2、杏鲍菇培养料含水量的优化试验设置培养料含水量58%、60%、62%、64%、66%、68%,共6个处理,每处理200袋,分4个小区,每个小区50袋进行出菇,4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选用含水量64%是比较适宜的,即满足了缩短生产周期的需求,同时,能够保证子实体的高产。3、杏鲍菇培养料pH的优化试验采用添加过磷酸钙及石灰的不同浓度调节培养基pH值。在培养料中添加石灰5%、4%、3%、2%、1%、0%,添加过磷酸钙1%,试验共7个处理,灭菌后各个处理的pH值为7.75、7.47、7.19、6.7、6.59、6.45和6.5。每处理200袋,分4个小区,每个小区50袋进行出菇,4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石灰添加量1%是比较适宜的。4、杏鲍菇装料量与栽培袋大小研究试验采用双因素混合水平随机设计。A:栽培袋大小规格,分3个规格(对折径:A1:17cm、A2:17.5cm、A3:18cm);B:装料量(湿料),从800g到1300g,每隔50g一个处理,共33个处理,每处理200袋,4次重复。结果表明栽培袋大小为17.5cm,装袋量为1250g较合适。5、杏鲍菇培养料配方优化试验采用配方均匀设计的方法以木屑、麸皮、玉米芯、棉籽壳以及甘蔗渣五种主要原料做为自变量,玉米粉、轻质碳酸钙、石灰等辅料为定量,对杏鲍菇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研究和优化,设计了26组配方,4次重复。筛选到最佳的20号配方。具体配料比为木屑9.7%,玉米芯41.4%,麸皮27.6%,甘蔗渣12.88%,豆粕粉0.92%,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1.5%,石灰1%。6、杏鲍菇病虫害特别是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控研究杏鲍菇病虫害主要以综合防控、预防为主。严格选用木屑,过筛,配方合理,含水量适中;灭菌时按规程严格操作,灭菌彻底;冷却室、接种室要求极洁净,接种过程无菌操作规范化;菌丝培养阶段做好温度、湿度的调控和加强通风换气,提高菌丝体抗逆力。同时及时检查处理,尽可能与主要污染菌的最佳生态条件错开,以减轻污染。做好环境,控制培养期间空气相对湿度,是比较有效的技术措施。7、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集成配套技术示范集成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最佳培养基配方、pH、装料量与栽培袋规格、病虫害防控、出菇管理等生产技术在漳州农科所杏鲍菇基地示范4万袋,综合效益提高16.33%以上。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7](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瑞庭[8](2010)在《糖尿病辨证食疗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医学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病机加以论述。并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指导食疗。包括治病宜早、治病求本、以平为期,慎用攻伐,立足脾胃、活血化瘀,重视调护,综合治疗等。依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施治分型为燥热伤津、气阴两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瘀血阻络共五型,并以其性味加以区分,找出适合各类型患者使用者的食疗方药。通过文献中归纳、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寻找更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以期延长生命及生活质量。

丁湖广[9](2003)在《要想致富奔小康 种菇是个好门路》文中研究指明“要想富,就种菇”这是已被广大农友所确认的事实。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食用菌进入全球贸易市场敝开了“绿色通道”,也给广大菇农带来了机遇。然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对产品要求更加严格。国内市场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老品种已有厌感,而对新兴珍稀品种情有独钟。由于国内外市场发生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适应市场要求,这已成为广大菇农关注的焦点。

邓霞[10](2001)在《白色金针菇栽培要诀》文中研究指明 一、温度要求白色金针菇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温度在10℃左右。二、栽培料配方培养料既要营养丰富,又要通气、保湿性能好。①棉籽壳65%,杂木屑12%,米糠或麸皮20%,石膏1.5%,糖1%,尿素0.5%。②稻草粉40%,棉籽壳40%,米糠或麸皮14%,玉米粉3%,石膏1.5%,糠1%,尿素0.5%。③木屑64%,棉籽壳10%,米糠或麸皮20%,玉米粉3%,石膏1.5%,糖1%,尿素0.5%。培养基的含水量控制在63%,培养基表层要扒平压实,否则很难发生菇蕾。

二、白色金针菇栽培要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色金针菇栽培要诀(论文提纲范文)

(1)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治疗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小儿泄泻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腹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家对婴幼儿腹泻病治疗的认识
二、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实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三、讨论
    1.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分析
    2.导师“运脾为健”学术思想浅析
    3.立题依据
    4.方义分析
        4.1 对照组药物保和丸(水丸)方义分析
        4.2 试验组药物平胃保安丸方义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小儿腹泻病中医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附录 2 小儿泄泻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 3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井穴概述
    第二节 手部井穴概述
        一、手部井穴的分布及特点
        二、五行配属
        三、手部井穴的主治特点
        四、手部井穴的刺激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设计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条文的分类
        三、频次的统计
        (一)病名及条文的统计
        (二)腧穴频次的统计
        四、筛选配伍腧穴
第三章 研究内容分析
    第一节 单个手部六井穴统计结果分析
        一、少商穴
        (一)少商穴的命名
        (二)少商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商穴及少商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二、商阳穴
        (一)商阳穴的命名
        (二)商阳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商阳穴及商阳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三、中冲穴
        (一)中冲穴的命名
        (二)中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中冲穴及中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四、关冲穴
        (一)关冲穴的命名
        (二)关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关冲穴及关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五、少冲穴
        (一)少冲穴的命名
        (二)少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冲穴及少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六、少泽穴
        (一)少泽穴的命名
        (二)少泽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泽穴及少泽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本文切入点
    三、研究综述
    四、使用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上篇 基础研究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概况及成书原因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类别
        一、道德教化
        二、应缘
        三、修炼
        四、精神需求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主要内容
        一、宗教救度
        二、开坛阐教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成书原因
        一、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
        二、成书“因缘”
        本章小结
中篇 特色研究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渗透的“科学”
        第一节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科学”的概念及源头
        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
        第二节 大理士绅对待科学的态度
        一、认可和尊重科学
        二、科学不是万能的
        三、“道”高于“技”
        第三节 大理士绅对待科学态度之原因探析
        一、农耕文明的影响
        二、“天下归仁”的儒家传统
        三、强烈的民族意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传播的科学知识及其途径
        第一节 大理善书传播的科学知识
        一、自然科学知识
        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女性的科学启蒙知识
        第二节 大理善书中科学知识的传播途径
        一、善坛教育
        二、学校教育
        三、家庭教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的地方社会新气象
        第一节 社会观念的变迁
        一、经济观念
        二、“四民”观念
        三、婚育观念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崇尚健康俭朴的生活
        二、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
        本章小结
下篇 个案研究
    第五章 民国时期洱源下江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
        引言
        第一节 成善宗坛的基本情况
        一、成善宗坛的建坛
        二、成善宗坛的迁移
        第二节 成善宗坛举办的重大法会
        一、学校竣工庆祝大会
        二、圆通斋
        三、葭旁开街大斋
        四、供奉地藏像袪瘟
        五、做家斋
        六、中元普渡大会
        七、吕祖会训斥杨庆昌
        八、沿村宣讲圣谕
        九、为杨宗震送葬
        十、最后的法会
        本章小结
附录一 成善宗坛大事年表
附录二 成善宗坛敦化寺平面图
附录三 成善宗坛牌位图
附录四 成善宗坛敬奉的神像牌位图
附录五 成善宗坛职事人员名单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编目
    凡例
    一、大理士绅撰写的善书编目
    二、大理士绅抄写或刻印的外地善书编目
致谢

(5)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的教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教育
        1.5.2 技术
        1.5.3 教育技术
        1.5.4 古代
    1.6 研究现状
        1.6.1 对民国以前教育技术史的研究
        1.6.2 对民国以后教育技术史的研究
        1.6.3 对古代医学教育史的研究
        1.6.4 对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
第2章 教育技术史的内涵与研究范式
    2.1 科学技术史与教育技术史
        2.1.1 科学技术史
        2.1.2 教育技术史
        2.1.3 教育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2.2 教育技术史的研究范式
        2.2.1 史学的研究范式
        2.2.2 古代医学教育技术史研究范式
第3章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概况
    3.1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概况
    3.2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发展概况
    3.3 古代医学教育形式
        3.3.1 私学教育
        3.3.2 官学教育
        3.3.3 蒙藏医学教育形式
    3.4 古代医学教育技术的存在形态
        3.4.1 媒体技术
        3.4.2 智能技术
第4章 古代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媒体技术
    4.1 图形化资源
        4.1.1 医理教学
        4.1.2 药物教学
        4.1.3 诊疗教学
        4.1.4 医具学习
        4.1.5 养生保健知识
        4.1.6 技术特征分析
    4.2 模型化资源
        4.2.1 经络漆人
        4.2.2 针灸陶俑
        4.2.3 针灸铜人
        4.2.4 妇科模具
        4.2.5 压箱底
        4.2.6 欢喜佛
        4.2.7 导引俑
        4.2.8 技术特征分析
第5章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的智能技术
    5.1 教学歌赋
        5.1.1 基础理论教学歌赋
        5.1.2 本草教学歌赋
        5.1.3 中药方剂歌赋
        5.1.4 针灸歌赋
        5.1.5 其他临床歌赋
        5.1.6 技术特征分析
    5.2 动作套路
        5.2.1 仿生套路
        5.2.2 自创套路
        5.2.3 技术特征分析
第6章 蒙藏医学中的教育技术
    6.1 藏医中的教育技术:曼唐
        6.1.1 藏医教育形式
        6.1.2 曼唐的演变
        6.1.3 曼唐的应用情况
        6.1.4 技术特征分析
        6.1.5 曼唐的影响
    6.2 蒙医教育史上的教育技术
        6.2.1 蒙医教育形式
        6.2.2 蒙医疗术铜人
        6.2.3 技术特征分析
        6.2.4 蒙医铜人应用情况
第7章 中国古代教育技术对其他国家医学发展的影响
    7.1 汉方医学
        7.1.1 日本汉方医学概况
        7.1.2 中国古代教育技术对汉方医学的影响
    7.2 韩国东医学
        7.2.1 韩国东医学概况
        7.2.2 中国古代教育技术对韩国东医学的影响
    7.3 中国古代教育技术对其他国家医学的影响
        7.3.1 波斯
        7.3.2 欧洲地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历史与现状
    3 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
    4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DNA 指纹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引 1 号’杏鲍菇形态特征
        2.2 DNA 指纹分析
        2.3 栽培实验
        2.4 ‘日引 1 号’杏鲍菇认定意见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
    第一节 杏鲍菇袋式栽培培养基含水量优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实验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灭菌前、后含水量的变化
        2.2 不同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含水量对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节 杏鲍菇袋式栽培培养基 pH 优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测定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灭菌前、后培养基酸碱度的变化
        2.2 不同处理菌丝生长的情况
        2.3 不同处理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节 杏鲍菇袋栽袋子大小和装料量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袋大小、装料量与产量的关系
        2.2 栽培袋大小、装料量与生物学效率的关系
        2.3 栽培袋大小、装料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的关系
        3 讨论
    第四节 杏鲍菇袋式栽培培养基配方优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实验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产量情况的比较
        2.2 不同配方生物学效率比较
        2.3 不同配方利润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杏鲍菇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1 杏鲍菇病虫害发生种类的调查
        2 病虫害的分布范围及发生规律
        2.1 细菌类
        2.2 真菌类
        3 杏鲍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预防为主
        3.2 及时检查处理
        3.3 生态、生物防治
第四章 ‘日引 1 号’杏鲍菇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图
致谢

(8)糖尿病辨证食疗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糖尿病概述
    一、糖尿病简述
    二、古代和近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一) 西汉时期
        (二) 隋代时期
        (三) 唐代时期
        (四) 宋代时期
        (五) 南宋时期
        (六) 金代时期
        (七) 元代时期
        (八) 明代时期
        (九) 清代时期
        (十) 20世纪上半叶
        (十一) "消渴症"病名的消失
        (十二) 糖尿病基本病机是人体的阴阳失衡
第二部分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第三部分 中医食疗学及食物的性能及作用
    一、中医食疗学及指导思想
        (一) 中医食疗学
        (二) 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
    二、食物的治疗作用
        (一) 补益正气
        (二) 祛除邪气
        (三) 调和脏腑
第四部分 糖尿病的辨证食疗
    一、有效降糖食物介绍
        (一) 山药
        (二) 玉米须
        (三) 洋葱
        (四) 苦瓜
        (五) 苦乔麦(荞麦)
        (六) 黄豆
        (七) 猪胰
        (八) 番石榴
        (九) 裙带菜
        (十) 甜菜根
        (十一) 君达菜
        (十二) 大蒜
        (十三) 芹菜
        (十四) 丝瓜
        (十六) 冬瓜
        (十七) 南瓜
        (十八) 蕹菜
        (十九) 鳝鱼
        (二十) 海参
        (二十一) 泥鳅
        (二十二) 甲鱼
    二、糖尿病的辨证药膳食疗方
        (一) 粥
        (二) 汤羹
        (三) 莱肴
        (四) 药膳
        (五) 主食
        (六) 饮
        (七) 鲜蔬果汁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四、白色金针菇栽培要诀(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D]. 张鹏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王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D]. 冷雪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的教育技术研究[D]. 谢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1)
  • [6]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张志鸿.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7]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3)
  • [8]糖尿病辨证食疗的规律研究[D]. 王瑞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9]要想致富奔小康 种菇是个好门路[J]. 丁湖广. 农村百事通, 2003(04)
  • [10]白色金针菇栽培要诀[J]. 邓霞. 华夏星火, 2001(01)

标签:;  

白金针菇栽培小贴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