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苯醚/双柠康酰亚胺体系的固化特征与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利春[1](2021)在《含双键苯并恶嗪共聚物及其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通讯要求覆铜板具有高频、高速、大容量存储和小型化的功能。信号的传输速率与材料的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信号的损耗与材料的介电常数的平方根、介电损耗成正比。为了满足5G通讯的要求,我们必须采用1GHz下,介电常数小于2.5、介电损耗小于0.005的高分子材料作为高频高速覆铜板的基体树脂,以提高传输速率、降低信号损耗。聚烯烃又称碳氢树脂,是由含有乙烯基或二烯基的不饱和烃为单体合成的聚合物。因其结构中只含有碳、氢元素,所以具有优异的低介电性能(在1GHZ下,Dk<2.0,Df<0.003)。马来酰亚胺树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与尺寸稳定性,同时马来酰亚胺基团中的双键只能与其他单体发生共聚,不能均聚。当马来酰亚胺单体与苯乙烯单体发生共聚时,共聚物虽具有优异的低介电性能(在100MHz下,Dk<2.0,Df<0.004),但其耐热性不能满足覆铜板后续高温焊接工艺的要求。同时,共聚物与金属的粘接性能也较差,导致共聚物的加工性能变差。因此需提高树脂体系的耐热性与粘结性能。苯并恶嗪是酚类化合物、甲醛和伯胺类化合物经曼尼希反应合成的含氮、氧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苯并恶嗪单体在加热或催化作用下会发生开环聚合,生成的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聚合物,被称为苯并恶嗪树脂或聚苯并恶嗪。苯并恶嗪树脂具有耐热性好、尺寸稳定性好、吸湿率低、分子设计灵活等优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低介电性能,尤其介电损耗在宽频范围内能够保持稳定。基于以上优点,苯并恶嗪树脂在高频高速覆铜板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基于苯并恶嗪分子设计的灵活性,合成了含不同双键的苯并恶嗪单体,然后将合成的苯并恶嗪单体与苯乙烯单体、马来酰亚胺单体发生共聚反应,合成了用于高频高速覆铜板的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苯乙烯-烯丙基苯并恶嗪、苯乙烯-苯乙烯基苯并恶嗪二元共聚物,以及苯乙烯-马来酰亚胺-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苯乙烯-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随后,共聚物经加热开环合成了固化物。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烯丙基胺、多聚甲醛、苯酚为原料合成了烯丙基单环苯并恶嗪;以4-马来酰亚胺基苯酚、4-乙烯基苯酚为酚源分别与多聚甲醛、苯胺反应合成了马来酰亚胺基单环苯并恶嗪、苯乙烯基单环苯并恶嗪;然后,三种含不同双键的苯并恶嗪分别与苯乙烯经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发生共聚反应,合成了苯乙烯-苯并恶嗪二元共聚物;最后共聚物经加热开环,合成了苯乙烯-苯并恶嗪固化物。利用GPC、1H-NMR、FTIR测试对三种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利用介电常数测试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对应三种固化物的低介电性能、耐热性与热稳定性。数据表明:三种固化物具有优良的低介电性能,其中苯乙烯-苯乙烯基苯并恶嗪固化物介电性能最佳,在1GHz下,介电常数为2.45,介电损耗为0.0053;同时,三种固化物具有优异的耐热性与热稳定性,其中,苯乙烯-苯乙烯基苯并恶嗪固化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00℃,失重5%的温度(Td5)为296℃。2.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与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经AIBN引发发生共聚反应,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酰亚胺-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共聚物经加热开环,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酰亚胺-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固化物。利用GPC、1H-NMR、FTIR等方法对共聚物的分子量与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利用介电常数测试仪、DMA、TGA研究了固化物的低介电性能、耐热性与热稳定性。数据表明:合成的固化物具有优良的低介电性能,在1GHz下,介电常数为2.15,介电损耗为0.0057;同时,固化物的耐热性与热稳定性优异,Tg为215℃,Td5 为390℃。3.苯乙烯基苯并恶嗪与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经AIBN引发发生共聚反应,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共聚物经加热开环,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基苯并恶嗪固化物。利用GPC、1H-NMR、FTIR等方法对共聚物的分子量与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利用介电常数测试仪、DMA、TGA研究了固化物的低介电性能、耐热性与热稳定性。数据表明:固化物具有优良的低介电性能,在1GHz下,介电常数为2.01,介电损耗低至0.0053;固化物具有优异的耐热性与热稳定性,Tg为190℃,Td5为375℃。
胡婉霞[2](2020)在《热固改性聚苯醚高频复合介质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苯醚(PPO)由于介电性能优异、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尺寸稳定性好,是目前最具潜力的高频覆铜板基材。通过将低分子量的PPO与低介电的热固性聚丁二烯(PB)树脂进行共混,不但可以改善PPO的加工流动性、耐有机溶剂性,还能保留其优异的介电性能。但PPO与PB树脂共混后形成的是半互穿网络结构,树脂体系的相容性差、耐溶剂性不够。覆铜板行业无铅化焊接的发展对基材的耐高温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4-氯甲基苯乙烯以及聚丁二烯共同作用于聚苯醚,通过结构官能化与共混改性并用,形成了互穿聚合物交联网络结构,引入丙烯酰氯改性的Si O2作为无机填料,制备的复合介质材料具有较好的体系相容性、耐溶剂性及热稳定性。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4-氯甲基苯乙烯对低分子量PPO进行官能化改性,制备苯乙烯封端聚苯醚(SPPO),研究聚苯醚官能化改性机理及其对共混树脂固化反应和性能的影响。PPO在碱性条件下可形成酚负离子,它能够取代4-氯甲基苯乙烯中的Cl原子,在分子链两端引入活性的双键而得到SPPO。官能化改性后提高了PPO树脂的苯环密度,SPPO的Tg比常见的烷烯类官能团封端PPO的Tg高出10~20℃,有效增强了PPO的耐热性。SPPO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与PB共同形成交联网络,不仅使体系的固化反应温度降低、固化焓增大,还显着改善了共混树脂的相容性和结构稳定性,克服了聚苯醚耐有机溶剂性差的缺陷。(2)通过测试表征SPPO/PB固化前后的结构变化和热行为,并结合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研究共混树脂的固化机理。在SPPO中引入PB后,提高了固化反应的活性,共混体系的活化能比纯SPPO树脂降低了36.15%。SPPO/PB采用过氧化物进行固化,遵循的是自由基交联机理,在反应过程中,固化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一方面会夺取PB分子链中反应活性更高的烯丙基氢,另一方面还会与SPPO两端的苯乙烯基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链自由基进行共价结合,最终形成互穿交联网络,耐热性进一步增强,介电性能得到了保留。当PB质量分数为50%时,SPPO/PB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Tg(226.5℃)和优异的高频介电性能(Dk=2.46、Df=0.0022@10GHz)。(3)填充改性Si O2,研究无机填料对复合材料固化反应及性能的影响。丙烯酰氯改性Si O2能与SPPO/PB进行化学交联,不仅使体系的活化能降低,还提高了填料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复合材料的界面缺陷少,介电损耗小于3.0×10-3。Si O2的加入可以有效限制分子链的运动、提高体系的交联密度,随着Si O2用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Td和Tg逐渐升高,Z轴热膨胀系数明显降低,拉伸、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Si O2的质量分数为5%时,Si O2/SPPO/PB的Dk=2.73,Df=0.0024,保持了原有的介电性能,此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增强、力学性能最佳,Td和Tg分别为430.6℃和235.9℃,Z轴CTE为52.7ppm/℃,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91.4MPa和131.8MPa,比SPPO/PB分别提高了7.15%和8.66%。当Si O2填充量增加至15%时,热性能显着增强,复合材料的Td和Tg最大,分别为453.6℃和250.3℃,Z轴CTE最低,为23.4ppm/℃,此时由于无机填料用量过大,体系中大颗粒聚集体增多,导致材料中的界面缺陷增多,介电性能变差,力学性能没有明显提高,但仍然可达到未填充时候的水平。
信雅全[3](2018)在《可溶性聚酰亚胺低聚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别以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和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α-ODPA)为酸酐来源,二氨基二苯醚为胺源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两种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剂分别记为6FPIO和α-PIO。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子量测试(GPC)、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进行基本分析,并对所合成的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剂的溶解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剂的数均分子量分别为1712和1682,所合成的聚酰亚胺低聚物在丙酮中具有一定的溶解性。为提高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固化物的韧性,将所合成的可溶性聚酰亚胺作为改性剂加入传统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BMI)中,并研究了改性剂含量的不同对传统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粘温关系,固化反应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平板小刀法分别测定了6FPIO/BMI和α-PIO/BMI树脂体系的凝胶特性,并计算了各个体系的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改性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低于纯BMI树脂体系,并随着改性剂的含量的增加,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反应活化能呈现增高的趋势。采用旋转粘度仪测定了不同改性体系的粘度特性,随着改性剂含量的增加树脂体系的流动活化能不断降低,从配方一到配方四及配方五到配方八,树脂体系的流动活化能分别为61.27 kJ/mol、65.91 kJ/mol、69.33 kJ/mol,74.71 kJ/mol和57.54 kJ/mol、63.49kJ/mol、67.03 kJ/mol,72.91 kJ/mol。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Ozawa-Flynn-Wall和Friedman-Reich-Levi计算体系反应活化能,并利用Malek双参数模型确定该树脂固化体系的指前因子和反应级数,建立相对应的固化模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进行拟合分析,并针对拟合结果确定热工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结构为双层结构神经元个数为15个,遗传算法中迭代次数为50次,交叉概率为40%,变异概率为5%。拟合结果与实验曲线拟合良好,全程误差小于5%。利用万能试验机对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固化物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韧性进行测试,并利用SEM对端口进行形貌分析,分析增韧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剂含量为20%时,树脂体系固化物的力学性能最佳,6FPIO/BMI和α-BMI/BMI树脂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82.87 Mpa,147.68 MPa,27.83 kJ/m2和82.73 Mpa,144.66 Mpa,23.07 kJ/m2。
刘思扬[4](2018)在《含氰基和Cardo结构双马来酰亚胺的设计合成与复合材料的性能》文中认为航空航天是国防力量的重要体现,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APC)是航空航天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性能热固性树脂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开发应用的关键和基础。双马来酰亚胺(BMI)是一种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它满足了各种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中的工艺要求,具有优异热、电和机械性能。然而,普通BMI单体由于其刚性和对称结构,一般在常用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差,熔融温度高,固化树脂由于其高交联密度和刚性分子网络而具有较高的固有脆性。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它们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应用。为了满足新一代超高速战机的使用需要,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三类含氰基和Cardo结构的新型BMI;选用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BDM)和o,o’-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对BMI进行共聚改性;制作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热氧老化实验,以期获得满足未来航空航天领域所需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基体树脂。以酚酞、邻甲酚酞和2,6-二氯苯甲腈为原料,合成了含氰基和酚酞结构n≈1寡聚BMI(PPCBMI),含氰基和邻甲酚酞结构n≈1寡聚BMI(MPCBMI)两种新型BMI。采用FTIR、1HNMR等手段对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溶解性测试表明:PPCBMI和MPCBMI在常见有机溶剂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DSC研究表明:两种BMI树脂都具有较宽的熔融加工窗口反应活化能分别为83.94 KJ/mol和96.69 KJ/mol,固化反应接近一级反应;固化物的FTIR谱图表明:350 ℃后固化后氰基参与了聚合反应;TGA研究表明:两种BMI的酰亚胺基团中的氰基在较高温度下参与交联反应,提高了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此外,层间剪切强度(ILSS)测试表明:氰基的交联反应显着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将PPCBMI与DABPA进行预聚,制备了三种不同摩尔配比的PPCBMI/DABPA树脂。采用DSC研究了 PPCBMI/DABPA树脂的固化行为,计算并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固化工艺参数;TGA研究表明:固化树脂的耐热性随着DABP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PCBMI/DABPA树脂基复合材料的DMA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PPCBMI过量时,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在马来酰亚胺基团和烯丙基基团的摩尔配比为0.87的条件下,制备了 PPCBMI/BDM/DABPA树脂体系。研究了三元共聚树脂的固化行为,固化物的耐热性、动态热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并探讨了 PPCBMI含量对三元共聚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PCBMI含量的增加,固化树脂的热分解速率逐渐降低,热分解温度先增加后减小,残碳率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弯曲模量持续增大。另外,选取综合性能最优异的PPCBMI/DABPA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热氧老化对其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采用SEM和SAM表征界面性质的变化,FTIR表征老化引起的化学变化,DMA用于表征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PCBMI/DABPA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界面结合能力和抗老化性能。以9,9’-双(4-羟基苯基)芴和2,6-二氯苯甲腈为原料,合成了含有氰基和芴基结构n≈1寡聚BMI(PFCBMI)。采用FTIR、1HNMR等手段对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溶解性测试表明:PFCBMI在常见有机溶剂中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采用DSC和TGA研究了 PFCBMI的固化反应和固化物的热稳定性;PFCBMI/BDM的动态DSC研究表明:随着PFCBMI的含量增加,其固化特征参数均逐渐增加;PFCBMI/BDM的TGA结果表明:随着PFCBMI的含量增加,交联密度降低使PFCBMI/BDM树脂体系的热分解特征参数均有所降低;PFCBMI/BDM体系复合材料的DMA研究表明:其储能模量在10 GPa左右,玻璃化转变温度在470 ℃以上,具有优异的耐热性。以3,3’-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苯酞(PPDA)和BDM为原料,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含酚酞骨架的扩链型BMI(PM)。采用FTIR、1HNMR等手段对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采用DMA研究了 PM的固化行为,并计算确定了反应程度;TGA研究表明:固化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稳定性;DMA研究表明:PM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超过340 ℃,使用温度均高于320 ℃。此外,制备了 PM2/BDM/DABPA共聚树脂,研究了 PM2的摩尔浓度对改性树脂的固化过程、机械性能、断裂韧性和耐热性的影响。随着PM2含量的增加,力学性能的研究显示出复杂的趋势。当PM2的比例为0.05时,改性树脂的冲击强度提高了 121.3%。另外,随着预聚物含量的增加,固化树脂的耐湿性得到改善。
周俊萍[5](2018)在《尼龙12与蒙脱土在苯并恶嗪树脂中的增韧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苯并恶嗪树脂(PBa)是一类新型的热固性树脂,苯并恶嗪树脂不仅克服了传统酚醛树脂的一些缺点还保留了它们原有的优点。PBa拥有诸多优点如耐高温,阻燃性,较好的力学性能,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固化过程零收缩率,低吸湿性和低电导性等,因而苯并恶嗪树脂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性材料、粘合剂、油漆、电子器件及航空航天领域。但是,苯并恶嗪树脂交联密度高,其固有的脆性及高固化温度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限制了 PBa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主要针对苯并恶嗪树脂脆性大韧性差等缺陷,引入柔性Nylon12和层状蒙脱土到苯并恶嗪树脂,旨在提高苯并恶嗪树脂的韧性,并在保证其力学性能不降低的条件下,提高苯并恶嗪树脂的热性能,扩展苯并恶嗪树脂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不同粒径和不同含量的Nylon12以及Nylon12与不同含量的蒙脱土协同对苯并恶嗪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影响情况,并研究了其增韧机理,可以为工业制备综合性能优良的苯并恶嗪树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中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采用万能试验机(Instron)、动态热机械仪(DMA)对PBa及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ylon12含量的增加,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的KIC和GIc值均逐渐增加,当Nylon12添加量为15%时,Nylon12粒径为1,10和20 μm的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的KIC值分别提高了 23.5%,54.3%和44.4%,GIc值分别提高了 119.6%,167.9%和 151.2%。PBa/Nylonl2 二元复合材料的 Tg 相对纯 PBa 的 222℃也随含量逐渐上升,PBa/Nylon121Oμm-15%二元复合材料Tg为226℃,比纯PBa增加了4℃。综合分析发现PBa/Nylon 1210μm-10%二元复合材料表现出综合力学性能最佳。为了有效增韧苯并恶嗪树脂,首先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蒙脱土原土进行有机改性,并采用傅里叶红外(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改性前后的蒙脱土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蒙脱土分子结构中出现了几个新的特征峰。经有机改性后的蒙脱土层间距得到了明显扩大,2θ°从6.26°减小到3.93°,相应的层间距从1.41增大到2.25 nm,证明蒙脱土改性成功。选用尼龙12与苯并恶嗪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的体系及不同含量的有机蒙脱土协同增韧改性苯并恶嗪树脂。制备了一系列PBa/Ny12/OMMT三元复合材料,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力学性能,结果显示,随着OMMT含量增加,三元复合材料的KIC和GIC值先增加后降低,当OMMT含量为1%时,KIC和GIc值达到最大,分别为1.36Mpa·m1/2和315.76 J·m-2,与纯PBa相比,分别提升了 67.9%和181.4%。采用热重分析(TGA)、DMA和非等温DSC对其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加入尼龙12和OMMT后,PBa三元复合材料的热失重温度逐渐上升,热稳定性增加。在氮气氛下,PBa/Ny12/OMMT-1三元复合材料的T5%,T10%和Tmax相对于纯PBa分别提高了 9,14和15℃。且随着OMMT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Tg逐渐上升。Nylon12能够降低苯并恶嗪树脂的固化温度,但OMMT基本不改变苯并恶嗪树脂的固化行为。最后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 Nylon12和OMMT对苯并恶嗪树脂的增韧机理,结果显示,向PBa中引入Nylon12后,PBa/Ny12二元复合材料断裂面粗糙度增加,其表面有大量的裂纹并观察到Nylon12对裂纹具有偏转作用,同时Nylon12在苯并恶嗪基体中出现空洞和脱粘现象。当1%含量的改性蒙脱土之后裂纹偏转或扭转增多,且基体中的空隙变小,从而更加有效增韧地苯并恶嗪树脂。
王冠[6](2017)在《液氧环境用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于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RLV)推进系统燃料贮箱(液氧)的减重设计要求,液氧贮箱用材料逐步采用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取代原有的金属材料,而CFRP中树脂基体与液氧相容性是CFRP能否应用在液氧环境中的关键因素,要求树脂基体具有良好的低温力学强度,热稳定性、优阻燃性和优异的液氧相容性。现今通用的环氧树脂因其结构缺陷,液氧相容性较差,无法满足液氧环境使用要求。近年来出现的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CE)由于固化物具有独特的三嗪结构,因而具有优异的耐温性、较好的抗氧化性,并且其工艺性优异,具备用于制备CFRP液氧贮箱材料的潜质,但是其低温韧性差、阻燃性不足,需要改性应用。目前关于改性后的氰酸酯树脂在低温液氧环境下应用的研究工作尚未深入开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了氰酸酯树脂为主体,通过引入不同改性组分的方式,制备了两种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及其CFRP,研究了其树脂结构组成与力学性能、液氧相容性、阻燃性等性能的关系,并分析CFRP界面失效机理。本文采用低粘度环氧树脂(EP)和高性能耐温塑料(PES-C)共增韧改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CE),合成了改性CYEP氰酸酯树脂。研究结果表明,EP和PES-C能促进CE自聚反应,提高CE树脂的低温(-196℃)韧性,但是对CE树脂的热稳定性有一定影响。18wt%的EP和6wt%的PES-C共混合加入到CE中制备得到的CYEP matrix(CYEP6)兼具良好的低温韧性、工艺性、耐热性和粘接稳定性等综合性能。-196℃下,CYEP matrix的冲击韧性比纯CE树脂提高了近200%,而模量下降仅为约6%,其经过15次冷热循环交变(-196℃50℃)后表面无裂纹。CYEP matrix经177℃/4h+200℃/2h固化后,单体转化率>95%,80℃树脂黏度仅为734 cp,并维持4h工艺黏度无明显变化。CYEP matrix粘接双马树脂基CFRP剪切试样,在空气中经200℃/1000h老化后,剪切强度保持率大于80%,然而CYEP matrix阻燃测试为V1级,需进一步改进阻燃性。本文自制了含苯醚键双马树脂(BMPB)和耐高温活性稀释剂(DABDGE)加入到CYEP matrix树脂,制备了具有阻燃性的改性氰酸酯树脂(CEBM)。实验结果表明,BMPB中加入5wt%的DABDGE后,体系的黏度明显降低,而IDT温度下降不足10%。7wt%的BMPB改性CYEP matrix,得到了阻燃性提和低温韧性均较优异的CEBM7(CEBM matrix)基体,但过多的BMPB加入体系的冲击韧性和工艺黏性变差。在-196℃下,CEBM matrix冲击韧性CYEP matrix树脂的提高了20%,30次冷热循环后冲击强度保持率大于85%。CEBM matrix的阻燃性达到V0级别,具有自熄性,其工艺黏性和贮存稳定性与CYEP matrix树脂相当。本文对合成的CYEP树脂和CEBM树脂的(液)氧相容性及失效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MPB的含量和环氧基团的含量是影响基体树脂与液氧相容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BMPB与CE共聚形成的氮双杂环结构对基体的(液)氧相容性提升有明显效果。BMPB的含量超过5wt%时,其氧增重的起始温度提高近40℃,IRS值下降到4%以下,相反,当环氧树脂含量超过15wt%,其IRS值急速增加;不同的基体树脂中,分散相粒子的微观形貌和氧增重量不受热氧老化过程影响,但是在液氧冲击过程中,相界面明显展示出氧不相容。CEBM matrix液氧连续浸泡30天后,基体力学强度保持率>80%。采用动态接触角测试和微滴脱粘法测试等方法对不同基体与碳纤维界面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体树脂的低黏度和增大极性在有利于提高其与碳纤维浸润性。提高基体自身强度、增加纤维表面粗糙程度和浸润性,能提高基体与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和断裂韧性Gdc。在Tg±50℃成形温度范围内,成形温度温度每升高10℃,IFSS值提高约3%。基体树脂中DABDGE稀释剂的加入有利于基体和纤维的界面过渡层的形成,分散应力并阻止裂纹扩展,其中CEBM基体与纤维表面形成约200nm的界面过渡层。考察了两种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和液氧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CEBM matrix基复材具有优异的低温力学强度,层间剪切强度(ILSS)为102.5MPa(-196℃),轴向拉伸强度可达2602MPa(-196℃)。树脂中增韧材料的过多加入对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提高不明显。CEBM matrix基层合板试样经过40次冷热循环后,复材表面无明显的微裂纹产生。复合材料试样表面缺陷是影响其液氧浸泡失效的关键因素,其浸泡后的IRS值比无缺陷试样的IRS值大5倍。
李天明[7](2015)在《聚硫醚酰亚胺改性BMI/BA树脂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APC)由于具有高比强、高比模、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作为一种常见的APC树脂基体,双马来酰亚胺(BMI)因为其良好的耐热性、耐辐射性能以及可加工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BMI树脂脆性大、冲击韧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目前一般采用二烯丙基双酚A(BA)提高其韧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耐热性能。为了弥补BA改性BMI的不足,本文采用具有高度柔韧性的硫醚键且与基体树脂具有良好相容性的热塑性聚硫醚酰亚胺(PTEI)对BMI/BA树脂体系进行改性。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及开展相关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设计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并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在合成PTEI、改性BMI/BA树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PTEI的加入对BMI/BA树脂体系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介电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TEI的加入能明显提高BMI/BA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当其添加量为5wt%时树脂体系的冲击强度与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69.5%和49.7%(此时冲击强度为22.9KJ/m2,弯曲强度为173.7MPa),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显着提高;微观组织形貌中出现了能改善其韧性的“海岛状”相结构;残炭率提高了约2.8%;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也大大降低。但表征其耐热性能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初始热分解温度却分别降低了10℃和13℃。为了解决上述耐热性下降的问题,本文合成了含有端氨基的聚硫醚酰亚胺(PTEI-N)并用其对BMI/BA树脂进行改性,重点研究了PTEI-N的加入对BMI/BA树脂体系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及介电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氨基的引入对两种不同改性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PTEI-N的加入不仅提高了BMI/BA树脂耐热性能且对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提高幅度也要优于PTEI/BMI/BA树脂体系。且当其添加量为4wt%时综合改性效果最佳,树脂体系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75.6%和73.5%(此时冲击强度为23.7KJ/m2,弯曲强度为203MPa),此时的断裂形貌出现脆断向韧断的转变;损耗模量和储能模量分别提高了34.2%和66.5%;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残炭率分别提高了28℃和1.5%,初始热分解温度与基体保持一致;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值分别为3.18和0.0083,相比于基体树脂分别降低了15.3%和40%。
王永珍[8](2014)在《含磷均三嗪环本征无卤阻燃环氧固化物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氧固化物因其优异的耐热、力学、绝缘和耐化学腐蚀等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粘接、封装和印刷电路板的制造。然而,与大多数高分子材料一样,环氧固化物易燃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对阻燃性能要求较高领域的使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阻燃改性。含磷基团通过环氧固化剂改性环氧固化物能赋予环氧固化物较好的阻燃性能,却因P-O、P-C等化学弱键的引入导致固化物的耐热、力学等性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因此,需要提高含磷基团的阻燃效率,降低其用量,降低其对固化物性能的劣化影响。均三嗪环化合物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耐热性能,与磷元素具有良好的协同阻燃效果,将磷与均三嗪环同时构筑在环氧固化物中,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有望在实现固化物阻燃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改善环氧固化物的耐热、力学等性能。本文采用均三嗪环氧固化剂与含磷环氧树脂、含磷均三嗪环氧固化剂与普通环氧树脂两种方法制备了含磷均三嗪环本征阻燃环氧固化物,系统研究了含磷均三嗪环环氧固化物阻燃、力学、耐热、介电等性能。(1)以三聚氯氰为起点,通过与马来酰亚胺基苯酚、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或对羟基苯甲醛等原料反应分别合成了2,4,6-三-(马来酰亚胺苯氧基)-1,3,5-均三嗪环(TMT)、2,4,6-三-(氢化苯并咪唑苯氧基)-1,3,5-均三嗪环(TRITBI)、2-DOPO-4,6-二-(氢化苯并咪唑苯氧基)-1,3,5-均三嗪环(TRISDDBI)和2,4-二-DOPO-6-氢化苯并咪唑苯氧基-1,3,5-均三嗪环(TRIDDSBI),采用FT-IR、1H-NMR、13C-NMR、31P-NMR或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相关产物进行了表征,确认了结构。按照TMT中马来酰亚胺基双键与含磷环氧树脂(DOPOER)中环氧基的总当量等于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中N-H当量、TRITBI/DDM中N-H总当量等于DOPOER中环氧基当量、TRISDDBI/DDM中N-H总当量等于双酚A环氧树脂EP828中环氧基当量和TRIDDSBI/DDM中N-H总当量等于双酚A环氧树脂EP828中环氧基当量等,配比制备了四种含磷均三嗪环阻燃型环氧固化物。(2)采用非等温DSC方法研究了TMT/DDM/DOPOER体系动力学,分析了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等固化反应特征参数。当TMT含量增加时,固化体系的反应速率常数增加,活化能降低。与DDM/DOPOER固化体系相比,当TMT含量为1.98wt%时,TMT/DDM/DOPOER固化体系的活化能由52.56kJ/mol降低至47.34kJ/mol,当TMT含量增加至10.74wt%时,固化体系的活化能则降低至31.90kJ/mol,说明TMT能明显促进环氧固化反应。分别采用N-苯基马来酰亚胺与三苯氧基均三嗪环分析了TMT各部分结构对环氧树脂固化的促进效应,且均三嗪环的促进作用较马来酰亚胺基明显。(3)当磷含量和均三嗪环含量较低时,本论文制备的含磷均三嗪环环氧固化物即有优异的阻燃性能,达到UL94V-0级。TRISDDBI/DDM/EP828固化物在磷含量和均三嗪环含量分别为0.41wt%和1.02wt%时,LOI达33.8%,5根试样燃烧总时间为48s,当磷含量分别为0.70wt%、0.77wt%和0.79wt%,均三嗪环含量分别为0.88wt%、0.85wt%和0.24wt%时, TRIDDSBI/DDM/EP828、 TRITBI/DDM/DOPOER和TMT/DDM/DOPOER三种固化物的LOI分别为35.6%、38.6%和41.8%,5根试样燃烧总时间分别为49.5s,42.5s和27s。与TRITBI/DDM/DOPOER固化物相比,固化物中的马来酰亚胺基有助于提高环氧固化物的阻燃性能,达到阻燃性能UL94V-0的TMT/DDM/DOPOER固化物的LOI高达41.8%以上,5根试样的燃烧总时间低于27s。(4)当含磷均三嗪环环氧固化物阻燃性能达到UL94V-0级时,TRISDDBI含量为10.97wt%的TRISDDBI/DDM/EP828固化物(10.97TRISDDBI/DDM/EP828,下同)、7.73TRITBI/DDM/EP828、7.45TRIDDSBI/DDM/DOPOER和1.98TMT/DDM/DOPOER四种固化物的T5%分别为348.2°C、345.5°C、341.9°C和336.7°C,与DDM/DOPOER固化物相比,分别提高了42.7°C、40°C、36.4°C和31.2°C;10.97TRISDDBI/DDM/EP828、7.45TRIDDSBI/DDM/EP828、7.73TRITBI/DDM/DOPOER和1.98TMT/DDM/DOPOER四种固化物具有较高的Tg,分别为171.6°C、165.8°C、150.9°C和144.8°C,与DDM/DOPOER固化物相比,分别提高了33.2°C、27.4°C、12.5°C和6.4°C,与DDM/EP828固化物相比,10.97TRISDDBI/DDM/EP828和7.45TRIDDSBI/DDM/EP828固化物Tg分别提高了14.9°C和9.1°C,而7.73TRITBI/DDM/DOPOER和1.98TMT/DDM/DOPOER固化物Tg分别仅降低了5.8°C和11.9°C。可见,将含磷基团和均三嗪环同时构筑在环氧固化剂中更有助于提高环氧固化物的Tg和初始降解温度。(5)当含磷均三嗪环环氧固化物阻燃性能达到UL94V-0级时,7.45TRIDDSBI/DDM/EP828、7.73TRITBI/DDM/EP828、1.98TMT/DDM/DOPOER和10.97TRISDDBI/DDM/DOPOER四种固化物的拉伸强度分别为84.9MPa、69.6MPa、61.8MPa和60.2MPa,与DDM/DOPOER固化物相比,分别提高了25.8MPa、10.5MPa、2.7MPa和1.1MPa;其中7.45TRIDDSBI/DDM/EP828固化物的拉伸强度增加比传统DDM/EP828固化物提高了13.1MPa,表现为较高的拉伸强度;含磷基团和均三嗪环的引入降低了环氧固化物的冲击强度,如7.45TRIDDSBI/DDM/EP828固化物冲击强度44.4kJ/m2,与DDM/DOPOER固化物的冲击强度相当,但比DDM/EP828固化物降低了22.2kJ/m2。
杨项项[9](2014)在《基于双官能团苯并恶嗪树脂的制备及热性能的表征》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热固性酚醛树脂,苯并恶嗪不仅拥有传统酚醛树脂的各种优越性能,而且还具有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如出色的耐热性、优越的电性能,低的吸水性、低表面能、良好的尺寸稳定性等。然而,苯并恶嗪树脂也存在一些诸如固化温度偏高、固化产物交联密度低、性脆等缺陷,限制了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潜在应用。本文主要针对苯并恶嗪树脂固化产物交联密度偏低,热稳定性不够好的问题,通过在苯并恶嗪单体中引入杂原子、可反应基团或刚性骨架结构对其进行改性,以达到提高树脂的耐热性的目的。一、设计以4-甲氧基苯酚、2-烯丙基苯酚、邻二烯丙基双酚A、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ODOPB)为酚源,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醚、甲胺为胺源,与甲醛经多步反应制备出了三种含甲氧基(Boz-01、Boz-02、Boz-03)、五种含烯丙基(Boz-04、Boz-05、Boz-06、Boz-07、Boz-08)和一种含磷杂菲结构(DOPO)的苯并恶嗪单体(Boz-09)。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对此九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二、在考察了该九种苯并恶嗪单体的热行为之后,设计以程序升温的方式对此九种苯并恶嗪单体进行固化,制备了九种相应的苯并恶嗪树脂,采用TG分析,考察了它们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烯丙基的引入能有效增加固化物的交联密度,苯并恶嗪单体中烯丙基含量越高,对应的苯并恶嗪树脂的耐热性越好;九种苯并恶嗪树脂中,PBoz-07和PBoz-05的Td5%分别高达398℃、384℃;采用相同酚源和不同双芳胺,制得的苯并恶嗪树脂的耐热性由高到低顺序为:4,4’-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醚;当以4,4’-二氨基二苯醚为固定胺源时,不同酚制得的苯并恶嗪树脂的耐热性由高到低顺序为:ODOPB>4-甲氧基苯酚≈烯丙基苯酚>邻二烯丙基双酚A。三、采用FT-IR和DSC,探索了Boz-01的固化行为。结果显示,按设计的程序升温100℃/1h、120/1h、140℃/1h、160℃/1h、180℃/1h、200℃/1h、220℃/1h、240℃/1h固化后,单体开环聚合完全。PBoz-01的TG曲线表明该树脂在空气环境下的热稳定性良好,甚至其在空气氛围下的Td5%(346℃)比其在氮气氛围下的Td5%(342℃)高出4℃。四、制备了两种苯并恶嗪/环氧复合材料即Boz-01/E-51和ODP-Boz/E-51,采用TGA,考察了环氧树脂含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氧树脂E-51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用不同的苯并恶嗪复合的树脂,环氧树脂的最佳配伍量不同;Boz-01/E-51和ODP-Boz/E-51,环氧树脂的最佳配伍量分别为50%和20%。
罗超云[10](2013)在《LED用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用于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时,可以使LED芯片免受应力冲击和水汽侵蚀,能改善光取出效率、减少发热和延长使用寿命。研究表明,分子结构中以硫醇或硫醚基团引入硫原子是提高聚合物折射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现已报道的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存在价格高、稳定性差、或难以加工的问题,有必要研究成本适中和综合性能良好的高折射率光学树脂。采用4,4’-二巯基二苯硫醚和4,4’-二羟基二苯硫醚,通过二步法,分别合成了高折射率的二巯基二苯硫醚环氧预聚物(DGETDBT)和二羟基二苯硫醚环氧预聚物(DGETP)。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的氢谱(1H NMR)表征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热机械分析仪(TMA)、紫外可见光谱仪和阿贝折射仪分析环氧预聚物、环氧混合物及其固化物的光学性能、热性能和热稳定性,并与普通的双酚A环氧预聚物(DGEBA)的相应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表明,DGETDBT和DGETP的折射率分别为1.665和1.612,与间苯二甲胺(MXDA)固化反应得到的固化物折射率分别为1.698和1.645,与甲基六氢苯酐(MHHPA)固化反应得到的固化物折射率分别为1.628和1.595,高于DGEBA相应的1.570、1.604和1.568,表明硫原子对提高折射率有很大帮助。DGETDBT、DGETP和DGEBA与MXDA反应的固化物可见光透光率均超过85%,与MHHPA反应的固化物相应值超过88%。DGETDBT/MXDA和DGETDBT/MHHPA固化物透光率为零的区域为200370nm和200390nm。透光率为零的区域覆盖紫外线谱带有利于防止LED发出的紫外线泄露,保护人眼免受紫外线伤害。DGETDBT、DGETP和DGEBA固化时表现出同样的放热行为,与MXDA及MHHPA反应得到的固化物T1均超过250℃,明显高于LED的正常使用温度。DGETP价格适中,折射率为1.612,其他性能不低于DGEBA,有望成为LED的高效封装树脂。硫醇类固化剂折射率高,固化速率快,且能提高固化产物的韧性。脂肪硫醇可通过硫脲法合成,合成过程比苯硫酚的合成过程简单。采用硫脲法合成邻苯二甲硫醇(OBDMT),FTIR和1H NMR表征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OBDMT为无色晶体,折射率为1.628。DGETP/OBDMT固化物的折射率为1.654,透光性超过85%,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8.7℃。DGETP/MHHPA固化物的折射率为1.595,透光性超过88%,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4.9℃。对于同一种环氧树脂,OBDMT固化物比MHHPA固化物具有更高的折射率。采用点击化学法,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分别与季戊四醇四巯基乙酸酯(PETTG)和OBDMT反应,通过热固化和紫外光固化两种工艺,制备PETTA/PETTG固化物和PETTA/OBDMT固化物。PETTA/OBDMT固化物的折射率为1.597,透光率基本超过85%,1%的热失重温度达237.8℃。PETTA/PETTG固化物的透光率最高达93%,1%的热失重温度达324.2℃,可以媲美有机硅封装树脂,其折射率为1.556,高于大部分有机硅封装树脂的1.4101.530。原位分析及拟合结果表明,折射率随着固化时间或者固化度呈明显的指数关系。在固化初始阶段,分子数目变化较快,体积收缩较大,因此折射率变化较快;在中后期阶段,分子数目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固化体系的体积收缩也较小,折射率增加不明显。这一结果与经典电磁学理论得到的Lorentz-Lorenz关系式相一致,即折射率受摩尔体积和摩尔折射率两者影响。由FTIR法、Kissinger法和Ozawa法得到的DGETP/三乙烯四胺(TETA)混合物的固化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2.6kJ·mol-1、56.3kJ·mol-1和59.3kJ·mol-1,三个结果相近,可以相互验证。非等温DSC固化动力学研究表明,OBDMT固化DGETP的活化能最低,TETA的次之,MHHPA的最大。OBDMT固化DGETP的反应级数与TETA的相等,而MHHPA的反应级数则不相同,固化曲线上也表明这一点。DGEBA和DGETBBA的固化活化能、固化起点温度和峰值温度均较高,DGETP和DGETDBT的固化活化能、固化起点温度以及固化峰值温度均较低。针对LED的发热问题,采用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热塑性弹性体分别与石蜡一起制备定形相变材料。用耐热实验、耐热水实验和温度循环实验测试它们的稳定性,用DSC求取它们的热焓。结果表明,POE、EVA、EPDM等三种热塑性弹性体基定形相变材料的储热及稳定性能明显优于目前报道的HDPE基定形相变材料的相应性能。
二、聚苯醚/双柠康酰亚胺体系的固化特征与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苯醚/双柠康酰亚胺体系的固化特征与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含双键苯并恶嗪共聚物及其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高频高速覆铜板简介 |
1.1 高频高速覆铜板的定义 |
1.2 5G通讯对高频高速覆铜板的性能要求 |
2 高频高速覆铜板基体树脂 |
2.1 聚四氟乙烯树脂 |
2.2 聚烯烃树脂 |
2.3 聚苯醚树脂 |
2.4 聚酰亚胺树脂 |
2.5 苯并恶嗪树脂 |
3 低介电性能优异的苯并恶嗪树脂 |
3.1 将低极性基团引入苯并恶嗪树脂 |
3.2 将大体积基团引入苯并恶嗪树脂 |
3.3 将氟原子引入苯并恶嗪树脂 |
3.4 合成基于苯并恶嗪的多元共聚物 |
3.5 将纳米多孔材料引入苯并恶嗪树脂 |
4 本文设计思路 |
5 本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苯乙烯-含双键苯并恶嗪二元共聚物及其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苯乙烯-含双键苯并恶嗪共聚物(L-P (St-co-BZ)的合成 |
2.3 苯乙烯-含双键苯并恶嗪固化物(C-P (St-co-BZ)的合成 |
2.4 表征与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L-P (St-co-BZ)及C-P (St-co-BZ)的合成与表征 |
3.2 C-P (St-co-BZ)的低介电性能 |
3.3 C-P (St-co-BZ)的热性能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及其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P(St-co-MA-co-MBZ)的合成 |
2.3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马来酰亚胺基苯并恶嗪固化物(P(St-co-MA-co-PMBZ))的合成 |
2.4 表征与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St-co-MA-co-MBZ)及P(St-co-MA-co-PMBZ)的合成与表征 |
3.2 P(St-co-MA-co-PMBZ)的低介电性能 |
3.3 P(St-co-MA-co-PMBZ)的热性能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及其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基苯并恶嗪三元共聚物(P(St-co-MA-co-SBZ)的合成 |
2.3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基苯并恶嗪固化物(P(St-co-MA-co-SBZ))的合成 |
2.4 表征与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St-co-MA-co-SBZ)及P(St-co-MA-co-PSBZ)的合成与表征 |
3.2 P(St-co-MA-co-PSBZ)的低介电性能 |
3.3 P(St-co-MA-co-PSBZ)的热性能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热固改性聚苯醚高频复合介质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覆铜板概况 |
1.2 高频覆铜板用基体树脂 |
1.2.1 改性环氧树脂 |
1.2.2 聚四氟乙烯树脂 |
1.2.3 热固性碳氢化合物 |
1.2.4 聚苯醚树脂 |
1.3 聚苯醚的改性方法 |
1.3.1 聚苯醚的低分子量化 |
1.3.2 聚苯醚的热固改性 |
1.3.3 无机填料改性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SPPO/PB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1 苯乙烯封端聚苯醚SPPO的制备 |
2.2.2 SPPO/PB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SiO_2/SPPO/PB热固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1 丙烯酰氯改性SiO_2的制备 |
2.3.2 SiO_2/SPPO/PB热固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章 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行为和性能研究 |
3.1 官能化改性聚苯醚SPPO的结构分析 |
3.1.1 SPPO的红外分析 |
3.1.2 SPPO的核磁分析 |
3.1.3 SPPO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
3.2 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工艺研究 |
3.2.1 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温度分析 |
3.2.2 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时间分析 |
3.2.3 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剂用量分析 |
3.3 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机理研究 |
3.3.1 固化动力学分析 |
3.3.2 固化机理研究 |
3.4 官能化改性对共混物固化反应和性能的影响 |
3.4.1 官能化改性对共混物固化反应的影响 |
3.4.2 官能化改性对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 |
3.4.3 官能化改性对共混物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
3.4.4 SPPO/PB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iO_2/SPPO/PB复合材料固化行为与性能研究 |
4.1 丙烯酰氯改性SiO_2的结构分析 |
4.1.1 丙烯酰氯改性SiO_2的红外分析 |
4.1.2 丙烯酰氯改性SiO_2的核磁分析 |
4.1.3 丙烯酰氯改性SiO_2的微观形貌分析 |
4.2 SiO_2/SPPO/PB复合浆料稳定性研究 |
4.3 SiO_2/SPPO/PB复合材料固化行为分析 |
4.3.1 SiO_2对SPPO/PB复合材料固化反应的影响 |
4.3.2 SiO_2/SPPO/PB共混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分析 |
4.4 SiO_2/SPPO/PB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4.4.1 不同SiO_2填充量的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分析 |
4.4.2 不同SiO_2填充量的复合材料热性能分析 |
4.4.3 不同SiO_2填充量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可溶性聚酰亚胺低聚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BMI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
1.2.1 柔性链段增韧 |
1.2.2 链增长增韧 |
1.2.3 多元共聚体系增韧 |
1.3 双马树脂固化动力学的研究 |
1.4 人工神经网络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可溶性聚酰亚胺低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所用主要原料与设备 |
2.2.2 样品的制备 |
2.2.3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红外图谱 |
2.3.2 XRD检测 |
2.3.3 分子量 |
2.3.4 溶解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凝胶特性和粘度特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2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制备 |
3.2.3 树脂凝胶测试 |
3.2.4 树脂体系粘度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凝胶特性 |
3.3.2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粘度特性 |
3.3.3 等温化学流变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2 改性树脂体系制备 |
4.2.3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树脂的DSC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改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4.3.2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化机理函数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工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对实验结果模拟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BP神经网络 |
5.2.1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
5.2.2 人工神经网络的建立 |
5.2.3 处理样本数据 |
5.2.4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
5.3 遗传神经网络 |
5.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5.3.2 遗传算法的基本要素 |
5.3.3 .遗传算法的实现 |
5.4 人工神经网络可行性分析 |
5.4.1 MeHHPPA/海因环氧树脂流变性分析与预测 |
5.4.2 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5.4.3 遗传算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性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浇铸体的制备 |
6.3 固化物的测试性能 |
6.3.1 固化物的力学性能测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冲击强度测试 |
6.4.2 弯曲强度测试 |
6.4.3 拉伸强度测试 |
6.5 冲击端口扫描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含氰基和Cardo结构双马来酰亚胺的设计合成与复合材料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
1.3 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
1.3.1 乙酸酐脱水闭环法 |
1.3.2 热脱水闭环法 |
1.3.3 共沸脱水闭环法 |
1.3.4 微波辅助脱水闭环法 |
1.4 双马来酰亚胺的改性 |
1.4.1 扩链改性BMI |
1.4.2 烯丙基化合物改性BMI |
1.4.3 氰酸脂改性BMI |
1.4.4 环氧树脂改性BMI |
1.4.5 橡胶改性BMI |
1.4.6 热塑性树脂改性BMI |
1.4.7 合成新型BMI |
1.5 双马来酰亚胺的应用 |
1.6 复合材料的老化概述 |
1.6.1 湿热老化 |
1.6.2 紫外辐照老化 |
1.6.3 热氧老化 |
1.7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分析测试方法、仪器及条件 |
2.3 含氰基和酞(芴)结构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
2.3.1 含氰基和酞(芴)结构二硝基寡聚物的合成 |
2.3.2 含氰基和酞(芴)结构二氨基寡聚物的合成 |
2.3.3 含氰基和酞(芴)结构双马来酰亚胺酸的合成 |
2.3.4 含氰基和酞(芴)结构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
2.4 含酚酞骨架扩链型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
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1 碳纤维增强PPCBMI/DABPA体系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2 玻璃纤维增强PFCBMI/BDM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3 碳纤维增强PM体系复合材料的制备 |
2.6 浇铸体的制备 |
2.6.1 PPCBMI/BDM/DABPA树脂浇铸体的制备 |
2.6.2 PM_2/BDM/DABPA树脂浇铸体的制备 |
2.7 复合材料的热老化 |
3 含氰基和酞侧基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含氰基和酞侧基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
3.1.1 二硝基寡聚物(PPCDN、MPCDN)的合成与表征 |
3.1.2 二氨基寡聚物(PPCDA、MPCDA)的合成与表征 |
3.1.3 双马来酰亚胺酸(PPCBMA、MPCBMA)的合成与表征 |
3.1.4 双马来酰亚胺(PPCBMI、MPCBMI)的合成与表征 |
3.2 PPCBMI和MPCBMI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 |
3.2.1 PPCBMI和MPCBMI的溶解性能 |
3.2.2 PPCBMI和MPCBMI的固化行为 |
3.2.3 PPCBMI和MPCBMI固化物的热性能 |
3.2.4 BMI/T70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 烯丙基双酚A改性PPCBMI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 |
3.3.1 PPCBMI/DABPA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3.3.2 PPCBMI/DABPA树脂体系固化工艺的确定 |
3.3.3 PPCBMI/DABPA树脂体系的热稳定性 |
3.3.4 PPCBM/DABPA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 |
3.4 DPC87/T700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 |
3.4.1 DPC87/T700复合材料的质损率 |
3.4.2 热氧老化对DPC87/T700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 热氧老化对DPC87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4 热氧老化对DPC87/T700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
3.5 PPCBMI/BDM/DABPA树脂的研究 |
3.5.1 PPCBMI/BDM/DABPA树脂的固化行为 |
3.5.2 PPCBMI/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
3.5.3 PPCBMI/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DMA |
3.5.4 PPCBMI/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4 含氰基和芴基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含氰基和芴基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
4.1.1 二硝基寡聚物(PFCDN)的合成与表征 |
4.1.2 二氨基寡聚物(PFCDA)的合成与表征 |
4.1.3 双马来酰亚胺酸(PFCBMA)的合成与表征 |
4.1.4 双马来酰亚胺(PFCBMI)的合成与表征 |
4.2 PFCBMI及其固化物的性能 |
4.2.1 PFCBMI的溶解性能 |
4.2.2 PFCBMI的固化行为 |
4.2.3 PFCBMI固化物的FTIR表征 |
4.2.4 PFCBMI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
4.3 PFCBMI/BDM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 |
4.3.1 PFCBMI/BDM树脂的固化行为 |
4.3.2 PFCBMI/BDM固化树脂的热稳定性 |
4.3.3 PFCBMI/BDM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含酚酞骨架扩链型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改性树脂的研究 |
5.1 含酚酞骨架扩链型双马来酰亚胺(PM)的合成与表征 |
5.1.1 PM的合成(PM_2、PM_3、PM_4) |
5.1.2 PM的表征 |
5.2 PM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
5.2.1 PM的溶解性能 |
5.2.2 PM的固化行为 |
5.2.3 PM固化物的热性能 |
5.2.4 PM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 |
5.3 PM_2/BDM/DABPA树脂的研究 |
5.3.1 PM_2/BDM/DABPA树脂的固化行为 |
5.3.2 PM_2/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
5.3.3 PM_2/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热机械性能 |
5.3.4 PM_2/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 |
5.3.5 PM_2/BDM/DABPA树脂固化物的吸湿行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尼龙12与蒙脱土在苯并恶嗪树脂中的增韧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苯并恶嗪改性 |
1.1.1 苯并恶嗪化学改性 |
1.1.2 苯并恶嗪物理改性 |
1.1.3 不同增韧方法的优缺点 |
1.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和思路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2 试样制备 |
2.2.3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Ba及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2.3.2 PBa/Nylon12二元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
第3章 苯并恶嗪树脂/尼龙12/蒙脱土三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MMT原土 |
3.3.2 力学性能分析 |
3.3.3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
3.3.4 热重(TGA)分析 |
3.3.5 固化行为分析 |
3.3.6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液氧环境用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树脂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树脂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发展 |
1.2.2 国内树脂基复合材料液氧贮箱的研究现状 |
1.3 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评价、表征方法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
1.3.1 材料与液氧接触的过程描述 |
1.3.2 材料与液氧相容性的表征方法 |
1.3.3 材料与液氧相容的机理研究进展 |
1.4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低温性能研究现状 |
1.5 液氧环境下影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温性能的因素 |
1.5.1 基体 |
1.5.2 纤维 |
1.5.3 界面 |
1.6 用于CFRP液氧贮箱制备的先进基体树脂 |
1.6.1 环氧树脂 |
1.6.2 改性酚醛树脂 |
1.6.3 氰酸酯树脂 |
1.7 氰酸酯树脂的概述及其液氧相容性研究进展 |
1.7.1 氰酸酯树脂固化过程中存在的化学反应 |
1.7.2 氰酸酯树脂的性能 |
1.7.3 氰酸酯树脂的改性方法 |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所用仪器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2.1.2 实验用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2.2.1 可低温用改性氰酸酯体树脂CYEP的制备 |
2.2.2 (1,3-二(4-马来酰亚胺)苯醚基苯)双马树脂(BMPB)的合成 |
2.2.3 二烯丙基双酚A型环氧树脂(DABDGE)的合成 |
2.2.4 苯醚/双马来酰亚胺结构的改性氰酸酯树脂(CEBM)的制备 |
2.2.5 改性氰酸酯树脂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
2.3 树脂基体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方法 |
2.3.1 材料的冷热循环交变试验 |
2.3.2 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 |
2.3.3 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试验 |
2.3.4 树脂基体的粘接性能试验 |
2.3.5 树脂基体和复合材料液氧相容性试验 |
2.3.6 其它研究方法 |
第3章 改性氰酸酯树脂(CYEP)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改性树脂选择及含量其对CE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 |
3.2.1 改性树脂的确定 |
3.2.2 EP含量对CE/EP混合物固化行为的影响 |
3.2.3 EP含量对CE/EP混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EP含量对CE/EP固化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 增韧材料的筛选及其影响CE/EP混合物性能的因素 |
3.3.1 增韧材料的确定 |
3.3.2 PES-C对CE/EP混合物固化行为的影响 |
3.3.3 PES-C改性CE/EP混合物增韧机理 |
3.3.4 PES-C改性CE/EP混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5 PES-C改性CE/EP混合物热稳定性 |
3.3.6 PES-C改性CE/EP混合物工艺性 |
3.4 CYEP树脂的耐冷热交变稳定性 |
3.5 CYEP树脂的阻燃性和抗氧化性 |
3.6 CYEP树脂与不同基材的粘接性能 |
3.6.1 CYEP树脂粘接不同基材的力学性能 |
3.6.2 影响CYEP树脂粘接接头的耐久性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苯醚双马来酰亚胺结构的改性氰酸酯树脂(CEBM)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1,3-二(4-马来酰亚胺)苯醚基苯)双马树脂的合成 |
4.2.1 影响双马来酰亚胺酸合成的因素 |
4.2.2 双马来酰亚胺酸合成条件的影响 |
4.2.3 沉析水量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产率的影响 |
4.3 (1,3-二(4-马来酰亚胺)苯醚基苯)双马树脂(BMPB)的结构表征及性能 |
4.3.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产品纯度 |
4.3.2 FTIR红外光谱表征 |
4.3.3 元素分析 |
4.3.4 ~1H NMR分析 |
4.3.5 BMPB型双马树脂的固化动力学 |
4.3.6 BMPB树脂的基本性能 |
4.4 烯丙基双酚A环氧稀释剂(DABDGE)的合成及性能 |
4.4.1 催化剂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4.4.2 反应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
4.4.3 投料摩尔比与产物的环氧值和粘度的关系 |
4.4.4 二烯丙基双酚A型环氧稀释剂(DABDGE)结构表征 |
4.4.5 稀释剂DABDGE的加入量对BMPB树脂性能的影响 |
4.5 含苯醚/双马来酰亚胺结构的改性氰酸酯树脂(CEBM)的性能 |
4.5.1 CEBM树脂的固化行为 |
4.5.2 CEBM树脂的力学性能 |
4.5.3 CEBM树脂工艺性 |
4.5.4 CEBM树脂热稳定性 |
4.5.5 CEBM树脂体系阻燃性 |
4.5.6 CEBM树脂低温可重复使用性 |
4.6 CFRP液氧贮箱用CEBM树脂基体的基本性能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CEBM树脂和CYEP树脂的液氧相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树脂的热氧稳定性能 |
5.2.1 纯氧环境下树脂结构与热稳定性关系 |
5.2.2 影响树脂热氧增重行为的因素 |
5.3 树脂的液氧相容性 |
5.3.1 树脂基体液氧相容性判定标准 |
5.3.2 动态冲击能量对液氧环境下树脂稳定性影响 |
5.3.3 不同树脂液氧相容性与阻燃性、热氧分解温度(IDT)的关系 |
5.4 液氧环境中CEBM matrix树脂耐久性 |
5.4.1 CEBM matrix在液氧中的贮存稳定性 |
5.4.2 湿热老化环境对CEBM matrix液氧稳定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氧贮箱用CEBM matrix/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影响CEBM matrix/T700浸润性的因素 |
6.3 CEBM matrix与T700间的界面性能 |
6.3.1 材料界面微滴脱粘理论模型 |
6.3.2 影响树脂基体/碳纤维界面强度的因素 |
6.3.3 影响树脂基体/碳纤维界面断裂韧性的因素 |
6.4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6.4.1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的抗拉伸性能 |
6.4.2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 |
6.4.3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的抗弯曲性能 |
6.5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的液氧相容性 |
6.5.1 动态冲击能量对CEBM matrix/T700液氧稳定性的影响 |
6.5.2 静态液氧环境中CEBM matrix/T700的耐久性 |
6.6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低温可重复应用稳定性 |
6.6.1 CEBM基层合板冷热交变失效理论模型 |
6.6.2 CEBM基层合板冷热交变后的微观形貌和力学强度 |
6.7 CEBM matrix/T700复合材料基本性能评价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聚硫醚酰亚胺改性BMI/BA树脂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 |
1.1.1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1.1.2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
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
1.2.1 双马来酰亚胺的特点及应用 |
1.2.2 双马来酰亚胺存在的问题及改性 |
1.3 聚硫醚酰亚胺 |
1.3.1 聚硫醚酰亚胺结构与性能的特点 |
1.3.2 聚硫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总体研究方案 |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3 PTEI的表征方法 |
2.3.1 粘度测定 |
2.3.2 红外光谱测试 |
2.4 聚硫醚酰亚胺改性BMI/BA树脂体系的表征方法 |
2.4.1 微观组织形貌分析与能谱分析 |
2.4.2 力学性能测试 |
2.4.3 动态热机械分析 |
2.4.4 热失重分析 |
2.4.5 介电性能分析 |
第三章 PTEI改性BMI树脂的研究 |
3.1 PTEI的制备及表征 |
3.1.1 PTEI的合成 |
3.1.2 PTEI的表征 |
3.2 PTEI/BMI/BA树脂体系的制备 |
3.2.1 BMI/BA树脂体系的制备 |
3.2.2 PTEI/BMI/BA改性树脂的制备 |
3.2.3 PTEI/BMI/BA改性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PTEI/BMI/BA树脂体系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3.3.1 力学性能研究 |
3.3.2 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3.4 PTEI/BMI/BA树脂体系的热分析 |
3.4.1 动态热机械分析 |
3.4.2 热失重分析 |
3.5 介电性能 |
3.6 小结 |
第四章 PTEI-N改性BMI树脂的研究 |
4.1 PTEI-N的制备及表征 |
4.1.1 PTEI-N的合成 |
4.1.2 PTEI-N的表征 |
4.2 PTEI-N/BMI/BA树脂体系的制备 |
4.2.1 BMI/BA树脂体系的制备 |
4.2.2 PTEI-N/BMI/BA改性树脂的制备 |
4.2.3 PTEI-N/BMI/BA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 PTEI-N/BMI/BA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分析 |
4.3.1 PTEI-N/BMI/BA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 |
4.3.2 微观形貌分析 |
4.4 PTEI-N/BMI/BA树脂体系的热分析 |
4.4.1 动态热机械分析 |
4.4.2 热失重分析 |
4.5 介电性能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含磷均三嗪环本征无卤阻燃环氧固化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氧树脂概述 |
1.2 环氧树脂阻燃必要性 |
1.3 环氧固化物阻燃机理 |
1.3.1 自由基淬灭机理 |
1.3.2 冷肼效应 |
1.3.3 阻挡层效应 |
1.3.4 稀释效应 |
1.4 环氧固化物阻燃改性方法 |
1.4.1 添加型阻燃环氧树脂 |
1.4.2 本征型阻燃环氧树脂 |
1.4.3 均三嗪环在本征阻燃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1.5.2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含马来酰亚胺均三嗪环的合成及环氧固化物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TMT 的制备 |
2.2.3 含磷环氧树脂(DOPOER)的制备 |
2.2.4 固化物试样的制备 |
2.2.5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HPM 的结构表征 |
2.3.2 TMT 的结构表征 |
2.3.3 TMT 的耐热性能 |
2.3.4 TMT 的溶解性能 |
2.3.5 固化物的性能 |
2.3.6 燃烧产物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 TMT 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三苯氧基均三嗪(TPT)的制备 |
3.2.3 固化动力学试样的制备 |
3.2.4 固化动力学基础 |
3.2.5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化机理 |
3.3.2 固化动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均三嗪环氢化苯并咪唑的合成及环氧固化物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3 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
4.2.4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RIPOD 的结构表征 |
4.3.2 TRITBI 的结构表征 |
4.3.3 TRITBI 的溶解性能 |
4.3.4 固化物的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 DOPO 基均三嗪环氢化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固化物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5.2.2 2-DOPO-4,6-二-(氢化苯并咪唑苯氧基)-1,3,5-均三嗪环的制备 |
5.2.3 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
5.2.4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TRISDDBI 的结构表征 |
5.3.2 TRISDDBI 的溶解性能 |
5.3.3 固化物的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双 DOPO 基均三嗪环氢化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固化物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实验原料与仪器 |
6.2.1.1 实验原料 |
6.2.1.2 实验仪器 |
6.2.2 2,4-二 DOPO-6-氢化苯并咪唑苯氧基-1,3,5-均三嗪环的制备 |
6.2.3 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
6.2.4 测试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TRIDDSBI 的结构表征 |
6.3.2 TRIDDSBI 的溶解性能 |
6.3.3 固化物的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双官能团苯并恶嗪树脂的制备及热性能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苯并恶嗪树脂简介 |
1.2 苯并恶嗪的研究概况 |
1.3 苯并恶嗪的合成 |
1.4 苯并恶嗪的固化 |
1.5 苯并恶嗪树脂的改性 |
1.5.1 苯并恶嗪树脂的化学改性 |
1.5.2 苯并恶嗪树脂的物理改性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苯并恶嗪树脂单体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步骤 |
2.2.1 苯并恶嗪单体的制备 |
2.2.2 溶剂的影响 |
2.2.3 苯并恶嗪单体的结构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苯并恶嗪树脂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的研究 |
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实验内容 |
3.2.1 苯并恶嗪树脂的制备 |
3.2.2 苯并恶嗪树脂固化行为的研究 |
3.2.3 苯并恶嗪树脂热稳定性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苯并恶嗪/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的研究 |
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实验 |
4.2.1 苯并恶嗪单体 Boz-01/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的研究 |
4.2.2 苯并恶嗪单体 ODP-Boz/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的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LED用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分子设计思想 |
1.3 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研究现状 |
1.3.1 含硫光学树脂 |
1.3.2 多环光学树脂 |
1.3.3 无机纳米复合光学树脂 |
1.3.4 有机硅树脂 |
1.3.5 定形相变散热材料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二巯基二苯硫醚环氧预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样品合成 |
2.1.3 样品制备 |
2.1.4 测试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合成过程对环氧预聚物性能的影响 |
2.2.2 环氧预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
2.2.3 光学性能 |
2.2.4 环氧预聚物的固化 固化物的热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羟基二苯硫醚环氧预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样品合成 |
3.1.4 样品制备 |
3.1.5 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环氧预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
3.2.2 光学性能 |
3.2.3 环氧预聚物的固化及固化物的热性能 |
3.2.4 四种固化剂固化 DGETP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折射率固化剂邻苯二甲硫醇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样品合成 |
4.1.3 样品制备 |
4.1.4 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讨论 |
4.2.1 OBDMT 的合成过程 |
4.2.2 OBDMT 的结构与性能 |
4.2.3 OBDMT 固化反应机理 |
4.2.4 环氧预聚物与 OBDMT 混合物的性能 |
4.2.5 四种环氧预聚物与 OBDMT 的固化过程及其固化物的性能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二羟基二苯硫醚环氧预聚物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样品制备 |
5.1.3 测试与表征 |
5.2 固化动力学理论模型 |
5.2.1 红外光谱法固化动力学理论模型 |
5.2.2 非等温固化动力学模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GETP/TETA 的原位固化动力学研究 |
5.3.2 DGETP/TETA 的 FTIR 法固化动力学研究 |
5.3.3 DGETP/TETA 的非等温法固化动力学研究 |
5.3.4 三种固化剂固化 DGETP 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5.3.5 三种固化剂固化四种环氧预聚物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点击化学合成法制备高折射率光学树脂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 |
6.1.2 试样制备 |
6.1.3 测试与表征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红外光谱分析 |
6.2.2 折射率测试 |
6.2.3 透光率测试 |
6.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6.2.5 热失重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LED 用定形相变散热材料的研究 |
7.1 实验部分 |
7.1.1 实验原料 |
7.1.2 试样制备 |
7.1.3 测试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耐热试验 |
7.2.2 耐热水试验 |
7.2.3 温度循环试验 |
7.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聚苯醚/双柠康酰亚胺体系的固化特征与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双键苯并恶嗪共聚物及其固化物的合成与性能[D]. 徐利春. 山东大学, 2021
- [2]热固改性聚苯醚高频复合介质材料研究[D]. 胡婉霞.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可溶性聚酰亚胺低聚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D]. 信雅全. 中北大学, 2018(08)
- [4]含氰基和Cardo结构双马来酰亚胺的设计合成与复合材料的性能[D]. 刘思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5]尼龙12与蒙脱土在苯并恶嗪树脂中的增韧作用及机理研究[D]. 周俊萍.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6]液氧环境用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7]聚硫醚酰亚胺改性BMI/BA树脂体系的研究[D]. 李天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12)
- [8]含磷均三嗪环本征无卤阻燃环氧固化物的制备[D]. 王永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9]基于双官能团苯并恶嗪树脂的制备及热性能的表征[D]. 杨项项.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10]LED用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罗超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