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亮出漂亮的城市名片(论文文献综述)
沈静婷[1](2021)在《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逐步演变成城市间的比拼。移动短视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为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构建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给中西部等边缘城市提供了“弯道超车”绝佳的机遇。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有着独特的人文民俗、自然风光以及生态产业优势,但相较其它省会城市,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远远不够。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抖音中的贵阳城市形象,找出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网红城市”在抖音号运营上的成功经验,以提升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效果。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贵阳城市的资源优势与形象定位沿革,分析了相较于传统媒介,短视频媒介形式下贵阳城市传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规律;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抖音平台贵阳TOP100热门短视频的视频内容与评论文本展开分析,从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市民形象与环境形象五个维度总结了抖音短视频所呈现的贵阳城市形象,即严格执法、执政为民的政治政府形象,脱贫奔富、创新发展的经济形象,开放包容、美食齐聚的文化形象,勤恳善良、随和直爽的市民形象,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的环境形象。抖音短视频对于带动贵阳旅游发展、丰富贵阳形象内涵、凝聚贵阳情感认同以及提升贵阳传播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但贵阳城市形象在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传播中也存在参与主体比重失衡、普通用户参与度低,议题呈现分布不均、城市形象片面单一,视听元素的本地相关性不足以及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同质化与“广告化”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优化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效果,从传播主体、城市符号、呈现视角、视听体验以及传播效能等几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武晓波[2](2020)在《媒介地理学视阈下本地体育新媒体发展研究 ——以武汉、广州本地体育新媒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体育赛事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移动联网的深入,一些区域性的本地体育新媒体以用户黏度高,互动性强,营销方式选择多样成为众多体育用户了解本地赛事的首选。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以及社区化和地域性的体育活动频繁开展,都给本土体育新媒体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从2011年开始,一批学者开始从城市传播的角度切入,关注新媒介的发展及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出产了一批优秀成果。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进行的积极探索。本文以武汉“汉动力”和广州“赛点”两家本地体育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和运营方式为研究对象,这两家本土体育新媒体的内容,主要以武汉和广州本地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和区域性的本土赛事为主,融合本土化的特征,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传播途径,加入多种传播渠道,共同打造本土体育内容。本文引入邵培仁教授有关媒介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尝试从新的角度研究本土体育新媒体发展。邵培仁教授在《媒介地理学》一书中指出媒介地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媒介地方”“媒介时间”“媒介景观”“媒介尺度”,本文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研究,分析两家本地体育新媒体发展中的优势,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中,本地体育新媒体在媒介时间、地方、景观、尺度四个方面的内容营造,从而在本土范围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笔者在武汉“汉动力”工作的经验和对广州“赛点”的田野调查,结合“专家访谈”、“案例分析”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本地体育新媒体的媒介地理学特征。集中研究了四个维度的本地体育新媒体特征:一是地方视角解读体育新媒体的本地特征;二是时间维度说明体育新媒体的时间打造;三是媒介尺度把握本地体育新媒体的持续发展;四是体育新媒体的城市多元景观的表现。本文的创新点是引入媒介地理学的分析视角,对本地体育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以期能为本地体育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具学理性与系统性的建议。文章指出:本地体育新媒体的区域发展,要利用好本地受众打造深度内容,让本土体育明星讲好本地故事,积极融合多种本地体育符号进行内容打造;在运营过程中,通过事件营销和情感营销的方式,打造一个互动性、依赖性强的沟通平台,并建立媒介社群,让受众找到本地归属感;并深挖本土体育的潜能,注意媒介尺度和文化认同感,以期为其他本地体育新媒体提供可鉴可仿的模式,为体育新媒体繁荣发展,为观众获取多元的体育资源提供更多途径。
刘环宇[3](2019)在《《贵州日报》对多彩贵州的形象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贵州发展颇为受限,加之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贵州一直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之列。纵观过去发展可以发现,贵州文化鲜为人知,贵州形象对外缺失,“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成为外界对贵州的一种普遍印象。贵州形象在对外传播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充分说明了媒体在塑造与传播贵州形象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要使人们充分了解和精准解读到贵州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不只是单一地提高贵州的知名度,而是要重点关注和加强贵州整体形象在整体性、内在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塑造与传播。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共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不仅是贵州省党委对外宣传中的“口舌”,更是代表了省委省政府对外打造、宣传多彩贵州形象的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平台,因此选取该报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此次研究中,笔者将《贵州日报》视为研究主体,采取抽样调查法展开探讨,以与“多彩贵州”相关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区间,通过定量分析的内容分析法,完成样本编码后采取SPSS统计分析,同时采用定性研究的话语分析,观测《贵州日报》居于当地官方角度对贵州的形象报道特点,尝试分析出媒体在塑造贵州形象过程中存在的欠缺,以期对贵州媒体今后如何利用媒体进行内容和话语生产建构良好的贵州形象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结概述了研究背景,“多彩贵州”形象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多彩贵州”报道的内容分析。笔者主要介绍了选取对象的原因和样本选取以及类目构建。以定量内容分析法入手,从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版面四个维度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出《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特征:主题角度多样化,官方视角突出;消息短小精悍通讯内容详实,主要以消息、通讯为主;态度积极,以正面报道为主;篇幅主要呈现在800字以下;媒体重视,头版居多。第三部分是“多彩贵州”媒介形象的话语分析。笔者借鉴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从宏观文本结构、微观话语结构及风格和修辞手法三个层面分析了《贵州日报》报道“多彩贵州”的新闻话语特点,解构了“多彩贵州”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第四部分是对塑造“多彩贵州”形象的综合评析。通过对《贵州日报》的报道观察发现了三个问题:第一该报纸报道主题两极化严重;第二月度报道量起伏大;第三“模板式”报道严重等。第五部分是对“多彩贵州”形象塑造的反思和建议。在今后的报道中应该精准形象定位,平衡主题关注点,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减少“模板式”报道,加入一些批判性报道。
张弛[4](2018)在《群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唯有真爱化解仇恨——题记1这是一个特别倒霉的星期一早晨。头天晚上,陪着老公和儿子去吃夜市,老公因为骂单位领导骂得太投入,不知不觉多喝了两杯。贾梦桃的全副注意力都放在劝阻老公身上,儿子就趁机一股劲儿地往嘴里塞烤肉,结果老公喝多了,儿子也吃撑了。儿子一晚上哼哼唧唧翻腾个不停,早晨就多赖了半小时的床。等把儿子送进三十九小,只差五分钟就到点了。周一的早晨,派出所户籍室是要排长龙的。贾梦桃一边在心里咬牙切齿地骂还躺在床上醒酒的老公,一边心急火燎地不停地伸手打车。这可是早高
陶金[5](2018)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批评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环节。相较于西方相对成熟的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由于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备,加之建国初期政治运动频繁等历史原因,新中国的音乐批评发展之路一度较为滞后和曲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国人的音乐生活已极大丰富,音乐批评从内容、形式、载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音乐批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得以稳步发展。然而我们也不必讳言,在针对中国现当代音乐批评的大量研究中,从具体样本入手来梳理音乐批评发展脉络的学术成果尚比较少。因此,本论文拟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下称“上海之春”)为具体样本,集中梳理和研究与之相关的批评文章,同时结合历年的办节情况和演出曲目,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系统剖析。作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且仍在举办的音乐节,初创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是我国音乐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真实缩影和生动见证。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针对“上海之春”的各类批评和报道已达数千篇。这些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国在特定历史阶段音乐发展的整体面貌,反映了我国音乐批评发展的清晰轨迹。据此,本论文拟以“上海之春”为研究主体,按照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分为“草创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和“新世纪”四个阶段,通过对其中音乐批评文献的回顾与研究,归纳相应历史阶段音乐批评的特征和热点问题,同时深入考掘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力求见微知着地探究中国音乐批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希望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增强“上海之春”品牌学术性与成长性,进一步引发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批评现状分析提供一个颇具意义的典型样本。
李楠[6](2017)在《新时期洛阳三彩的艺术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三彩”不但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陶瓷艺术门类,更是一门独具中华魅力的陶瓷工艺,自汉代雏形的出现至盛唐的顶峰,再至后来的兴衰起伏,三彩艺术一直活在历史长河之中,从未断层,是千年不熄的窑火。正因为它经历了这么久的时代变迁,在每个时期都显示出了耀眼的光辉,所以它也有了很多的名称,而“洛阳三彩”这个在新时期才出现名字,它更展现出了划时代的意义。新时期背景下,洛阳三彩的发展异常迅猛,相比于传统三彩更是犹如脱胎换骨一般,不断创新的理念已经深深的植入并扎根在了三彩艺术之中,而且正在以它全新的艺术面貌展现给世人看。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的形式了解了“洛阳三彩”现如今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分析研究当代三彩艺术的文献资料,先阐述出了关于新时期洛阳三彩的理论内涵,包括其历史渊源和近代风格的形成。然后归纳、总结了新时期洛阳三彩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点,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去验证、回答在新时期洛阳三彩是否存在创新这一问题,具体则深入到了题材、特征、工艺、造型等方面,从而肯定了洛阳三彩确有的创新理念及应有的时代特色。与此同时,在其创新的内容及形式的基础上又阐释了新时期洛阳三彩新颖、体验、休闲的审美特色,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最后挖掘、概括出新时期洛阳三彩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弘扬陶瓷文化还是对人文精神的注重,都是当代三彩艺术又一层次的升华,从而也赋予了它更具高品味、深内涵的收藏意义。
李虹[7](2016)在《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遗产保护经历了从本体保护到历史环境的保护,再到如今将更广阔的城市背景和地理环境纳入到历史影响范围,历史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大。“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历史遗产的保护发展过程使得遗产保护的范围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风貌区的整体景观风貌,而“景观风貌”这个概念本就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各类要素所呈现的总体景观面貌,因此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与塑造是与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趋势相契合。本文从城市遗产聚集形态出发,将中国现有名城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探讨每一种类型城市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如何控制与延续城市的景观风貌发展。文章共分为8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对象与范围、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框架以及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第二章整理了国外关于历史保护和景观风貌实践的相关内容以及国内的景观风貌领域和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内容。第三章介绍了城市景观风貌的基础知识和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从历史文化名城遗产聚集和分布形态角度,将名城分为四种类型,即“散点式”,历史遗存主要以“点”的形式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部分“点”空间联系不强;“片区式”,城市古城格局和风貌已不存在,但仍存在一些能体现历史风貌的片区,这些片区在空间形态上呈离散状态;“拼贴式”,历史格局和历史遗存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拼贴”单元呈现为以历史要素为主、现代要素为辅的杂糅状态,历史遗存在空间形态上较为紧凑;“整体式”,格局风貌和历史遗存均保存完整,可采取全面保护。第五、六、七、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探讨了“散点式”、“片区式”、“拼贴式”和“整体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的主要方法。第八章主要是对四种类型名城的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的内容和方法体系进行总结,综合来看,“散点式”名城注重保护与创造;“片区式”名城注重保护与联系;“拼贴式”名城注重保护与延续;“整体式”名城注重整体保护与引导。从遗产聚集形态视角下探讨城市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延续是对现有规划成果的进一步推进,为相关城市设计和名城专项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师江[8](2016)在《非比寻常》文中指出题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一在我年少的时候,自有一种非凡的认识:这世界就是为我而生的。降临之初,星辰为我流转,大地自有异象;父母为我而结合,姐姐们为我而铺垫,伙伴们是我的陪衬。甚至,所有窘迫、恐惧乃至磨难,乃至一切的跌跌撞撞,都是神安排好的,为非比寻常的人生做好一切准备。踌躇满志从大学里出来,之后的一切,神为我安排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的生活、适得其所的婚姻,乃至出其不意的惊喜,造物主在为我下一盘很大的棋。想到在世间有这样的待遇,不禁沾沾自喜。
万茵[9](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研究指明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吴超[10](2013)在《名人纪念馆研究 ——以合肥李鸿章纪念馆为例》文中提出名人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品牌。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抢名人的现象,在与名人相关的城市建立起各种名人纪念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名人纪念馆的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名人纪念馆的研究和文化城市建设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果,从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对于文化城市建设影响力的角度进行探讨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名人纪念馆的成功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本文以合肥李鸿章纪念馆的成功开发开放为例,探讨了名人纪念馆对于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对于名人与名人纪念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文中所指的名人是能够为其建设纪念馆进行纪念的名人,因此,这一类名人是指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某一领域有特殊之处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历史名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国,名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名人纪念馆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这些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扩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鸿章故居坐落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历经上个世纪的旧城改造中拆与留的纷争,终于艰难的保留了下来,并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部门的努力下,经过修复,成功的向社会开放,开放十余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李鸿章纪念馆是合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开放对于合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合肥文化城市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李鸿章纪念馆承载着合肥市发展的历史,是合肥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李鸿章陈列馆展出了李鸿章一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贡献,他的影响力促进了合肥整个城市的精神品质的提升;李鸿章纪念馆已成为合肥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合肥的一张富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底蕴的载体,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生命历程的见证,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来源的显示凭证,决定了文化城市的地位,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了城市文化的延续。如今,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其他名人纪念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为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和文化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亮出漂亮的城市名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亮出漂亮的城市名片(论文提纲范文)
(1)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城市形象相关研究 |
(二)抖音短视频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可行性分析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可行性分析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贵阳城市形象传播概况及抖音传播价值 |
一、贵阳城市资源优势及城市形象定位 |
(一)贵阳城市资源优势 |
(二)贵阳城市形象定位 |
二、贵阳城市形象传播发展沿革 |
(一)传统媒体阶段 |
(二)移动端图文阶段 |
(三)移动端短视频阶段 |
三、抖音短视频对于贵阳城市形象传播的价值 |
(一)带动城市旅游发展 |
(二)丰富城市形象内涵 |
(三)凝聚城市情感认同 |
(四)提升城市传播效果 |
第二章 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抖音”平台 |
一、研究设计 |
(一)样本抽样 |
(二)类目建构 |
(三)信度检验 |
二、统计描述 |
(一)视频基本属性 |
(二)视频内容分析 |
三、交叉分析 |
(一)账号主体与表现主题 |
(二)账号主体与内容倾向 |
(三)表现主题与内容倾向 |
(四)语言特征与音乐特征 |
四、评论文本分析 |
(一)网友评论的倾向 |
(二)网民讨论的重点 |
(三)网民对贵阳城市形象的认可与补充 |
(四)网民对贵阳城市形象的解构与对抗 |
第三章 抖音短视频中的贵阳城市形象呈现 |
一、政治形象:严格执法执政为民 |
二、经济形象:脱贫奔富创新发展 |
三、文化形象:开放包容美食齐聚 |
四、市民形象:勤恳善良随和直爽 |
五、环境形象: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 |
第四章 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存在问题及策略探究 |
一、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存在问题 |
(一)参与主体比重失衡,普通用户参与度低 |
(二)议题呈现分布不均,城市形象片面单一 |
(三)视听元素的本地相关性不足 |
(四)传播碎片化、同质化与“广告化” |
二、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策略探究 |
(一)拓宽传播主体打造官民结合的立体传播矩阵 |
(二)强化本地符号丰富城市内涵 |
(三)平民视角的故事化表达 |
(四)优化视听呈现与体验 |
(五)全媒体的连续性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2)媒介地理学视阈下本地体育新媒体发展研究 ——以武汉、广州本地体育新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重难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媒介地理学概念界定 |
2.本地体育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
(二)媒介地理学相关研究 |
1.媒介地理学研究 |
2.媒介地理学与城市文化相关研究 |
3.媒介地理学与本地媒体相关研究 |
三、地方视角:体育本地特征 |
(一)体育的本地归属感 |
1.报道本地体育特色 |
2.体育本地符号 |
(二)体育语境与地方感 |
1.汉话体育解说 |
2.粤语方言评述 |
(三)本地媒介体育记忆 |
1.媒介赛事记忆 |
2.媒介球员记忆 |
3.媒介场地记忆 |
四、时间维度:媒体的时间控制 |
(一)体育报道的多元赛事时间 |
(二)标志性的赛事时间 |
(三)倒计时中的体育赛事 |
(四)体育历史的时间回溯 |
五、尺度把握:媒体的持续发展 |
(一)体育赛事报道中的客观尺度 |
(二)体育赛事中的内容认同 |
六、景观表现:本土的人文风采 |
(一)本地化的球迷风采 |
1.广州球迷——理性 |
2.武汉球迷——狂热 |
(二)球队形象培养城市凝聚力 |
1.恒大的媒介形象——豪气、领先 |
2.富力的媒介形象——大起大落 |
3.武汉卓尔的媒介形象——拼命、顽强 |
七、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内容生产同质、单一 |
2.平台活跃度低 |
(二)对策分析 |
1.体育内容生产 |
2.本地运营方式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贵州日报》对多彩贵州的形象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理论意义 |
(三)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多彩贵州”形象的研究 |
(二) 关于《贵州日报》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内容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 选取《贵州日报》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二) 样本的选取 |
二、研究设计 |
三、《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统计分析 |
(一) 报道时间及数量总体分析 |
(二) 报道主题统计分析 |
(三) 报道体裁统计分析 |
(四) 报道篇幅统计分析 |
(五) 报道版面统计分析 |
四、变量交差分析 |
(一) 主题与体裁交叉分析 |
(二) 主题与篇幅交叉分析 |
(三) 主题与版面交叉分析 |
五、《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内容分析总结 |
(一) 从新闻主题上看 |
(二) 从新闻体裁上看 |
(三) 从新闻篇幅上看 |
(四) 从新闻版面上看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话语分析 |
一、宏观文本结构分析 |
(一) 标题结构图式 |
(二) 导语结构图式 |
(三) 主体式结构图式 |
二、微观话语结构分析 |
(一) 文本结构 |
(二) 词汇 |
三、风格与措辞分析 |
(一) 措辞风格 |
(二) 引语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贵州日报》建构“多彩贵州”形象的综合评析 |
一、“多彩贵州”在《贵州日报》呈现的特点分析 |
(一) 以城市战略为背景,加大宣传力度 |
(二) 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展现多元文化内涵 |
(三) 报道政府为主,弘扬正能量 |
(四) 新闻偏硬性,专访报道是特色 |
(五) 顺事宣传,积极展现 |
二、建构“多彩贵州”形象是否全面客观 |
(一) 关于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解释 |
三、《贵州日报》塑造了相对客观全面的“多彩贵州”形象 |
(一) 深度挖掘新闻背景,力求客观全面 |
(二) 区分事实与评论,规范引用新闻引语 |
(三) 报道主题丰富多元,兼顾多样报道方式 |
四、《贵州日报》构建“多彩贵州”形象存在的问题 |
(一) 月度报道量起伏大 |
(二) “模板式”报道严重 |
(三) 报道主题两极化严重 |
(四) 新老媒体资源缺少整合,互动不足 |
第五章 《贵州日报》对塑造“多彩贵州”形象的思考与建议 |
一、精准形象定位,加大形象专栏的宣传力度 |
二、平衡报道主题,增大体裁范围 |
三、结合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
四、适时加入批判负面的报道 |
五、减少模板式报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及其音乐批评回溯 |
第一节 “上海之春”的缘起和发展 |
第二节 “上海之春”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
第三节 相关音乐批评回溯 |
一、本文所指“音乐批评”范围界定 |
二、文章出处与数据 |
第二章 “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的概况和阶段性分析 |
第一节 草创时期的初心与追求:第一届至第七届(1960-1966) |
一、以“为工农兵服务”为音乐批评活动的立足点 |
二、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音乐批评活动的准绳和依据 |
三、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音乐批评活动的倡导目标 |
第二节 新时期语境下的反思与争鸣:第八届至第十三届(1978-1988) |
一、对音乐与政治关系的反思与再理解 |
(一)音乐批评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 |
(二)对音乐批评功能的再认识 |
(三)音乐批评主体意识的崛起 |
二、西方音乐与批评观念对我国音乐批评的影响 |
(一)中西对比的批评方法 |
(二)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批判吸收 |
(三)对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实践与思考 |
第三节 后新时期的论争与多元并置:第十四届至第十八届(1991-1999) |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音乐批评 |
(一)对音乐受众需求的重视和解析 |
(二)对推广高雅艺术的关注 |
(三)对“上海之春”前景的隐忧 |
二、“先锋派”作品出现后的音乐批评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的坚守与重构:第十九届至第三十二届(2001-2015) |
一、对“推新人新作”宗旨的再度强调 |
(一)赛事与展示并行的运作机制 |
(二)对中国现代原创新作品的聚焦与关注 |
1,现状与问题 |
2,对策与出路 |
(三)对国际当代音乐的关注 |
(四)对新民乐的理解与思考 |
二、对音乐节办节机制的思考 |
(一)对“上海之春”专业性的思考 |
(二)对“上海之春”本土性的思考 |
(三)对“上海之春”开放性的思考 |
第三章 “上海之春”音乐批评的趋势与启示 |
第一节 “上海之春”音乐批评的趋势 |
一、日益宽松的乐评氛围 |
二、深刻变化的乐评主体 |
三、日趋多元的乐评语境 |
四、本土乐评体系的构建 |
五、与商业因素的互动 |
第二节 启示与思考 |
一、尊重艺术规律 |
二、秉持国际视野 |
三、争取国际话语权 |
四、避免被商业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人民音乐》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
附录二 :《文汇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
附录三 :《解放日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
附录四 :《新民晚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
(6)新时期洛阳三彩的艺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三、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一章 新时期洛阳三彩概念阐述 |
1.1 洛阳三彩的定义 |
1.1.1 洛阳三彩的命名 |
1.1.2 洛阳三彩的前世今生 |
1.2 洛阳三彩与陶瓷之源的联系 |
1.3 洛阳三彩的艺术风格 |
1.3.1 复古怀旧 |
1.3.2 时尚新潮 |
第二章 新时期洛阳三彩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
2.1 洛阳三彩创作题材的丰富 |
2.1.1 传统主题的演变 |
2.1.2 新时代元素的融入 |
2.2 三彩釉画及题材来源 |
2.2.1 生活及身边艺术的缩影 |
2.2.2 历史与文化的名片 |
2.3 造型及装饰的创新 |
2.3.1 造型设计 |
2.3.2 装饰效果 |
2.4 跨门类的结合 |
第三章 新时期洛阳三彩的制作工艺及艺术特征 |
3.1 洛阳三彩制作工艺的革新 |
3.1.1 设计构思的新颖化 |
3.1.2 釉色及配料的突破 |
3.1.3 制作工艺的科学化 |
3.2 洛阳三彩艺术特征的转变 |
3.2.1“三彩”即多彩 |
3.2.2 立体—平面—空间 |
3.2.3 写意的注重 |
第四章 新时期洛阳三彩艺术的审美特色 |
4.1 美在新颖 |
4.1.1 观念的新颖 |
4.1.2 与时俱进 |
4.2 美在体验 |
4.2.1 实用体验 |
4.2.2 创作体验 |
4.3 美在休闲 |
4.3.1 艺术大众化的趋势 |
4.3.2 心灵满足与精神慰藉 |
第五章 新时期洛阳三彩艺术的价值体现 |
5.1 弘扬陶瓷文化 |
5.2 注重人文精神 |
5.3 当代收藏意义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研录音整理 |
附录B 图片信息补充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7)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 国内研究概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
第三章 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景观风貌控制解析 |
3.1 城市景观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属性 |
3.2 城市历史遗产的主要功能 |
3.3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
3.4 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景观风貌发展 |
3.5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产分布形态分析 |
3.6 历史遗产分布形态风貌特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四章“散点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延续 |
4.1“点”单元景观风貌的塑造 |
4.2 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重塑 |
4.3 自然人文景观风貌的积极创造 |
4.4 视线廊道系统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片区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 |
5.1 片区单元的保护与控制 |
5.2“片区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综合塑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拼贴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延续 |
6.1“拼贴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控制分区 |
6.2 历史风貌区——“拼贴”单元的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延续 |
6.3 过渡风貌区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 |
6.4 现代风貌区的景观风貌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整体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延续 |
7.1“整体式”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保护 |
7.2“整体式”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风貌的综合提升 |
7.3 另辟新区以保护古城风貌 |
7.4 景观风貌保护与延续的实施保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非比寻常(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9)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
二、无处可逃 |
三、如鱼得水 |
四、巴黎春天 |
五、忙里偷闲 |
六、青春冲动 |
七、情场失意 |
八、新城巧遇 |
九、销魂时刻 |
十、时政记者 |
(10)名人纪念馆研究 ——以合肥李鸿章纪念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分析法 |
(二) 案例研究法 |
(三) 实地调查法 |
第一章 名人与名人纪念馆 |
第一节 名人及名人文化资源 |
一、“名人”概念界定 |
二、名人的标准 |
第二节 名人纪念馆 |
一、名人纪念馆的概念界定 |
二、名人纪念馆的特点 |
三、名人纪念馆建设的意义 |
第二章 李鸿章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 |
第一节 李鸿章及其历史影响力 |
一、李鸿章生平简介 |
二、李鸿章的历史功绩 |
第二节 李鸿章纪念馆的概况 |
一、悠久的历史沿革 |
二、昔日的艰辛保护 |
三、今日的辉煌成就 |
第三章 名人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时代意义 |
一、文化遗产是城市生命历程的见证 |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城市文化的延续 |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李鸿章纪念馆的开发对合肥文化城市建设的作用 |
一、李鸿章纪念馆是合肥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
二、李鸿章纪念馆具有提高合肥城市精神品质的作用 |
三、李鸿章纪念馆是合肥城市魅力的名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亮出漂亮的城市名片(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D]. 沈静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媒介地理学视阈下本地体育新媒体发展研究 ——以武汉、广州本地体育新媒体为例[D]. 武晓波.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3]《贵州日报》对多彩贵州的形象报道研究[D]. 刘环宇.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4]群氓[J]. 张弛. 百花洲, 2018(02)
- [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D]. 陶金.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6]新时期洛阳三彩的艺术创新研究[D]. 李楠.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7]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与延续研究[D]. 李虹.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8]非比寻常[J]. 李师江. 当代, 2016(02)
- [9]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 [10]名人纪念馆研究 ——以合肥李鸿章纪念馆为例[D]. 吴超. 安徽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