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聋哑不同家系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果果[1](2020)在《男性IHH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诊断》文中指出目的: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IHH)是指在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HPG)轴的结构或功能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由于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以及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激素(Estrogens,E))分泌受损而导致青春期发育部分或完全缺失。传统上,根据嗅觉是否损伤可将先天性IHH分为两种形式: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KS)和嗅觉正常的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normosmic 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n IHH)。本研究在综合阐述IHH疾病的遗传学病因、遗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了1例KS家系、2例n IHH家系及8例散发无相关IHH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目的在于查明此例KS家系患者,2例n IHH家系患者及8例散发无相关IHH患者的致病原因,为患者的遗传咨询、遗传诊断、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扩大基因型-表型谱,为进一步揭示IHH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样本纳入方法,共收集40例男性IHH(18例n IHH,22例KS)患者。1)对其中1例KS家系,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哥哥外周血,且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数据,Sanger测序验证,探讨基因突变位点的氨基酸保守性来确定患者的致病原因。2)对其中2例n IHH家系,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对2位先证者分别进行WES并分析结果,采取Sanger测序和DNAMAN比对突变前后氨基酸序列验证WES结果,以明确2例n IHH患者的致病基因。3)对其中8例散发无相关IHH患者(2例KS和6例n IHH),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WES,然后分析患者可能的致病基因,Sanger测序验证,进一步扩大IHH患者的基因型-表型谱。结果:(1)在1例KS家系中发现了SEMA3E错义突变(c.967C>T,p.P323S)。(2)在2例n IHH家系中分别发现了FGFR1无义突变(c.1981C>T,p.R661X)和KISS1R已知无义突变(c.991C>T,p.R331X)。(3)在8例散发无相关IHH患者中发现了2例ANOS1移码突变(c.844del C,p.R282fs;c.1886_1887ins CTACTCT,p.L629fs),2例FGFR1移码突变(c.2117_2118ins T,p.E707fs;c.2239_2255del TTCAAGCAGCTGGTGGA,p.F747fs),1例CHD7复合杂合突变(c.5695_5698del GGCC,p.G1899fs和c.5700_5707del ACTTTACT,p.Q1900fs);1例CHD7错义突变(c.5355G>T,p.W1785C),1例PROKR2复合杂合突变(c.667T>G,p.Y223D和c.892C>T,p.R298C),1例KISS1R已知纯合突变(c.309C>A,p.Y103X)。结论:本研究明确了1例KS家系,2例n IHH家系,8例散发无相关IHH患者的致病基因,为患者的后期医治及产前诊断等提供了有效帮助,并进一步扩大了IHH的基因型-表型谱,为深入了解与IHH相关的致病基因功能以及后续探索实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彭光华,王辉,姚娟,范文露,唐霄雯,郑斌娇,薛凌,吕建新,管敏鑫[2](2016)在《浙江省余姚地区2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遗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宁波市余姚地区2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家系GJB2、GJB3、GJB6编码区以及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进行临床、遗传和分子特征分析评估。方法:调查对象来自于余姚市人民医院22个NSHI家系22名先证者及患病家属33名,听力正常者254例,且均未携带GJB2、GJB3、GJB6编码区以及线粒体基因致病突变。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并对受检者GJB2、GJB3、GJB6基因编码区以及线粒体基因进行测序,结合患者听力学检查、耳聋相关突变热点基因检测以及患者家系资料进行综合遗传分析。结果:在来源于宁波市余姚地区的22个NSHI家系的33名患者中,发现携带有GJB2基因235del C单突变家系4例,GJB2双杂合突变家系2例,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3例。在GJB3、GJB6编码区并未发现有致病突变。在这22个NSHI患者家系中,有27.3%的家系检测出携带有GJB2基因病理性突变;有13.6%的家系携带有线粒体12S r RNA基因1555A>G突变。据临床资料显示,6个携带GJB2基因病理性突变家系以及3个携带1555A>G突变家系的听力损失程度、发病年龄、耳聋外显率等都有差异。结论:GJB2基因以及线粒体12S r RNA基因1555A>G突变是浙江省余姚地区NSHI患者的主要相关基因,可能也存在其他未知基因与这2个基因相互协同作用,对患者表型产生影响。
谷国俊,王新家[3](2015)在《脆骨病一家系4代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临床发现的一成骨不全(OI)家系的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发现的成骨不全家系进行电话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病史、临床查体等方法),收集该家系共4代45名成员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病史和主要特征及体征),绘制该家系遗传图谱,总结并分析该OI家系的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结果:(1)临床特征:调查该家系共4代45人,临床诊断为Ⅰ型OI的患者共7例,男女比例为2:5,其中蓝巩膜7例,发生骨折者4例,牙质形成不全者4例,患有肝癌1例,已故。另先天性聋哑患者2例,非成骨不全患者。(2)家系图谱显示该家系成骨不全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1)该OI家系临床诊断符合Ⅰ型OI,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为基因突变所致,一旦获得就会按一定方式遗传下去,导致后代发病,形成家族性遗传。(2)蓝巩膜在Ⅰ型成骨不全患者中表现为100%,且可以单独遗传,不伴脆骨表现,且蓝巩膜颜色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程度。(3)治疗上以正确治疗骨折,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骨折为主。做好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减少OI患者的出生。
李卫红,张红梅[4](2015)在《遗传异质性聋哑一家系》文中研究说明1病例先证者(Ⅱ2)女,26岁,先天性聋哑,其父(Ⅰ1)、母(Ⅰ2)为非近亲结婚,哥哥(Ⅱ1)和妹妹(Ⅱ3)均正常。先证者(Ⅱ2)丈夫(Ⅱ4)也为先天性聋哑,且其父亲(Ⅰ3)和母亲(Ⅰ4)为近亲结婚。目前,Ⅱ2和Ⅱ4已育有一正常女儿,并已经孕有第二胎,考虑到父妻双方均为聋哑,特来我室做遗传咨询。家系调查(图1):该家系3代共10人,女性6人,男性4人,其中有二人为近亲结婚,其他均为非近亲结婚。
刘权章[5](2006)在《遗传咨询、诊断与婚育优生指导》文中认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鉴于遗传病,先天畸形与出生缺陷(两者70%~80%与遗传缺陷有关)的严重危害性, 以及目前先天畸形和出生缺陷有明显增加趋势, 因此,如何搞好优生,预防遗传病、出生缺陷和
王秋菊,韩东一,郭玉芬,李庆忠,袁虎,赵亚丽,兰兰,关静,徐百成,郭维维,纵亮,韩明鲲,王大勇,陈之慧,刘穹,杨伟炎,沈岩[6](2006)在《遗传性耳聋资源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克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聋病遗传资源收集网络,着重收集具有中国特色的聋病遗传资源,进行聋病基因定位克隆及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进行聋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建立资源库进行遗传资源的表型鉴定和分析。应用微卫星标记的连锁分析及候选基因法进行家系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共收集到含有多种耳聋表型的大小家系2071个,其中涵盖了单基因病孟德尔遗传的全部遗传方式:包括X-连锁遗传家系2个,Y-连锁遗传家系1个(命名为DFNY1基因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大家系12个(完成了基因定位5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核心家系619个以及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性耳聋家系7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63例;听神经病108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耳聋478例;西北地区聋哑学校聋哑患者612例。对1489例散发患者进行了线粒体基因12S rRNA 1555G,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B2,GJB3和GJB6)以及SLC26A4基因的突变筛查与分析。其中西北地区612例聋哑人群中发现27.92%患者分别存在三个基因的突变,mtDNAA1555G平均阳性率为9.15%,GJB2为9.97%,SLC26A4为8.8%。结论遗传性听力损失是非常常见的耳聋疾病,其发病率超出原有的预测。基于大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有望发现新的基因座位及新的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先天性聋和学语后听力损失中的作用强于环境因素,并发现中国人群具有耳聋基因的高发病率和特异的突变图谱。
王晓虹[7](2005)在《两种单基因性状或疾病的遗传规律》文中研究说明
王秋菊,杨伟炎,吴子明,李庆忠,郭维维,仇春燕[8](2004)在《X连锁隐性遗传聋哑(deaf-mute)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在进行中国人群的遗传性耳聋发病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5代隔代遗传的聋哑家系(L021家系)。研究中调查家系成员64人,对其中的31人进行了系统的听力学检查,发现聋哑男性8位,听力表型为全聋及极重度聋,获得家系成员的血样31人份。家系图谱分析显示该家系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为先天性聋哑疾病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模板。
孔维佳[9](2004)在《耳聋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耳聋病因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其中约60%的耳聋患者具有遗传背景,根据遗传方式遗传性耳聋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性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极有力地促进了耳聋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耳聋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内耳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梁旗,蒋雪[10](2002)在《先天性聋哑不同家系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先天性聋哑具有遗传异质性。本文报告两个遗传方式不同的先天性聋哑家系,并做出了比较分析。
二、先天性聋哑不同家系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聋哑不同家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男性IHH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IHH遗传学病因 |
1.1.1 GnRH神经元发育和迁移主要相关基因 |
1.1.2 GnRH合成和分泌主要相关基因 |
1.1.3 与IHH和其他综合征相关主要基因 |
1.1.4 候选基因 |
1.2 男性IHH的诊断和治疗 |
第2章 1例KS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诊断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先证者WES结果 |
2.3.2 Sanger测序结果 |
2.3.3 SEMA3E结构及其突变位点同源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3章 2例nIHH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诊断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先证者WES结果 |
3.3.2 Sanger测序结果 |
3.3.3 FGFR1和KISS1R基因突变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 |
3.3.4 FGFR1和KISS1R结构及其突变位点同源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8例散发无相关IHH患者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诊断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患者WES结果 |
4.3.2 Sanger测序结果 |
4.3.3 8例散发无相关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同源性分析 |
4.4 讨论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浙江省余姚地区2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临床检查: |
1.2.2 DNA提取: |
1.2.3 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分析: |
2 结果 |
2.1 GJB2基因突变分析 |
2.2 线粒体12S r RNA和t RNASer(UCN)基因突变分析 |
2.3 先证者临床资料分析 |
2.4 耳聋相关突变热点分析 |
3 讨论 |
(3)脆骨病一家系4代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先证者 |
2.2 家系特点 |
3 讨论 |
(6)遗传性耳聋资源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志谢 |
(8)X连锁隐性遗传聋哑(deaf-mute)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和 方 法 |
1.1 家系资料的采集 |
1.2 临床听力学检测 |
1.3 听力损失的判断标准 |
2 结 果 |
2.1 L021家系图谱特征及耳聋成员的性别分布特点 |
2.2 L021家系男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学检测结果及表型特征 |
2.3 L021家系女性携带者的听力学检测结果 |
2.4 L021家系遗传特征及遗传外显率 |
3 讨 论 |
(9)耳聋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征性耳聋相关研究 |
2 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研究 |
3展望 |
四、先天性聋哑不同家系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男性IHH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诊断[D]. 赵果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浙江省余姚地区2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遗传分析[J]. 彭光华,王辉,姚娟,范文露,唐霄雯,郑斌娇,薛凌,吕建新,管敏鑫.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10)
- [3]脆骨病一家系4代的调查分析[J]. 谷国俊,王新家. 中国医学创新, 2015(25)
- [4]遗传异质性聋哑一家系[J]. 李卫红,张红梅.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07)
- [5]遗传咨询、诊断与婚育优生指导[A]. 刘权章. 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 2006
- [6]遗传性耳聋资源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克隆[J]. 王秋菊,韩东一,郭玉芬,李庆忠,袁虎,赵亚丽,兰兰,关静,徐百成,郭维维,纵亮,韩明鲲,王大勇,陈之慧,刘穹,杨伟炎,沈岩.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6(10)
- [7]两种单基因性状或疾病的遗传规律[J]. 王晓虹. 卫生职业教育, 2005(03)
- [8]X连锁隐性遗传聋哑(deaf-mute)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J]. 王秋菊,杨伟炎,吴子明,李庆忠,郭维维,仇春燕. 遗传, 2004(05)
- [9]耳聋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J]. 孔维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01)
- [10]先天性聋哑不同家系的分析[J]. 梁旗,蒋雪.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