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哈密瓜龟背形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0)在《“赣葛一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葛是江西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可作菜用,也可加工,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食疗保健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赣葛1号”是江西德兴宋氏葛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良葛根品种,该品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提取淀粉等,在食品和医疗领域都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随着葛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和保健功能逐渐被认识,葛类制品受到普遍关注,葛产业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葛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本试验通过对“赣葛1号”的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整枝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水平等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期为“赣葛1号”的科学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赣葛1号”采用黑色无纺布覆盖立架栽培(WL)产量最高,折667m2产量为1139.60kg,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显着。黑色地膜覆盖立架栽培(HL)处理的还原糖含量与其它处理差异显着,但淀粉、可溶性糖、纤维素、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各处理差异不显着。黑色地膜覆盖爬地栽培(HP)和黑色地膜覆盖立架栽培(HL)与黑色无纺布覆盖爬地栽培(WP)和黑色无纺布覆盖立架(WL)相比能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但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呈下降趋势。2、“赣葛1号”采用双杆整枝处理产量最高,折每667m2产量达1800.42kg,单杆整枝产量最低,折每667m2产量为1344.21kg,两处理相比,差异显着。但与三杆整枝处理差异不显着。单杆整枝处理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双杆整枝和三杆整枝处理,但纤维素含量显着低于双杆整枝和三杆整枝处理。双杆整枝和三杆整枝处理较单杆整枝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而各处理间土壤PH值无明显差异。3、“赣葛1号”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则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其中14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折每667m2产量达1572.5kg,与其它处理差异显着。而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他营养成分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值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4、“赣葛1号”生长期追施20kg/667m2聚糖多肽生物钾肥,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折每667m2产量达1841.12kg,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各处理与CK相比,均能提高“赣葛1号”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追施聚糖多肽生物钾肥20kg/667m2的效果最好,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与追肥量呈正相关,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和土壤PH值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
段祥坤,王志鹏,王建玉[2](2019)在《新疆五家渠甜瓜促早栽培技术规程》文中提出本文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拱棚管理及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五家渠垦区滴灌条件下哈密瓜促早栽培技术,以提早其采摘期及提高商品质量,规避市场风险,有效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绿色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做强品牌,促进团场增效,职工增收。
刘振国,谭海燕,赵茜,彭国雄,阿元,马跃[3](2019)在《缅甸冬春哈密瓜生产与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缅甸中部冬春季气候适合甜瓜生产,中国进口甜瓜的90%来源于缅甸,从2016年起中缅合作,将缅甸优越的气候、土地、劳动力资源和中国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及消费市场结合起来,开展了甜瓜(哈密瓜)优质高效生产,形成了一套适宜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哈密瓜冬春生产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 000 kg以上,产值逾9 000元。
杨文昭[4](2018)在《伊犁农业科技园区蔬果专类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观赏蔬果繁育和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许多观光景区已将其作为一种景观要素,结合蔬果植物的生长特性合理布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为蔬果专类园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体验式蔬果专类园在当前景观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利用兼具食用、美化绿化功能的观赏蔬果创新景观形式,最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人类亲近自然的愿望,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为公众提供一个有机、健康、解压、放松的环境。本文首先对植物专类园和可食地景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其次对三处国内外蔬果专类园相关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伊犁农业科技园区景观上位规划,对场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蔬果专类园在其中的应用形式,以期营造一个集科普教育、休憩与售卖、互动体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蔬果专类园,为今后蔬果专类园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蔬果专类园的种植形式可以归纳为家庭园圃式、农业体验式、园林景观绿化式。2.蔬果专类园植物配置需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考虑。3.蔬果专类园设计应该体现生存、生活、生产“三生”一体的生态理念。4.蔬果专类园设计应满足科普教育、休憩与售卖、互动体验和观赏游览的功能。5.蔬果专类园设计应遵循朴门永续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景观特色性原则。6.在蔬果专类园设计中应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原材料,降低建园成本。7.蔬果专类园应设置相关提示牌,以提醒和加强公众保护园内蔬菜瓜果的意识,促进蔬果专类园景观的良性循环。8.基于理论分析和上位规划,提出伊犁农业科技园区提出蔬果专类园设计方案。
方宏建,杨培柱[5](2017)在《江淮地区哈密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导读:针对新疆哈密瓜生产、运输中存在的问题,江淮地区开展哈密瓜引种与新品种选育工作,成功选育出品质上乘、口感风味更适合本地消费的江淮哈密瓜系列品种江淮蜜1号、4号等,并总结了当地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江淮地区位于我国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长江下游)一带,即今安徽、江苏的中部地区,地处华东腹地。哈密瓜,原产新疆,是甜瓜的一个变种,素有"瓜中之王"的美称,风味独特,味甘如蜜,以哈密地区所产最为着名,故称哈密瓜。江淮地区距新疆路途遥远,长期以来从新疆运回的哈密瓜不仅成本高、损耗偏大,而且
解华云[6](2016)在《钦州市大棚厚皮甜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进北海1号、K25、K11等3个厚皮甜瓜品种,进行大棚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可在钦州市进行大棚设施栽培;采用单畦双行吊蔓栽培模式,株行距50 cm×50 cm,瓜秧伸蔓期要注意除侧芽,留瓜节位以1215节最佳,每株留1瓜,果实膨大期要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后期注意控水,以防裂瓜。K25的果皮黄绿色,布网纹、果肉为橘黄瓤、肉质较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中心)高达14.0%,亩产3 528.33 kg,综合性状好,可在本市进行示范推广。
王建玉,邓志斌,王志鹏[7](2015)在《新疆五家渠地区甜瓜滴灌简易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新疆是我国甜瓜的重要产区,新疆厚皮甜瓜以优良的品质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被誉为瓜中精品而名扬国内外。长期以来,新疆的哈密瓜生产均为露地沟灌栽培,2000年后,随着以滴灌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甜瓜滴灌栽培技术在五家渠区迅速发展。新疆五家渠地区是新疆中熟哈密瓜的主产区,近年来每年甜瓜播种面积在1 333 hm2左右,自2007年开始进行甜瓜滴灌栽培试验,但存在单瓜相对较小,烂果较为严重的现象。随着与滴
马伟荣[8](2014)在《青霉菌侵染哈密瓜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克隆及表达》文中提出哈密瓜是新疆的一种特色果蔬,在采摘后储藏过程中容易腐烂变质,所以对其储藏保鲜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可以清除自由基的广泛存在的酶。目前研究发现与植物的保藏性,抗病性等密切相关。通过对哈密瓜SOD进行研究为哈密瓜的贮藏保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是对新疆哈密瓜晚熟品种伽师瓜进行研究,通过对其SOD酶的部分片段进行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哈密瓜致病青霉菌侵染前后的SOD酶活性变化以及SOD酶的表达量变化做比较研究,得出SOD表达量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后续SOD活性调控位点,以及SOD的抗病机制的研究做铺垫。(1)哈密瓜Cu/Zn-SOD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及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出Cu/Zn-SOD基因cDNA部分序列,命名为HmCu/ZnSOD,提交Genebank,获得登录号为KF671956。HmCu/ZnSOD cDNA序列长403bp,编码13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子量为13649.0kDa,等电点PI值是5.24;进化树分析显示哈密瓜的Cu/Zn-SOD与同属葫芦科的黄瓜和西瓜属同一进化分支;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得出与其他植物的Cu/Zn-SOD基因高度同源,该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点是细胞质,没有跨膜区域,为细胞内亲水性非分泌蛋白。(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方法对接菌不同时间哈密瓜Cu/Zn-SOD基因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在同一哈密瓜接菌部分,其在24小时和72小时的表达量会提高,其中在24小时达到最高;不接菌部分,其表达量在24小时增长,在48小时、72小时又下降在96小时又增长,其变化趋势滞后于接菌;在正常未接菌的哈密瓜上,SOD随着时间的延长基因表达变化幅度在各个时间点都普遍低于哈密瓜接菌,且总体趋势缓慢增长。(3)对接菌哈密瓜与不接菌哈密瓜在储藏过程中的SOD酶变化进行测定采用NBT光还原法对哈密瓜SOD接菌与不接菌时不同时间点的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下SOD随时间增长变化不同。哈密瓜接菌后SOD酶活性在24小时和72小时有增长,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有下降趋势。不接菌哈密瓜SOD变化不明显,其中在同一时期接菌瓜的SOD活性增加幅度高于不接菌瓜。
马跃,孙世贤[9](2013)在《2012年国家鉴定的西甜瓜品种》文中研究指明雪峰小玉9号西瓜育种单位:湖南省瓜类研究所特征特性:小果型西瓜,全生育期85d(天)左右,果实发育期约28d(天),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植株主蔓第1雌花着生在第7~10节,其后每隔4~5节再现1雌花,易坐果。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27,果皮绿色覆墨绿细条。果皮厚0.4~0.5cm,耐贮运性中等。果肉鲜红,剖面好。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2%~14.4%,平均11.8%。果实商品率96%左右。
杨柳燕,徐永阳,徐志红,赵光伟,邢燕[10](2011)在《甜瓜霜霉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霜霉病对葫芦科瓜类作物危害严重,在黄瓜上对其研究较多,在甜瓜和其他瓜类作物上的研究相对落后。从侵染循环、生理小种分化、抗性遗传、诱导抗性和防治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甜瓜霜霉病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新疆哈密瓜龟背形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哈密瓜龟背形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赣葛一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葛生物学特性 |
1.2 葛资源及其分布 |
1.3 葛的应用价值 |
1.3.1 食用价值 |
1.3.2 药用价值 |
1.3.2.1 抗氧化作用 |
1.3.2.2 免疫调节作用 |
1.3.2.3 降血压、血脂、血糖的作用 |
1.3.2.4 雌激素作用 |
1.3.2.5 预防骨质疏松 |
1.3.2.6 保肝护肝 |
1.3.2.7 抗肿瘤 |
1.3.2.8 抗炎 |
1.3.2.9 调节心脑血管 |
1.3.3 饲用价值 |
1.3.4 生态价值 |
1.3.5 纺织价值 |
1.4 .葛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4.1 繁殖方式 |
1.4.1.1 扦插繁殖 |
1.4.1.2 压条繁殖 |
1.4.1.3 组培快繁 |
1.4.2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1.4.3 密度调控 |
1.4.4 施肥管理 |
1.4.5 田间管理 |
1.4.6 葛病虫害及防治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处理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田间管理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产量 |
2.3.2 蛋白质 |
2.3.3 还原糖 |
2.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2.3.5 维生素C |
2.3.6 土壤理化性质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栽培方式对“赣葛1号”产量的影响 |
2.5.2 不同栽培方式对“赣葛1号”品质的影响 |
2.5.3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不同整枝方式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处理 |
3.2.3 试验方法 |
3.2.4 田间管理 |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1 产量 |
3.3.2 蛋白质 |
3.3.3 还原糖 |
3.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3.3.5 维生素C |
3.3.6 土壤理化性质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整枝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
3.5.2 不同整枝方式对品质的影响 |
3.5.3 不同整枝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3.6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处理 |
4.2.3 试验方法 |
4.2.4 田间管理 |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3.1 产量 |
4.3.2 蛋白质 |
4.3.3 还原糖 |
4.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4.3.5 维生素C |
4.3.6 土壤理化性质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赣葛1号”产量的影响 |
4.5.2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赣葛1号”品质的影响 |
4.5.3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4.6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不同施肥水平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处理 |
5.2.3 试验方法 |
5.2.4 田间管理 |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3.1 产量 |
5.3.2 蛋白质 |
5.3.3 还原糖 |
5.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5.3.5 维生素C |
5.3.6 土壤理化性质 |
5.4 数据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不同施肥水平对“赣葛1号”产量的影响 |
5.5.2 不同施肥水平对“赣葛1号”品质的影响 |
5.5.3 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5.6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新疆五家渠甜瓜促早栽培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选择 |
2 品种选择 |
3 定植前的准备 |
3.1 育苗前的准备 |
3.2 播种 |
3.3 培育壮苗,适时定植 |
4 定植与拱棚管理 |
4.1 定植 |
4.2 扣拱棚 |
4.3 棚温管理 |
4.4 揭棚 |
5 田间管理 |
5.1 机械中耕 |
5.2 整修垄背 |
5.3 整枝 |
5.4 滴水与施肥 |
6 采收 |
7 残膜回收 |
(4)伊犁农业科技园区蔬果专类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植物专类园的定义 |
1.2.2 观赏蔬果的定义 |
1.2.3 可食地景的定义 |
1.2.4 体验式蔬果专类园的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案例分析法 |
第三章 种植设计初探 |
3.1 种植形式 |
3.1.1 家庭园圃式 |
3.1.2 农业体验式 |
3.1.3 园林景观绿化式 |
3.2 影响因素 |
3.2.1 自然因素 |
3.2.2 人为因素 |
3.3 案例分析 |
3.3.1 洛杉矶Descanso公园可食景观展示园 |
3.3.2 昆明世博会蔬果园 |
3.3.3 上海创智农园 |
3.3.4 台湾景勤一号公园 |
第四章 伊利农业科技园区蔬果专类园设计 |
4.1 基本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气候条件 |
4.1.3 植物资源 |
4.1.4 历史人文条件 |
4.2 设计思路 |
4.2.1 想法来源 |
4.2.2 功能考虑 |
4.2.3 设计原则 |
4.2.4 指导思想 |
4.3 上位规划 |
4.4 蔬果专类园总体设计 |
4.4.1 功能分区 |
4.4.2 道路系统 |
4.4.3 总体设计 |
4.4.4 景观节点 |
4.5 植物种植设计 |
第五章 讨论 |
5.1 存在问题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江淮地区哈密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作畦、施基肥 |
2 品种选择 |
3 播种育苗 |
3.1 播种时间 |
3.2 育苗 |
4 移栽定植、定植期管理 |
5 田间管理 |
5.1 定植后田间水肥管理 |
5.2 温湿度管理 |
5.3 植株调整 |
6 病虫害防治 |
7 采收 |
(6)钦州市大棚厚皮甜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大棚栽培管理 |
1.3.1 播种 |
1.3.3 定植 |
1.3.4 吊蔓整蔓 |
1.3.5 授粉 |
1.3.6 疏果 |
1.3.7 吊瓜 |
1.3.8 采收 |
1.3.9 追肥控水 |
1.3.10 病虫防治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及性状表现 |
2.2 产量 |
2.3 抗逆性 |
3 结论 |
(7)新疆五家渠地区甜瓜滴灌简易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
1.1 土地选择 |
1.2 整地 |
1.3 铺膜 |
1.4 滴足播前水 |
1.5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
2 播种 |
3 播种后的田间管理 |
3.1 查苗补种 |
3.2 间苗定苗 |
3.3 消除田间杂草 |
3.4 机械中耕 |
3.5 整修垄背 |
3.6 整枝、打杈、压蔓 |
3.7 滴水与施肥 |
4 适时采收 |
5 残膜回收 |
(8)青霉菌侵染哈密瓜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哈密瓜的保鲜现状 |
1.1.1 贮藏温度对哈密瓜贮藏品质的影响 |
1.1.2 贮藏方法对哈密瓜贮藏品质的影响 |
1.1.3 采收期对哈密瓜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 对哈密瓜易发生病害的研究 |
1.2.1 哈密瓜主要病害研究 |
1.2.2 哈密瓜抗病机理的研究 |
1.3 哈密瓜的遗传多样性 |
1.4 哈密瓜基因组学研究 |
1.4.1 哈密瓜结构基因组学 |
1.4.2 哈密瓜功能基因组学 |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1.5.1 SOD 的发现及分类 |
1.5.2 SOD 的结构特征 |
1.5.3 SOD 基因序列分析 |
1.5.4 SOD 基因表达的特点 |
1.5.5 植物 SOD 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及活性变化 |
1.5.6 SOD 与植物抗逆性 |
1.6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1.6.1 荧光定量 PCR 的技术原理及特点 |
1.6.2 荧光定量 PCR 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哈密瓜 Cu/Zn-SOD 部分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和溶液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总 RNA 提取 |
2.4.2 哈密瓜 SOD 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 |
2.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总 RNA 的提取 |
2.5.2 cDNA 与引物的 PCR 检测结果 |
2.5.3 哈密瓜 Cu/Zn-SOD 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
2.5.4 哈密瓜 HmCu/Zn-SOD 氨基酸序列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分析 |
2.5.5 哈密瓜 HmCu/Zn-SOD 氨基酸序列的亲水/疏水性的预测 |
2.5.6 哈密瓜 HmCu/Zn-SOD 氨基酸序列信号肽预测 |
2.5.7 哈密瓜 HmCu/Zn-SOD 氨基酸序列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5.8 哈密瓜 HmCu/Zn-SOD 氨基酸序列亚细胞定位分析 |
2.5.9 哈密瓜 HmCu/Zn-SOD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接菌时间对哈密瓜 SOD 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培养方式 |
3.2 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方法 |
3.4.1 RNA 提取和一链 cDNA 合成 |
3.4.2 定光定量 PCR 引物 |
3.4.3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3.4.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RNA 提取及电泳结果 |
3.5.2 cDNA 及引物质量检测 |
3.5.3 接菌时间对 SOD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接菌时间对哈密瓜 SOD 活性测定 |
4.1 实验材料 |
4.2 主要试剂 |
4.3 主要仪器 |
4.4 实验方法 |
4.4.1 样品制备 |
4.4.2 样品 SOD 活性测定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甜瓜霜霉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霜霉病特征及流行病学研究 |
1.1 霜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保存方法 |
1.2 甜瓜霜霉病的侵染循环及发病症状 |
1.3 霜霉病侵染规律 |
1.3.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
1.3.2 光照与发病的关系 |
1.3.3 其他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
1.4 生理小种的分化 |
2 甜瓜对霜霉病的抗性研究 |
2.1 抗病机制 |
2.2 诱导抗病性研究 |
3 甜瓜霜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3.1 霜霉病抗性遗传 |
3.2 甜瓜遗传图谱构建和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研究 |
4 甜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 |
4.1 选用抗病甜瓜品种 |
4.2 农业防治 |
4.3 生态防治 |
4.4 药剂防治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四、新疆哈密瓜龟背形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赣葛一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张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新疆五家渠甜瓜促早栽培技术规程[J]. 段祥坤,王志鹏,王建玉. 新疆农垦科技, 2019(07)
- [3]缅甸冬春哈密瓜生产与栽培技术[J]. 刘振国,谭海燕,赵茜,彭国雄,阿元,马跃. 中国蔬菜, 2019(06)
- [4]伊犁农业科技园区蔬果专类园景观设计研究[D]. 杨文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5]江淮地区哈密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 方宏建,杨培柱. 长江蔬菜, 2017(23)
- [6]钦州市大棚厚皮甜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解华云. 农业科技通讯, 2016(07)
- [7]新疆五家渠地区甜瓜滴灌简易栽培技术[J]. 王建玉,邓志斌,王志鹏. 中国瓜菜, 2015(01)
- [8]青霉菌侵染哈密瓜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克隆及表达[D]. 马伟荣.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9]2012年国家鉴定的西甜瓜品种[J]. 马跃,孙世贤. 中国蔬菜, 2013(01)
- [10]甜瓜霜霉病研究进展[J]. 杨柳燕,徐永阳,徐志红,赵光伟,邢燕. 中国瓜菜,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