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巢癌端粒酶逆转录酶和脆性三联组氨酸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炜圳[1](2019)在《核酸内切酶Mus8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us8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目的:研究Mus8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分析Mus8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9对胃癌手术标本(包括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us81表达水平,并分析Mus8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us8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相关性。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胃癌细胞系(AGS、SGC7901、MGC803、BGC823、HGC27和MKN45)和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中Mus8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TCGA数据显示相对于正常组织(n=34),胃癌组织(n=415)中Mus81表达水平升高(P=0.00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us8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P=0.042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us81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胃癌组织中Mus81染色阳性率为58.62%(17/29),正常粘膜组织为27.58%(8/29)。卡方检验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Mus8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24)相关,但与患者性别(P=0.720)、年龄(P=0.216)、肿瘤浸润深度(P=0.453)、远处转移(P=0.527)、TNM分期(P=0.527)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Mus8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413)。通过Kaplan-Meier分析发现Mus8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低于Mus81低表达患者(P=1.6e-06)。在胃癌细胞中,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结论:Mus81在胃癌中表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第二部分Mus81调控ZEB1转录对胃癌转移的影响目的:研究Mus81对胃癌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胃癌细胞(AGS、SGC7901、MGC803、BGC823、HGC27和MKN45)和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迁移能力,分析Mus81表达水平与细胞迁移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质粒载体构建稳定敲除Mus81的SGC7901和BGC823细胞及稳定过表达Mus81的GES-1和MGC803细胞,q RT-PCR验证Mus81敲除和过表达效率。MTT、平板克隆实验检测Mus8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PI染色检测Mus81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us8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胃癌细胞敲低Mus81后EMT相关分子(E-cadherin、N-cadherin、ZEB1、ZEB2和Snail1)m RNA和蛋白的变化情况。针对ZEB1启动子设计相应引物,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Mus81与ZEB1启动子结合进而促进ZEB1转录。皮尔森系数相关性分析胃癌组织中Mus81与ZEB1表达相关性。结果:Transwell实验显示胃癌细胞(AGS、SGC7901、MGC803、BGC823、HGC27)迁移能力显着强于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与Mus81表达水平呈现一定相关性。q RT-PCR结果显示Mus81 sh RNA显着下调SGC7901和BGC823细胞中Mus81表达,过表达质粒上调GES-1和MGC803细胞中Mus81表达。MTT和平板克隆实验显示敲低Mus81对胃癌细胞增殖没有影响(P>0.05),PI染色流式检测显示敲低Mus81不影响胃癌细胞周期分布(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敲低Mus81明显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和BGC823迁移能力,过表达Mus81增强GES-1和MGC803迁移能力。敲低Mus81可增加E-cadherin及降低N-cadherin表达,过表达Mus81则得到相反的结果。同时,敲低Mus81可降低ZEB1 m RNA和蛋白表达,并不影响ZEB2和Snail1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Mus81可与ZEB1启动子结合,调控ZEB1转录。皮尔森系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Mus81与ZEB1表达呈明显相关性(P=0.0006,r=0.5893)。结论:Mus81通过调控ZEB1转录促进胃癌细胞迁移过程。第三部分BRD4调控Mus8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BRD4通过Mus81调控胃癌转移及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小分子抑制剂筛选Mus81上游调控分子。通过BRD4 si RNA或BRD4抑制剂AZD5153靶向BRD4,Transwell实验验证BRD4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q RT-PCR、Western blot分析靶向BRD4后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介导BRD4调控Mus81表达的中间分子,确定中间分子为Sirt5并设计特异性si RNA,分别转染正常胃癌细胞及Mus81过表达的胃癌细胞,验证Sirt5对胃癌细胞迁移及Mus8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Western blot验证靶向BRD4对Sirt5表达的影响。通过构建裸鼠肺转移瘤模型,体内水平分析AZD5153和Mus81对胃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小分子抑制剂筛选显示AZD5153能显着下调Mus81 m RNA表达。q 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靶向BRD4能显着抑制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BRD4能降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在敲低Mus81的胃癌细胞中,抑制BRD4表达并不能改变细胞的迁移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irt5可能是BRD4调控Mus81表达的中间分子,敲低Sirt5后显着下调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及抑制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同时在Mus81过表达的胃癌细胞中,敲低Sirt5可恢复Mus81表达及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显示靶向BRD4可下调Sirt5表达。裸鼠肺转移瘤模型显示敲除Mus81可抑制肺转移瘤形成,且AZD5153通过下调Mus81表达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结论:BRD4通过Sirt5调控Mus81表达。AZD5153抑制胃癌转移,BRD4是一种靶向抑制胃癌转移的潜在靶点。
张灿灿[2](2019)在《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LC7A11在胃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世界前列,预后较差,需重点防治。而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又属于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例数比较多,严重影响病人健康,疾病负担过重,是肿瘤预防和治疗的重点。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LC7A11是氨基酸转运系统Xc-(System Xc-)的一个功能性亚基,将一分子谷氨酸转运到细胞外同时将一分子胱氨酸转运到细胞内,在细胞内合成谷胱甘肽,在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近期研究发现,SLC7A11分布在多种癌症组织中,如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肝癌等,并且在这些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状态,与癌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然而SLC7A11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SLC7A11在胃癌中表达水平以及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在胃癌组织水平检测SLC7A11的表达情况,通过在临床收集3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的实验方法检测SLC7A11的表达水平,分析观察胃癌的病理指标与SLC7A11表达水平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利用Kaplan Meier数据库做胃癌的生存分析。另外,在胃癌细胞水平检测SLC7A11的表达情况,采用SLC7A11抑制剂Sorafenib和Erastin处理细胞观察在体外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单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我们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进行si SLC7A11处理,降低SLC7A11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对h TERT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在胃癌组织中SLC7A11的表达水平要显着高于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利用Real-Time PCR的实验方法发现癌组织中SLC7A11的表达水平同样明显高于作为对照对应的癌旁组织,并且同时发现h TERT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无论从蛋白水平还是基因水平均提示,SLC7A1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利用数据库Kaplan-Meier发现,胃癌患者SLC7A11基因的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要显着低于SLC7A11基因的低表达组。SLC7A1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发现,SLC7A11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显着相关。另外,在细胞水平我们用si SLC7A11的方法处理胃癌细胞,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用si SLC7A11处理的胃癌细胞系中h TERT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CCK-8实验检测显示在Sorafenib和Erastin处理的胃癌细胞在48 h后生长受到抑制;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分别用Sorafenib和Erastin处理胃癌细胞的克隆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结论:SLC7A1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mRNA水平,SLC7A1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同时h TERT有同样的趋势,提示SLC7A11可能是一种新的诊断胃癌的标志物,并且SLC7A11与h TERT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某种相关性。另外在细胞水平,敲低或者抑制SLC7A11基因的表达,h 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同时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和单细胞克隆能力,提示SLC7A11基因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并且极可能参与胃癌形成的机制,探讨SLC7A11与h TERT的之间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为未来治疗癌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史永华[3](2012)在《水通道蛋白对子宫颈癌细胞系的迁移及局部浸润潜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妇女中其发病率仍居第一位。文献报道,从1980年至2010年,子宫颈癌患者每年从37.8万增加到45.4万,平均年增长率为0.6%。在发展中国家,76%的子宫颈癌发生在不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的广泛开展,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宫颈癌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同处新疆的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相比,前者死亡率较后者(9.67/10万)高一倍左右。目前,手术、放化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不得不采用放化疗方法治疗,放化疗的副作用常常使治疗难以继续进行。浸润和转移是宫颈癌疗效差、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宫颈癌浸润、转移的机制对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研究表明,为满足快速增殖、分裂和侵袭转移的需要,肿瘤细胞内一系列酶的活性和表达会发生改变,细胞基本结构成分如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的合成加强。癌细胞所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的微环境和参与,它比正常细胞更需要水分子的快速跨膜转运,同时癌细胞向周围基质浸润和进出血管(淋巴管)时需要其体积和细胞形态的改变。水通道蛋白(AQPs)是一组能选择性跨细胞质膜由渗透压驱动转运水分子的小而完整的糖蛋白,迄今为止共发现有13个成员(AQP0-12)。源于基因敲除小鼠的大量研究提示AQPs参与的生理病理功能有尿的浓缩、外分泌腺分泌、脑水肿、神经信号传导、皮肤水分增加、脂肪代谢等。近期对AQPs的一些研究提示AQPs参与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可能增强肿瘤的局部侵袭力和通过血管(淋巴管)转移的能力。本研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初步筛选出在子宫颈癌中特异表达的AQP1、AQP3、AQP8三个亚型,选取AQP8基因作为目的基因,然后通过荧光蛋白标记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入SiHa细胞基因组内,分别从AQP8基因过表达和表达沉默两方面,探讨AQP8基因对SiHa细胞迁移、增殖、基质贴附及局部浸润的影响。目的:筛选在子宫颈癌中特异表达的AQP亚型,探讨特异AQP亚型对子宫颈癌细胞体外、体内迁移增殖、基质贴附及局部浸润的影响。方法:1)通过水通透性实验比较四种人子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Caski、ME-180水通透性差异,从中选择水通透性低的细胞系作为实验用细胞系,应用RT-PCR、免疫荧光筛选子宫颈癌细胞系中特异表达的AQP亚型,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筛选子宫颈癌组织中特异表达的AQP亚型;2)构建AQP8过表达质粒pLVX-AQP8-IRES-tdTomato→用磷酸钙转染方法包装慢病毒→感染SiHa细胞→通过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ce protein,RFP)报告基因筛选稳定过表达AQP8基因的SiHa细胞系;构建AQP8基因沉默质粒pLVX-shRNA2-AQP8-1、 pLVX-shRNA2-AQP8-2、 pLVX-shRNA2-AQP8-3和pLVX-shRNA2-AQP8-4→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筛选基因沉默效率最高的质粒→用磷酸钙转染方法包装慢病毒→感染SiHa细胞→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报告基因筛选稳定AQP8基因沉默的SiHa细胞系;3)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损伤愈合实验、细胞增殖及贴附实验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等体外、体内实验探讨AQP8基因对SiHa细胞迁移及局部浸润的影响。结果:1)SiHa中100mOsm与300mOsm、200mOsm与300mOsm组间水通透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mOsm与300mOsm、500mOsm与300mOsm组间水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ki中100mOsm与300mOsm、200mOsm与300mOsm、500mOsm与300mOsm组间水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mOsm与300mOsm组间水通透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La中100mOsm与300mOsm、400mOsm与300mOsm组间水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mOsm与300mOsm、500mOsm与300mOsm组间水通透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180中各组间水通透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a中表达的特异AQPs亚型有AQP0、AQP1、AQP2、AQP3、AQP4、AQP5、AQP8。AQP1在慢性宫颈炎、CIN2~3和子宫颈癌组的微血管密度分别是43.6±17.8、56.2±11.6、70.8±21.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3在慢性宫颈炎、CIN2~3和子宫颈癌组的阳性率分别是13.33%、26.67%、48.57%,子宫颈癌组与慢性宫颈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8在三组间的阳性率分别是46.67%、86.67%、54.2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成功构建AQP8基因过表达的稳定转染SiHa细胞系和AQP8基因沉默的稳定转染SiHa细胞系;(3)AQP8-SiHa侵袭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QP8-SiHa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增殖及贴附能力AQP8-SiH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AQP8-SiHa组肿瘤向皮下脂肪及肌肉组织指样浸润,但对肿瘤大小无明显影响(P>0.05)。AQP8shRNA-SiHa侵袭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QP8shRNA-SiHa愈合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增殖及基质贴附能力AQP8shRNA-SiH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SiHa细胞水通透性最低,在SiHa细胞中表达的AQP亚型可能与Siha细胞的迁移及转移有关;AQP1、AQP3和AQP8的表达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本实验建立的AQP8及AQP8shRNA稳定转染SiHa细胞系将用于后续实验宫颈癌中AQP8基因的功能研究,为从体外及体内研究AQP8在子宫颈癌细胞的迁移、浸润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3)AQP8基因的过表达促进SiHa人子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及局部浸润,抑制AQP8基因表达可以抑制SiHa细胞的迁移和潜在的侵袭过程,AQP8可能参与肿瘤的侵袭过程。
王爱香[4](2011)在《FGFR3/P53、H-ras/CD9基因突变检测在判断膀胱癌预后价值中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膀胱癌两通路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分子变化规律,为膀胱癌早期诊断、早期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T-PCR或RT-COLD-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88例膀胱癌及5例正常对照组织FGFGR3Ⅲb/P53、H-ras基因突变状况及CD9mRNA表达水平,并将其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参数相联系;选取39例CD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者检测其CD9基因突变状况;根据随访结果,比较各基因状态与膀胱癌复发之间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及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基因状态在膀胱癌复发中的预测意义及各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88例膀胱癌中P53突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低级别(13.7%)中明显低于低-高级别(60.9%)与高级别(64.3%);P53突变率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Ta(9.8%)中明显低于pT1(51.4%)与≥pT2(66.7%);突变型P53复发率(46.7%)显着高于野生型P53复发率(22.4%)。2. FGFR3Ⅲb突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降低,低级别(60.8%)明显高于低-高级别(26.1%)及高级别(14.3%); FGFR3Ⅲb突变率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Ta(61.0%)明显高于≥pT2(16.7%);野生型FGFR3Ⅲb复发率(40.8%)明显高于其突变型者复发率(17.9%);低分级、低分期肿瘤中以FGFR3mt/P53wt基因型为主,而高分级、高分期肿瘤以FGFR3wt/P53mt基因型为主,二者之间突变率无相关关系;在所有88例膀胱癌患者中同时检测到两个异构体,一个确认为FGFR3Ⅲb常见,另一个NCBI中将其称为剪接异构体2,缺少外显子8、9及10,因此其蛋白缺乏C端一半的IgⅢ区域及跨膜区。3. H-ras中应用COLD-PCR检测到10个错义突变位点(11.4%),26个(29.5%)沉默突变位点(c.81T>C,H27H),与普通PCR相比使突变检测率提高了41.7%;H-ras错义突变的总体突变率为11.4%,主要分布于低分期低级别膀胱癌中,在不同病理分级与分期中其突变率无显着性差异;沉默突变型H-ras中膀胱癌复发率(46.2%)较野生型H-ra者复发率高(24.2%); H-ras突变率与P53及FGFR3突变率之间无相关关系。4. CD9mRNA表达水平随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低级别(0.81±0.22)显着高于低-高级别(0.49±0.17)与高级别(0.38±0.11); CD9mRNA表达水平随病理分期增高而降低,pTa期(0.81±0.22)显着高于pT1期(0.58±0.22)与≥pT2期(0.37±0.14),pT1期显着高于≥pT2期;部分CD9基因突变检测后发现15例存在突变,且突变位点位于CD9蛋白功能区;CD9mRNA表达水平与P53突变率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FGFR3突变率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型FGFR3Ⅲb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危险性是突变型患者复发危险性的3.88倍(P=0.022;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0.081-0.826),突变型P53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危险性是野生型患者复发危险性的4.53倍(P=0.020;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1.273~16.110)。结论:1.在低级别及低分期膀胱癌发生、发展中,以FGFR3及H-ras基因突变为主;而在高级别及高分期膀胱癌发生、发展中,以P53基因突变、CD9mRNA表达降低为主;FGFR3与P53基因突变是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有力指标,P53突变预示膀胱癌预后不良,FGFR3突变预示膀胱癌预后良好。2.低分级、低分期肿瘤中以FGFR3mt/P53wt基因型为主,而高分级、高分期肿瘤以FGFR3wt/P53mt基因型为主,FGFR3与P53基因突变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遗传学路径。3.在膀胱癌从低级别向高级别形态学转化过程中其分子遗传学特征与高级别癌相似4. FGFR3剪接异构体2是一种可溶性蛋白,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它可能对FGFR3Ⅲb的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5.CD9基因的突变可能是CD9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的一种机制,但不是唯一机制。6. COLD-PCR是一种高敏感性、经济、快捷的突变富集方法。7.沉默突变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黄宁[5](2010)在《CXCL1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早期筛查,发现卵巢癌的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CXCL1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其表达和卵巢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接着构建了CXCL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对CXCL1在卵巢癌生长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研究。第二章CXCL1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目的:探讨CXCL1 (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 (melanoma growth stimulating activity, alpha)基因mRNA在卵巢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80例卵巢恶性肿瘤,40例卵巢良性病变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XCL1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CXCL1mRNA在卵巢癌中表达量比在卵巢良性病变中明显升高(P值<0.01);卵巢恶性肿瘤晚期(Ⅲ-Ⅳ)患者组织CXCL1表达量显着高于早期(Ⅰ~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CXCL1基因表达与其预后无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未显示CXCL1表达量是独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CXCL1mRNA水平显着高于良性及正常对照组,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第三章CXCL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目的:采用第二代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了CXCL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首先扩增CXCL1全长序列,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WPI连接后测序,通过BLAST检索,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48小时后荧光显微镜鉴定,慢病毒转染并包装成功。结果:重组慢病毒质粒CXCL1-pWPI测序结果经BLAST,与CXCL1基因的同源性达99%。结论:成功的构建了CXCL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系统。为今后的CXCL1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章CXCL1基因介导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目的:了解CXCL1对卵巢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CXCL1在卵巢癌生长以及浸润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成功提取含有CXCL1基因的慢病毒颗粒后,将其感染无CXCL1基因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A2780,经荧光显微镜和RT-PCR鉴定确认获得稳定转染的A2780细胞株。然后进行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变化、黏附能力的实验。结果: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获得能够稳定表达CXCL1基因的卵巢癌细胞株。MTT法检测表明,CXCL1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有显着差异,CXCL1组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CXCL1组的克隆形成率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对A2780细胞的细胞周期和侵袭能力有影响。结论: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CXCL1能够增强卵巢癌A2780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对A2780细胞的迁移能力无影响。
陈魁[6](2008)在《大肠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淑红[7](2008)在《脆性位点抑癌基因FHIT和WWOX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研究》文中认为卵巢恶性肿瘤中以上皮性癌最为多见,其起病隐匿,易于广泛扩散和转移,就诊时三分之一已属晚期,且多见有腹水及盆腹腔广泛的种植转移,使之始终占据卵巢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目前认为肿瘤是一种基因性疾病,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功能丧失以及一些修饰基因功能的改变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对抑癌基因的研究是目前肿瘤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和抑癌基因WW的结构域(WWdomain-containing oxidaseredurase,WWOX)分别是活跃的第一和第二位脆性位点的抑癌基因,它们在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缺失且具有相关性。FHIT基因是1996年被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2,全长500Kb,其编码序列含组氨酸三联体,属于HIT家族,又因为此基因跨越脆性位点,故将其命名为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具有三腺苷三磷酸(AP3A)水解酶的活性,可以将其水解为ADP和AMP。目前FHIT基因的功能主要与它表达产物的AP3A水解酶活性有关。WWOX基因位于染色体16q23.3-24.1区域,跨越了整个常见染色体脆性位点FRA16D,而FRA16D是第二位发现的较活跃的脆性位点。WWOX蛋白的氨基酸末端的两个WW结构域主要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机体抑癌基因通过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肿瘤生长所必需。大量研究表明,FHIT基因与WWOX基因表达的减少或缺失参与肿瘤的恶性进展,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FHIT基因与WWOX基因在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随诊以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雌孕激素受体、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以及有无癌性腹水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FHIT基因和WWOX基因表达进行研究,探讨FHIT基因和WWOX基因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各相关因素的关系,了解它们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并预测价值。方法:1、β-actin为内参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脆性位点抑癌基因FHITmRNA与WWOXmRNA的表达,半定量分析电泳结果。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石蜡标本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采用秩和检验;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FHIT基因和WWOX基因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2、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脆性位点抑癌基因FHIT和WWO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收集各临床检验指标。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①在上皮性卵巢癌中,FHITmRNA与WWOXmRNA的弱表达或无表达率分别为31.3%(15/48)、39.6%(19/48),正常卵巢组织FHITmRNA与WWOXmRNA均为正常表达。②FHITmRNA与WWOX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低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③FHITmRNA与WWOX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④FHITmRNA与WWOX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⑤FHITmRNA与WWOXmRNA的表达与与卵巢癌转移和癌性腹水统计学意义显着(P<0.05)⑥WWOXmRNA的表达缺失与PR表达阴性有相关性(P<0.05)。⑦WWOX基因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有显着相关性。2、①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WWOX蛋白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56.25%(27/48)和52.08%(25/48),FHTI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均阳性表达,WWOX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有1例阴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HIT和WWOX蛋白的阴性表达率随着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统计学意义显着(P<0.05)。③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HIT和WWOX蛋白的阴性表达率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统计学意义显着(P<0.05)。④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HIT和WWOX蛋白的阴性表达率与卵巢癌转移及癌性腹水呈正相关,统计学意义显着(P<0.05)。⑤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HIT和WWOX蛋白的阴性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⑥FHIT和WWOX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FHIT和WWOX基因的表达缺失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临床进展及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FHITmRNA和WWOXmRNA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及其它们蛋白的表达缺失分别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卵巢癌转移与癌性腹水形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朱挺[8](2008)在《大肠癌hTERT、SYK活性表达与分子边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大肠癌及其切缘组织中hTERT、SYK活性表达,从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水平探讨大肠癌在远、近端癌旁大肠组织中的浸润范围,探寻大肠癌远、近端癌旁肠壁的分子边界,为大肠癌根治术中远、近端癌旁肠壁的安全切缘确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例大肠癌根治术病人的手术标本,分别采集新鲜大肠癌组织和癌旁1~5cm内每隔1cm的肠壁组织,如癌旁组织不足5cm,则取至手术切缘最远处为止。切取后投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后制作成蜡块切片,行HE及免疫组化检查。用SABC、SupervionTM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检测大肠癌标本及其切缘组织中的hTERT、SYK活性的表达。结果:1.20例大肠癌标本中有6例hTERT表达阳性,9例强阳性表达,5例阴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5.00%,癌旁3cm、4cm、5cm处的切缘组织均无表达;hTERT的阳性表达从癌中心向癌旁1cm、2cm、3cm组织逐渐递减(p<0.01);远近端癌旁相同距离组织hTERT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YK在20例大肠癌标本中有2例阳性表达,无强阳性表达,阳性率表达为10.00%,癌旁4cm切缘组织中SYK阳性表达率达75.00%;SYK的阳性表达从癌中心向癌旁1cm、2cm、3cm、4cm组织逐渐递增(p<0.01),癌旁4cm和5cm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近端癌旁相同距离组织SYK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病理HE染色切片,远端癌旁1cm组织有2例阳性,阳性率10.00%,近端癌旁1cm组织有1例阳性,阳性率5.00%;远端癌旁2cm组织有1例阳性,阳性率5.00%,近端癌旁2cm组织无1例阳性;远近端癌旁3cm、4cm、5cm组织无肿瘤浸润。结论:1.远近端切缘中肠壁组织肿瘤浸润距离均在3cm以内,大肠癌远、近端3cm处可作为大肠癌根治术的组织病理学切缘。2.hTERT在大肠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SYK在大肠癌肿瘤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周围切缘组织中hTERT和SYK存在趋势性差异表达,且范围均在4cm以内,hTERT、SYK可作为大肠癌分子边界研究的分子标记物。3.分子病理学检测大肠癌切缘组织中肿瘤细胞浸润的方法优于组织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4.hTERT和SYK在大肠癌周围组织中存在着分子边界,癌旁4cm可定为大肠癌安全切除的分子边界。
吕亚莉,邵云,钟梅,李向红,赵坡[9](2008)在《肺神经内分泌癌FHIT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脆性三联组氨酸(FHIT)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二步法非生物素免疫组化技术检测90例肺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FHIT蛋白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质;并与组织学类型(P=0.006)、临床分期(P=0.003)、性别(P=0.031)、肿瘤大小(P=0.010)、淋巴结转移(P=0.000)以及预后(P=0.000)相关;与患者年龄(P=0.408)、大体类型无关,P=0.528;FHIT表达为肺神经内分泌癌的独立预后因子,P=0.000。结论:FHIT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分子指标检测患者预后。
赵坡,吕亚莉,钟梅,李冰,刘琳[10](2007)在《胆管细胞癌FHIT蛋白丢失与Cyclin D1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周期素D1(Cyclin D1)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和鼠抗人Cyclin D1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非生物素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3例胆管细胞癌、30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FHIT和Cyclin D1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以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胆管细胞癌FHIT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明显降低,P<0.001,而Cyclin D1表达却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明显升高,P<0.001。FHIT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P值分别为0.776、0.246和0.347,但与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7和0.004。Cyclin D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P值分别为0.965、0.751和0.948,但与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43和0.047。胆管细胞癌FHIT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FHIT表达缺失和Cyclin D1高表达可能提示其抑癌功能丧失,对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演化和进展具有重要作用。FHIT表达缺失及Cyclin D1高表达可能成为辅助胆管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一个新标志。
二、卵巢癌端粒酶逆转录酶和脆性三联组氨酸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癌端粒酶逆转录酶和脆性三联组氨酸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核酸内切酶Mus8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us8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us81 调控ZEB1 转录对胃癌转移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RD4 调控Mus81 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二 英文略缩词表 |
(2)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LC7A11在胃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SLC7A1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1.1.3 实验方法和流程 |
1.2 结果 |
1.2.1 胃癌组织中SLC7A1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1.2.2 SLC7A1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病人的生存预后相关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SLC7A11影响胃癌细胞生长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和流程 |
2.2 结果 |
2.2.1 敲低SLC7A11 基因对h TERT的影响 |
2.2.2 抑制SLC7A11基因的表达能影响胃癌细胞的生长 |
2.2.3 抑制SLC7A11影响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SLC7A11与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水通道蛋白对子宫颈癌细胞系的迁移及局部浸润潜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水通道蛋白在四种子宫颈癌细胞系和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
引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材料 |
1.3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慢病毒介导的 AQP8 基因过表达及基因沉默稳定转染 SiHa 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 引言 |
引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材料 |
1.3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AQP8 基因稳定表达和 AQP8shRNA 基因沉默对 SiHa 细胞的迁移及局部浸润潜能的影响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材料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FGFR3/P53、H-ras/CD9基因突变检测在判断膀胱癌预后价值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FGFR3及P53的突变检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1.1.2 对象 |
1.1.3 方法 |
1.2 结果 |
1.2.1 组织总RNA提取 |
1.2.2 P53及FGFR3 PCR扩增结果 |
1.2.3 膀胱癌新病理分级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
1.2.4 病例的随访结果 |
1.2.5 P53、FGFR3两种异构体在正常及膀胱癌组织中的测序结果 |
1.2.6 P53、FGFR3Ⅲb在膀胱癌及正常对照中的突变情况 |
1.2.7 膀胱癌中P53、FGFR3Ⅲb突变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
1.2.8 膀胱癌中各分级及分期间P53、FGFR2Ⅲb突变的基因分布类型 |
1.2.9 膀胱癌中P53、FGFR3Ⅲb基因突变情况 |
1.3 讨论 |
1.3.1 两类癌的发展及概述 |
1.3.2 P53概述 |
1.3.3 P53与膀胱肿瘤 |
1.3.4 FGFR3概述 |
1.3.5 FGFR3与膀胱肿瘤 |
1.3.6 FGFR3与P53的关系 |
1.4 小结 |
二、应用COLD-PCR技术检测H-ras基因突变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2.1.2 对象 |
2.1.3 方法 |
2.2 结果 |
2.2.1 H-ras基因普通PCR与COLD-PCR结果 |
2.2.2 H-ras基因普通PCR与COLD-PCR测序结果 |
2.2.3 膀胱癌中H-ras基因错义突变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
2.2.4 膀胱癌中野生型与错义突变型H-ras基因复发率的比较 |
2.2.5 膀胱癌中H-ras基因沉默突变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
2.2.6 膀胱癌中野生型与沉默突变型H-ras基因复发率的比较 |
2.2.7 膀胱癌中H-ras基因错义突变率与沉默突变率的相关性比较 |
2.2.8 膀胱癌中H-ras基因错义突变率与FGFR3Ⅲb相关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H-ras概述 |
2.3.2 COLD-PCR概述 |
2.3.3 H-ras与膀胱肿瘤 |
2.3.4 沉默突变与癌症 |
2.4 小结 |
三、CD9mRNA表达及基因突变的检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3.1.2 对象 |
3.1.3 方法 |
3.2 结果 |
3.2.1 CD9基因RT-PCR扩增结果 |
3.2.2 膀胱癌中CD9基因RT-PCR突变检测结果 |
3.2.3 膀胱癌中不同病理分级及分期间CD9mRNA表达水平 |
3.2.4 CD9mRNA表达水平与其它临床病理学参数的比较 |
3.2.5 CD9mRNA表达水平在膀胱癌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的比较 |
3.2.6 CD9mRNA表达水平与P53、FGFR3Ⅲb及H-ras之间的相关性比较 |
3.2.7 膀胱癌复发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3.1 CD9基因概述 |
3.3.2 CD9基因与膀胱肿瘤 |
3.3.3 CD9基因突变的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膀胱癌分子遗传学:诊断及治疗的靶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CXCL1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主要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
2.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2.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以及临床验证情况 |
2.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
2.4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
3.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
3.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3.1.1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3.1.2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3 血清HE4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
3.1.4 其它血清抗原抗体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2 激素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3 酶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4 肽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
3.5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
4. 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
4.1 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4.2 抑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4.3 生长因子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4.4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
5. CXCL1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 |
5.1 CXCL1基因的发现、结构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
5.2 CXCL1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现况 |
5.3 CXCL1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分子机理 |
5.4 CXCL1基因作为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可能价值 |
6. 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XCL1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 |
1. 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组织标本 |
1.1.2 载体及菌株 |
1.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1.5 部分试剂的配置 |
1.1.6 用具处理 |
1.1.7 引物的设计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2.1 卵巢组织总RNA提取 |
1.2.2 cDNA合成 |
1.2.3 CXCL1及GAPDH基因扩增(RT—PCR) |
1.2.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2.5 回收的PCR产物与EZ-T载体连接 |
1.2.6 检测连接是否成功 |
1.2.7 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的制备 |
1.2.8 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DH-5α |
1.2.9 挑选阳性克隆 |
1.2.10 质粒DNA小提 |
1.2.11 测序结果序列分析 |
1.2.12 制备标准品 |
1.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14 数据整理 |
1.2.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CXCL1基因和重组GAPDH基因质粒构建结果 |
2.2 阳性标准品实时荧光扩增标准曲线 |
2.3 CXCL1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熔解曲线 |
2.4 各类卵巢组织中CXCL1mRNA表达量比较 |
2.5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CXCL1mRNA表达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2.6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CXCL1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XCL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CXCL1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3 实验方法 |
1.3.1 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2. 结果 |
2.1 重组质粒CXCL1-PWPI PCR电泳结果 |
2.2 重组质粒CXCL1-PWPI PCR测序结果 |
2.3 CXCL1-PWPI转染293T细胞结果 |
2.4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CXCL1基因介导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2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慢病毒介导的细胞CXCL1表达 |
1.2.2 慢病毒介导A2780细胞CXCL1表达前后细胞生物学功能测定 |
1.2.2.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
1.2.2.2 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
1.2.2.3 细胞体集落形成实验 |
1.2.2.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
1.2.2.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慢病毒转染A2780细胞转染效率 |
2.2 CXCL1(+)-PWPI-A2780细胞CXCL1mRNA表达结果 |
2.3 CXCL1(+)-PWPI-A2780细胞CXCL1蛋白分泌检测结果 |
2.4 CXCL1基因表达对A2780细胞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 |
2.6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7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
2.8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6)大肠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类抗原系列 |
1.1 CEA |
1.2 CA242 |
2 抑癌基因 |
2.1 p53基因 |
2.2 p16基因 |
2.3 SYK SYK基因最早是由日本学者 |
2.4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 APC基因) |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4 Survivin |
5 PTEN |
6 癌基因 |
6.1 CD44 |
6.2端粒酶 |
7 细胞核因子κB (NF-κB) |
8 结 语 |
(7)脆性位点抑癌基因FHIT和WWOX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大肠癌hTERT、SYK活性表达与分子边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大肠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致谢 |
(9)肺神经内分泌癌FHIT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方法 |
1.3 结果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FHIT蛋白在肺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的分布 |
2.2 FHIT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
3 讨论 |
(10)胆管细胞癌FHIT蛋白丢失与Cyclin D1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方法 |
1.2.1 免疫组织化学 |
1.2.2 结果判定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FHIT和Cyclin D1表达状况 |
2.2 FHIT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Cyclin D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4 FHIT蛋白表达与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关系 |
3 讨论 |
四、卵巢癌端粒酶逆转录酶和脆性三联组氨酸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核酸内切酶Mus8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刘炜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LC7A11在胃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灿灿.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6)
- [3]水通道蛋白对子宫颈癌细胞系的迁移及局部浸润潜能的影响研究[D]. 史永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4]FGFR3/P53、H-ras/CD9基因突变检测在判断膀胱癌预后价值中的初步研究[D]. 王爱香.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5]CXCL1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D]. 黄宁. 广西医科大学, 2010(10)
- [6]大肠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J]. 陈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36)
- [7]脆性位点抑癌基因FHIT和WWOX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研究[D]. 张淑红. 山东大学, 2008(05)
- [8]大肠癌hTERT、SYK活性表达与分子边界的临床研究[D]. 朱挺. 浙江大学, 2008(09)
- [9]肺神经内分泌癌FHIT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J]. 吕亚莉,邵云,钟梅,李向红,赵坡.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04)
- [10]胆管细胞癌FHIT蛋白丢失与Cyclin D1蛋白表达的研究[J]. 赵坡,吕亚莉,钟梅,李冰,刘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