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通畅性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徐红党,张浩然,郎志斌,张欣宇,张加强,程兆云,高传玉,林洪启[1](2021)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0例, 年龄60~75岁, 体重50~80 kg, ASA分级Ⅱ或Ⅲ级, 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 n=30)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 n=20)。T组在超声引导下于T4, 5间隙行胸椎旁神经阻滞, 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 2 min后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依据冠状动脉解剖将桥血管划分为4部分: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动脉桥);中间支或第1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于桥血管移植结束后, 测量其血流量, 计算搏动指数。分别于置入漂浮导管即刻(T1)、锯开胸骨即刻(T2)、全部桥血管吻合完毕(T3)和出室前5 min(T4)时, 记录CVP、平均肺动脉压、心排量、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结果与G组比较, T组T3和T4时CVP、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降低, 心排量升高, 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 低血压发生率升高, 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血流量增加, 搏动指数降低(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改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的通畅性。
李海涛,李京幸,黄信生,王粮山,刘长城,顾承雄[2](2021)在《远端吻合口支撑在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远端吻合口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且后降支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 (OPCABG+ 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 (0.98)ng/ml 、0.92 (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 、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降支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降支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 DAS能够提高细小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降支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3](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认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赵舟,张国栋,张显贵,廉波,刘刚,陈生龙,陈彧[4](2021)在《左侧或右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着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张犁雪,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廉波[5](2020)在《微创小切口双侧乳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BIMA)治疗双支病变,评估其临床结果,总结早期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连续132例因双支病变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双乳内旁路移植(MICS-BIMA组)20例,胸骨正中切口常规旁路移植(OPCAB组)112例。经倾向评分匹配法按1∶3匹配后,选取OPCAB组60例作为对照。比较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围手术期资料,评价MICS-BIMA组术后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结果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PCAB组比较,MICS-BIMA组手术时间长[(256.0±57.7)min对(227.8±46.8)min,P=0.03)],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7天对10天,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CS-BIMA组红细胞使用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2)U对(1.1±2.0)U,P=0.072)]。两组围手术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术中及术后IABP使用和伤口愈合不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S-BIMA组20例患者共完成旁路移植40支,其中8例为双乳内原位旁路移植,12例为Y形旁路移植血管。20例均干预前降支,另一支干预血管为:对角支10例,中间支4例,钝缘支/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1例,后降支1例。两组靶血管分布在对角支、中间支和右冠状动脉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MA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均达Fitzgibbon A级,RIMA旁路移植血管1例为Fitzgibbon O级,其余为Fitzgibbon A级;所有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7.2%(35/36)。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行双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近期临床结果良好,是双支病变旁路移植的可选手段。
张犁雪,陈生龙,刘刚,杨威,廉波,陈彧[6](2020)在《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旁路移植方式,探索影响右冠状动脉桥血管术中流量和术后早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并筛选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患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其中靶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的患者241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63例,包含262支右冠状动脉区域桥血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统计不同旁路移植方式下右冠状动脉的特点,以及术中桥血管流量和术后早期桥血管通畅率的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干预右冠状动脉系统,241例患者以老年[(62.5±8.8)岁]、男性[178例(73.9%)]为主,其中合并高血压151例(62.7%)、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55例(22.8%)。接受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153例(63.5%),平均靶血管数3.2个。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部位选择的方式包括:单纯右冠状动脉主干旁路移植76例(31.5%),单纯后降支(PDA)旁路移植81例(33.6%),单纯左心室后支(PL)旁路移植15例(6.2%),PDA+PL旁路移植54例(22.4%),右冠状动脉主干+PDA旁路移植12例(5.0%),右冠状动脉主干+PL旁路移植3例(1.2%)。术后总体桥血管通畅率为96.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靶血管吻合于右冠状动脉远端分支的桥血管流量预测值差于吻合于右冠状动脉主干(B=-11.126,P<0.001),序贯吻合与非序贯吻合相比其桥血管流量显着提高(B=19.954,P<0.001),而桡动脉桥是预测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3,95%CI:4.657~103.687,P<0.001)。结论:移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和序贯吻合桥可能是提高桥血管流量的独立因素;而桡动脉桥是术后早期桥血管显影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思远[7](2020)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搏动指数与术后早期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瞬时血流测定(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的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与术后早期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术中搏动指数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5例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行瞬时血流测定,并记录PI、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mean graft flow,MGF)、舒张期血供比例(diastolic flow,DF)等指标,术后检测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肌钙蛋白 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等指标。应用t检验对MI组与无MI组的术中PI差异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术中瞬时测定的PI与术后早期MI的相关性。结果严格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总计纳入75例病例,其中男49例(65.3%),年龄63.67±7.63岁,合并糖尿病者26例(34.7%),合并高血压者46例(61.3%),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为25.14±2.89kg/m2;术前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 分级)为 2.83±0.53 级,术前 cTnI 为 58.48±156.81 ng/L,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 57.72±7.02%。术中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的 PI 为 2.22±0.85,MGF 为 29.81±19.74ml/min,DF 为 72.92±7.13%,大隐静脉桥(saphenous vein graft,SVG)总干(SVG 总干)的 PI 为 2.04±0.78,MGF 为 58.24±30.46ml/min,DF 为 69.32±7.14%,全部移植血管的 PI 为 2.11±0.90,MGF 为 39.02±26.95ml/min,DF 为 70.13±8.37%。MI 组与无 MI 组全部移植血管的 PI(1.91±0.51 vs 2.16±0.98,P=0.031<0.05)、SVG 总干的 DF(75.90±3.63 vs 67.68±6.86,P=0.010<0.05)有统计学意义。SVG总干的PI与术后48hCK-MB相关(P=0.038<0.05),且相关性强(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408>0.4)。对于 LIMA,当 PILIMA≥3 时,PI与术后cTnI峰值存在相关性(P=0.035<0.05)且显着相关(r=0.567>0.4)。对于大隐静脉回旋支(SVG回旋),PISVG回旋≥2.5时,PISVG回旋与术后cTnI峰值存在显着相关(P=0.011<0.05)且高度线性相关(r=0.911>0.8)。结论术中PI与术后早期MI存在相关性。cTnl水平与移植血管PI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并且当PILIMA≥3、PISVG回旋≥2.5时,cTnI水平呈现显着上升趋势。PI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MI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黄乾海[8](2020)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远期通畅率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居于首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仅次于脑卒中位列第二,其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日益趋向年轻化。CHD的管理包括一级预防策略(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改变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等)和二级预防策略(控制血压、管理血脂和糖尿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以及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进行有创血运重建。关于将要采用的血运重建的类型(CABG或PCI),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除了患者的选择之外,还包括临床表现、合并症、认知状态、预期寿命等,而最重要的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而预测的手术死亡率、存在的冠脉解剖或病变的复杂性以及预期的血运重建的完整性。对于复杂的多支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CABG仍是其金标准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接受CABG患者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移植物的通畅性问题仍然是这一手术的“致命弱点”。首先,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动脉的移植策略已被确定为CABG的首选移植方案,且已被证明其具有最佳的移植物通畅性,与其他动、静脉移植物相比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其次,尽管全动脉化移植或双侧乳内动脉移植在当代CABG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大隐静脉移植物(saphenous vein graft,SVG)仍然是最常用的移植血管,约占CABG移植血管总数的80%。因此,静脉移植血管的通畅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实际上,在SVG应用的早期,人们就认识到这个移植物容易衰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大量的试验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影响CABG移植物通畅性的因素包括移植物选择、手术技术以及移植物的内在形态和功能特性等。鉴于优化的获取操作、术中保存策略和吻合技术对静脉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更合适的大隐静脉移植方法,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针对可改变的手术因素(如单纯吻合或序贯吻合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序贯吻合移植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CABG术中SVG不同移植吻合技术选择(单支移植或序贯移植技术)的争议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CABG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比较CABG术后大隐静脉序贯移植血管和单支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率和预后疗效,探讨CABG术中序贯移植技术对SVG远期通畅性的影响,为提高桥血管远期通畅率提供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多支冠状动脉血管重度狭窄且接受单纯CABG的患者,严格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191例患者。所有患者首次行单纯CABG,并且由同一位主刀医师完成手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使用原位左乳内动脉游离远端行LIMA-LAD的单独吻合;其余冠脉系统使用SVG行主动脉-SVG-冠脉远端的单支移植或序贯移植。根据SVG的不同吻合策略分为序贯桥组109例(双支桥9例、三支桥88例、四支桥12例,共330支)和单支桥组82例(SVG单根桥4例、双根桥75例、三根桥3例,共163根)。根据静脉桥不同吻合口位置分为序贯桥近端吻合口109个、中间侧侧吻合口212个、远端吻合口109个;单支桥近端吻合口163个、远端吻合口163个。所有患者于CABG术后5-10年(平均6.5年)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共281根SVG、756个吻合口接受评估。比较两组静脉桥总通畅率和不同位置吻合口通畅率。结果SVG序贯桥远期通畅率(81.8%)高于单支桥(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24);在不同位置吻合口方面,序贯桥中间侧侧吻合口通畅率(84.9%)高于单支桥远端吻合口通畅率(7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2,p=0.001);序贯桥中间侧侧吻合口通畅率(84.9%)高于序贯桥远端吻合口通畅率(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3,p=0.001);序贯桥近端吻合口通畅率(84.4%)高于序贯桥远端吻合口通畅率(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4,p=0.010);序贯桥近端吻合口的通畅率与单支桥近端吻合口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桥远端吻合口的通畅率与单支桥远端吻合口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BG术后序贯移植的SVG远期通畅性优于单支SVG,序贯SVG的近端吻合口通畅性优于序贯SVG远端吻合口,序贯SVG的中间侧侧吻合口通畅性优于序贯SVG远端和单支SVG远端的端侧吻合口。总之,大隐静脉序贯移植技术应用于CABG的优势明显,改善了SVG的远期通畅性。
李泽树[9](2019)在《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近远期效果,一直是该领域临床研究的关键问题,其中就静脉血管桥的吻合方式和血流动力学结果的相关研究尚有许多未知结论。并且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方式,大多数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来选择搭桥方式、吻合口部位和桥血管材料等等。具体哪种吻合方式更优,还没有明确结论。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流动与血管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了血流动力学与手术效果之间存在联系,血流动力学研究在手术前后的各个阶段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冠脉几何构型与血流场的各项参数等,均可以从病患处直接测量而来,从而可以进行接近真实生理条件的仿真计算。但是,由于医学伦理和测量技术等的局限性,给相关参数的直接测量和仿真计算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计算机辅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数值模拟在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是一种可以耦合多个物理场的仿真方法,能够快速实现并有效的解决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中的刚性壁的限制。方法:首先,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在中国期刊CNKI(知网)、万方数据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om 进行综合的文献检索。纳入标准如下:①在数据库和网络上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②文章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桥血管单支和序贯两种吻合术式生存率或不良结局等指标的比较。两个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其次,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计算。采用真实人体血管模型进行仿真建模,可以获得准确的生理解剖结构,可以为仿真实验提供准确的流场几何结构从而保证仿真结果的精确性,尽可能的减少模型简化因素造成的误差。采用虚拟手术方式,对此模型进行大隐静脉虚拟旁路移植手术,构建单支吻合、平行序贯吻合和垂直序贯吻合(便于形象的理解,将桥血管和冠状动脉呈九十度夹角的菱形吻合定义为垂直序贯吻合)三种不同手术模型,分别为:模型1-单支方式;模型2-平行吻合口的序贯;模型3-垂直吻合口的序贯移植旁路。对单支搭桥、平行吻合和垂直吻合的序贯桥的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仿真计算结果进行提取分析。从三个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两个重要的固体结构力学参数入手,分析移植桥血管和吻合口区域的血流量、壁面切应力、振荡剪切指数、血管形变、血管应力分布等参数。结果:1、通过检索静脉桥相关文献查到562篇文献,筛查41篇文献全文,最终剩余16篇。静脉桥血管序贯吻合的闭塞率低于单支吻合阻塞率(P<0.00001),序贯吻合相比于单支吻合的闭塞风险为OR=0.57,95%CI:0.50 0.65,静脉桥序贯吻合闭塞的风险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静脉桥序贯和单支吻合的住院死亡率(P=0.51)和脑卒中发生率(P=0.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贯吻合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单支吻合(P=0.0009)。2、通过对三种不同手术方式仿真计算,桥血管总流量模型 1 为0.000921kg/s,模型2为0.000711kg/s,模型3为0.000682kg/s,单支吻合桥血管的流量大于序贯吻合,而两种序贯吻合无明显差异;3、模型1,2,3桥血管平均壁面切应力(WSS)分别为0.35Pa,1.45Pa,1.26Pa。SVG桥血管低壁WSS占比分别为82.23%,40.1%,46.23%。单独搭桥的壁面切应力最低并且低切范围是最高的,而两种序贯桥的WSS相似,相对来说垂直吻合口的序贯桥具有更大的低切范围;4、模型1,2,3桥血管平均形变分别为9.8mm,10.4mm,12.6mm。三种手术方案的主动脉的形变分布类似,比较大的型变量出现在端口上部,同时单支桥血管整体形变更加均匀。而两种序贯桥搭桥的方式在整体形变量上要比单独搭桥的方式略高。这两种方案吻合口周围血管的形变量相比于其他地方小。5、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振荡剪切指数不同。单支桥血管整个振荡剪切指数很小,而两种序贯桥搭桥方式都有明显的高振荡剪切指数区域。平行吻合口的序贯桥上振荡剪切指数高的区域集中在桥血连续弯曲的位置,而垂直吻合口的序贯桥上的振荡剪切指数高的区域集中在桥血管的吻合口区域。6、模型1,2,3桥血管平均范式应力为5020Pa,6020Pa,4900 Pa,三种搭桥方式的桥血管范式等效应力很低,三者的范式等效应力没有显着的区别,说明移植桥血管上没有过高的应力载荷,多数的应力载荷分布在主动脉上。结论:1、本研究利用荟萃分析,分析了已经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成果。从总体来看,序贯桥血管的效果要优于单支桥血管。不管是围手术期死亡率、桥血管的闭塞率以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序贯桥均有明显的优势,而脑卒中发生率在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序贯桥血管并没有发生人们所担心的,因为近端堵塞造成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增加。2、序贯桥血管两种不同吻合方式的仿真力学分析显示,平行吻合的桥血管,吻合口局部具有更优的力学结果。理论上发生内膜增生、造成吻合口狭窄的可能性更小。尽管平行吻合时震荡剪切指数较高,但是这不是在吻合口处,而是在桥血管的转折处。因此,平行吻合时需要桥血管更加合理的走形,调整合适的转弯弧度,就能进一步优化力学结果。这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难度或者需要更长的桥血管材料。3、在合理手术方案设计下,不同的大隐静脉桥短期手术效果类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血流动力环境与结构力学的差别,却可能有明显不同的中长期有效性的差异。
裴晓东[10](2019)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意义和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对天津市胸科医院和中国石油中心医院6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采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筛查出5例合并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经CTA明确诊断,然后行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术后1周-2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均使用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结果使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筛查出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均得到了CTA、DSA血管造影确诊。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小于10%,术后症状性患者的症状均消失,双侧上臂收缩压差均小于20mmHg。使用左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术中测左乳内动脉血流量正常,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围手术期无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并发症。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无后循环缺血、上肢缺血、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双侧上臂收缩压差均小于20mmHg。结论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筛查有独到的价值,CTA、MRA、DSA是确诊的方法,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已明确为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者,先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然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通畅性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通畅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6)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及其相关管理 |
1.3 临床资料收集 |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线及手术相关资料情况(表1) |
2.2 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旁路移植部位(表3、图1) |
2.3 影响桥血管通畅性的因素 |
2.4 影响桥血管流量的因素(表7) |
3 讨论 |
(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搏动指数与术后早期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1.3 TTFM测量方式 |
1.4 术后早期检测指标 |
1.5 心脏手术心肌梗死定义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瞬时血流测定在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
1 TTFM技术原理 |
2 TTFM常见参数 |
3 瞬时血流测定的局限性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远期通畅率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二、研究内容 |
1、数据收集与一般资料 |
2、术后复查与随访 |
3、移植物通畅性评价指标 |
4、移植物通畅率计算公式 |
三、研究方法 |
1、分组方案 |
2、手术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随访结果 |
1、序贯桥组与单支桥组通畅率的比较 |
2、序贯桥移植组与单支桥移植组不同位置的吻合口通畅率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隐静脉移植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习情况 |
(9)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研究的背景 |
第一部分 静脉桥血管的荟萃分析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静脉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仿真计算 |
一、ANSYS-CFX与Structure简介 |
(一) ANSYS-CFX概述 |
(二) ANSYS-Static Structure概述 |
(三) 小结 |
二、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构建与计算 |
(一) 个性化模型建模 |
(二) 网格 |
(三) CFX仿真计算方法 |
(四) Static Structure仿真计算 |
(五) 后处理 |
(六) 小结 |
三、不同冠脉搭桥方式的单向FSI仿真结果 |
(一) 不同方式搭桥血流动力学仿真结果 |
(二) 不同方式搭桥固体结构力学仿真结果 |
(三) 不同方式搭桥血流动力学差异 |
(四)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相关危险因素 |
1.3 筛查方法、标准 |
1.4 确诊方法 |
1.5 围手术期抗栓治疗方案 |
1.6 手术方式 |
2.结果 |
2.1 筛查结果 |
2.2 CTA结果 |
2.3 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结果 |
2.4 CABG治疗结果 |
2.5 随访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通畅性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J]. 徐红党,张浩然,郎志斌,张欣宇,张加强,程兆云,高传玉,林洪启.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12)
- [2]远端吻合口支撑在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J]. 李海涛,李京幸,黄信生,王粮山,刘长城,顾承雄.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6)
- [3]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4]左侧或右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比较[J]. 赵舟,张国栋,张显贵,廉波,刘刚,陈生龙,陈彧.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1)
- [5]微创小切口双侧乳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分析[J]. 张犁雪,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廉波.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08)
- [6]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策略及早期桥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J]. 张犁雪,陈生龙,刘刚,杨威,廉波,陈彧.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8)
- [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搏动指数与术后早期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 周思远. 郑州大学, 2020(02)
- [8]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远期通畅率的对比分析[D]. 黄乾海. 河南大学, 2020(03)
- [9]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 李泽树. 山东大学, 2019(02)
- [1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D]. 裴晓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血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