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排球发球技术发展趋势下接发球布局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辰[1](2021)在《2019-2020CUVA优秀主攻队员技战术运用对比研究 ——以南方赛区前六名女排队伍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排球运动在世界发展势头迅猛,在国内,受中国女排影响,国人对排球运动的追随热情亦是只增不减。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作为全国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排球竞技的主要平台,也在朝着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这个群体不容忽视。另外,随着各高校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攀升,队伍之间竞争激烈,主攻队员作为一支队伍的核心进攻手,对其技战术能力的考察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故本文选取2019-2020赛季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南方赛区前六强的主攻队员在晋级赛、半决赛以及决赛中所表现出的技战术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在技术层面主要分析比较所选取队员的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扣球技术、拦网技术以及防守技术,在战术层面主要分析比较所选取队员的强攻战术、快攻战术以及后排攻战术。研究结果显示:(1)CUVA南方女排主攻队员主流发球方式为跳发飘球,发球效果无显着性差异,发球得分率偏低,无战术性发球。(2)主攻队员承担6轮接发球任务,对其形成技术与心理上的双重考验,需提高接发球到位率,失误率控制表现良好。(3)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南京农业大学主要依靠主攻队员进行扣球进攻,具有一定优势,其中中南大学两名主攻扣球得分率最高,达到41.2%。(4)主攻队员主要承担4号位专位拦网以及3号位并拦,但起跳时机与拦网手型把握不好,中南大学8号主攻与其他主攻在拦网效果上存在显着差异。(5)主攻队员在后排的摆直线防守以及在前排的腰线防守表现一般浙江大学的7号主攻防守起球率最高,失误率最低。(6)主攻队员以强攻战术使用为主,辅以快攻战术,且每名队员擅长的快攻战术不同,后排攻战术使用也较为频繁,但被动使用情况较多。(7)战术使用效果方面,4号位强攻运用效果差异最为显着,快攻战术运用方面仅有平拉开战术使用效果上有显着差异。
胡建芝[2](2021)在《2010-2019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及非技术因素的动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女排是一支拥有光荣历史的优秀集体,自1974年组队以来,已经在世界排球三大赛事中获得了十个冠军,尤其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成功完成了“五连冠”伟业,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荣耀,象征着不畏强手、努力拼搏的女排精神也被视为民族精神,激励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纵观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们的成绩也出现过波动,甚至还出现过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女排的成绩时好时坏。鉴于此,本文从影响排球比赛胜负的部分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着手分析,通过对2010年-2019年间,中国女排参加三大赛事的实况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探索中国女排部分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变化情况,以期能够把握影响中国女排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高水平排球队伍的训练提供一些参考。结论:1、近十年中国女排的非技术因素发展较为稳定,各项数值均接近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度优势明显,符合“高大化”发展趋势。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略有下降,体能训练贯彻力度稍显不足。队员的年龄相对年轻,比赛经验稍显不足,心理不够稳定,在关键场次容易受到影响。2、近十年中国女排的发球方式稳中有变,三种发球形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跳发飘球的使用率极高,已经成为中国女排最主要的发球手段。发球效果相对稳定,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发球的攻击性较弱,在关键比分的发球上显得攻击性不足。3、近十年中国女排的接发球方式相对稳定,近两年由于队员身高的提升和对手发球方式的变化,传接球的使用率有所上升,但接发球效果较为出色,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在关键比赛中也很少出现接发球失误的情况,极大地保障了一攻的实施。4、近十年中国女排逐渐形成了两边拉开的战术体系,强攻扣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扣球效果也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快攻扣球技术比较单一,后排扣球数量也相对较少,扣球手段不够丰富,在关键比赛或关键比分上,还会出现攻击性不足的问题。5、近十年中国女排都以双人拦网为主,拦网形式比较固定,但拦网效果表现不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对手的进攻限制不够,拦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黄银涛[3](2020)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在纵深推进。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一直是我国各体育院系“排球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体育院校的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如今,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已经由原来的72学时逐渐递减到目前的48学时,由于课时数被大大的缩减,要想运用传统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具有较高难度的。并且传统教学法在不断优化过程中,开始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比如师生互动不足,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较为重复单一,缺乏趣味性、新颖性和竞争性等。基于此,本实验研究将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运用到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基本技术教学中,力争有效的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把控教学难度,运用有限的学时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深入了解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了解其内在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等。在实验前走访咨询从事多年排球教学的专家后,运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特点又切实可行于排球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两个排球普修班展开教学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运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有利于正向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2)在教学中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提高排球基本技术有更显着的效果。(3)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具有实用性和竞技性,有利于开发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和竞技能力。(4)在教学中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张思晗[4](2020)在《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防守效果与阵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排球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女排逐渐趋于男子化,朝着力量、速度、高度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行,进攻和防守作为两个不同方向的端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进攻端的不断加强,要求着防守端的水平也要随之提高,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时刻秉持着攻防兼备、全攻全守的思想,中国女排在进攻端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而防守却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从排球防守的接发球、接扣球、接处理球和接拦回球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使用Kinovea软件对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2019年世界女排联赛和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中国女排的防守效果进行统计。并使用文献法,相关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统计地数据进行全面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接发球方面:中国女排能够较好的保证一传的质量,接跳发飘球和正面上手发球的到位率比较理想,接大力跳发球的到位率有待提高;中国女排采用的接发球技术主要是体侧双手垫球和正面双手垫球,运用这些接发球技术的防守效果质量较高;龚翔宇、王梦洁、张常宁和朱婷是主要接发球队员,张常宁的接发球效果有待提高;接发球防守队员能够高质量的防住落在落点集中区的球;通过分析发现,接发球的不同方面防守效果与接发球防守效果之间都不具有相关性。2.接扣球方面:中国女排在防四号位进攻时基本能够形成双人或三人拦网、后排防守有阵型;中国女排在防扣球时较多的使用单手垫球、体侧双手垫球,正面双手垫球等;在主要接扣球队员中,丁霞是一个防守较突出的二传手,王梦洁的整体接扣球防守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朱婷和龚翔宇的接扣球防守效果较为稳定;通过分析发现4、5、7、9号区的接扣球防守效果普遍不佳;接扣球技术及个人接扣球效果与接扣球防守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联。3.接处理球方面:在接处理球时正面双手垫球运用的最多,对于一次或二次过网的球接处理球防守效果不如三次过网的球;对方处理过网的球落点相对集中于场区中间部分;通过分析发现,接处理球球技术与接处理球防守效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4.接拦回球方面:在接拦回球时体侧双手垫球运用最多,运用这项接拦回球技术的防守效果相对较好,其次是单手垫球,但是单手垫球的接拦回球防守效果一般;中国女排防四号位拦回球的效果较好,防二、三号位拦回球的效果不太理想;通过分析发现,接拦回球技术与接拦回球防守效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统计比赛中中国女排各队员的防守站位,以及根据以上的不足和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提高多项接球技术;2.增强反应能力的训练;3.提高个人防守能力;4.采用专区个人防守和集体防守相结合的方法;5.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意识;6.优化接发球阵型、接扣球阵型、接处理球阵型以及接拦回球阵型。6.1优化接发球阵型根据不同性质的发球、不同发球的集中落点等对接发球阵型进行不同程度的微调。中国女排还要学会在比赛中根据不同国家、不同进攻方式和不同发球队员的特点及时进行站位阵型的调整。6.2优化接扣球阵型中国女排要有针对性的对我们的劲敌制定相应的防守策略,如美国的快攻为主的打法,意大利二号位、后排进攻为主的打法等。我们要根据不同性质的来球、不同位置扣来的球以及不同扣球的集中落点等制定出不同的防守阵型,比赛中做到在不改变基本站位阵型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国家的打法风格进行站位的微调。学会自由调节,接扣球防守较好的队员,要主动扩大自己的接球范围,后排队员要比前排队员承担更多的接球任务。6.3优化接处理球阵型自由人要承担中间主要部分,后排另外两位队员保护前排队员,形成向中间靠拢的防守阵型,但也要注意两侧的边线球。6.4优化接拦回球阵型增加队员之间的保护意识,特别是二传队员,在传球以后要快速参与到接拦回球的阵型中,在训练中要求防守每一次的拦回球都要形成完整的接拦回球阵型。
付英东[5](2020)在《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分析》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战绩夺得了排球世界杯冠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令国人为之骄傲,中国女排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大力弘扬中国女排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女排运动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是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为此,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国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现状,明确技战术特点及优势,科学诊断现存问题及原因,为科学指导未来大学生女排运动员培养、训练重点和突破方向,加强针对性科学训练的实施和监控,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对提升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今世界女子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排球运动技、战术特征及运用情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综述;运用专家访谈法明确了“技战术指标”等一系列研究分析要素;运用录像分析法实地拍摄了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的比赛视频,并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冠、亚军球队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而全面掌握我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优势及不足,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宝贵资料和建议。研究认为:(一)两球队非技战术指标总体特征呈现球员年龄合理、素质全面、阵容配备均衡、网上高度明显等特征。(二)两球队技术运用总体特征表现为技术全面、技术运用合理性和有效性较强。技术优势表现为二传组织到位有效,拦网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技术不足表现为球员对来球的预判不足,移动被动;有球技术运用中接发球质量不高,拦网时起跳机把握不足。(三)两球队战术运用总体特征表现为战术意识强,进攻中强攻与快攻能有效结合,防守阵型立体均衡。战术优势表现为球队快攻灵活多变、战术打法全面。战术不足表现为前排强攻时机和位置的选择以及与其他战术掩护配合能力的不足;在防守战术运用上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队员间掩护,比赛中暂停和换人的时机运用得当,但效果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两球队在技术层面,应加强无球队员的脚下移动意识,提升球员临场经验和关键球处理方式,降低发球失误率,提升球员身体素质和球队整体稳定性。(二)两球队在战术层面,应提高两队快攻和后排攻运用比例,促使与前排强攻形成立体、多元的进攻体系,形成快速多变的战术打法,坚决执行和贯彻教练部署,强化球员临场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教练员暂停和换人的时机选择,提升教练员对比赛全局的观察、判断、阅读和把握的能力。(三)两球队在训练层面,应强化两队战术训练,组织战术打法演练,加强前排和后排进攻的有效衔接,构建灵活、多元的进攻体系,在二次攻战术训练中,加强队友之间的掩护、配合。
王荣婧[6](2019)在《2018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四强技战术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是由中国教育部批准联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承办的一项重大赛事,随着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发展,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队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排球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比赛成绩。本研究以2018年中国大学生女排联赛四强队伍在半决赛、决赛过程中的各项技战术为研究对象,以各队比赛中各项技战术参数为主要依据,对北京体育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的技战术特点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各队伍在非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及战术因素上的区别与差距,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能够提高各队伍在技战术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中国大学生女排竞技水平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八强赛进行三个机位视频拍摄,选取其中前四强之间的四场(共15局)比赛视频,通过Kinovea运动分析软件进行视频处理后获得原始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非技术层面看,在阵容整体配备形式上,四支运动队均采用一轮“五一”配备和五轮“四一一”配备形式;各队之间运动员的年龄均值相差不大,主力阵容中,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队员基本以新人为主,年龄相对较小,比赛中显示出大赛经验不足,关键球的处理欠佳等问题;身体条件方面,各队伍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北京体育大学女排占有一定优势,表现为网上实力较为突出。2、从技术层面分析,四支队伍的发球方式以正面上手发飘球和跳发飘球为主,在发球和接发方面各队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接发球到位率上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相对较低,有待提高;在扣球效果方面四支队伍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北京体育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女排扣球效果明显好于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拦网环节中,北京体育大学女排充分发挥身体条件优势,表现为较高的拦网成功率;防守效果中,浙江大学女排队员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控球能力,防守效果较好。3、从战术层面分析,四支队伍的战术运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强攻、快攻、后排攻、二次攻。山东师范大学女排以较高的接发球到位率,从而表现为较好的战术运用效果,以4号位强攻效果最为突出;北京体育大学女排在战术运用上表现为快速多变的战术转换,快攻和后排攻的运用效果较为突出;浙江大学女排在各进攻战术运用上较为均衡,战术打法较为保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进攻技战术以强攻为主,技战术转换较少,打法较为单一,且成功率较低。
贲健[7](2019)在《2017年大冠军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发球、接发球技术对比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将2017年大冠军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发球和接发球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统计得出各国女排在不同发球方式的发球效果方面、不同发球落点的发球效果方面、不同发球区域的发球效果方面、发球的整体效果方面、主攻手、接应二传、自由人接发球效果方面、接发球的整体效果方面以及接发球阵形方面的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女排在发球和接发球方面与比赛对手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以此数据为中国女排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本届比赛共发球2456次,发球方式分别为跳发大力球、跳起发飘球和原地上手发球三种,其中跳发大力球190次、跳起发飘球2178次、原地上手发球97次,各国女排在发球方式上主要以跳起发飘球为主,采用的人数也最多,并且中国女排在跳起发飘球的整体表现最好。(2)在不同发球区域的发球效果方面,左、中、右区域各国女排在直接得分、破攻和失误方面的发球数量相差并不大,但相比而言左区直接得分、破攻和一般的概率更高一些,由此可见各国女排发球的位置更趋向于发球区的左区;在3、6、9米区域,各国女排在6米的发球区域直接得分、破攻和一般发球的概率更高一些,因在6米区发球数量较多,所以6米发球区的失误率也最高,而9米的发球区域,主要是发球力量比较大的队员的站位,以免太大力而发球出界,且多为一般发球。(3)在不同发球落点效果方面,主要的落点区域集中在中区的4、5、6号位和后区的3号位,中区主要是主攻手所站的位置,由此可见各队的发球重点主要针对的是主攻手,主攻手在接发球过程中可能因对方来球的速度过快或者力量过大而在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降低扣球的威力和成功率,发在后区的3号位主要是想将球发在距离端线比较近的位置,其一是使接发球的队员产生球将要出界的视觉上的错觉,另外一点是在接发球过程中双方球员的站位比较靠前,加大对方球员接发球的难度。(4)在接发球的整体效果方面,日本女排表现最好,一传到位率为54.8%,而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在本届比赛中一传到位率最差为40.2%,但韩国女排是以外卡入围的本届比赛且派出来的是二队的球员,整体实力要稍弱一些,说明中国女排在一传的到位率方面要多加练习,提升一传的准确度,以此来提高本方的进攻质量;中国女排在失误率方面的表现与日本女排相同,失误率最低为4%,且中国女排接发球的一般接球率中的比值在6个队伍中是最高的为42.8%,说明中国女排在接发球的综合实力上还可以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5)在接发球阵形方面各国女排均为三人接发球阵形,但在接发球位置上美国女排、巴西女排和俄罗斯女排采用的是一名自由人和两名主攻手的接发球阵形,产生这种阵形主要是因为美国、巴西和俄罗斯女排为了在比赛中最大化的发挥接应二传的进攻实力,所以接应二传不参与一传,根据数据可知(如附录1所示),这三个国家接应二传的进攻实力和进攻次数一点也不亚于主攻手,甚至有些接应二传的扣球能力要强于主攻手;而中国女排、韩国女排和日本女排采用的是一名自由人、一名主攻手和一名接应二传的接发球阵形,主要是为了减少主攻手接发球的次数,从而减少主攻手的进攻压力,提高进攻的质量,但根据数据可知,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接发球数量并不多,并没有最大化的起到接应二传在场上的作用。
刘大炜[8](2019)在《对2017年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中国女排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世界女排强国技战术的发展日趋成熟,战术体系也更加完善。在诸多技术环节当中,发球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使球队在比赛中更加占据主动,形成对对手的压制,而接发球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球队是否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进攻,所以,发球和接发球成为球队在比赛中能否占据主动,赢下比赛的关键所在。进入到21世纪,中国女排的整体实力虽然有所提升,并且在奥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等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方面,和美国、巴西等世界强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中国女排比赛过程中发球和接发球的技术特征,找出中国女排与世界其他女排强国在发球和接发球技术上的差距,对中国女排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7年女排大冠军杯赛中中国、巴西、俄罗斯、美国女排的比赛,通过查找数据,反复观看比赛实况录像等方法,从发球和接发球的数量,得分和失误,区域和路线等方面分析,综合评价了中国女排发球和接发球在比赛中的运用效果。找出中国女排发球和接发球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中国女排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的提高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当下中国女排的实力和地位,得出以下结论:1.发球力度较小、攻击性较弱。中国女排在发球时的力度较于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队伍更为一般,相对保守,创新不足且稳定性较差。在发球时,中国女排的到位率低,缺乏优势。2.发球技术单一。中国女排在选择大力跳发、跳飘、站立三种发球技术上,是不均衡的,大力跳发以及跳飘的成功率偏低。3.接发球灵活多变、进攻强。中国女排依旧使用传统的技战术,快攻为主、交叉攻为辅,灵活而多变。中国女排的进攻整体水平较高,具备独特且灵活多变的进攻战术。在快球方面,多次单脚背飞、背快以及短平快掩护体现出中国女排的进攻优势。
刘聪聪[9](2018)在《第十三届全运会预赛八一女排失利的技战术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中最重要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目标是为促进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竞技体育的国家目标,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国家每四年举办一次,历届全运会都分为预赛和决赛进行,通过预赛角逐出的队伍,才可进入最终的决赛,各个队伍竞争十分激烈。八一女子排球队作为老牌甲级劲旅,球队自1951年成立以来,知名于中外排坛,在历届全运会上均有突出表现,但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因预赛失利未能进入全运会决赛,十分可惜。本届全运会未进入决赛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技战术的主观因素,也有伤病、心理及临场发挥等非技术方面的客观因素,本文是围绕第十三届全运会预赛八一女排技战术方面失利的原因进行技术统计与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八一女排预赛中主要对手以及预决赛对辽宁队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八一女排技战术失利的因素,找出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技战术能力的差距,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进一步研究高水平排球比赛的制胜规律以及提高八一女排技战术训练水平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根据研究分析表明:1、八一女排在年龄上是以老带新模式,属于队伍的成熟阶段;身高、体重、网上高度等身体素质方面优势突出,属于全国中的佼佼者。2、八一女排在一攻方面,接发球到位率略高,但破攻失误较多,缺少稳定性。一攻进攻中对失误的控制较好,但进攻得分能力低,过渡性的一般球较多。3、八一女排在防守反击方面,有效防守能力不足,破攻失误较多;拦网触球次数高于其他各队,拦网的得分率略高,但同时拦网失误比例较大;二号位和四号位拦网失误最多,得分较少,三号位拦网优势最大,失误最少;反击进攻处于优势,进攻被拦和失误较少。4、八一女排在二传技术环节,传球分配球上多以强攻为主,后攻战术运用的广泛,快攻战术球运用较少;传球隐蔽性较强;传球稳定性欠缺。5、八一女排在发球方面,发球攻击力不足,一般的过渡球多,发球失误率较高。6、八一女排在失误环节中,扣球失误占所有失误的比例最小,拦网失误占比例最大,非技术性失误(触网、踩线等)环节比其它各队要高。
孔冬冬[10](2017)在《2015年世青赛中国男排与对手发球及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参加2015年U21世界青年男排锦标赛的中国与伊朗、古巴、巴西、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阿根廷的八场比赛的发球及接发球效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青年男排进行分析,找到目前中国青年男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中国青年男排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我们通过录像统计的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队与对手发球、接发球技术运用的效果进行分析,目的是找出中国队的优势与不足,因此要把统计的数据结果反馈给教练员,教练根据本队队员发球、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并结合对手场上情况准确作出具体的战略调整和布局。通过对中国青年男排和主要对手在比赛中发球、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届世青赛上采用跳飘球的人数占到了一多半,而采用大力跳发球的人数占46.0%,仅一人采用原地上手发飘球。2、在大力跳发球、跳飘球,原地飘球三种发球方式中,大力跳发球的得分率最高,其次是跳飘球;大力跳发球的失误率最高,相比较跳飘球的发球效果最好。外国队灵活运用两种发球方式的队员较多,中国队却只有一人可以在比赛中同时运用两种发球方式。3、中国队两种发球方式的发球有效率较高,但大力跳发球的失误率较高。发球的有效率方面阿根廷队最高,其次是俄罗斯队。阿根廷队主要采用跳飘球的发球方式,发球整体效果要高于中国队。俄罗斯的大力跳发球威力十足,整体效果好于中国队,但其失误不容忽视。各队在加大发球攻击性的同时,伴随的失误率也较高。4、八场比赛所有发球落点发后场区域的概率大,其中以5、6号位的球最多。中国队在发球找人、找点方面准备不足,过于集中于5、6号位区域。5、中国队发球直接得分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9号接应林玮琦、17号二传于垚辰、15号副攻饶书涵,此三人发球方式均采用跳飘球,主攻1号刘力宾、3号夏润涛发球效果较差,大力跳发球失误率较高。6、中国队在胜场次接发球到位率高于对手;在接发球失误率方面,中国队要高于对手,阿根廷、俄罗斯队失误率最低;接发球总体效果最好的是阿根廷队,其次是俄罗斯队;主攻3号夏润涛接一传的次数最多,其接发球到位率也较高,其次是自由人接发球次数较多,而主攻刘力宾的接发球到位率是三人最高的。7、接发球最好的是阿根廷队自由人,其次是意大利队自由人,中国青年男排自由人的接发球到位率并没有明显优势。中国青年男排自由人在本队接发球中占的比例较大,但在接发球到位率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且有几次出现和队友抢接漏接的情况。
二、对排球发球技术发展趋势下接发球布局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排球发球技术发展趋势下接发球布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CUVA优秀主攻队员技战术运用对比研究 ——以南方赛区前六名女排队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排球技术 |
2.1.2 排球战术 |
2.1.3 排球主攻手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排球技战术的的研究 |
2.2.2 关于排球主攻手的的研究 |
2.2.3 关于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
4.1.1 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1.2 接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1.3 扣球技术对比分析 |
4.1.4 拦网技术对比分析 |
4.1.5 防守技术对比分析 |
4.2 战术因素对比分析 |
4.2.1 进攻战术运用整体情况 |
4.2.2 强攻战术对比分析 |
4.2.3 快攻战术对比分析 |
4.2.4 后排攻战术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一 |
(2)2010-2019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及非技术因素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波浪式发展是排球运动的普遍规律 |
1.1.2 近十年中国女排依然遵循波浪式的发展规律 |
1.1.3 技术、非技术因素在排球比赛中地位极为重要 |
1.1.4 中国女排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非技术 |
2.1.2 技术 |
2.2 关于非技术因素的研究 |
2.3 关于技术因素的研究 |
2.3.1 对发球技术的研究 |
2.3.2 对接发球技术的研究 |
2.3.3 对扣球技术的研究 |
2.3.4 对拦网技术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近十年中国女排部分非技术因素的变化 |
4.1.1 身高 |
4.1.2 扣球高度 |
4.1.3 拦网高度 |
4.1.4 年龄 |
4.1.5 体重 |
4.1.6 克托莱指数 |
4.2 近十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因素的情况 |
4.2.1 发球 |
4.2.2 接发球 |
4.2.3 扣球 |
4.2.4 拦网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研究现状 |
2.1.1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概念 |
2.1.2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
2.1.3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生理学依据 |
2.1.4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
2.1.5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特点 |
2.1.6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研究 |
2.2 相关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1 传统教学法研究现状 |
2.2.2 比赛教学法研究现状 |
2.2.3 条件限制法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3 对照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3 对照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 |
4.5.1 关于学生对排球兴趣提高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2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对课堂氛围影响效果的调查分析 |
4.5.3 关于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提高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4 关于学生比赛能力提高的调查分析 |
4.5.5 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调查分析 |
4.5.6 关于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合理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7 关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调查分析 |
4.5.8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特点的调查分析 |
4.5.9 关于学生对教师采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认同度的调查分析 |
4.5.10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推广的调查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系统调查问卷(问卷一) |
附录B 实验班学生对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问卷(问卷二) |
附录C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D 广州体育学院《排球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E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安排表 |
附录F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实验考核测试项目调查 |
附录G 实验测试指标考核方案 |
附录H 实验班教学教案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防守效果与阵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2 关于中国女排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3.3 关于防守效果的研究 |
3.4 小结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法 |
2.2 录像观察法 |
2.3 数理统计法 |
2.4 逻辑分析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女排接发球效果的分析 |
1.1 接不同性质发球的效果 |
1.2 不同接发球技术的防守效果 |
1.3 个人接发球效果 |
1.4 不同发球落点与防守效果 |
1.5 接发球的不同方面防守效果与接发球防守效果的相关性 |
1.6 小结 |
第二节 中国女排接扣球效果的分析 |
2.1 接扣球的总体防守效果 |
2.2 接不同位置扣球的效果 |
2.3 不同接扣球技术的防守效果 |
2.4 个人接扣球效果 |
2.5 不同位置扣球落点与防守效果 |
2.6 接扣球的不同方面防守效果与接扣球防守效果的相关性 |
2.7 小结 |
第三节 中国女排接处理球效果的分析 |
3.1 不同接处理球技术的防守效果 |
3.2 不同处理球落点 |
3.3 接处理球的不同方面防守效果与接处理球防守效果的相关性 |
3.4 小结 |
第四节 中国女排接拦回球效果的分析 |
4.1 不同接拦回球技术的防守效果 |
4.2 不同拦回球落点与防守效果 |
4.3 接拦回球的不同方面防守效果与接拦回球防守效果的相关性 |
4.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1.1 接发球方面 |
1.2 接扣球方面 |
1.3 接处理球方面 |
1.4 接拦回球方面 |
第二节 建议 |
2.1 提高多项接球技术 |
2.2 增强反应能力的训练 |
2.3 提高个人防守能力 |
2.4 采用专区个人防守和集体防守相结合的方法 |
2.5 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意识 |
2.6 优化各环节的防守阵型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继承发扬我国女排精神的时代呼唤 |
1.1.2 培养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迫切需求 |
1.1.3 全面掌握我国高校女排技战术水平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排球技术 |
1.4.2 排球战术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世界女子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研究 |
1.5.2 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1.5.3 排球运动技、战术特征及运用情况分析研究 |
1.5.4 现有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专家评价法 |
2.2.4 录像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冠亚军球队非技战术情况分析 |
3.1.1 阵容配备 |
3.1.2 年龄 |
3.1.3 身高 |
3.1.4 体重 |
3.1.5 网上高度 |
3.1.6 非技战术指标的总体特征分析 |
3.2 冠亚军球队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3.2.1 有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3.2.2 无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 冠亚军球队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1 阵容配备运用情况分析 |
3.3.2 防守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3 进攻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4 临场指挥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4 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不足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技战术评价指标评价表 |
附录三 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统计分析表 |
致谢 |
(6)2018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四强技战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排球技术发展及相关研究现状 |
2.1.1 发球技术 |
2.1.2 垫球技术 |
2.1.3 扣球技术 |
2.1.4 传球技术 |
2.1.5 拦网技术 |
2.2 排球战术发展及相关研究现状 |
2.3 大学生女排联赛的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拍摄法 |
3.2.3 视频解析法 |
3.2.4 重测信度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非技术因素分析 |
4.1.1 阵容配备 |
4.1.2 参赛队员基本情况 |
4.2 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
4.2.1 发球 |
4.2.2 接发球 |
4.2.3 扣球 |
4.2.4 拦网 |
4.2.5 防守 |
4.3 战术对比分析 |
4.3.1 强攻 |
4.3.2 快攻 |
4.3.3 后排攻 |
4.3.4 二次攻 |
4.3.5 进攻战术运用比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2017年大冠军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发球、接发球技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1 关于排球发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1.2 关于排球接发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1.3 关于主攻手接发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1.4 关于接应二传接发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1.5 关于自由人接发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1.6 关于接发球阵形方面的研究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发球、接发球技术在排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
3.2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发球环节的对比分析 |
3.2.1 不同发球方式整体运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
3.2.2 不同发球方式运用人数的对比分析 |
3.2.3 不同发球区域发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
3.2.4 不同发球落点效果的对比分析 |
3.2.5 发球技术整体效果的对比分析 |
3.3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接发球环节的对比分析 |
3.3.1 各国女排主攻手接发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
3.3.2 各国女排接应二传接发球效果对比分析 |
3.3.3 各国女排自由人接发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
3.3.4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接发球整体效果的对比分析 |
3.4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接发球中阵形的对比分析 |
3.4.1 美国女排、巴西女排、俄罗斯女排在比赛时的接发球阵形 |
3.4.2 中国女排、韩国女排和日本女排在比赛时的接发球阵形对比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8)对2017年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中国女排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分析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女排与对手发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4.1.1 中国女排与对手发球整体情况分析 |
4.1.2 中国女排与对手发球效果总体对比分析 |
4.1.3 中国女排与对手发球攻击性效果总体对比分析 |
4.1.4 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发球方法及其效果与发球攻击性效果的对比分析 |
4.1.5 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发球方法及其效果与发球攻击性效果的对比分析 |
4.2 中国女排与对手接发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4.2.1 一传技术的效果分析 |
4.2.2 主攻手队员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发球力度较小、攻击性较弱 |
5.1.2 发球技术不平衡、技术单一 |
5.1.3 接发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5.1.4 关键位置球员一传到位率较低 |
5.2 建议 |
5.2.1 模拟比赛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发球训练 |
5.2.2 加大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锻炼,形成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的统一整体 |
5.2.3 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加强对发球找点的控制 |
5.2.4 针对不同队员身体条件训练不同发球技术 |
5.2.5 加强运动员接发球跑动和防守意识的训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第十三届全运会预赛八一女排失利的技战术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统计指标概念与标准说明 |
1.3.1 接发球技术统计指标概念与标准说明 |
1.3.2 扣球技术统计指标概念与标准说明 |
1.3.3 拦网技术统计指标概念与标准说明 |
1.3.4 发球技术统计指标概念与标准说明 |
1.3.5 二传技术统计指标概念与标准说明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国内外女排发展趋势的文献 |
1.4.2 关于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4.3 关于排球得失分的资料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统计法 |
2.2.3 数据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参赛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年龄特征 |
3.1.2 身高体重的特征 |
3.1.3 网上高度特征 |
3.2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一攻技术比较分析 |
3.2.1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
3.2.2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一攻扣球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
3.3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防守反击技术比较分析 |
3.3.1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拦网技术对比分析 |
3.3.2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防守技术对比分析 |
3.3.3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反击进攻技术对比分析 |
3.4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二传技术比较分析 |
3.4.1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分配球对比 |
3.4.2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传球隐蔽性对比 |
3.4.3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传球效果对比 |
3.5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3.6 预赛八一女排与主要对手失误比较分析 |
3.7 预决赛八一女排与辽宁队技术运用比较分析 |
3.7.1 预决赛八一女排与辽宁队一攻比较分析 |
3.7.2 预决赛八一女排与辽宁队防守反击比较分析 |
3.7.3 预决赛八一女排与辽宁队二传技术对比分析 |
3.7.4 预决赛八一女排与辽宁队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
3.7.5 预决赛八一女排与辽宁队失误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2015年世青赛中国男排与对手发球及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青年男排发球技术总体运用效果分析 |
3.1.1 不同发球方式运用人数的分析 |
3.1.2 不同发球方式运用效果的分析 |
3.1.3 不同发球落点的对比分析 |
3.1.4 不同专位发球效果的分析 |
3.1.5 胜场次发球效果分析 |
3.1.6 负场次发球效果分析 |
3.2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发球技术总体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
3.2.1 不同发球方式运用人数的对比分析 |
3.2.2 不同发球方式运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
3.2.3 不同发球落点的对比分析 |
3.3 中国青年男排接发球总体效果分析 |
3.3.1 中国青年男排接发球总体运用效果的分析 |
3.3.2 中国青年男排队员接发球效果的分析 |
3.3.3 中国青年男排胜场次接发球效果的分析 |
3.3.4 中国青年男排负场次接发球效果的分析 |
3.4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接发球总体效果的对比分析 |
3.4.1 接发球总体运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
3.4.2 自由人接发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对排球发球技术发展趋势下接发球布局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CUVA优秀主攻队员技战术运用对比研究 ——以南方赛区前六名女排队伍为例[D]. 刘思辰.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2010-2019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及非技术因素的动态研究[D]. 胡建芝. 扬州大学, 2021(09)
- [3]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黄银涛.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防守效果与阵型优化研究[D]. 张思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分析[D]. 付英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2018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四强技战术对比分析[D]. 王荣婧.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2017年大冠军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发球、接发球技术对比分析[D]. 贲健.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对2017年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中国女排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效果的分析[D]. 刘大炜.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9]第十三届全运会预赛八一女排失利的技战术原因分析[D]. 刘聪聪.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9)
- [10]2015年世青赛中国男排与对手发球及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D]. 孔冬冬. 西安体育学院,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