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供电所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任建勇[1](2020)在《“服务+效益”的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在社会生态体系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电网企业既要在保投资、稳增长、降电价、释红利等方面做好表率、担当尽责,又要积极创效益、控负债、减亏损、提质量,不断提高利润贡献。鉴于此,各地供电所都开始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旨在为社会大众提供更高品质电力服务的同时,促进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本文立足于"服务+效益"视角,旨在通过建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将对标评价的业务指标转化为财务指标信息,为县级供电公司以及供电所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任建勇,刘卫江[2](2020)在《“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的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在现行体制下,县级供电公司作为省级电网公司的分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级公司的经营压力不能直接传递到县公司及供电所。本文立足于"服务+效益"视角,以供电所提质增效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建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将现有对供电所对标评价的业务指标转化为财务指标信息,为县级供电公司以及供电所"百县千所提质增效三年计划"提供有力的实践探索。
张国华[3](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任建勇[4](2020)在《“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现行体制下,县级供电公司作为省级电网公司的分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级公司的经营压力难以直接传递到县公司及供电所。本文立足于"服务+效益"视角,以供电所提质增效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建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将现有涉及供电所对标评价的业务指标转化为财务指标信息,为县级供电公司以及供电所"百县千所提质增效
张臻琪[5](2020)在《K县基层供电所绩效指标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改革开放更加彻底,电力企业将不再具备垄断属性,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了企业不被淘汰的基础。供电所作为国家电网的神经末梢和基石,供电所的绩效表现对于国网这个企业能否获得高水平的经营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下小部分基础供电所的绩效管理沦为了形式主义,每年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并未真正起到提高大家积极性,提升指标完成度的作用。随着中美贸易战和优质服务的推行,员工任务要求越来越多,一些员工存在着工作不积极,能力不匹配岗位的情况,因此设置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现实意义。由此可知对基层供电所人员的绩效指标进行优化也是国家电网当下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对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站在K县级公司的立场结合基层供电所管理实际,立足实践,研究并优化了基层供电所员工绩效考核指标。针对基层供电所营销班与运维组的不同工作特性。本文从各班组自身工作内容构建不同的考核指标,在原有的指标基础上进行优化,对存在问题分析提炼,采用关键因素法找出基础供电所的关键因素,结合专家评审法讨论确定新指标体系的权重、内容、标准。确保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制定绩效指标体系,同时绩效指标的设计要围绕不同的考核对象,使员工对绩效考核有认可度及可实施性。
魏铭岐[6](2019)在《基于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位列世界五百强企业第二位的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其负责的输配电工作更是中国国民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保障。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电的需求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越来越高,电网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供电公司下的供电所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线、经营管理的直接平台、客户服务的第一窗口,也服务着地方经济、促进各地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和建设。供电所管理工作的好坏、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供电质量,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形象,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供电所好则企业好,供电所优则企业优。电力企业的最基本单元就是供电所,做好供电所的各项工作是公司实现工作目标的基础保障,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好供电所电力供应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业务运营和管理工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供电所员工让他们发挥好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供电所成员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供电所管理工作做的好,电网企业自然越来越好。本文将供电公司下供电所的固有属性及其特殊性与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精益审计思想相结合,构建出适应供电所管理工作职责特点和作用的以供电所业务为导向的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该模式通过将风险识别和问题库分析相结合绘制风险(问题)地图,确定审计重点业务领域,再按照特征值比对等方式选定重点审计供电所,然后采用“三层并进”、“四线同行”审计方式实施供电所管理审计。该模式对于全国四万多个供电所管理审计,以及适时开展供电所所长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本文还将该审计模式,运用在甲供电公司下属供电所的实践验证可行性和成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探究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一方面,能够拓展供电企业基层供电所审计的相关研究,且丰富供电所管理审计的文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为供电企业管理审计基层供电所提供参考建议,帮助供电企业进一步完善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优化审计流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王冰玥[7](2018)在《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我国经历了从乡村线性追赶城市的发展范式到对于乡村多元化价值的再认识与乡村转型的再思考这一艰难历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必将影响乡村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模式的重构。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与“两山论”理念的反复强调使新形势下“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探索乡村非线性发展模式的任务更为紧迫。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导致交通闭塞与建设困难等问题而难以受到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为基础,尝试对山区乡村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规划定位使河北省愈加引人关注,另一方面生态村作为国家严格评选与重点扶持的示范对象理应在众多乡村中体现其代表性作用。故本文选取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生态、经济三方面归纳分析其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试图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与维育乡村原生态景境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其农业生产、后方保障、生态维护与文脉传承等重要价值以重塑乡村活力的发展转型新路径,以期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全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范围、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对论文涉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研究。阐明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进而简述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并从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两方面对其分类,据此选取五个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按主导产业分类归纳现状。第三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研究。基于调研主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案例生态村外环境空间与村域空间布局以归纳其村域空间的现状特点。第四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研究。从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文化景观三方面归纳五个生态村原乡生态维育现状,并从资源利用与被动节能两方面总结其生态技术的应用情况。第五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研究。从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三方面归纳案例生态村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进而对其未来发展模式提出构想。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詹之林[8](2019)在《基于线损算法的低压台区精益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网企业管理规范化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精益化营销管理思想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线损率是电网企业经济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是电网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衡量电网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不确定因素导致经营难度逐步增大,而所得利润却在逐步减少。因此,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提升台区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将台区线损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快电网企业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电网企业台区线损的精益化管理,是通过细化线损指标,完善岗位职责和操作标准的方式,使精益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线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形成科学、规范、顺畅的线损管理流程,使参与线损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操作。本文首先从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核心理念入手,阐述其在电网企业台区线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然后本文以低压配电网实际线路结构进行的理论线损计算结果值为基数,综合构建线损指标的精益化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对台区线损管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工作质量和降损措施等环节进行精益化管理改进,使管理工作具体化,使管理责任明确化,使台区线损管理工作逐步精益化。目标供电所综合线损率由二零一六年的百分之二点七下降到了二零一七年的百分之一点六五。同比下降一点零五个百分点,降低损失五千三百三十二万千瓦时,获得的效益达到了三千九百多万元,从而达到降损增效的目的。
景欣媛[9](2018)在《重庆都市快轨运行模式及实施条件研究 ——以铜梁线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交通网络已经逐步形成并且进入到网络化的运营发展时期。我国的其他城市也紧随步伐开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并根据功能层次的不同,构建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并研究不同层次间的轨道交通的衔接模式,在网络上运营中,贯通运行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整合各个不同的线路,实现网络化运营的手段。它具有节约资源利用率,减少换乘次数的功能特征,成为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一大前沿方向。本文以重庆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为研究背景,阐述了都市快轨的含义及功能定位,明确了都市快轨、城市地铁、市郊铁路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总结国内外市域轨道发展的典型案例,明确市域轨道交通贯通运行的发展模式及成果,总结了市域轨道目前采用的几种主要的运行模式,从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重庆都市快轨运行模式的思考。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都市快轨运行模式的分类,比选其优缺点,提出都市快轨采用双流制列车实现贯通运行模式的思路,既能够满足乘客直达主城核心区的客运需求,又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等特点,是值得采用的模式;以铜梁线为例,通过分析其客流特征,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对贯通运行和不贯通运行进行选择,通过从乘客服务水平、建设投资和运营效率三大因素的综合评判和计算,进而推算出推荐采用贯通运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满足贯通运行的实施条件,重点对贯通接口站璧山站的车站配线方案进行了比选分析,以及实现交流区段和直流区段贯通运行的交直流切换技术。本文通过对贯通运行模式的分析比选,以铜梁线为案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贯通运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了推荐采用贯通运行模式的结论,并对实施条件进行了研究。贯通运行模式也是都市快轨今后在重庆发展的一种思路和方向,对构建以轨道交通为纽带的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闫隆斌[10](2018)在《整合资源 全力推进供电所专业化管理——访国网江西金溪县供电公司经理胡健康》文中提出金溪县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隶属抚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金溪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位于鄱阳湖平原与武夷山交界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与资溪县、贵溪市交界,南和南城县接壤,西与临川区相邻,北连东乡区和余江县。金溪县国土面积1358 km2,辖8镇、5乡、1国营华侨农场、1省级工业园区,人口30万,素有"象山故里、江南书乡、华夏香都"之称。
二、关于供电所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供电所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服务+效益”的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服务+效益”的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的价值 |
2“服务+效益”的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的策略 |
2.1立足实际,全面部署 |
2.2优化流程,完善内容 |
2.3围绕重点,挖潜增效 |
(2)“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的价值 |
二、“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的策略 |
(一)立足实际,全面部署 |
(二)优化流程,完善内容 |
1.对内部模拟市场中关键指标进行优化 |
2.对内部模拟市场利润总额的确定 |
3.对不同费用的具体计算标准进行确定 |
(三)围绕重点,挖潜增效 |
三、结语 |
(3)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阐释 |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五、运用的资料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
一、自然条件 |
二、历史沿革 |
三、承袭发展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
一、民初人口统计 |
二、民初山西人口 |
三、民初太原人口 |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
一、分类管理 |
二、制度建设 |
三、统计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
一、创立运营 |
二、组织管理 |
三、初具规模 |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
一、国内成长环境 |
二、调整巩固提高 |
三、稳步投资建设 |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
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
一、系统规划 |
二、统筹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
一、自来水事业 |
二、下水道计划 |
三、尘芥物清理 |
四、重点行业管理 |
五、卫生防疫体系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
一、完善制度建设 |
二、加强环卫清理 |
三、宰杀牲畜管理 |
四、公厕粪场管理 |
五、夏令卫生扫除 |
六、城市用水管理 |
七、防疫卫生管理 |
小结 |
结语 |
参考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的价值 |
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的策略 |
立足实际,全面部署 |
优化流程,完善内容 |
围绕重点,挖潜增效 |
(5)K县基层供电所绩效指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2 绩效指标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绩效指标的相关理论 |
2.2 绩效指标的提炼步骤及相关方法 |
3 K县基层供电所现行绩效指标体系 |
3.1 B供电所概况 |
3.2 B供电所人员及岗位介绍 |
3.3 B供电所现行绩效指标体系 |
4 B供电所现行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绩效指标缺乏具体性 |
4.2 绩效指标缺乏考核标准 |
4.3 绩效指标缺乏系统性 |
4.4 绩效指标缺乏可实现性 |
5 基层供电所绩效指标体系优化设计 |
5.1 绩效指标体系优化目的与原则 |
5.2 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
6 研究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供电所特点和问题特征 |
2.1 供电所的沿革和产生 |
2.1.1 供电所的前身乡(镇)电管站 |
2.1.2 乡(镇)电管站的改革 |
2.1.3 供电所的产生 |
2.2 供电所的设置及职责 |
2.3 供电所管理工作内容及其特点和作用 |
2.4 供电所管理问题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构建 |
3.1 审计模式的演进 |
3.1.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3.1.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3.1.3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
3.1.4 业务基础审计模式 |
3.2 供电所管理审计概述 |
3.2.1 管理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
3.2.2 管理审计的定义 |
3.2.3 供电所管理审计的特点 |
3.3 供电所审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3.4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的构建 |
3.4.1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
3.4.2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实施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实践应用 |
4.1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管理工作特征 |
4.1.1 甲供电公司概况 |
4.1.2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基本特征 |
4.2 甲供电公司对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 |
4.2.1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管理的问题特征 |
4.2.2 绘制甲供电公司供电所风险(问题)地图 |
4.2.3 审前调查 |
4.2.4 确定重点审计供电所 |
4.2.5 现场审计 |
4.2.6 形成审计报告 |
4.3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实践应用成果和结论 |
4.3.1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管理审计结果 |
4.3.2 审计模式实践应用成果 |
4.3.3 审计档案归档与后续审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乡关系弹性发展的现实命题 |
1.1.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要求 |
1.1.3 原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心理渴求 |
1.2 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生态村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生态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生态村 |
1.4.2 文明生态村 |
1.4.3 美丽乡村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 |
2.1 河北省乡村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2.1.2 乡村现状与人口情况 |
2.1.3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 |
2.2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 |
2.2.1 第一阶段——生态示范区试点 |
2.2.2 第二阶段——文明生态村建设 |
2.2.3 第三阶段——美丽乡村探索 |
2.3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现状 |
2.3.1 生态村现有情况总述 |
2.3.2 生态村地理区位分析 |
2.3.3 生态村密集程度分析 |
2.3.4 生态村空间形态分析 |
2.4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
2.4.1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 |
2.4.2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分类 |
2.4.2.1 地理区位 |
2.4.2.2 产业结构 |
2.4.2.3 分类情况 |
2.5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
2.5.1 研究对象选取 |
2.5.2 研究对象现状 |
2.5.2.1 农业生态村:杨家峪村、巴家峪村 |
2.5.2.2 工业生态村:全呼村、一街村 |
2.5.2.3 旅游业生态村:前南峪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 |
3.1 外环境空间格局 |
3.1.1 区域范围空间格局 |
3.1.1.1 农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
3.1.1.2 工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
3.1.1.3 旅游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
3.1.1.4 小结 |
3.1.2 镇域范围空间格局 |
3.1.2.1 农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
3.1.2.2 工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
3.1.2.3 旅游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
3.1.2.4 小结 |
3.2 村域空间布局 |
3.2.1 村域空间构成要素 |
3.2.1.1 居住空间 |
3.2.1.2 生产空间 |
3.2.1.3 服务空间 |
3.2.2 村域空间布局现状 |
3.2.2.1 农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
3.2.2.2 工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
3.2.2.3 旅游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
3.2.2.4 河北省山区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特点 |
3.2.3 村域空间特征影响 |
3.2.3.1 农业生态村 |
3.2.3.2 工业生态村 |
3.2.3.3 旅游业生态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 |
4.1 生态建设误区 |
4.1.1 生态环境恶化 |
4.1.2 乡土景观消融 |
4.1.3 地域特色遗失 |
4.2 原乡生态维育 |
4.2.1 自然景观维育 |
4.2.1.1 基质 |
4.2.1.2 廊道 |
4.2.1.3 斑块 |
4.2.2 生产景观维育 |
4.2.2.1 果林 |
4.2.2.2 农田 |
4.2.3 文化景观维育 |
4.2.3.1 传统元素 |
4.2.3.2 传统建筑 |
4.2.3.3 传统习俗 |
4.3 生态技术应用 |
4.3.1 资源利用 |
4.3.1.1 清洁能源利用 |
4.3.1.2 水资源利用 |
4.3.1.3 污水处理 |
4.3.2 被动节能 |
4.3.2.1 聚落规划 |
4.3.2.2 微气候调节 |
4.3.2.3 建造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北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 |
5.1 发展现存问题 |
5.1.1 空间布局方面 |
5.1.1.1 居住空间缺乏系统治理与整合 |
5.1.1.2 生产空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区 |
5.1.1.3 服务空间缺乏合理配置与设计 |
5.1.2 生态建设方面 |
5.1.2.1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不足 |
5.1.2.2 传统风貌的不断侵蚀与生态景观的缺乏规划 |
5.1.2.3 生产与生活污染物的处理薄弱 |
5.1.3 经济发展方面 |
5.1.3.1 人口持续流失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5.1.3.2 三产融合不紧密影响产业附加值提升 |
5.1.3.3 资金积累与利用问题降低风险抵御能力 |
5.1.3.4 缺乏合理营销致使产品难以扩大知名度 |
5.2 经济发展策略 |
5.2.1 多元参与资本引入 |
5.2.2 乡村集体品牌树立 |
5.2.3 特色文化保护开发 |
5.2.4 科创促进产业融合 |
5.2.4.1 农业优化升级 |
5.2.4.2 工业改革转型 |
5.2.4.3 旅游业优化升级 |
5.2.5 产品宣传营销设计 |
5.3 空间布局策略 |
5.3.1 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
5.3.1.1 居住空间形态整合 |
5.3.1.2 道路交通干扰减小 |
5.3.1.3 基础设施加强完善 |
5.3.1.4 民居整理功能置换 |
5.3.2 生产空间规划策略 |
5.3.3 服务空间规划策略 |
5.4 生态建设策略 |
5.4.1 村民生态意识加强 |
5.4.2 资源过度开发治理 |
5.4.3 生态技术合理应用 |
5.4.4 乡土风貌传承保护 |
5.4.5 生态景观规划维育 |
5.5 发展模式构想 |
5.5.1 旅游发展模式 |
5.5.1.1 生态观光类旅游模式 |
5.5.1.2 文化创意类旅游模式 |
5.5.2 养老发展模式 |
5.5.2.1 体验型养老模式 |
5.5.2.2 护理型养老模式 |
5.5.3 康养发展模式 |
5.5.3.1 养生度假型康养模式 |
5.5.3.2 医养产业型康养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A |
附录 B 河北省省级生态村名单(共60个) |
附录 C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线损算法的低压台区精益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益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精益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理论线损计算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台区线损计算 |
2.1 台区线损和线损率 |
2.1.1 台区线损和线损率 |
2.1.2 台区线损的来源 |
2.1.3 台区线损的构成和分类 |
2.1.4 台区线损的计算条件 |
2.1.5 台区线损的计算范围 |
2.2 台区理论线损算法 |
2.2.1 台区理论线损的计算及作用 |
2.2.2 台区理论线损算法的基本形式 |
2.2.3 台区理论线损计算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地区特性的精益管理 |
3.1 内在需求 |
3.2 精益化管理概念 |
3.2.1 精益化管理内涵 |
3.2.2 精益化管理基本内容 |
3.3 精益化管理效益 |
3.3.1 经济效益 |
3.3.2 制度效益 |
3.3.3 创新效益 |
3.3.4 管理效益 |
3.4 城郊供电所概况 |
3.5 地区线损管理概况 |
3.5.1 线损管理部门 |
3.5.2 线损管理现状 |
3.6 线损精益管理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线损算法的台区精益管理应用 |
4.1 线损指标激励机制 |
4.2 线损管理制度 |
4.3 保障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策略有效机制 |
4.3.1 内部稽查 |
4.3.2 体制保障 |
4.3.3 人力资源建设保障 |
4.4 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成效 |
4.4.1 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手段 |
4.4.2 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重庆都市快轨运行模式及实施条件研究 ——以铜梁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都市快轨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域轨道各模式的含义及功能定位 |
2.1.1 城市轨道的含义及功能定位 |
2.1.2 市郊铁路的含义及功能定位 |
2.1.3 都市快轨的含义及功能定位 |
2.1.4 市域轨道各模式之功能比较 |
2.2 国内外市域轨道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情况——东京、巴黎、德国 |
2.2.2 国内发展情况——北京、上海、重庆 |
2.3 基于都市快轨的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 |
第三章 都市快轨的运行模式分析 |
3.1 运行模式的内涵 |
3.2 运行模式的分类 |
3.2.1 内轨外铁非贯通模式 |
3.2.2 内轨外铁贯通模式 |
3.2.3 从市郊贯穿城区的独立轨道线路 |
3.2.4 都市快轨与国铁或市郊铁路跨线运行直达城区 |
3.3 运行模式的比较 |
3.3.1 运行模式的初选 |
3.3.2 贯通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
3.3.3 贯通运行具体形式评析 |
3.4 运行模式选择的定量评价方法 |
3.4.1 评价方法 |
3.4.2 评价因素的选择 |
第四章 以铜梁线为例的运行方案及实施条件研究 |
4.1 贯通运行实施条件 |
4.1.1 车站条件 |
4.1.2 运营组织 |
4.1.3 供电条件 |
4.2 以铜梁线为例的应用 |
4.2.1 铜梁线线路概况 |
4.2.2 铜梁线客流分析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运行模式选择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2 判断分析及推荐模式 |
4.4 铜梁线与地铁线贯通运行的实施条件 |
4.4.1 璧山站车站方案 |
4.4.2 贯通运行交路方案 |
4.4.3 实施效果分析 |
4.4.4 无电区间方案 |
4.4.5 其他必要条件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四、关于供电所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服务+效益”的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建设[J]. 任建勇. 农村电工, 2020(10)
- [2]“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的建设[J]. 任建勇,刘卫江. 商讯, 2020(18)
- [3]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4]“服务+效益”下供电所内部模拟市场的建设[J]. 任建勇. 农电管理, 2020(04)
- [5]K县基层供电所绩效指标体系优化研究[D]. 张臻琪. 三峡大学, 2020(06)
- [6]基于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研究[D]. 魏铭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冰玥.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基于线损算法的低压台区精益化管理研究[D]. 詹之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重庆都市快轨运行模式及实施条件研究 ——以铜梁线为例[D]. 景欣媛.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10]整合资源 全力推进供电所专业化管理——访国网江西金溪县供电公司经理胡健康[J]. 闫隆斌. 农电管理,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