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仿真内镜的原理、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东彦[1](2020)在《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喉癌及下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扫描,分析是否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并与颈部强化CT、颈部触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喉癌、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1日-2020年1月30日间在我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颈淋巴结清扫手术的73例(96侧)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行颈部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强化CT扫描的检查结果。双侧颈部淋巴结进行分区触诊,记录淋巴结分区、活动度、硬度、大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部淋巴结的长短轴长度、形状、回声、皮质状态、皮髓质分界情况、淋巴门结构,血流等资料;颈部强化CT观察淋巴结长短轴长度、形状、回声、内部强化及边缘强化等数据。采用三种检查方法分别对颈淋巴结进行定性诊断,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对上述各项检查方法的准确数据,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McNemar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96侧)患者中,男性71人,女性2人,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61.8±10.0岁,其中喉癌26人,下咽癌47人。所有患者均无远处转移病灶,为 M0 期,喉癌患者Tis 期 0%(0/26 例),T1 期 11.5%(3/26 例),T2 期 26.9%(7/26例),T3期50%(13/26例),T4期11.5%(3/26例);N分期喉癌患者NO期42.3%,N1期26.9%,N2期30.8%;下咽癌患者Tis期4.3%,T1期10.6%,T2期 34.0%,T3 期 44.7%,T4 期 6.4%,N0 期 29.8%,N1 期 17.0%,N2 期 53.2%。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经统计分析,就喉癌、下咽癌总体而言,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0.7%(49/54),特异度为85.7%(36/42),假阳性率为14.3%,假阴性率为9.3%(见表3.3.1)。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无统计学差异(Kappa=0.767,P<0.001)。超声诊断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91.3%(21/23),假阳性率为11.8%,假阴性率为8.7%;超声诊断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9%(34/37),特异度为78.9%(15/19),假阳性率为21.1%,假阴性率为8.1%。就喉癌下咽癌总体而言,颈部强化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1.1%(43/53),特异度为63.4%(26/41),假阳性率为36.6%,假阴性率为18.9%(见表3.4.1)。敏感度分析:超声检查(90.7%)高于强化CT(8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特异度分析:超声检查(85.7%)显着高于(P=0.022<0.05)强化CT(63.4%)。颈部触诊检查在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敏感度为59.3%(32/54),特异度为95.2%(40/42),假阳性率为4.8%,假阴性率为40.7%。超声检查敏感度显着高于颈部触诊(P<0.001),但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喉癌、下咽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与病理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喉癌、下咽癌患者肿瘤分期的判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其无创、.便携、可重复等优点,可作为喉癌下咽癌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3.对比于强化CT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癌和下咽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异度显着高于强化CT。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强化CT扫描的作用,使患者免于创伤及辐射,减少花费,节约医疗资源。
李俊丽[2](2020)在《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与环会厌吻合术治疗累及前联合的声门型喉癌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与环会厌吻合术是治疗累及前联合的声门型喉癌的两种手术方式,对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二者的区别和优缺点。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5年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咽喉头颈外科的累及前联合的声门型喉癌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6例,其中双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为48例,环会厌吻合术组为38例。对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1年、2年、3年局部复发率、堵管时间、拔管时间、拔管率、鼻饲时间、再次手术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随访3年。结果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3年生存率为93.75%(45/48),环会厌吻合术组3年生存率为97.37%(37/3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1年局部复发率为6.25%(3/48),2年局部复发率为10.42%(5/48),环会厌吻合术组1年局部复发率为0,2年局部复发率为2.70%(1/3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3年局部复发率18.75%(9/48)高于环会厌吻合术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2.70%(1/3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堵管时间9.71±1.68天低于环会厌吻合术组患者12.58±1.77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患者拔管时间37.13±6.76天高于环会厌吻合术组患者30.03±5.78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拔管率79.16%(38/48)低于环会厌吻合术组拔管率97.37%(37/3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鼻饲时间9.56±2.22天低于环会厌吻合术组鼻饲时间为11.13±2.28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再次手术次数为2.42±0.77次高于环会厌吻合术组再次手术次数1.11±0.31次,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0.33±1.43天低于环会厌吻合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2.82±1.48天,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6.25%(3/48),环会厌吻合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5.26%(2/3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环会厌吻合术相比,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虽然可以缩短患者堵管的时间,减少鼻饲饮食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但环会厌吻合术局部复发率较低、拔管率高,在临床中优先推荐使用环会厌吻合术。
赵峰[3](2020)在《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视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充分阐明,因此缺乏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由于发病率极高,近视在我国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其对社会及经济生活亦带来了广泛影响,亟待进一步研究。传统的近视研究手段存在动物模型制造困难、研究成本高、研究周期长、影响因素多、难以避免伦理风险等难点,故本研究通过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多物理场有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来构建病理性近视数字化模型,模拟分析葡萄肿区域巩膜厚度、面积、曲率等参数对病理性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景。第一部分角巩膜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前处理目的:利用眼部影像资料进行角巩膜三维重建,并进行有限元前处理,为下一步的有限元求解做准备。方法:使用影像检查设备所附带的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或将数据以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格式导出至In Vesalius 3、Mimics等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对角巩膜三维模型进行修补、降噪、曲面化操作,组装模型并进行网格的初步划分,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导入已经划分好网格的角巩膜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二次处理和其他网格特性赋值,完成角巩膜有限元模型的预处理。结果:最终形成可用于有限元计算及分析的角巩膜三维实体模型。小结:CT可较好的显示角巩膜整体轮廓,但对于巩膜局部的细节显示不足,建议通过CT数据进行角巩膜整体三维重建,并与OCT检查获取的后部巩膜数据进行配准及融合,以获取兼顾整体形态及局部细节的三维模型。3D-MRI是眼内容三维重建的理想工具,可间接反映巩膜内表面形态及巩膜扩张程度,但用于以角巩膜为主的三维重建时尚不能代替CT。CBCT具有低辐射,高精度,各向同性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病理性近视的检查及随访,在眼科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葡萄肿区域巩膜厚度对眼轴增长的影响目的:模拟不同眼压情况下,葡萄肿区域巩膜厚度变化对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眼内压分别设置为15mm Hg、20mm Hg、30mm Hg,逐步降低假定的后巩膜葡萄肿区域(直径为4mm的圆形)的巩膜厚度,得到不同状态下的巩膜位移分布云图,直至眼轴增长幅度达到2mm。结果:当眼内压为15mm Hg,后巩膜葡萄肿区域直径为4mm时,如果巩膜厚度由0.8mm减少至0.37mm,眼轴将延长2mm。当眼内压为20mm Hg及30mm Hg时,对应的巩膜厚度为0.42mm及0.57mm。小结:巩膜的厚度与抗变形能力密切相关,即使不考虑巩膜的强度下降,单纯的巩膜厚度变化超过一定程度后也可引起眼轴的明显增长,在评价病理性近视的进展风险时,巩膜厚度应作为监测指标之一。第三部分葡萄肿区域面积对眼轴增长的影响目的:模拟不同眼压情况下,葡萄肿区域面积变化对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眼内压分别设置为15mm Hg、20mm Hg、30mm Hg,葡萄肿区域的起始巩膜厚度设置为0.4mm,假定葡萄肿区域为规则圆形,起始直径为2mm,逐步增加葡萄肿区域的直径,得到不同葡萄肿区域面积下的巩膜位移分布云图,分析眼轴增长随直径变化的趋势。结果:随着葡萄肿区域直径的增加,眼轴呈现非线性的增长趋势。当葡萄肿区域的直径从2mm变化至4mm时,眼轴伸长较慢,当直径超过4mm时,随着葡萄肿区域直径的增加,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小结:葡萄肿区域的直径(面积)与眼轴增长速度密切相关,当葡萄肿区域直径超过4mm时,眼轴增长的速度将较前明显增加。葡萄肿区域面积是评价病理性近视进展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第四部分眼球形态对巩膜应力分布的影响目的:比较厚度相同但形态(曲率)不同的巩膜所承受的局部应力差异。方法:眼内压设置为20mm Hg,葡萄肿区域直径设置为6mm,分别计算规则球壳结构模型和从临床影像资料重建的个体化模型的应力分布,并对两种模型承受的局部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某些患者存在较明显的巩膜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在眼球后极部直径6mm范围内,与标准规则球壳模型相比,局部巩膜的应力差异最高可达5~8倍。小结:由于巩膜曲率等的差异,即使临床上的正视眼巩膜应力分布也并不均匀,在某些近视眼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在应力较为集中的区域,是否会通过“力-生物信号传导”的方式启动巩膜重塑,从而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五部分大气污染物对接触镜佩戴安全性的影响目的:尝试应用多物理场仿真方法模拟近视研究相关问题。方法:建立角膜接触镜三维模型后,利用多物理仿真方法模拟大气污染物在接触镜片前表面的吸附和沉积过程,并与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PM2.5微粒时,中等程度以下的空气污染不会造成佩戴者对接触镜不耐受增加或相关并发症增多,亦对接触镜的光学性能无明显影响。。小结: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可大大扩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近视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但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也随之增多。在利用多物理场仿真方法来进行近视研究时,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必须谨慎,并高度重视仿真预测结果与临床研究结果的比对。结论1.对于近视建模仿真研究而言,目前尚无完美的单模式成像技术,获取兼顾整体形态及局部细节的三维影像需通过多模式成像技术将OCT/CT/MRI等数据进行配准及融合。2.巩膜的厚度与抗变形能力密切相关。即使不考虑巩膜强度的下降,单纯的巩膜厚度变化超过一定程度后也可引起眼轴的明显增长,在评测病理性近视的进展风险时,巩膜厚度应作为监测指标之一。3.葡萄肿区域的直径(面积)与眼轴增长速度密切相关。随着后巩膜葡萄肿区域直径的增加,眼轴伸长呈现非线性的增加趋势,当葡萄肿区域的直径超过4mm时,眼轴增长风险将较前大为增加。4.近视患者存在较明显的巩膜局部应力集中现象。这种应力集中现象是否会以“力-生物信号传导”的方式导致巩膜重塑,从而启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5.随着近视研究的深入,单纯的力学仿真已逐渐无法满足相关研究的需求,在模拟具体临床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须借助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来实现。
赵卫东,倪贵华,倪小宇,吴嶛,徐欣[4](2019)在《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三维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行DSA旋转造影和三维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两次同步旋转获得,应用InSpace软件对原始旋转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血管狭窄处,用Fly Through软件进行仿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 18个月内共有123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DSA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成像,118例患者第1次造影即获得了清晰的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图像,5例患者因造影期间头部运动,成像不清晰,通过两次造影获得了清晰的图像。共发现171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有116处,不光滑55处;斑块偏心的有114处,基本不偏心57处。9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95例支架置入的患者均进行了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术后6个月首次随访时有81例患者的管腔已经光滑,支架骨架已经被内膜覆盖;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支架骨架均已被内膜覆盖。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谭琼峰[5](2019)在《CT三维重建对结肠肿瘤解剖性切除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前行腹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结肠三维成像检查对结肠肿瘤解剖性切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入住本科室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资料,选取术前仅行常规CT扫描的患者,按照排除和纳入标准确定常规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术前行腹部三维成像的患者,按照排除和纳入标准确定三维成像组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差异、三维图像所示肿瘤病灶及其供血血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相在年龄、性别、BMI值、病变部位、肿瘤形态分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手术耗时分别是:(165.90±47.85)min、(192.88±43.16)min,三维重建组手术耗时明显短于常规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是:(87.34±39.68)ml、(121.75±33.42)ml,三维重建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维重建组与常规CT组术前发现变异血管的例数分别是:9例、0例,比较发现,三维重建组术前即可发现变异血管,常规CT组术前较难发现变异血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例数分别是:2例、7例,经比较发现三维成像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例数明显少于常规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两组术后腹腔引流量分别是:(61.03±18.82)ml、(73.10±21.16)ml,经比较发现三维成像组术后腹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总住院日分别是:(9.41±2.62)天、(11.52±2.02)天,经比较发现三维成像组总住院日明显短于常规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术中总淋巴结清扫数、肿瘤组织学分型、病理分期、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术后发生肠梗阻等比较,两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维融合图像可直观显示腹腔内肠管、结肠肿瘤及其供血血管的全景图像。结论:术前腹部CTA和结肠三维成像检查可明确结肠肿瘤解剖部位及其供血血管,术前即可发现变异血管,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总引流量、减少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住院日,对指导术者进行结肠肿瘤解剖性切除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价值。
刘香艳[6](2019)在《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在筛查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从而评估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的疑诊有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以及结直肠肿瘤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为51.7±10.1岁,所有患者均按照《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行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获取图像,将所得的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结果与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癌8例,结直肠息肉28例,正常48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显示阴性患者43例,阳性患者41例,其中结直肠癌10例,结肠息肉、腺瘤31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8.65%,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7.33%,准确度为96.43%,对结直肠息肉诊断的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80.3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4.44%,准确度为94.04%。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相比对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尤其对于结直肠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肠道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的情况更有优势,因此可用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筛查。
富彦[7](2019)在《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索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观察结直肠情况的效果,以评估其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小肠CTE检查,采集图像并重建,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全肠道各组肠段的平均厚度及肠管直径,并观察充盈良好的肠段范围在其所在肠组全长的比例,然后进行评分,1分代表占比<30%,2分代表占比30%-50%,3分代表占比50%-80%,4分代表>80%,以评价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结果:充盈后全肠道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肠壁厚度为1.41±0.3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2cm,大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3cm,回肠及全组结直肠肠腔扩张度评分均大于3.0分,即充盈良好的肠段占其所在肠组的50%-80%。结论:常规小肠CTE技术对于观察全肠道肠壁以及回肠及结直肠肠腔内情况的性能优异,可用于对全肠道疾病的检查。第二部分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目的:将行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的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及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进行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进行对比,探究基于此简易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是否能在保证诊断性能的同时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度。方法:选择60名因明显胃肠道症状拟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平均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30名)按结肠镜检查的清肠标准进行完全肠道准备(2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分次饮用),并记为FL组;第二组患者(30名)进行简易肠道准备(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并记为RL组,统计两组患者对于肠道准备过程的耐受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及病变检出工作,并对6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统计内镜、手术及病理学资料,将CTE检出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比较基于两种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各种肠道疾病的诊断性能的差异。结果:全部60名患者均成功完成清肠后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并对肠道清洁过程的耐受情况进行了评分。其中52名经临床信息确认有阳性病变存在,所有病变均经内镜或手术后病理证实。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1例,RL组检出13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83.3%、80%及100%;FL组分别为100%、82.4%、81.3%及100%;RL组分别为100%、84.2%、78.6.3%及100%,两组之间的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肠道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3例,RL组检出11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1.3%、95.5%、92.8%及53.2%;FL组分别为39.4%、94.7%、92.8%及47.4%;RL组分别为43.3%、93.3%、92.8%及45.2%,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泾≤6mm的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12.5%、90%、55.6%及56.3%;FL组分别为17.4%、95.8%、80.0%及54.8%RL组分别为5.9%、88.0%、25.0%及57.9%。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径>6mm的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90.5%、91.1%、82.6%及95.3%;FL组分别为90.0%、92.0%、81.8%及95.8%;RL组分别为90.1%、90.0%、83.3%及94.7%,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FL组及RL组患者对于肠道清洁过程的评分分别为2.70±1.37及4.33±1.06,两组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5.17)。结论:基于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性能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行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对于清肠过程的耐受程度好于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全肠道CT造影的检查方法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6mm的肠道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性能,可为临床一站式观察全肠道疾病提供有力的帮助。
刘宁[8](2019)在《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成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气管支气管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治疗及支气管镜检查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依据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8月来我院接受MSCT(本研究为64排螺旋CT)扫描的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42.57±6.19)岁。纳入标准:无呼吸道疾病及相关症状表现;行胸部MSCT检查正常,未发现任何异常反应;由专业人员告知本次研究内容、目的,对研究知情,阅读、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外胸廓畸形;有明显肺部组织感染表现;胸腔组织发现积液;反对参与本次研究。依据性别不同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男性组(100例)、女性组(100例),对比两组受检者左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LA)、隆突水平左主支气管内径(LBD)、左主支气管长度(LBL)、左主支气管与上叶支气管夹角(LUA)、左主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夹角(LLA)、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RA)、隆突水平右主支气管内径(RBD)、右主支气管长度(RBL)、右主支气管与上叶支气管夹角(RUA)、右主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夹角(RLA),分析不同性别支气管解剖结构差异。然后,分别将男性组、女性组分为青年组65例(20-44岁)、中年组69例(45-64岁)、老年组66例(65岁以上)三个年龄亚组,对比男性、女性不同年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开口管径、开口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支气管解剖结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解剖对比:男性组LBD(15.23±0.21mm)、LBL(52.72±1.15mm)、RBD(15.81±0.58mm)、RBL(14.77±0.49mm)均明显高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LA(42.62±0.41度)、LUA(58.62±1.50度)、LLA(14.95±0.98度)、RA(36.07±0.87度)、RUA(52.24±1.33度)、RLA(32.40±0.85度)均明显低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对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青年组和中年组受检者的LBD、LBL、RBD、RBL测量值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LBD(14.92±0.13mm)、LBL(51.97±1.58mm)、RBD(15.78±0.55mm)、RBL(15.08±0.48mm)测量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受检者的LA、LUA、LLA、RA、RUA、RLA测量值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LA、LUA、LLA、RA、RUA、RLA测量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支气管解剖结构与性别、年龄有关。男性支气管各种径线均大于女性,而开口角度多低于女性;青年、中年的支气管解剖结构往往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支气管会扩大,老年人的支气管开口管径、开口角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图21幅;表7个;参120篇。
牛德号[9](2018)在《基于局域基谐波频谱分贝峰值差的B超图像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创、易用、价廉且实时成像等优势,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超声换能器接收到与入射声波同频率的回波信号构成生物组织图像的成像模式称为基波成像。该成像模式运用的是超声在组织传输中的线性特性,其图像具有清晰的组织轮廓特征,而内部细节信息却显匮乏。然而实际生物组织并非为仅存线性特性的理想媒质。由于组织自身具有衰减和吸收超声能量等特性,使得声波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非线性现象,伴随同入射声波频率成倍频关系的高次谐波产生。利用高次谐波回声信号成像的方式称为谐波成像,其图像含有丰富的组织细节信息,而轮廓特征却较为模糊。若能充分利用基谐波图像涵盖的互补优势信息提高原始B超图像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对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局域基谐波频谱分贝峰值差的基谐波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原始超声射频回波信号进行基谐波分离,计算二者的频谱分贝峰值差,据此确定基谐波射频信号的融合权值。然后对基谐波射频信号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融合后的射频信号。最后对该信号经过希尔伯特变换、对数压缩、插值/降采样重构出融合后的B超图像。30组非均匀囊肿组织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基于像素加权平均法与小波变换法所得融合B超图像的对比度较原始B超图像的分别提高32%、8%与10%。人体颈动脉实测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结果,融合的B超图像对比度较原始B超图像提高了30%、7%与10%。综上所述,本文方法较好地实现基谐波图像的优势信息互补,突出了组织非线性引起的谐波效果,从而获得组织内部细节丰富且轮廓清晰的高质量B超图像,实验结果有助于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许喆琦[10](2018)在《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适用性价值,为临床获得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快速的诊断手段,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查阅获得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的文献,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两名研究员按照表格提取数据,并依据QUADAS2工具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和STATA 12.0软件检查研究间异质性,计算出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等指标,并绘制森林图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绘制Deek’s漏斗图评估纳入研究结果引起的发表偏倚。对于各研究间存在的异质性,进行Meta回归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并进行相应的亚组分析。使用Fagan图和似然比点状图对NBI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次Meta分析中,共检索获得966篇文献,最终纳入28篇诊断试验,包含71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NBI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合并敏感度为0.88,95%CI(0.83,0.91),合并特异度为0.95,95%CI(0.92,0.97),合并阳性似然比为17.2,95%CI(11.26,26.27);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13,95%CI(0.09,0.18),合并诊断比值比为135.36,95%CI(78.81-232.48)。SROC曲线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7,95%CI(0.95-0.98);Meta回归分析提示可能的异质性来源为研究国籍(P=0.00<0.05)、病变数目(P=0.00<0.05)以及病变大体类型(P=0.02<0.05)。Fagan分析结果示验前概率为50%,验后概率达到了95%。似然比点状图示诊断的合并效应落在右上象限,两者均说明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在临床诊断价值较好。Deek’s漏斗图提示本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NBI放大内镜作为早期胃癌诊断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2、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好,可以推荐作为临床上早期胃癌诊断和筛查的辅助工具。
二、医学仿真内镜的原理、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仿真内镜的原理、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喉癌及下咽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
1.2.1 电子喉镜及成像技术 |
1.2.1.1 窄带成像 |
1.2.1.2 动态成像 |
1.2.2 CT扫描 |
1.2.2.1 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ECT) |
1.2.2.2 CT灌注技术 |
1.2.3 磁共振成像 |
1.2.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
1.2.5 超声检查 |
1.2.5.1 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
1.2.5.2 三维超声 |
1.2.5.3 超声造影 |
1.2.5.4 超声弹性成像 |
1.2.5.5 超声引导下穿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检查仪器、方法与标准化 |
2.3.1 颈部触诊方法 |
2.3.2 超声检查仪器及方法 |
2.3.3 CT检查仪器及方法 |
2.3.4 病理检查 |
2.3.5 标准化 |
2.4 喉癌及下咽癌TNM分期及颈部触诊和影像学诊断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一般特点 |
3.2 触诊在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率分析 |
3.3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率分析 |
3.4 CT扫描在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 |
3.5 颈部触诊、超声检查与CT扫描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析 |
3.6 颈部触诊、超声检查与CT扫描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分析 |
3.7 超声检查诊断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报告的一致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特点及超声表现 |
4.2 喉癌和下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
4.3 影像学诊断喉癌及下咽癌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
5.2.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2.2 今后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与环会厌吻合术治疗累及前联合的声门型喉癌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喉癌的诊断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角巩膜三维模型构建及有限元前处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巩膜厚度变化对眼轴增长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巩膜葡萄肿面积对眼轴增长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巩膜形态对巩膜应力分布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大气污染物对接触镜佩戴安全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生物力学建模仿真在病理性近视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患者术前准备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适应症 |
1.2.2 三维旋转造影技术 |
1.2.3 3D造影的后处理技术及仿真三维血管内镜成像技术 |
1.2.4 颈动脉的支架植入术 |
1.2.5 术后用药情况 |
2 结 果 |
2.1三维DSA旋转造影、仿真血管内镜成像的结果 |
2.2支架植入术结果 |
2.3随访结果 |
3 讨 论 |
(5)CT三维重建对结肠肿瘤解剖性切除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1.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
2.4 腹部CTA和结肠三维成像融合效果 |
讨论 |
3.1 结肠癌手术原则 |
3.2 淋巴结清扫 |
3.3 计算机辅助外科 |
3.4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3.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7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
3.8 本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肠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6)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
1.3 检查方法 |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 结果 |
2.1 CTVC影像学表现 |
2.2 电子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表现 |
2.3 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结肠镜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
3.2 CTVC筛查结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
4 结论 |
5 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T检查设备 |
1.3 相关药品 |
1.4 检查前准备 |
1.5 小肠CTE扫描技术 |
1.6 图像后处理 |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3.1 肠道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 |
3.2 肠道疾病的特点及CT征象 |
3.3 基于常规小肠CTE技术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分析 |
4.小结 |
二、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CT检查设备 |
1.3 相关药品 |
1.4 检查前准备 |
1.5 全肠道CT造影扫描技术 |
1.6 图像后处理 |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病变检出情况及诊断性能分析 |
2.3 患者对于肠道准备的耐受程度 |
3.讨论 |
3.1 改良肠道准备方法清肠药物的选择 |
3.2 全肠道CT造影病变检出性能分析 |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肠道CT造影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一般资料 |
1.1.1 样本量计算 |
1.1.2 受检者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处理方法 |
1.3.1 图像重建参数 |
1.3.2 后处理方法 |
1.3.3 判断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结果 |
1.5.1 CT显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分支类型 |
1.5.2 不同性别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相关测量指标对比 |
1.5.3 不同年龄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相关测量指标对比 |
1.5.4 不同年龄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变异率测量 |
1.6 讨论 |
1.6.1 不同薄层图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
1.6.2 支气管命名与分布 |
1.6.3 支气管的分支 |
1.6.4 比较不同成像方法 |
1.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支气管解剖结构及支气管病变CT表现研究 |
2.1 支气管解剖研究进展 |
2.1.1 解剖结构 |
2.1.2 解剖标本研究 |
2.1.3 支气管造影研究 |
2.1.4 支气管镜研究 |
2.2 支气管病变CT成像表现及解剖分析 |
2.2.1 支气管扩张 |
2.2.2 支气管狭窄 |
2.2.3 支气管瘘 |
2.2.4 小气道病变 |
2.3 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
2.4 多排螺旋CT其他方面的应用 |
2.4.1 多排螺旋CT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
2.4.2 多排螺旋CT在肺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
2.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局域基谐波频谱分贝峰值差的B超图像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创新之处与内容安排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医学超声基础理论 |
2.1 生物组织非线性效应 |
2.1.1 非线性声学参量 |
2.1.2 非线性系数 |
2.2 超声基谐波成像原理 |
2.2.1 超声基波成像 |
2.2.2 超声谐波成像 |
2.3 仿真平台及实测设备 |
2.3.1 CREAUNIS非线性射频成像仿真器 |
2.3.2 FieldⅡ仿真系统 |
2.3.3 Sonix Touch超声系统 |
第三章 医学图像融合理论与算法 |
3.1 医学图像融合的基本理论 |
3.1.1 医学图像融合的概念 |
3.1.2 医学图像融合的流程 |
3.2 基于像素加权平均法 |
3.3 基于小波变换法 |
第四章 基于局域基谐波频谱分贝峰值差的融合原理 |
4.1 原始射频回波信号的基谐波成分分离 |
4.1.1 原始射频回波信号的获取 |
4.1.2 基谐波射频信号的分离 |
4.2 基谐波射频信号融合权值的确定过程 |
4.2.1 原始射频回波信号局域划分原则 |
4.2.2 基谐波频谱分贝峰值差的获取 |
4.2.3 谐波射频信号融合权值的确定 |
4.3 融合后B超图像的重构过程 |
4.3.1 希尔伯特变换解调 |
4.3.2 对数压缩 |
4.3.3 降采样/插值 |
4.3.4 融合B超图像重构 |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囊肿组织模型仿真实验 |
5.1.1 仿真非线性系数映射图模型建立 |
5.1.2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
5.1.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2 人体颈动脉实测实验 |
5.2.1 实测实验参数设置 |
5.2.2 实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Meta分析 |
2.1 研究思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文献检索方法 |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3 文献筛选 |
2.2.4 数据提取 |
2.2.5 质量评价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3 质量评估结果 |
2.3.4 NBI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Meta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诊断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的具体内容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致谢 |
四、医学仿真内镜的原理、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D]. 陈东彦. 山东大学, 2020(10)
- [2]声带切除并龙骨植入术与环会厌吻合术治疗累及前联合的声门型喉癌的对比分析[D]. 李俊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3]计算机仿真模型在近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D]. 赵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作用[J]. 赵卫东,倪贵华,倪小宇,吴嶛,徐欣.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9(06)
- [5]CT三维重建对结肠肿瘤解剖性切除的价值研究[D]. 谭琼峰. 三峡大学, 2019(06)
- [6]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香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D]. 富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D]. 刘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局域基谐波频谱分贝峰值差的B超图像融合[D]. 牛德号. 云南大学, 2018(01)
- [10]NBI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许喆琦. 苏州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