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极化法在寻找斑岩型铜矿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雨,胡浩[1](2021)在《激发极化法在河北兴隆县太阳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了解太阳沟钼矿区成矿情况,采用SQ-5双频道轻便型数字激电仪,通过频率域激发极化中间梯度法进行扫面和精测剖面测量,圈定了低阻高极化重点异常区。为进一步了解激电异常的垂向分布及变化情况,选择成矿有利地段进行激电测深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太阳沟岩体及其接触带深部存在相对低阻高极化异常。钻孔验证结果表明,深部见矿较好区域与极化率高值区及电阻率低值区吻合良好。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激发极化法对该区进一步找矿评价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赵振华,曲为贵,刘钧沅,刘仕刚,孔祥栋,刘建权,李磊[2](2021)在《时域激电法在探索深部斑岩型钼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河北省丰宁县某钼多金属矿普查工作中,确立了本区近地表以含钼石英细脉为主的矿化类型,认为在近地表含钼石英细脉广泛发育的表征下,具备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条件。为探索深部斑岩型钼矿床存在的可能性,施测地质物探综合长剖面P1,大致查明了全区深部极化体的分布特征及深部电性结构,为深部验证提供了有利依据。综合以往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成果,参考典型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式,优选斑岩型钼矿成矿最佳部位,利用时域极电法探索了深部斑岩型矿床存在的可能性,施工深钻孔进行验证,最终发现了多条平行钼矿脉。
张小帅[3](2020)在《铜多金属矿床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 ——以河北省涞水县杨家台矿区为例》文中提出电法勘探是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查地下水资源和能源、解决某些工程地质及深部地质问题。详查区位于燕山台褶带、军都山构造岩浆岩带马头穹褶束,紫荆关~灵山深断裂东侧,王安镇复式深成杂岩体北东端,总体构造线方向NNE向。本区经历了太古代基底形成、中元古代~古生代盖层发育、中生代盖层活化三个发展阶段,活化阶段为本区最重要的内生矿产成矿期。长期活动、规模宏大的的NNE向太行山深断裂带是本区军都山岩浆岩带和内生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制约着岩浆岩的展布和区域矿产分布。本次研究工作主要运用地质测量、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井中激电多种方法,开展本区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异常特征。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开展了本区地区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矿床地处马头复背斜枢纽转折端。野孤岩体被动侵位于高于庄组地层中,相当于燕山期王安镇岩体晚阶段产物。高于庄组白云岩、白涧组片麻岩、野孤花岗斑岩体构成的赋矿围岩。2.对研究区进行激电测量,圈定了激电异常分布范围,总结出视极化率ηS大于2.0%(高极化率),视电阻率ρS小于1000Ω·m(低电阻率)异常形态,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区矿(化)体特征,与已知地质信息的符合度较高,能较好的反映出矿(化)体及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激电测深,对深部矿(化)体形态及规模进行预测。3.结合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异常特征,利用综合剖面对成矿有利地段多种物探方法,分析异常特征,并通过钻探验证,发现了铜、钼矿化体,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为综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属找矿工作中积累了实践经验。
李少朋[4](2020)在《三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隐伏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多金属矿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勘探重点逐渐由浅层向中深部隐伏矿床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找矿难度的不断加大。随着地质找矿难度加大,我国地质工作正在逐渐步入三维模式,作为中深部找矿的重要方法,地球物理三维勘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充分收集下嘎来奥伊河上游铅锌矿区、碧水铅锌矿区和勃利双兴铜金矿区综合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三个重点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三维直流激电法数值模拟,分别建立单个异常体、两个异常体、Y型异常体模型,对模型进行三维电阻率正演,然后对所获得的正演数据进行反演,对比反演结果与理论结果,分析三维直流激电法的正反演模拟效果。然后对实测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建立研究区域密度、磁化率、电阻率和极化率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结合研究区域的地质情况,对一些深部隐伏矿体进行预测。最后,分析本次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在三个典型矿区的应用效果,对三维物探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在下嘎来奥伊河上游矽卡岩矿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由于矽卡岩矿床是由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岩层在接触带及其附近形成的,而中酸性侵入体在磁化率上具有明显的高磁化率,因此采用高精度磁法测量可以圈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侵入体;再利用三维激电测量,获得高极化率异常体,高极化率由蚀变大理岩引起;在电阻率方面,大理岩与花岗岩都是高阻,但是在发生成矿作用后,成矿部分就变为低阻,所以在电阻率方面对应低阻。矽卡岩类矿体在反演结果上对应着低阻、高极化、高磁化率,根据此特点在下嘎来奥伊河上游矿区内圈定一处新的成矿预测区。在勃利双兴斑岩型矿床中,通过分析重、磁、电三维反演结果,地表见矿的区域在极化率上没有极化率异常,推测其深部没有大型斑岩体;通过重力异常可以识别出断裂带,对于工区东北部存在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可以进一步研究。在碧水中-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中,矿区内的黄铁矿化较为强烈,在矿区内各种岩石均可见黄铁矿化,但是黄铁矿化常引起大于7%的高极化率异常,而由铅锌矿体引起的极化率异常范围在3%-7%之间,在碧水铅锌矿区反演结果中的高极化区域极化率范围在3%-5.5%,推测是由铅锌矿体引起,对于该低阻、高极化区域可以进一步验证。
王雪飞[5](2020)在《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河北保定赤瓦屋铜多金属矿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河北省保定市赤瓦屋铜多金属矿区地处中朝准地台(Ⅰ)、山西断隆(Ⅱ)、五台台拱(Ⅲ)、阜平穹褶束(Ⅳ)构造单元西北部的赤瓦屋-大海陀构造岩浆岩带南缘赤瓦屋岩体中。区内广泛出露阜平变质表壳岩、变质深成岩;断裂构造发育,太行山深断裂带纵贯本区;中生代以来岩浆活动强烈,多阶段脉动式侵入,形成麻棚-赤瓦屋复式中酸性杂岩体,为区内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赤瓦屋地区铜多金属矿化属斑岩型铜矿,已发现矿体主要产于赤瓦屋岩体内部,以细脉浸染型矿化方式为主。矿石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辉钼矿、白钨矿;主要脉石矿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根据成矿温度与矿物组合划分为三个成矿期:石英-黄铜矿阶段、钾化多金属阶段、碳酸盐阶段;围岩蚀变强烈,具有蚀变范围广,多阶段,多期次叠加不同分带的特点,并以赋矿岩体为中心,形成强硅化钾化带、钾化硅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化蚀变分带现象。本次工作,主要采用地质调查、激电中梯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井中激电等多种综合研究方法,开展赤瓦屋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型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开展了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认为麻棚-赤瓦屋岩体属燕山期复式杂岩体,矿床受赤瓦屋岩体内部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斑岩蚀变体系控制,斑岩矿化特征明显。对矿床成矿模式初步认为是由生成多金属含量的较高初始矿源层,在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经多期次侵入与重熔作用,进而形成多金属含量较高的岩浆热液,多金属元素在成矿构造有利部位不断富集成矿床。2、对研究区进行激电中梯测量,查明了低电阻率(小于800Ω·m)、高极化率(大于2.5%)异常分布形态,准确地反映出测区矿(化)带的特征,与已知地质信息吻合较好,反映了矿(化)体、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对矿(化)体深部规模及形态进行科学预测,为研究矿床分布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3、本次研究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技术手段,通过圈出地球化学异常,发现Mo、Bi、Cu、Ag、W异常套合较好。通过对异常综合分析成矿元素浓集分带特征,划定了新的找矿靶区。4、综合研究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利用综合剖面对成矿有利地段进行物化探技术方法联用,分析综合异常特征并通过工程验证发现了铜、钼、钨矿化体,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为综合物化探方法在多金属矿区的找矿应用积累了实践经验。
展新忠[6](2019)在《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2011BAB06B0803)的成果之一。新疆赛博铜矿床发现之初曾被命名为喇嘛苏外围铜矿床,它与喇嘛苏铜矿床同产于喇嘛苏岩体,空间上毗邻,同属于国家“十三五”深地项目确定的赛博矿集区。赛博铜矿床的发现填补了西天山境内无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空白,对西天山境内铜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的研究,详细剖析了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通过找矿勘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方向,建立了矿床经验找矿模型。赛博铜矿床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及蚀变分带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断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赛博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泥盆世海西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主要存在两种蚀变分带: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发育在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破碎带中,岩体附近依次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和硅灰石矽卡岩。斑岩型蚀变主要发育在斑岩体中,偶见于斑岩体外接触带迭加在矽卡岩型蚀变之上。斑岩型蚀变与斑岩型矿化相伴而生,矿化往往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岩体内接触带上,以含矿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含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多种含矿脉体密集发育为特点。通过矿物学、成矿流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基本查明了赛博铜矿区不同成矿期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特征。岩浆晚期-热液早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430℃545℃)、高盐度(平均13.4%)的岩浆水;早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475℃510℃)、高盐度(平均16.94%),晚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383℃485℃)和盐度(10.52%)略有下降,推断有少量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加入。石英-硫化物阶段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95℃270℃)、低盐度(平均3.3%)的特征,推断其演变为岩浆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热液。H-O-S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和沉积硫混合源特征,成矿早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期,热液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斑岩体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SI)为0.760.90,均小于1.1,为准铝质花岗岩,P2O5与SiO2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微量元素Th和Y含量较高,且与Rb呈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Zr+Y+Nb+Ce的值为158.1ppm263.7ppm,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通过岩相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斑岩体样品中明显缺少A型花岗岩的典型钠闪石类矿物(钠闪石和钠铁闪石等)和S型花岗岩中典型的镁铁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同时花岗质侵入岩中出现了磁铁矿矿物,表明成矿斑岩体为I型花岗岩。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体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Hf同位素具有以下特征:SiO2和CaO含量较高,TFe2O3、MgO、TiO2、K2O和Mg#含量较低,同时Co、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低;εHf(t)和176Hf/177Hf的值较高,εHf(t)介于-0.37和6.45之间,176Hf/177Hf均值为0.283,(Rb/Sr)N比值为0.0770.285,介于上地幔值(0.034)与地壳值(0.35)之间,Nb/Ta比值为9.5012.83,介于地幔值(17.5)与地壳值(8.3)之间,另外,样品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Sr)和不相容元素(如Th、U),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相对亏损和明显的“TNT”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该矿区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特点,源岩应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并有新生壳源部分熔融物质的加入。Ⅰ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为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北天山洋持续向南部的伊犁板块下俯冲,使得洋壳在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导致赛里木微陆块的基底陆壳活化,壳幔混源的深部含矿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与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富集形成斑岩型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从而富集形成了赛博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在岩体周围高磁异常区和极化率高于2.21%的重叠分布区域应考虑为矿致异常,是重要的找矿线索。依据矿床经验找矿模型,综合磁法、激电和EH4测量结果推断矿区北西部、东北部及ZK08周围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更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该论文有图74幅,表15个,参考文献240篇。
王辉[7](2019)在《物化探综合方法在北疆包古图地区矿产勘探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地质体对每种勘探方法的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单靠某一种方法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并不能取得显着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往往很难达到勘查目的。运用多种物化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充分发挥各种勘探方法的优势,得出的结论准确度更高,与地下情况的吻合度更好,从而能更有效率地解决地质勘查问题。北疆西淮包古图地区处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北准噶尔孤盆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矿产地。此次工作的任务是开展1:5万高精度重磁、激电面积性测量,通过与区内已有典型铜(金)矿床异常特征进行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矿床综合异常特征,并结合地质、地化资料,筛选异常特征明显区域,划分成矿远景区。采用CSAMT等综合物化探方法对远景区进行剖面精测与查证,从而对研究区内铜、金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作出初步评价。论文收集了前人物化探成果资料,研究了研究区地层、构造以及地球物理特征,对研究区内地层及岩矿石进行了物性参数的统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重力法、磁法和激化极化法三种扫面测量综合物探方法。重点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的方法原理、数据处理与解释过程,详细论述了重磁、激电以及CSA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取得面积性勘探的成果有:区域重力异常的五大区带特征及局部重力异常21处;划分局部磁异常12处;划分激电异常片区12处;推断区内断裂构造共40条;大致查明了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划分了五个成矿远景区。为了对成矿远景区异常进行查证、验证,选取了研究区内已探明的包古图斑岩型铜矿床,设计了九条重、磁、电、化综合物化探精测剖面。物化探综合勘查成果表明,研究区已探明的典型包古图斑岩型铜矿具有明显的重、磁、电、化组合异常特征,由此提出了区内铜、金等多金属矿的找矿标志。依据找矿标志,在邻侧CSAMT剖面上圈定了母岩为花岗闪长岩体的铜、金、铅、锌等多金属矿体,钻探初步揭露见矿。通过本次工作,为后续在西淮包古图地区开展相关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郎兴海,唐菊兴,杨宗耀,丁帅,胡古月,李玉海,谢富伟,严成名[8](2017)在《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一类主要产于陆相火山岩或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低温热液矿床,矿床埋藏深度浅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也使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这类矿床的勘查中具有先天优势。本文通过对西藏斯弄多Pb-Zn-Ag多金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地球物理参数特征研究,采用激发极化法等综合物探技术在矿体外围探获具有巨大前景的Pb-Zn-Au-Ag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目前单工程控制有3段矿体:顶部Au-Ag矿体,中部Au矿体,底部Pb-Zn-Ag矿体。矿体最高Au品位可达5.3g/t,Ag最高品位410g/t,Pb+Zn综合平均品位5.9%。研究结果表明,斯弄多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物性参数稳定,对矿体异常干扰较小,产于该套火山岩中极强硅化体中的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多具有中高极化率和中低阻特征。
高雪峰[9](2017)在《激发极化法在西藏多龙地区铜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西藏多龙地区中大比例尺激电扫面项目为依托,探讨激发极化法在寻找斑岩型铜矿中的运用,目的是根据以往地质、化探资料,通过对研究区激电扫面及测深工作,总结研究区的电性特征,圈定物探电法异常,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斑岩铜矿大比例尺电法测量有效性研究。本文首先通过1:2.5万激电扫面工作,将整体视极化率值大致分为三个级别。测线北侧为低极化率区,视极化率值在0~3%之间;大范围内中等极化率区,视极化率值在4%~8%;局部范围为激电异常区,视极化率在8~13%。在工作区内整体的视电阻率大致分为三个级别;测区西北侧为小电阻率区,视电阻率值在n×l0~100Ω·m之间;局部范围为中等电阻区,视电阻率在100~350Ω·m之间;局部范围为高电阻区,视电阻率值在350~1450Ω·m之间。根据异常平面等面积分布计算理论,分别制作了高阻高极化和低阻高极化平面等值线图,更直观地识别与硫化物有关的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和与硅化、浸染状矿化等可能有关的高阻高极化激电异常。结合工作区内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圈定了综合异常区13处,划分为三个等级,Ⅰ类异常为重点异常,成矿前景最好,共5个异常区,编号为ZH1、ZH3、ZH6、ZH8、ZH12,推荐为下一步重点工作区域;Ⅱ类异常为中等异常,成矿前景良好,共4个,编号为ZH4、ZH7、ZH9、ZH10、ZH11和ZH13,推荐下一步进行异常查证工作;Ⅲ类异常为次级异常,成矿前景一般,共2个,ZH2和ZH5为Ⅲ类异常,建议在异常范围内进行地面异常检查和少量的检查工作。而且13处综合异常区中已有2个矿化体发现了巨大铜矿体;在此基础上选择可能的成矿有利地段进行了 1/1万激电中梯测量工作,进一步浓缩异常,丰富了数据信息,激电异常反应岩体更加细致和明显。通过激电测深,进一步查明异常的空间分布形态。针对研究区成矿特点及模式,通过物探方法有效性研究,总结出在该工作区内开展斑岩型铜矿勘查的方法技术手段。
王凯[10](2017)在《云南普朗铜矿区蚀变、脉体系统研究及其找矿意义》文中认为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于格咱-中甸微陆块之下,并引发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结果。本文以云南普朗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地表及坑道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野外露头尺度、岩芯标本尺度和显微微观尺度等多角度,对普朗矿区首采区及外围的热液蚀变类型、脉体系统及其与成矿关系进行深入细致辨别和综合研究,分析阐明首采区、矿区北段和外围东部等不同地段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发育特征的异同,并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进行对比。作者还从蚀变-脉体-矿化组合特征角度,并结合矿区新取得的磁异常、激电异常、放射性异常和化探异常等资料,分析外围找矿前景。本文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矿区地质调查及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普朗矿区岩浆活动时间跨度大,经历印支-燕山-喜山期岩浆演化过程。其中,印支期中酸性斑岩体尤为发育,构成矿区岩浆岩的主体,与成矿关系密切。通过对首采区Ⅰ岩体、矿区北段Ⅱ岩体和外围北部Ⅲ岩体实际调查,证实它们均是多阶段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斑岩体,主要由早期的石英闪长玢岩和晚期的石英二长斑岩或花岗闪长斑岩组成。2)重点对普朗矿区首采区Ⅰ岩体、矿区北段Ⅱ岩体和外围北部Ⅲ号岩体及其围岩中的蚀变类型及蚀变分带现象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普朗矿区不同地段(矿段)与斑岩热液有关的蚀变类型发育程度虽有所不同,但均具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特征,由中心到外围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带、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青磐岩化蚀变带及角岩化蚀变带,符合Lowell和Guilber(1970)提出“二长岩”蚀变分带模式。普朗矿床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铜矿床蚀变特征基本相类似,但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碳酸盐化及泥化蚀变主要叠加于其它蚀变分带中,未形成独立的蚀变带;绢英岩化及青磐岩化发育广泛,且绢英岩化带中常见有明显的铜矿化,甚至形成一定量的铜矿体;外部围岩普遍发生角岩化,这些均为普朗矿区的特色。3)普朗矿区矿体主要产于钾硅酸盐化带及绢英岩化带中,且主要含矿岩性为石英二长斑岩体。矿化与热液蚀变一样,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蚀变中心的强钾硅酸盐化带矿化总体较弱;中等钾硅酸盐化蚀变带中往往发育有高品位的Cu矿化;弱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内往往被绢英岩化和黄铁矿化叠加,黄铜矿化虽有所减弱,但仍可达到工业品位要求,常形成厚大矿体;中等绢英岩化-弱绢英岩化带,以黄铁矿化为主,黄铜矿化明显减弱,难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矿体。黄铜矿的沉淀始于钾硅酸盐化阶段,绢英岩化阶段则是金属硫化物的主要沉淀时期。因此,钾硅酸盐化带及绢英岩化带可作为普朗矿区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4)在系统观察普朗矿区6条剖面线18个钻孔中的1000余条脉体特征的基础上,按脉体的矿物组合、穿插关系、分布位置、赋存岩石类型及对应的蚀变带等特点,将矿区内的脉体归纳为成矿前A脉、成矿前EB脉、成矿期B脉、成矿中-后期ED脉和成矿后期D脉五大类,并细分为23种小类。普朗矿区脉体系统特征虽与国内大多数斑岩型矿床类似,但也具有诸多特殊之处:脉体中金属硫化物组合以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赤铁矿和硬石膏等矿物未见(或很少)发育,相反成矿期及成矿后期均发育大量的磁黄铁矿,这表明普朗矿床成矿流体具还原性。5)研究表明,蚀变-脉体-矿化对矿床剥蚀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普朗矿床外围钻孔岩芯编录显示剖面自上而下依次为角岩化带、青磐岩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及钾硅酸盐化带的蚀变分带特征,金属元素具有Ag-Au-Pb-Zn-Cu的分带特征,脉体组合从地表到深部依次发育的D型脉、ED型脉、B型脉、EB型及A型脉,这些证据均表明普朗矿床外围剥蚀程度较低,矿化-蚀变带保存较为完好。6)根据蚀变-脉体-矿化在空间分布、类型组合及与不同斑岩体之间的关系,作者探讨了普朗矿区的热液-蚀变-成矿中心。认为:首采区是普朗矿区最主要的成矿中心,外围东部及外围南部应为首采区成矿中心的外延部分,矿区北段及外围北部有可能是次级的热液-蚀变-成矿中心。7)综合以上所有研究,普朗矿区的找矿前景可以概括为:普朗矿区首采区深边部仍然是矿区今后找矿的主目标;矿区北段深部应具备一定的找矿潜力;外围北部具有找寻铅锌矿多金属矿的潜力;外围南部具有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潜力,同时还应注意矽卡岩型矿床的找矿线索;外围东部底板被厚实的角岩封底,因此深部找矿潜力较小。
二、激发极化法在寻找斑岩型铜矿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极化法在寻找斑岩型铜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激发极化法在河北兴隆县太阳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床地质特征 |
2 地球物理特征 |
3 地球化学特征 |
4 工作方法及成果解释 |
4.1 工作方法 |
4.2 激电扫面成果解释 |
4.3 激电测深成果解释 |
5 结论 |
(2)时域激电法在探索深部斑岩型钼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工作方法及物性特征 |
2.1 工作方法 |
2.2 物性特征 |
2.3 工作布置 |
3 激发极化法成果解释 |
3.1 异常分析与成果解释 |
3.2 钻探验证 |
4 结论 |
(3)铜多金属矿床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 ——以河北省涞水县杨家台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次工作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爆破角砾岩 |
3.5 围岩蚀变 |
3.6 矿区物化探特征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类型 |
4.3 矿石成因类型 |
4.4 矿体围岩与夹石 |
第5章 物探工作方法及应用 |
5.1 激电工作方法技术 |
5.2 激电面积工作成果 |
5.3 激电剖面工作成果 |
5.4 地质-物探找矿模型 |
第6章 找矿靶区的圈定及找矿效果 |
6.1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
6.2 异常圈定 |
6.3 找矿效果 |
第7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三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隐伏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现状 |
1.2.2 热液矿床的找矿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矿区地质概况与三维数据采集 |
2.1 下嘎来奥伊河上游铅锌矿区 |
2.1.1 地层 |
2.1.2 侵入岩 |
2.1.3 变质岩 |
2.1.4 构造 |
2.1.5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2.2 碧水铅锌矿区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变质岩 |
2.2.4 构造 |
2.2.5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2.3 勃利双兴铜金矿区 |
2.3.1 地层 |
2.3.2 侵入岩 |
2.3.3 构造 |
2.3.4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2.4 三维数据采集 |
2.4.1 三维激电测量 |
2.4.2 重力测量 |
2.4.3 磁法测量 |
第3章 正反演模拟与分析 |
3.1 正演模拟与分析 |
3.1.1 正演基本原理 |
3.1.2 模型正演与分析 |
3.2 反演模拟与分析 |
3.2.1 反演基本原理 |
3.2.2 模型反演与分析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
4.1 数据处理 |
4.2 地质解释 |
4.2.1 下嘎来奥伊河上游铅锌矿区 |
4.2.2 碧水铅锌矿区 |
4.2.3 勃利双兴铜金矿区 |
第5章 三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评价 |
5.1 矽卡岩型矿床 |
5.2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
5.3 斑岩型矿床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河北保定赤瓦屋铜多金属矿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金属矿床物探勘查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2 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3 赤瓦屋铜多金属勘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本次工作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
2.7 区域矿产 |
第3章 赤瓦屋地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第4章 赤瓦屋勘查区铜多金属矿化特征及成因 |
4.1 矿化特征 |
4.1.1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
4.1.2 矿石特征 |
4.1.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
4.1.4 围岩蚀变及分带特征 |
4.2 铜多金属矿化成因 |
4.2.1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4.2.2 成矿时代 |
4.2.3 成矿构造环境 |
4.2.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5章 综合物化探找矿技术方法及应用 |
5.1 工作方法 |
5.2 激电工作方法技术 |
5.3 激电工作成果 |
5.4 化探测量 |
5.5 化探工作成果 |
5.6 地-物-化找矿模型 |
第6章 靶区圈定与找矿效果 |
6.1 异常圈定 |
6.1.1 地球化学异常圈定 |
6.1.2 地球物理异常圈定 |
6.1.3 成矿靶区预测 |
6.1.4 成矿靶区主要异常剖析 |
6.2 找矿效果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赛博铜矿床地质特征 |
2.1 区域成矿背景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3 矿体特征及矿化类型 |
2.4 矿石特征 |
2.5 围岩蚀变特征 |
2.6 小结 |
3 赛博铜矿床成矿岩体演化特征 |
3.1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
3.2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
3.3 成矿岩体岩浆岩成因 |
3.4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意义 |
3.5 小结 |
4 赛博铜矿床成因分析 |
4.1 成矿流体特征 |
4.2 成矿流体来源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成矿时代 |
4.5 小结 |
5 赛博铜矿床与赛里木地块成矿环境 |
5.1 地层含矿性 |
5.2 构造控矿性 |
5.3 岩浆岩与成矿 |
5.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成矿 |
5.5 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 |
5.6 成矿机制 |
5.7 小结 |
6 赛博铜矿床找矿勘查模式及工程示范 |
6.1 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
6.2 找矿标志 |
6.3 综合物化探找矿勘查 |
6.4 钻探验证结果 |
6.5 综合勘查模式研究 |
6.6 找矿靶区预测 |
6.7 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物化探综合方法在北疆包古图地区矿产勘探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CSAMT方法 |
1.2.2 综合物化探方法 |
1.3 包古图一带物化探研究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
2.1 地质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地层 |
2.2 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地层物性特征 |
2.2.2 岩(矿)石物性特征 |
3.方法原理与工作技术 |
3.1 重磁测量 |
3.1.1 重力测量 |
3.1.2 高精度磁测 |
3.2 激发极化法 |
3.2.1 方法原理 |
3.2.2 工作技术 |
3.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
3.3.1 方法原理 |
3.3.2 工作技术 |
4.重磁及激电扫面资料处理与解释 |
4.1 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
4.1.1 重力数据处理 |
4.1.2 重力异常解释 |
4.1.3 磁测数据处理 |
4.1.4 磁异常解释 |
4.1.5 重磁综合解释推断侵入岩体特征 |
4.2 激电资料处理和解释 |
4.2.1 资料处理 |
4.2.2 异常解释 |
4.3 组合特征 |
5.成矿远景区与异常组合特征 |
5.1 成矿远景区划分 |
5.2 A1-2 区组合异常特征及CSAMT探测 |
5.3 CSAMT资料处理与解释 |
5.3.1 数据处理 |
5.3.2 资料解释 |
5.4 A1-2 区物化探成果综合解释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 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9)激发极化法在西藏多龙地区铜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激发极化法研究现状 |
1.2.1 激发极化法发展 |
1.2.2 激发极化法的应用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工作 |
2 工作区地质概况 |
2.1 以往地质工作 |
2.1.1 区域地质调查 |
2.1.2 区域物化探工作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3 电性特征 |
3 物探工作 |
3.1 仪器设备 |
3.2 参数选择 |
3.3 工作部署 |
4 物探资料综合分析与成果解释 |
4.1 地质构造推断解释 |
4.2 激电异常解释 |
4.3 综合解释成果 |
4.3.1 地质、物化探找矿特征 |
4.3.2 综合异常划分原则 |
4.3.3 综合异常解释 |
4.4 异常查证成果解释 |
4.4.1 拿若矿区1:1万电法扫面成果解释 |
4.4.2 荣那东(RND)异常查证成果解释 |
4.4.3 铁格隆南(TGLN)异常查证成果解释 |
4.4.4 尕尔勤西(GEQX)异常查证成果解释 |
4.4.5 尕尔勤(GEQ)异常查证成果解释 |
4.5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建立 |
5 研究成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云南普朗铜矿区蚀变、脉体系统研究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斑岩型矿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斑岩型矿床研究综述 |
1.2.1.1 斑岩型铜矿床时空分布 |
1.2.1.2 斑岩型矿床成矿环境及成矿模式 |
1.2.1.3 斑岩型矿床成矿岩浆及成矿流体特征 |
1.2.2 斑岩型矿床蚀变研究概述 |
1.2.3 斑岩型矿床脉体系统研究概述 |
1.3 普朗铜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矿区勘查进展 |
1.3.2 蚀变及脉体类型研究现状 |
1.3.3 蚀变及脉体类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构造演化及格局 |
2.2.1 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格局 |
2.2.1.1 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 |
2.2.1.2 三江地区现今区域构造格局 |
2.2.2 义敦岛弧带构造的演化格局 |
2.2.2.1 义敦岛弧带构造的演化 |
2.2.2.2 义敦岛弧带现今的格局 |
2.3 区域地层 |
2.4 中甸岛弧岩浆岩的演化分布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位置及交通 |
3.2 矿床地质 |
3.2.1 矿区主要矿段划分 |
3.2.2 矿区地层 |
3.2.3 矿区岩浆岩 |
3.2.4 矿区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3.1 首采区 |
3.3.2 外围东部 |
3.3.3 矿区北段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矿物组成 |
3.4.2 矿石组构 |
3.4.2.1 矿石结构 |
3.4.2.2 矿石构造 |
第四章 普朗铜矿蚀变特征及其与矿化关系 |
4.1 蚀变类型 |
4.1.1 钾长石化 |
4.1.2 黑云母化 |
4.1.3 绢云母化 |
4.1.4 硅化 |
4.1.5 绿泥石化 |
4.1.6 绿帘石化 |
4.1.7 泥化 |
4.1.8 碳酸盐化 |
4.1.9 角岩化 |
4.2 蚀变分带划分 |
4.2.1 蚀变分带平面特征 |
4.2.2 蚀变分带垂向特征 |
4.3 蚀变元素迁移规律 |
4.3.1 主量元素迁移规律 |
4.3.2 蚀变对稀土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 |
4.3.3 蚀变对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 |
4.4 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
4.5 普朗矿区蚀变特征的对比研究 |
4.5.1 外围与首采区蚀变特征对比 |
4.5.2 与国内外典型矿床对比 |
第五章 普朗铜矿热液脉体系统特征 |
5.1 脉体分类 |
5.1.1 A类脉体 |
5.1.2 EB类脉体 |
5.1.3 B类脉体 |
5.1.4 ED类脉体 |
5.1.5 D类脉体 |
5.2 与国内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的对比 |
5.3 脉体与成矿的关系 |
第六章 蚀变及脉体特征的找矿意义 |
6.1 蚀变-脉体-矿化对矿床剥蚀程度的指示 |
6.2 脉体对成矿流体的指示意义 |
6.3 矿区蚀变-成矿中心探讨 |
6.4 矿床成矿模式 |
6.5 物、化探信息异常 |
6.5.1 普朗矿区激电异常分布特征及物性特征 |
6.5.2 矿区外围北部高精度磁测及放射性γ总量异常 |
6.5.3 矿区成矿元素浓度异常 |
6.6 外围找矿前景 |
6.6.1 找矿标志 |
6.6.2 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激发极化法在寻找斑岩型铜矿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发极化法在河北兴隆县太阳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J]. 张文雨,胡浩. 矿产勘查, 2021(03)
- [2]时域激电法在探索深部斑岩型钼矿中的应用[J]. 赵振华,曲为贵,刘钧沅,刘仕刚,孔祥栋,刘建权,李磊. 华北地质, 2021(01)
- [3]铜多金属矿床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 ——以河北省涞水县杨家台矿区为例[D]. 张小帅.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三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隐伏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李少朋. 吉林大学, 2020(08)
- [5]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河北保定赤瓦屋铜多金属矿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王雪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6]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D]. 展新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物化探综合方法在北疆包古图地区矿产勘探中的应用与研究[D]. 王辉.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8]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J]. 郎兴海,唐菊兴,杨宗耀,丁帅,胡古月,李玉海,谢富伟,严成名. 地质与勘探, 2017(03)
- [9]激发极化法在西藏多龙地区铜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高雪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10]云南普朗铜矿区蚀变、脉体系统研究及其找矿意义[D]. 王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