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量药物静推的简易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武杰,杨金超,刘焱[1](2021)在《心血管介入碘对比剂使用管理护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高新技术、介入器材、辅助治疗和循证医学的广泛开展应用,国内外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快速发展。碘对比剂作为心血管介入诊疗术中的特殊必备药品,在其使用及管理过程中也面临诸多不确定问题。故本共识工作小组通过对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系统性回顾,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和护理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此共识,以期为碘对比剂在心血管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及管理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和指导。
喻文青[2](2021)在《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手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影响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使术后恢复变得复杂,而且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根据美国认知协会的专家共识,以发病时间的不同将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分为术前诊断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谵妄(术后7天内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术后7天至30天的认知功能障碍),术后神经认知障碍(术后30天至12个月)[1]。其中术后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不仅发生率高,而且与患者的长期预后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是干预治疗地最佳窗口期。术后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见,并且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子机制和预防方法仍是大家讨论的重点。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在全麻手术中广泛使用,不但麻醉诱导迅速,可控性好,使用方便,而且具有镇痛,肌松等作用。既往的研究对老年患者术中吸入七氟醚麻醉与术后神经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术中使用吸入性麻醉剂可能会增高术后认知功能异常地风险。本文旨在讨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手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了山东省立医院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16例。患者为年龄大于等于65岁,ASA分级为Ⅰ-Ⅲ,且无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根据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病例组(S组)和对照组(Con组)。两组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并检测有创动脉血压(IBP)、心率(HR)、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诱导,麻醉诱导使用依托咪酯0.2-0.3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顺阿曲库铵0.2-0.4mg/kg,艾司洛尔0.2-0.3mg/kg。插管后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切皮前追加舒芬太尼0.3-0.4μg/kg镇痛。术中病例组予以1-1.5MAC七氟醚,对照组采用TCI模式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术中按需静推顺阿曲库铵。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手术刺激强度调整麻醉维持药物与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与血流动力学平稳。在术前1天,术后第7天,第15天与第30天患者通过MMSE量表与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围术期信息,并在术前30分钟、术后1天和术后第30天抽血以检测血液中S100β蛋白的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发生DNR的危险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探索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病人出现DNR的相关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的MMSE量表和MoCA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血浆S100β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术前30分钟相比,术后第1天血浆S100β蛋白浓度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术后第1天的S组患者血浆S100β蛋白浓度升高(P<0.05)。4.316名手术患者中共有58名患者发生神经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DNR),DNR的总发病率为18.35%。S组DNR发病率为25.31%(40例),Con组DNR发病率为11.39%(18例)。S组DNR发病率高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实验室检查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术前ASA分级、术后第1天血浆S100β蛋白浓度和手术持续时间是术后神经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1.七氟醚吸入麻醉可以增高老年关节置换病人术后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发病率,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和血浆S100β蛋白浓度水平有关。2.年龄、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手术持续时间是术后发生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储昭霞[3](2021)在《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胃减容术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优化的全麻联合TAPB对肥胖病人胃减容手术的术后疼痛管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年龄18-65岁的全麻择期行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的肥胖病人(8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ASA分级I至II级,且BMI>40kg/m2或>35kg/m2合并有一项基础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组(GA)和全麻联合TAPB组(GA+TAPB)。入手术室后予以监测生命体征,穿刺外周静脉后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输注同时予以氧气吸入。右美托咪啶输注完毕后采用静脉药物诱导麻醉,术中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术后镇痛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GA+TAPB组麻醉诱导前予以超声引导下肋缘下的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并于麻醉开始前测试阻滞效果。记录T0(入室15min)、T1(气腹建立时)、T2(胃切除完成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等时刻的生命体征。记录手术全程使用静脉全麻药物用量。并于术前一天、术后三月对患者进行情绪和认知功能评估,包括汉密尔顿焦虑评分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Mo-CA量表和听觉词汇学习量表(AVLT)评分,在T4(入PACU0min)、T5(入PCU1h)、T6(出PACU)、D1(手术后第一天)、D2(手术后第二天)、D3(手术后第三天)进行VAS疼痛评分以评价镇痛效果,并记录术后三天内疼痛补救药物使用情况,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身高、体重、BMI、麻醉时长和手术时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T0的HR、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TAPB组患者T1-T3的HR、MAP相对较低(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全麻药物用量的比较与GA组相比,GA+TAPB组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较低(P<0.05)4.VAS评分的比较与GA组比较,GA+TAPB组患者T4-T6、D1-D2时刻的VAS评分均相对较低(P<0.05)。5.术后镇痛药及PCIA有效按压次数的比较GA+TAPB组患者在术后三天内使用镇痛药的人数明显低于G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PCIA按压有效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情绪与认知术后三月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与术前相比降低、AVLT-延迟评分与术前相比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TAPB组Mo CA量表评分与术前相比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HAM-A、HA M-D、Mo CA及AVLT-延迟量表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三月,GA+TAPB组Mo CA和AVLT-延迟量表评分明显大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能为胃减容病人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且能改善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
黄海东[4](2020)在《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早期筛查、检测是改善肺癌整体预后的关键。肺部实性病变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影像学表现之一,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or Tomography,C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病灶被发现,病灶的良恶性确诊仍然依据病理学诊断。传统的支气管镜技术可获得中央气道腔内病灶的病理诊断,但对于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诊断率较低。支气管腔内超声(endobroncheal ultrasonography,EBUS)和相关导引技术的发展,使得借助支气管镜技术从人体自然腔道微创获得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的病理诊断成为可能,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长海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肺周围、气道管壁外病灶患者,根据病变部位肺内不同分布,分别采用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诊断肺段支气管管壁外实性病变和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灶的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诊断方法,评价各种诊断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第一部分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研究目的评价经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多种导引技术在肺周围性实性病灶(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PPL)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间,94例患者的94个实性肺周围性实性病灶,采用经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5组不同组合的导引技术开展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进行分析。结果1.综合导引技术A组(单用超声小探头)诊断率为65.0%(13/20),B组(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为75.6%(34/45),C组(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透视)为81.8%(9/11),D组(虚拟支气管镜导航+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透视)为91.7%(11/12)。2.94例患者中活检病理组织诊断性率为56.4%(53/94),结合刷检、灌洗后的诊断率为74.5%(70/94)。3.提高活检病理诊断率的因素包括:采用带鞘管的超声小探头为基础的多项导引技术联用、非下叶病灶、病灶直径>2cm、超声小探头位于病灶内部和采用静脉麻醉复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4.所有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左上叶尖后段操作出现超声小探头插入端损坏。结论1.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安全、有效。2.活检联合刷检及灌洗有助于提升诊断率。第二部分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诊断肺段支气管管管壁外实性病变研究目的探讨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conventional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C-TBNA)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法(Radial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RP-EBUS)诊断位于段支气管(第3到5级)管壁外肺实性病灶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经胸部CT证实16例病人位于段支气管近端管外肺实性病灶16个,穿刺前先予超声径向探头探查,确认管外病灶位置后,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法穿刺病灶获取病理组织,对照外科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操作中并发症开展数据分析。结果1.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16例组织送检病理结果证实14例病灶为恶性,其中肺腺癌8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2例未发现恶性病变。2.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联合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的获取组织病理诊断准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3.75%、87.5%、12.5%;3.2例穿刺后出血大于5ml的并发症,经支气管腔内处理即缓解。结论1.经典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可用于位于段支气管近端管外病灶的诊断。2.该方法诊断率、敏感度高,无高危并发症发生,但需注意穿刺后出血的并发症。第三部分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研究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对47例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经胸部CT扫描发现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共78枚肿大淋巴结,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行弹性超声分型,根据颜色分布将淋巴结分为三型:Ⅰ型,非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为主,Ⅱ型,部分蓝色,部分非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Ⅲ型,蓝色为主;然后再行经支气管腔内超声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送检病理证实其良恶性。结果1.EBUS-TBNA后送检病理证实恶性淋巴结33枚,良性淋巴结45枚。2.78枚淋巴结超声弹性成像分型为:Ⅰ型淋巴结中,26/27(96.3%)良性,1/27(3.7%)为恶性,Ⅱ型淋巴结中,15/20(75.0%)为良性,5/20(25.0%)为恶性,Ⅲ型淋巴结中,4/31(12.9%)为良性,27/31(87.1%)为恶性。3.将Ⅰ型淋巴结定义为良性,Ⅲ型淋巴结定义为恶性,此类分法后超声弹性成像对肺门及纵隔恶性淋巴结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43%、86.67%、96.30%.结论1.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进行超声图像分型。2.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判断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韩锋[5](2020)在《BIS监测下预注右美托咪定在无痛支气管镜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与麻醉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痛纤维支气管镜已广泛应用于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的诊治,成为舒适化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的麻醉方法较多,临床上以丙泊酚静脉全麻或复合阿片类药物的方法较为常用。使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时,能够有效抑制支气管镜对机体的不良刺激,而复合阿片类镇痛药物既能够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也可以满足患者对镇静、无痛的需求。但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丙泊酚复合麻醉作用下,患者术中出现过度镇静、低氧血症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问题,所以相关的麻醉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辅助镇静药物,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eroptic Bronchoscopy,FOB)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适度的镇静、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较为满意的舒适度。目前,术前预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镇静镇痛的方法在FOB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该麻醉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为支气管镜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目的:探讨BIS监测下预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麻醉方法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优势。方法:于2019年4月—2019年7月共纳入70名患者接受气管镜检查,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术前5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和观察组(n=35,术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75μg/kg,术前5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两组均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使用0.5~2mg/kg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测并记录以下时间点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BIS值、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MOAA/S):入室时(T0)、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T1)、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时(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5min(T4)、手术开始10min(T5)、手术结束时(T6)、患者可唤醒时(T7)、患者离开手术室前(T8)。术毕对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量、麻醉时间、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及医师的满意度评分等做统计分析。结果:(1)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观察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手术开始10min内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开始5min时,对照组的MAP高于观察组,但在手术开始10min时较低(P<0.05);观察组术中的Sp O2均高于对照组(P<0.05);(2)在镇静监测方面,观察组患者的BI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MOAA/s评分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出室时间较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的丙泊酚使用低于对照组(157.71±55.38vs213.14±58.44,P<0.05);(5)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出现6例呛咳(17.14%),4例低氧血症(11.43%),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和医师满意度评价方面,观察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方法可以安全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能够在维持相似的镇静深度的同时,提供平稳的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
许嘉彬[6](2020)在《利用再生医学中的肝脏脱细胞基质介导建立兔肝癌脱细胞模型 ——用于评估栓塞的血管模型探索》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1]。肝癌具有容易复发、肝内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尽管目前中晚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已达成共识为反复多次的TACE术。但术中很多量化指标大多数仍凭临床经验及回顾性研究所得,缺乏基础研究依据。此外,口前研究TACE术中的载药微球栓塞后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局限于仿生血管模型,无法复制血管系统的几何特征。通过利用脱细胞法制备完整的脱细胞肝基质(DLM)是再生组织工程领域一项前沿技术。DLM是一种临时的物理支持,与功能性细胞相结合可制备组织/器官构建物。脱细胞化肝基质在微观和纳米结构水平上具有整个器官设计的自然结构,可支持体内外的细胞生长。目前,兔肝脱细胞模型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已相对成熟,兔VX2肝癌模型在介入研究实验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两者结合的兔VX2肝癌脱细胞模型概念却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介入医师而言,兔VX2肝癌脱细胞模型可为介入基础研究提供另一个新平台、新途径。研究目的1.探究兔肝VX2肿瘤在影像学下的表现及兔肝癌模型的最佳建模时间?2.评估兔肝中的VX2肿瘤能否实现完全脱细胞化?3.明确兔肝是否适合用于制备介入脱细胞模型,脱细胞后的脉管系统可否行DSA造影,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直径大小?材料与方法从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2—2.5 kg的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后肢瘤株传代、兔肝种瘤及解剖取肝,分别制备正常兔肝及兔肝癌脱细胞模型。同时在脱细胞前对兔肝VX2肿瘤行超声及磁共振检查。对兔肝单肝叶及兔VX2肿瘤全肝依次进行脱细胞化,在脱细胞洗涤的过程中不断对肝实质及肿瘤脱细胞程度进行评估。验证模型可否能行DSA造影,测量评估模型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直径大小。结果兔肝VX2肿瘤生长至10天时,超声及磁共振提示肿瘤周边血供丰富,中央因乏血供出现少许坏死。在种瘤后第2周是尽管肿瘤中央因乏血供会出现少许坏死,但瘤体体积适中。单肝叶及全肝实现完全脱细胞化的总时长分别为16小时及48小时。VX2肿瘤经过48小时洗涤,仍无法实现完全脱细胞化。兔肝脱细胞模型脉管网络系统完整,为肉眼可视化模型,可行DSA造影术。DSA下兔肝脱细胞模型造影显示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为3级分支,即肝叶内静脉分支主干。结论通过超声及磁共振可明确活体兔肝VX2肿瘤的生长情况,种瘤后第2周为建立瘤模的最佳时间。全肝实现完全脱细胞化的总时长是48小时,为单肝叶脱细胞化的三倍;在维持全肝细胞外基质刚性的前提下,想实现VX2肿瘤完全脱细胞化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目前无法有效协调解决该问题。微导管在兔肝脱细胞模型内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为肝叶内静脉分支主干。兔VX2肝癌脱细胞模型在介入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王强[7](2018)在《干细胞与蛋白凝胶治疗动物模型陈旧性心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心脏功能衰竭的晚期缺血性心脏疾病,药物治疗、介入成形和外科搭桥都不能挽回损失的心肌组织,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但该方法费用昂贵,且受到供体来源的限制。最近十几年来,心脏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干细胞(stem cells)移植治疗虽可提高受损心脏功能,但细胞移植后在局部组织的滞留率和存活率很低,限制了干细胞治疗的效果。于是,各种方法如物理磁场固定、基因修饰、化学处理、生物材料运载等都被尝试用来提高细胞移植后在局部组织的滞留和存活[1]。生物材料技术在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突破,为心脏再生医学的下一步进展奠定了基础。以往用于心脏疾病治疗的生物材料大多为心外膜补丁,较难与宿主心脏组织实现成功的细胞间交流,而可注射性材料主要包括纤维蛋白胶和matrigel胶等,提取不易,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胶原(Collagen)是哺乳动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作为动物组织的细胞外微环境成分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广泛的来源。通过牛组织提取、纯化的可注射胶原凝胶(injectable collagen hydrogel),已成功应用于小鼠的神经损伤领域,但尚无心血管系统应用的研究。所以我们设计在小型猪动物模型的心肌梗死及其周围区域注射Collagen hydrogel与干细胞的混合物,术后观察动物的心功能变化、梗死组织体积变化,并取不同时间点的心肌组织标本,探索该方法对细胞再生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研究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的分离培养。取新鲜脐带,剔除其中血管,加入人MSCs培养基培养,80%-90%融合时传代。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筛选复合条件的细胞。体外培养检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肪组织的分化能力。冻存,移植前复苏、重悬备用。将hUMSCs与Collagen hydrogel于体外共培养,检测干细胞活性变化,以评估Collagen hydrogel对干细胞生长繁殖的影响。取20kg左右大小的小型猪,左侧小切口开胸结扎前降支冠脉建立心梗模型。2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以评估心功能受损及梗死瘢痕组织形成情况。取成功的心梗模型动物,二次开胸,按分组不同分别给予hUMSCs、hUMSCs+Collagen、Placebo处理,术后半月、1月、3月、12月评估心脏功能并取标本检测血管及心肌细胞再生情况。结果:从去血管脐带组织提取的MSCs具有良好的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能力;Collagen可以促进MSCs的生存和繁殖。采用小切口开胸结扎冠脉的方法可以制作稳定的缺血性心脏病模型,普遍具有陈旧性心梗瘢痕及心脏功能严重受损。使用Collagen与hUMSCs联合移植可以改善干细胞的治疗效果,促进局部心肌组织的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从而提高心脏功能。联合移植具有协同效应。对心功能受损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沈娟红[8](2014)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及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心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 ECMO)能提供体外气血交换,在肺功能严重受损时保证机体足够的氧供,并让肺休息,是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ARDS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而ARDS患者常合并心脏损伤和心功能障碍,VV ECMO并无心脏支持作用。因此,明确VV ECMO治疗期间心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VV ECMO对心脏具有双重作用,而目前尚无VV ECMO治疗对成人严重ARDS患者心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为一个有创性的治疗,VVECMO治疗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可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最显着的是全身炎症反应的激活,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损伤器官功能。持续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经研究证实在一定程度上可清除炎性介质,从而减轻VV ECMO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联合CRRT治疗后对VV ECMO治疗的心脏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目前也尚无相关研究。本课题拟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系统研究VV ECMO及联合CRRT治疗对心脏的影响,并探索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进一步提高疗效。第一部分通过健康家猪的动物实验,研究V ECMO及联合CRRT治疗对心脏的影响研究一 研究VV ECMO治疗对正常猪心脏的影响目的:通过血流动力学、心肌形态、心肌能量代谢,多层面的研究VVECMO治疗本身对心脏的影响,并探索可能机制。方法:健康家猪12只,随机分为二组——正常对照组和ECMO组(n=6只/组)。两组接受相同的动物准备操作;ECMO组接受ECMO导管置管、肝素抗凝、ECMO运行。观察24小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于实验开始前、2h、6h、12h、24h取血测量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24小时后处死、取材,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和线粒体微观结构,并测量心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心肌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两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各时间点血清cTnI、CK-MB水平都在正常范围内,无显着差异;心肌细胞ECMO组光镜下可见肌纤维水肿,电镜下有少量肌丝溶解;ECMO组线粒体水肿较明显,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较正常对照组下降,其中复合物I和IV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CMO心肌炎症反应明显激活,心肌MPO活性,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b、IL-6浓度和mRNA表达都显着升高(p<0.01);ECMO组心肌的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产物MDA、蛋白质羧基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VV ECMO治疗可导致心肌细胞水肿、局部肌纤维轻度受损、心肌能量代谢受损,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正常的猪心在可代偿范围内,不会对心脏的泵血功能产生影响;心脏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激活是导致VV ECMO相关的心脏损伤的重要机制。研究二 研究联合CRRT治疗对VV ECMO治疗的正常猪心脏的影响目的:研究联合CRRT治疗对VV ECMO治疗的猪心脏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对心肌形态和能量代谢的作用。方法:健康家猪12只,随机分为二组——ECMO组和ECMO+CRRT组(n=6只/组)。ECMO置管完成后,ECMO组开始VV ECMO运行,ECMO+CRRT组同时开始VV ECMO和CRRT运行,观察24小时,处死取材。检测心肌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和线粒体微观结构,并测量心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结果:与ECMO组相比,联合CRRT治疗后心肌炎症反应减轻,心肌MPO活性(p<0.05),IL-1β、IL-6 浓度(p<0.01)和 IL-6mRNA 表达(p<0.05)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氧化损伤产物浓度下降,MDA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MO+CRRT组光镜下可见心肌水肿减轻;电镜下肌丝溶解减少、线粒体水肿减轻: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V活性较ECMO组升高,但未得出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CRRT治疗可减轻VV ECMO导致的心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VV ECMO对心肌的损伤,是更为优化的治疗方式。第二部分通过创伤性ARDS模型,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时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影响研究一 创伤性严重ARDS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重复性好、逼真度高、成本低、简单易行的创伤性严重ARDS模型,为进一步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影响提供基础。方法:健康家猪4只,采用弥漫性肺挫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建立:予0.4kg/kg W的重物由1米高度自由落体撞击肺部,立即给予2h的缺血及2h的复苏,复苏完成后观察24小时。观察动物的死亡率,监测氧合指数的变化,通过CT检查和肺形态学评估肺损伤程度,并评估心脏的变化。结果:2只动物在建模过程中死亡,观察阶段无动物死亡,平均生存时间14±7小时,死亡率50%。模型建立后氧合指数明显下降,并在观察期间继续下降至200以下,CT评分(CTVI)52.0±7.1%,肉眼可见双肺呈弥漫性改变,而心脏无机械性损伤,光镜下肺泡渗出和心肌均符合ARDS改变。结论:通过弥漫性肺挫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建立创伤性ARDS模型,同时对心脏无明显机械损伤,心肌损伤符合ARDS改变,创伤严重度符合后续实验要求。研究二 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时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影响目的:VVECMO是严重ARDS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前面研究结果显示VV ECMO联合CRRT是更为优化的治疗方式。本部分旨在模拟临床情况,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时的心脏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健康家猪18只,按第二部分研究一的方法建立创伤性严重ARDS模型。然后随机分为3组——ARDS模型组、ARDS-ECMO组、ARDS-ECMO+CRRT组(n=6只/组)。观察24小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于建模前、建模后、2h、6h、12h、24h取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24小时后处死、取材,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和线粒体微观结构,并测量心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心肌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实验过程中,治疗组血流动力学较平稳,ARDS模型组后期HR逐渐升高、MAP逐渐下降,14小时后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RDS模型组光镜下和电镜下均可见较明显的肌纤维断裂;治疗组肌纤维较完整,断裂较少,24小时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较ARDS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线粒体水肿减轻、结构较完整,呼吸链复合物活性改善,ECMO联合CRRT治疗后效果更显着。ARDS模型组心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明显激活,ARDS-ECMO组心肌炎症反应轻度升高,ARDS-ECMO+CRRT组心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水平明显下降。心肌损伤,VVECMO联合CRRT治疗可降低心肌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氧化应结论:ARDS病理状态下,存在激程度,从而减轻心肌损伤,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第三部分研究W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患者心脏的影响目的: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入选我院普外科ICU自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因严重ARDS接受VV ECMO联合CRRT治疗,且支持时间≥24h的成人患者。观察VV ECMO联合CRRT治疗后24小时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心肌损伤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4人,ECMO成功脱机率64.3%,总体生存率57.1%。ECMO及CRRT上机后心率逐渐下降。对于上机前非血管活性药物依赖的患者,MAP逐渐上升;对于上机前血管活性药物依赖的患者,维持MAP平稳的情况下,血管活性药物剂量逐渐下降。治疗过程中,血清cTnI和CK-MB水平逐渐下降,但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cTnI和CK-MB水平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cTnI和CK-MB水平呈上升趋势,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VV ECMO联合CRRT治疗能改善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VVECMO治疗期间心肌损伤的变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龚磊,刘露,陈灵,罗爱东[9](2011)在《一例重症肺炎患者的药学监护》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一例重症肺炎患者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与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针对具体病例从药物选择、给药剂量、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本次药学监护取得明显效果,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深入临床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开展药学监护,可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实现个体化给药。
肖摩[10](2010)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在烧伤系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介绍各类烧伤患者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中的临床表现和应对处置方法,总结"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三度六分法对各类型烧伤创面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全身治疗和创面各期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全身器官损伤和创面都有明显的原位再生复原治疗作用。结论: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为烧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结合烧伤发病的系统治疗,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可靠的疗效、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二、少量药物静推的简易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量药物静推的简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管介入碘对比剂使用管理护理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共识的制订方法 |
1.1 成立共识工作组 |
1.2 确定共识框架 |
1.3 制订函询问卷 |
1.4 专家函询过程 |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共识内容 |
2.1 碘对比剂的选择原则 |
2.2 碘过敏试验 |
2.3 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
2.4 预防用药 |
2.5 碘对比剂临床使用前准备-对比剂储存和预热 |
2.6 患者评估 |
2.7 特殊患者对比剂使用的管理 |
2.8 对比剂引起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预防与处理 |
2.9 过敏样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
2.1 0 碘对比剂的包装及使用后处理 |
(2)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手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影响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胃减容术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肥胖病人减肥手术的围术期镇痛 |
参考文献 |
(4)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径向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诊断段支气管管壁外孤立性肺实性病变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腔内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BIS监测下预注右美托咪定在无痛支气管镜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术前记录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分组与盲法 |
1.2.2 麻醉方法 |
1.2.3 研究指标 |
1.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1.2.5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2.2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对比 |
2.3 两组患者镇静水平对比 |
2.4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药物使用对比 |
2.5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
2.6 术后NRS与满意度评分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麻醉药物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利用再生医学中的肝脏脱细胞基质介导建立兔肝癌脱细胞模型 ——用于评估栓塞的血管模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前期探索研究——SD大鼠肝脱细胞模型注射载药微球的可行性 |
1.3 实验兔的器官准备 |
1.4 离体正常兔肝的脱细胞过程 |
1.5 离体肝癌兔肝的脱细胞过程 |
结果 |
2.1 前期探索研究 |
2.2 鼠肝与兔肝的对比 |
2.3 兔肝VX2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
2.4 离体正常兔肝(单肝叶)的脱细胞表现 |
2.5 离体肝癌兔肝的全肝脱细胞表现 |
2.6 脱细胞化兔肝的DSA下表现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7)干细胞与蛋白凝胶治疗动物模型陈旧性心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心肌梗死与心脏再生医学 |
心脏组织工程中的生物材料 |
研究意义与整体设计 |
第2章 人hUMSCs的制备与检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试剂配制 |
2.2.4 实验耗材与设备 |
2.2.5 方法 |
2.3 结果 |
2.3.1 干细胞形态学观察 |
2.3.2 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
2.3.3 干细胞体外分化组织化学染色 |
2.4 讨论 |
第3章 干细胞与Collagen共培养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耗材与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细胞形态观察 |
3.3.2 吸光度观察 |
3.3.3 统计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陈旧性心梗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估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药品和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2.4 试剂配制 |
4.2.5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3.1 死亡率与成功率 |
4.3.2 心脏改变 |
4.3.3 心电图改变 |
4.3.4 心脏超声改变 |
4.3.5 心脏磁共振改变 |
4.3.6 病理改变 |
4.4 讨论 |
4.4.1 实验动物 |
4.4.2 实验方法 |
4.4.3 效果评价 |
第5章 hUMSCs与Collagen hydrogel治疗陈旧性心梗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小型猪陈旧性心肌梗死(CMI)模型 |
5.2.2 hUMSCs及Collagen的使用 |
5.2.3 hUMSCs的移植前处理 |
5.2.4 hUMSCs/hUMSCs+Collagen移植 |
5.2.5 超声心动图(UCG)检查 |
5.2.6 心脏磁共振(CMRI)检查 |
5.2.7 小型猪心脏取材 |
5.2.8 免疫组化检测 |
5.2.9 免疫荧光检测 |
5.2.10 qPCR |
5.2.11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小型猪心梗模型的制备 |
5.3.2 UCG评估 |
5.3.3 CMRI评估 |
5.3.4 心肌组织病理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8)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及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心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通过健康家猪的动物实验,研究VV ECMO及联合CRRT治疗对心脏的影响 |
研究一 研究VV ECMO治疗对正常猪心脏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研究联合CRRT治疗对W ECMO治疗的正常猪心脏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通过创伤性ARDS模型,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时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影响 |
研究一 创伤性严重ARDS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时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研究VV ECMO联合CRRT治疗对ARDS患者心脏的影响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完成文章 |
博士期间学术交流 |
博士期间获得奖项 |
致谢 |
四、少量药物静推的简易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管介入碘对比剂使用管理护理专家共识[J]. 武杰,杨金超,刘焱.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7)
- [2]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手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延迟性恢复的影响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D]. 喻文青. 山东大学, 2021(09)
- [3]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胃减容术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D]. 储昭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黄海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5]BIS监测下预注右美托咪定在无痛支气管镜中的临床应用[D]. 韩锋. 河南大学, 2020(02)
- [6]利用再生医学中的肝脏脱细胞基质介导建立兔肝癌脱细胞模型 ——用于评估栓塞的血管模型探索[D]. 许嘉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干细胞与蛋白凝胶治疗动物模型陈旧性心梗的研究[D]. 王强. 南京大学, 2018(05)
- [8]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及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心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沈娟红. 南京大学, 2014(05)
- [9]一例重症肺炎患者的药学监护[A]. 龚磊,刘露,陈灵,罗爱东. 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1
- [10]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在烧伤系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肖摩.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