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春节

中国城市的春节

一、Spring Festival in China's Cities(论文文献综述)

邵帅,蔡竹欣,田志华,杨莉莉[1](2021)在《镶着金边的乌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城市空气质量》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各地陆续启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简称"一级响应")为科学评估社会经济全面管控的环境影响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基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日度面板数据样本,采用断点回归法和断点-双重差分法,并利用具有大数据特征的百度迁徙城内出行强度和六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分别表征居民出行强度和经济活动强度,实证考察了该一级响应的启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估算了一级响应启动所带来的公共健康收益.研究发现,一级响应的启动显着改善了空气质量,其中东部城市、北方城市、非工业主导城市及低污染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得更为明显.并且,疫情的严重性会增强一级响应对空气污染的促降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一级响应的全面管控措施主要通过减弱居民出行强度和经济活动强度而降低了空气污染,这意味着一级响应相关管控措施尽管具有显着的减排效果,但却是以抑制正常的经济活动为代价的,因而并非经济有效的减排策略.最后,本文通过估算发现一级响应对空气污染的促降效应产生了"额外"的公共健康收益,因其避免的总致死人数为4018~16659人.上述研究结论为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郭诗洁,金银[2](2021)在《基于腾讯迁徙数据的城市人口流动时空分布格局——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期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成为热点趋势,随着高铁、航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完善,各类人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要素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人口的时空流动性大大增加,形成突破各类行政地域空间限制的"流空间"。本文基于腾讯位置数据针对西安市平日与春节、国庆节假日人口迁徙数据研究,分析近些年城市间人口流动时空分布的格局变化。通过对比新一线城市迁徙数据,从全国、西部地区与关中城市群层面,分析西安市城市联系性、城市吸引力与中心度等城市发展指标,并探索其内在的影响动力机制,提出区域内城市联系优化建议,以期对西安及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区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陈慧云,王强[3](2021)在《COVID-19疫情对福建省2020年和2021年春运人口流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福建省为例,根据2019、2020、2021年3年春运农历同期数据构建人口迁入复苏率指标,揭示疫情对福建省2020年和2021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影响的逐日特征、阶段特征以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疫情对福建2020年春运人口流动影响显着,对2021年春运人口流动影响较小.(2)疫情未影响2020年福建春节前的人口流动,但就地过年政策影响了2021年春节前的人口流动.(3)2020年节后人口流动经历恢复停滞期、快速恢复期和平稳恢复期,2021年节后人口恢复水平快且高,经历高水平恢复期和完全恢复期.(4)疫情严重影响了2020年福建节假日和周末的人口流动,2021年只有春节假期影响较大.(5)2020年各市的人口迁入空间恢复格局变化巨大,大部分城市由恢复差进入较好等级;2021年变化较小,各市由恢复较好进入好等级.

张小东,韩昊英,唐拥军,罗国娜[4](2021)在《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迁徙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信息流、资本流、交通流等流空间的基本载体,能客观地反映城市间地理行为关系,对于刻画城市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级以上城市的百度迁徙大数据,本文尝试从全域和净迁徙的视角探索研究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对其网络的层级、关联关系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挖掘提取。研究发现:(1)全国城市网络呈现出稳定的、层级明确的三棱锥四顶点"钻石型"结构,与主要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空间分布相吻合;(2)区域网络表现出向高级别行政中心集聚的"核心—外围"放射状结构;(3)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典型小世界特征比较凸出,小世界网络的可达性和连通性较高;周口、阜阳、赣州、上饶、重庆等作为主要劳动力输出型城市,深圳、东莞、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了主要的外来人口聚集地,并形成了对应的人口就近输送网络关系;(4)城市的行政地位、经济规模、交通枢纽建设、劳动力资源等因素都对其网络控制力和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后,研究结合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均衡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刘耀彬,孙敏[5](2021)在《基于信息流的工作日与节假日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文中认为利用百度指数的用户关注度表征城市信息流,采用PageRank算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工作日和节假日(春节与国庆节)的城市网络联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城市网络结构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根据城市在工作日与节假日的PageRank排名可以将所有城市分为"假日活跃型""工作忙碌型"与"综合发展型"三种类型,不同城市在工作日与节假日的联系特征差异较大;(2)从空间组织特征来看,工作日城市间的信息联系强度分布更为均衡,城市网络的进入门槛更低,而节假日中呈现出显着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化现象较为严重;(3)节假日期间子群内部及子群之间的信息流联系强度高于工作日,并且在节假日中子群间的分派独立程度更低,边界效应得到弱化;(4)经济条件、就业收入、创新能力及信息化程度与工作日城市网络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文旅资源与交通条件与节假日网络关联性更明显,地理距离与行政区划对信息流传播仍具有约束作用。

向歆,施开放,杨庆媛[6](2021)在《基于百度迁徙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分析——以2015年和2019年春运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采用LBS百度迁徙春运数据,运用度中心性、位序-规模法则、优势流方法,对比分析2015年、 2019年我国城市网络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城市网络的位序-规模特征看,全国呈现出首位城市结构,2019年各级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占比均较2015年有所降低,有向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2)从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看,全国一级、二级城市大体呈现"十字形"分布;(3)全国城市网络整体呈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结构特征.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有更完整的城市网络结构,全国除核心城市外,城市受地域距离影响明显;全国城市南北方向联系强度大于东西方向联系强度,南北方向的线路联系增加了西部的北京—西安—成都—广州.

余典范,李斯林,周腾军[7](2021)在《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新冠疫情冲击的自然实验》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2019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导致的全国范围停工停产为自然实验,采用广义DID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在排除了混杂因素与遗漏变量的内生性后有效识别了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产业。研究发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源于第二产业,在停工环境下,其占GDP比重每上升1%,空气质量指数相较于上年同期下降0.470;第二产业内部细分行业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且制造业中轻工业的影响系数高于装备制造业与能源化工业;采矿业与建筑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不显着;而由于疫情期间的生活需求增加代替了停工减少的工业需求,水电气热生活供应业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并不显着。同时,文章还发现生产过程对第二产业的污染贡献度高于第三产业;在制造业内部,轻工业受员工通勤因素影响相对更高,而能源化工业受生产过程影响更甚。因此,文章提出:第一,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来看,需重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加强对工业尤其是轻工业、能源化工等制造业污染"大户"的防治;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环境治理需要因城而异,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地理气候条件;第三,在推行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回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内部结构优化的理念,在权衡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时要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底线,避免短视化行为。

李科[8](2021)在《中国城际人口流动分布及城市网络分析研究 ——基于2019年高德跨城出行大数据》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大大地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城市间交流频率增加、速度加快,原有地理空间结构被一种网络的关系所渗透和重构,大、中、小城市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互联形成了一种复杂多元的网络型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网络。以“流动空间”视角构建网络模型近年来成为城市网络主题下研究的新范式。具有定位服务的互联网应用连续、稳定地记录其用户的出行轨迹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新型数据源。依托高德跨城出行时空大数据,构造了全国城城人口流动网络及城市间关系矩阵,通过时间划分、GIS空间表达、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体系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对区域网络空间特征进行解构,对中国、中国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分布规律、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城市间联系强度等问题展开时空分析或评价,并尝试性地分析了推动城际人口迁徙的关联性因素。本研究旨在为调整区域资源配置、人口政策制定,区域一体化协作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工作日和休息日这两个平日时段的人口流动较为稳定、城市的流入与流出型较为一致。相较平日时段,春运时段的流动人口较为活跃,迁徙距离明显增加。春运时段的“返乡期”和“返工期”的人口流动方向基本呈对称现象,尤其是节后由中部省份大规模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空间指向,使中部地区出现较大的人口“洼地”。(2)中国的流动人口在空间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流动人口集散体系具有层级分异特征,数量上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分布结构。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与扁平化趋势共存,表现在高值流动与高等级城市少,但是集中了大量了流动人口,而低值流动与低等级城市多,但是这些城市间的联系较为微弱和分散。其次,流动人口指向具有向“邻”性和向“优”性选择的双重特征。以城市群为基底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形成,不同的城市群各自有不同的但较为固定的人口输入输出通道。(3)长三角人口流动空间体系网络格局大致呈以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Z”型结构。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集聚程度较高,城市网络发育较成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程度较高。(4)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权力”中心,与较多城市发生流动关系。而江苏省的苏州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内吞吐量最大的流动人口集聚中心。并且,江苏省的省内流动量在每个时期都较高;安徽省在“返乡期”的流入较其他三个时段有所增加,在“返工期”的流出激增;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在“返工期”的流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5)地理距离是人口迁徙的重要摩擦阻力;城市间交通的可达性与便利程度是人口流动的必备物质基础。

童昀,马勇,刘海猛[9](2020)在《COVID-19疫情对中国城市人口迁徙的短期影响及城市恢复力评价》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剧烈冲击。科学评价中国受新冠疫情短期影响及恢复情况并揭示其时空特征,可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经济形势研判和城市恢复提供有力支撑。基于2020年1月13日—4月8日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构建恢复指数(RRI)和恢复缺口(RGI)等指标,从多尺度揭示中国受COVID-19疫情短期影响的逐日特征、阶段特征以及时空格局。结果发现:①疫情未影响春节前返乡迁徙,节后恢复经历恢复停滞期、快速恢复期、平稳恢复期,全国总体恢复程度由恢复停滞期不足20%上升至快速恢复期末60%左右,3月3日开始进入平稳恢复期,恢复指数达70%以上,完全恢复至历史同期水平仍需较长时间。②疫情对周末和节假日城市间交往活动影响显着,中部和东北地区尤为明显。③疫情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明显,相对恢复程度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地区。④城市间恢复程度差异显着,节后至4月8日呈现南高北低空间格局。结合疫情程度,广州、深圳、重庆处于高确诊高恢复聚类,河北、天津、黑龙江、河南、安徽、湖南处于低确诊低恢复聚类。⑤随着疫情有效控制,城市层面恢复缺口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大规模成片劳动力迁入缺口,转变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的点状缺口。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时空大数据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影响评价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李晓宁[10](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二、Spring Festival in China's Citi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ring Festival in China's Cities(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腾讯迁徙数据的城市人口流动时空分布格局——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人口流动时空分布分析
    3.1 平时人口迁徙空间分布特征
    3.2 春节人口迁徙空间分布特征
    3.3 国庆期间人口迁徙空间分布特征
4 影响动力机制
    4.1 经济律与距离律
    4.2 户籍新政等政策因素
    4.3 历史底蕴与文化软实力
5 优化建议
    5.1 优化核心城市
    5.2 完善规模层级
    5.3 强化区域联系
    5.4 小结

(3)COVID-19疫情对福建省2020年和2021年春运人口流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疫情对福建省及各地区影响的时序分析
        (1)返乡期:
        (2)春运假期:
        (3)返城期:
        (4)春运结束时期:
        (5)日常时期:
    2.2 疫情对福建省及各地区人口复苏的时序分析
    2.3 春节后福建各地区人口复苏的阶段演化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4)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城市中心度分析
        2.2.2 社会网络分析
3 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
    3.1 结构特征分析
    3.2 影响因素分析
4 中国城市间净迁徙网络关联特征
5 讨论
6 结论

(5)基于信息流的工作日与节假日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Page Rank算法
        1.3.2社会网络分析
2 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2.1 城市节点特征
    2.2 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特征
        2.2.2城市网络集散组织特征
    2.3. 城市群子群特征分析
        2.3.1子城市群联系强度分析
        2.3.2凝聚子群密度分析
3 工作日与节假日城市网络结构相关因素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6)基于百度迁徙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分析——以2015年和2019年春运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度中心性
    2.2 位序-规模法则
    2.3 优势流
3 结果与分析
    3.1 城市网络总体特征
        3.1.1 城市网络的位序特征
        3.1.2 城市网络的规模分布特征
    3.2 城市网络层级特征
        3.2.1 全国城市层级特征
        3.2.2 一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层级特征
        3.2.3 二、 三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层级特征
    3.3 城市网络联系结构
        3.3.1 全国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3.3.2 一级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3.3.3 其他重点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7)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新冠疫情冲击的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命题与识别策略
    (一)研究命题。
    (二)识别策略。
三、数据说明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性描述。
    (三)平行趋势检验。
    (四)行业间复工程度比较。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按三次产业分类的回归结果。
        1. 标准DID回归结果。
        2. 广义DID回归结果。
    (二)第二产业细分行业回归结果。
    (三)异质性分析。
五、稳健性分析
    (一)稳健性检验。
    (二)内生性讨论。
    (三)安慰剂检验。
六、进一步分析:生产与通勤对空气质量影响的产业间差异
七、结论与政策含义

(8)中国城际人口流动分布及城市网络分析研究 ——基于2019年高德跨城出行大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
        1.3.1 中心地理论
        1.3.2 核心-边缘理论
        1.3.3 “流”空间理论
        1.3.4 引力模型
        1.3.5 空间相互关系理论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准备
        2.2.2 指标与方法
    2.3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2.3.1 技术路线
        2.3.2 创新之处
第3章 全国人口流动分布与城市网络分析
    3.1 四个时期下城市流入与流出类型分析
    3.2 四个时期下流动人口位置分布情况
    3.3 四个时期下城市网络空间规律与结构特征
第4章 长三角人口流动分布与城市网络分析
    4.1 四个时期下长三角城市群的流入分析
    4.2 四个时期下长三角城市群的流出分析
    4.3 四个时期下长三角内部的流动关系分析
    4.4 四个时期下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规律与结构特征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网络评价
    5.1 城市间吸引力——辐射力矩阵
    5.2 城市吸引力与城市辐射力评价
    5.3 城市中心性评价
    5.4 城市间人口流动相关性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COVID-19疫情对中国城市人口迁徙的短期影响及城市恢复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研究数据
        2.1.1百度迁徙大数据
        2.1.2数据的时空尺度
        2.1.3数据来源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挖掘方法
        2.2.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3城市恢复评价指标
        2.3.1恢复指数(RRI)
        2.3.2恢复缺口(RGI)
3结果分析
    3.1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整体分析
        3.1.1疫情对全国及四大区域短期影响的时序分析
        3.1.2疫情影响下全国及四大区域恢复情况的时序分析
    3.2城市尺度的分析
        3.2.1春节后城市恢复的空间分异特征
        3.2.2春节后城市恢复的阶段演化特征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4.2讨论

(10)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Spring Festival in China's Cities(论文参考文献)

  • [1]镶着金边的乌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城市空气质量[J]. 邵帅,蔡竹欣,田志华,杨莉莉. 计量经济学报, 2021(04)
  • [2]基于腾讯迁徙数据的城市人口流动时空分布格局——以西安市为例[A]. 郭诗洁,金银.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2021
  • [3]COVID-19疫情对福建省2020年和2021年春运人口流动的影响[J]. 陈慧云,王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4]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张小东,韩昊英,唐拥军,罗国娜.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10)
  • [5]基于信息流的工作日与节假日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 刘耀彬,孙敏. 经济地理, 2021(05)
  • [6]基于百度迁徙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分析——以2015年和2019年春运数据为例[J]. 向歆,施开放,杨庆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7]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新冠疫情冲击的自然实验[J]. 余典范,李斯林,周腾军. 财经研究, 2021(03)
  • [8]中国城际人口流动分布及城市网络分析研究 ——基于2019年高德跨城出行大数据[D]. 李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COVID-19疫情对中国城市人口迁徙的短期影响及城市恢复力评价[J]. 童昀,马勇,刘海猛. 地理学报, 2020(11)
  • [10]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国城市的春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