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以州带县 规范预算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和亚龙[1](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以B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绩效预算的理念被引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历经探索萌芽、试点确立阶段,不断结合我国财政实际,预算管理模式已见雏形。但总体来看,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前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预算绩效管理观念不受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辅助措施不足等。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维性、平衡性、因果性、战略性等特点,虽然它源于企业,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同样也讲究绩效,基于平衡计分卡指标与预算管理的关联性,其完全可以应用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去,如指标设计原则、指标设置内容等都可以应用其中。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当前问题,分析成因,结合案例,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展开研究。并且结合了B市预算绩效管理项目,以此展开探讨平衡计分卡在B市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切合实际,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基于此,文章最后提出加强基础建设、完善优化管理流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保障措施等具体建议,以期为各级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言献策,让绩效管理理念在地方政府生根发芽,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助力服务性政府建设。
蒋子龙[2](2020)在《安徽“省直管县”的政策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我国的五级政府体系是中央-省-市-县-乡,其中县域经济作为基层环节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县级财政由于多种原因逐渐捉襟见肘,失去竞争力,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缓解这一问题,自2002年起国家试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部分县域“县财省管”。安徽省便一直是积极的先锋探索排头兵,既2009年在全省所有县域铺开财政体制改革后,2011年在广德县又进行人事权力的改革,达到了经济、财政、人事全由省级管理的彻底的直管县状态,那么本文就是为了探究安徽“省直管县”政策近十年来的效果和影响机制,是否是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行政管理体系,为政府和国家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提供参考。我们基于安徽省2000~2017年的县级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回归合成法评估了“省直管县”政策对试点县广德县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GDP增长率和县级财政收入作为我们主要的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与人均职工工资作为协变量,同时也根据广德县的发展方向选择了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总值同样作为我们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政策能够十分有效的增加GDP增速、县本级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我们的分析表明,广德县地处江浙皖交界的区位优势促使当地政府将重心更多的放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上,其高速发展有三方面的助力:一、破除了人事权力的桎梏,让广德县政府能够有决心大胆发展;二、有着省财政的支持兜底,让广德县有能力充分发展;三、有着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增幅,让广德县优先高速发展。鉴于此,我们的结果能够支持“省直管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本领域的分析大多是定性分析,并且多针对某一省或全局的探讨,定量分析也是少有下沉到具体县域的比较案例研究,本文能够略作学术上的补充欠缺。另外本文采用的是全省58个县域的县级数据,较为精细的分析县级经济的发展。最后,我们使用的多种政策评估方法,改进了传统政策评估方法的劣势,降低了人为选择控制组所造成的误差,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特定主体的宏观政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本文兼具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理论意义在于从数据出发,科学的研究了政策对县域各个指标各个发展方向的影响程度和趋势、对政府和国家审视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下一步的目标和步伐提供了参考。实际意义则是从统计数据上定量分析,从实际情况定性分析,两者结合相互印证,为县级发展寻找短板,发扬长处,同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和改善措施。
罗建国[3](2019)在《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文中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财政部门的主责。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
张帆[4](2019)在《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产品供给是现代政府一个重要的职能,PPP项目作为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模式中的一种,具有提高政府履职效率、降低政府债务、提高公共产品项目管理水平等的特性,与其他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相比,它优势明显,并且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研究价值。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对资金具有积聚和分配的功能,是PPP项目重要的融资平台,然而由于PPP项目收益低、周期长等原因,使得银行缺乏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我国现阶段的银行机构主要有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三类。除中央银行外,虽然其它各类银行参与建设PPP项目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如果PPP项目的参与环境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实施流程能进一步规范,也能提高它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下,银行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问题。而政府作为PPP项目的主责部门,是优化和规范PPP项目参与环境、实施流程的主体,只有通过政府引导才能够促使银行积极参与进PPP项目,从而促进PPP项目的推广和发展,最终较大的满足人民的需求。2018年云南政府债务居全国第八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云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云南省政府非常重视PPP项目的推广和发展,在组织领导、政策培训和宣传推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8年云南省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的示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位居全国第一。虽然云南PPP项目的推广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项目平均金额较高,但是云南PPP项目总规模依然处于中等水平,落地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首先在概述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论述PPP项目在降低政府债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优势,由此导出:云南要降低政府债务,破除基础设施滞后难题,推广和发展PPP项目是最有效的途径的观点。之后,又进一步分析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的必要性,以及云南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的迫切性。虽然现阶段PPP项目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受中央政府的影响,但地方政府在项目的实施、考核和政策资金的引导上仍然有很大的自主权。如果地方政府能充分发挥这些自主权,就能进一步规范项目参与环境和实施流程等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银行加大参与力度。所以本文从地方政府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述了云南PPP项目普遍具有收益率低且周期长的特点,其较低的项目收益率与银行贷款收益率预期存在差异、较长的项目周期又与银行中短期信贷需求存在矛盾,使得银行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较难加入到云南PPP项目中。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云南PPP项目主要的融资对象,如果不能提高其对云南PPP项目的参与度,就难以破解当前云南PPP项目的融资难题,使其难于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在此论述的基础上,本文从论述云南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切入,并结合多方面相关的因素,从以绩效考核贯穿到云南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并将考核结果应用到相关付费环节,就能够促使云南的PPP项目由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从政银合作破解云南PPP项目周期长难题,即进一步规范完善云南PPP项目实施流程,并鼓励银行创新融资模式,以银团贷款等方式参与云南PPP项目,就能有效减缓云南PPP项目长周期与银行中短期信贷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从发挥云南PPP项目中政策性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带动作用,即通过建立云南PPP项目中的“政银担”合作新机制,放大政策性银行的引导作用,从而撬动商业银行资金流入云南PPP项目,解决其融资困局三个方面,提出云南政府如何有效引导银行积极参与云南PPP项目的建设性意见。
刘彩霞[5](2019)在《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要求 全面拓展财政审计广度和深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围绕中心,统筹推进,财政审计工作成绩突出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审计机关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围绕推动重大政策落实、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推进审计全覆盖,统筹协调,全面攻坚,各级财政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着力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近几年,各地按照厅党组部署,始终把促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作为
拉玛·兴高[6](2019)在《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2018年主要工作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昆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
孙海波[7](2014)在《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与大山区、大库区融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特征,要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本文以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为对象,尝试系统地探索农民收入的增长机理,为出台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除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外,重点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相关文献,在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本文开展农民收入增长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报酬递增原理、人力资本理论和政府经济职能三个方面。报酬递增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运用报酬递增原理主要尝试从经济理论上解释收入增长之谜,人力资本是实现报酬递增的基础,而在这个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经济职能的正常发挥。第三章主要是介绍重庆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发现制约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要素。从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重庆地区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发展三个层次,分析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发现重庆农民收入增长的机理。第四章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四个侧面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运用重庆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农民人力资本改良的政策措施。第五章首先定性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然后实证分析了农业经营收入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重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第六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别从农村企业发展、农村城镇化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机理,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重庆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地从农民人力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三个层次,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了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于收入增长源于技术进步和专业分工,而目前的统计指标还无法满足实证分析的需要。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构建一个包含农民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综合性数理模型,探讨农民增收机理将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阮健恒[8](2014)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S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化、信息化、绩效化逐步完善的同时,审计发现,财政专项资金在流程和使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却屡禁不止、周而复始地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14年,审计署发布《关于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若干意见》,要求审计发挥“促进专项资金规范使用”、“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作用。在现行审计管理状况下,要充分发挥审计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的探索是有必要且意义深远的。本文主要采取调查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和审计管理现状两条相互关联又独立运行的管理线入手,结合S市的实际情况,利用财政、审计以及调查数据的支持,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对管理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对产生原因进行推理。首先,揭示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产生问题的三大原因:一是问责不严,“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导致了资金使用中“重资金,轻效益”的问题;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间配合不到位,突出了资金流转过程中“重流程,轻效率”的问题;三是资金分配跳出受资者实际的需求方向,体现了资金分配者“重政绩,轻惠民”的情况。其次,针对审计管理现状,论文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的难点、审计面临的压力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量数据分析,总结当地审计管理存在覆盖面不足、信息掌握不充分、工作规划性不足、审计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制约审计工作的三大因素:制度体制的不完善;信息化发展的不足;高素质人员的缺失。最后,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运用审计管理理论,制定一套符合地方发展现状的对策建议:从制度完善、加强沟通和信息传递入手完善审计外部环境;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模式,包括构建联网审计系统(OLA)、做好审计项目规划和分类滚动计划、推行结合审计、“参与式”审计和绩效审计模式;针对内部环境建设,采用质量控制、审计结果运用以及人才体系建立等方式予以改善。
贾琳[9](2014)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未来十年是中国改革的关键期,也是缓解二元经济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十年。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最终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力。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然而,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自“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来,统筹城乡发展便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又将城乡发展一体化,确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政府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责任主体,多次出台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文件和相关扶持政策,旨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二元经济理论、外部性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调查问卷与统计模型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等方法,结合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以宏观视角来探析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过程中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及保障措施。首先,探析了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从财政政策的主要职能着手分析,合理界定了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边界以及政府间财政职能边界。利用博弈理论解析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乡镇农民的决策行为以及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进而说明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效应、乘数效应、均衡效应和福利效应。鉴于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其次,研究了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成效。探究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根据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与演进所表现的主要特征,将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阶段,城乡分离进一步发展阶段,城乡关系调整与对立扩大阶段和政府引导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文以财政政策为切入点,详述我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行财政政策,总结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再次,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当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体思想及评价目的。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评价的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的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含义进行了简要分析;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评价的决策系统,阐述结构方程模型理论的基本原理及步骤,提出模型假设,设计调查问卷,确定数据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标准。利用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当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第四,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作用。有针对性地对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应用财政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分析,考察各国政策的渊源与沿革,对建立健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启示及指导作用,为我国调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提供思路。最后,完善了我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及保障措施。建议从政府间责任、财政支出结构、转移支付制度、地方税制体系、县级财力保障等方面对财政政策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均衡和全面发展。从制定科学合理政策、改革资金支付制度、创新财政监管模式和探索财政配套改革等四大方面,提出实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的保障措施,为今后构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
张强,李晋娴[10](2014)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附件三: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认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重组机遇、实现常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常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指南。
二、坚持以州带县 规范预算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以州带县 规范预算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以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述评 |
1、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
2、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
3、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工具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之处 |
一、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一)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解决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分离问题的重要举措 |
3、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抓手 |
4、衡量政府投入产出效果的重要尺度 |
(二)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
1、萌芽探索阶段 |
2、试点推进阶段 |
3、加快实施阶段 |
(三)B市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
1、开展背景 |
2、实践探索 |
3、效果与经验 |
二、平衡计分卡在 B 市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以旅游项目为例 |
(一)项目预算基本情况 |
1、立项背景及目的 |
2、项目主要内容 |
3、项目组织及管理 |
4、项目资金情况 |
(二)项目预算绩效目标与指标 |
1、项目预算绩效目标 |
2、项目预算绩效指标 |
(三)项目预算绩效评价 |
1、绩效评价目的 |
2、绩效评价原则与方法 |
3、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
三、B市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
(一)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基础不扎实 |
1、财政定位问题 |
2、评价方法问题 |
3、结果应用问题 |
(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不完善 |
1、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
2、预算绩效管理运行监控不到位 |
3、预算绩效管理缺乏过程评价 |
(三)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健全 |
1、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 |
2、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指标 |
(四)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保障条件不充分 |
1、缺乏专门的领导机构 |
2、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
3、缺乏有力的信息化建设 |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改进路径 |
(一)加强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建设 |
1、重视项目预算绩效管理 |
2、加强内外部基础建设 |
(二)完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流程 |
1、绩效计划环节 |
2、绩效监控环节 |
3、绩效评价环节 |
4、绩效反馈环节 |
(三)构建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1、财务维度 |
2、公众维度 |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
4、学习与发展维度 |
(四)健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保障措施 |
1、组织保障 |
2、人才保障 |
3、技术保障 |
五、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一)个人简历 |
(二)攻读硕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2)安徽“省直管县”的政策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二、理论框架 |
2.1 双重差分法 |
2.2 回归合成法 |
2.3 合成控制法 |
2.3.1 起源 |
2.3.2 原理 |
2.3.3 具体步骤 |
2.3.4 模型解释 |
2.4 小结 |
2.5 影响机制分析 |
2.5.1 基层政府财政权力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
2.5.2 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增多,刺激经济增长 |
2.5.3 基层政府人事权力独立,加速经济增长 |
三、安徽省“省管县”体制改革与改革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 安徽省“省管县”体制改革现状 |
3.1.1 改革目的及主要内容 |
3.1.2 改革存在的潜在问题 |
3.2 广德县经济发展现状 |
四、安徽省“省管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数据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3 回归合成法实证结果 |
4.3.1 样本匹配 |
4.3.2 反事实结果 |
4.3.3 安慰剂检验 |
4.4 合成控制法实证结果 |
4.4.1 样本匹配 |
4.4.2 反事实结果 |
4.4.3 安慰剂检验 |
4.5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
4.6 对经济增长源头的探究 |
4.6.1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
4.6.2 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 |
4.6.3 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
4.6.4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
五、总结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抓省级促市县 |
抓具体补短板 |
抓重点盖全面 |
抓任务强举措 |
抓制度压责任 |
(4)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总结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一) 纯粹公共产品理论 |
(二) 准公共产品理论 |
二、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 |
(一) 政府失灵理论 |
(二) 市场失灵理论 |
三、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理论 |
(一) 公共产品单一供给模式理论 |
(二) 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模式理论 |
第三章 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
一、引入PPP项目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必要性 |
(一) 引入PPP项目可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
(二) 引入PPP项目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
(三) 引入PPP项目可以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
二、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的必要性 |
(一) 银行在PPP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
(二) 政府引导银行参与PPP项目的必要性 |
三、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的迫切性 |
(一) 云南经济财政发展水平较低 |
(二) 云南资源匮乏公共产品欠账多需求大 |
(三) 云南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社会资本参与度低 |
第四章 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现状 |
一、云南PPP项目发展现状 |
(一) 云南PPP项目推进情况 |
(二) 云南PPP项目初具规模 |
二、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初见成效 |
(一) 政府积极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 |
(二) 政府积极推动世界银行贷款云南PPP项目 |
(三) 已出现若干由各类银行参与的典型云南PPP项目 |
三、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成效分析 |
(一) 引导政策银行参与成效分析——以姚安储备林PPP项目为例 |
(二) 引导“银团”参与成效分析——以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为例 |
第五章 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中的问题及原因 |
一、云南PPP项目收益低削弱了政府对银行的引导作用 |
(一) 云南PPP项目收益低 |
(二) 收益低削弱了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引导作用 |
(三) 收益低使政府难以发挥银行的融资平台功能 |
二、云南PPP项目周期长加大了政府对银行的引导难度 |
(一) 云南PPP项目周期长 |
(二) 资金的时间价值加大了政府引导难度 |
(三) “短存长贷”现象增加了政府引导难度 |
三、云南PPP项目中政府对商业银行引导不足 |
(一) 商业银行在云南PPP项目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
(二) 云南PPP项目中政府对商业银行引导不足 |
第六章 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对策建议 |
一、以绩效考核促云南PPP项目由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 |
(一) 加快云南PPP项目整体绩效考核框架的构建 |
(二) 注重云南PPP项目整体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
二、政银合作破解云南PPP项目周期长难题 |
(一) 进一步规范完善云南PPP项目实施流程缩短项目周期 |
(二) 鼓励银行以“银团”贷款模式参与云南PPP项目 |
三、发挥云南PPP项目中政策性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带动作用 |
(一) 云南PPP项目中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
(二) 发挥政策性银行在云南PPP项目中的引导作用 |
(三) 建立云南PPP项目的“政银担”合作新机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要求 全面拓展财政审计广度和深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围绕中心, 统筹推进, 财政审计工作成绩突出 |
(一) 着力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促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
(二) 全力推进全覆盖审计, 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监督 |
(三) 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 推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
(四) 积极服务人大监督, 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
二、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
(一) 审计服务党委、人大的要求更高 |
1. 审计管理体制不断优化, 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
2. 人大监督不断深入, 对审计提供有效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3. 追责问责机制不断完善, 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
4. 合规性问题不断减少, 倒逼调整审计思路和内容。 |
(二) 审计任务和内容更加全面 |
1. 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任务将更加重要。 |
2. 财政改革步伐加大, 对审计及时跟进提出了新要求。 |
3.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
(三) 审计方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
1. 大数据审计成为必然的趋势。 |
2. 打“总体战”的组织方式成为新常态。 |
三、奋发有为, 新时代财政审计有新作为 |
(一) 围绕中心, 扎实做好政策跟踪审计 |
1. 主动谋划, 找准政策跟踪审计重点。 |
2. 做好“结合”文章, 进一步拓展政策执行审计深度。 |
(二) 服务改革, 着力加强财政预算收支管理审计 |
1. 着力加强对支出预算总量与结构的审计。 |
2. 着力加强对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 |
3. 着力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 |
4. 着力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 |
5. 着力加强对政府债务、国库和专户资金管理的审计。 |
(三) 转变思路, 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
1. 转变审计思路, 从以合规性为主的审计转向以绩效为主的审计。 |
2. 创新审计理念, 重点关注政府职能履行和业务完成情况, 推动政府效能提升。 |
3. 从预算编制源头着手, 推动完善预算绩效体系建设。 |
(四) 创新方法, 注重质量, 全力推进财政审计全覆盖 |
1. 消除监督盲区, 全力推动财政审计全覆盖。 |
2. 发挥大数据优势, 助力全覆盖审计。 |
3. 严控审计质量, 审计结论要经得起检验。 |
4. 坚持成果导向, 积极发挥全覆盖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
(五) 敢于担当, 廉洁从审, 树立审计良好形象 |
1. 以审计精神立身, 敢于担当, 做信念坚定的审计人。 |
2. 以创新立业, 加强学习, 做业务精通的审计人。 |
3. 以自身建设立信, 干净干事, 做清正廉洁的审计人。 |
(6)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主要工作 |
一、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履职有机统一,不断增强维护核心的行动自觉 |
二、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有机统一,努力聚集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 |
三、坚持质量为上、突出特色有机统一,扎实推进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
四、坚持围绕大局、精准发力有机统一,切实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 |
五、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
六、坚持瞄准靶心、尽锐出战有机统一,着力推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
2019年工作建议 |
(7)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献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外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政策及实践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政策实践的评价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
2.1 报酬递增思想 |
2.1.1 报酬递增的内涵 |
2.1.2 报酬递增思想的主要内容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政府经济职能 |
2.3.1 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 |
2.3.2 干预主义和政府职能 |
2.3.3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府经济职能 |
2.3.4 新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 |
3 重庆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3.1 重庆市自然地理与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
3.1.1 重庆市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 |
3.1.2 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3.2 重庆市农民收入历时演变 |
3.2.1 重庆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其变化 |
3.2.2 重庆市农民收入水平的比较分析 |
3.3 重庆市农民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
3.3.1 重庆市农民收入变化的特征 |
3.3.2 重庆市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
3.4 重庆市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 |
4.1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
4.1.1 一般性的基础教育与收入增长 |
4.1.2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
4.1.3 健康保健与营养对收入的促进 |
4.1.4 人力资本的流动能力对收入的促进 |
4.1.5 重庆市农村民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
4.2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特征 |
4.2.1 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
4.2.2 农村人力资源的政府培育 |
4.2.3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 |
4.3 国外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
4.3.1 国家农民知识化政策 |
4.3.2 农民职业教育政策 |
4.3.3 国外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启示 |
4.4 政府行为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4.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
4.4.2 加强服务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
4.4.3 改善与优化农村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
4.4.4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
5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
5.1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
5.1.1 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
5.1.2 现代农业的本质 |
5.1.3 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 |
5.2 重庆市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
5.2.1 农业发展现状 |
5.2.2 农业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与收入增长 |
5.2.3 重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
5.2.4 重庆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
5.3.1 国外现代农业组织模式 |
5.3.2 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
5.3.3 农业补贴与支持政策 |
5.3.4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发 |
5.4 重庆市政府行为与现代农业发展 |
5.4.1 构建合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5.4.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
5.4.3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 |
5.4.4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
6 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
6.1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机理 |
6.1.1 农村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
6.1.2 农村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
6.2 农村企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 |
6.2.1 农村企业发展现状 |
6.2.2 农村企业发展与农民工资收入增长 |
6.2.3 农村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
6.2.4 农村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增长 |
6.3.1 重庆市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其趋势 |
6.3.2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 |
6.3.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
6.3.4 重庆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6.4 国外政府农村发展支持政策与启示 |
6.4.1 欧盟支持农村发展政策 |
6.4.2 韩国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 |
6.4.3 巴西与印度的农村发展支持政策 |
6.4.4 国外农村发展与建设的经验 |
6.5 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
6.5.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
6.5.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
6.5.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6.5.4 重庆市农村工业发展对策 |
6.5.5 重庆农村新型城镇化对策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民增收 |
7.1.2 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 |
7.1.3 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相关成果清单 |
致谢 |
(8)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1.2.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
1.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对策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国家治理理论与国家审计 |
2.1.1 国家治理理论 |
2.1.2 国家审计内涵 |
2.2 审计全覆盖与审计管理理论 |
2.2.1 审计全覆盖理论 |
2.2.2 审计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
3.1.1 S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架构和控制情况 |
3.1.2 S市财政专项资金财政管理情况 |
3.1.3 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现状 |
3.2 S市财政专项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监督效果不明显 |
3.2.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覆盖面不足 |
3.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技术管理手段单一 |
3.2.4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 |
3.2.5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1 审计监督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
4.1.1 权责不匹配和问责不严导致专项资金分配不讲求效益 |
4.1.2 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资金流程效率较低 |
4.1.3 资金分配与需求不一致导致使用效果不明显 |
4.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制度、体制、机制等外部因素缺失制约审计工作开展 |
4.2.2 审计人员素质等内部因素未能适应审计发展需要 |
4.2.3 相对的审计独立性制约着审计结果公告的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对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的对策 |
5.1 推进外部环境的转变提高审计监督地位 |
5.1.1 完善制度体制促使权责匹配 |
5.1.2 建立部门联动监督机制提高审计监督效果 |
5.2 创新发展审计模式实现审计全覆盖 |
5.2.1 发展审计技术模式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效率 |
5.2.2 完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全覆盖 |
5.2.3 推进资金绩效审计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
5.3 改进审计内部环境促使审计效能提升 |
5.3.1 控制审计质量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
5.3.2 运用审计结果提升审计成果新效用 |
5.3.3 建立审计人才体系推进审计资源的有效运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情况汇总 |
附录二 面向全市企业的扶持产业专项资金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面向已获扶持企业的扶持产业专项资金调查问卷 |
(9)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统筹城乡的科学内涵 |
2.1.2 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 |
2.2 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二元经济理论 |
2.2.2 城乡融合理论 |
2.2.3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4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
2.3 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 |
3.1 政府及公共财政的职责定位 |
3.1.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3.1.2 界定政府间财政职能 |
3.2 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博弈分析 |
3.2.1 博弈的基本假定 |
3.2.2 参与者的博弈 |
3.2.3 博弈结果分析 |
3.3 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效应分析 |
3.3.1 财政投入的先导效应 |
3.3.2 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 |
3.3.3 转移支付的均衡效应 |
3.3.4 财政投入的福利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4 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
4.1 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 |
4.1.1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阶段 |
4.1.2 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阶段 |
4.1.3 城乡二元结构对立与调整阶段 |
4.1.4 城乡统筹发展探索与实践阶段 |
4.2 现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 |
4.2.1 财政支出政策 |
4.2.2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
4.2.3 财政收入政策 |
4.3 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 |
4.3.1 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
4.3.2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4.3.3 城乡社会事业全面提升 |
4.3.4 城乡生态环境改善 |
4.4 本章小结 |
5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5.1 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
5.1.1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体思想及目的 |
5.1.2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评价信息系统构建 |
5.1.3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效果评价决策系统构建 |
5.2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分析 |
5.2.1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5.2.2 数据的信度检验与效度 |
5.2.3 模型运行评价 |
5.2.4 评价结果分析 |
5.3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5.3.1 政府事权与财力相互不匹配 |
5.3.2 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
5.3.3 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滞后 |
5.3.4 税收调节功能发挥不足 |
5.3.5 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健全 |
5.4 本章小结 |
6 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经验借鉴与启示 |
6.1 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 |
6.1.1 美国统筹城乡的财政优惠政策 |
6.1.2 德国推进统筹城乡的财政政策 |
6.1.3 日本激励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
6.1.4 英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 |
6.2 国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经验与启示 |
6.2.1 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政策经验分析 |
6.2.2 国外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7 完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
7.1 完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总体思路 |
7.1.1 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目标内涵 |
7.1.2 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基本原则 |
7.1.3 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 |
7.2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路径优化 |
7.2.1 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
7.2.2 加大统筹城乡财政扶持力度 |
7.2.3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7.2.4 调整完善既有税制政策 |
7.2.5 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
7.3 本章小结 |
8 实施财政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
8.1 谋划科学发展思路 |
8.1.1 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 |
8.1.2 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
8.1.3 实施人力资源支持政策 |
8.2 改革资金支付制度 |
8.2.1 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
8.2.2 运用 PPP 等模式引入社会资金 |
8.2.3 健全财政支农的法律法规体系 |
8.3 规范财政管理行为 |
8.3.1 建立财政监督管理体系 |
8.3.2 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
8.3.3 积极推进政府预算公开 |
8.4 探索财政配套改革 |
8.4.1 构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控体系 |
8.4.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8.4.3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坚持以州带县 规范预算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以B市为例[D]. 和亚龙. 郑州大学, 2020(02)
- [2]安徽“省直管县”的政策评估[D]. 蒋子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3]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N]. 罗建国. 中国财经报, 2019
- [4]政府引导银行参与云南PPP项目研究[D]. 张帆. 云南大学, 2019(03)
- [5]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要求 全面拓展财政审计广度和深度[J]. 刘彩霞. 审计月刊, 2019(03)
- [6]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拉玛·兴高. 昆明日报, 2019
- [7]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海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8]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S市为例[D]. 阮健恒.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贾琳.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5)
- [10]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附件三: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A]. 张强,李晋娴.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