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细管直接进样测定豉香型白酒中高沸点香味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方海仙,普娅丽,普家云,熊波,刘宏程[1](2021)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甲醇、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含量的优化》文中指出目的优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甲醇、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仪器分析条件。方法优化色谱条件为:HP-INNOWax (30 m×0.25 mm,0.25 μm)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分离,流速1.4 mL/min,进样量1.00μL,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采用直接进样法结合标准溶液定性定量。结果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白酒中甲醇、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在0.010~2.000 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定量限为0.020~0.030 g/L,平均回收率为90.3%~104.0%,相对标准偏差在0.66%~4.76% (n=6)之间。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于白酒中甲醇、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同时分析。
李志溥,卢斌,赵文红,梁景龙,白卫东,卫云路[2](2021)在《豉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豉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12种香型的其中一种,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性传统低度白酒,以其澄清透明的颜色,独特的豉香及醇和甘滑的口感等特点深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文从豉香型白酒的特征性风味物质、风味物质的来源和风味物质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三个方面概述豉香型白酒的研究现状,并对豉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展望,为以后的豉香型白酒风味化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柏建春[3](2021)在《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气相色谱技术在现代分离分析领域中必不可少,以其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高灵敏度、易于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中色谱柱作为色谱分析的主要元件,色谱固定相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待测样品的分析效果。随着对复杂样品,特别是食品、医药以及环境污染物中沸点相近、结构相似的成分分析需求的增加,合成和研究各种性能优异的气相色谱固定相成为国内外色谱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聚硅氧烷由于具有耐高低温、耐候、耐老化、生理惰性、成膜性好等优点,在气相色谱固定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将酯基基团和聚醚链段引入到聚硅氧烷主链上,使得固定相既具有聚硅氧烷的易成膜和耐温特性,又因接枝了极性选择性基团,增加了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的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碱性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固定相对醇类、酯类、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选择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含氢量的甲基含氢硅油的合成。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封端剂,在三氟甲基磺酸(TfOH)催化下,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得含氢量分别为13.8%和21.6%的高分子量甲基含氢硅油。(2)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EUP)的合成。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氯铂酸-异丙醇溶液催化下,将十一烯酸乙酯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制得接枝率为20%的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20)。(3)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1000)为原料,以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在NaH碱性条件下,与1-氯丁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丁基封端的烯丙基聚醚;再通过硅氢加成,将聚醚链段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合成了接枝率分别为10%和18%的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10和AEPP-18)。(4)色谱柱评价。将合成的固定相通过静态法涂渍于石英毛细管内壁,评价了其柱效、耐温性、惰性以及极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酯、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均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耐温性能,所制备的色谱柱柱效高、表面惰性好。测得EUP-20色谱柱麦氏常数497,为弱极性柱;AEPP-10色谱柱麦氏常数为972,AEPP-18色谱柱麦氏常数为1153,均为中等极性柱。通过溶剂化参数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的主要作用力均为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5)EUP-20和AEPP色谱柱分离性能评价。通过对实验室自配的脂肪酸酯类、脂肪醇类以及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两类色谱柱均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在实际样品分离中,不仅对白酒样品中微量成分取得了良好的分离,对于香精香料以及成分复杂的香烟烟气吸收液也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适用于含复杂醇酯类实际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食品、环境分析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王迪[4](2020)在《DQ酱香型白酒中微量成分及主体风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对某一酱香型白酒(命名为DQ)的基酒、轮次酒、成品酒的微量成分进行测定,结合香气活度值确定主体香气成分,与其它酱、清、浓、馥郁、芝麻香型白酒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DQ酱香型白酒的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质谱法对酒中挥发性物质、不挥发性物质及不易挥发性未知成分进行检测,挥发性物质中定性定量了16种酯类、15种醇类、9种醛类、18种有机酸类、3种酮类、18种含氮化合物,不挥发性物质定性定量了乳酸,不易挥发性未知成分中定性了15种在白酒中首次被测到的物质。找到酒的30种主体风味物质,基于30种主体风味物质对DQ成品酒、茅台、青花郎、紫潭酒、酒鬼酒、红星二锅头、五粮液、景芝酒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1、2因子的得分建立坐标图,图中显示DQ成品酒、茅台酒、青花郎、紫潭酒分布密集;基于主体风味物质对DQ成品酒、DQ基酒、茅台、青花郎、紫潭酒、酒鬼酒、红星二锅头、五粮液、景芝酒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5的水平下,酒样被分为6类,能准确区分不同香型白酒。基于主体风味物质对DQ成品酒、茅台、青花郎、紫潭酒、酒鬼酒、红星二锅头、五粮液、景芝酒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DQ酱香型白酒的主体风味物质与其它白酒的异同。
周容[5](2020)在《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的检测及香味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对3年(3Y)、5年(5Y)、12年(12Y)、15年(15Y)和20年(20Y)五种兼香型白酒差异及其香味物质进行研究,其内容如下:(1)采用电子鼻(E-nose)分析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结合传感器响应值(G/G0)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方差分析(ANOVA)得出最优操作条件为酒精度14%vol、加热温度40°C、加热时间30min;10个传感器的RSD均较小,说明电子鼻技术稳定好;LDA使各年份兼香型白酒都能完全分散开,且原始信息保留量达到96.78%;结合逐步线性判别分析得出,贮藏12年内的白酒能获得100%的预测准确率,超过12年也能获得较高的准确率。(2)首次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HS-GC-IMS)分析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中的微量物质,将检测到的60种信号用于建立指纹图谱和相对含量分析,其中有15种物质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13种物质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6种物质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基本保持不变;通过相似度分析表明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间差异与贮藏时间差异呈正相关,说明贮藏时间对各年份兼香型白酒品质差异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PCA可将3Y、5Y和12Y完全区分,而15Y和20Y无法完全区分,说明二者组成成分十分相似。(3)本研究将液液萃取(LL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GC-MS和GC分析五种年份兼香型白酒的定量结果整合到一起,旨在对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进行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共定量出128种化合物,包括70种酯、18种醇、9种酸、5种芳香族化合物、6种吡嗪、2种含硫化合物、8种呋喃、4种醛、5种酮和1种缩醛。五种年份兼香型白酒中酯类总含量、酸类总含量、芳香族化合物总含量、吡嗪总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醇类总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由热图可知,五种年份兼香型白酒比较清晰地聚成两大簇,其中3Y和5Y聚为一簇(I);12Y、15Y和20Y聚为另一簇(II),而第II簇又可清晰地分为2个亚簇,即12Y和15Y、20Y。本研究共鉴定出63种呈香化合物,包括23种重要香气物质(OAV>10)和16种对白酒香味有贡献的物质(OAV>1)。其中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和己酸己酯、辛酸乙酯、正己酸、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二甲基二硫、3-甲基丁醛和2,3-丁二酮共12种物质对兼香型白酒香气贡献最大。
董新罗[6](2020)在《杜康基酒中五种风味物质的近红外快速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在白酒日常生产中,白酒理化指标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理化检测中有重要一项是对白酒基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风味物质的含量对基酒的品质、级别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白酒行业公认的白酒风味物质检测方法是参照GB/T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的规定,采用气相色谱法(GC)进行测定。但此方法步骤较为繁琐耗时,不适合白酒基酒在线检测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因其快速、方便、高效、环保、无损分析等特点在众多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白酒风味物质的快速检测,将对白酒的智能化生产起到重要作用。本课题选取洛阳杜康酒厂生产的白酒基酒为研究对象,运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得基酒中辛酸乙酯、β-苯乙醇、异戊醛、2,3-丁二酮和3-羟基-2-丁酮5种典型风味物质化学值,使用傅里叶变化近红外光谱仪器采集样品光谱数据,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完成对白酒中这5种风味物质的快速检测。1.运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检测,通过试验优化出最适合的色谱条件: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50℃;柱流速2.0 mL/min;载气为氮气;载气流速30 m L/min;H2流速30 m L/min;空气流速300 mL/min;尾吹流速25 mL/min;采用分流进样方式,分流比10:l;进样量lμL;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75℃,保持3 min,10℃/min升至210℃。建立白酒基酒中辛酸乙酯、β-苯乙醇、异戊醛、2,3-丁二酮和3-羟基-2-丁酮5种典型风味物质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对不同级别基酒中5种风味物质含量作简要分析。2.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完成对白酒基酒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通过试验优化得出最优的仪器参数:光谱扫描范围为12000~4000 cm-1,仪器分辨率为8 cm-1,扫描次数为32次。3.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白酒基酒中辛酸乙酯、β-苯乙醇、异戊醛、2,3-丁二酮和3-羟基-2-丁酮的近红外定量校正模型。对样品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建模,以气相色谱法测得的组分浓度为化学参考值,通过试验得出偏最小二乘法(PLS)所建模型效果要优于主成分回归法(PCR)所建模型。筛选出各个风味物质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光谱波段,校正集样品结合内部交叉验证建立定量校正模型,用验证集样品进行外部验证,最终5种风味物质的校正集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28、0.9502、0.9245、0.9474和0.948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4.64 mg/L、1.08 mg/L、2.47 mg/L、5.55 mg/L和2.70 mg/L;验证集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48、0.9449、0.9409、0.9546和0.957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3.87 mg/L、1.11 mg/L、2.12 mg/L、5.01 mg/L和2.37 mg/L。4.对已建好的近红外定量校正模型进行精密度检验,5种组分含量近红外预测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43~2.18%范围内,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0.45~3.12%范围内,表明所建模型精密度良好,准确度高,能满足白酒工业生产中风味物质快速检测需要。
张温清[7](2020)在《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芝麻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之一,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酒体的典型风格。四甲基吡嗪(TTMP)是芝麻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风味成分和功能因子,然而关于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相关酿造工艺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安徽芝麻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宣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工艺改进措施、高产TTMP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和乙醇-水体系中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初步揭示TTMP的形成机制,并为获得高产TTMP的最佳酿造工艺提供科学依据。(1)GC-MS和H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含有较高的TTMP,并以其传统生产工艺为模板,对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中TTMP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固态发酵(酒精发酵)和蒸馏阶段糟醅中均有TTMP的产生;细菌麸曲中含有较高的TTMP;原酒在储存过程中不产生TTMP;高温有利于糟醅中TTMP的形成;适当提高糟醅温度和筛选高产TTMP功能菌生产麸曲是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2)以蛋白酶和TTMP前体乙偶姻(ACT)为双筛选标记,结合高温灭活技术,在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到了一株高产TTMP的功能菌株,经生理生化、电镜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JB-104(以下简称XJB-104)。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XJB-104功能菌液发酵工艺:培养基含蔗糖60 g/L、酵母膏25 g/L、(NH4)2HPO4 30 g/L、Na H2PO4 17.5g/L,p H 7.0;接种量8%。双阶段控温发酵工艺验证XJB-104产TTMP的能力,40 h,TTMP产量11.43 g/L。XJB-104固态发酵麸曲培养基,TTMP产量202.54mg/kg,达到已报道出发菌株的较高水平。(3)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变化、酿造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演替、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终产品感官评价,研究了XJB-104功能菌装配起始发酵菌群对芝麻香型白酒自然发酵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菌液接种后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关键理化参数和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堆积发酵和酒精发酵前期,Bacillus是绝对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后期Lactobacillus呈主导优势;接种组起始发酵糟醅Bacillus相对丰度(88.47%)高于空白组(82.14%),且在后续的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的丰度也高于空白组;功能菌XJB-104接种强化后,显着提高了糟醅和原酒中TTMP的含量,分别为1.90 mg/kg和1.39 mg/L,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2714.29%和2316.67%,并提高了白酒的感官品质;功能菌XJB-104在自然酿造体系中仍然表现出高产TTMP的优良性状。另外,结合相关性分析对芝麻香型白酒TTMP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糟醅中TTMP含量与温度、Bacillus的丰度呈正相关;酿造过程中糟醅TTMP是由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代谢产生,而非美拉德反应,并且高温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4)通过单因素和BBD响应面优化,得到XJB-104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 g,Na OH 1.85 g,水1.33 L;接种量8%;发酵时间71 h,麸曲中TTMP含量为607.58 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3倍。尝试丢糟(DGS)作为原料生产功能麸曲,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g,DGS 367 g,Na OH 11.2 g,水1.2 L;接种量8%;发酵时间3.5 d,TTMP产量1.28×103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6.3倍,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5)以DGS为原料,单因素试验对XJB-104产TTMP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产品纯化,40 h,TTMP产量3.18 g/L,纯化后的TTMP产品用于后续的动物实验。1 L发酵液可获得1.85 g纯化的TTMP产品,纯化得率58.18%;产品纯度>99%,主要杂质是三甲基吡嗪。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证实乙醇-水体系中的TTMP能够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并通过适度调节与肝损伤(ALT、AST、AKP和LDH)、抗氧化反应(T-SOD、CAT、MDA和GSH)和炎症应激(NF-κB、TNF-α、IL-1β、IL-6、MCP-1、i NOS和COX-2)有关的生化指标来发挥保肝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升肝脏组织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蒋梦琪[8](2020)在《电化学氧化法去除酒中抗营养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酒在中国有着漫长的酿造历史,拥有特殊的酿造工艺和丰富细腻的口感。随着我国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白酒的质量安全问题引起广大国人重视。白酒中含有部分致癌或增加肝脏代谢负担的小分子醛、高级醇等化合物,同时这部分化合物是白酒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检测分析了各类浓香型白酒的化合物组成和浓度分布,探讨各高浓度组分对风味的影响。并采用电解法,达到优化白酒的口感的目的,同时降低白酒中的抗营养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酒精度仪、气相色谱-质谱(GC-MS)、静态顶空-气相色谱(HS-GC)、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FID)、感官品评等技术方法对白酒酒精度进行检测,对白酒中的各化合物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对酒样的风味进行评判。其中酒精度误差在1°以内。定性样品单酒样最多识别物质可达30种。定量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回收率在96.3~104.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42~4.32%之间。感官品评严谨,符合品评要求。各方法可满足白酒的分析要求。(2)采用电解法对模拟白酒及浓香型白酒分别进行电解实验,并分析其反应机理。电压采用20V,电解时间为0-6小时。结果表明,使用直接电解法优化浓香型白酒切实可行有效,可达成降低酒中抗营养素的目的,达到快速熟陈的效果,优化白酒口感。香气较为协调的白酒酒样,通过短时间的电解可快速实现口感优化的效果。酒中存在明显异味的化合物通过较长时间的电解可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长时间的电解会影响白酒口感,出现焦糊味,处理时应注意电解电压及电解时间。其中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由多原因所致。(3)设计制造两台白酒品质优化机,并对各类白酒及果酒进行电解实验。在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及米香型白酒的电解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电解酱香型白酒及果酒时,较为剧烈的反应条件容易导致酒的风味发生损失。总体来讲该方法可达到快速熟陈,去除酒中抗营养素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可实际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熊燕飞,马卓,彭远松,颜禹,雷翔云,冯华芳,敖宗华,丁海龙[9](2019)在《中国白酒风味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白酒中占比仅为1%~2%的风味成分对白酒的香气、味觉和口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中国白酒复杂的成分逐渐被认知,色谱技术也成为中国白酒分析的最重要技术之一。该文综述了中国白酒风味成分色谱分析的发展史,阐述了离子色谱(IC)、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3种色谱技术在白酒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于综合应用3种色谱技术对白酒风味成分系统分析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科学认识中国白酒风味成分提供参考。
徐军[10](2019)在《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的酿酒工艺各有特点,使得中国白酒具有多种类型和风格。根据生产工艺、糖化发酵剂、贮存容器、发酵容器等不同将白酒香型分: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及其他香型等共10种。其中,浓香型白酒市场占有率最大,每年消费量到达70%左右。浓香型枝江白酒产于我国长江中游,是浓香型白酒的新名酒品牌,是市场全国化的白酒产品。因此对枝江白酒香味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对掌握浓香型白酒呈香呈味物质,提高白酒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枝江浓香型白酒作为研究对象,对浓香型原酒香味成分及其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的香味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4种分析方法总结得出了浓香型白酒重要特征风味物质,掌握了原酒中31种重要香味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枝江酒的特征风味进行提炼,由此建立了枝江白酒风味特征指纹图谱,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针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香味成分的含量及性质特点,建立了系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性分离浓缩,根据极性分离浓缩,直接进样分析,一次性液液萃取浓缩等方法,精确地完成了对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离浓缩,并采用GC-MS对各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分析。在选取的浓香型枝江原酒样品中共检测出908种香味成分。其中182种酯类化合物,78种醇类化合物,59种芳香类化合物,45种脂肪酸类,23种醛类化合物,29种缩醛类化合物,29种酮类化合物,11种萜烯类化合物,22种硫化物,23种呋喃类化合物,8种吡啶及吡咯类化合物,12种吡嗪类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108种,279种有色谱峰,尚不能确定的未知化合物。2、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在对浓香型枝江白酒定性研究基础之上,针对香味成分在酒样中的含量范围应用不同分析方法对不同种类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直接进样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质联用定量分析复杂微量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GC-MS)定量分析含硫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相结合分析含氮化合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法定量分析有机酸和多元醇。使用以上方法对浓香型枝江白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定量香味成分156种。其中,能定量检出132种,大部分香味成分含量低于1mg/L,另有24种未检出或风味含量低于检出限。对定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酯类含量最高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69.26%,其次是脂肪酸类,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14.42%,醇类化合物占总量的9.43%,羰基类化合物占总量的5.75%。其中己酸乙酯含量占总酯的41.96%,乳酸乙酯占总酯的28.27%,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4种酯类总含量占总酯的93.82%。乙酸、己酸、乳酸、丁酸4种酸类约占总酸量的91.60%。3、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研究了酒样前处理技术,包括酸碱分离、稀释等方法,并采用GC-O对浓香型枝江白酒进行分析,嗅闻到风味活性成分94种。总结出了这些风味成分的呈香特征。计算了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成分的OAV值,得出23种浓香型枝江白酒的重要香气成分。综合原酒直接进样分析、Osme分析法、AEDA分析法与OAV值分析方法等4种方法的结果,确定浓香型枝江白酒重要呈香物质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酯己酸、乙缩醛、乙酸、丁酸乙酯、丁酸、乳酸乙酯、2-乙基-6-甲基吡嗪、异戊醇、乙酸乙酯、戊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戊酸、苯乙醛、2-甲基丁酸乙酯、正丙醇、己酸甲酯、异丁酸乙酯等共19种。结果发现辛酸乙酯OAV值仅次于己酸乙酯,这个结果对研究浓香型白酒重要呈香物质是一个重要发现和补充。4、不同酒度浓香型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按照生产中白酒馏出时间顺序,摘取了72.7%vol,65.3%vol,55.8%vol三个酒样。对酒样中的31种重要的香味成分,跟踪检测27个月。结果表明:摘酒度数愈高,其主要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就愈高,但其主要酸类物质含量反而愈低。总结为:“酒头”中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含量高,“酒尾”中酸类物质含量高。不同酒度的酸、醛、醇和酯在贮存过程中各自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相同的,不会随摘酒度数变化而改变。整体来说低级脂肪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是逐渐增加的,醇类物质含量绝大多数都呈上升趋势,大部分酸的含量在第24个月后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乳酸含量在检测期间含量上升了4倍。乳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由此推断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了水解和酯化反应。5、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创新性的以嗅味觉在白酒中建立风味指纹图谱。以5种枝江白酒为研究对象,根据品酒师对酒样的品鉴和评分,确定了窖香、酯香、多粮香、醇甜味、回味、陈酒味、绵柔感、爽净感、丰满感、协调感等10项主要风味特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风味指纹图谱,并开发设计出了特有的“风味特征分值判定评分表”和“产品相似性判定评分表”。通过建立的风味指纹图谱并结合酒样中主要常规成分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白酒真伪鉴定和判定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等级等方面进行了生产实践应用。对产品的风格特点的描述,产品缺陷的改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毛细管直接进样测定豉香型白酒中高沸点香味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细管直接进样测定豉香型白酒中高沸点香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甲醇、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含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标准溶液配制 |
1.2.2 色谱条件优化 |
1.2.3 添加回收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谱柱优化 |
2.2 乙醇溶液的优化 |
2.3 衬管的优化 |
2.4 分流比的优化 |
2.5 进样口温度优化 |
2.6 流量优化 |
2.7 初温条件优化 |
2.8 程序升温优化 |
2.9 进样器推杆速度优化 |
2.1 0 色谱条件优化 |
2.1 1 白酒添加标准色谱图 |
2.1 2 方法学验证 |
3 实际样品测定 |
4 结论 |
(2)豉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豉香型白酒主要风味物质的组成 |
1.1 有机酸 |
1.2 酯类物质 |
1.3 醇类物质 |
1.4 羰基类化合物 |
2 豉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主要来源 |
2.1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
2.2 浸酝过程中陈肉的作用 |
3 豉香型白酒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 |
4 结语与展望 |
(3)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气相色谱技术 |
1.1.1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GC×GC) |
1.1.2 便携式和快速气相色谱技术 |
1.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
1.1.4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技术(SPME-GC) |
1.2 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1.2.1 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1.1 聚二甲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2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3 聚氰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4 含氟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5 多芳基改性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2 聚乙二醇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 离子液体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1 小分子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2 聚合交联的耐高温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3 混配型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 手性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1 环糊精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2 冠醚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3 纤维素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5 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5.2 碳质材料在气相色谱技术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和聚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表征方法 |
2.2.1 红外光谱(FTIR) |
2.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2.2.3 热重分析(TGA) |
2.2.4 凝胶渗透色谱(GPC) |
2.3 甲基含氢硅油的制备 |
2.4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EUP-20)的合成与表征 |
2.5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AEPP)的合成与表征 |
2.5.1 烯丙基聚氧乙烯丁基封端聚醚的合成(AEPB) |
2.5.2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色谱性能研究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
3.2.1 毛细管柱的制备 |
3.2.2 毛细管柱预处理 |
3.2.3 固定液的涂渍 |
3.2.4 色谱柱老化 |
3.2.5 固定相液膜厚度计算 |
3.3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质量评价 |
3.3.1 柱效的测定 |
3.3.2 色谱柱表面惰性测定 |
3.3.3 色谱柱热稳定性测定 |
3.3.4 色谱柱极性测定 |
3.3.5 溶剂化参数模型 |
3.3.6 速率理论曲线(Van Deemter曲线)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EUP固定相热稳定性 |
3.4.2 EUP-20色谱柱柱效评价 |
3.4.3 EUP-20色谱柱惰性评价 |
3.4.4 EUP-20色谱柱极性测定 |
3.4.5 EUP-20色谱柱溶剂化参数 |
3.5 EUP-20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
3.5.1 实验室配制混合样品的分离 |
3.5.1.1 EUP-20色谱柱分离醇类混合物 |
3.5.1.2 EUP-20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混合物(PAEs) |
3.5.1.3 EUP-20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
3.5.1.4 EUP-20色谱柱分离白酒标样 |
3.5.2 EUP-20色谱柱分析市售白酒 |
3.5.2.1 EUP-20色谱柱分析清香型白酒 |
3.5.2.2 EUP-20色谱柱分析浓香型白酒 |
3.5.2.3 EUP-20色谱柱分析酱香型白酒 |
3.5.2.4 EUP-20色谱柱分析芝麻香型原酒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的色谱性能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AEPP色谱柱的制备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AEPP色谱柱柱效评价 |
4.3.2 AEPP色谱柱热稳定性评价 |
4.3.3 AEPP色谱柱惰性评价 |
4.3.4 AEPP色谱柱极性评价 |
4.3.5 AEPP色谱柱溶剂化参数测定 |
4.4 AEPP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
4.4.1 实验室配制混合物样品的分离 |
4.4.1.1 AEPP-18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类混合物 |
4.4.1.2 AEPP-18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
4.4.2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市售香精 |
4.4.3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香烟烟气吸收液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DQ酱香型白酒中微量成分及主体风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酱香型白酒 |
1.1.1 酱香型白酒概述 |
1.1.2 酱香型白酒研究进展 |
1.2 酒中微量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1 酒中风味成分研究进展 |
1.2.1.1 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 |
1.2.1.2 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
1.2.1.3 不挥发及难挥发性风味成分 |
1.2.1.4 不挥发及难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
1.2.2 酒中难挥发性的未知成分研究进展 |
1.2.2.1 难挥发性未知成分 |
1.2.2.2 难挥发性未知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 |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白酒中微量成分的鉴定方法 |
2.1 白酒中挥发性成分鉴定方法 |
2.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1.1 材料 |
2.1.1.2 试剂 |
2.1.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样品制备 |
2.1.2.2 GC-MS分析条件 |
2.1.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2 白酒中游离性有机酸鉴定方法 |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1 材料 |
2.2.1.2 试剂 |
2.2.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样品制备 |
2.2.2.2 GC分析条件 |
2.2.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3 白酒中含氮化合物鉴定方法 |
2.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1.1 材料 |
2.3.1.2 试剂 |
2.3.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2 实验方法 |
2.3.2.1 样品制备 |
2.3.2.2 GC-MS分析条件 |
2.3.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4 白酒中乳酸鉴定方法 |
2.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4.1.1 实验材料 |
2.4.1.2 实验试剂 |
2.4.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4.2 实验方法 |
2.4.2.1 样品制备 |
2.4.2.2 HPLC分析条件 |
2.4.2.3 定性及定量方法 |
2.5 白酒中不易挥发的未知成分鉴定方法 |
2.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5.1.1 材料 |
2.5.1.2 试剂 |
2.5.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5.2 实验方法 |
2.5.2.1 样品制备 |
2.5.2.2 LCMS-MS分析条件 |
2.5.2.3 未知成分确认 |
第3章 数据结果分析 |
3.1 白酒中微量成分结果及分析 |
3.1.1 挥发性成分结果及分析 |
3.1.1.1 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结果 |
3.1.1.2 DQ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结果分析 |
3.1.2 游离性有机酸测定结果分析 |
3.1.2.1 游离性有机酸定性定量结果 |
3.1.2.2 DQ 白酒中游离性有机酸结果分析 |
3.1.3 白酒中含氮化合物测定结果分析 |
3.1.3.1 含氮化合物定性定量结果 |
3.1.3.2 DQ白酒中含氮化合物结果分析 |
3.1.4 乳酸结果分析 |
3.1.5 不易挥发性未知成分的结果分析 |
3.2 DQ成品酒与其它7种酒主体风味分析 |
3.2.1 主体风味物质确定 |
3.2.2 基于主体风味的主成分分析 |
3.2.3 基于主体风味的聚类分析 |
3.2.4 基于主体风味的统计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 |
(5)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的检测及香味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白酒概述 |
1.1.1 白酒历史 |
1.1.2 白酒分类 |
1.2 兼香型白酒概述 |
1.2.1 兼香型白酒起源及感官特点 |
1.2.2 兼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
1.3 白酒贮藏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
1.3.1 白酒贮藏的作用与意义 |
1.3.2 白酒贮藏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1.4 白酒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体系 |
1.4.1 白酒风味物质 |
1.4.2 白酒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
1.4.3 白酒风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直接顶空吸气法结合E-nose分析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 |
2.1 样品与仪器 |
2.1.1 样品名称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酒样预处理 |
2.2.2 电子鼻检测条件 |
2.2.3 单因素水平实验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酒精度的选择 |
2.3.2 加热温度的选择 |
2.3.3 加热时间的选择 |
2.3.4 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S结合GC-IMS分析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 |
3.1 样品与仪器 |
3.1.1 样品名称 |
3.1.2 设备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酒样预处理方法 |
3.2.2 GC-IMS分析条件 |
3.2.3 定性分析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C-IMS谱图分析 |
3.3.2 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分析 |
3.3.3 GC-IMS指纹图谱分析 |
3.3.4 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分析 |
3.3.5 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相似度分析 |
3.3.6 PCA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LE结合GC-MS分析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 |
4.1 样品、试剂、仪器 |
4.1.1 样品名称 |
4.1.2 主要试剂 |
4.1.3 设备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酒样中微量成分的提取 |
4.2.2 GC-MS检测条件 |
4.2.3 单因素水平实验 |
4.2.4 模拟酒样的配制 |
4.2.5 化合物定性分析方法 |
4.2.6 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4.3.2 方法验证 |
4.3.3 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S-SPME结合GC-MS分析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 |
5.1 样品、试剂、仪器 |
5.1.1 样品名称 |
5.1.2 主要试剂 |
5.1.3 设备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酒样中微量成分的提取 |
5.2.2 GC-MS检测条件 |
5.2.3 单因素水平实验 |
5.2.4 模拟酒样的制备 |
5.2.5 化合物定性分析方法 |
5.2.6 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5.3.2 方法验证 |
5.3.3 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各年份兼香型白酒的检测及香味成分的研究 |
6.1 样品、试剂、仪器 |
6.1.1 样品名称 |
6.1.2 主要试剂 |
6.1.3 设备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标准物质及内标物配置 |
6.2.2 酒样中组成成分的提取 |
6.2.3 GC检测条件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GC定量结果分析 |
6.3.2 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差异分析 |
6.3.3 重要香气物质的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6)杜康基酒中五种风味物质的近红外快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白酒风味物质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本原理 |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特点 |
1.3.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酒类方面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白酒中五种风味物质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样品的采集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标准品的配制 |
2.2.2 样品前处理 |
2.2.3 气相色谱测定条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3.2 色谱图与标准曲线 |
2.3.3 检出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
2.3.4 精密度与回收率的测定 |
2.3.5 不同级别基酒样品中风味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白酒中五种风味物质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过程 |
3.3 数据处理 |
3.3.1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
3.3.2 定量校正方法 |
3.3.3 模型评价参数 |
3.4 试验部分 |
3.4.1 试验仪器 |
3.4.2 试验材料 |
3.4.3 光谱采集参数设置 |
3.4.4 样品光谱数据采集 |
3.5 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3.5.1 建模样品的选择 |
3.5.2 样品集的划分 |
3.5.3 定量校正方法的选择 |
3.5.4 基于PLS方法建模预处理方法和光谱波段的选择 |
3.5.5 主成分数的选择 |
3.5.6 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5.7 模型精密度检验 |
3.6 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误差来源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芝麻香型白酒 |
1.2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
1.2.1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的原辅料 |
1.2.2 芝麻香型白酒的蒸馏设备 |
1.2.3 芝麻香型白酒的发酵容器 |
1.2.4 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流程 |
1.3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1 芝麻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2 芝麻香型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4 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研究 |
1.5 芝麻香型白酒中健康功能因子的研究 |
1.6 芝麻香型白酒中四甲基吡嗪的研究 |
1.6.1 吡嗪类化合物 |
1.6.2 四甲基吡嗪及其生产方式 |
1.6.3 芝麻香型白酒中的TTMP |
1.6.4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研究存在的问题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剂与耗材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材料和样品 |
2.2.4 样品前处理与标样制备 |
2.2.5 温度对糟醅中TTMP生成的影响 |
2.2.6 样品中TTMP的定性分析方法 |
2.2.7 样品中TTMP的定量分析方法 |
2.2.8 酒样中氨态氮的测定 |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2.3.2 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TTMP的形成 |
2.3.3 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产TTMP功能菌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培养基 |
3.2.4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
3.2.5 菌株鉴定 |
3.2.6 功能菌液的制备工艺 |
3.2.7 分析方法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
3.3.2 高产TTMP功能菌XJB-104 菌株鉴定 |
3.3.3 功能菌液的制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菌株与培养基 |
4.2.4 功能菌液的制备 |
4.2.5 功能菌液用于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和样品收集 |
4.2.6 理化分析 |
4.2.7 样品中TTMP、EC和其它风味物质的测定 |
4.2.8 微生物数量测定 |
4.2.9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结构分析 |
4.2.10 感官分析 |
4.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影响 |
4.3.2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酿造微生物菌群数量与结构的影响 |
4.3.3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TTMP含量的影响 |
4.3.4 芝麻香型白酒感官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菌株与培养基 |
5.2.4 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2.5 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
5.2.6 分析方法 |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因素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3.2 响应面法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3.3 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3.4 DGS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TMP发酵、纯化及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菌株与培养基 |
6.2.4 单因素优化TTMP发酵工艺 |
6.2.5 双阶段控温TTMP发酵工艺优化 |
6.2.6 TTMP产品纯化和纯度分析 |
6.2.7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
6.2.8 分析方法 |
6.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TTMP发酵工艺优化 |
6.3.2 发酵液中TTMP纯化及其产品纯度分析 |
6.3.3 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
(8)电化学氧化法去除酒中抗营养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白酒产业现状 |
1.2 白酒中物质研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白酒中的风味物质 |
1.2.3 白酒中的抗营养素 |
1.3 提升白酒品质的手段 |
1.3.1 传统优化手段 |
1.3.2 其他领域对白酒生产优化的措施 |
1.3.3 电场法提升白酒品质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样品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第3章 白酒中化合物组成及含量分析 |
3.1 样品选取 |
3.2 检测样品中化合物组成 |
3.2.1 测定样品的酒精度 |
3.2.2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测定样品中化合物组成 |
3.2.3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CG-FID)定量测定样品中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含量 |
3.2.4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离子化检测器(HS-GC-FID)定量测定样品中部分醇类、乙醛、乙酸乙酯含量 |
3.2.5 感官评定 |
3.3 检测结果分析 |
3.3.1 样品酒精度分析 |
3.3.2 白酒样品的总离子流图分析 |
3.3.3 乳酸乙酯、己酸乙酯的定量 |
3.3.4 部分醇类、乙醛、乙酸乙酯的定量 |
3.3.5 感官品评结果 |
3.4 本章结论汇总 |
第4章 酒样电解处理的研究 |
4.1 模拟白酒的电解处理研究 |
4.1.1 电解处理模拟白酒实验 |
4.1.2 对模拟白酒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4.2 电解处理白酒酒样实验 |
4.2.1 电解白酒样品方法 |
4.2.2 电解白酒样品结果讨论 |
4.3 电解优化中可能存在的机理探讨 |
4.3.1 挥发带来的各化合物浓度降低 |
4.3.2 极板反应与溶液反应 |
4.3.3 缔合结构的影响 |
4.3.4 其他可能存在的物质反应 |
4.3.5 长时间下电解反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白酒优化机结构设计 |
5.1 电解组块 |
5.2 前置组块的选择 |
5.3 电路及控制系统设计 |
5.4 优化机结构设计及样机参数 |
第6章 白酒优化机实际效率及前景展望 |
6.1 白酒优化机实际电解效果 |
6.2 优化机电解效果分析 |
6.3 酒样电解条件分析 |
6.4 经济效益展望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7.1 主要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授权国家专利 |
(9)中国白酒风味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白酒风味成分色谱分析方法的发展史 |
2 白酒风味物质色谱分析方法 |
2.1 离子色谱法 |
2.1.1 离子色谱法及特点 |
2.1.2 离子色谱法分析白酒中风味成分 |
2.1.3 离子色谱法用于白酒风味分析的局限性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特点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白酒风味成分 |
2.2.3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白酒风味分析的局限性 |
2.3 气相色谱法 |
2.3.1 气相色谱法分类及特点 |
2.3.2 气相色谱在白酒风味成分中的应用 |
2.3.3 气相色谱法在白酒分析中的局限性 |
3 总结 |
(10)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中国白酒概述 |
2 白酒的生产过程研究情况 |
2.1 白酒的生产及蒸馏过程 |
2.2 白酒发酵过程研究进展 |
2.3 白酒的贮存过程研究进展 |
2.3.1 白酒贮存的作用及意义 |
2.3.2 白酒贮存老熟原理研究 |
2.3.3 白酒贮存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研究 |
3 白酒香味成分的研究进展 |
3.1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种类 |
3.2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作用 |
4 白酒香味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 |
4.1 白酒中香味成分定性定量技术的发展 |
4.1.1 气相色谱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
4.1.2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
4.1.3 GC-MS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
4.2 白酒中呈香化合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
5 白酒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7 主要研究内容 |
7.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
7.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
7.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
7.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分析研究 |
7.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
第二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标样 |
1.2.1 仪器及仪器条件 |
1.2.2 实验用标样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根据香味成分酸碱性分离浓缩酒样 |
1.3.2 根据微量组分沸点及极性分离浓缩酒样 |
1.3.3 液液萃取浓缩与直接进样分析 |
1.3.4 香味成分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分定性分析图谱 |
2.2 浓香型枝江原酒香味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
2.2.1 脂肪酸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2 酮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3 醛类和缩醛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4 醇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5 酯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
2.2.6 萜烯类和硫化物定性分析结果 |
2.2.7 芳香类定性分析结果 |
2.2.8 其他类定性分析结果 |
2.2.9 吡嗪、吡啶及呋喃类定性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实验条件优化 |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3 定性分析准确性 |
3.4 定性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
3.5 白酒中香味成分作用讨论 |
第三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酒样 |
1.2 实验标准品 |
1.3 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 |
1.3.1 GC-FID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 |
1.3.2 HS-SPME结合GC-MS定量分析复杂香味成分 |
1.3.3 GC-MS定量分析硫化物 |
1.3.4 GC-MS定量分析含氮化合物 |
1.3.5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有机酸 |
1.3.6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多元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枝江原酒中色谱骨架成分结果分析 |
2.1.1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GC-FID图 |
2.1.2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
2.2 枝江原酒中复杂香味成分结果分析 |
2.2.1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GC-MS总离子扫描图 |
2.2.2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
2.3 枝江原酒中硫化物结果分析 |
2.3.1 酒样中硫化物GC-MS扫描图 |
2.3.2 酒样中硫化物定量分析结果 |
2.4 枝江原酒中含氮化合物定量结果分析 |
2.4.1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GC-MS扫描图 |
2.4.2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 |
2.5 枝江原酒中有机酸定量结果分析 |
2.5.1 酒样中有机酸离子色谱图 |
2.5.2 酒样中有机酸定量分析结果 |
2.6 枝江原酒中多元醇定量结果分析 |
2.6.1 酒样中多元醇离子色谱图 |
2.6.2 酒样中多元醇定量分析结果 |
2.7 枝江原酒香味成分结构分析 |
2.7.1 酒样中香味成分构成比例 |
2.7.2 酒样中同类香味成分含量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定量分析方法讨论 |
3.2 定量分析香味成分的含量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
3.3 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四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试剂与标样 |
1.4 分析方法 |
1.4.1 直接进样GC-O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1.4.2 Osme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1.4.3 AEDA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1.4.4 OAV值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酒直接进样GC-O分析结果 |
2.2 Osme法进样分析结果 |
2.3 AEDA法进样分析结果 |
2.4 OAV值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枝江原酒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对比 |
3.2 Osme法分析结果讨论 |
3.3 AEDA法分析结果讨论 |
3.4 OAV值分析结果讨论 |
3.5 风味物质呈香特征及作用 |
第五章 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主要香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酒样准备与处理 |
1.3.2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醛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2 醇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3 酸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4 酯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
2.4.1 低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
2.4.2 直链高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酒度与香味成分含量的关系 |
3.2 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的变化规律 |
3.3 基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
第六章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样品的采集 |
1.2.2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数据的采集 |
1.2.3 风味指纹图谱的数据分析 |
1.2.4 样品气相色谱分析 |
1.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枝江白酒风味特征品评结果 |
2.2 风味特征品评结果图谱分析 |
2.3 五种白酒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
2.4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建立与分析 |
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探讨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风味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
3.2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结论 |
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结论 |
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结论 |
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结论 |
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
6 主要创新点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毛细管直接进样测定豉香型白酒中高沸点香味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甲醇、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含量的优化[J]. 方海仙,普娅丽,普家云,熊波,刘宏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7)
- [2]豉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李志溥,卢斌,赵文红,梁景龙,白卫东,卫云路. 食品工业, 2021(08)
- [3]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柏建春. 山东大学, 2021(12)
- [4]DQ酱香型白酒中微量成分及主体风味的研究[D]. 王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不同年份兼香型白酒的检测及香味成分的研究[D]. 周容.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杜康基酒中五种风味物质的近红外快速检测[D]. 董新罗. 河南科技大学, 2020
- [7]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D]. 张温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8]电化学氧化法去除酒中抗营养素的研究[D]. 蒋梦琪.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白酒风味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熊燕飞,马卓,彭远松,颜禹,雷翔云,冯华芳,敖宗华,丁海龙. 中国酿造, 2019(11)
- [10]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D]. 徐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