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探呼市树木园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冯雅娟[1](2020)在《地域文化在呼和浩特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受到国外设计潮流强烈的冲击,盲目的对其进行照搬硬抄,逐渐丢失了了自己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表现越来越少,城市景观也日渐趋同,城市文化识别度在逐渐降低。而呼和浩特市作为塞上青城,有着悠久的草原文明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城市公园的设计更需彰显地域特色。本文在对呼和浩特城市公园普遍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呼和浩特市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三个城市公园进行研究,以文献调研为基础,对呼和浩特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进行了解梳理。同时通过现场调研及类比推理的方法,从空间营造、景观植物、园林小品、地面铺装四个方面对三个典型公园应用地域文化的调查结果分析。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地域文化在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建设中,对于地域文化的提取应用,主要来自于乡土植物、乡土材料,以及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民族特色,主要采用保留、再现、象征的应用手法手法。得到的结论是呼和浩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在公园建设中,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但呼和浩特在地域文化应仍存在较大问题。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旨在探寻地域文化在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的新思路,丰富呼和浩特景观领域地域文化应用的理论研究,为未来呼和浩特市及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建设提供良多的建议与帮助。
石俊杰[2](2020)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认为自教育部等十一部委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研学旅行线路”这一概念以来,全国各省市教育部门纷纷发布研学相关政策,落实综合实践育人的全新教学形式;而新课改下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突出、区域性显着且实践性典型等特征,与研学旅行所倡导的实践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设计合理的地理研学线路,对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丰富研学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线路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地理研学线路设计原则与一般流程、设计呼和浩特市典型地理研学线路案例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众多优秀学术着作与期刊文献中,筛选出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本文的研究来源;结合理论基础进行线路设计与实施,充分发挥地理研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地理研学活动的教学效率,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地理研学线路,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地理教学的新形式。归纳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培养和教学内容要求,结合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归纳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九大研学主题,包括地理技术运用类、地质地貌类、土壤植被类、河流水文类、气象气候类、产业类、文化类、城乡景观与城市空间布局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类;第二,总结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方案设计的内容组成。包含研学导航、研学背景、研学主题内容、设计思路、研学行前准备、研学活动目标、研学内容设计、研学评价和研学参考信息九部分;设计出“解锁猴山时空密码”、“赏青城胜景,品大地脉搏”和“行走中的商业契机”三条地理研学旅行线路;第三,提出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包括育人性、科学性、指向性、探究型、高效性和典型性原则。第四,总结出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的一般策略,包含目标设计策略、内容设计策略、评价设计策略、时间设计策略和实践地点选取与设计策略五个方面。
刘哲荣[3](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丰一鸣[4](2017)在《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负氧离子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重要的气候因素条件之一,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对呼和浩特市五个地点,自2015年5月-2016年12月对空气负氧离子进行监测。分析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以及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了春、夏、秋、冬四季负氧离子特点。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以及进一步利用空气负离子的一些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呼和浩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12-1月份最低,8-9月份最高,从9月份到次年1月份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显着下降,然后开始逐渐升高,到6-8月份达到最高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夏、秋两季相当。(2)在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相关性化研究中,五个监测点位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温度、湿度均呈正相关,而居民区和树木园则与风速存在极弱的负相关或者不相关。在年内变化的过程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大气压呈现显着负相关或不相关。(3)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的五个监测点位进行四个季节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结果表明: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从季节分布来看,总的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高永超,杨永胜[5](2014)在《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绿色开放空间布局优化初探》文中提出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的自然绿地及人工绿地以及山体、水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概念并运用城市绿道规划、城市风道规划理论,对呼和浩特市绿色开放空间进行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设城市北侧大青山生态屏障、构建中心城区边缘的生态绿楔、规划五横五纵带状生态通廊、设置三条环状生态绿道、拓展城市绿地、丰富景观文化内涵,可以增加市区的氧气量,改善市区的通气状况,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为城市的生物迁徙和能量的流动提供通道,增加各类绿地斑块的连接度,方便市民游憩。
谢真[6](2013)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 ——以浙江义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绿地具有生态、审美、游憩三大效益,给人们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享受,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城市绿地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地的城市绿地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在规划设计、施工质量上也都得到了显着提高,城市绿地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绿地养护管理具有长期性、技术性、艺术性、地域性等特点。在当前各地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形势下,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三大绿化指标都在不断增长。我们在看到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那些曾经称得上优美绿地、优质工程的绿地因各种管理不当而出现树木长势不佳、草坪斑秃、杂草丛生、黄土露天等绿地退化问题。本文在对杭州、嘉兴等浙江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各地市绿地养护管理发展特点,以义乌为例,详尽分析了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并提出绿地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各地市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义乌市园林局按计划分别对各个绿地实施技术指导、分区块实施管理,加大考核监督、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法,达到绿地养护质量合格的目标,创造舒适宜人的公共活动场所及良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分析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归纳出绿地养护管理的三个模式——市场化养护、责任制养护、直接养护,剖析各自利弊,并进一步指出,短期内国内养护模式都会趋向市场化这一统一模式,长远来看,国内绿地养护会向更具生态效益的模式转化。
邱丽元[7](2012)在《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使得城市卷入新的竞争环境之中,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形象运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升温并备受瞩目。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城市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和竞争力增长的重要源泉。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也在竞争的大潮之中不断挖掘、提炼城市的鲜明特色与品牌,塑造个性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在收集整理文献并跨学科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了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基础上,分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现状,对呼和浩特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定位进行分析,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过程中媒介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找出优势,分析不足。提出了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建议:加强管理塑造并提升城市形象,整合中运用传播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做好城市定位,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形象的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提出科学化、合理化建议。将呼和浩特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进行有效的构建、宣传和推广,力求抓住机遇,创造出更好的发展前景。希望研究成果能为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构建、传播以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陈德力格呼[8](2011)在《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及引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同时还对引进的10种园林绿化树种物候期和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现状,以及引进树种性状评价,为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多样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现有乔木树种21科37属102种,灌木树种104种,隶属于18科29属。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的树种种类少,植物配置不很合理,观赏性较差,地方特色不明显,景观单一。(2)通过对引种区与原产地生态因子关联度分析与比较表明,呼和浩特市南部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生态因子关联度较高,引种成功率高。(3)生长状况方面,早春在内蒙西部地区比较干旱,风沙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有些树种生长缓慢,出现抽梢等现象,如落矶山圆柏、铅笔柏等。因此我们在早春的时候适当的加强养护管理,多浇水,避免干旱导致枝条顶部干死。西部沙樱、香茶藨子、毛核木、鞑靼忍冬树等树种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并观赏性良好。(4)引进的几种园林植物中观赏性较强的是西洋丁香,花期早,花色较好,能改善春季观赏植物单调的局面;生长优势明显、观花观果期早的鞑靼忍冬,基于目前在呼市观果树种较少,因此可以大量使用,尽量达到四季观花的效果;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速生、生态价值较高的银水牛果和西部沙樱等,红果挂满枝头直至深秋,可用作园林绿化观果树种,也可作防护绿篱用,抗性极强,可用作沙区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造林树种,另外,果实味道鲜美,产量大,作为经济林树种,发展潜力大。目前在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中未见到,想必在今后的绿化中应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毛核木是7月下旬才开花,9月初果实成熟,大多数植物果实都黑色或红色,但该种果实白色,比较特殊,也能弥补呼和浩特市秋季观花和观果植物欠缺的问题,目前在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当中没有使用此树种。所以,建议园林绿化工作人员要适当的应用在庭院绿化当中,添加更美的景观效果。
张剑峰[9](2010)在《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道路绿地树种现状分析及评价》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来进行研究。结合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创建森林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充分利用呼和浩特气候特点,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使绿化街景景观点、线、面交相辉映,构筑呼和浩特的风貌特色,达到在形式、色彩、节奏、层次、等级上形成景观序列。调查了呼和浩特市12条主要道路绿地树种的现状,道路绿化树种有27种,其中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22种。对呼和浩特市主要道路绿地绿化树种进行了分析,其中落叶树种新疆杨、国槐为主要绿化树种,花灌木仅有紫丁香和榆叶梅等几种而且种植数量也不多。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垂直结构和树龄以及季相的研究,呼和浩特市街道绿化木本植物乔灌的比例仅为1:0.5,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中80%以上落叶乔木数目大于常绿乔木数目,说明呼和浩特市在植物配置中以落叶阔叶树为主,道路绿化是以春景为主,季相变化方面突出春季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的植物景观,在夏秋植物色彩方面有一定的缺憾,冬季常绿树中使用较少,使得冬季的道路景观比较少。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遮阳度、隔离度、畅通度的分析,呼和浩特市主干道的隔离度较低,行道树分枝点的高低程度影响道路的通畅度,遮阳度指数大部分都高于50%,数值相对较高,可以起到一定的遮阳效果。
裴磊[10](2010)在《锦鸡儿属植物杂交选育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锦鸡儿属植物(Caragana Fabr.)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对树锦鸡儿与中间锦鸡儿杂交的亲本、杂交后代以及不同种质锦鸡儿属植物进行同工酶凝胶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研究,同时结合微扦插试验、抗性试验和饲料指标测定试验,综合选择出适合在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地区生长的饲用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系,以期为锦鸡儿属植物遗传改良、开发利用和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小于种内杂交的亲和性:21.49% < 79.09%。(2)通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试验从酶水平上鉴定了杂交试验,并对75份样本进行聚类,得到所选择的75个样本的亲缘关系。(3)通过RAPD分子标记试验从分子水平上鉴定了杂交试验,并对61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分别得到19种不同种的锦鸡儿属植物、21种不同生境下的中间锦鸡儿、和30份杂交试验亲本与子代样本的亲缘关系。(4)微扦插试验分别得出了三个地域插条的最佳激素配比:对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樊家夭乡的中间锦鸡儿插条:IBA,200ppm,浸泡6h;对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基地的中间锦鸡儿插条:IBA,100ppm,浸泡6h;对于试验地2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境内的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林基地内的中间锦鸡儿插条:ABT1#,200ppm,浸泡6h。(5)从65份材料里找到了纤维素含量最高的种(6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基地的中间锦鸡儿(标记为达10)。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种(28%):试验地1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园内的中间锦鸡儿(标记为中间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种(0.94%):试验地1的树锦鸡儿(标记为树1)。脯氨酸含量最高的种(0.3‰):试验地1的黄刺条(标记为黄刺条)。
二、初探呼市树木园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探呼市树木园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在呼和浩特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理论概述 |
1.4.1 城市公园相关理论概述 |
1.4.2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
1.4.3 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关系 |
1.4.4 地域文化景观应用载体 |
1.4.5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应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呼和浩特市概况 |
2.1.2 呼和浩特城市公园概况 |
2.2 典型公园选取及概况 |
2.2.1 满都海公园概况 |
2.2.2 公主府公园概况 |
2.2.3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概况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研究法 |
2.4.2 实地调研法 |
2.4.3 类比分析法 |
2.4.4 归纳演绎法 |
2.5 论文框架 |
3 呼和浩特地域文化研究 |
3.1 呼和浩特地域历史 |
3.1.1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史 |
3.1.2 草原文明发展史 |
3.2 呼和浩特地域文化 |
3.2.1 蒙元文化 |
3.2.2 召庙文化 |
3.2.3 大窑文化 |
3.2.4 红色革命文化 |
3.3 呼和浩特地域风俗 |
3.3.1 民俗节庆 |
3.3.2 民俗艺术 |
4 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满都海公园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1 空间营造 |
4.1.2 景观植物 |
4.1.3 园林小品 |
4.1.4 地面铺装 |
4.1.5 小结 |
4.2 公主府公园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空间营造 |
4.2.2 景观植物 |
4.2.3 园林小品 |
4.2.4 地面铺装 |
4.2.5 小结 |
4.3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1 空间营造 |
4.3.2 景观植物 |
4.3.3 园林小品 |
4.3.4 地面铺装 |
4.3.5 小结 |
5 呼和浩特城市公园地域性文化应用的分析与建议 |
5.1 呼和浩特城市公园地域性文化应用的分析 |
5.1.1 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 |
5.1.2 对于地域文化的应用方法 |
5.1.3 呼和浩特城市公园地域性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
5.2 地域文化在呼和浩特城市公园的应用建议 |
5.2.1 应用原则 |
5.2.2 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公园应用地域文化的建议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地理研学旅行线路内容与乡土地理研学资源分析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内容分析 |
(二)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研学资源分析 |
三、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案例分析 |
(一)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案例分析说明 |
(二)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案例分析 |
(三)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案例分析的启示 |
四、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方案设计的内容组成 |
(二)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方案设计 |
五、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实施 |
(一)案例实施的记录 |
(二)案例实施的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理研学旅行文献分析汇总表 |
附录2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活动主题内容目录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活动主题一览表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活动内容一览表 |
附录3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研学资源考察记录表 |
附录4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活动案例分析表 |
致谢 |
(3)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类型 |
2.1.5 植物资源概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
3.3 技术路线图 |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
4.2.2 垂直分布 |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
4.5 小结 |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5.2.1 食用植物资源 |
5.2.2 药用植物资源 |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
5.5 小结 |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3 指标赋值法 |
6.3.1 濒危系数 |
6.3.2 遗传系数 |
6.3.3 利用价值系数 |
6.3.4 生境系数 |
6.3.5 繁殖系数 |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
6.5 评估结果分析 |
6.5.1 濒危等级评估 |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
6.6 小结 |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
7.3.1 重点县 |
7.3.2 重点区域 |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
7.4 保护建议 |
7.5 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
作者简介 |
(4)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关于负氧离子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关于负氧离子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绿地建设 |
2.2 气候条件 |
2.3 监测点区域概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案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案 |
3.2.1 监测仪器 |
3.2.2 监测环境条件 |
3.2.3 监测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生境负氧离子浓度对比及季节变化特征 |
4.2 不同生境负氧离子浓度月变化特征 |
4.3 空气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
4.3.1 空气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4.3.2 空气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月变化特征比较 |
5 地理位置及绿地建设 |
5.1 负氧离子浓度评价标准 |
5.2 对呼和浩特市负氧离子浓度评价 |
5.3 提高呼和浩特市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措施 |
5.3.1 开展负氧离子与生态旅游项目 |
5.3.2 提高城区植被绿地覆盖率 |
5.3.3 划分空气负氧离子区域 |
5.3.4 增加公园或居民区的喷泉布置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绿色开放空间布局优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研究区概况 |
1.1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概况 |
1.2 中心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布局现状 |
1.3 存在的制约因素 |
1.3.1 缺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建设, 绿地系统有待完善 |
1.3.2 城市绿地网络体系不完善, 各类绿地空间布局不够均匀 |
1.3.3 公园绿地特色建设遭到破坏 |
1.3.4 植物景观多样性较低 |
1.3.5 绿地建设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
2 呼和浩特市绿色开敞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
2.1 布局优化要求 |
2.1.1 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
2.1.2 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游憩、休闲健身的要求 |
2.1.3 满足工业生产防护、安全卫生的要求 |
2.1.4 满足美化城市的要求 |
2.2 布局优化措施 |
2.2.1 建设城市北端大青山生态屏障 |
2.2.2 构建中心城区边缘的生态绿楔 |
2.2.3 规划五横五纵带状生态通廊 |
2.2.4 设置三条环状生态绿道 |
2.2.5 依托已有公园, 拓展城市块状绿地 |
3 结论 |
(6)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 ——以浙江义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绿地的概念与内涵 |
1.2 绿地养护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
1.3 国内绿地养护现状 |
2 浙江三个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调研 |
2.1 杭州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 |
2.1.1 概况 |
2.1.2 现有的管理方法 |
2.1.3 特色 |
2.2 嘉兴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 |
2.2.1 概况 |
2.2.2 现有的管理方法 |
2.2.3 特色 |
2.3 上虞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 |
2.3.1 概况 |
2.3.2 现有的管理方法 |
2.3.3 特色 |
3 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的发展 |
3.1 概况 |
3.1.1 义乌市概况 |
3.1.2 义乌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概况 |
3.1.3 义乌市绿地管理基本情况 |
3.2 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的发展变迁 |
3.2.1 起步阶段(1987——2002年) |
3.2.2 初始阶段(2003——2007年) |
3.2.3 发展阶段(2007——今) |
3.3 义乌市各类型绿地的养护管理模式 |
3.3.1 道路绿地的养护管理模式 |
3.3.2 公园绿地的养护管理模式 |
3.3.3 防护林、街头绿地等的养护管理模式 |
3.3.4 考评体系与奖惩制度 |
3.4 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的技术环节 |
3.4.1 养护管理的五个阶段 |
3.4.2 养护管理的具体要求 |
4 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与分析 |
4.1 三类养护管理模式 |
4.1.1 直接养护管理模式 |
4.1.2 责任制养护管理模式 |
4.1.3 市场化养护管理模式 |
4.2 绿地养护管理不同模式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
4.2.1 直接养护特点与发展状况 |
4.2.2 责任制养护特点与发展状况 |
4.2.3 市场化养护特点与发展状况 |
4.3 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下一步举措 |
4.3.1 义乌市绿地养护管理绿化分级制度 |
4.3.2 义乌市绿地认养制度 |
4.3.3 其他举措 |
5 城市绿地养护的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存在问题 |
5.1.1 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
5.1.2 考核体系不够严谨 |
5.1.3 养护市场缺乏规范 |
5.1.4 养护水平亟待提高 |
5.1.5 养护费用标准不够科学量化 |
5.1.6 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
5.2 指导原则 |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2.2 低成本维护原则 |
5.2.3 人性化原则 |
5.3 应对措施 |
5.3.1 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
5.3.2 修订园林绿化养护考核体系 |
5.3.3 推行并规范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市场化模式 |
5.3.4 全力提高绿化养护技术水平 |
5.3.5 尽快出台管理定额 |
5.3.6 制定突发事件和灾害性天气预案 |
5.4 发展趋势 |
5.4.1 全民养护 |
5.4.2 生态性养护 |
5.4.3 节约型养护 |
5.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作者简历 |
(7)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定位 |
第一节 呼和浩特市城市形象现状 |
第二节 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定位 |
第二章 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构建及传播 |
第一节 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具体实施 |
第三章 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建议 |
第一节 整合中运用传播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
第二节 城市定位 |
第三节 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及引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园林绿化树种调查 |
1.2 植物引种 |
1.2.1 国内外植物引种驯化现状 |
1.2.2 引种理论与方法 |
1.2.2.1 气候相似论 |
1.2.2.2 生态因子综合分析法 |
1.2.2.3 生态历史分析法 |
1.2.2.4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
1.2.3 引种成功标准及影响因素 |
1.2.3.1 引种成功的标准 |
1.2.3.2 影响因素 |
1.2.3.2.1 气候条件 |
1.2.3.2.2 土壤 |
1.2.3.2.3 病虫害因子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引种区的自然概况 |
2.2 引种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方法 |
2.3.2 园林绿化树种引种试验 |
2.3.3 生长状况划分 |
2.3.4 物候观测及生长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结果 |
3.1.1 主要植物资源 |
3.1.1.1 针叶乔木 |
3.1.1.2 落叶乔木 |
3.1.1.3 灌木 |
3.1.2 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
3.1.2.1 栽植树种比较单调,观赏性稍差 |
3.1.2.2 引种科学性较差 |
3.1.2.3 配置结构不合理 |
3.1.2.4 园林绿化植物使用不当 |
3.1.2.5 城市绿化彩色植物不够丰富 |
3.2 10 种园林绿化树种引种研究 |
3.2.1 原产地与引种区的自然条件比较 |
3.2.2 生态因子关联度分析 |
3.2.3 引种观测 |
3.2.3.1 物候期的观测 |
3.2.3.2 生长状况分析 |
3.2.3.3 生长状况评价及病虫害调查 |
3.2.4 观赏价值评价 |
3.2.4.1 观花树木 |
3.2.4.2 观果灌木 |
3.2.4.3 观叶灌木 |
4 结论与讨论 |
5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9)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道路绿地树种现状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城市道路的概念 |
1.2 城市道路的分类 |
1.3 城市道路的作用 |
1.4 城市道路绿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简史 |
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 国内研究概况 |
2.3 呼和浩特市绿地研究进展 |
3 研究区概况 |
3.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3.1.1 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 |
3.1.2 研究区域的气候特征 |
3.2 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 |
3.2.1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现状基本情况 |
3.2.2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及道路概况 |
3.2.3 呼和浩特市特殊道路类型的绿化配置模式分析 |
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4.1 调查方法与样线选择 |
4.2 呼和浩特市城市主要道路树种组成与结构研究 |
4.2.1 呼和浩特市城市主干道植物景观树种胸径多样性指数计算 |
4.2.2 和浩特市城市主干道植物 Simpson 多样性指数 |
4.2.3 Simpson 多样性指数 |
4.2.4 均匀度 |
4.3 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化树种综合评价 |
4.3.1 常绿树种评价 |
4.3.2 阔叶树种评价 |
4.3.3 花灌木评价 |
5 呼和浩特市城市主要道路树种组成与结构分析 |
5.1 呼和浩特市城市主干道植物景观树种组成 |
5.2 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化树种综合分析 |
5.3 综合分析结果 |
6 呼和浩特市主要道路绿地绿化树种组成调查分析研究 |
6.1 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绿化植物组成调查分析研究 |
6.1.1 植物种(乔、灌、地被)调查及评价方法 |
6.1.2 调查结果 |
6.2 呼和浩特市市区道路绿地空间分布与树种组成分析 |
6.2.1 垂直结构评价指标 |
6.2.2 垂直结构分析 |
7 呼和浩特市市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交通功能指标的研究 |
7.1 研究方法 |
7.1.1 样线的选择 |
7.1.2 测量方法 |
7.2 防眩度/遮阳度 |
7.3 隔离度 |
7.4 畅通度 |
8 结论 |
9 讨论 |
9.1 呼和浩特市城市主要道路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
9.2 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发展方向及对策 |
9.2.1 完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规划,加强规划设计研究,逐步提高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
9.2.2 增加绿地率,丰富绿地植物种类 |
9.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园林绿化设计、种苗供应、施工、养护的全新运行机制,落实道路绿化政策法规 |
9.2.4 注重园林文化,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锦鸡儿属植物杂交选育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锦鸡儿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现状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生态环境效益 |
1.1.3 饲用价值 |
1.2 锦鸡儿属植物抗性研究现状 |
1.3 锦鸡儿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 锦鸡儿属植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1.5 试验地概况 |
1.6 本实验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来源 |
2.1.2 杂交试验 |
2.1.3 微扦插试验 |
2.1.4 抗性试验和饲料指标测定 |
2.1.5 同工酶试验 |
2.1.6 分子标记试验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杂交试验 |
2.2.2 微扦插试验 |
2.2.3 抗性试验 |
2.2.4 饲料指标测定 |
2.2.5 同工酶试验 |
2.2.6 分子标记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交试验 |
3.1.1 种间杂交试验 |
3.1.2 种内杂交试验 |
3.2 微扦插实验结果 |
3.2.1 不同地域扦插结果 |
3.2.2 三个地域的三因素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 |
3.3 抗性试验结果 |
3.3.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3.2 脯氨酸含量测定 |
3.4 饲料指标含量测定 |
3.4.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3.4.2 纤维素含量测定 |
3.5 同工酶试验 |
3.5.1 电泳图谱 |
3.5.2 同工酶带聚类分析 |
3.6 分子标记 |
3.6.1 DNA 检测 |
3.6.2 RAPD 扩增分析 |
3.6.3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杂交试验 |
4.2 微扦插试验 |
4.3 抗性试验 |
4.3.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3.2 脯氨酸含量测定 |
4.4 饲料指标含量测定试验 |
4.4.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4.4.2 纤维素含量测定 |
4.5 同工酶试验 |
4.6 分子标记试验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初探呼市树木园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在呼和浩特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D]. 冯雅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石俊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4]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特征[D]. 丰一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5]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绿色开放空间布局优化初探[J]. 高永超,杨永胜.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6]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 ——以浙江义乌为例[D]. 谢真. 浙江大学, 2013(03)
- [7]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D]. 邱丽元. 内蒙古大学, 2012(04)
- [8]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及引种研究[D]. 陈德力格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9]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道路绿地树种现状分析及评价[D]. 张剑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 [10]锦鸡儿属植物杂交选育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裴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