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研究

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研究

一、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炜杰[1](2021)在《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以项目质量管理为导向的同时,也应对质量管理的标准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不断发展。T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汽车发动机凸轮轴生产的企业。近年来,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增多,但由于缺乏项目质量管控,客户抱怨数量居高不下。因此,T公司急需一套合理的质量提升方案来提高项目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针对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对当前全球汽车及其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阐述了提升零部件质量对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其次对T公司业务范围及组织架构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长城产品开发项目为例,对产品开发流程进行说明,收集相关的质量数据,通过对T公司近年来客户质量抱怨的数据进行总结,进而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并从质量六要素出发,逐项分析得出T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使用鱼骨图分析法,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发现其根本原因。结合自身的实际项目管理知识与经验,提出新的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改善方案,基于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将T公司现有的四阶段开发流程进行详细化、具体化,从而建立一套更适合T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并根据质量六要素中具体的质量问题,依次从人员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制度、原材料质量控制、FMEA流程、加工环境因素、测量方式这六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对策分析,从而减少产品开发阶段的质量问题。最后针对解决对策的实施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对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有所提升。

张志红,宋艺,王露露[2](2021)在《产品召回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召回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企业产品存在缺陷。各行业企业产品召回事件的层出不穷会对企业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产品召回事件深受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关注。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信号传递理论和企业声誉理论,本文以2014年至2017年我国全行业产品召回事件为样本,进行产品召回对短期企业价值和长期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动产品召回会对短期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长期来看,召回事件不再对企业价值造成负面影响;资本市场对产品召回的企业短期内实施了惩戒行为,长期来看惩戒行为逐渐消失;产品召回事件并不会导致行业内产生负的外部性;发生产品召回事件的企业短期内并不倾向于采取营销策略以促进声誉的恢复。

孙亦辰[3](2021)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新能源汽车召回规模达到35.7万辆,动力电池产生的各种问题常常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因动力电池问题而导致的火灾占到58%。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但是现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研究不足,特别是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存在网络结构不完善、网络内基础功能落后、网络时效性差等现状,并且还存在网络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不足、网络仅能做到局部优化而不是整体最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相关部门和召回企业无法实现协同、准确、快速、科学响应。动力电池一旦发生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召回,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数学建模法,把动力电池召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如可能存在漏液、漏电、自燃等情况)以及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纳入到考量因素之中,指出现有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本研究创新性对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进行探讨,将安全环保风险、召回响应时间、社会责任、经济效益融入到多目标多周期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之中,促进整个网络安全、环保、高效的运行,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本研究为动力电池召回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为与动力电池召回的相关企业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本研究对研究背景做了相关阐述,说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召回量以及动力电池相关事故频发的现实情况,并且世界各国都对动力电池回收予以极大的重视。通过对现有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说明了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的迫切性,明确了构建该模型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阐述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内容与研究的创新点。接着对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与综述,探讨其内涵、特征与分类等内容,讨论了这些理论在构建动力电池逆向物流网络时的应用。然后,本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现状,与动力电池的定义、分类与特征紧密结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市场发展情况和回收制度的现状,同时从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网络不完善、回收网络利益难平衡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动力电池回收现存的问题,根据相关问题出发得出了构建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的必要性。构建合理的动力电池召回网络模型既可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又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其次,在相关理论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考虑召回风险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包括对相关问题的界定、模型的合理性假设、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设定以及约束变量确立等内容。最终建立了考虑逆向物流召回时间、检测成本、包装成本、设置规模、运输成本、运营成本、创造就业岗位数量、仓储成本等各个因素,以社会效益(包括社会责任、响应时间、城市安全)和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成本、经济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多周期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并给出了策略建议。最后,本研究搜集了上海364家动力电池服务网点及其他相关数据,利用傅里叶预测模型对未来的销售量和召回量进行预测与计算,利用Lingo 18.0对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求解,从而确定各个召回逆向物流设施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各个召回网点的分配和动力电池逆向物流走向,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给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保证了上海市建立安全、绿色、高效的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综合来看,本研究采用了傅里叶预测模型和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了动力电池的特殊性,结合了其它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等相关理论,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的分析,给出了策略建议,并对上海市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进行定量化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未来动力电池可能的召回量、召回的逆向物流设施的选址、网络设施间流量的走向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芳[4](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于文领,卜令通,陈玲玲,赵金龙[5](2020)在《汽车市场产品召回危机对新产品绩效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溢出理论,探讨了产品召回危机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以及探索解决召回事件影响后果的方法和途径。本文选取了我国汽车制造业24家公司中的252个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召回危机对新产品销售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召回历史和新产品价格对溢出过程产生了显着的调节作用,历史召回事件次数较多的企业所受召回危机的溢出效应更严重,但是新产品价格调整可以部分弥补产品缺陷的溢出效应。

杨惠贞[6](2020)在《DMAIC模型在D公司汽车电机质量改进的应用》文中认为从2019世界500强部分汽车企业及零部件公司排名榜单来看,大众和丰田两家汽车集团虽然保住了TOP10的席位,但排名分别下滑了2位和4位,其他汽车企业排名也出现了纷纷下滑态势。由此看来,全球汽车市场的疲态逐渐蔓延到零部件以及其下游供应商的领域。与此同时,汽车企业为了满足日趋严厉的国家法律法规之监管,以及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他们不断向其下游供应商转移由此带来的成本和风险。这些不利因素无疑给作者国汽车制造业带来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意味着企业需要加速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从全新的角度,对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并制定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模式,应对艰巨的市场环境挑战。本文以D公司的汽车电机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汽车电机的销售是D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汽车电机产品噪音测试工位不良率过高,容易造成不良品漏发到客户端,引起客户的投诉。同时大量不良品产生的报废成本也增加了公司制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因此,D公司决定组建质量改进团队,采用六西格玛管理DMAIC改进模型,解决汽车电机的质量问题。首先利用排列图分析制程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电机噪音,通过CTQ找出了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通过对测量系统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然后进一步运用头脑风暴法,因果图,因果矩阵,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工具,识别出影响电机噪音的可能原因。通过DOE试验设计的验证了制程参数之间的关联性之后,制定了相对应的改进行动,通过对制程参数的优化,工序设计的改良,以及结合各部门的共同合作,各项改进行动得到有效的执行。最后,通过性能能力参数和双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证明改进行动的实施效果良好。当项目完成后,汽车电机产品的噪音不良率从1%降低到0.3%,整体的产品良率从98.5%提高到99.6%,每年节省约200万人民币不良品报废成本,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客户对客诉处理的满意度。通过这次六西格管理DMAIC改进模型的推广,丰富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加了顾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进一步为D公司其他的质量改进项目提供了案例示范和经验。

孙梦菲[7](2020)在《股比限制政策对上汽集团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为保护当时尚属稚嫩的中国汽车工业和自主汽车品牌,国务院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设置了汽车行业外资股比不能超50%的限制,从此股比限制政策在中国实行了 24年。2018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分阶段取消中国汽车行业的股比限制。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销量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汽车生产国。股比政策直接影响外资进入中国企业行业的广度和深度,研究股比限制对汽车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对汽车行业如何应对股比开放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具有指导意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国内汽车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其下属主要整车合资企业有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股比限制前提下,应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方法,结合关键事件法,对上汽集团整体经营绩效和其下属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评价上汽集团下属中外合资企业对整体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以股权控制的角度分析股比限制对上汽集团经营绩效的影响,站在上汽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龙头的视角下,延伸至外资股比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并在股比逐步开放的政策环境中,基于汽车行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为中国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股比限制对上汽集团获取高额利润和保护自主品牌的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是消极的。本研究面向政府、汽车协会及企业提出建议,在相关研究匮乏的现状下,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行业如何应对股比开放具有积极的影响。

常峰[8](2020)在《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对汽车生产企业而言,整车产品质量的优劣代表着企业的口碑并决定其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整车质量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零部件的质量。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对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ZJ汽车生产企业为例,对其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以推进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首先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特点及其物料供应的类型、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和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常见的方法与工具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收集ZJ汽车生产企业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分别对其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阶段、开发质量管理阶段、量产质量管理阶段的现状进行评估,对这三个阶段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相关理论依据对ZJ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提出了三点建议:(1)在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阶段统一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标准并建立系统的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流程;(2)在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阶段运用因果分析法消除零部件模具尺寸偏差、运用FMEA分析法对执行器总成质量问题进行控制预防以及建立开发质量管理各阶段样件验收流程,完善生产件批准程序;(3)在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阶段运用8D与5why分析法解决整车装配卡滞问题和完善问题件现场处理机制,实施零部件早期质量遏制管理。最后,为了保证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建议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成立集团级供应商质量管理中心、实现对供应商质量的全面管理、建立网络化的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和加强企业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于海淼[9](2020)在《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汽车工业经过百余年发展以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在世界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国汽车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历经近七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全球产销量连续十年领先。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国内基建投资放缓,物流效率提升,我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下行情况,汽车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加,使得国内汽车企业借此机会在海外市场寻求突破。虽然我国有着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我国汽车工业依旧处于大而不强的情况,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迅速提高了市场体量,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技术和品质和欧洲美国日本竞争对手仍然存在科技差距。目前国内汽车厂商主要出口目标市场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未形成规模。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竞争会日益激烈,各生产厂商普遍实行低价策略抢占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实际盈利水平差,早日进入全球高端市场才是长久之计。ZQ公司是中国重型卡车的龙头企业,连续十五年重卡出口全国首位,始终未能在高端市场实现批量突破,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ZQ公司计划向欧洲市场发起进攻,力求在进入高端市场。本文以ZQ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产品组合,营销环境,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对其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愿景提出分步骤的实现战略和实施手段。通过对营销理论基础的学习,本文首先对ZQ公司的市场目标,也就是欧洲卡车市场进行PESTEL分析,ZQ公司现在还未进入该市场,因此对进入市场的要求和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十分重要,这是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然后通过SWOT分析ZQ公司现阶段的海外市场开发的主要问题,找出ZQ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市场机会和威胁。利用STP分析,为ZQ公司欧洲市场的导入工作寻找目标市场,也就是突破口,并进行ZQ公司的品牌定位,找出市场内首要竞争对手。通过分析,ZQ公司应该选择波兰为突破,进入欧洲市场,然后对ZQ公司的目标客户和应用场景进行分析,选择小型工程车车队用户进行突破,同时可以天然气卡车竞争相对少,可以避开主流品牌威胁,导入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后,本文为ZQ公司进行营销组合,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大方面进行营销组合设计。以现有优势产品作为拳头产品,打入市场,后期采用产品组合策略,丰富产品线,使用竞争导向定价方法,低价进入市场,迅速抢占竞品市场份额,之后在欧洲本土实现本地化组装生产,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提高价格,确保盈利。采用多种渠道策略,对经销商,标杆客户,中资机构进行产品投放,并积极寻找本地合作伙伴。同时采用促销策略,有效实现市场开发。最后本文为ZQ公司欧洲市场开发提出保障措施,从人员、技术、供应链和财务等方面确保战略成功实施。

王迪[10](2020)在《基于经济福利视角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涉及国民经济多个门类的一个复合产业群体,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繁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制造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制造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苗圩2019)。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28%以上,并培育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制造大国”的目标。德勤有限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16年、2013年和2010年分别发布了《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均超过美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组织在对国家的总体评价中对中国制造业也有类似的推理结论,但另一方面,世界银行统计指标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0%,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占全球水平的19.3%,出口产品质量召回事件每年均有发生。2017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国中兴和华为等高技术制造产业的钳制行为,对我国信息通信产业、产业安全和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美乃至全球的股市均大幅下跌,反映了对未来制造业和市场的悲观预期。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全球排名名列前茅,在新的国际政经环境下,却为何如此“易受攻击”?尽管不少微观分析指出中国在某些产业上存在短板现象,但应如何客观、冷静和全面的评估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目前已有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已不能解释新的现象,如何评价、解释和修正已有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运营提高有效支撑,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优化国内和跨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策略,是急迫的任务。传统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竞争力研究,过度侧重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通常在微观层面上,论证在国际贸易中,各竞争对手的实力及其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搏斗中的现实,各国产业的此消彼长,有限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弱肉强食的策略效应等,产业竞争力理论的“色彩”是十分“冷峻”的(金碚1996)。但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应考虑政府管理立场,注重产业对提高本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服务和应用于社会和经济进步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评价应包含更强的福利经济分析乃至价值判断因素(金碚1997),以斯密为代表的富国裕民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应用于新时期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不仅要关注各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如何促进国际分工、产业互补,更要注重本国(或地区)人民的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进法律法制的完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减少服务型政府的经济腐败等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制造业对福利经济(不仅仅是对本国)的贡献应纳入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近年来,各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战略措施,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制造业再回归战略”,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等,2015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些政策措施中带有经济福利的成分,但从学术研究观察,总体上缺少理论论证和逻辑依据的支持,目前,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很少有关于经济福利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之间改善错位、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福利经济是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概念,福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1920年《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福利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经济活动对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福利的影响,说明如何能实现一国人民短期和长期、直接和间接福利的增长和最大化。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提高本国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一国(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必然使得别国的民族产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而使得该国的福利受到根本性损害。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可能推动(区域)经济朝着普惠、包容、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与侧重零和博弈的传统产业竞争力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梳理西方福利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福利思想及其新进展等成果的基础上,综述归纳了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的经济福利视角的具体内容,结合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的一致性分析,本文提出了福利经济和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之间三个方面的支撑和替代要素:产业现状实力表征要素、产业发展潜力表征要素、产业环境优势表征要素。即:制造业产业实力为社会福利提供了现实基础,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潜力为社会福利提供了未来保障,制造业产业环境优势与社会福利经济互相促进和成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反映机理模型的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了九个反映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假设(维度指标)。(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这个概念(复合变量)进行测量,并验证理论假设,本文结合管理学专家马庆国教授(2008)提出和验证的基于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通过收集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的正确性,收集辅助证据淘汰与假设相反的问卷问题,分别建立了“9-306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标池”,“5-10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标”,“4-2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三轮次问卷调查以及信度、效度检验后,顺利通过统计检验,建立了“4-19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即净化后得到目标层含有4个维度指标和19个具体测量指标。(第四章)基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为了能够真实反映基于经济福利视角下的国际比较,结合可获得的、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构造了复杂面板数据,即从2012-2018年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和印度等9个国家,包含4个维度指标共19个测量指标的连续8年统计数据,采用标准化的指数加权法和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向我国制造业产业理论、产业运行和产业管理等方面57位专家发出定向调查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进行权重量化,测量结果显示:近8年来,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位列第四位,排名在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之前,印度和巴西处在较弱地位。中国在产业规模上较其他国家有竞争优势,解释了对于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产业规模是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基础;在质量效益上,中国虽有小幅提高,但到目前为止,与美国、德国等工业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产业战略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比较被动的根源之一,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在产业结构上差距明显,我国应注重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而不应妄自菲薄;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中国保持小幅上升,同美、德、日相比也存在差距。根据4个维度指标和19个测量指标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和实现路径。(第五章、第六章)最后在第七章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包括评价体系、指标优化方面的改进建议。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章节安排说明、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统一编排在本文第一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

二、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管理理论方法概述
    2.1 汽车行业项目质量管理特点
    2.2 PDCA循环理论
    2.3 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理论
    2.4 FME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理论
3 T公司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T公司简介
    3.2 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简介
        3.2.1 公司组织架构及职责
        3.2.2 长城产品开发项目简介
    3.3 公司现存质量管理问题
    3.4 T公司现存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3.4.1 人员对质量管理不严格
        3.4.2 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
        3.4.3 原材料质量控制不足
        3.4.4 FMEA流于形式
        3.4.5 加工环境超过标准
        3.4.6 测量方法存在差异性
    3.6 本章小结
4 T公司开发阶段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4.1 基于APQP质量体系改善
        4.1.1 细化开发阶段
        4.1.2 增加阶段评审
    4.2 基于开发阶段质量问题具体改善措施
        4.2.1 强化人员学习与提高管理水平
        4.2.2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4.2.3 加强原材料供应商管理
        4.2.4 FMEA流程细化
        4.2.5 现场加工环境强化管理
        4.2.6 测量检具对标管理
    4.3 本章小结
5 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5.1 组织措施
        5.1.1 项目组织架构优化
        5.1.2 产品开发流程变更
    5.2 绩效考核制定建立
    5.3 管理实施改善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产品召回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产品召回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机理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产品召回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假设提出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二)假设检验
    (三)进一步分析
        1.2016年5月和6月,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医药制药业都发生了银杏叶片召回事件。
        2. 为了研究产品召回事件发生后,企业是否会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声誉恢复,缓解产品召回事件对企业的长期价值造成影响,本文拟对企业声誉的恢复进行一步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召回量增长快
        1.1.2 事故频发的动力电池受到广泛关注
        1.1.3 各国均助推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
        1.1.4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召回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逆向物流
        2.1.1 逆向物流的定义与内涵
        2.1.2 逆向物流的分类及特征
        2.1.3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
        2.1.4 本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2.2 闭环供应链
        2.2.1 闭环供应链的定义与内涵
        2.2.2 闭环供应链的特征
        2.2.3 闭环供应链的阶段
        2.2.4 本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现状
    3.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概述
        3.1.1 动力电池的定义与分类
        3.1.2 动力电池的基本特征
    3.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现状
        3.2.1 动力电池召回规模现状
        3.2.2 动力电池召回流程现状
        3.2.3 动力电池召回制度现状
        3.2.4 动力电池召回企业现状
    3.3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存在的问题
        3.3.1 回收体系不健全,召回体系未建立
        3.3.2 召回网络不完善,网络时效性差
        3.3.3 回收利益难权衡,责任分工不明确
    3.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改善的必要性
        3.4.1 提高召回效率,减少安全风险与环境污染
        3.4.2 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技术升级,便于政府监管
        3.4.3 协同各方利益,推动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4.1 问题定义
    4.2 模型介绍
        4.2.1 傅里叶预测模型
        4.2.2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
    4.3 模型假设
    4.4 模型建立
    4.5 目标函数
    4.6 约束变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为例
    5.1 案例分析
    5.2 计算结果
    5.3 灵敏度分析
    5.4 策略建议
        5.4.1 召回应优先考虑安全与环境污染风险
        5.4.2 奖惩结合,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4.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召回技术创新
        5.4.4 推动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降本增效
        5.4.5 形成国际标杆示范,掌握世界话语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汽车市场产品召回危机对新产品绩效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文献综述
    1.1 产品召回危机
    1.2 新产品绩效
    1.3 基于溢出效应的概念框架
2 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2.1 召回危机对新产品的影响
    2.2 召回历史的调节作用
    2.3 新产品价格的调节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与分析
    3.2 变量与模型
        3.2.1 因变量
        3.2.2 自变量
        (1)缺陷产品的数量。
        (2)产品类型。
        3.2.3 调节变量
        (1)召回历史。
        (2)新产品价格。
        3.2.4 控制变量
        3.2.5 计量模型构建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6)DMAIC模型在D公司汽车电机质量改进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1.3.1 国外质量管理发展研究
        1.3.2 国内质量管理发展研究
    1.4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1.4.1 六西格玛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4.2 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
        1.4.3 六西格玛的统计意义
    1.5 六西格玛管理的方法论
        1.5.1 六西格玛管理改进流程
        1.5.2 六西格玛管理的改进模型
        1.5.3 六西格玛管理中常用的工具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六西格玛DMAIC的实施和策划
    2.1 公司简介
        2.1.1 公司发展历程及组织架构
        2.1.2 公司汽车电机产品介绍
        2.1.3 质量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介绍
    2.2 实施六西格玛DMAIC的必要性
        2.2.1 电机组装工艺介绍
        2.2.2 电机存在的问题
        2.2.3 实施的必要性
    2.3 实施六西格玛DMAIC的策划
        2.3.1 实施的组织保障
        2.3.2 实施阶段和主要任务
        2.3.3 实施的计划安排
    2.4 Define界定阶段
        2.4.1 界定项目范围
        2.4.2 建立测量指标
        2.4.3 编制和完善项目立项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机质量改进的测量与分析
    3.1 Measure测量阶段
        3.1.1 测量系统验证
        3.1.2 影响因素X初步分析
        3.1.3 关键特性分析
        3.1.4 工序性能指数分析
    3.2 Analyze分析阶段
        3.2.1 潜在变量的识别
        3.2.2 潜在变量的分析
        3.2.3 关键变量的确定
        3.2.4 机模应收状态调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机质量改进的实施与控制
    4.1 Improve改进阶段
        4.1.1 改进计划表
        4.1.2 A07制程参数优化
        4.1.3 车刀换刀频率调整
        4.1.4 M01工序设计改良
    4.2 Control控制阶段
        4.2.1 优化后的性能能力监控
        4.2.2 改进措施的标准化和文件化
        4.2.3 质量管理改进的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MAIC改进模型实施评价和保障
    5.1 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
        5.1.1 直接收益分析
        5.1.2 间接收益分析
    5.2 项目实施的保障
        5.2.1 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5.2.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计数型测量系统计算方法和接收准则
附录二 测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GRR)方差分析交叉方法(ANOVA)计算方法和接收准则
附录三 过程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评分准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股比限制政策对上汽集团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汽车行业的中外合资
        2.1.1 中外合资的动因
        2.1.2 中外合资的历程
        2.1.3 中外合资的影响
    2.2 中国汽车行业股比政策解读
        2.2.1 股比政策的改革历程
        2.2.2 股比开放政策
    2.3 跨国合资与经营绩效
        2.3.1 跨国合资企业的控制权问题
        2.3.2 外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2.4 绩效评价方法
        2.4.1 杜邦分析法
        2.4.2 经济增加值
        2.4.3 平衡计分卡
3 上汽集团经营绩效现状
    3.1 上汽集团简介
    3.2 上汽集团合资现状
    3.3 上汽集团的经营绩效
        3.3.1 财务维度
        3.3.2 顾客维度
        3.3.3 内部流程维度
        3.3.4 学习与成长维度
    3.4 经营绩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 股比限制对上汽集团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4.1 股比限制在财务维度的影响分析
        4.1.1 财务直接贡献
        4.1.2 财务指标
    4.2 股比限制在顾客维度的影响分析
        4.2.1 销量
        4.2.2 销售满意度
    4.3 股比限制在内部流程维度的影响分析
        4.3.1 产品质量
        4.3.2 产能利用率
    4.4 股比限制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影响分析
        4.4.1 研发能力
        4.4.2 员工培养
        4.4.3 企业文化
    4.5 股比限制对市场表现的影响分析
5 股比限制影响的分析结果
    5.1 保证高额利润
    5.2 保护自主品牌
    5.3 限制研发能力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股比开放趋势下的建议
        6.2.1 政府方面的建议
        6.2.2 汽车协会方面的建议
        6.2.3 企业方面的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汽车生产企业相关研究
        1.3.2 供应商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物资供应的类型
        2.1.1 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特点
        2.1.2 汽车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类型
    2.2 供应商管理
        2.2.1 供应商、供应商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2.2.2 供应商管理的原则
        2.2.3 供应商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2.2.4 供应商管理的方法
    2.3 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2.3.1 质量管理和供应商质量管理
        2.3.2 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2.4 常见的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
        2.4.1 生产件批准程序
        2.4.2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2.4.3 因果分析法
        2.4.4 8D分析法与5why分析法
        2.4.4.1 8D分析法
        2.4.4.2 5why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评估及其问题研判
    3.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3.1.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基本情况
        3.1.1.1 ZJ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基本情况
        3.1.1.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分类情况
        3.1.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现状
        3.1.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3.1.3.1 ZJ汽车生产企业模具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3.1.3.2 ZJ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现状
        3.1.4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现状
        3.1.4.1 ZJ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现场质量管理现状
        3.1.4.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不合格品管理现状
    3.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1 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标准不一致
        3.2.1.2 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流程不统一
        3.2.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2.1 NB基地零部件模具尺寸出现严重偏差
        3.2.2.2 执行器总成发生质量问题,生产件批准管理存在纰漏
        3.2.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4.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的建议
        4.1.1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4.1.1.1 统一各基地供应商定点质量标准
        4.1.1.2 建立系统的供应商定点质量管理流程
        4.1.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4.1.2.1 运用因果分析法消除零部件模具尺寸偏差
        4.1.2.2 运用FMEA分析法对执行器总成质量问题进行控制预防
        4.1.2.3 建立开发质量管理样件验收流程,完善生产件批准程序
        4.1.3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量产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4.1.3.1 运用8D与5why分析法解决整车装配卡滞问题
        4.1.3.2完善问题件现场处理机制,实施零部件早期质量遏制管理
    4.2 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4.2.1 成立集团级供应商质量管理中心
        4.2.2 实现对供应商质量的全面管理
        4.2.3 建立网络化的质量信息共享平台
        4.2.4 加强企业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表目录
致谢

(9)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汽车相关概念
        1.4.1 汽车与汽车分类
        1.4.2 汽车行业名词解释
    1.5 论文主要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
    2.2 相关理论
        2.2.1 4Ps理论
        2.2.2 文化维度理论
    2.3 主要分析工具
        2.3.1 STP分析模型
        2.3.2 PESTEL分析
        2.3.3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全球汽车市场
        3.1.1 汽车市场营销及其发展
        3.1.2 全球卡车市场情况
        3.1.3 全球卡车特点
    3.2 公司简介
        3.2.1 ZQ公司简介
        3.2.2 ZQ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3.3 欧洲卡车市场简介
        3.3.1 欧洲与欧洲卡车市场
        3.3.2 欧洲卡车市场主要品牌介绍
        3.3.3 欧洲卡车销量数据
    3.4 欧洲卡车市场PESTEL宏观环境分析
        3.4.1 政治环境分析
        3.4.2 经济环境分析
        3.4.3 社会环境分析
        3.4.4 技术环境分析
        3.4.5 环境因素分析
        3.4.6 法律因素分析
第四章 ZQ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ZQ公司海外市场现状
    4.2 ZQ公司欧洲市场的SWOT分析
        4.2.1 ZQ公司的优势
        4.2.2 ZQ公司的劣势
        4.2.3 ZQ公司的机会
        4.2.4 ZQ公司面临的威胁
    4.3 ZQ公司海外市场存在问题
        4.3.1 产品局限问题
        4.3.2 营销队伍专业问题
        4.3.3 售后服务问题
第五章 基于STP的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战略
    5.1 欧洲卡车市场细分
        5.1.1 欧洲国家细分市场
        5.1.2 应用场景细分市场
    5.2 ZQ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5.2.1 目标国家选择
        5.2.2 目标客户选择
        5.2.3 目标应用场景选择
        5.2.4 目标用户画像
        5.2.5 特殊目标市场
    5.3 ZQ公司欧洲卡车市场定位
        5.3.1 ZQ公司的定位对标
        5.3.2 主要竞争对手案例分析
第六章 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组合设计
    6.1 产品策略
        6.1.1 导入产品策略
        6.1.2 产品组合策略
        6.1.3 附加服务产品
    6.2 价格策略
        6.2.1 定价目标
        6.2.2 市场导入期定价
        6.2.3 长期定价策略
        6.2.4 欧洲本地化生产的价格优势
    6.3 渠道策略
        6.3.1 传统经销渠道
        6.3.2 标杆客户经销渠道
        6.3.3 中资机构合作渠道
        6.3.4 本地化合作渠道
        6.3.5 波兰地区合作伙伴推荐
    6.4 促销策略
        6.4.1 人员推销
        6.4.2 广告投放
        6.4.3 营业推广
        6.4.4 ZQ公司的品牌文化营销
第七章 ZQ公司欧洲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7.1 技术研发保障
    7.2 国际化人才保障
    7.3 供应链本地化保障
    7.4 金融支持保障
    7.5 体系规划能力保障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经济福利视角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章节安排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2.1.2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渊源和理论解释
        2.1.3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
    2.2 经济福利视角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2.3 经济福利视角下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2.3.1 制造业在经济福利中的表现
        2.3.2 制造业创造的经济福利综述
        2.3.3 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产业策略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反映机理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3.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反映机理模型的理论背景
    3.2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反映机理模型
    3.3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反映机理的研究假设
        3.3.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实力要素
        3.3.2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潜力要素
        3.3.3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环境要素
    3.4 反映机理模型与波特钻石模型的一致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假设验证
    4.1 指标体系建构和验证的理论基础
        4.1.1 信度、效度理论及变量测量
        4.1.2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4.2 变量定义及初级量表的建立
    4.3 效度检查和量表净化
        4.3.1 测量指标的整理和检查
        4.3.2 维度指标的整理和检查
        4.3.3 问项净化和信度检验
    4.4 变量检验与构建效度
    4.5 因子分析与指标体系的假设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杂面板数据的模型构建及测量
    5.1 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5.2 产业数据统计口径的可比性
    5.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获取
        5.3.1 逻辑指标向测量指标的转换
        5.3.2 测量指标的数据来源
    5.4 判断矩阵与权向量的计算
    5.5 综合评价的计算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制造业竞争力测量及政策意义
    6.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数总体情况
    6.2 基于维度指标的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
        6.2.1 产业规模维度
        6.2.2 质量效益维度
        6.2.3 产业结构维度
        6.2.4 产业可持续发展维度
    6.3 政策建议
        6.3.1 基于综合指数分析的政策建议
        6.3.2 基于四个维度指标的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公司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金炜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产品召回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 张志红,宋艺,王露露. 中国资产评估, 2021(04)
  • [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 孙亦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5]汽车市场产品召回危机对新产品绩效的溢出效应研究[J]. 于文领,卜令通,陈玲玲,赵金龙. 工业技术经济, 2020(11)
  • [6]DMAIC模型在D公司汽车电机质量改进的应用[D]. 杨惠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股比限制政策对上汽集团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孙梦菲.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ZJ汽车生产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D]. 常峰.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9]ZQ公司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于海淼.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基于经济福利视角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汽车制造业召回风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